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唐山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热性中药挥发油透皮促渗不同成分的规律性研究
1
作者
宋芝超
黄森兰
+4 位作者
祝茜茜
陆姗姗
刘文君
瞿叶清
陈军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8-65,共8页
目的阐明热性中药挥发油透皮促渗不同成分的规律性。方法以五种热性中药挥发油(高良姜油、干姜油、肉桂油、胡椒油、吴茱萸油)为研究对象,以常用化学促渗剂(Penetration enhancer,PE)氮酮为对照,首先考察皮肤安全性,然后在建立分析方法...
目的阐明热性中药挥发油透皮促渗不同成分的规律性。方法以五种热性中药挥发油(高良姜油、干姜油、肉桂油、胡椒油、吴茱萸油)为研究对象,以常用化学促渗剂(Penetration enhancer,PE)氮酮为对照,首先考察皮肤安全性,然后在建立分析方法的基础上,采用改良Franz扩散池法进行体外透皮实验以考察热性中药挥发油透皮促渗9种中药成分的效果。结果5种热性中药挥发油皮肤细胞毒性IC 50值是氮酮的3.63~8.15倍。HPLC方法专属性良好,各成分均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精密度、重复性、稳定性和准确性。热性中药挥发油的透皮促渗效果与所促渗成分的油水分配系数相关,对于log P在2.6~3.5范围内的亲脂性成分如白藜芦醇、延胡索乙素、槲皮素等促渗效果较好。结论应根据促渗成分的油水分配系数合理选用热性中药挥发油透皮促渗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性中药挥发油
皮
肤细胞毒性
透皮促渗效果
油水分配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中药挥发油透皮促渗效果与药性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
12
2
作者
代俊萍
蒲雪
《中医学报》
CAS
2019年第1期103-106,共4页
目的:探讨中药挥发油的透皮促渗效果和中药药性的关系。方法:本研究采用水蒸气蒸馏法对含有挥发油成分的中药进行提取,通过常规检测方法确定折光率和相对密度等参数。采用气质联用仪分析获得不同挥发油成分,并根据骨架及官能团进行分类...
目的:探讨中药挥发油的透皮促渗效果和中药药性的关系。方法:本研究采用水蒸气蒸馏法对含有挥发油成分的中药进行提取,通过常规检测方法确定折光率和相对密度等参数。采用气质联用仪分析获得不同挥发油成分,并根据骨架及官能团进行分类,进一步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中药挥发油与药性之间的关联。结果:五味与单萜、倍半萜、倍半萜氧化物、芳香族挥发油4种成分具有相关性,其中与单萜、倍半萜、芳香族挥发油呈正相关,该3种成分含量越高,苦度越高;与倍半萜氧化物呈负相关,该种成分含量越高,苦度越低。四气与单萜、单萜与芳香族复合物2种成分具有相关性,并且均呈正相关,成分含量越高,热度越高。归心经与挥发油单萜、倍半萜呈正相关,归肝经与挥发油单萜氧化物、倍半萜、二萜及其氧化物呈正相关,与挥发油倍半萜呈负相关;归肺经与挥发油倍半萜氧化物、单萜与芳香族复合物呈正相关,与芳香族挥发油呈负相关;归脾经与挥发油倍半萜、二萜及其氧化物呈正相关,与芳香族挥发油呈负相关;归肾经与挥发油单萜与芳香族复合物呈正相关,与挥发油倍半萜与芳香族复合物呈负相关。结论:中药挥发油中不同成分与中药药性四气、五味存在相关性,不同类别的挥发油呈现不同的透皮效果,可见中药挥发油的透皮促渗效果和中药药性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和规律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挥发油
透皮促渗效果
药性
相关性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热性中药挥发油透皮促渗不同成分的规律性研究
1
作者
宋芝超
黄森兰
祝茜茜
陆姗姗
刘文君
瞿叶清
陈军
机构
南京中医药大学药学院
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省中医外用药开发与应用工程研究中心
南京中医药大学翰林学院
江苏康缘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动物实验中心
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省中药资源产业化过程协同创新中心
出处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8-65,共8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82173994)
江苏省中药资源产业化过程协同创新中心重点项目(ZDXM-2020-25)
+2 种基金
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1KJB360020)
江苏省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KYCX23_2195)
江苏省实验动物协会研究课题(DWXH202205)。
文摘
目的阐明热性中药挥发油透皮促渗不同成分的规律性。方法以五种热性中药挥发油(高良姜油、干姜油、肉桂油、胡椒油、吴茱萸油)为研究对象,以常用化学促渗剂(Penetration enhancer,PE)氮酮为对照,首先考察皮肤安全性,然后在建立分析方法的基础上,采用改良Franz扩散池法进行体外透皮实验以考察热性中药挥发油透皮促渗9种中药成分的效果。结果5种热性中药挥发油皮肤细胞毒性IC 50值是氮酮的3.63~8.15倍。HPLC方法专属性良好,各成分均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精密度、重复性、稳定性和准确性。热性中药挥发油的透皮促渗效果与所促渗成分的油水分配系数相关,对于log P在2.6~3.5范围内的亲脂性成分如白藜芦醇、延胡索乙素、槲皮素等促渗效果较好。结论应根据促渗成分的油水分配系数合理选用热性中药挥发油透皮促渗剂。
关键词
热性中药挥发油
皮
肤细胞毒性
透皮促渗效果
油水分配系数
Keywords
essential oils from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with hot property
skin cytotoxicity
percutaneous penetration enhancement effect
oil-water partition coefficient
分类号
R284 [医药卫生—中药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中药挥发油透皮促渗效果与药性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
12
2
作者
代俊萍
蒲雪
机构
乐山市中医医院
出处
《中医学报》
CAS
2019年第1期103-106,共4页
文摘
目的:探讨中药挥发油的透皮促渗效果和中药药性的关系。方法:本研究采用水蒸气蒸馏法对含有挥发油成分的中药进行提取,通过常规检测方法确定折光率和相对密度等参数。采用气质联用仪分析获得不同挥发油成分,并根据骨架及官能团进行分类,进一步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中药挥发油与药性之间的关联。结果:五味与单萜、倍半萜、倍半萜氧化物、芳香族挥发油4种成分具有相关性,其中与单萜、倍半萜、芳香族挥发油呈正相关,该3种成分含量越高,苦度越高;与倍半萜氧化物呈负相关,该种成分含量越高,苦度越低。四气与单萜、单萜与芳香族复合物2种成分具有相关性,并且均呈正相关,成分含量越高,热度越高。归心经与挥发油单萜、倍半萜呈正相关,归肝经与挥发油单萜氧化物、倍半萜、二萜及其氧化物呈正相关,与挥发油倍半萜呈负相关;归肺经与挥发油倍半萜氧化物、单萜与芳香族复合物呈正相关,与芳香族挥发油呈负相关;归脾经与挥发油倍半萜、二萜及其氧化物呈正相关,与芳香族挥发油呈负相关;归肾经与挥发油单萜与芳香族复合物呈正相关,与挥发油倍半萜与芳香族复合物呈负相关。结论:中药挥发油中不同成分与中药药性四气、五味存在相关性,不同类别的挥发油呈现不同的透皮效果,可见中药挥发油的透皮促渗效果和中药药性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和规律性。
关键词
中药挥发油
透皮促渗效果
药性
相关性研究
Keywords
volatile oil of Chinese medicine
transdermal penetration promoting effect
medicinal properties
correlation study
分类号
R284 [医药卫生—中药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热性中药挥发油透皮促渗不同成分的规律性研究
宋芝超
黄森兰
祝茜茜
陆姗姗
刘文君
瞿叶清
陈军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中药挥发油透皮促渗效果与药性相关性研究
代俊萍
蒲雪
《中医学报》
CAS
2019
1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