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98篇文章
< 1 2 6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用于光伏板静电除尘的单壁碳纳米管透明导电薄膜老化性能研究
1
作者 刘云鹏 李浩义 +3 位作者 李乐 尹晓萱 吴欣玥 周松松 《电工技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64-877,共14页
该文基于光伏板静电除尘的应用需求,制备得到一种单壁碳纳米管透明导电薄膜。首先搭建人工加速光老化、盐雾老化、高温老化、高低温老化实验平台,开展单壁碳纳米管透明导电薄膜的老化实验,并进行薄膜的耐老化性能分析。然后搭建光伏板... 该文基于光伏板静电除尘的应用需求,制备得到一种单壁碳纳米管透明导电薄膜。首先搭建人工加速光老化、盐雾老化、高温老化、高低温老化实验平台,开展单壁碳纳米管透明导电薄膜的老化实验,并进行薄膜的耐老化性能分析。然后搭建光伏板静电除尘实验平台,对该薄膜在静电除尘中的应用效果进行评价。实验结果表明,高温老化和高低温老化对单壁碳纳米管透明导电薄膜结构形貌和光电性能的影响较小,而经过2 000 h光老化和盐雾老化后,薄膜方阻分别上升至未老化时的14.6倍和28.7倍。盐雾老化造成部分导电薄膜从基底上脱落,使得静电除尘率由未老化时的98.35%下降至81.76%,而其他三种类型的老化不会对静电除尘效果造成明显影响。最后采用整合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预测单壁碳纳米管透明导电薄膜的品质因数和应用寿命。研究结果对单壁碳纳米管透明导电薄膜在以光伏玻璃外表面为代表的室外应用场景下的有效使用和寿命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壁碳纳米管 透明导电薄膜 人工加速老化 静电除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裂纹模板法的双层金属网格透明导电薄膜制备及性能
2
作者 廖敦微 周建华 郑月军 《物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3-142,共10页
在裂纹模板法制备单层金属网格透明导电薄膜的基础上,为提升其电磁屏蔽性能,制备了双层金属网格透明导电薄膜.通过旋涂法和提拉法工艺分别得到双层裂纹模板后,进而制备相应的双层金属网格透明导电薄膜.首先对同样条件下采用旋涂法制备... 在裂纹模板法制备单层金属网格透明导电薄膜的基础上,为提升其电磁屏蔽性能,制备了双层金属网格透明导电薄膜.通过旋涂法和提拉法工艺分别得到双层裂纹模板后,进而制备相应的双层金属网格透明导电薄膜.首先对同样条件下采用旋涂法制备的单层和双层金属网格透明导电薄膜样品进行性能测试和对比,可知双层结构相对于单层的透光率下降了10.9%,在Ku波段(12-18 GHz)测试的电磁屏蔽效能提升了30 dB.另外,对提拉法制备的双层金属网格样品也进行了测试,与同样条件制备的单层金属网格样品相比,双层结构在损失8.38%的透光率前提下,在Ku波段的电磁屏蔽效能提升了20 dB.测试结果表明,制备的双层金属网格透明导电薄膜在牺牲一定透光性能前提下可明显提升电磁屏蔽性能.通过对基于裂纹模板法的双层金属网格透明导电薄膜的制备和性能研究,可以充分利用裂纹模板法工艺的低成本优势制备高电磁屏蔽性能的双层金属网格透明导电薄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纹模板法 双层金属网格透明导电薄膜 高电磁屏蔽性能 磁控溅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TO沉积温度对ITO/Au透明导电薄膜光电性能的影响
3
作者 侯焕然 金扬利 +3 位作者 石晓飞 张运生 王衍行 祖成奎 《表面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33-241,261,共10页
目的研究衬底层ITO的沉积温度对ITO/Au透明导电薄膜光电性能的影响规律和机理。方法采用直流磁控溅射技术,在不同沉积温度下制备的ITO薄膜表面沉积超薄Au膜,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原子力显微镜、分光光度计、四探针电阻测试仪对ITO/Au薄... 目的研究衬底层ITO的沉积温度对ITO/Au透明导电薄膜光电性能的影响规律和机理。方法采用直流磁控溅射技术,在不同沉积温度下制备的ITO薄膜表面沉积超薄Au膜,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原子力显微镜、分光光度计、四探针电阻测试仪对ITO/Au薄膜的表面形貌、表面粗糙度、透光率及表面方阻进行表征和测试,分析ITO沉积温度对ITO/Au光电性能的影响机理。为了进一步理解超薄Au膜生长连续性改善的原因,通过几何平均法和算术平均法分别计算了ITO薄膜的表面自由能,分析了ITO薄膜表面自由能的改变对生长形貌的影响规律。结果在超薄Au膜镀制工艺相同的前提下,随着衬底层ITO薄膜沉积温度升高,ITO/Au薄膜的可见光平均透过率提升,表面方阻值降低。这是因为当沉积温度高于200℃时,ITO薄膜发生多晶化转变,多晶态的ITO相较于非结晶态具有更高的表面自由能,更有利于超薄Au膜的铺展,进而提升ITO/Au薄膜的光电性能。当ITO沉积温度提升至300℃时,ITO薄膜的表面自由能几何平均法计算结果为45.2 mJ/m^(2),算术平均法计算结果为48.1 mJ/m^(2),在其表面沉积超薄Au膜后,制备了可见光平均透过率为47.5%、表面方阻为5.65Ω/sq,高光电性能兼容的ITO/Au薄膜。结论提高衬底层ITO薄膜的沉积温度,ITO薄膜发生多晶化转变,表面自由能提升,可有效促进超薄Au膜在其表面铺展,进而提升ITO/Au薄膜的光电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温度 氧化铟锡 超薄金膜 透明导电薄膜 磁控溅射 光电性能 表面自由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柔性铜网格透明导电材料的研究进展
4
作者 韩涛 舒友荣 +1 位作者 吴鹏 唐晟 《重庆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5年第1期1-5,共5页
传统氧化铟锡(ITO)透明导电材料脆性大、成本高、资源稀缺,已无法满足市场对高性能、低成本透明导电材料的需求。柔性铜网格透明导电材料具有较好的导电性、透明性和机械柔韧性,可成为ITO的有力替代选择。通过调控铜网格的线宽和间距可... 传统氧化铟锡(ITO)透明导电材料脆性大、成本高、资源稀缺,已无法满足市场对高性能、低成本透明导电材料的需求。柔性铜网格透明导电材料具有较好的导电性、透明性和机械柔韧性,可成为ITO的有力替代选择。通过调控铜网格的线宽和间距可实现薄膜电阻率与透光率的最佳平衡,以满足不同的性能需求。综述了柔性铜网格透明导电材料的研究进展,并重点探讨了其在触摸显示领域中的挑战与瓶颈,提出了针对这些问题的优化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网格透明导电材料 触摸显示 抗氧化 黑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性能非晶态透明导电Cd-In-O合金薄膜的光电特性及其柔性光伏应用
5
作者 巫珊 叶芷桦 +1 位作者 张洋 刘超平 《汕头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5年第1期3-12,F0002,共11页
透明导电氧化物(TCOs)是现代光电子领域的关键材料.然而,常规以晶态In2O3:Sn为代表的TCOs薄膜在近红外波段透明度和机械柔性方面存在局限,这严重限制了其在全光谱器件和柔性光电子设备的应用.因此,开发具有全光谱透明度及良好柔性的TCO... 透明导电氧化物(TCOs)是现代光电子领域的关键材料.然而,常规以晶态In2O3:Sn为代表的TCOs薄膜在近红外波段透明度和机械柔性方面存在局限,这严重限制了其在全光谱器件和柔性光电子设备的应用.因此,开发具有全光谱透明度及良好柔性的TCOs薄膜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利用室温磁控共溅射法生长了Cd_(1-x)In_(x)O_(1+δ)合金薄膜,研究了其晶体结构和光电特性随合金组分的变化.我们成功获得了高性能的非晶态透明导电Cd_(1-x)In_(x)O_(1+δ)合金薄膜,探究了其相应的环境稳定性和机械柔性,并探讨了其柔性太阳能电池应用.研究结果为非晶态透明导电Cd-In-O合金薄膜的深入研究与其光电应用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透明导电氧化物 非晶态 Cd-In-O合金 光电性质 柔性太阳能电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测电阻为核心的电学实验探究——以测透明导电膜方阻为例
6
作者 陈海楝 林静玉 吴云波 《广东教育(高中版)》 2025年第2期58-62,共5页
电阻测量在物理教学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不仅是电学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培养学生实验技能和科学思维的关键环节.通过电阻测量实验,学生可以加深对电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锻炼实验操作能力,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电阻测量在物理教学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不仅是电学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培养学生实验技能和科学思维的关键环节.通过电阻测量实验,学生可以加深对电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锻炼实验操作能力,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建立科学的思维方式和严谨的实验态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验态度 知识的理解 学生实验技能 电学实验 透明导电 电阻测量 物理教学 实验操作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透明导电材料研究进展 被引量:1
7
作者 张聪 梁柄权 +4 位作者 王晓峰 陈新亮 侯国付 赵颖 张晓丹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2-84,共13页
近年来,透明导电材料(Transparent conductive materials, TCM)作为触摸屏、液晶显示器(LCD)、智能窗、太阳电池(Solar cells)、发光二极管(LED)等先进光电子器件中的关键组件,其作用尤其重要。氧化铟锡(ITO)薄膜具有优异的光学和电学性... 近年来,透明导电材料(Transparent conductive materials, TCM)作为触摸屏、液晶显示器(LCD)、智能窗、太阳电池(Solar cells)、发光二极管(LED)等先进光电子器件中的关键组件,其作用尤其重要。氧化铟锡(ITO)薄膜具有优异的光学和电学性能,是光电器件中应用广泛的透明导电材料。然而,铟元素的稀缺性、易碎性以及沉积过程中对底层薄膜的潜在损坏限制了其在未来新型光电子器件中的应用。开发适应高性能光电器件应用的TCM成为当前研究的重点。本文综述了透明导电氧化物、超薄金属和金属网格、介质层/金属/介质层(Dielectric/metal/dielectric, DMD)、碳纳米管和石墨烯等类型的TCM光电性能、应用领域、近年来相应的研究策略和重要成果、面临的挑战以及未来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透明导电材料 透明导电氧化物 超薄金属和金属网格 纳米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银纳米线透明导电薄膜仿真研究现状 被引量:3
8
作者 张墅野 邵建航 何鹏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18-127,共10页
银纳米线薄膜作为新型柔性透明导电薄膜,具有导电性能好、透光率高、成本低和柔性良好等优点。本文从电学、力学和光学三个方面介绍了银纳米线薄膜的仿真原理、仿真工具及发展现状。目前,银纳米线薄膜的电学性能仿真已研究得比较完善,... 银纳米线薄膜作为新型柔性透明导电薄膜,具有导电性能好、透光率高、成本低和柔性良好等优点。本文从电学、力学和光学三个方面介绍了银纳米线薄膜的仿真原理、仿真工具及发展现状。目前,银纳米线薄膜的电学性能仿真已研究得比较完善,能够从微观到宏观尺度建立精确的模型,常用的节点主导假设(JDA)模型、多节点表示(MNR)模型能够较好地模拟、预测银纳米线薄膜的方阻。银纳米线薄膜力学仿真尚未能建立起完美的宏观模型,只能通过分子动力学方法等对单根或多根银纳米线之间的力学性能进行仿真模拟。银纳米线薄膜的光学性能的仿真主要依靠时域有限差分方法来模拟光与材料的相互作用,依靠该方法能够模拟少量银纳米线的光学性能,并且目前已有建立大型复杂银纳米线薄膜光学模型的尝试。此外,多物理场耦合且能够反映整个银纳米线薄膜的光-电-热-力综合性能的仿真模型仍未建立,未来研究者们还需于此继续深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纳米线 仿真模拟 柔性器件 透明导电薄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透明导电膜的光学窗口加热除冰效率研究
9
作者 王松林 张建付 +4 位作者 刘青龙 米高园 阴万宏 吴青青 魏巍 《真空》 CAS 2024年第5期30-35,共6页
为了提高圆形光学窗口表面透明导电膜加热除冰的效率,基于欧姆定律以及热传导效应的理论分析,建立了圆形光学窗口表面透明导电膜的加热除冰效率理论模型。通过数值模拟,计算了直径100 mm圆形光学窗口在-55℃环境中对10 mm厚冰层的加热... 为了提高圆形光学窗口表面透明导电膜加热除冰的效率,基于欧姆定律以及热传导效应的理论分析,建立了圆形光学窗口表面透明导电膜的加热除冰效率理论模型。通过数值模拟,计算了直径100 mm圆形光学窗口在-55℃环境中对10 mm厚冰层的加热除冰效率,并采用24 V直流电源加热的方式进行了试验验证。结果表明,理论计算的除冰时间与试验结果之间存在偏差,这主要是由于在除冰过程中,光学窗口表面产生的热能除了大部分用于除冰消耗以外,还有少部分通过热传导散热而被消耗,同时窗口表面一部分水被加热而吸收热量,从而导致能耗增加。基于试验结果和理论分析,进一步提出了提高加热除冰效率的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学窗口 除冰效率 透明导电 能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适用于光伏板静电除尘的纳米银线-环氧树脂透明导电薄膜研究
10
作者 李乐 尹晓萱 +5 位作者 武文华 李浩义 杨磊 刘逸飞 孟娟 刘云鹏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3期9463-9474,I0030,共13页
基于透明导电薄膜的静电除尘方法近年来已成为光伏板除尘领域的研究热点,除尘效果与透明导电薄膜的性能紧密相关。针对光伏板静电除尘技术的应用需求,以环氧树脂(epoxy resin,EP)为基体,制备得到导电填料为纳米银线(silver nanowires,Ag... 基于透明导电薄膜的静电除尘方法近年来已成为光伏板除尘领域的研究热点,除尘效果与透明导电薄膜的性能紧密相关。针对光伏板静电除尘技术的应用需求,以环氧树脂(epoxy resin,EP)为基体,制备得到导电填料为纳米银线(silver nanowires,AgNWs)的透明导电薄膜,并基于制备得到的纳米银线-环氧树脂(AgNWs-EP)透明导电薄膜进行光伏板静电除尘实验。结果表明,静电除尘率随着AgNWs质量份比例增大而升高,在AgNWs的质量份为80000 phr时,除尘率最大可达到95.67%,光伏板的发电效率可相对提升40.84%。此时,薄膜的方阻为10^(7)Ω/□,除尘适用性指标为0.42。600 h人工加速紫外老化和机械耐久性测试表明,薄膜具有优异的耐老化特性。研究结果对于拓展AgNWs-EP透明导电薄膜的应用场景、推动基于透明导电薄膜的光伏板静电除尘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银线 环氧树脂 透明导电薄膜 静电除尘 光伏发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铟锡氧(ITO)和氟锡氧(FTO)透明导电薄膜的表征与分析
11
作者 初学峰 黄林茂 +2 位作者 张祺 谢意含 胡小军 《人工晶体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48-854,共7页
本文以射频(RF)磁控溅射方法制备的ITO薄膜和购置的ITO及FTO薄膜为研究对象,通过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表征薄膜样品的透射率,结果表明ITO和FTO薄膜均展现出良好的光学透过率。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薄膜样品的表面形貌,所有薄膜样... 本文以射频(RF)磁控溅射方法制备的ITO薄膜和购置的ITO及FTO薄膜为研究对象,通过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表征薄膜样品的透射率,结果表明ITO和FTO薄膜均展现出良好的光学透过率。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薄膜样品的表面形貌,所有薄膜样品的表面较为均匀。通过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表征薄膜样品表面的元素、组成、价态和电子态信息,结果表明制备方式与退火处理等因素影响了薄膜样品表面的元素组成与价态,这些信息与薄膜的电学和光学性能具有一定的关联。上述研究结果可以为新型透明导电薄膜的设计和性能提升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透明导电氧化物 磁控溅射 退火 表面形貌 X射线光电子能谱 透过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射频磁控溅射工艺参数对掺钨氧化铟锡透明导电薄膜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4
12
作者 许阳晨 张群 《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69-177,共9页
ITO薄膜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透明导电薄膜,通过在ITO中掺杂其他金属可以进一步改善ITO薄膜的光学和电学性能。本文采用射频(RF)磁控溅射法制备了掺钨氧化铟锡(ITO∶W)透明导电薄膜,研究了薄膜厚度、表面形貌、晶体结构以及光学和电学... ITO薄膜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透明导电薄膜,通过在ITO中掺杂其他金属可以进一步改善ITO薄膜的光学和电学性能。本文采用射频(RF)磁控溅射法制备了掺钨氧化铟锡(ITO∶W)透明导电薄膜,研究了薄膜厚度、表面形貌、晶体结构以及光学和电学性能与各溅射参数之间的关系。当溅射功率大于40 W时,制备的ITO∶W薄膜为方铁锰矿结构的多晶薄膜,此时薄膜表面光滑平整而且具有良好的结晶性。在基板温度320℃、溅射功率80 W、溅射时间15 min、工作气压0.6 Pa条件下得到了光学和电学性能优良的ITO∶W薄膜,其方块电阻为10.5Ω/、电阻率为4.41×10^(-4)Ω·cm,对应的载流子浓度为2.23×10^(20)cm^(-3)、迁移率为27.3 cm^(2)·V^(-1)·s^(-1)、可见光(400~700 nm)范围内平均透射率为90.97%。此外,本研究还发现通过调节基板温度影响氧元素的状态可以改变ITO∶W薄膜的电学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TO薄膜 掺钨 透明导电氧化物 射频磁控溅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属网格-透明导电氧化物复合型透明电极的瑞利分析和仿真
13
作者 丁怡洋 邹帅 +1 位作者 孙华 苏晓东 《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4期201-213,共13页
以氧化铟锡(indium tin oxide,ITO)为代表的透明导电氧化物(transparent conducting oxide,TCO)在当前光电器件中的重要性日益增长.通过在TCO中引入金属网格构成复合电极,可以在保持良好透明性的前提下有效提升电学性能,同时降低对铟的... 以氧化铟锡(indium tin oxide,ITO)为代表的透明导电氧化物(transparent conducting oxide,TCO)在当前光电器件中的重要性日益增长.通过在TCO中引入金属网格构成复合电极,可以在保持良好透明性的前提下有效提升电学性能,同时降低对铟的需求量,并为可穿戴设备所需的柔性电极提供可能方案.对此类电极的电学性能分析,如复合电极方阻随金属网格结构参数的变化,可为电极设计与制备提供基本的出发点,但相关理论尚十分缺乏.本文针对典型的方孔方格型金属网格-TCO复合电极,分别展开基于瑞利模型和基于有限元仿真的电学性能分析.结果表明,孔型近似导致的金属通道显著畸变是复合电极的电学计算中瑞利模型在中高开口率下失效的主要原因.据此,我们采用格型修正,通过提升瑞利模型中的原胞外边界对称性来改善金属通道的畸变.与电极仿真的对比表明,修正后瑞利模型的适用范围明显扩大,其结果可与实验数据很好地拟合,为此类复合透明电极的电学数据分析与结构设计提供了简洁高效的理论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透明导电 金属网格电极 复合介质 有限元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透明导电薄膜材料的研发态势 被引量:6
14
作者 蔡珣 王振国 《功能材料信息》 2005年第1期15-23,共9页
简述了透明导电薄膜材料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特别是对目前研究比较活跃的透明导电氧化物(TCO)及金属基复合多层透明导电膜的研究动态,材料设计原理及其应用进行了重点介绍,并就透明导电薄膜材料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进行了分析讨论。
关键词 透明导电薄膜材料 透明导电氧化物 金属基复合多层透明导电 功函数 相空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纳米银线的可拉伸柔性透明导电膜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林晓彤 丁天磊 +2 位作者 段安 王可 王悦辉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205-211,共7页
以自制高长径比纳米银线为导电材料,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作为柔性基底,采用旋涂-转移法制备了银纳米线可拉伸柔性透明导电膜。探究了纳米银线浓度和旋涂层数对薄膜光电性能的影响,并分析了拉伸应变、食指摩擦和透明胶带黏附条件下薄... 以自制高长径比纳米银线为导电材料,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作为柔性基底,采用旋涂-转移法制备了银纳米线可拉伸柔性透明导电膜。探究了纳米银线浓度和旋涂层数对薄膜光电性能的影响,并分析了拉伸应变、食指摩擦和透明胶带黏附条件下薄膜的导电性。结果表明:用0.2mL 2mg/mL银纳米线在聚酯(PET)表面分别旋涂5层和10层,然后转移到半干的PDMS膜表面,再经100℃热处理30min,得到纳米银现可拉伸柔性透明导电膜。薄膜在550nm处的光透射率分别为79.8%和77.1%,方阻分别为58.68Ω/sq和22.4Ω/sq,具有良好的光电性能;薄膜拉伸应变达45%时,其方阻增加了4.1倍,固定拉伸应变20%时,经拉伸反复100次时,薄膜方阻增加了4.2倍,表明薄膜具有良好的可拉伸性和导电性;采用食指在薄膜表面反复摩擦,薄膜的导电性明显下降,但是采用透明胶带黏附,则薄膜依然具有良好的导电性,表明薄膜具有良好的附着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银线 可拉伸柔性透明导电 聚(二甲基硅氧烷) 光电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拉伸银纳米线透明导电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16
作者 丁天磊 林晓彤 +2 位作者 段安 王可 王悦辉 《电子元件与材料》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44-650,共7页
以银纳米线(AgNWs)为导电相,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膜为基材,采用旋涂-转移法制备可拉伸银纳米线透明导电膜,即先将AgNWs均匀旋涂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PET)薄膜表面,然后转移到半干的PDMS膜表面,再经热处理... 以银纳米线(AgNWs)为导电相,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膜为基材,采用旋涂-转移法制备可拉伸银纳米线透明导电膜,即先将AgNWs均匀旋涂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PET)薄膜表面,然后转移到半干的PDMS膜表面,再经热处理获得可拉伸银纳米线透明导电膜(AgNWs/PDMS)。研究了银纳米线的浓度、用量和尺寸以及旋涂层数对AgNWs/PDMS导电性、透光性、可拉伸性以及稳定性的影响;随着银纳米线浓度和用量的增加,AgNWs/PDMS膜的导电性和透光性下降。随着银纳米线直径下降,薄膜的透光性增加,但导电性下降。采用0.2 mL的2 mg/mL银纳米线(直径60 nm,长度25~30μm)旋涂4层所制备的薄膜在550 nm处的透光率为72.5%,方阻为32.94Ω/□。同时,AgNWs/PDMS膜具有良好的柔韧性、弯折稳定性、可拉伸性和电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纳米线 可拉伸 透明导电 PDMS 旋涂-转移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旋涂法制备银纳米线柔性透明导电膜的研究
17
作者 李锦 郑会华 +3 位作者 魏佳佳 王李钧 黄朝辉 王悦辉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278-284,共7页
采用溶剂热法制备了长度50~170μm,直径50~110nm,长径比超过1000的银纳米线。以自制的银纳米线为导电相,聚醚改性后的聚硅氧烷润湿剂,无水乙醇为溶剂,配制银纳米线墨水。采用两步旋涂法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基底上制备柔性透明银纳米... 采用溶剂热法制备了长度50~170μm,直径50~110nm,长径比超过1000的银纳米线。以自制的银纳米线为导电相,聚醚改性后的聚硅氧烷润湿剂,无水乙醇为溶剂,配制银纳米线墨水。采用两步旋涂法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基底上制备柔性透明银纳米线导电薄膜,并研究了旋涂层数、银纳米线浓度和用量、旋涂工艺对导电薄膜光电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旋涂层数和银纳米线浓度对薄膜的透光性有影响,银纳米线用量和二步旋涂速率对薄膜透光性影响不大,但是上述工艺条件对薄膜的导电性均有影响。在低速50r/s旋涂5s,再以500r/s加速到1000r/s旋涂15s的制备工艺条件下,3.5mol/L银纳米线溶液用量0.3mL且旋涂1层的薄膜在550nm处的透射率和方块电阻分别为87.8%和12.46Ω/□。分别经过800次向内和向外弯曲循环后,薄膜的方块电阻仍然很低。该研究工作为旋涂法制备高性能柔性透明AgNWs导电薄膜提供了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纳米线 柔性透明导电 旋涂法 光电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交联聚乙烯醇/银纳米线复合透明导电薄膜的稳定性研究
18
作者 郭沛怡 季书林 《功能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0013-10021,共9页
通过简单的溶液工艺将水溶性光交联聚乙烯醇-苯乙烯基吡啶盐(SbQ-PVA)溶液涂敷至银纳米线(AgNWs)薄膜上形成SbQ-PVA/AgNWs复合薄膜,分析了不同面密度的AgNWs薄膜在涂敷SbQ-PVA前后的光电性能和形貌,对比了AgNWs裸膜和SbQ-PVA/AgNWs复合... 通过简单的溶液工艺将水溶性光交联聚乙烯醇-苯乙烯基吡啶盐(SbQ-PVA)溶液涂敷至银纳米线(AgNWs)薄膜上形成SbQ-PVA/AgNWs复合薄膜,分析了不同面密度的AgNWs薄膜在涂敷SbQ-PVA前后的光电性能和形貌,对比了AgNWs裸膜和SbQ-PVA/AgNWs复合薄膜的机械和环境稳定性。结果表明,SbQ-PVA涂层不影响银纳米线网络的导电性,还能起到减小光散射和减反增透的作用,复合薄膜方阻低至约20Ω/sq时,也具有约90%的高透过率。同时,相比于AgNWs薄膜,SbQ-PVA/AgNWs复合薄膜具有更优异的稳定性,其对外部刺激(5000次弯曲、3B铅笔刮擦、空气老化、酸碱盐溶液腐蚀)的抵抗力显著提升。此外,SbQ-PVA/AgNWs复合薄膜能够在去离子水超声处理中保持稳定,利用此特点配合光掩模进一步实现了银纳米线薄膜的图案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纳米线透明导电薄膜 表面保护涂层 机械稳定性 环境稳定性 图案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合物基透明导电薄膜断裂韧性的测量方法
19
作者 周佳丽 张旋 +1 位作者 张晓锋 颜悦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3-27,32,共6页
在航空透明件领域,厚聚合物基底上透明导电薄膜的断裂韧性是量化抗开裂性的关键力学特性,因此基于纳米压痕和通道开裂试验评估了薄膜的断裂韧性。采用磁控溅射法将氧化铟锡(ITO)薄膜沉积在聚碳酸酯(PC)基底上。纳米压痕试验中,纳米压痕... 在航空透明件领域,厚聚合物基底上透明导电薄膜的断裂韧性是量化抗开裂性的关键力学特性,因此基于纳米压痕和通道开裂试验评估了薄膜的断裂韧性。采用磁控溅射法将氧化铟锡(ITO)薄膜沉积在聚碳酸酯(PC)基底上。纳米压痕试验中,纳米压痕在ITO薄膜上引起脆性断裂,通过对所得的载荷-深度曲线进行积分来计算断裂韧性;通道开裂试验中,使用原位拉伸法获得开裂应变,并结合力学模型计算断裂韧性。结果表明,不考虑残余应力时,2种测试方法获得了相对一致的断裂韧性,500 nm厚ITO薄膜的断裂韧性为1.62~1.81 MPa·m^(1/2);对于200 nm以下厚度的薄膜或存在大残余应力的薄膜,宜选择通道开裂试验以确定断裂韧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物基透明导电薄膜 断裂韧性 纳米压痕 通道开裂 原位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背界面纳米光子结构提高透明导电氧化物基超薄Cu(In, Ga)Se_(2)太阳能电池电学性能的理论探究
20
作者 李航瑜 宋浩 +2 位作者 涂野 裴寒宁 殷官超 《硅酸盐通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3063-3070,3088,共9页
透明导电氧化物(TCO)基超薄Cu(In, Ga)Se_(2)(CIGSe)太阳能电池具有建筑光伏一体化的潜力,然而由于背肖特基结的存在,其增大背复合速率S_b在提高空穴传输的同时也增加了光生电子背复合,从而抑制了其性能的提高。本文使用1D-SCAPS软件对... 透明导电氧化物(TCO)基超薄Cu(In, Ga)Se_(2)(CIGSe)太阳能电池具有建筑光伏一体化的潜力,然而由于背肖特基结的存在,其增大背复合速率S_b在提高空穴传输的同时也增加了光生电子背复合,从而抑制了其性能的提高。本文使用1D-SCAPS软件对背界面纳米光子结构(NPs)如何提高电池的性能进行理论探究,结果表明,背界面NPs的引入产生了复杂的电学效应。一方面,NPs本身不吸收光能,从而降低了背界面附近的有效光吸收体积,导致背界面光生载流子浓度降低,光生电子的背复合显著降低;另一方面,NPs的引入增加了吸收层厚度,导致空间电荷区(SCR)远离背界面,降低了其对光生电子的收集效率,增加了背复合。在高背复合速率(S_(b)=1.0×10^(7)cm·s^(-1))下,光生载流子浓度降低产生的背复合降低大于SCR移动产生的背复合增加,因此总体的背复合降低。与此同时,背复合的降低还缓解了高S_b时的光生电子损耗,从而解除了随S_b增大而增加的背复合对电池性能的抑制。这些发现为设计和优化TCO基超薄CIGSe太阳能电池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CO基超薄CIGSe太阳能电池 纳米光子结构 肖特基势垒 光捕获 背复合 透明导电氧化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