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逆行腓动脉穿支筋膜蒂皮瓣和逆行胫后动脉穿支筋膜蒂皮瓣的临床应用观察 被引量:4
1
作者 杨健胜 《中国医药指南》 2014年第35期47-48,共2页
目的探讨逆行腓动脉穿支筋膜蒂皮瓣和逆行胫后动脉穿支筋膜蒂皮瓣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分析我院2011年2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修复小腿下段和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32例临床资料,依据治疗措施不同进行分组,腓动脉组16例和胫后动脉组16... 目的探讨逆行腓动脉穿支筋膜蒂皮瓣和逆行胫后动脉穿支筋膜蒂皮瓣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分析我院2011年2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修复小腿下段和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32例临床资料,依据治疗措施不同进行分组,腓动脉组16例和胫后动脉组16例。结果两组患者疼痛、活动限制、穿鞋限制和功能恢复满意度评分均无明显差异,两组增生性瘢痕、瘙痒、色素沉着的发生率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逆行腓动脉穿支筋膜蒂皮瓣与逆行胫后动脉穿支筋膜蒂皮瓣均具有可靠性较高、安全修复范围较大和供区并发症较少的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逆行腓动脉穿支筋膜蒂皮瓣 逆行胫后动脉穿蒂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逆行腓动脉穿支筋膜蒂皮瓣和逆行胫后动脉穿支筋膜蒂皮瓣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4
2
作者 宁涛 胡勇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1608-1611,共4页
目的:评价逆行腓动脉穿支筋膜蒂皮瓣和逆行胫后动脉穿支筋膜蒂皮瓣对修复小腿下段和足踝部皮肤缺损的临床效果和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我院运用腓动脉穿支筋膜蒂皮瓣和逆行胫后动脉穿支筋膜蒂皮瓣修复小腿下段和足部皮肤缺损的患者... 目的:评价逆行腓动脉穿支筋膜蒂皮瓣和逆行胫后动脉穿支筋膜蒂皮瓣对修复小腿下段和足踝部皮肤缺损的临床效果和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我院运用腓动脉穿支筋膜蒂皮瓣和逆行胫后动脉穿支筋膜蒂皮瓣修复小腿下段和足部皮肤缺损的患者,统计分析皮瓣的成活与坏死率、皮瓣的功能以及并发症。结果:腓动脉组一期存活率高于胫后动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腓动脉组皮瓣功能指标评分与胫后动脉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腓动脉组增生性瘢痕、瘙痒、色素沉着、植皮区麻木、植皮区痛觉异常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低于胫后动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植皮区麻木、植皮区痛觉异常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逆行腓动脉穿支筋膜蒂皮瓣与逆行胫后动脉穿支筋膜蒂皮瓣两者均可有效修复下肢与足踝皮肤缺损,但是逆行腓动脉穿支筋膜皮瓣存活率高,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逆行腓动脉穿支筋膜蒂皮瓣 逆行胫后动脉穿蒂皮 皮肤缺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逆行腓动脉穿支筋膜蒂皮瓣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临床应用比较 被引量:4
3
作者 杨秋生 吕廷斌 《中国实用医药》 2020年第21期88-89,共2页
目的比较逆行腓动脉穿支筋膜蒂皮瓣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70例择期行足踝部皮肤缺损修复术的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35例。对照组给予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术,试验组给予逆行腓动脉穿支... 目的比较逆行腓动脉穿支筋膜蒂皮瓣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70例择期行足踝部皮肤缺损修复术的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35例。对照组给予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术,试验组给予逆行腓动脉穿支筋膜蒂皮瓣修复术。比较两组皮瓣存活率、皮瓣功能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2周后,试验组一期存活率85.71%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7.1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个月后,两组功能恢复满意度、穿鞋限制、活动限制及疼痛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组色素沉着、瘙痒及增生性瘢痕发生率分别为20.00%、17.14%、17.14%,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8.57%、42.86%、45.7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植皮区痛觉异常、植皮区麻木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足踝部皮肤缺损患者行逆行腓动脉穿支筋膜蒂皮瓣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均有效,但前者治疗方案具有更高的存活率,且并发症较少,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存活率 逆行腓动脉穿支筋膜蒂皮瓣 肠神经营养血管皮 临床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逆行腓动脉穿支筋膜蒂皮瓣和逆行胫后动脉穿支筋膜蒂皮瓣的效果比较 被引量:6
4
作者 王慎东 鲁彧 +1 位作者 周建芹 王德甫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0期1854-1858,共5页
[目的]比较逆行腓动脉穿支筋膜蒂皮瓣和逆行胫后动脉穿支筋膜蒂皮瓣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本院2006年1月-2014年6月收治且实施逆行筋膜皮瓣治疗的93例小腿下段和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治疗方式分为腓动脉组(54... [目的]比较逆行腓动脉穿支筋膜蒂皮瓣和逆行胫后动脉穿支筋膜蒂皮瓣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本院2006年1月-2014年6月收治且实施逆行筋膜皮瓣治疗的93例小腿下段和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治疗方式分为腓动脉组(54例)和胫后动脉组(39例)。对两组皮瓣成活率、功能及并发症情况进行比较。[结果]腓动脉组皮瓣一期成活率为88.9%,显著性高于胫后动脉组的71.8%(P〈0.05)。腓动脉组皮瓣功能指标(疼痛、活动限制、穿鞋限制、功能恢复满意度)评分与胫后动脉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腓动脉组增生性瘢痕、瘙痒、色素沉着并发症率分别为20.4%、22.2%、25.9%,均显著低于胫后动脉组的(41.0%、46.2%、51.3%)(P〈0.05)。[结论]逆行腓动脉穿支筋膜蒂皮瓣与逆行胫后动脉穿支筋膜蒂皮瓣可有效修复治疗小腿下段和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其中逆行腓动脉穿支筋膜蒂皮瓣的一期成活率高、并发症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腿下段皮肤软组织缺损 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 逆行腓动脉穿支筋膜蒂皮瓣 逆行胫后动脉穿蒂皮
原文传递
逆行前臂桡动脉穿支筋膜蒂皮瓣修复腕部软组织缺损 被引量:2
5
作者 胡雷鸣 欧学海 +3 位作者 魏登科 成德亮 段虹昊 李晓旭 《临床骨科杂志》 2020年第4期530-533,共4页
目的探讨逆行前臂桡动脉穿支筋膜蒂皮瓣修复腕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逆行前臂桡动脉穿支筋膜蒂皮瓣修复16例腕部软组织缺损患者。缺损面积6.0 cm×4.0 cm^11.0 cm×6.0 cm,皮瓣设计面积6.5 cm×5.0 cm^12.0 cm&#... 目的探讨逆行前臂桡动脉穿支筋膜蒂皮瓣修复腕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逆行前臂桡动脉穿支筋膜蒂皮瓣修复16例腕部软组织缺损患者。缺损面积6.0 cm×4.0 cm^11.0 cm×6.0 cm,皮瓣设计面积6.5 cm×5.0 cm^12.0 cm×7.0 cm。结果13例皮瓣成活,无血管危象发生;1例外伤性缺损及2例感染性缺损患者皮瓣远端少量坏死,给予换药后伤口愈合。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20个月。末次随访时,皮瓣外形良好,质地、色泽接近受区;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分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标准评定腕关节功能:优8例,良6例,可2例,优良率14/16。结论逆行前臂桡动脉穿支筋膜蒂皮瓣具有切取方便、供区损伤小、疗效可靠、风险小等优点,虽然部分皮瓣术后出现边缘少量坏死,但仍是修复腕部软组织缺损较理想的手术方式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穿蒂皮 腕部损伤 软组织缺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手足皮肤缺损修复中游离腓动脉穿支筋膜瓣的临床价值
6
作者 周浩 周曼瑜 《中国当代医药》 2013年第17期68-69,共2页
目的研究游离腓动脉穿支筋膜瓣治疗手足皮肤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本院86例患有手足皮肤缺损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43例。采用传统修复方式对对照组患者进行手术治疗;采用游离腓动脉穿支筋膜瓣技术对治疗组患者进行手... 目的研究游离腓动脉穿支筋膜瓣治疗手足皮肤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本院86例患有手足皮肤缺损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43例。采用传统修复方式对对照组患者进行手术治疗;采用游离腓动脉穿支筋膜瓣技术对治疗组患者进行手术治疗。结果治疗组患者手足皮肤缺损症状的治疗效果(有效率为93.0%)明显优于对照组(有效率为74.4%);治疗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手足功能恢复时间、手足外观恢复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102.63±12.48)ml]明显低于对照组[(446.26±16.52)ml];围术期不良反应发生率(4.8%)明显低于对照组(23.3%);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游离腓动脉穿支筋膜瓣技术对手足皮肤缺损患者实施治疗的临床效果显著,值得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游离动脉穿 手足皮肤缺损 手术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穿支筋膜蒂皮瓣对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修复效果对比 被引量:4
7
作者 洪亚栋 曹念蒙 陈军 《西南国防医药》 CAS 2017年第3期250-253,共4页
目的比较逆行腓动脉和胫后动脉穿支筋膜蒂皮瓣对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修复效果。方法选择30例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其中16例采取逆行腓动脉穿支筋膜蒂皮瓣治疗为A组,另16例采取逆行胫后动脉穿支筋膜蒂皮瓣治疗为B组。比较两组皮瓣的... 目的比较逆行腓动脉和胫后动脉穿支筋膜蒂皮瓣对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修复效果。方法选择30例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其中16例采取逆行腓动脉穿支筋膜蒂皮瓣治疗为A组,另16例采取逆行胫后动脉穿支筋膜蒂皮瓣治疗为B组。比较两组皮瓣的旋转点、瓣部宽、皮瓣总长、皮瓣长宽比以及皮瓣成活情况、皮瓣功能及皮瓣供区并发症。结果两组旋转点、瓣部宽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A组皮瓣总长、皮瓣长宽比明显大于B组(P<0.05)。两组增生性瘢痕、色素沉着发生率、植皮区麻木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A组瘙痒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P<0.05)。结论采用逆行腓动脉穿支筋膜蒂皮瓣或逆行胫后动脉穿支筋膜蒂皮瓣治疗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均可获得相似的皮瓣一期成活率和皮瓣功能,但前者的安全修复范围更大,皮瓣供区并发症较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 穿蒂皮 胫后动脉 软组织缺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桡动脉远端鼻咽窝穿支上行支逆行筋膜瓣的临床应用
8
作者 关志江 杨向东 施胜军 《大理学院学报(综合版)》 CAS 2015年第4期44-46,共3页
目的:探讨桡动脉远端鼻咽窝穿支上行支逆行筋膜瓣治疗手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出2010年10月至2013年8月应用桡动脉远端鼻咽窝穿支上行支逆行筋膜瓣治疗手部软组织缺损5例。结果:4例皮瓣完全成活,1例皮瓣边缘局部坏死,经过换... 目的:探讨桡动脉远端鼻咽窝穿支上行支逆行筋膜瓣治疗手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出2010年10月至2013年8月应用桡动脉远端鼻咽窝穿支上行支逆行筋膜瓣治疗手部软组织缺损5例。结果:4例皮瓣完全成活,1例皮瓣边缘局部坏死,经过换药处理后愈合,功能恢复良好,感觉正常3例,感觉迟钝2例,皮瓣血运、色泽、质地正常,外形美观。结论:桡动脉远端鼻咽窝穿支上行支逆行筋膜瓣修复手部软组织缺损是一种远期效果肯定,手术代价小(不需牺牲桡动脉)只需一次手术就可完成的手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远端鼻咽窝穿上行 逆行 手部软组织缺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横动脉穿支皮瓣在老年颧面部皮肤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1
9
作者 张硕 徐静 +4 位作者 宋培军 孙晓涵 贾梦娜 沈沛 王怀谷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23年第5期47-50,共4页
目的:探讨面横动脉穿支皮瓣在老年颧面部皮肤肿瘤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9月-2021年9月就诊于笔者科室的14例颧面部肿瘤患者,收集其基本信息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肿瘤均行扩大切除,设计以面横动脉穿支为蒂的筋膜皮瓣,作改良... 目的:探讨面横动脉穿支皮瓣在老年颧面部皮肤肿瘤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9月-2021年9月就诊于笔者科室的14例颧面部肿瘤患者,收集其基本信息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肿瘤均行扩大切除,设计以面横动脉穿支为蒂的筋膜皮瓣,作改良V-Y推进,修复切除术后缺损。术后观察皮瓣受、供区外观,并进行相关并发症随访。结果:14例患者皮瓣均存活,患者张口度正常、两侧颧面部对称;术后随访3~12个月,受、供区瘢痕不明显,皮瓣颜色、厚度与周围皮肤无明显差异,患者对功能和外观满意度较高。结论:面横动脉穿支皮瓣在颧弓附近血供较恒定、静脉回流良好、旋转角度灵活,修复后两侧颧部基本对称,在颧面部肿瘤的治疗中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横动脉 穿蒂皮 颧面部肿瘤 CT血管造影 面部缺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远端蒂腓动脉和胫后动脉的穿支筋膜蒂皮瓣临床应用的比较 被引量:18
10
作者 罗兆彪 吕国华 +3 位作者 董忠根 倪江东 魏建伟 刘立宏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22-26,共5页
目的比较远端蒂腓动脉和胫后动脉的穿支筋膜蒂皮瓣的I临床效果,为这两种皮瓣的选用提供参考。方法2002年4月至2012年2月行216例远端蒂腓动脉穿支筋膜蒂皮瓣(腓动脉穿支组)和59例远端蒂胫后动脉穿支筋膜蒂皮瓣(胫后动脉穿支组)修复... 目的比较远端蒂腓动脉和胫后动脉的穿支筋膜蒂皮瓣的I临床效果,为这两种皮瓣的选用提供参考。方法2002年4月至2012年2月行216例远端蒂腓动脉穿支筋膜蒂皮瓣(腓动脉穿支组)和59例远端蒂胫后动脉穿支筋膜蒂皮瓣(胫后动脉穿支组)修复小腿下段及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小腿下段及足踝部分为12个亚区。回顾性分析两组皮瓣的皮瓣成活相关并发症(简称并发症)、并发症可能的危险凶素、修复范围、皮瓣切取时间和住院时间,并分析两组随访3个月以上皮瓣的功能结果、皮瓣外观满意度和供区并发症.结果腓动脉穿支组部分坏死率(12.0%)低于胫后动脉穿支组(20_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腓动脉穿支组边缘坏死率和总并发症率(分别为1.9%和13.9%)均低于后者(分别为8.5%和28.8%),差异有统汁学意义(P〈0.05);修复7~10亚区缺损皮瓣的部分坏死率前者(7/41)亦低于后者(2/2)。两组的功能结果、皮瓣外观满意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腓动脉穿支组供区的增生性瘢痕、瘙痒、色索沉着发生率均低于胫后动脉穿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远端蒂胫后动脉穿支筋膜蒂皮瓣比较,远端带腓动脉穿支筋膜蒂皮瓣具有可靠性较高、安全修复范围较大和供区并发症较少的优点,可能是局部带蒂皮瓣修复小腿下段及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第一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穿蒂皮 动脉 胫后动脉 并发症
原文传递
携带穿支旋转V-Y推进皮瓣对老年胫骨外露修复的临床疗效研究分析 被引量:4
11
作者 尤灵建 郭翱 陈忠义 《浙江创伤外科》 2017年第1期106-108,共3页
目的研究分析两种皮瓣技术修复老年下肢创伤所致软组织损伤伴有胫骨外露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5月至2016年6月本院收治的老年下肢中下段创伤后所致胫骨外露患者86例,治疗医师根据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评分为两组。其中A组43例,行V-Y... 目的研究分析两种皮瓣技术修复老年下肢创伤所致软组织损伤伴有胫骨外露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5月至2016年6月本院收治的老年下肢中下段创伤后所致胫骨外露患者86例,治疗医师根据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评分为两组。其中A组43例,行V-Y推进皮瓣治疗;B组43例,行逆行腓浅血管筋膜蒂皮瓣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皮瓣成活率;根据美国矫形外科足踝协会(AOFAS)Marylang足踝功能评分系统进行术后患肢功能评估;皮瓣感觉恢复及血液循环情况按照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功能评价标准进行评估。结果临床医师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随访时间6~16个月,平均(11.37±2.06)个月,皮瓣修复4周后,A组患者皮瓣感觉恢复至S4级者39例,S3+级者4例,S4级比例为90.70%,B组患者皮瓣感觉恢复至S4级者31例,S3+级者48例,S3级者4例,S4级比例为72.09%,A组患者皮瓣感觉恢复情况显著优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皮瓣血液循环优良率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术后半年的AOFAS足踝功能评估情况比较,A组足踝功能优良率优于B组(χ~2=3.7152,P<0.05)。结论采用远端携带胫后动脉穿支V-Y推进旋转皮瓣对老年小腿中下段创伤后胫骨外露进行修复,临床效果更好,在保证皮瓣血液供应的同时,并附带感觉神经,保证了皮瓣重建的生理原则。另外仅分离、松解此皮瓣的远端神经,并不损坏足踝不的感觉功能恢复,适合临床医师选择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胫骨外露 携带穿旋转V-Y推进皮 逆行浅血管蒂皮 修复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臂桡动脉穿支筋膜蒂皮瓣在手部、腕部热压伤修复中的应用 被引量:6
12
作者 蔡晓燕 冯裕董 +2 位作者 林联铎 周纳禧 麦杞峰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473-474,共2页
热压伤是由热力烧伤和机械挤压双重致伤作用下的复合伤,损伤较单纯热力、机械损伤更为严重。手部、腕部热压伤传统常采用腹部带蒂皮瓣修复创面,患者痛苦.且皮瓣外形臃肿^[1],桡、尺动脉皮瓣虽疗效满意,但牺牲了手部供血的一条主干... 热压伤是由热力烧伤和机械挤压双重致伤作用下的复合伤,损伤较单纯热力、机械损伤更为严重。手部、腕部热压伤传统常采用腹部带蒂皮瓣修复创面,患者痛苦.且皮瓣外形臃肿^[1],桡、尺动脉皮瓣虽疗效满意,但牺牲了手部供血的一条主干血管^[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蒂皮 手部供血 修复创面 热压伤 动脉穿 腕部 前臂 应用
原文传递
胫后动脉穿支联合隐神经营养血管筋膜蒂皮瓣修复足底内侧创面 被引量:6
13
作者 许良 王楠 王利祥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0-14,共5页
目的探讨用胫后动脉穿支联合隐神经营养血管筋膜蒂皮瓣二期修复足底内侧创面的手术技术和临床疗效。方法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采用胫后动脉穿支联合隐神经营养血管筋膜蒂皮瓣修复足部内侧软组织缺损创面共13例,其中男9例,女4例,年龄23... 目的探讨用胫后动脉穿支联合隐神经营养血管筋膜蒂皮瓣二期修复足底内侧创面的手术技术和临床疗效。方法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采用胫后动脉穿支联合隐神经营养血管筋膜蒂皮瓣修复足部内侧软组织缺损创面共13例,其中男9例,女4例,年龄23~69岁,平均36.9岁。损伤缺损位置均位于足底内侧跖跗关节附近,软组织缺损面积为4.5 cm×5.0 cm^8.0 cm×14.0 cm,皮瓣供区直接拉拢缝合或取同侧大腿全厚皮片游离植皮部分修复。所有患者术后采用门诊及电话定期随访。定期随访,观察患肢功能、皮瓣供区及受区愈合情况。结果13例皮瓣顺利成活;1例远端出现小面积坏死,部分拆线减压,经换药后愈合;1例出现皮瓣瘀紫及张力性水泡,手术探查、去除局部血肿、蒂部拆线减压后皮瓣成活;1例患者术后8个月予以皮瓣削薄整形。本组患者术后均获6~12个月随访,皮瓣颜色、温度、毛细血管反应正常,皮瓣质地柔软,外形不臃肿,患足行走无明显受限,功能恢复基本满意。结论胫后动脉穿支皮瓣携带隐神经和大隐静脉可使皮瓣成活更可靠,血运更理想,将皮瓣所携带的隐神经与受区皮神经缝接,可以重建皮瓣的保护性感觉,是临床修复足底内侧创面的一种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后动脉穿 隐神经营养血管蒂皮 足底 软组织缺损 修复
原文传递
面动脉穿支筋膜蒂皮瓣与任意皮瓣修复面中部皮肤肿瘤切除后缺损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1
14
作者 宋培军 李旭文 +4 位作者 李薇 王怀谷 霍继武 张硕 徐静 《中华全科医学》 2023年第4期576-580,共5页
目的 探讨面中部皮肤肿瘤切除后采用面动脉穿支筋膜蒂皮瓣修复缺损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21年12月于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整形烧伤科治疗的40例面中部皮肤肿瘤患者,根据术中切除肿瘤后遗留创面的大小及位置分为观察... 目的 探讨面中部皮肤肿瘤切除后采用面动脉穿支筋膜蒂皮瓣修复缺损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21年12月于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整形烧伤科治疗的40例面中部皮肤肿瘤患者,根据术中切除肿瘤后遗留创面的大小及位置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0例,观察组行面动脉穿支筋膜蒂皮瓣修复术,而对照组行传统皮瓣修复术,比较2组患者皮瓣修复后皮瓣的色泽评分、美观度评分、功能评分、术后瘢痕宽度、瘢痕弹性、瘢痕的平整度、瘢痕颜色以及术后6个月患者的效果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患者术后6个月在皮瓣的色泽评价(7.54±0.17)、美观评价(7.85±1.17)以及功能评价(8.20±0.89)评分方面均高于对照组患者术后6个月在皮瓣的色泽评价(4.85±1.73)、美观评价(5.23±1.50)以及功能评价(6.00±0.93),均P<0.05;观察组患者在瘢痕宽度(0.40±0.13)、瘢痕弹性(0.33±0.12)以及瘢痕平整度(0.24±0.09)以及瘢痕颜色评分(0.20±0.06)方面低于对照组在瘢痕宽度(0.58±0.18)、瘢痕弹性(0.57±0.13)、瘢痕平整度(0.38±0.16)以及瘢痕颜色评分(0.36±0.08);观察组的总体满意度(95%)高于对照组(6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面部皮肤肿瘤术后组织缺损皮瓣修复手术中,相较于传统的任意皮瓣修复术,面动脉穿支筋膜蒂皮瓣修复术可使患者在术后外形及功能方面获得更大的满意度,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穿蒂皮 肿瘤 组织缺损
原文传递
隐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的应用解剖 被引量:16
15
作者 张发惠 郑和平 +1 位作者 谢其扬 林松庆 《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09-211,i006,共4页
目的:为隐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设计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灌注红色乳胶成人下肢标本30侧,解剖观测大隐静脉隐神经营养血管及其吻合关系。结果:小腿内侧下1/3段有胫后动脉肌间隙支2~3支,外径(1.1±0.3)mm;骨皮穿支1~2支,外径(1.0±... 目的:为隐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设计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灌注红色乳胶成人下肢标本30侧,解剖观测大隐静脉隐神经营养血管及其吻合关系。结果:小腿内侧下1/3段有胫后动脉肌间隙支2~3支,外径(1.1±0.3)mm;骨皮穿支1~2支,外径(1.0±0.3)mm;内踝前动脉踝前内侧穿支外径(0.6~0.8)mm;胫前动脉踝上穿支外径(0.8±0.3)mm。上述穿支吻合构成前、中、后3条纵向的血管丛以及骨膜、深筋膜和神经浅静脉3个层面的血管丛。结论:小腿内侧下1/3段有明显的多源性供血,皮肤、筋膜、骨膜、大隐静脉和隐神经等的营养血管同源,可以设计以胫后动脉肌间隙支为蒂的小腿内侧隐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远端蒂皮 应用解剖 隐神经营养血管皮 小腿内侧 大隐静脉 肌间隙 胫后动脉 解剖学依据 内踝前动脉 解剖观测 胫前动脉 血管丛 外径 穿 浅静脉 多源性 吻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踝前动脉穿支为蒂隐神经-火隐静脉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的应用解剖 被引量:35
16
作者 张发惠 宋一平 +2 位作者 郑和平 林松庆 谢其扬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39-241,i0004,共4页
目的为内踝前动脉穿支隐神经-大隐静脉营养血管皮瓣设计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30侧经动脉内灌注红色乳胶成人下肢标本,解剖观察踝前内侧区的动脉来源、分支分布及其邻近动脉吻合结果踝前内侧区功脉,前侧来自内踝前动脉和胫前动脉踝上支穿... 目的为内踝前动脉穿支隐神经-大隐静脉营养血管皮瓣设计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30侧经动脉内灌注红色乳胶成人下肢标本,解剖观察踝前内侧区的动脉来源、分支分布及其邻近动脉吻合结果踝前内侧区功脉,前侧来自内踝前动脉和胫前动脉踝上支穿支,外径平均0.6~0.8mm;后侧来自胫后动脉肌间隙支和骨皮穿支,其中胫后动脉的肌间隙支2~3支,平均外径(0.9±1.2)(0.5~2.5)mm,骨皮穿支1~2支,外陉(1.3±0.3)(0.7~2.0)mm。功脉穿支均发出骨膜支、深筋膜支、皮支、皮神经及浅静脉营养支,构成隐神经大隐静脉营养血管,以及深、浅筋膜血管网。结论踝前内侧区的隐神经、大隐静脉、筋膜及皮肤营养血管同源,呈明显的纵向性分布。设计以内踝前动脉筋膜穿支为蒂的隐神经-大隐静脉营养血管皮瓣,远端蒂的旋转点在内踝尖平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神经 大隐静脉 穿 远端蒂皮 内踝前动脉
原文传递
多普勒超声检查腓动脉外踝后穿支血管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
17
作者 刘军廷 赵劲民 +2 位作者 苏伟 李志贤 陈琳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318-319,共2页
2007年1月至2007年3月我们用多普勒超声检查腓动脉外踝后穿支血管.探讨多普勒超声在远端筋膜蒂皮瓣转位术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 多普勒超声检查 外踝后 动脉 血管 穿 蒂皮 转位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