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596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致密砂岩气藏低采收率成因
1
作者 代金友 雷禧桢 +4 位作者 师洋阳 潘志扬 沈小述 张立娟 周晓峰 《新疆石油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24-230,共7页
为明确致密砂岩气藏低采收率成因,以子洲气田山2致密砂岩气藏为例,根据气藏采收率定义,建立储量分区动用模型和采收率解析理论模型,通过气藏采收率计算及其成因解释,系统剖析致密砂岩气藏低采收率成因。结果表明,子洲气田山2致密砂岩气... 为明确致密砂岩气藏低采收率成因,以子洲气田山2致密砂岩气藏为例,根据气藏采收率定义,建立储量分区动用模型和采收率解析理论模型,通过气藏采收率计算及其成因解释,系统剖析致密砂岩气藏低采收率成因。结果表明,子洲气田山2致密砂岩气藏低采收率成因主要为垂向波及系数、平面波及系数及驱气效率较低。垂向波及系数主要受储集层垂向非均质性影响,驱气效率主要与气藏地层废弃压力有关,平面波及系数主要受储集层平面非均质性及井网控制程度制约。合理部署井网和提高平面波及系数是提高致密砂岩气藏采收率的有效途径,但考虑平面波及系数为100%时,气藏极限采收率仍处于较低水平,因此,加强垂向波及系数和驱气效率技术攻关,是更大幅度提高致密砂岩气藏采收率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砂岩气藏 采收率成因 储量分区动用模型 采收率 解析理论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相渗滞后效应的水驱裂缝性气藏注N2提高天然气采收率机理
2
作者 王军磊 位云生 +2 位作者 曹正林 陈东 唐海发 《天然气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6-111,共16页
裂缝与基质的渗透率级差导致水驱裂缝性气藏非均匀水侵严重,水淹区内以水封气和水锁气等形式存在的剩余天然气难以动用,严重影响了气藏天然气采收率的提高。为此,基于Killough、Carlson和Larsen经典相渗滞后理论,建立了先渗吸后驱替的... 裂缝与基质的渗透率级差导致水驱裂缝性气藏非均匀水侵严重,水淹区内以水封气和水锁气等形式存在的剩余天然气难以动用,严重影响了气藏天然气采收率的提高。为此,基于Killough、Carlson和Larsen经典相渗滞后理论,建立了先渗吸后驱替的气水相渗滞后模型,然后应用数值模拟方法,根据典型数据建立了一维长岩心模型和二维岩板模型,模拟了水锁气和水封气形成及解封过程并分析滞后作用对水侵和注气开发效果的影响,最后结合嵌入式离散裂缝技术建立了水驱裂缝性气藏注采概念模型,系统论证了注N2气提高天然气采收率的多重机理。研究结果表明:(1)气藏水侵后水淹区内的剩余天然气主要以2种形式存在,即气水两相中的水锁气以及被连续水相封隔的水封气;(2)在相渗滞后作用下,水锁气饱和度为渗吸残余气饱和度,高于驱替实验中的相渗端点饱和度值,导致水淹区内形成更多的水锁气;(3)裂缝与基质渗透率级差越高、缝网越发育、压力差越小的区域越易形成水封气,水锁气是形成水封气的直接原因;(4)注气以补能、挡水、驱替和置换4种方式重构了气藏压力场和饱和度场,通过重新动用未水淹区内剩余天然气提高了压力衰竭效率,通过重新驱替水淹区内水锁气和水封气提高了波及系数,进而提高了天然气采收率。结论认为,该研究成果为认识水侵过程中水封气和水锁气的形成机理、确定注气解封锁的最优技术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有助于含水裂缝性气藏的规模效益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缝性气藏 水侵 水封 水锁 相渗滞后 注N2 天然气采收率 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龙页岩油注CO_(2)补能提高采收率机理及参数优化
3
作者 曲方春 刘东旭 +2 位作者 王青振 佟斯琴 邓森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7-113,共7页
松辽盆地北部古龙凹陷青山口组是陆相纯页岩型页岩油藏,储层纳米孔隙发育,渗透率极低,弹性开发地层能量衰减快,产量递减快,如何有效地补充地层能量及提高采收率是亟待解决的难题。针对古龙页岩油储层特征,开展了注CO_(2)补能及提高采收... 松辽盆地北部古龙凹陷青山口组是陆相纯页岩型页岩油藏,储层纳米孔隙发育,渗透率极低,弹性开发地层能量衰减快,产量递减快,如何有效地补充地层能量及提高采收率是亟待解决的难题。针对古龙页岩油储层特征,开展了注CO_(2)补能及提高采收率的分子模拟、室内实验及数值模拟研究,通过分子模拟评价了CO_(2)的置换能力及扩散速率,通过注CO_(2)室内实验评价了CO_(2)与原油接触后的膨胀能力、混相压力,通过数值模拟方法对注CO_(2)的不同注入参数进行了设计优化。结果表明:CO_(2)对孔隙边界层具有较强的置换能力,并且具有较高的膨胀系数和较低的混相压力,在原始地层条件下即可实现混相;数值模拟设计优化单井吞吐注入速度为200 t/d,最优闷井时间为30 d,最优吞吐周期为5轮,页岩油注气吞吐可实现能量补充及增油效果,预计单井累计增油4 523 t。研究成果对古龙页岩油注气开发方案的编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为古龙页岩油效益开发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龙页岩油 CO_(2)吞吐 提高采收率 参数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页岩储集层渗吸驱油微观动用特征及提高采收率实验
4
作者 陈永成 孙岿 +2 位作者 张向宇 唐洁云 周晓峰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6-166,共11页
为了明确渗吸对于页岩储层的微观动用特征及提高原油采收率作用规律,基于核磁共振技术开展了不同渗吸体系下的高温高压在线核磁共振渗吸实验,定量研究了不同级别孔隙的微观动用特征及渗吸驱油效果。在此基础上,创新形成了二维核磁共振... 为了明确渗吸对于页岩储层的微观动用特征及提高原油采收率作用规律,基于核磁共振技术开展了不同渗吸体系下的高温高压在线核磁共振渗吸实验,定量研究了不同级别孔隙的微观动用特征及渗吸驱油效果。在此基础上,创新形成了二维核磁共振解释方法,明确了不同原油赋存孔隙对提高采收率的贡献。结果表明:低黏滑溜水、胍尔胶破胶液、CO_(2)渗吸液及表活剂型低黏滑溜水体系的渗吸采收率分别为16.14%、11.80%、21.00%和14.68%,CO_(2)渗吸液的开发效果最佳。整个渗吸过程可视为一个有机系统,在确保小孔隙采出程度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提高中大孔隙动用程度至关重要;随着渗吸量的增加,岩样的游离油动用程度增大,T1/T2上升,残余油逐渐以吸附态和有机质为主,可采性变差;水基渗吸介质对于黏土层间吸附油的动用效果更好,而CO_(2)渗吸液可深入页岩有机质小孔隙中充分发挥渗吸置换作用,有机质微孔原油的相对采收率可提高11.01~23.54百分点。研究成果可为页岩油的高效开发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油 渗吸 在线核磁共振 微观动用特征 赋存特征 提高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注CO_(2)驱提高致密砂岩气藏采收率实验及数值模拟
5
作者 廖海婴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1-106,共6页
针对致密砂岩气藏地层压力下降快、稳产难度大、采收率较低等问题,利用长岩心驱替实验、可视化实验和数值模拟方法,从提高气藏采收率方面对注CO_(2)的驱替特征和扩散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地层中的超临界CO_(2)不是与天然气大范围... 针对致密砂岩气藏地层压力下降快、稳产难度大、采收率较低等问题,利用长岩心驱替实验、可视化实验和数值模拟方法,从提高气藏采收率方面对注CO_(2)的驱替特征和扩散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地层中的超临界CO_(2)不是与天然气大范围地互溶,而是“部分互溶”;由于重力分异作用,CO_(2)在沉降过程中驱替天然气向上运移并被采出;CO_(2)驱替天然气可提高采收率17.8百分点。研究成果可为下一步致密砂岩气藏CO_(2)驱矿场试验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驱 致密气藏 砂岩气藏 可视化实验 提高采收率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差异化注采优化的水驱经济采收率快速预测方法——以胜利油田整装水驱油藏为例
6
作者 吕琦 曹伟东 +3 位作者 肖武 张海燕 徐永春 侯健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2-111,共10页
矿场开发单元在现有技术经济条件下的采收率是开发效果评价和提高采收率潜力分析的重要指标,也是科学编制中长远规划的重要依据。油藏的动静态非均质性对采收率影响较大,单井差异化注采优化能够实现非均质油藏的均衡注采,提高采收率。... 矿场开发单元在现有技术经济条件下的采收率是开发效果评价和提高采收率潜力分析的重要指标,也是科学编制中长远规划的重要依据。油藏的动静态非均质性对采收率影响较大,单井差异化注采优化能够实现非均质油藏的均衡注采,提高采收率。目前现行采收率预测方法未充分考虑动静态非均质性影响,难以实现单井差异化注采条件下的采收率准确预测。以胜利油田整装水驱油藏为例,应用油藏数值模拟技术以及数理统计分析方法,明确水驱油藏采收率的主控因素。提出基于单井差异化注采优化的水驱增效技术,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方法,融合动静态主控影响因素、经济政策界限等,设计多组实操性强的方案进行模拟;借助多因素非线性拟合手段,充分考虑油藏非均质性适配最佳技术政策,结合经济条件约束,构建基于差异化注采优化的水驱经济采收率快速预测模型。矿场应用表明该方法能够实现水驱非均质油藏差异化注采开发经济采收率的快速、准确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静态非均质性 差异化注采优化 经济极限 采收率快速预测 开发潜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砾岩储集层岩石矿物组成及其结构对聚合物表面活性剂二元复合驱提高采收率的影响
7
作者 张朝良 李钧 +3 位作者 晏晓龙 吕建荣 张德富 窦萍 《新疆石油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31-239,共9页
针对砾岩储集层矿物组成复杂、表面物理化学性质活跃、易与聚合物和表面活性剂发生相互作用,造成二元复合驱配方体系在地下发生损失与改变的问题,选取不同类型砾岩储集层岩心开展微观结构研究,分析矿物组成及含量,测定比表面和Zeta电位... 针对砾岩储集层矿物组成复杂、表面物理化学性质活跃、易与聚合物和表面活性剂发生相互作用,造成二元复合驱配方体系在地下发生损失与改变的问题,选取不同类型砾岩储集层岩心开展微观结构研究,分析矿物组成及含量,测定比表面和Zeta电位,建立化学剂在不同类型砾岩储集层岩心上的吸附图版,最后通过驱油实验,验证不同类型砾岩储集层岩石矿物组成及其结构对二元复合驱采出程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砾岩储集层中,黏土矿物和沸石类矿物比表面大,Zeta电位较高,其活跃的物理化学性质会影响驱油效率。Ⅰ类储集层的岩心物性最好,总采出程度最高;活跃矿物含量最少的Ⅱ类储集层岩心化学驱驱油效率最高;Ⅲ类储集层岩心驱油效率最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砾岩储集层 矿物组成 表面活性剂 聚合物 物理化学性质 吸附 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致密砂岩储层微观气水滞留机理及注CO_(2)提高采收率研究--以鄂尔多斯盆地大牛地气田为例
8
作者 刘忠群 贾英 +5 位作者 梁彬 陈冲 牛骏 郭亚兵 于清艳 李倩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61-272,共12页
微观气、水滞留机理不明确严重制约了致密低渗储层中油气采收率的提高。通过新的微观实验方法和数值模拟技术,研究了致密砂岩储层中气、水滞留的微观机制,评估了注入CO_(2)提高采收率的可行性。研究表明:①克服实验压力过低(<0.20 M... 微观气、水滞留机理不明确严重制约了致密低渗储层中油气采收率的提高。通过新的微观实验方法和数值模拟技术,研究了致密砂岩储层中气、水滞留的微观机制,评估了注入CO_(2)提高采收率的可行性。研究表明:①克服实验压力过低(<0.20 MPa)等实验方法的局限性和实验流程与实际生产条件不匹配的问题,建立全新的微观滞留实验流程和方法,通过微观数值模拟技术,揭示了致密储层中具有盲端-角隅处滞留、绕流形成滞留、卡断形成滞留和“H型”孔道处滞留等4种主要气、水滞留类型。②注入CO_(2)提高致密低渗气藏采收率的机理是CO_(2)的注入能够剥离水膜、促进甲烷传质扩散置换以及有效地进行驱替,可以显著提高致密孔喉中的天然气采收率。③注入CO_(2)能够提高采收率10%~19%,这是致密低渗气藏高效开发的新技术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观实验 数值模拟 微观滞留机理 CO_(2)提高采收率 致密低渗气藏 大牛地气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页岩油含油饱和度对渗吸采收率的影响规律研究
9
作者 周旭 马超 +2 位作者 刘超 唐嘉婧 刘怡麟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3-78,87,共7页
为了明确不同含油饱和度页岩油对渗吸采收率的影响规律,以江汉盆地江陵凹陷的页岩样品为研究对象,采用渗吸实验研究了渗透率相近和逐渐增大条件下,含油饱和度分别为20%、30%、40%、50%时,岩心渗吸曲线的变化规律,并利用核磁共振技术分... 为了明确不同含油饱和度页岩油对渗吸采收率的影响规律,以江汉盆地江陵凹陷的页岩样品为研究对象,采用渗吸实验研究了渗透率相近和逐渐增大条件下,含油饱和度分别为20%、30%、40%、50%时,岩心渗吸曲线的变化规律,并利用核磁共振技术分析了渗吸前后岩心孔隙内油相信号的变化,最后对渗吸过程中的渗吸量和换油量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渗透率相近时,含油饱和度越高的岩心渗吸采收率越高;相比较而言,含油饱和度较高的岩心在渗吸初期的渗吸速率较慢,达到渗吸平衡所用的时间也较长;渗透率逐渐增大时,含油饱和度越高的岩心渗吸采收率越高,但此时较高含油饱和度岩心在前期的渗吸速率大于较低含油饱和度岩心。由于页岩的水化膨胀作用导致其在渗吸过程中的渗吸量并不等于换油量,而是大于换油量,且含油饱和度越高,两者的差值越大。研究结论可以为提高页岩油采收率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油 含油饱和度 渗吸采收率 渗吸速率 核磁共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上气藏采收率快速计算新方法
10
作者 鲁瑞彬 程时清 +2 位作者 雷霄 阮洪江 吴畅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4-130,共7页
物质平衡、类比等方法是确定气藏采收率常用的方法,但其存在关键参数取值难度大、类比条件苛刻等问题。本文从开发角度出发,兼顾影响气藏开发效果的关键因素,同时考虑每类气藏样本数量,在将其分为气驱和边水驱2类气藏的基础上,优选井控... 物质平衡、类比等方法是确定气藏采收率常用的方法,但其存在关键参数取值难度大、类比条件苛刻等问题。本文从开发角度出发,兼顾影响气藏开发效果的关键因素,同时考虑每类气藏样本数量,在将其分为气驱和边水驱2类气藏的基础上,优选井控储量及井控储量丰度为影响气藏采收率的主控因素,研究建立了2类气藏采收率计算经验公式。经预留的盲检样本检验表明,计算误差均小于10%,精度满足开发及生产管理要求。得到的采收率计算经验公式可以快速计算气藏采收率,在南海西部气藏应用效果较好,且可以为类似气藏采收率研究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上气藏 气藏分类 井控储量丰度 采收率 经验公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砾岩油藏CO_(2)混相驱提高采收率实验及应用评价
11
作者 张晶晨 李杰 +2 位作者 张文 盛国荣 董海海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1-130,共10页
为了研究砾岩油藏水驱后CO_(2)混相驱提高采收率机理及现场应用效果,以新疆油田M井区克下组砾岩油藏为例,通过开展细管、核磁共振、岩心驱替实验,对CO_(2)-原油最小混相压力、孔隙尺度下CO_(2)混相驱微观特征、岩心尺度下CO_(2)混相驱... 为了研究砾岩油藏水驱后CO_(2)混相驱提高采收率机理及现场应用效果,以新疆油田M井区克下组砾岩油藏为例,通过开展细管、核磁共振、岩心驱替实验,对CO_(2)-原油最小混相压力、孔隙尺度下CO_(2)混相驱微观特征、岩心尺度下CO_(2)混相驱影响因素开展研究,并对现场注气试验效果进行评价。结果表明:M井区克下组砾岩油藏CO_(2)驱最小混相压力为24.1 MPa;油藏水驱后的CO_(2)混相驱主要动用孔隙半径大于0.5μm的中孔、大孔内的剩余油,分别提高采收率8.52、26.03百分点;在混相条件下,CO_(2)注入速度为0.5 m L/min时提高采收率最高,可达35.89百分点,推荐矿场单井注气速度为18 t/d;采用段塞尺寸0.3 PV分4轮次水气交替注入,最终采收率最高为79.25%。现场试验评价显示:M井区克下组砾岩油藏注气适应性强,储层视吸气指数升高至1.0 t/(d·MPa),油井见效比例超过60%,其中45%的见效井初步实现混相驱;油井压裂引效措施增产效果明显,累计增油量为4 174 t,平均单井日增油量为3.5 t。研究成果可为M井区后续CO_(2)混相驱工业化开发提供有效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砾岩油藏 CO_(2)驱油 混相驱 提高采收率 注气效果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耐温抗盐纳米驱油剂提高特稠油采收率
12
作者 张伟 宋宏志 +3 位作者 刘昊 汪成 夏欢 龚页境 《精细石油化工》 2025年第2期38-42,共5页
采用纳米颗粒尺寸在50~100μm的硅溶胶作为主剂,30%~40%烷基酚聚氧乙烯醚作为分散剂,研制了一种适用于特稠油的新型耐温抗盐纳米驱油体系,同时加入2%~3%(质量分数)的改性剂钛酸酯偶联剂及1%~2%(质量分数)的增效剂磺酸盐表面活性剂对纳... 采用纳米颗粒尺寸在50~100μm的硅溶胶作为主剂,30%~40%烷基酚聚氧乙烯醚作为分散剂,研制了一种适用于特稠油的新型耐温抗盐纳米驱油体系,同时加入2%~3%(质量分数)的改性剂钛酸酯偶联剂及1%~2%(质量分数)的增效剂磺酸盐表面活性剂对纳米颗粒表面进行改性优化。结果表明:该驱油体系对特稠油降黏率大于99%,在矿化度15000 mg/L、温度350℃条件下对特稠油降黏性能保留率大于99%。可有效降低油水界面张力至10^(-2)mN/m,油湿性岩石表面经该体系处理后,可转变为强水湿。微观及一维实验表明:该纳米驱油体系较单一热水驱可显著提高驱油体系的波及面积,当质量分数大于0.3%时,可在热水驱基础上,可提高稠油采收率大于2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稠油 纳米驱油剂 耐温抗盐 提高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墨烯用于提高原油采收率的研究进展
13
作者 李玲玉 杨航 +3 位作者 陈楠 郭永华 李伟智 于萌 《化学世界》 2025年第1期7-12,共6页
石墨烯材料具有粒径小、易改性、吸附性强和高温稳定等特点,能够快速吸附于油水界面,在降低油水界面张力、改变岩石润湿性等方面效果显著,对于低渗透、高温高盐等油藏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从石墨烯材料的制备及改性手段入手,总结了近年... 石墨烯材料具有粒径小、易改性、吸附性强和高温稳定等特点,能够快速吸附于油水界面,在降低油水界面张力、改变岩石润湿性等方面效果显著,对于低渗透、高温高盐等油藏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从石墨烯材料的制备及改性手段入手,总结了近年来石墨烯材料在提高原油采收率方面的研究进展,阐述了石墨烯流体和石墨烯/聚合物二元流体的驱油机理和应用潜力,展望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墨烯 提高采收率 界面张力 纳米驱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阳离子协同表面活性剂提高采收率可视化实验
14
作者 何芬 刘娅菲 +2 位作者 房文静 凌陈月 张衍君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42-552,共11页
通过改变注入水矿化度和离子组成提高石油采收率已经成为许多研究的焦点。然而,针对表面活性剂和注入水水质相结合的提高采收率技术相对较少。因此通过微模型模拟驱替过程进行微观驱油实验,结合油水间界面张力和黏弹性模量测定实验研究... 通过改变注入水矿化度和离子组成提高石油采收率已经成为许多研究的焦点。然而,针对表面活性剂和注入水水质相结合的提高采收率技术相对较少。因此通过微模型模拟驱替过程进行微观驱油实验,结合油水间界面张力和黏弹性模量测定实验研究不同阳离子和表面活性剂协同作用对采收率的影响。微观驱油实验结果表明:10000 mg/L NaCl溶液和50000 mg/L CaCl_(2)溶液的驱油效率最好,采收率分别达到64.51%和59.27%;加入表面活性剂后,10000 mg/L NaCl+0.2%十二烷基二甲基甜菜碱溶液和50000 mg/L CaCl_(2)+0.2%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溶液驱油效率最好,采收率分别达到了87.28%和80.92%。界面张力和黏弹性模量测定实验结果表明:NaCl溶液和CaCl_(2)溶液加入阴离子与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后,界面张力在10^(-1)(m·N)/m数量级,而加入两性离子和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后,界面张力下降至10^(-2)~10^(-3)(m·N)/m数量级,黏弹性模量也出现大幅度下降。最终从油水界面张力、黏弹性模量以及润湿性以及微观驱油过程综合探讨不同阳离子协同表面活性剂对驱油过程的影响机理,综合分析多因素与采收率之间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阳离子 表面活性剂 界面性质 微模型 提高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酸盐岩气藏提高采收率的内涵、技术方法及前景展望
15
作者 蔡珺君 张连进 +3 位作者 张飞 徐睿 周芳芳 田野 《海相油气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6,共16页
中国碳酸盐岩气藏面临提高采收率的战略性形势,目前国内外碳酸盐岩气藏提高采收率尚未建立具有普适性的理论技术体系。总结了中国近70年碳酸盐岩气藏提高采收率的理论研究和矿场实践,从“道、略、术、行”4个层面总结了5类研究范式。围... 中国碳酸盐岩气藏面临提高采收率的战略性形势,目前国内外碳酸盐岩气藏提高采收率尚未建立具有普适性的理论技术体系。总结了中国近70年碳酸盐岩气藏提高采收率的理论研究和矿场实践,从“道、略、术、行”4个层面总结了5类研究范式。围绕气藏提高采收率的内涵,基于工程哲学视角建立了气藏采收率的计算方法,详细论述了评价气藏采收率的技术方法及关键问题。对比气藏提高采收率的内涵、技术方法和5类典型碳酸盐岩气藏提高采收率实践现状,在提高气藏采收率评价的系统性、不同策略提高气藏采收率的定量化评价、不同策略提高气藏采收率的可对比性3个方面提出了研究建议,以期促进中国碳酸盐岩气藏提高采收率的理念和理论技术进步,保障国家能源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岩气藏 提高采收率 定量化评价 可对比性 矿场实践 研究展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混相性与重力作用对CO_(2)驱提高采收率及储存潜力的影响
16
作者 陈小龙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4-120,共7页
为了搞清楚系统混相性与重力作用对CO_(2)驱油效率及储存潜力的影响,设计了一系列驱替实验,通过对比混相性与重力作用多种组合方式下的驱替结果,明确CO_(2)驱提高采收率的最佳驱替方式。为了充分体现重力的作用,选择长岩心开展水平注气... 为了搞清楚系统混相性与重力作用对CO_(2)驱油效率及储存潜力的影响,设计了一系列驱替实验,通过对比混相性与重力作用多种组合方式下的驱替结果,明确CO_(2)驱提高采收率的最佳驱替方式。为了充分体现重力的作用,选择长岩心开展水平注气(重力无作用)、顶部注气(重力为驱替动力)及底部注气(重力为驱替阻力)驱油实验。结果表明:对于采收率而言,非混相时顶部注气的效果最佳,水平注气次之,底部注气最差。当压力增大至驱替系统内流体可以混相时,重力作用对CO_(2)驱的采收率几乎没有影响。因而在进行CO_(2)非混相驱时,在储层厚度与倾角合适的情况下,应优先考虑采用重力主导的注气方式;对于混相驱,储层厚度与注气方向不再是影响CO_(2)驱替结果的关键因素。对于CO_(2)埋存量而言,非混相时,充分发挥重力作用的顶部注气可以获得最高的CO_(2)埋存量。随着压力的增大,重力作用对CO_(2)储存量的影响减弱。混相时,无论哪种注气方向,CO_(2)的储存潜力都非常高。研究成果为CO_(2)驱提高采收率技术优化与矿场实践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 混相性 重力驱 采收率 CO_(2)埋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门油田高温高盐低渗透油藏表面活性剂驱提高采收率技术
17
作者 赵爱芳 白霜 +3 位作者 孟婧 祁荣 安琪 芦洁 《当代化工》 2025年第1期93-96,共4页
表面活性剂在高温和高盐度的共同作用下会沉淀和化学降解。考察了高温对表面活性剂吸附的影响。通过实验表征量化在高温(106℃)和地层水盐度(32000 mg·L^(-1))下表面活性剂的老化时间效应。结果表明:硫酸盐基表面活性剂在高温下存... 表面活性剂在高温和高盐度的共同作用下会沉淀和化学降解。考察了高温对表面活性剂吸附的影响。通过实验表征量化在高温(106℃)和地层水盐度(32000 mg·L^(-1))下表面活性剂的老化时间效应。结果表明:硫酸盐基表面活性剂在高温下存在水解问题,而磺酸盐基表面活性剂在2价离子存在下沉淀。采用烷基醚羧酸盐(WGM)作为主要表面活性剂,针对WGM与烷基多聚葡糖苷(APG)的混合物,进行配伍性测试,固定地层水盐度,使用不同的表面活性剂和辅助表面活性剂混合比例以及总表面活性剂质量分数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界面张力(IFT)为1×10^(-3) mN·m^(-1),表面活性剂在高温区域吸附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提高采收率 界面张力 表面活性剂 高温高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_(2)化学驱在提高传统天然气采收率中的应用与优化
18
作者 王振川 钱钰 +3 位作者 折印楠 李锦源 寇枫 李司 《当代化工》 2025年第2期270-274,共5页
随着全球对清洁能源需求的增加,提高传统天然气藏采收率成为能源开发领域的重要课题。采用岩心模拟实验方法,系统地探讨了CO_(2)化学驱在提高天然气采收率方面的效果。结果表明:在CO_(2)注入压力从1.0 MPa增加到5.5 MPa的过程中,CO_(2)... 随着全球对清洁能源需求的增加,提高传统天然气藏采收率成为能源开发领域的重要课题。采用岩心模拟实验方法,系统地探讨了CO_(2)化学驱在提高天然气采收率方面的效果。结果表明:在CO_(2)注入压力从1.0 MPa增加到5.5 MPa的过程中,CO_(2)的溶解量从5.50%增加到23.54%,而天然气释放量从9.07%增加到43.18%,显示出随着注入压力的增加,CO_(2)的溶解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了更多天然气的释放。此外,研究发现,在适当增加CO_(2)注入量的条件下,天然气采收率可以从11.0%增加到69.5%,进一步证实了CO_(2)注入量对天然气采收率的显著影响。综合性能评价结果显示,CO_(2)注入与水淹联合技术在提高采收率、降低环境影响以及优化能耗方面表现最为优异,其成本效益比达到3.03,CO_(2)减排效果为1570 t·a^(-1),能耗为432 k W·h·t^(-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注入技术 天然气藏 采收率 优化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致密油藏气驱化学分析及提高采收率实验研究
19
作者 刘玉栋 马志立 +1 位作者 秦如 张晓彤 《化学工程师》 2025年第3期51-55,共5页
本文采用CO_(2)驱油体系结合化学添加剂的研究方法,通过实验室模拟分析了表面活性剂与聚合物在不同浓度和组合条件下的协同作用。实验在20MPa压力、60℃温度下进行,评估了注气速率和添加剂比例对采收率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2wt%表面活... 本文采用CO_(2)驱油体系结合化学添加剂的研究方法,通过实验室模拟分析了表面活性剂与聚合物在不同浓度和组合条件下的协同作用。实验在20MPa压力、60℃温度下进行,评估了注气速率和添加剂比例对采收率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2wt%表面活性剂与0.5wt%聚合物组合可将采收率提高至76.5%,显著高于单一表面活性剂的63.9%。在温度升高至80℃时,最高采收率达65.8%,进一步验证了高温对驱油效率的促进作用。此外,实验表明,在注气速率为2.0m L·min^(-1)的情况下,采收率达到64.5%,而间歇注气在1.5m L·min^(-1)下也表现出稳定的效果(62.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油藏 二氧化碳气驱 采收率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碳愿景下CCUS提高油气采收率技术 被引量:7
20
作者 胡书勇 郭学强 +1 位作者 张佳轶 陈世纪 《世界石油工业》 2024年第1期81-91,共11页
二氧化碳(CO_(2))捕集与封存技术(CCS)是实现“双碳”目标的一项重大技术,如何运用CCS技术实现碳减排,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问题。因地质体具有良好的封闭性和巨大的封存潜力,CO_(2)地质封存成为碳封存的首选方式。单纯的地质封存项目成... 二氧化碳(CO_(2))捕集与封存技术(CCS)是实现“双碳”目标的一项重大技术,如何运用CCS技术实现碳减排,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问题。因地质体具有良好的封闭性和巨大的封存潜力,CO_(2)地质封存成为碳封存的首选方式。单纯的地质封存项目成本高昂,不适宜开展大规模推广;油气藏注CO_(2)提高采收率技术在全球范围内已经较为成熟,其目的主要是提高油气采收率。将这两者相结合,大幅度提高油气采收率的同时,可实现CO_(2)长久安全封存,节约碳封存成本。在对CO_(2)地质封存与油气藏注CO_(2)提高采收率技术的作用机理与发展现状进行阐述的基础上,提出“双碳”愿景下中国油气工业应大力发展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及封存(CCUS)提高油气采收率技术,实现CO_(2)绿色资源化利用,达到既实现CO_(2)的地质封存又提高油气采收率双赢的目的。指出目前的技术瓶颈及进一步发展的方向,特别是随着油气勘探开发领域向非常规、难采储量油气藏发展,中国大力发展CCUS提高油气采收率技术更具重要性和迫切性,并且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对于中国顺利实现“双碳”目标,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及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地质封存 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及封存 油藏注二氧化碳提高采收率 气藏注二氧化碳提高采收率 油气藏开发 二氧化碳绿色资源化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