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比目鱼肌内侧半肌瓣逆行转位治疗胫腓下端开放性骨折并软组织缺损
1
作者 施克勤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06年第6期685-686,共2页
关键词 胫腓骨 下端骨折 软组织缺损 比目鱼 肌内侧半肌瓣 逆行转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腓血管蒂比目鱼肌皮瓣逆行转位修复术的应用解剖 被引量:3
2
作者 范真 张春 +1 位作者 徐达传 钟世镇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15-17,共3页
目的:为以腓血管为蒂比目鱼肌皮瓣逆行转位修复小腿中、下段组织缺损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在33侧经动脉灌注乳胶的下肢标本及6侧动脉铸型下肢标本上,解剖观测比目鱼肌形态,腓动脉比目鱼肌支的分布及腓动脉与胫前、后动脉之间的... 目的:为以腓血管为蒂比目鱼肌皮瓣逆行转位修复小腿中、下段组织缺损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在33侧经动脉灌注乳胶的下肢标本及6侧动脉铸型下肢标本上,解剖观测比目鱼肌形态,腓动脉比目鱼肌支的分布及腓动脉与胫前、后动脉之间的吻合。结果:腓动脉发出1~4条比目鱼肌支,外径2.0±0.5(1.0~3.8)mm,由其发出至皮肤的血管在比目鱼肌内或沿肌间隔穿行,穿出点在腓骨头下9.9±3.0cm,分布范围16cm×9cm。腓动脉下端与胫前、后动脉间有丰富的吻合支和粗大的交通支,最近端交通支距内、外踝连线5.5±0.8(3.6~7.4)cm,外径1.2±0.3mm。结论:以腓血管为蒂可以形成比目鱼肌皮瓣;该瓣逆行转位可修复小腿中下段缺损,具有血供可靠、损伤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腓动脉 比目鱼肌 肌皮瓣 逆行转位 应用解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指根部带蒂复合岛状皮瓣逆行转位成形术的临床应用
3
作者 黄兵 《中国实用医药》 2011年第20期124-125,共2页
2005年7月至2008年7月,我科应用指根部带蒂复合岛状皮瓣逆行转位成形术修复手指远节掌侧软组织缺损21例,术后疗效满意。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21例,男16例,女5例;年龄19~56岁,平均36.8岁。机器绞伤7例,压砸伤14例。
关键词 临床应用 逆行转位 岛状皮瓣 成形术 指根部 复合 带蒂 软组织缺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指根部带蒂复合岛状皮瓣逆行转位成形术的临床应用
4
作者 黄兵 《常州实用医学》 2010年第2期96-97,共2页
2005年7月~2008年7月,应用指根部带蒂复合岛状皮瓣逆行转位成形术修复手指远节掌侧软组织缺损2l例,术后疗效满意。
关键词 临床应用 逆行转位 岛状皮瓣 成形术 指根部 复合 带蒂 软组织缺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残耳逆行转位在低位残耳患者耳再造中的应用 被引量:1
5
作者 李志斌 程琳 +3 位作者 胡金天 周栩 刘暾 章庆国 《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 CAS 2016年第4期196-198,共3页
目的探讨先天性小耳畸形合并低位残耳患者耳垂的处理方法。方法自2010年10月至2014年6月,对42例小耳畸形合并半侧颜面短小症耳垂低位的患者,采用扩张法或者改良Nagata方法进行外耳再造术。由于残耳组织较健侧耳位置低,其处理采用逆行耳... 目的探讨先天性小耳畸形合并低位残耳患者耳垂的处理方法。方法自2010年10月至2014年6月,对42例小耳畸形合并半侧颜面短小症耳垂低位的患者,采用扩张法或者改良Nagata方法进行外耳再造术。由于残耳组织较健侧耳位置低,其处理采用逆行耳垂转位的方法,即以残耳上部为蒂,将残耳中下部掀起形成耳垂皮瓣,将耳垂皮瓣向上向后旋转,与耳后乳突区皮瓣相衔接,覆盖软骨支架的下端,形成耳垂和耳轮的一部分。切取残耳的创面采用直接缝合方法。结果 42例患者残耳逆行移位后,耳垂血运良好,再造耳耳垂存活良好,无破溃;所有患者获随访2个月至2年,再造耳与健侧耳位置基本对称,利用残耳逆行转位形成的耳垂形态自然。结论残耳逆行移位行耳垂再造,对于半侧颜面短小残耳位置明显低于健侧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处理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耳再造 低位残耳 逆行转位 半侧颜面短小 耳垂
原文传递
比目鱼肌内侧半肌瓣逆行转位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8
6
作者 谭金海 陈振光 《湖北医科大学学报》 2000年第3期222-223,共2页
目的 :为临床治疗胫骨中下段及踝部慢性骨髓炎合并软组织缺损提供一种行之有效的新方法。方法 :35侧经动脉内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下肢标本 ,观测了比目鱼肌内侧半的形态及血供特点。结果 :比目鱼肌内侧半肌瓣血供主要来自胫后动脉分支节... 目的 :为临床治疗胫骨中下段及踝部慢性骨髓炎合并软组织缺损提供一种行之有效的新方法。方法 :35侧经动脉内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下肢标本 ,观测了比目鱼肌内侧半的形态及血供特点。结果 :比目鱼肌内侧半肌瓣血供主要来自胫后动脉分支节段性供应 ,平均每侧 6支 ,其中最下 2支距内踝突出点上距离分别为 (5 .45± 2 .0 8)cm、(9.70± 2 .43)cm ,管径分别为 (1.31± 0 .2 8)mm、(1.42± 0 .33)mm。从而设计出比目鱼肌内侧半肌瓣逆行转位的新术式。结论 :该术式可用于修复胫骨中下段及踝部慢性骨髓炎并软组织缺损 ,手术简便实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比目鱼肌 肌瓣逆行转位 胫骨中下段骨髓炎
原文传递
逆行岛状皮瓣转位修复手足皮肤缺损 被引量:1
7
作者 喻爱喜 陈振光 +2 位作者 余国荣 谭金海 曾中华 《医学新知》 CAS 2003年第3期129-130,共2页
目的 了解逆行岛状皮瓣转位修复手足皮肤缺损的效果。方法 应用 7种类型的逆行岛状皮瓣转位修复手足皮肤缺损 39例 :小腿内侧逆行岛状皮瓣 4例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蒂逆行岛状皮瓣 2例 ;桡动脉逆行岛状皮瓣 9例 ;骨间后动脉逆行岛状皮... 目的 了解逆行岛状皮瓣转位修复手足皮肤缺损的效果。方法 应用 7种类型的逆行岛状皮瓣转位修复手足皮肤缺损 39例 :小腿内侧逆行岛状皮瓣 4例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蒂逆行岛状皮瓣 2例 ;桡动脉逆行岛状皮瓣 9例 ;骨间后动脉逆行岛状皮瓣 5例 ;掌背动脉逆行岛状皮瓣 8例 ;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 6例 ;桡神经浅支伴行血管蒂逆行岛状皮瓣 5例。结果 除 1例皮瓣边缘坏死 ,经短期换药伤口愈合外 ,其余 38例皮瓣完全成活 ,外形及功能恢复满意。结论 逆行岛状皮瓣转位修复手足皮肤缺损手术操作简便 ,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逆行岛状皮瓣转位修复 手部 足部 皮肤缺损 显微外科 血管蒂 手术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腿内侧逆行岛状皮瓣治疗足跟缺损8例
8
作者 高宏 焦郭堂 +1 位作者 朱良 夏力 《武警医学》 CAS 1999年第11期641-641,共1页
关键词 岛状皮瓣 逆行转位 修复缺损 足跟缺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隐血管蒂逆行股骨内侧髁骨(膜)皮瓣的解剖和临床意义
9
作者 喻爱喜 张仲宁 +3 位作者 陶圣祥 张建华 戴冀斌 李明善 《临床外科杂志》 2004年第8期502-503,共2页
目的 为隐血管蒂股骨内侧髁骨 (膜 )皮瓣逆行移位修复小腿中上段损伤提供应用解剖学基础。方法 在 3 2侧经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下肢标本上 ,解剖观察了隐血管的起源、走行、分支、分布和吻合情况。结果 在 84.3 3 %的情况下隐动... 目的 为隐血管蒂股骨内侧髁骨 (膜 )皮瓣逆行移位修复小腿中上段损伤提供应用解剖学基础。方法 在 3 2侧经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下肢标本上 ,解剖观察了隐血管的起源、走行、分支、分布和吻合情况。结果 在 84.3 3 %的情况下隐动脉起源于膝降动脉 ,膝降动脉发出关节支后主干延续为隐动脉。隐动脉终末支在小腿内侧胫骨粗降水平与膝下内侧动脉皮支和胫后动脉肌间隙支有恒定的吻合。结论 隐血管蒂股骨内侧髁骨 (膜 )皮瓣逆行移位可以修复小腿中上段骨与软组织缺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血管 骨(膜)瓣 岛状皮瓣 逆行转位 小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逆行筋膜蒂岛状皮瓣修复肢体创面
10
作者 张德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1997年第6期359-361,共3页
总结应用逆行筋膜蒂岛状皮瓣修复四肢肌腱、骨外露创面22例的临床经验。自1990年10月以来,应用该皮瓣修复手部创面10例,皮瓣面积最大12cm×9cm,最小8cm×7cm,蒂长2cm~5cm,宽4cm~5cm... 总结应用逆行筋膜蒂岛状皮瓣修复四肢肌腱、骨外露创面22例的临床经验。自1990年10月以来,应用该皮瓣修复手部创面10例,皮瓣面积最大12cm×9cm,最小8cm×7cm,蒂长2cm~5cm,宽4cm~5cm。修复膝、小腿及踝、足部创面12例,皮瓣面积最大16.5cm×12cm,最小10cm×6cm,蒂长7cm~12cm,宽3cm~6cm。术后皮瓣完全成活18例,边缘部分坏死2例,完全坏死2例。对逆行筋膜蒂岛状皮瓣的血供特点,手术要点及注意事项,皮瓣的优缺点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肢体 创面 修复 筋膜皮瓣 逆行转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带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蒂逆行岛状筋膜皮瓣的临床应用
11
作者 赵广俊 胡洪良 《中原医刊》 2006年第17期54-54,共1页
关键词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蒂 逆行岛状筋膜皮瓣 逆行岛状皮瓣转位修复 临床应用 足部软组织缺损 小腿下段 临床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臂骨间前动脉背侧皮支皮瓣临床应用 被引量:6
12
作者 李志安 伍成奇 李克坤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6年第1期3-3,共1页
关键词 骨间前动脉 临床应用 皮支皮瓣 背侧 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 前臂 逆行岛状皮瓣 骨间后动脉 解剖学研究 逆行转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十二音作曲法学习笔记(下)
13
作者 秦大平 《人民音乐》 1987年第3期33-35,共3页
单旋律的写作写好了音列,如何进行旋律创作?首先将音列原型(Original缩写为O)、转位(Inversion缩写为I)、逆行(Rethognade缩写为R)、逆行转位(Retrograde Inversion缩写为RI)。移位(Transposition缩写为T)等四种变型,依次写下做为创作材... 单旋律的写作写好了音列,如何进行旋律创作?首先将音列原型(Original缩写为O)、转位(Inversion缩写为I)、逆行(Rethognade缩写为R)、逆行转位(Retrograde Inversion缩写为RI)。移位(Transposition缩写为T)等四种变型,依次写下做为创作材料,见以下图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型 节奏 十二音作曲法 逆行转位 旋律 缩写 创作 写作 音列 移位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