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把颠倒的医患利益关系颠倒过来——兼论道德绑架
- 1
-
-
作者
赵越
张洪江
-
机构
锦州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出处
《医学与哲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9期7-11,共5页
-
文摘
在资本主体化的现实背景下,大型医院不断扩张,医生为了满足个人私欲,在诊疗服务中过度依赖仪器设备和实验室检查结果,为现代医学发展带来了极大冲击。在医疗实践中不断产生突破医学道德底线、行业行为底线的行为,医学伦理的作用日益减弱,更有甚者,认为医学伦理是医学发展的绊脚石,是对医学、医生的道德绑架。对此问题进行分析,明确医疗领域中一直被认定为“道德绑架”的现象,实为颠倒是非,而复原“医乃仁术”是破解此是非颠倒现象的光明正道。
-
关键词
病人利益
道德绑架
利益伦理
制度伦理
-
Keywords
patient's interests
moral kidnapping
interest ethics
institutional ethics
-
分类号
R-05
[医药卫生]
-
-
题名道德绑架与对他人的责任——一种现象学的讨论思路
- 2
-
-
作者
马涛
-
机构
贵州大学哲学学院
-
出处
《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4年第5期39-47,共9页
-
基金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生活世界现象学的理论谱系研究”(23YJC720013)
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青年项目“梅洛-庞蒂艺术现象学研究”(20GZQN16)
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建设计划资助。
-
文摘
道德绑架是一个受到广泛关注的社会问题,人们普遍认为道德绑架是错误的,但其错在何处仍存在争论。现有的讨论忽视了启动道德绑架程序的“道德要求”环节,因而也忽视了对这一环节中的核心要素即“他人”的分析,造成这种忽视的原因在于它们预设的公共理性实际上取消了“他人”,这使得现有讨论始终没有能够澄清道德绑架的错误所在。从现象学的描述和理论分析可以发现,他人在与我的关系中显现自身,我和他人构成一种不对称的伦理关系,使得道德责任是第一人称性的。据此可以澄清道德绑架的错误在于他人在不该提出道德要求的时候提出了要求,同时表明道德绑架现象实际上深刻揭示了我与他人的关系处境。
-
关键词
道德绑架
他人
道德责任
现象学伦理学
-
分类号
B089
[哲学宗教—哲学理论]
-
-
题名道德绑架现象论析
被引量:35
- 3
-
-
作者
杜振吉
孟凡平
-
机构
曲阜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淮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
-
出处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2-38,共7页
-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华伦理智慧与当代心态伦理研究"(07BZX048)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基于中国传统伦理学视阈的弱势群体问题研究"(12YJC720021)的阶段性成果
-
文摘
道德绑架是指人们以其自己认定的道德标准干涉他人(或群体)道德行为选择的一种行为,是一种"愿望的道德",具有弱强制性、善恶同在性和"事前审判"等特征。近些年来发生的一些道德绑架现象,既是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又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某种必然性,是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其社会影响来说,道德绑架不但侵犯了人的自由和权利,破坏了伦理公平,也严重妨碍了道德功能的正常发挥。因此,消解道德绑架现象也是目前我国道德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
-
关键词
道德绑架
道德义务
道德权利
伦理公平
道德功能
-
分类号
B82-052
[哲学宗教—伦理学]
-
-
题名道德绑架内涵探析
被引量:37
- 4
-
-
作者
覃青必
-
机构
广西民族大学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
-
出处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246-250,共5页
-
文摘
道德绑架是指人们以行善的名义,通过舆论压力胁迫他人履行一定行为或中止与道德相冲突的行为。道德绑架具有道德性、公开性、胁迫性、软约束性等特征。道德绑架不同于道德劝说的地方在于它的强制性;不同于道德强制的地方在于它强制的软约束性;不同于道德欺骗的地方在于它的意图是善的。道德绑架对于现实社会的影响,我们应当有足够的重视。
-
关键词
道德绑架
社会舆论
意志自由
-
Keywords
moral kidnapping
public opinion
free will
-
分类号
D648
[政治法律—中外政治制度]
-
-
题名作为社会权力争夺工具的网络道德绑架
被引量:3
- 5
-
-
作者
胡沈明
杨悦
-
机构
江西师范大学传播学院
-
出处
《西部学刊》
2017年第5期36-39,共4页
-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基于社会主义思想舆论壮大的新闻评论表达研究"(项目编号:13CXW001)
-
文摘
在社会权力争夺体系中,不拥有"金钱"和"知识"者,往往利用"暴力"获取社会权力。网络道德绑架就是社会中"金钱"或"知识"占劣者利用道德作为工具整合群体的力量进行社会权力争夺的一种表达行为。这种行为的核心不在于权力的获取,而在于社会权力的破坏,通过破坏拥有者的权力间接地获得"解放"的快感。作为建设力量的道德在这个过程中异化为社会破坏力量,破坏网络社会秩序,进而影响现实社会生活。探索新的网络公平正义观、重构网络权力体系是解决网络道德绑架的一种全新模式。
-
关键词
道德绑架
权力
大众
网络权力体系
-
分类号
G206
[文化科学—传播学]
-
-
题名对自媒体时代网络“道德绑架”现象的思考
被引量:3
- 6
-
-
作者
王一珂
褚凤英
-
机构
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出处
《新闻世界》
2017年第6期74-77,共4页
-
基金
2012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本价值研究"(12YJC710005)
2011年度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的价值基础与实现路径研究"(TJKS11-024)的阶段性成果
-
文摘
自媒体作为新兴媒体形式正在迅速发展,其影响一方面激发了人们对于新闻关注的积极性,另一方面网络"道德绑架"事件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频繁发生,对社会生活造成了负面影响。本文就当下网络道德绑架现象的特征、成因进行分析,并就如何有效规避网络道德绑架现象提出解决对策。
-
关键词
自媒体
道德绑架
成因
对策
-
分类号
G206
[文化科学—传播学]
-
-
题名网络道德绑架的失范与治理
被引量:3
- 7
-
-
作者
韩旭
-
机构
金陵科技学院
-
出处
《人民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7期108-109,共2页
-
文摘
网络环境下的道德绑架往往也是一种道德失范的表现。面对网络道德绑架中的道德失范问题,必须提高参与者自身的道德评判认知能力,区分好公共空间和私人空间的关系,在形成道德自律的基础上,学会宽容,懂得理性交往,同时,还必须强化法律意识,德法并重,依法治网,最终形成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
-
关键词
道德绑架
道德失范
网络治理
-
分类号
D668
[政治法律—中外政治制度]
-
-
题名“道德绑架”的伦理反思
被引量:8
- 8
-
-
作者
杨建强
-
机构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
-
出处
《科学.经济.社会》
2017年第1期25-30,共6页
-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传统美德的继承创新与实现中国梦研究"(14AZD008)的阶段性成果
-
文摘
"道德绑架"是指以道德的名义,通过精神上的"绑架",改变客体的自由意志以使其按照道德绑架施加者的道德标准而行为。道德绑架的发生既是由道德本身的性质决定的,也与一定时期内道德共识的缺乏和法治观念的不成熟等社会人为因素有关。道德绑架是一种道德异化现象,既损害了社会个体的意志自由,也损害了道德作为社会整合方式的权威性和合法性。避免和防范道德绑架的途径在于,审视道德本身的合理性,厘清道德与法律的相互错位,区分真正的道德绑架,避免对"道德绑架"一词的误用等。
-
关键词
道德绑架
道德义务
伦理反思
-
Keywords
moral kidnapping
moral obligation
ethical reflection
-
分类号
F403
[经济管理—产业经济]
-
-
题名新媒体时代道德绑架特征分析
被引量:2
- 9
-
-
作者
王成兰
罗玮栋
-
机构
西南政法大学
-
出处
《西南政法大学学报》
CSSCI
2017年第5期128-135,共8页
-
基金
2016年重庆市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新媒体时代道德绑架及对策研究"(CYS16113)
-
文摘
近年来道德绑架事件频繁出现,且每每发生都会引起广泛关注,造成不良社会影响。道德绑架主要是以道德为筹码来胁迫他人从事违背本人主观意愿的行为。从其产生根源来看,道德绑架与道德相伴而生,并非近年来新生事物。只是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道德绑架的施众与受众在新媒体的催化下都呈现出新的特征;加之新媒介特殊的传播方式使得道德绑架事件愈演愈烈,不仅侵犯当事人权利更会弱化道德的社会调节作用。应对新媒体时代的道德绑架,既要加强社会道德教育提升公民道德修养,也应加强新媒体平台的管理规制,减少道德绑架发生的可能。
-
关键词
新媒体时代
道德绑架
施众特征
受众特征
媒介特征
-
Keywords
new media age
moral kidnapp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giver
the characteristics ofreceiver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edium
-
分类号
G206
[文化科学—传播学]
-
-
题名“道德绑架”从哪来,何时休
被引量:2
- 10
-
-
作者
王小章
-
机构
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杭州师范大学政治与社会学院
-
出处
《人民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4期58-60,共3页
-
文摘
"道德绑架"本身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是对权利的一种侵犯,"道德绑架"现象根本的原因在于权利意识的缺失。切实保障公民身份平等的权利,是消除"道德绑架"的根本。
-
关键词
道德绑架
义务
权利
-
分类号
C913
[经济管理]
-
-
题名消解网络“道德绑架”
被引量:2
- 11
-
-
作者
滕祥
-
机构
淮阴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
-
出处
《人民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18-119,共2页
-
文摘
网络舆论中的"道德绑架"容易使网民产生"锄强扶弱"的不理性观念,导致片面、极化现象的产生,使人们为逐利动机所干扰。对此,我们要完善互联网监督管理机制,加快构筑互联网媒介相互配合、传统新闻机构与网络媒体彼此互动的良好格局。
-
关键词
网络舆论
道德绑架
网络传播
-
分类号
G20
[文化科学—传播学]
-
-
题名“道德绑架”如何消解
被引量:2
- 12
-
-
作者
石懿
-
机构
成都理工大学
-
出处
《人民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6期88-89,共2页
-
文摘
道德绑架具有一定的弱强制性、善恶同在性及事先评价性特点,对他人自由和权利、社会伦理公平及道德社会控制功能具有一定的现实危害性。因此,必须加强对道德绑架的消解,推进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
关键词
道德绑架
现实危险
消解路径
-
分类号
C913
[经济管理]
-
-
题名浅谈互联网新闻传播中舆论的“道德绑架”现象
被引量:7
- 13
-
-
作者
李龙莲
-
机构
重庆人文科技学院
-
出处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第12期77-77,90,共2页
-
文摘
在信息爆炸的互联网时代,传统的文本信息在人们手中停留的时间越来越短。随着媒介传播的日益多元化,新闻传播中所形成的舆论现象在互联网媒介平台发挥了前所未有的作用。本文意在论述我国新闻传播中较常出现的舆论"道德绑架"现象,从新闻内容、舆论导向、传播者和接受者多个维度来深层次剖析出现这一现象的本质原因。
-
关键词
新闻传播
舆论导向
“道德绑架”
-
分类号
G206
[文化科学—传播学]
-
-
题名浅议互联网新闻传播中的道德绑架问题
被引量:1
- 14
-
-
作者
侯琰婕
闫顺玲
-
机构
兰州城市学院传媒学院
-
出处
《传播与版权》
2018年第1期5-6,共2页
-
文摘
在社会发展速度不断加快的过程中,信息更新速度越来越快。在外部环境影响下,受众对文本单元的停留时间越来越短。过去的社会舆论主要通过传统媒体得以形成,但在网络平台的作用下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在互联网新闻传播中,道德绑架现象越来越严重。在新闻形成期间,生产者或从业者仓促地做出价值判断后,道德绑架的新闻就非常常见。在互联网络新闻中,道德绑架的出现具有深层含义,是现代化媒介各方力量产生的直接结果,同时也是迎合受众需求的衍生物。随着道德绑架的出现,越来越多的问题也就随之产生。就互联网新闻传播的道德绑架问题进行分析。
-
关键词
互联网
新闻传播
道德绑架
-
分类号
G210.7
[文化科学—新闻学]
-
-
题名苏童《离婚指南》中主人公遭遇的道德绑架体现与分析
- 15
-
-
作者
翟琨
-
机构
东北林业大学
-
出处
《教育教学论坛》
2017年第29期72-73,共2页
-
文摘
苏童的《离婚指南》中塑造一个鲜明的离婚悲剧,主人公杨泊离婚过程坎坷而充满引人深思。而在造成整个事件悲剧的原因上,道德绑架在其中有大量的体现。道德绑架的意图可能为善,但是其对于当事人的影响可能并不是预想的那样。而小说映射的现实生活中的道德绑架也应该引起我们的深思。
-
关键词
《离婚指南》
道德绑架
苏童
-
Keywords
the divorce guide
moral kidnapping
Su Tong
-
分类号
G642.0
[文化科学—高等教育学]
-
-
题名道德绑架问题研究综述
- 16
-
-
作者
安晋军
冯芷婷
-
机构
天津商业大学
-
出处
《怀化学院学报》
2021年第4期78-83,共6页
-
基金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儒家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有效模式及实践路径研究”(17JD710074)。
-
文摘
近年来,学界聚焦道德绑架这一主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一是从语义层面和理论层面界定道德绑架的概念并论述其特点;二是分析并阐述道德绑架的成因,即社会保障制度不够完善、泛道德化现象影响深远、人们曲解道德义务概念、媒体的角色错位以及公民道德定力不足等;三是从人的自由和权利、伦理公平、法律权威、道德功能的发挥等方面指出此类道德行为的危害;四是从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弱化道德“私德”领域作用、澄清道德义务等方面着手,提出避免这种不良现象的消解之道。既有的丰硕成果为进一步研究道德绑架现象提供了重要基础和参考,但还存在道德绑架概念界定不够明晰且不一致、对其作用认识不深刻、研究群体笼统不够细化、研究范式缺乏新意等不足。在未来的研究中,应从以下三方面做更深入的思考:第一,挖掘创新研究内容,深化其内涵和作用;第二,深入细化研究群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第三,创新丰富研究范式,注重多学科交融研究。
-
关键词
道德绑架
道德义务
伦理
-
Keywords
moral kidnapping
moral obligation
ethics
-
分类号
B824.5
[哲学宗教—伦理学]
-
-
题名要道德绑架还是要法律权利
- 17
-
-
作者
徐海燕
-
机构
中国政法大学逻辑学研究所
-
出处
《人力资源管理》
2016年第7期339-340,共2页
-
文摘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越来越多的老人需要被照顾。在火车上不给老年人让座是不是就是没有道德?这实际上是一个道德绑架和法律权利的冲突。
-
关键词
道德绑架
法律权利
-
分类号
C913.9
[经济管理]
-
-
题名对网络媒体中道德绑架现象的特征探析
- 18
-
-
作者
杨阳
-
机构
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
出处
《青年与社会》
2020年第3期250-251,共2页
-
文摘
在网络各种言论充斥下年轻人的思想容易受到“左右”,不加节制的“道德绑架”言论和事件,会影响到青少年正确道德观的树立,影响良好的社会道德环境的构建。因此,分析网络媒体中“道德绑架”现象内涵、特征、影响以及寻求如何有效消解“道德绑架”的办法是有一定的意义的。
-
关键词
网络媒体
道德绑架
道德观教育
-
分类号
G63
[文化科学—教育学]
-
-
题名“道德绑架”现象探析
被引量:3
- 19
-
-
作者
王雷雷
王建光
-
机构
南京农业大学政治学院
-
出处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4期14-19,共6页
-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5FZX015)
-
文摘
"道德绑架"以追求善的名义干扰人们的道德选择自由,相比于法律层面的绑架,这是一种"弱绑架"。传统文化中道德至上观念,社会转型给人们带来的道德焦虑以及人们道德评价中存在着动机与结果的背反因素都是加剧这种现象的原因。绑架者主要通过角色、情感、语言、行为四种方式对被绑架者实施道德干预,从而迫使被绑架者改变自己的意愿或者行为。
-
关键词
道德绑架
道德至上
道德焦虑
角色绑架
-
Keywords
moral kidnapping
moral priority
moral anxiety
role of kidnapping
-
分类号
D669
[政治法律—中外政治制度]
-
-
题名从“逼捐”马云事件浅谈社会道德绑架的心理机制?
被引量:6
- 20
-
-
作者
张立昕
刘畅
李朝旭
王炜
张婕
-
机构
曲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心理系
-
出处
《社会心理科学》
2016年第4期100-105,共6页
-
基金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批准号:15YJA190002)
-
文摘
道德一直是贯穿社会发展的因素,是社会人立足的根本。天津爆炸案发生以后,马云在微博中被网友逼迫捐款,马云"被逼捐"引起热议。以"逼捐"马云事件为案例,根据网友评论及相关事件的报道,力图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探究这些行为出现的背后的深层次原因;从需要层次满足、社会群体划分、偶像崇拜、投射等角度对"逼捐"事件及其背后的深层机制做出了探讨,特别是对"逼捐"事件中网民对马云的两种投射进行了比较深入的讨论。
-
关键词
道德绑架
逼捐马云
道德失声
社会心态
-
分类号
F49
[经济管理—产业经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