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肯尼迪病临床、病理及遗传学特点 被引量:3
1
作者 俞立强 方琪 +1 位作者 蒋觉安 许丽珍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296-298,共3页
目的探讨肯尼迪病(KD)临床、病理及遗传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家系2例KD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例患者均为青年发病,进展缓慢。临床表现为双侧对称的下运动神经元瘫痪,以双下肢近端肌力减退最重,尚无延髓受累表现。血清性激素水平正常... 目的探讨肯尼迪病(KD)临床、病理及遗传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家系2例KD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例患者均为青年发病,进展缓慢。临床表现为双侧对称的下运动神经元瘫痪,以双下肢近端肌力减退最重,尚无延髓受累表现。血清性激素水平正常,无男性乳腺发育,但有不育。血清肌酸激酶升高。肌电图呈神经源性损害,神经传导检查提示双侧腓总神经诱发电位波幅降低。肌肉活检病理显示肌纤维呈重度萎缩,萎缩纤维呈束状分布,间质脂肪增多,未见炎细胞浸润;NADH染色显示Ⅰ型肌纤维成组化现象。雄激素受体(AR)基因CAG重复数为41和43。结论 KD均为男性发病,主要表现为缓慢进展的、双侧对称的脊髓和/或延髓下运动神经元损害。肌肉病理主要为神经源性肌损,表现为肌纤维萎缩、同型肌纤维群组化现象。KD的最终确诊依赖于基因检测。AR基因的CAG重复数达到或超过35次可诊断K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肯尼迪病 临床特点 病理学特点 遗传学特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卵巢癌的组织学、分子学及细胞遗传学特点:诊断及治疗的应用 被引量:1
2
作者 洪桂洵(译) 张小玲(校) 《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 2011年第5期400-400,共1页
卵巢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卵巢上皮癌(ovarian epithelialcarcinoma,OEC)是由几种不同组织学亚型组成的一类异质性疾病,表现为相应的细胞源性特点、分子学特征、肿瘤信号传导途径及临床一生物学行为。组织病理学及分子遗传学的最新... 卵巢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卵巢上皮癌(ovarian epithelialcarcinoma,OEC)是由几种不同组织学亚型组成的一类异质性疾病,表现为相应的细胞源性特点、分子学特征、肿瘤信号传导途径及临床一生物学行为。组织病理学及分子遗传学的最新研究为深入了解OEC的病理学特点及其转归提供特异性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学亚型 分子学特征 细胞源性 卵巢癌 遗传学特点 应用 治疗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胞遗传学特点
3
作者 邹俊晖 许洪志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6期88-89,共2页
1981年Rowley等首先观察到治疗相关性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急性髓细胞白血病(t-MDS/t-AML)中5、7染色体的异常,可能为SL的标志。Takeyame发现189例t.MDS/t-AML患者中77%有5、7或11染色体异常,11/58有MLL基因重排。1987年Ratai... 1981年Rowley等首先观察到治疗相关性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急性髓细胞白血病(t-MDS/t-AML)中5、7染色体的异常,可能为SL的标志。Takeyame发现189例t.MDS/t-AML患者中77%有5、7或11染色体异常,11/58有MLL基因重排。1987年Ratain最先发现拓扑异构酶Ⅱ抑制剂引起的t-AML中11q23的易位,其断点在MLL基因的BCR区。Batain等检查了177例t-MDS/t-AML中17例为5q综合征的难治性贫血(RA),5q段内缺失呈跳跃性,其常见的近端断点为q13,远端断点为q33.3,最常见的缺失为del(5)(q13、q3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髓细胞白血病 遗传学特点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拓扑异构酶Ⅱ抑制剂 染色体异常 MLL基因 治疗相关性 11q23 难治性贫血 基因重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眼咽远端肌肌病独特的表型、组织学和遗传学特点
4
作者 Van Der Sluijs B.M. Ter Laak H.J. +2 位作者 Scheffer H. B.G.M. Van Engelen 赵正卿 《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神经病学分册)》 2005年第2期44-45,共2页
We present a 25 year follow up of two siblings with autosomal recessive (AR) o culopharyngodistal myopathy. Remarkable in these patients, in comparison with pa tients with oculopharyngeal muscular dystrophy (OPMD), ar... We present a 25 year follow up of two siblings with autosomal recessive (AR) o culopharyngodistal myopathy. Remarkable in these patients, in comparison with pa tients with oculopharyngeal muscular dystrophy (OPMD), are the earlier age of on set, severe facial weakness, external ophthalmoplegia early in the course of the disease, and distal weakness in the limbs. Histological features included basop hilic rimmed vacuoles, but the typical OPMD intranuclear filaments were absent. These clinical and hist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re comparable with those of tw o Japanese patients with AR oculopharyngodistal myopathy. This myopathy has usua lly been described as an autosomal dominant (AD) muscle disorder. It shares some clinical and hist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with OPMD, but most patients with AD oculopharyngodistal myopathy are genetically different. Here we exclude an expan sion of the GCG repeat or any other mutation in the coding region of the PABPN1 gene (responsible for OPMD) in patients with AR oculopharyngodistal myopathy. Fr om this we conclude that AR ocubpharyngodistal myopathy is a distinct phenotypic al, histological, and genetic ent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远端肌 常染色体隐性 遗传学特点 肌病 眼咽肌营养不良 肌无力 眼外肌麻痹 发病年龄 嗜碱性 空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底型偏头痛的临床、流行病学及遗传学特点
5
作者 Kirchmann M. Thomsen L. L. +1 位作者 Olesen J. 谢琰臣(译) 《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神经病学分册)》 2006年第9期10-11,共2页
Background: It remains uncertain whether basilar-type migraine (BM) is a subtype of migraine with typical aura (MTA) or a distinct phenotype or genotype.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symptomatology, familial distribution... Background: It remains uncertain whether basilar-type migraine (BM) is a subtype of migraine with typical aura (MTA) or a distinct phenotype or genotype.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symptomatology, familial distribution, and genotype of BM. Methods: The authors recruited 105 families comprising 362 patients with MTA or BM (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Headache Disorders-1 criteria). Among these patients, 38 patients from 29 families had BM. In 12 of the families with BM with an apparently dominant inheritance the authors sequenced all exons of the CACNA1A (chromosome 19) and ATP1A2 (chromosome 1) genes responsible for most cases of the autosomal dominantly inherited familial hemiplegic migraine and performed a linkage analysis of chromosome 1 and 19 with a nonparametric or autosomal dominant parametric model using an affected only analysis. Results: BM occurred in 10%(38/362) of patients with MTA. The basilar-type aura had a median duration of 60 minutes and comprised vertigo 61%, dysarthria 53%, tinnitus 45%, diplopia 45%, bilateral visual symptoms 40%, bilateral paresthesias 24%, decreased level of consciousness 21%, hypacusia 21%, and ataxia 5%. The relative frequency of the individual basilar-type symptoms was not different from patients with hemiplegic migraine from a previous study. The patients with BM were equally distributed among the 105 families with MTA (p = 0.37). The attacks of MTA were identical in families with or without BM. No causative mutations and no linkage was identified. Conclusions: Basilar-type aura seemingly may occur at times in any patient with migraine with typical aura. There is no firm clinical, epidemiologic, or genetic evidence that BM is an independent disease entity different from MT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底型偏头痛 家族性偏瘫性偏头痛 遗传学特点 流行病学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1号染色体 非参数连锁分析 临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吡哆醇依赖性癫痫的临床和遗传学特点及尿液哌啶酸的检测 被引量:10
6
作者 薛姣 杨志仙 +4 位作者 李慧 钱萍 吴晔 姜玉武 刘晓燕 《中华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592-596,共5页
目的 分析吡哆醇依赖性癫痫(PDE)患儿的临床及遗传学特点,建立尿液哌啶酸的检测方法,分析PDE患儿吡哆醇治疗过程中尿液哌啶酸的浓度。方法 对2012年4月至2015年9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确诊的12例PDE患儿(男8例、女4例)的临床... 目的 分析吡哆醇依赖性癫痫(PDE)患儿的临床及遗传学特点,建立尿液哌啶酸的检测方法,分析PDE患儿吡哆醇治疗过程中尿液哌啶酸的浓度。方法 对2012年4月至2015年9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确诊的12例PDE患儿(男8例、女4例)的临床表现、诊治过程、脑电图及神经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Sanger测序或靶向捕获二代测序技术进行ALDH7A1基因检测;采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方法测定PDE患儿的尿液哌啶酸浓度,并检测非PDE患儿的尿液哌啶酸作为正常对照。对照组为2015年11月至2016年1月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出生的新生儿或因晕厥等原因(不影响哌啶酸代谢)就诊的儿童共58例,其中≤6月龄组25例(男14例、女11例),〉6月龄组33例(男14例、女19例)。哌啶酸浓度的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的t检验或Mann-Whitney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或Spearman检验。结果 12例PDE患儿中7例母亲妊娠期或出生史异常,起病年龄为生后5 h-5个月,8例于生后10 d内起病。经过15 d-20个月的延迟诊断,患儿的癫痫发作最终均被吡哆醇单药控制,其中10例发作控制时吡哆醇剂量高于10.0 mg/(kg·d),另2例分别为8.5和2.5 mg/(kg·d)。发作间期脑电图显示10例有非特异性异常,2例吡哆醇用药前后均正常;头颅磁共振成像显示7例为非特异性异常,5例正常。患儿均通过ALDH7A1基因检测确诊,共发现15种突变位点,其中4种为国际尚未报道的新突变。6例携带IVS11+1G〉A突变,出现率25%(6/24)。至末次随访,11例患儿有不同程度的智力、运动发育落后,其中4例重度落后者出生史均有异常;1例未发现明显的发育异常。正常对照组中,≤6月龄组尿液哌啶酸浓度明显高于〉6月龄组[8.47(0.46-35.33)比0.66(0.12-3.52)mmol/mol肌酐,Z=-5.464,P〈0.01]。12例PDE患儿检测时年龄均〉6月龄,尿液哌啶酸浓度0.14-4.08 mmol/mol肌酐(仅有1例浓度稍高于正常值上限),与正常对照〉6月龄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655,P〉0.05),与吡哆醇初始、末次随访维持剂量无相关性(r=0.418、0.166,P=0.176、0.697)。 结论 PDE患儿多在新生儿早期起病。IVS11+1G〉A突变出现率较高,可能为我国PDE患儿的热点突变。多数患儿癫痫发作控制后遗留不同程度的智力、运动发育落后,出生史异常者提示预后较差。未发现诊断延迟时间与智力、运动发育情况之间存在相关性。尿液哌啶酸浓度经吡哆醇长期维持治疗后可能恢复正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检测 癫痫发作 遗传学特点 临床表现 哌啶酸 吡哆醇 依赖性 尿液
原文传递
一岁内起病肾病患儿的临床及遗传学特点 被引量:2
7
作者 李建国 肖慧捷 丁洁 《中华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36-41,共6页
肾病综合征(NS)是儿科常见的肾脏疾病,其中1岁内起病肾病患儿属于早发肾病,与晚发肾病相比较,早发肾病具有一系列更加特殊的问题:在病因方面,由于肾穿刺困难,不容易获得相关的病理诊断;在治疗方面,使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都会... 肾病综合征(NS)是儿科常见的肾脏疾病,其中1岁内起病肾病患儿属于早发肾病,与晚发肾病相比较,早发肾病具有一系列更加特殊的问题:在病因方面,由于肾穿刺困难,不容易获得相关的病理诊断;在治疗方面,使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都会面临更多的副作用和并发症;在预后方面,较晚发肾病差。近年来,随着分子遗传学的进展,相继发现一系列与先天性/遗传性肾病相关的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病综合征 遗传学特点 患儿 临床 免疫抑制剂 分子遗传学 遗传性肾病 肾脏疾病
原文传递
结直肠癌的遗传学特点及研究进展 被引量:1
8
作者 赵莉 李景南 《中华内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77-79,共3页
结直肠癌是一种有明显遗传倾向的恶性肿瘤,25%的患者有家族史,其中3%~5%的患者存在明显的“遗传性结肠癌综合征”,包括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和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HNPCC),
关键词 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 遗传学特点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 恶性肿瘤 遗传倾向 癌综合征 家族史 患者
原文传递
非酮症高甘氨酸血症的临床和分子遗传学特点
9
作者 李海峰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72-274,共3页
非酮症高甘氨酸血症(nonketotic hyperglycinemia,NKH)是一种罕见的先天性遗传代谢性疾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发病率约为1/250 000[1]。我国大陆地区发病率不详,仅有一个病例的报道[2];台湾地区的估计发病率为每1 000 000活产新生儿... 非酮症高甘氨酸血症(nonketotic hyperglycinemia,NKH)是一种罕见的先天性遗传代谢性疾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发病率约为1/250 000[1]。我国大陆地区发病率不详,仅有一个病例的报道[2];台湾地区的估计发病率为每1 000 000活产新生儿7.2例([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血症 非酮症 遗传学特点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遗传代谢性疾病 地区发病率 分子 临床
原文传递
老年胶质母细胞瘤患者分子遗传学特点及治疗前评估
10
作者 王雅宁 高晶 +4 位作者 朱鸣雷 管梅 宁晓红 王裕 马文斌 《中华医学信息导报》 2018年第8期19-19,共1页
胶质母细胞瘤(GBM)是一种恶性程度极高,也是成年人中最常见的原发性恶性脑肿瘤,其发病率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大于65岁的患者发病率为年轻人群的2.63倍。另外,老年GBM患者的预后更差,而目前对于老年GBM的临床及基础研究远不... 胶质母细胞瘤(GBM)是一种恶性程度极高,也是成年人中最常见的原发性恶性脑肿瘤,其发病率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大于65岁的患者发病率为年轻人群的2.63倍。另外,老年GBM患者的预后更差,而目前对于老年GBM的临床及基础研究远不能满足老龄化社会对医疗管理人员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质母细胞瘤 遗传学特点 患者 老年 治疗前 评估 分子 恶性脑肿瘤
原文传递
肺鳞状细胞癌的遗传学特点及靶向治疗进展研究
11
作者 栗浩榆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医药卫生》 2021年第3期225-227,共3页
肺鳞状细胞癌是非小细胞肺癌的一种独特的组织学亚型,尤其是晚期鳞癌,由于其特殊的临床病理特征可选择的治疗药物较少,副作用大,预后差。非小细胞肺癌按照其病理学类型可分为肺鳞状细胞癌和腺状细胞肺癌以及大细胞癌,以前两种为主要类... 肺鳞状细胞癌是非小细胞肺癌的一种独特的组织学亚型,尤其是晚期鳞癌,由于其特殊的临床病理特征可选择的治疗药物较少,副作用大,预后差。非小细胞肺癌按照其病理学类型可分为肺鳞状细胞癌和腺状细胞肺癌以及大细胞癌,以前两种为主要类型。传统治疗肺鳞状细胞癌的策略与腺状细胞肺癌并无太大差别,但是从各类研究中可以看出,新一代的靶向药物在对肺鳞状细胞癌和腺状细胞肺癌的治疗效果上存在较大差异。因此,本文从遗传学方面对非小细胞肺癌的两种主要类型予以讨论,并对肺鳞状细胞癌的靶向治疗进行论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鳞状细胞癌 遗传学特点 靶向治疗 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遗传性痉挛性截瘫患者179例的临床与遗传学特点
12
《中华医学信息导报》 2010年第21期14-14,共1页
神经系统遗传病是遗传性疾病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临床医学各科的遗传性疾病中,神经系统遗传病的地位举足轻重。但20世纪50年代以来。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干扰,我国神经系统遗传病的研究极其滞后。近20年来,通过国内学者的共同努力,神经... 神经系统遗传病是遗传性疾病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临床医学各科的遗传性疾病中,神经系统遗传病的地位举足轻重。但20世纪50年代以来。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干扰,我国神经系统遗传病的研究极其滞后。近20年来,通过国内学者的共同努力,神经遗传病的研究取得了长足进步。现将《中华神经科杂志》2010年第10期中部分关于“神经遗传病”的文章介绍给大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传性疾病 临床医学 遗传学特点 截瘫患者 神经系统遗传 痉挛性 《中华神经科杂志》 神经遗传
原文传递
胎儿颈项透明层增厚的临床遗传学分析 被引量:4
13
作者 黄冬冰 周祎 +3 位作者 徐琦 黄琳璐 林少宾 吴坚柱 《发育医学电子杂志》 2020年第4期323-328,共6页
目的分析胎儿颈项透明层(nuchal translucency,NT)增厚的临床遗传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7月至2018年10月于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介入性产前诊断病例共7788例,纳入NT增厚(NT≥3.0 mm)胎儿382例。按NT值分为5组:3.0~3.4 mm、3.5~... 目的分析胎儿颈项透明层(nuchal translucency,NT)增厚的临床遗传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7月至2018年10月于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介入性产前诊断病例共7788例,纳入NT增厚(NT≥3.0 mm)胎儿382例。按NT值分为5组:3.0~3.4 mm、3.5~3.9 mm、4.0~4.9 mm、≥5.0 mm、颈部淋巴水囊瘤组。对各组胎儿染色体疾病、单基因遗传病检出率进行比较。采用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NT增厚胎儿染色体核型异常检出率为22.4%,以21-三体为主(54.1%);45,X胎儿NT值中位数最高。②NT增厚胎儿基因组致病性拷贝数变异(pathogenic copy number variations,CNVs)检出率为27.8%;其中核型正常胎儿致病性CNVs检出率为5.0%。③5组胎儿染色体核型异常检出率依次上升,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致病性CNVs检出率依次上升,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单纯性NT增厚与伴有其他超声异常两组染色体核型异常检出率(14.3%与43.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致病性CNVs检出率(17.8%与50.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⑤排除染色体异常后,非中-重型地中海贫血组胎儿NT值中位数小于中-重型地中海贫血组,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医学外显子测序检出1例努南综合征胎儿。结论胎儿NT增厚和染色体异常、单基因遗传病等密切相关,异常风险与NT厚度成正比,合并其他超声异常时风险更高。当NT≥3.0 mm,尤其合并其他超声异常表现时,建议行介入性产前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胎儿 颈项透明层 介入性产前诊断 临床遗传学特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精症患者血清性激素水平及遗传学分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齐运伟 王健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20年第5期116-120,共5页
目的:探究无精症患者血清性激素水平变化,并分析患者遗传学特征。方法:将2017年1月-2019年4月本院收治的无精症、少精症患者及同期体检健康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纳入无精症组(n=310)、少精症组(n=91)及健康对照组(n=110)。随后均进行血... 目的:探究无精症患者血清性激素水平变化,并分析患者遗传学特征。方法:将2017年1月-2019年4月本院收治的无精症、少精症患者及同期体检健康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纳入无精症组(n=310)、少精症组(n=91)及健康对照组(n=110)。随后均进行血清性激素水平测定,同时进行Y染色体AZF微缺失检测与染色体核型分析。比较三组血清性激素水平差异,Y染色体AZF微缺失情况,染色体核型异常情况,Y染色体AZF完整与缺失、染色体核型异常与正常无精症患者性激素水平。结果:无精症组FSH、LH水平均显著高于少精症组与健康对照组,T水平显著低于少精症组与健康对照组(P<0.05);无精症组与少精症组Y染色体AZF微缺失发生率(6.45%和4.40%)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无精症组染色体核型异常发生率(19.03%)显著高于少精症组(4.40%)和健康对照组(0.91%)(χ^2=11.382、21.783,P<0.05);Y染色体AZF完整与缺失无精症患者性激素如FSH、LH及T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染色体核型正常无精症患者性激素如FSH、LH水平均明显低于染色体核型异常无精症患者(P<0.05),T水平明显高于染色体核型异常无精症患者(P<0.05)。结论:无精症患者血清性激素水平异常,这种异常状态与染色体核型关系密切,而与Y染色体AZF是否完整无关。对少弱精患者联合检测血清性激素、Y染色体AZF微缺失和染色体核型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精症 血清性激素 遗传学特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遗传性感觉神经病 被引量:7
15
作者 冯庭怡 赵永波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31-233,共3页
关键词 感觉神经病 遗传 自主神经病 遗传学特点 遗传学 遗传 异基因 临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遗传性痉挛性截瘫37例临床研究 被引量:4
16
作者 吴志英 王柠 +1 位作者 林珉婷 慕容慎行 《新医学》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30-31,共2页
目的:研究遗传性痉挛性截瘫的临床表现和遗传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3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随访观察。结果:该组起病年龄1-50岁,35岁以前起病26例,35岁以后起病11例。单纯型较复杂型多见(30:7)。临床表现复杂多样,骨骼畸形是本病的重要体... 目的:研究遗传性痉挛性截瘫的临床表现和遗传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3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随访观察。结果:该组起病年龄1-50岁,35岁以前起病26例,35岁以后起病11例。单纯型较复杂型多见(30:7)。临床表现复杂多样,骨骼畸形是本病的重要体征。9个家系(50%)有阳性家族史,散发病例9例。在3代或3代以上成员发病的家系中,均有随代数延续、发病年龄提前及病情加重现象。结论:该组遗传性痉挛性截瘫具有临床异质性、遗传异质性及遗传早现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传性痉挛性截瘫 遗传性疾病 神经系统疾病 遗传学特点 遗传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幼年遗传性血色病研究进展
17
作者 孙蕾 廖■ 《中国小儿血液》 CAS 2005年第4期188-190,共3页
关键词 遗传性血色病 幼年型 多器官功能衰竭 遗传性疾病 遗传学特点 铁负荷 实质脏器 损害程度 脏器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牛乳中A2β-酪蛋白功效特点及其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8
作者 高彩雯 罗龙龙 +5 位作者 任卫合 马石霞 余金凤 代安娜 丁功涛 陈士恩 《黑龙江畜牧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9-24,共6页
牛乳总蛋白中酪蛋白约占80%,其中36%是β-酪蛋白。A_(2)β-酪蛋白和A_(2)β-酪蛋白是β-酪蛋白遗传变体中最常见的两种类型,A_(2)β-酪蛋白为天然原型。A_(2)β-酪蛋白和A_(2)β-酪蛋白消化酶解后会产生不同的生物活性肽,来源于A_(2)β... 牛乳总蛋白中酪蛋白约占80%,其中36%是β-酪蛋白。A_(2)β-酪蛋白和A_(2)β-酪蛋白是β-酪蛋白遗传变体中最常见的两种类型,A_(2)β-酪蛋白为天然原型。A_(2)β-酪蛋白和A_(2)β-酪蛋白消化酶解后会产生不同的生物活性肽,来源于A_(2)β-酪蛋白的BCM-7可能与1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自闭症、精神分裂症、消化功能紊乱等人体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A_(2)β-酪蛋白酶解后产生的BCM-7要比A_(2)β-酪蛋白少甚至不会产生β-酪啡肽-7(BCM-7)。β-酪蛋白基因多态性受常染色体上共显性基因控制,目前常用的检测方法为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RP-HPLC)、等电聚焦电泳(IEF)法和等位基因特异性聚合酶链式反应(AS-PCR)、单链构象多态性聚合酶链式反应(SSCP-PCR)等。文章对β-酪蛋白遗传变体A_(2)β-酪蛋白功能特点、遗传学特点及A_(2)β-酪蛋白基因检测方法进行综述,旨在为A_(2)β-酪蛋白应用于功能性食品,包括作为乳基料及添加到婴幼儿配方食品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_(2)β-酪蛋白 功能特点 遗传学特点 基因分型 检测方法
原文传递
中国科学家发现甲状腺癌新的遗传易感基因
19
《肿瘤防治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67-167,共1页
中国抗癌协会甲状腺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天津市肿瘤医院副院长高明教授和该院肿瘤分子诊断中心于津浦教授,新近发现家族性非髓样甲状腺癌新的遗传易感基因。该研究揭示了家族性非髓样甲状腺癌的分子遗传学特点,为家族性非髓样甲状... 中国抗癌协会甲状腺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天津市肿瘤医院副院长高明教授和该院肿瘤分子诊断中心于津浦教授,新近发现家族性非髓样甲状腺癌新的遗传易感基因。该研究揭示了家族性非髓样甲状腺癌的分子遗传学特点,为家族性非髓样甲状腺癌遗传学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族性非髓样甲状腺癌 遗传易感基因 中国科学家 中国抗癌协会 分子诊断 专业委员会 医院副院长 遗传学特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蛇毒神经生长因子研究新进展 被引量:3
20
作者 郭根燕 张玮 +1 位作者 李全荣 孙晋民 《中国现代医生》 2008年第22期44-45,共2页
神经生长因子是目前研究最为清楚的一种神经营养因子。NGFcDNA已完成测序,NGF编码基因的转录本已被鉴别,可制备一种活化的重组NGF。NGF能促进神经元和周围神经细胞分化,维持其正常功能,减轻和改善其损伤,可诱导血管内皮细胞促进血管生成... 神经生长因子是目前研究最为清楚的一种神经营养因子。NGFcDNA已完成测序,NGF编码基因的转录本已被鉴别,可制备一种活化的重组NGF。NGF能促进神经元和周围神经细胞分化,维持其正常功能,减轻和改善其损伤,可诱导血管内皮细胞促进血管生成,促进溶酶体数目增多并提高所含水解酶活性,还具有抗肿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蛇毒神经生长因子 遗传学特点 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