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33篇文章
< 1 2 8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超早期面体针疗法结合生物波综合康复治疗重症颅脑损伤昏迷患者的促醒效果分析
1
作者 俞梦瑾 孙冬玮 +4 位作者 刘锦 杨杨 张嘉谕 李磊 刘仁斌 《中国中医急症》 2025年第1期83-86,共4页
目的 探析超早期面体针结合生物波疗法对重症颅脑损伤(s TBI)昏迷患者的促醒效果。方法 选择80例sTBI昏迷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0例。两组均给予早期综合康复治疗,对照组给予生物波疗法,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面体针疗法。对... 目的 探析超早期面体针结合生物波疗法对重症颅脑损伤(s TBI)昏迷患者的促醒效果。方法 选择80例sTBI昏迷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0例。两组均给予早期综合康复治疗,对照组给予生物波疗法,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面体针疗法。对比两组治疗前后GCS、CRS-R、脑血流灌注参数(病灶侧CBF、对侧镜面区CBF、CBF相对值)、治疗1月苏醒率及并发症风险。结果 治疗前后两组对侧镜面区CBF均值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而治疗1周、1月后,两组GCS、CRS-R评分、病灶侧CBF、CBF相对值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上述指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1月苏醒率高于对照组,而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超早期面体针结合生物波疗法应用于sTBI昏迷患者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昏迷评分及脑血流灌注情况,减少并发症发生,促使患者苏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颅脑损伤 昏迷 面体针 生物波 早期康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瑞芬太尼联合右美托咪定对重症颅脑损伤开颅术后患者的镇静镇痛效果
2
作者 王廷海 刘宣 +1 位作者 李宏达 王龙 《临床合理用药》 2025年第6期14-17,共4页
目的观察瑞芬太尼联合右美托咪定对重症颅脑损伤开颅术后患者的镇静镇痛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0月—2024年6月北京京信医院收治的重症颅脑损伤开颅术后患者11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9例。患者术前及术中均采用相同... 目的观察瑞芬太尼联合右美托咪定对重症颅脑损伤开颅术后患者的镇静镇痛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0月—2024年6月北京京信医院收治的重症颅脑损伤开颅术后患者11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9例。患者术前及术中均采用相同的治疗方案,对照组术后予盐酸右美托咪定注射液镇静镇痛维持,观察组术后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注射用盐酸瑞芬太尼镇静镇痛维持。比较2组不同时点Riker镇静—躁动评估量表(SAS)、疼痛数字评定量表(NRS)评分,给药前及给药后12、24 h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实验室相关指标[皮质醇(Cor)、肾上腺素(E)、S100β蛋白、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不良反应。结果给药后2、6、12、24 h,2组SAS、NRS评分均低于给药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1)。给药后12、24 h,2组MAP及HR均低于给药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1);2组Cor、E及NSE水平低于给药前,且观察组Cor、E、S100β蛋白及NSE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观察组与对照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3.56%vs.8.47%,χ^(2)=0.778,P=0.378)。结论瑞芬太尼联合右美托咪定能有效提高重症颅脑损伤开颅术后患者的镇静镇痛效果,可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有效降低机体应激反应,改善神经功能,且安全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颅脑损伤 瑞芬太尼 右美托咪定 镇静 镇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症颅脑损伤病人引入以循证为基础的个案管理模式对营养状态及压力性损伤预防效果的影响
3
作者 胡玉兰 《全科护理》 2025年第3期488-490,共3页
目的:探讨以循证为基础的个案管理模式对重症颅脑损伤病人营养状态及压力性损伤预防效果的影响。方法:采用历史对照研究方法,采集2020年1月—2021年6月收治的50例病人资料,设为对照组;纳入2021年7月—2022年12月收治的50例病人资料,设... 目的:探讨以循证为基础的个案管理模式对重症颅脑损伤病人营养状态及压力性损伤预防效果的影响。方法:采用历史对照研究方法,采集2020年1月—2021年6月收治的50例病人资料,设为对照组;纳入2021年7月—2022年12月收治的50例病人资料,设为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以循证为基础的个案管理模式。比较护理前、护理7 d时病人营养状态指标[血红蛋白(Hb)、血清总蛋白(TP)、氮平衡(NB)];统计护理期间病人术后压力性损伤发生情况。结果:护理7 d时两组病人Hb、TP、NB水平均较护理前提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压力性损伤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以循证为基础的个案管理模式可改善重症颅脑损伤术后病人营养状况,降低术后压力性损伤的发生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颅脑损伤 循证护理 个案管理 营养状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目标导向镇静与血管内低温联合急救方案在重症颅脑损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4
作者 陈彤 张娣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 2025年第1期95-99,共5页
目的 探讨早期目标导向镇静与血管内低温联合急救方案在重症颅脑损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2年9月-2023年9月于山东省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收治的重症颅脑损伤患者12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传统治疗组(n=60)和联合应用组(n=60)... 目的 探讨早期目标导向镇静与血管内低温联合急救方案在重症颅脑损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2年9月-2023年9月于山东省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收治的重症颅脑损伤患者12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传统治疗组(n=60)和联合应用组(n=60)。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传统治疗组采用早期目标导向镇静,联合应用组采用早期目标导向镇静与血管内低温联合急救方案。比较两组患者的30 d病死率、30 d脑积水发生率、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Bathel指数(BI)评分、血流动力学指标[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脑灌注压(CPP)、颅内压(ICP)]、脑氧代谢指标[颈内静脉血乳酸(Lac)、颈内静脉血氧饱和度(SjvO_(2))、脑动脉血氧含量(CaO_(2))、脑氧摄取率(CERO_(2))、脑动脉-静脉血氧含量差(a-vDO_(2))]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联合应用组患者30 d病死率、30 d脑积水发生率、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传统治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5.566、6.817、9.404,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mRS评分、BI评分、HR、MAP、CPP、ICP、Lac、SjvO_(2)、CaO_(2)、CERO_(2)和a-vDO_(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BI评分高于治疗前,联合应用组患者BI评分高于传统治疗组,联合应用组患者mRS评分、ICP、Lac和a-vDO_(2)水平低于治疗前及传统治疗组,联合应用组患者HR慢于治疗前及传统治疗组,联合应用组患者MAP、CPP、SjvO_(2)、CaO_(2)和CERO_(2)高于治疗前及传统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期目标导向镇静与血管内低温联合急救方案可以改善重症颅脑损伤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和脑氧代谢,降低病死率和脑积水发生率,提高神经功能恢复和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目标导向镇静 血管内低温 重症颅脑损伤 急救获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集束化护理干预结合感觉刺激对危重症颅脑损伤昏迷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
5
作者 刘玉霞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5年第1期156-159,共4页
探讨集束化护理干预结合感觉刺激对危重症颅脑损伤昏迷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 随机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收治的70例危重症颅脑损伤昏迷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集束化护理干预... 探讨集束化护理干预结合感觉刺激对危重症颅脑损伤昏迷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 随机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收治的70例危重症颅脑损伤昏迷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集束化护理干预结合感觉刺激。通过测定神经功能指标、脑电图变化、意识障碍程度和并发症发生率,评估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 观察组在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神经生长因子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水平上显著优于对照组(p<0.001);意识障碍程度在呼吸节律、睁眼反应、脑干反应和运动反应方面显著改善(p<0.001);脑电图Ⅰ级、Ⅲ级、Ⅳ级和Ⅴ级的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集束化护理干预结合感觉刺激能显著改善危重症颅脑损伤昏迷患者的神经功能,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对提高患者的康复效果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颅脑损伤 集束化护理 感觉刺激 神经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途径唾液吸引对重症颅脑损伤术后流涎患者的影响
6
作者 王霄红 梅园 邵青霞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5年第2期303-305,共3页
目的:探究多途径唾液吸引对重症颅脑损伤术后流涎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6月—2023年6月我院重症监护室收治的100例重症颅脑损伤术后流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50例)与对照组(50例),观察组采用多途径唾液吸... 目的:探究多途径唾液吸引对重症颅脑损伤术后流涎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6月—2023年6月我院重症监护室收治的100例重症颅脑损伤术后流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50例)与对照组(50例),观察组采用多途径唾液吸引,对照组采用常规干预措施。在干预结束后,比较两组流涎相关护理工作量、流涎相关并发症、流涎相关指标情况。结果:观察组流涎相关护理工作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流涎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观察组流涎相关指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和常规护理相比,对重症颅脑损伤术后流涎患者选择多途径唾液吸引能使患者流涎问题得以解决,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研究和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颅脑损伤 术后流涎 多途径唾液吸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压氧联合肠内营养对重症颅脑损伤患者术后炎性因子、肠道菌群及神经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3
7
作者 张旭 王鑫 侯芳 《河北医药》 CAS 2024年第5期729-732,共4页
目的探讨高压氧联合肠内营养对重症颅脑损伤患者术后炎性因子、肠道菌群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9月至2022年8月收治的重症颅脑损伤患者98例,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9例。对照组给予高压氧联合肠外营养治疗... 目的探讨高压氧联合肠内营养对重症颅脑损伤患者术后炎性因子、肠道菌群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9月至2022年8月收治的重症颅脑损伤患者98例,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9例。对照组给予高压氧联合肠外营养治疗,观察组给予高压氧联合肠内营养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后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免疫功能、肠胃黏膜功能、肠道菌群及神经功能变化情况。结果2组血清TNF-α、IL-6、IL-8水平下降,且观察组较对照组明显(P<0.05)。2组CD3^(+)、CD4^(+)、CD4^(+)/CD8^(+)升高,CD8^(+)降低,且观察组更明显(P<0.05)。与治疗前相比,2组血清D-乳酸、二胺氧化酶、内毒素水平下降,且观察组更明显(P<0.05)。观察组肠道内的乳酸杆菌、双歧杆菌含量高于对照组,大肠杆菌、肠球菌含量低于对照组(P<0.05)。2组FMA、GCS评分升高、NIHSS评分下降,且观察组更明显(P<0.05)。结论重症颅脑损伤患者术后给予高压氧联合肠内营养治疗,可减轻炎性反应,改善肠胃黏膜屏障功能,调节肠道菌群失调,增强免疫功能,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压氧 肠内营养 重症颅脑损伤 炎性因子 肠道菌群 神经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症颅脑损伤患者术后早期营养策略探讨 被引量:4
8
作者 张牡霞 闵锐 +1 位作者 刘晴 江丽 《中国实用医药》 2024年第1期147-150,共4页
目的探讨不同营养支持方式对重症颅脑损伤患者术后营养状况、并发症及预后的影响。方法72例入院当日完成手术治疗的重症颅脑损伤患者,根据院区的不同分为试验组(东湖院区)与对照组(象湖院区),每组36例。试验组实施肠内序贯喂养+肠外营... 目的探讨不同营养支持方式对重症颅脑损伤患者术后营养状况、并发症及预后的影响。方法72例入院当日完成手术治疗的重症颅脑损伤患者,根据院区的不同分为试验组(东湖院区)与对照组(象湖院区),每组36例。试验组实施肠内序贯喂养+肠外营养方案,对照组实施全肠内营养方案。比较两组患者的营养指标[血清总蛋白(TP)、血清白蛋白(ALB)和血红蛋白(Hb)]、三头肌皮褶厚度(TSF)、并发症(腹泻、呕吐)发生情况及预后指标[简化急性生理学评分系统Ⅱ(SAPSⅡ)评分]。结果试验组Hb水平为(97.33±7.91)g/L,高于对照组的(89.94±6.17)g/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ALB、TP、TSF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腹泻发生率80.56%高于对照组的38.89%,腹内压(26.13±4.38)cm H2O(1 cm H2O=0.098 kPa)、SAPSⅡ评分(45.28±3.54)分低于对照组的(30.13±3.91)cm H2O、(55.78±10.1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呕吐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虽然两种营养方案在营养指标上无明显差别,但是肠内序贯喂养结合肠外营养可以改善患者预后。因此,在重症颅脑损伤患者术后管理上,肠内序贯喂养结合肠外营养治疗优于单一的全肠内营养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颅脑损伤 肠内营养 肠外营养 并发症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医用控温仪亚低温疗法对重症颅脑损伤患者的脑保护作用 被引量:1
9
作者 许海阳 苏彩燕 +2 位作者 张阿利 龚柳阳 孙巧丹 《医疗装备》 2024年第8期92-94,共3页
目的探讨医用控温仪亚低温疗法对重症颅脑损伤(STBI)患者的脑保护作用。方法选取2022年6月至2023年8月浙江省台州医院ICU收治的96例STBI患者,按照随机双盲法分为两组,每组48例。两组予控制颅内压、预防感染和营养脑细胞等常规治疗。对... 目的探讨医用控温仪亚低温疗法对重症颅脑损伤(STBI)患者的脑保护作用。方法选取2022年6月至2023年8月浙江省台州医院ICU收治的96例STBI患者,按照随机双盲法分为两组,每组48例。两组予控制颅内压、预防感染和营养脑细胞等常规治疗。对照组予冰帽、冰毯等常规亚低温疗法,试验组予医用控温仪亚低温疗法。比较两组治疗前和治疗7 d后神经功能[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和格拉斯哥评分表(GCS)]、颅内压(ICP)水平的变化,伤后3个月评估预后。结果治疗后7 d,两组NIHSS评分和ICP水平低于治疗前,GCS评分高于治疗前,且试验组NIHSS评分和ICP水平较对照组更低,GCS评分较对照组更高(P<0.05)。伤后3个月,试验组预后良好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医用控温仪亚低温疗法可减轻STBI患者神经功能受损、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降低颅内压、改善预后,具有良好的脑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颅脑损伤 亚低温疗法 医用控温仪 神经功能 颅内压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精神情感状况导向的照护模式在重症颅脑损伤术后恢复期患者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0
作者 汤新颜 陈媚珍 吴俊琪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4年第6期172-175,共4页
目的 探讨基于精神情感状况导向的照护模式在重症颅脑损伤术后恢复期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2月至2023年2月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附属第一医院100例重症颅脑损伤恢复期患者,以奇偶数法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50例。对照组... 目的 探讨基于精神情感状况导向的照护模式在重症颅脑损伤术后恢复期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2月至2023年2月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附属第一医院100例重症颅脑损伤恢复期患者,以奇偶数法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50例。对照组于术后恢复期给予常规护理干预,干预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基于精神情感状况导向的照护模式干预,干预1个月。比较两组干预前后负面情绪[焦虑自评量表(SAS)及抑郁自评量表(SDS)]、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良Barthel指数(MBI)]及认知功能[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 CA)]。结果 干预后,两组SAS、SDS评分低于干预前,且干预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MBI、Mo CA评分高于干预前,且干预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基于精神情感状况导向的照护模式可改善重症颅脑损伤术后恢复期患者的负面情绪,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认知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颅脑损伤 术后恢复期 精神情感状况 照护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目标导向活动在重症颅脑损伤患者中的效果
11
作者 徐华兰 蔡爱敏 +1 位作者 刘淼波 祁晓 《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 2024年第3期97-99,共3页
目的探究重症颅脑损伤患者接受早期目标导向活动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徐州医科大学武进临床学院于2021年3月至2022年9月收治的80例重症颅脑损伤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 目的探究重症颅脑损伤患者接受早期目标导向活动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徐州医科大学武进临床学院于2021年3月至2022年9月收治的80例重症颅脑损伤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接受早期目标导向活动干预。比较2组的临床相关指标。结果住院7 d和15 d后,观察组较同期对照组的动脉血氧分压和氧合指数均更高,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均更低(P均<0.05),且2组均较入院时更佳(P均<0.05);2组在住院15 d后的上述指标均优于住院7 d后(P均<0.05)。观察组的机械通气时间、入住ICU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首次下床时间早于对照组,预后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给予重症颅脑损伤患者早期目标导向活动干预,有助于改善其血气分析指标、临床指标和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颅脑损伤 急诊 早期目标导向活动 机械通气 肺部感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方脑肽节苷脂注射液联合亚低温治疗重症颅脑损伤患者的效果
12
作者 张胜利 张晓柯 《中国民康医学》 2024年第15期17-19,27,共4页
目的:观察复方脑肽节苷脂注射液联合亚低温治疗重症颅脑损伤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该院收治的80例重症颅脑损伤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亚低温治疗,研究组在... 目的:观察复方脑肽节苷脂注射液联合亚低温治疗重症颅脑损伤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该院收治的80例重症颅脑损伤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亚低温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复方脑肽节苷脂注射液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认知状态[改良蒙特利尔量表(MoCA)、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表(MMSE)]评分、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肢体功能[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评分、神经损伤相关指标[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神经肽Y(NPY)、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水平,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后,两组MoCA、MMSE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NIHS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两组FMA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CGRP水平均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两组NPY、GFAP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方脑肽节苷脂联合亚低温治疗重症颅脑损伤患者可提高认知状态和肢体功能评分,改善神经损伤相关指标水平,降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其效果优于单纯亚低温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方脑肽节苷脂 亚低温 重症颅脑损伤 认知 神经功能缺损 肢体功能 不良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肠蠕医用胶贴联合耳穴按摩对防治神外重症颅脑损伤患者便秘临床影响分析
13
作者 毕玉玲 陶春红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11期0038-0041,共4页
全面评估将肠蠕医用胶贴、耳穴按摩联合用于神经外科重症颅脑损伤患者对便秘防治效果的影响。方法 研究选择南昌市某三甲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重症颅脑损伤患者为对象(纳入时间:2022年7月~2023年7月,纳入例数:60例),采取随机数表法分成对... 全面评估将肠蠕医用胶贴、耳穴按摩联合用于神经外科重症颅脑损伤患者对便秘防治效果的影响。方法 研究选择南昌市某三甲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重症颅脑损伤患者为对象(纳入时间:2022年7月~2023年7月,纳入例数:60例),采取随机数表法分成对照、观察2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与护理,观察组加以肠蠕医用胶贴联合耳穴按摩。对两组的Bristol粪便性状量表(BSFS)评分、格拉斯哥昏迷记分(GCS)、便秘与其他并发症的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 两组干预前BSFS、GCS得分的差异较小(P>0.05);干预后,较之于对照组,观察组的BSFS得分更高(P<0.05);两组干预后的GCS得分的差异较小(P>0.05);观察组的便秘与其他并发症的发生率分别为6.67%、6.67%,较对照组的26.67%、30%更低(P<0.05)。结论 将肠蠕医用胶贴、耳穴按摩联合用于神经外科重症颅脑损伤中,具有较为积极的意义,有利于预防或降低便秘的发生,调节胃肠功能,促进整体预后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蠕医用胶贴 耳穴按摩 神经外科 重症颅脑损伤 便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症颅脑损伤患者早期肠内营养的护理研究新进展
14
作者 罗宇 何倩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4年第4期0188-0190,共3页
重症颅脑损伤(SCI)即在受到暴力因素后,头部颅脑组织受损,导致昏迷时间≥6h,或者出现二次昏迷的情况,在全部颅脑损伤(CI)中,SCI发病率比较高,且和普通CI进行比较,其对患者生命安全构成较大威胁。因SCI者身体处于高分解代谢状态,能量消... 重症颅脑损伤(SCI)即在受到暴力因素后,头部颅脑组织受损,导致昏迷时间≥6h,或者出现二次昏迷的情况,在全部颅脑损伤(CI)中,SCI发病率比较高,且和普通CI进行比较,其对患者生命安全构成较大威胁。因SCI者身体处于高分解代谢状态,能量消耗过快,故对其进行早期肠内营养(EEN)干预,可及时补充患者体内所缺少的营养成分,强化其疾病抵抗力,促进预后。基于此,文章针对SCI患者EEN的护理研究新进展进行简单分析,具体内容综述下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颅脑损伤患者 早期肠内营养 护理研究 新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低温疗法联合依达拉奉治疗重症颅脑损伤患儿的临床疗效
15
作者 袁博 孙文武 王宇艳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 2024年第3期562-565,579,共5页
目的:探讨亚低温疗法联合依达拉奉治疗重症颅脑损伤(Severe craniocerebral injury,SCCI)患儿的临床疗效,及对患儿神经功能、血液流变学、炎性因子、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2019年1月至2022年12月收治的98例SCCI患儿为... 目的:探讨亚低温疗法联合依达拉奉治疗重症颅脑损伤(Severe craniocerebral injury,SCCI)患儿的临床疗效,及对患儿神经功能、血液流变学、炎性因子、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2019年1月至2022年12月收治的98例SCCI患儿为研究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常规组和联合组(n=49),分别进行对症抢救及对症+亚低温疗法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治疗2 w后,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评分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估患者的神经功能,采用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lasgow outcome scale,GOS)评估患者的预后恢复状况,采用全自动血液流变仪检测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血浆黏度、全血低切黏度、全血高切黏度、血沉),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超敏C反应蛋白(Hyper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hs-CRP)、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泛素羧基末端水解酶Ll(Ubiquitin C-terminal hydrolase-L1,UCH-L1)、纤维胶凝蛋白3(Ficolin3,FCN3)水平.结果:治疗2 w后,联合组(93.88%)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常规组(79.59%)(P<0.05);联合组NIHSS评分低于常规组,GOS评分高于常规组(P<0.05);联合组血浆黏度、全血低切黏度、全血高切黏度、血沉、血清hs-CRP、IL-6、UCH-L1水平明显低于常规组,FCN3水平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亚低温疗法联合依达拉奉治疗SCCI患儿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血液流变学,减轻神经损伤,抑制炎症反应,安全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低温疗法 依达拉奉 重症颅脑损伤 脑神经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症颅脑损伤患者的急救与护理分析
16
作者 刁秀珍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11期209-212,共4页
探讨重症颅脑损伤患者的急救与护理分析。方法 选取2021年6月-2024年6月在我院治疗的54例重症颅脑损伤患者,均分为两组,分别进行综合性护理和常规护理。探讨两组的生活质量、并发症患病几率、护理效果、临床相关指标、心态和护理满意度... 探讨重症颅脑损伤患者的急救与护理分析。方法 选取2021年6月-2024年6月在我院治疗的54例重症颅脑损伤患者,均分为两组,分别进行综合性护理和常规护理。探讨两组的生活质量、并发症患病几率、护理效果、临床相关指标、心态和护理满意度。结果 两组的生活质量在干预前差异不显著,护理后观察组比对照组高;观察组护理效果优于对照组;并发症患病率比对照组低,急症抢救情况和心态也优于对照,满意度比对照组高(P<0.05)。结论 综合性护理有利于缩短重症颅脑损伤患者的抢救时间,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且术后康复指标良好,因而患者较少患并发症,情绪稳定,该护理模式获得了较高的满意度,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颅脑损伤 急救 综合性护理 术后康复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氧摄取率、脑氧饱和度与重症颅脑损伤神经功能预后不良的关系及预测分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杜琴 蒙江 魏平波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 2024年第3期317-321,共5页
目的探讨脑氧摄取率(CERO_(2))、脑氧饱和度(rSO_(2))与重症颅脑损伤神经功能预后不良的关系及其预测神经功能预后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19年6月医院收治的106例重症颅脑损伤术后患者和同时期本院收治的可疑脑损伤但是经... 目的探讨脑氧摄取率(CERO_(2))、脑氧饱和度(rSO_(2))与重症颅脑损伤神经功能预后不良的关系及其预测神经功能预后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19年6月医院收治的106例重症颅脑损伤术后患者和同时期本院收治的可疑脑损伤但是经检查健康的96例的资料,分别记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观察组患者随访6个月依据格拉斯哥预后(GOS)评分进行重症颅脑损伤术后神经功能预后评价。对比观察组与对照组脑代谢指标(CERO_(2)、rSO_(2))、观察组中预后良好者与预后不良者术后24 h CERO_(2)、rSO_(2),分析术后24 h CERO_(2)、rSO_(2)与重症颅脑损伤术后神经功能预后不良的关系,分析术后24 h CERO_(2)、rSO_(2)与重症颅脑损伤术后神经功能预后不良的关系及预测价值。结果观察组CERO_(2)、rSO_(2)均低于对照组(P<0.05);重症颅脑损伤术后神经功能预后不良发生率为23.58%;观察组术后神经功能预后不良者术后24 h CERO_(2)、rSO_(2)均低于神经功能预后良好者(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合并基础疾病、开放性颅脑损伤、受伤至手术开始时间、术前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中特重型、首次开颅手术时间、首次开颅手术中出血量、脑疝形成、颅内感染、康复治疗不依从、术后24 h CERO_(2)和术后24 h rSO_(2)均是重症颅脑损伤术后神经功能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P<0.05);术后24 h CERO_(2)、rSO_(2)联合预测重症颅脑损伤术后神经功能预后不良的灵敏度、曲线下面积(AUC)显著高于单独指标预测(P<0.05)。结论重症颅脑损伤患者术后24 h CERO_(2)、rSO_(2)均偏低,且二者均是重症颅脑损伤术后神经功能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联合预测神经功能预后不良的价值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颅脑损伤 脑代谢 神经功能 预后 格拉斯哥预后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症颅脑损伤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风险因素分析及循证护理干预策略
18
作者 钱文君 周燕萍 +1 位作者 王燕 吕花 《齐鲁护理杂志》 2024年第21期90-94,共5页
目的:分析重症颅脑损伤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风险因素,并制订循证护理干预策略。方法:将2019年1月1日~2022年12月1日收治的226例重症颅脑外伤患者且使用呼吸机辅助治疗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对VAP影响因素进行单因... 目的:分析重症颅脑损伤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风险因素,并制订循证护理干预策略。方法:将2019年1月1日~2022年12月1日收治的226例重症颅脑外伤患者且使用呼吸机辅助治疗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对VAP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并提出循证理论支持下的循证护理干预策略。结果:年龄>70岁、机械通气≥48 h、物品与环境管理、手卫生、吸痰操作规范、体位管理与口腔清洁、气道管理、密闭式吸痰等为重型颅脑损伤呼吸治疗发生VAP的独立风险因素(P<0.05)。结论:通过对重症颅脑损伤发生VAP因素采用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应对年龄>70岁、机械通气≥48 h、床边物品与环境管理、手卫生、吸痰操作、体位管理与口腔清洁、气道管理、密闭式吸痰等独立风险因素重点关注,在循证理论支持下形成循证护理干预策略,对临床护理重症颅脑损伤呼吸机治疗患者预防VAP具有借鉴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OGISTIC回归分析 循证护理 重症颅脑损伤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去骨瓣减压联合着力部位硬膜外血肿清除治疗对冲性重症颅脑损伤的效果观察
19
作者 林小弟 王亚亮 杜辉标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24年第16期44-48,共5页
目的:观察去骨瓣减压联合着力部位硬膜外血肿清除治疗对冲性重症颅脑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福建省福清市医院2020年1月—2023年2月收治的216例对冲性重症颅脑损伤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108例。对照组采用去骨... 目的:观察去骨瓣减压联合着力部位硬膜外血肿清除治疗对冲性重症颅脑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福建省福清市医院2020年1月—2023年2月收治的216例对冲性重症颅脑损伤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108例。对照组采用去骨瓣减压联合常规开颅血肿清除治疗,研究组采用去骨瓣减压联合着力部位硬膜外血肿清除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症状、预后、意识状态、术后并发症、创伤应激反应。结果:研究组预后良好率和术后7 d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术后7 d对侧血肿厚度及中线移位均小于对照组,术后7 d颅内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7 d肾上腺素(E)、β-内啡肽(β-EP)、皮质醇(Cor)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去骨瓣减压联合着力部位硬膜外血肿清除治疗对冲性重症颅脑损伤效果显著,不仅能够清除患者脑血肿,降低颅内压,减轻中线移位和创伤应激,还可改善患者意识状态,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改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去骨瓣减压 着力部位硬膜外血肿清除 对冲性重症颅脑损伤 创伤应激 颅内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肢康复机器人联合VR训练对重症颅脑损伤术后干预效果及对日常行为的中介效应研究
20
作者 王婷婷 蔺洁璐 +1 位作者 李静 杨芳 《机器人外科学杂志(中英文)》 2024年第6期1142-1148,共7页
目的:研究重症颅脑损伤(sTBI)患者去骨瓣减压术(DC)后采取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ULRRT)联合虚拟现实(VR)互动干预后,其日常生活能力、神经功能、认知功能和肢体功能的改善情况。同时,依照“认知行为理论”,探讨认知功能、神经功能在肢体... 目的:研究重症颅脑损伤(sTBI)患者去骨瓣减压术(DC)后采取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ULRRT)联合虚拟现实(VR)互动干预后,其日常生活能力、神经功能、认知功能和肢体功能的改善情况。同时,依照“认知行为理论”,探讨认知功能、神经功能在肢体功能对日常生活行为的关系中的中介效应。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3年6月于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治疗的92例sTBI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可比性原则按不同干预方式将其划分为机器人组(32例,常规干预+上肢康复机器人干预)、VR组(26例,常规干预+VR互动干预)、联合组(34例,常规干预+上肢康复机器人干预+VR互动干预)。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MSE)、上肢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UE)及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分别评估并比较三组患者的神经功能、认知功能、上肢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结果:干预后,联合组MMSE、FMA-UE、ADL评分均高于机器人组、VR组(P<0.05),而联合组NIHSS低于机器人组、VR组(P<0.05)。ADL与MMSE、FMA-UE为正相关关系,与NIHSS为负相关关系(P<0.05)。ADL的变化受到FMA-UE、NIHSS和MMSE的影响。NIHSS、MMSE在FMA-UE对ADL的影响关系中起到完全中介的作用。结论:上肢康复机器人联合VR互动干预对sTBI患者术后康复具有积极意义,可以提高上肢运动功能,改善认知和神经功能,进而提高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颅脑损伤 去骨瓣减压术 上肢康复机器人 虚拟现实互动干预 上肢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