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露天矿采区宽度的确定 被引量:2
1
作者 高岩 《内蒙古煤炭经济》 2013年第4期45-46,共2页
理论上对合理的采区宽度确定进行了分析,针对神华宝日希勒二号露天矿具体进行计算分析,找出最优的采区宽度。
关键词 煤矿 采区宽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倾斜煤层露天矿横采内排采区合理宽度研究 被引量:9
2
作者 曹博 汪帅 +4 位作者 黄云龙 刘光伟 张东旭 石广洋 孙磊 《煤炭科学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38-44,共7页
倾斜煤层露天矿在生产过程中,为降低剥采比、尽快实现剥离物内排、节约运营成本,开采方式由纵采转变为横采。目前针对露天矿采区宽度的确定多采用经济合理或技术可行的方式,这2种方式各有利弊,难以合理优化露天矿采区宽度。为对采用横... 倾斜煤层露天矿在生产过程中,为降低剥采比、尽快实现剥离物内排、节约运营成本,开采方式由纵采转变为横采。目前针对露天矿采区宽度的确定多采用经济合理或技术可行的方式,这2种方式各有利弊,难以合理优化露天矿采区宽度。为对采用横采内排开采程序露天矿的采区宽度进行优化,提出了一种横采内排采区宽度优化方法。该方法基于露天开采原理,建立了倾斜煤层露天矿横采内排模型;分析了横采采区宽度与平均剥采比的关系与变化规律;探讨了剥离运输成本对经济合理剥采比的影响以及横采采区宽度与剥离内排运距的关系。通过建立剥离运输成本与运距之间的联系,间接地确定了横采采区宽度与经济合理剥采比的关系与变化规律。在规定了生产能力的前提下,分析横采采区宽度与露天矿年推进度的关系。通过以上方法确定经济合理的最大横采采区宽度,满足技术可行的最小横采采区宽度,并给出采区宽度优化原则。将此方法及确定原则应用于准东露天煤矿,对采用不同横采采区宽度时露天矿的平均剥采比、经济合理剥采比、年推进度进行了分析计算。结果表明:优化后的采区宽度为1.0 km,平均剥采比为1.89 m3/t,经济合理剥采比为2.11 m^(3)/t,保证了矿山生产能力、提高了露天矿经济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露天矿 倾斜煤层 采区宽度 内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冲击地压综合指数法中采空区宽度评价指数修正 被引量:8
3
作者 曲孔典 马文强 +3 位作者 刘钒 王同旭 何勇 张洋 《煤炭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93-95,共3页
现有冲击地压危险性评价综合指数法中没有考虑采空区宽度这一影响因素。针对这一问题,以葛亭煤矿3305工作面的地质及开采情况为工程背景,运用FLAC数值模拟软件,模拟分析了一侧采空及两侧采空条件下,采空区宽度对工作面支承压力分布及集... 现有冲击地压危险性评价综合指数法中没有考虑采空区宽度这一影响因素。针对这一问题,以葛亭煤矿3305工作面的地质及开采情况为工程背景,运用FLAC数值模拟软件,模拟分析了一侧采空及两侧采空条件下,采空区宽度对工作面支承压力分布及集中系数的影响,结合综合指数法中关于工作面周围采动状况的结论,分析得出考虑采空区宽度的评价指数参数修正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冲击地压 综合指数法 宽度 指数参数修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平朔东露天矿采区转向方法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崔宏伟 陈再明 +1 位作者 王利明 李涛 《露天采矿技术》 CAS 2020年第3期92-94,共3页
研究了东露天矿二采区采区合理宽度及过渡转向方式,通过对剥采比、高差运距及未来生产能力等多方面论证,提出了首采区北部划分2个采区的结论,通过对直角、扇形转向方案的技术对比,对传统扇形转向方式进行了优化研究,最终提出了“L”型... 研究了东露天矿二采区采区合理宽度及过渡转向方式,通过对剥采比、高差运距及未来生产能力等多方面论证,提出了首采区北部划分2个采区的结论,通过对直角、扇形转向方案的技术对比,对传统扇形转向方式进行了优化研究,最终提出了“L”型扇形转向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露天矿 转向方式 采区宽度 扇形转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尔煤田Ⅰ区块露天煤矿拉沟位置方案优化 被引量:3
5
作者 刘英璐 《露天采矿技术》 CAS 2020年第1期94-98,共5页
为了对前期工作中所选择拉沟位置进行合理性验证,根据历史勘探数据与补充勘探数据的整合情况及实测地形、更新后的剥采比等值线,通过地质模型,研究了不同方案的基建工程量及生产剥采比;通过对方案逐步进行优化,最终推演出了基建工程量... 为了对前期工作中所选择拉沟位置进行合理性验证,根据历史勘探数据与补充勘探数据的整合情况及实测地形、更新后的剥采比等值线,通过地质模型,研究了不同方案的基建工程量及生产剥采比;通过对方案逐步进行优化,最终推演出了基建工程量与生产剥采比均较小的拉沟方案,确保了矿建工程拉沟位置选择的合理性及经济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沟位置 优化 基建工程量 采区宽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部工作面上覆巨厚火成岩条件下采动规律研究
6
作者 沈建波 尚文政 袁健博 《陕西煤炭》 2023年第4期44-48,共5页
安居煤矿2311工作面上覆约厚140 m的巨厚火成岩,严重影响工作面的安全开采,为研究上覆巨厚火成岩在工作面回采期间的运移规律,针对安居煤矿上覆巨厚火成岩的开采条件,以2311工作面为研究对象,从现场实际出发,采用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的... 安居煤矿2311工作面上覆约厚140 m的巨厚火成岩,严重影响工作面的安全开采,为研究上覆巨厚火成岩在工作面回采期间的运移规律,针对安居煤矿上覆巨厚火成岩的开采条件,以2311工作面为研究对象,从现场实际出发,采用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的方法对2311工作面外段上覆巨厚火成岩采动规律进行研究。通过关键层的判别公式,确定了2311工作面上方的关键层位置,并计算得出巨厚火成岩对2311工作面外段回采期间的覆岩运动起主控作用。通过建立“两端固支梁”的力学模型,计算得出工作面上覆巨厚火成岩的极限破断距以及对应2311工作面采空区宽度,结果表明2311工作面外段回采期间上覆巨厚火成岩不会破断。最后,采用FLAC3D数值模拟方法,模拟2311工作面外段回采期间的应力分布状态,得出2311工作面外段回采期间的超前支承应力在可控范围内,从而验证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部工作面 火成岩 关键层 极限破断距 宽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侧不规则采空区孤岛工作面煤体整体冲击失稳研究 被引量:36
7
作者 姜福兴 成功 +2 位作者 冯宇 王存文 徐勇勇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S2期4164-4170,共7页
为了研究两侧不规则采空区孤岛工作面煤体整体冲击失稳的危险性,以山东某矿3206孤岛工作面为工程背景,分析工作面回采期间两侧不规则采空区顶板结构动态变化过程;采用高精度微震监测技术,获得该矿采空区上覆岩层移动角和触矸角;提出孤... 为了研究两侧不规则采空区孤岛工作面煤体整体冲击失稳的危险性,以山东某矿3206孤岛工作面为工程背景,分析工作面回采期间两侧不规则采空区顶板结构动态变化过程;采用高精度微震监测技术,获得该矿采空区上覆岩层移动角和触矸角;提出孤岛工作面煤体支承压力计算公式及失稳分析方法,分析得出孤岛工作面侧向采空区由悬顶向半悬顶结构转变时应力达到最大、而采空区宽度足够大(进入充分采动阶段)时应力反而减小的结论。最后,结合3206工作面地质条件得到工作面回采期间各阶段的失稳系数。分析结果表明:该工作面在回采过程中,发生冲击失稳的可能性较大,但通过采取大直径钻孔卸压等防冲措施,该工作面可以安全回采,开采实践证明,本文结论是正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工程 孤岛工作面 宽度 失稳系数 微震监测 大直径钻孔卸压
原文传递
Application of crosswell seismic technique in detecting the gob area of coal mines
8
作者 潘冬明 李红立 程久龙 《Journal of Coal Science & Engineering(China)》 2007年第3期291-295,共5页
To date, significant exploitations of the coal mines have left a considerable number of undetermined empty spaces, also known as the gob areas, behind. The existence of these areas could make the overlaying terrane lo... To date, significant exploitations of the coal mines have left a considerable number of undetermined empty spaces, also known as the gob areas, behind. The existence of these areas could make the overlaying terrane lose the gravity support. The inhomogeneous sinkage of the overlaying terrane could destroy the buildings constructed on it dramatically, which has currently been a classical geological disaster. In the current study, the crosswell seismic mechanism was addressed and applied to detect the gob area distribution and, espcially, to measure the compaction extent of the gob areas. The results clearly show that the crosswell seismic technique is a very powerful method to discover the distribution and compation degree of the gob areas. More importantly, the current findings provided a novel way for evaluating the compaction extent of the gob area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rosswell exploration gob area compaction exten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