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043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同时检测水中多种肠道病毒 被引量:17
1
作者 张崇淼 刘永军 +1 位作者 王晓昌 薛小平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37-141,共5页
建立了一种利用通用引物RT-PCR技术检测水中肠道病毒的方法.利用脊髓灰质炎病毒1~3型,柯萨奇病毒B3型作为参考病毒株,根据肠道病毒RNA5′非编码区中具有高度同源性的序列来设计通用引物.比较了M-MLV酶和AMV酶的逆转录效果,AMV酶能够成... 建立了一种利用通用引物RT-PCR技术检测水中肠道病毒的方法.利用脊髓灰质炎病毒1~3型,柯萨奇病毒B3型作为参考病毒株,根据肠道病毒RNA5′非编码区中具有高度同源性的序列来设计通用引物.比较了M-MLV酶和AMV酶的逆转录效果,AMV酶能够成功地从地表水和生活污水中逆转录病毒RNA,更适于实际应用.对比研究了PCR过程中的退火温度,c(Mg2+)等因素对RT-PCR检测结果的影响,选择退火温度55℃,c(Mg2+)为2 mmol/L的反应条件,优化了RT-PCR检测方法.通过检测水样中接种的连续稀释的病毒,确定了该检测方法的灵敏度为38 CCID50.考察人工污染的地表水、污水、二级处理出水样品发现,检测灵敏度基本一致.该方法可应用在实际环境的肠道病毒检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道病毒 逆转录-聚合反应(rt-pcr) 通用引物 同时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5种养殖石斑鱼的神经坏死病毒 被引量:32
2
作者 陈信忠 苏亚玲 +3 位作者 龚艳清 黄丽莎 俞秀霞 苏永全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02-207,共6页
神经坏死病毒(Nervousnecrosisvirus)是导致多种海水鱼类神经性病害的致病原。发病及死亡的石斑鱼除了表现神经异常症状外,无明显的临床病症,体表及内脏组织也未发现明显病变及寄生虫感染。2003年4~8月,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 神经坏死病毒(Nervousnecrosisvirus)是导致多种海水鱼类神经性病害的致病原。发病及死亡的石斑鱼除了表现神经异常症状外,无明显的临床病症,体表及内脏组织也未发现明显病变及寄生虫感染。2003年4~8月,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技术从福建南部人工养殖的5种石斑鱼即紫石斑鱼(Epinepheluslanceolatus)、马拉巴石斑鱼(E.malabaricus)、青石斑鱼(E.awoara)、赤点石斑鱼(E.akaara)和云纹石斑鱼(E.moara)中检出5个神经坏死病毒分离株。检测了76份石斑鱼样品,这些石斑鱼NNV病毒的平均感染率约为90%。对这些病毒的RT-PCR产物421bp核酸进行了测序和序列分析,其相同的序列超过99%。将这些序列与GenBank的石斑鱼(Epinephelusspp.)神经坏死病毒相关基因序列作比较,同源性在97%以上。对神经坏死病毒在石斑鱼体内的分布也进行了分析,在脑和眼组织的检出率最高,部分病鱼的肝、脾和肾组织也能检出病毒。结合流行病学特征,可确认神经坏死病毒为该传染病的主要致病原。RT-PCR方法是检测NNV等病原的一种理想的诊断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斑鱼 神经坏死病毒 逆转录聚合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荧光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的诺如病毒暴发疫情调查
3
作者 黄彬彬 张栗 +1 位作者 昝望 程思宇 《传感技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73-376,共4页
使用荧光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方法,对采集标本进行诺如病毒检测。首先对某局部人群按照病例定义开展诺如病毒暴发疫情病例搜索,用描述性流行病学和病例对照研究进行分析,然后采用χ^(2)检验对不同组别罹患率进行分析。本次疫情累计病... 使用荧光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方法,对采集标本进行诺如病毒检测。首先对某局部人群按照病例定义开展诺如病毒暴发疫情病例搜索,用描述性流行病学和病例对照研究进行分析,然后采用χ^(2)检验对不同组别罹患率进行分析。本次疫情累计病例28例,罹患率11.2%(28/250),主要临床症状为腹泻和腹痛,疫情历时6 d,男性罹患率高于女性罹患率(χ^(2)=7.47,P<0.01),病例对照研究表明靠近患者呕吐物(≦1 m)增加发病风险(OR=7.50,95%CI:2.181~25.795),使用洗手液或者肥皂洗手降低发病风险(OR=0.28,95%CI:0.090~0.893)。实验室检测结果显示7份病例肛拭子诺如病毒GⅡ阳性。本次局部疫情为GⅡ型诺如病毒感染引起的暴发疫情,近距离暴露于患者呕吐物是引起本次疫情扩散的可能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诺如病毒 聚合反应 暴发疫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重荧光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与荧光逆转录-重组酶介导等温扩增快速检测食源性GⅠ型、GⅡ型诺如病毒
4
作者 邓迎春 郭旭光 +3 位作者 牛会敏 任宝红 韩小改 郭瑞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CAS 2024年第12期151-157,共7页
目的建立双重荧光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与荧光逆转录-重组酶介导等温扩增(reverse transcription recombinase-aided amplification,RT-RAA)快速有效地检测食品中食源性GⅠ型... 目的建立双重荧光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与荧光逆转录-重组酶介导等温扩增(reverse transcription recombinase-aided amplification,RT-RAA)快速有效地检测食品中食源性GⅠ型和GⅡ型诺如病毒的方法。方法根据GⅠ型、GⅡ型诺如病毒基因组保守序列设计引探,经过一系列引探浓度筛选,建立了双重荧光RT-PCR和恒温荧光RT-RAA两种检测方法,分别从敏感性、特异性、稳定性、重复性等方面进行了比较研究;同时将这两种方法应用于实际临床样本检测中,并与GB4789.42—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诺如病毒检验》进行比对验证。结果建立的两种方法特异性良好,敏感性均可达10 copies/μL;双重荧光RT-PCR方法质粒梯度变异系数(coefficient of variation,CV)值在0.1%~1.5%区间,恒温荧光RT-RAA方法CV值在1.0%~10.0%区间,稳定性和重复性显示双重荧光RT-PCR优于恒温荧光RT-RAA检测方法;31份诺如病毒阳性食品核酸样本均能检出,且50份食品盲样检测结果与国标一致。结论本研究成功建立了双重荧光RT-PCR与恒温荧光RT-RAA快速检测食源性GⅠ型、GⅡ型诺如病毒方法,两种方法各有优缺点,双重荧光RT-PCR稳定性和重复性好,恒温荧光RT-RAA检测时间短,仅20 min就能完成扩增,可根据不同需求选择一种或两种作为食源性GⅠ型、GⅡ型诺如病毒的检测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荧光逆转录-聚合反应 恒温荧光逆转录-重组介导等温扩增 GⅠ型诺如病毒 GⅡ型诺如病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罗氏沼虾诺达病毒 被引量:7
5
作者 曾地刚 雷爱莹 《广西农业科学》 CSCD 2006年第6期735-737,共3页
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方法,检测5尾来自广西某罗氏沼虾养殖场典型白肉病症状罗氏沼虾肌肉中的诺达病毒,结果是阳性5尾,占100%。该检测方法耗时短,特异性、实用性强,灵敏度高。
关键词 罗氏沼虾 诺达病毒 逆转录聚合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法在病原微生物检验中的应用研究
6
作者 郭金芳 《实验室检测》 2024年第10期162-164,共3页
目的对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法在病原微生物检验中的应用结果进行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检验科于2023年1月14日—2023年12月14日期间检验的7502份微生物检验资料,分别实施了常规RT-PCR法及荧光定量RT-PCR法检验,金... 目的对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法在病原微生物检验中的应用结果进行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检验科于2023年1月14日—2023年12月14日期间检验的7502份微生物检验资料,分别实施了常规RT-PCR法及荧光定量RT-PCR法检验,金标准为特殊染色镜检结果,分析两种检验结果的诊断效能等指标差异。结果(1)金标准检测出阴性、阳性占比为490∶7012,常规RT-PCR法检验结果为阴性、阳性为:479∶6358,荧光定量RT-PCR法检验阴性、阳性比为:488∶7010。(2)荧光定量RT-PCR法的灵敏度为99.97%、特异度为99.59%、准确度为99.95%,均高于常规RT-PCR法,有统计学意义(P<0.05)。(3)荧光定量RT-PCR法检验各类微生物检出率依次为99.91%、100.00%、100.00%、99.91%、100.00%、100.00%、99.97%,高于常规RT-PCR法,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荧光定量RT-PCR法在病原微生物检验中诊断效能及各类微生物检出率高,能够为医生诊疗提供科学依据,可推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反应 病原微生物 检验 常规逆转录聚合反应 支原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石斑鱼神经坏死病毒方法的建立和应用 被引量:2
7
作者 龚艳清 陈信忠 《检验检疫科学》 2004年第B12期53-56,共4页
神经坏死病毒是导致石斑鱼等多种海水鱼类暴发性传染病的致病原。根据石斑鱼神经坏死病毒编码核衣壳蛋白的RNA2基因组序列设计的一对特异性引物,用来扩增其中的421bp病毒核酸片段。比较了酚-氯仿法、试剂盒法等3种RNA抽提的方法对神经... 神经坏死病毒是导致石斑鱼等多种海水鱼类暴发性传染病的致病原。根据石斑鱼神经坏死病毒编码核衣壳蛋白的RNA2基因组序列设计的一对特异性引物,用来扩增其中的421bp病毒核酸片段。比较了酚-氯仿法、试剂盒法等3种RNA抽提的方法对神经坏死病毒的核酸抽提效果,结果表明3种方法均适合于RT-PCR方法。实验证明在cDNA过程中,RNA酶抑制剂并非反应所必需。对RT-PCR过程进行了条件优化,建立了一步法的RT-PCR检测方法,在网箱养殖石斑鱼以及育苗场的病鱼检测实践中获得满意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逆转录聚合反应 石斑鱼 神经坏死病毒 鱼苗 RNA抑制剂 核酸 酚/氯仿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乳腺癌患者骨髓微转移30例报道 被引量:4
8
作者 张国利 杨中祥 +2 位作者 王勋 孙晶波 和利稼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13期97-97,99,共2页
目的 :通过分子生物学技术检测乳腺癌患者的微转移灶。方法 :患者常规行乳癌根治术 ,在完成皮瓣游离后 ,于胸骨柄处行骨穿 ,吸取骨髓 3~ 4ml,所采骨髓行RT -PCR检测其细胞角蛋白 19(KT19)含量。切除标本常规送病理。结果 :30例患者临... 目的 :通过分子生物学技术检测乳腺癌患者的微转移灶。方法 :患者常规行乳癌根治术 ,在完成皮瓣游离后 ,于胸骨柄处行骨穿 ,吸取骨髓 3~ 4ml,所采骨髓行RT -PCR检测其细胞角蛋白 19(KT19)含量。切除标本常规送病理。结果 :30例患者临床病理汇报同侧腋窝淋巴结转移阳性 17例 ,胸骨骨髓KT19阳性 7性 ,占4 1.12 % ,其中 3例肿块直径≥ 5 .0cm ,位于内乳内 ,临床未触及锁骨上淋巴结肿大 ;同侧腋窝淋巴结转移阴性13例 ,胸骨骨髓KT19阳性 3例 ,占 2 3.0 7%。总阳性率 33.33%。结论 :在术中游离皮瓣后于胸骨柄处进行骨穿获取骨髓 ,并转应用逆转录 -聚合酶链反应 (RT -PCR)检测细胞角蛋白 19(KT19)在胸骨骨髓中的表达 ,可以早期诊断乳腺癌的微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逆转录-聚合反应(rt-pcr) 角蛋白19(KTl9) 乳腺癌 骨髓微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马铃薯卷叶病毒 被引量:25
9
作者 张彤 哈斯阿古拉 +1 位作者 张鹤龄 刘莉 《病毒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385-387,共3页
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马铃薯卷叶病毒张彤,哈斯阿古拉,张鹤龄,刘莉(内蒙古大学生物工程中心,呼和浩特,010021)关键词卷叶病毒,反转录-PCR,诊断马铃薯卷叶病毒(Potatoleafrollvinis,PL... 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马铃薯卷叶病毒张彤,哈斯阿古拉,张鹤龄,刘莉(内蒙古大学生物工程中心,呼和浩特,010021)关键词卷叶病毒,反转录-PCR,诊断马铃薯卷叶病毒(Potatoleafrollvinis,PLRV)属黄化病毒组(Luteov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病毒 马铃薯卷叶病毒 逆转录 聚合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结直肠癌淋巴结微转移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16
10
作者 袁宏银 程伏林 +2 位作者 魏正专 杨国樑 陈家宽 《癌症》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9期1069-1073,共5页
背景与目的:结直肠癌淋巴结微转移灶是否有预测预后价值目前尚有争议,本文对结直肠癌患者淋巴结微转移情况进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研究微转移对临床分期和预后的影响。方法:用RT-PCR技术检测56例结直肠癌患者肠旁及系膜淋... 背景与目的:结直肠癌淋巴结微转移灶是否有预测预后价值目前尚有争议,本文对结直肠癌患者淋巴结微转移情况进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研究微转移对临床分期和预后的影响。方法:用RT-PCR技术检测56例结直肠癌患者肠旁及系膜淋巴结中细胞角质蛋白CK20mRNA,揭示微转移灶的存在,并与常规病理苏木精伊红(HE)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结果进行比较;分析HE染色和RT-PCR检测结果对判定临床病理分期和统计生存率的影响。结果:共检测432个淋巴结,HE染色、免疫组化染色和RT-PCR法淋巴结转移检出率分别为57.2%、62.3%和73.1%。HE染色和免疫组化的检出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HE染色和RT-PCR法检测结果有显著性差异(P<0.05)。56例患者中,按HE染色结果确定的PN0、PN1和PN2期,其5年无复发转移生存率分别为80%、60%和50%;通过RT-PCR技术检测,升级后的PN0、PN1和PN2期5年无复发转移生存率分别为100%、61.9%和55.6%,两种方法分析的结果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HE染色未确切指出淋巴结微转移癌;RT-PCR法检测CK20mRNA可以推断淋巴结微转移癌的存在,从而有助于确定结直肠癌临床分期和预测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癌 淋巴结微转移 逆转录聚合反应 CK2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果树RNA病毒 被引量:29
11
作者 侯义龙 张开春 +3 位作者 胡文玉 吴禄平 林珂 尹淑萍 《病毒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71-73,共3页
为调查主要果树携带苹果褪绿叶斑病毒 (ACLSV)、苹果茎沟病毒 (ASGV)、苹果茎痘病毒 (ASPV)和李属坏死环斑病毒 (PNRSV)的情况 ,以指示植物为试材 ,优化了四种病毒的逆转录 -聚合酶链式反应 (RT—PCR)检测体系。使用该优化体系检测了苹... 为调查主要果树携带苹果褪绿叶斑病毒 (ACLSV)、苹果茎沟病毒 (ASGV)、苹果茎痘病毒 (ASPV)和李属坏死环斑病毒 (PNRSV)的情况 ,以指示植物为试材 ,优化了四种病毒的逆转录 -聚合酶链式反应 (RT—PCR)检测体系。使用该优化体系检测了苹果树、樱桃树、桃树中携带上述四种病毒的情况。结果 :建立了特异性强、灵敏度高、成本低的RT—PCR检测体系 ;同时又证明主要果树被这几种病毒单独感染和复合感染的程度均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逆转录-聚合反应 优化 果树病毒 检测 RNA病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肿瘤微转移 被引量:9
12
作者 房殿春 王东旭 罗元辉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75-76,共2页
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肿瘤微转移400038重庆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房殿春王东旭罗元辉关键词肿瘤转移;聚合酶链反应中国图书资料分类号R730.4临床资料表明,肿瘤的转移和复发是影响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而肿瘤细胞在... 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肿瘤微转移400038重庆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房殿春王东旭罗元辉关键词肿瘤转移;聚合酶链反应中国图书资料分类号R730.4临床资料表明,肿瘤的转移和复发是影响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而肿瘤细胞在淋巴结、外周血和骨髓中的微转移则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转移 聚合反应 逆转录 微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重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主要上呼吸道病毒 被引量:8
13
作者 居丽雯 蒋露芳 +3 位作者 甘愉 周联娣 姜庆五 谈兆麟 《中国公共卫生》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305-307,共3页
目的 建立用多重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mRT -PCR)检测甲 1型、甲 3型、乙型流感病毒以及呼吸道合胞病毒 (RSV)A型、B型等主要上呼吸道病毒的方法 ,以快速检测上呼吸道感染主要病毒及对甲型、甲亚型、乙型流感病毒在上海地区人群感染、... 目的 建立用多重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mRT -PCR)检测甲 1型、甲 3型、乙型流感病毒以及呼吸道合胞病毒 (RSV)A型、B型等主要上呼吸道病毒的方法 ,以快速检测上呼吸道感染主要病毒及对甲型、甲亚型、乙型流感病毒在上海地区人群感染、流行情况调查。方法 采用经MDCK细胞接种培养的甲 3型、乙型流感病毒和Hep - 2细胞接种培养的RSVA型、B型标准毒株病毒液 ,以及甲 1型、甲 3型、乙型流感病毒和RSVA型、B型混合毒株病毒液 ,使用 5组引物 ,分别为HA1- 5a1和HAl- 3a1(甲 1型流感病毒 )、HA3 - 5a1和HA3 - 3a1(甲 3型流感病毒 )、NP- 5b1和NP - 3b1(乙型流感病毒 )、RSVAF和RSVAR(RSVA型 )、RSVBF和RSVBR(RSVB型 ) ,经mRT -PCR ,琼脂糖凝胶电泳 ,于紫外灯下观察上述病毒特异核苷酸条带。结果 甲 1型、甲 3型、乙型流感病毒 ,RSVA型、B型分别在 43 1,2 10 ,3 90 ,3 3 4,183bp处出现清晰的 5条DNA条带。 结论 应用 5组引物 ,mRT -PCR可用于快速检测临床上呼吸道感染标本中的流感病毒和RSV ,并可对其进行分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重逆转录聚合反应 流感病毒 呼吸道合胞病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与细胞培养法检测流行性感冒病毒的比较 被引量:1
14
作者 姜红涛 姚秀林 《中外医疗》 2015年第8期192-193,共2页
目的比较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与细胞培养法检测流行性感冒病毒的差异。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及经典的狗肾传代细胞病毒分离2种方法 ,同时对流感监测点送检的80份疑似流感标本检测流感病毒。结果细胞培养病... 目的比较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与细胞培养法检测流行性感冒病毒的差异。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及经典的狗肾传代细胞病毒分离2种方法 ,同时对流感监测点送检的80份疑似流感标本检测流感病毒。结果细胞培养病毒分离的阳性数为26份,实时荧光定量RT-PCR的阳性数为36份,好=8.1,P<0.005。结论 通过该实验,验证了实时荧光定量RT-PCR的确快速敏感,适用于实验室快速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反应 细胞培养法 流感病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巢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鱼类病毒性出血性败血症病毒(VHSV) 被引量:10
15
作者 倪穗 余晓巍 +3 位作者 王建平 雷爱莹 曾地刚 吴雄飞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89-493,共5页
参照鱼类病毒性出血性败血症病毒序列,根据PCR引物设计的原则,设计巢式PCR引物,采用巢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对如何快速检测鱼类病毒性出血性败血症病的方法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并对RT-PCR的反应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 参照鱼类病毒性出血性败血症病毒序列,根据PCR引物设计的原则,设计巢式PCR引物,采用巢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对如何快速检测鱼类病毒性出血性败血症病的方法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并对RT-PCR的反应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巢式RT-PCR扩增获得279bp的特异性片断,阴性对照无扩增条带。巢式RT-PCR扩增出的特异性片段经测序分析,结果证实与报道的序列完全一致。该方法最低可检测出0.1pg的鱼类病毒性出血性败血症病毒RNA。初步建立了VHSV的巢式RT-PCR检测方法,该方法灵敏、特异,可为VHSV的检测提供一个快速、有效的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毒性出血性败血症病毒 巢式逆转录聚合反应 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通用引物建立巢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肠道病毒(英文) 被引量:6
16
作者 张寿斌 廖华 +3 位作者 黄呈辉 谭庆瑜 张炜灵 陈侃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22期33-37,共5页
目的设计通用引物建立巢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n-PCR),以达到广泛。特异及快速诊断肠道病毒(Enterovirus,EV)感染。方法在EV基因组5'端非编码区(5'-UTR)设计二对通用第物,建立RT-n-PCR检测方法,对3种EV和3种非EV标准株以及16... 目的设计通用引物建立巢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n-PCR),以达到广泛。特异及快速诊断肠道病毒(Enterovirus,EV)感染。方法在EV基因组5'端非编码区(5'-UTR)设计二对通用第物,建立RT-n-PCR检测方法,对3种EV和3种非EV标准株以及165例可疑EV感染的327份临床标本进行检测。结果EV标准株均在电泳中检测到一清晰312bp扩增条带,而非EV标准株则无扩增条带;共有104份标本检测到相应大小扩增条带,阳性率31.8%;147例病例同时检测了粪便和咽拭子,粪便阳性49例,咽拭子阳性44例,其中粪便和咽拭子同时阳性35例,粪便和咽拭子EV阳性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病例总阳性数64例,阳性率38.8%。结论RT-n-PCR可以准确地检测出肠道病毒,特异性强,用时少,同时检测多份标本可以提高EV阳性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逆转录聚合反应 肠道病毒 通用引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心肌炎血清柯萨奇病毒 被引量:6
17
作者 田杰 朱静 +1 位作者 钱永如 陈源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CAS CSCD 2000年第2期93-94,共2页
关键词 心肌炎 聚合反应 rt-pcr 儿童 柯萨奇病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在乙型脑炎诊断中的建立 被引量:11
18
作者 丁淑军 余光开 +1 位作者 张建军 彭建一 《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86-88,共3页
目的 运用逆转录 -半套式 -聚合酶链反应技术 (RT -semi-nested -PCR) ,建立一种新的早期快速检测乙型脑炎病毒的方法。方法 收集临床诊断的 37例乙脑和 15例非乙脑病人标本 (包括血清、脑脊液 )分别为 6 3份和 30份 ,同时用RT -semi-... 目的 运用逆转录 -半套式 -聚合酶链反应技术 (RT -semi-nested -PCR) ,建立一种新的早期快速检测乙型脑炎病毒的方法。方法 收集临床诊断的 37例乙脑和 15例非乙脑病人标本 (包括血清、脑脊液 )分别为 6 3份和 30份 ,同时用RT -semi-nested -PCR、IgM捕获法ELISA(MacELISA)进行检测。 结果 血清和脑脊液中可成功检测出JEVRNA ,经1 5 %凝胶电泳 ,出现特异性条带 ,符合预计值 4 0 0bp。结论 RT -semi-nested -PCR对检测JEV感染 ,从实验设计到实验条件 ,都是合理的 ,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可用于乙脑的早期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脑炎病毒 逆转录-聚合反应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与常规法检测蚊体内黄病毒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林立辉 陈翠华 +2 位作者 方美玉 彭翼飞 蒋廉华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CAS CSCD 1997年第6期444-446,共3页
目的:检测比较蚊体内的黄病毒。方法:采用RT-PCR技术及常规的C6/36细胞培养结合免疫荧光法。结果:无论实验感染的登革热病毒蚊虫标本,还是从野外捕捉的标本,均表明RT-PCR检出黄病毒的阳性率比常规法高,且快速、敏捷,操作简便... 目的:检测比较蚊体内的黄病毒。方法:采用RT-PCR技术及常规的C6/36细胞培养结合免疫荧光法。结果:无论实验感染的登革热病毒蚊虫标本,还是从野外捕捉的标本,均表明RT-PCR检出黄病毒的阳性率比常规法高,且快速、敏捷,操作简便;常规法检出周期长(2~3周),操作复杂、繁琐和反复多次,检出率低。但常规法能通过细胞病变,观察病毒的毒力,这是RT-PCR所不及的。结论:以RT-PCR结合常规法进行虫媒病毒的研究,将更有利于探索蚊虫与虫媒病毒的关系和内在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逆转录 聚合反应 常规法 黄病毒 蚊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BDV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和核酸杂交检测方法的研究 被引量:5
20
作者 王永山 周宗安 +3 位作者 翟春生 顾志香 王元伦 方元 《中国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12-14,共3页
以建立的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核酸杂交检测方法,检测了细胞培养物、病理组织、粪便和饲料中的IBDV,并与IBDV夹心ELISA、琼脂扩散试验(ID)和病毒分离方法进行了平... 以建立的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核酸杂交检测方法,检测了细胞培养物、病理组织、粪便和饲料中的IBDV,并与IBDV夹心ELISA、琼脂扩散试验(ID)和病毒分离方法进行了平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RT-PCR和核酸杂交检测方法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是深入研究IBD流行病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反应 核酸杂交 IBDV 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