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28篇文章
< 1 2 2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重组人血管生成素-1与肺间质纤维化血管正常化时相的关系 被引量:3
1
作者 吴树才 杨永辉 +3 位作者 郭素敏 杜杰杰 宋利超 高莉 《临床荟萃》 CAS 2016年第9期1019-1022,共4页
目的探讨重组人血管生成素1(Human Angiopoietin-1,rHuANG-1)对小鼠模型肺间质纤维化微血管正常化的最佳时相及其分子机制。方法将40只C57/BL6小鼠按掷硬币法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20只。对照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NS)(0.2m... 目的探讨重组人血管生成素1(Human Angiopoietin-1,rHuANG-1)对小鼠模型肺间质纤维化微血管正常化的最佳时相及其分子机制。方法将40只C57/BL6小鼠按掷硬币法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20只。对照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NS)(0.2ml/d);实验组腹腔注射rHuANG-1(5mg·kg^-1·d^-1)。每组分别于治疗后的第2、4、6、9天处死5只小鼠留取标本。测量小鼠肺组织羟脯氨酸含量变化。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肺组织中G蛋白调节信号5(regulator of G-protein signaling 5,RGS5)蛋白浓度,苏木精-伊红(HE)染色检测肺组织病理变化,免疫组织化学形态学分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的变化。结果1成功建立C57/BL6小鼠肺间质纤维化模型。2实验组接受rHuANG-1注射后,第6天,第9天肺羟脯氨酸含量降低(P〈0.01)。3 ELISA结果显示,实验组肺组织中RGS5的表达在治疗第4天和第6天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增高(P〈0.05)。4HE染色结果显示,实验组和对照组不同时间点均可见不同程度的肺纤维化。对照组坏死程度高于实验组。其中,实验组第4天和第6天组织修复最明显,而对照组不同时点肺间质纤维化比较明显。5免疫组织化学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第4、6天VEGF在肺间质纤维化中的表达率升高明显减少(P〈0.05)。结论rHuANG-1作用于小鼠肺间质纤维化后第4~6天可作为血管正常化时间窗,可能与VEGF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纤维化 血管生成素-1 G蛋白调节信号5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脂肪干细胞外泌体通过高表达血管生成素-1改善急性肺损伤的机制研究
2
作者 陈梦燕 陈霞 +1 位作者 方斌 季明霞 《浙江医学》 2025年第8期791-797,I0003,共8页
目的探讨脂肪干细胞(ADSCs)外泌体(Exo)(ADSCs-Exo)通过高表达血管生成素-1(Ang-1)对急性肺损伤(ALI)的治疗机制。方法体外培养ADSCs并收集Exo,透射电子显微镜、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和纳米颗粒跟踪分析技术对Exo进行鉴定。使用10μ... 目的探讨脂肪干细胞(ADSCs)外泌体(Exo)(ADSCs-Exo)通过高表达血管生成素-1(Ang-1)对急性肺损伤(ALI)的治疗机制。方法体外培养ADSCs并收集Exo,透射电子显微镜、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和纳米颗粒跟踪分析技术对Exo进行鉴定。使用10μg/mL脂多糖(LPS)处理肺微血管内皮细胞(PMVECs)12 h,构建ALI体外细胞模型。在使用LPS的基础上,根据ADSCs-Exo中转染过表达Ang-1(oe-Ang-1)质粒或过表达阴性对照(oe-NC)质粒,将细胞分为:(1)对照(Control)组和LPS组;(2)LPS+oe-NC-Exo组和LPS+oe-Ang-1-Exo组。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Ang-1蛋白表达水平,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细胞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1β和IL-6水平。使用5 mg/kg LPS构建体内ALI模型,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30只大鼠分为假手术(sham)组、ALI组、ALI+Exo组、ALI+oe-NC-Exo组和ALI+oe-Ang-1-Exo组,每组6只。采用苏木素-伊红染色观察大鼠肺组织病理学变化,Western blot法检测大鼠肺组织Ang-1蛋白表达水平,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TNF-α、IL-1β和IL-6水平。结果ADSCs-Exo粒径约100 nm,且ADSCs-Exo能够被PMVECs摄取。与Control组比较,LPS组细胞凋亡率升高,Ang-1蛋白表达水平降低,TNF-α、IL-1β和IL-6水平均升高(均P<0.01)。与LPS+oe-NC-Exo组比较,LPS+oe-Ang-1-Exo组细胞凋亡率降低,Ang-1蛋白表达水平升高,TNF-α、IL-1β和IL-6水平均降低(均P<0.05)。与sham组比较,ALI组大鼠肺组织结构破坏严重;与ALI组比较,ALI+Exo组大鼠肺组织损伤有所减轻;与ALI+oe-NC-Exo组比较,ALI+oe-Ang-1-Exo组肺组织损伤显著减轻。与sham组比较,ALI组大鼠肺组织Ang-1蛋白表达水平降低,血清TNF-α、IL-1β和IL-6水平均升高(均P<0.05);与ALI组比较,ALI+Exo组大鼠肺组织Ang-1蛋白表达水平升高,血清TNF-α、IL-1β和IL-6水平均降低(均P<0.05);与ALI+oe-NC-Exo组比较,ALI+oe-Ang-1-Exo组大鼠肺组织Ang-1蛋白表达水平升高,血清TNF-α、IL-1β和IL-6水平均降低(均P<0.05)。结论在ADSCs-Exo中过表达Ang-1可抑制PMVECs中炎症因子水平和降低细胞凋亡率,从而减轻AL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肺损伤 脂肪干细胞 肺微血管内皮细胞 外泌体 血管生成素-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网膜素-1和血管生成素样蛋白2水平与心房颤动病人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相关性研究
3
作者 范彩逢 郭玉冰 齐玉婕 《安徽医药》 CAS 2025年第1期100-104,共5页
目的探究血清网膜素-1(Omentin-1)和血管生成素样蛋白2(ANGPTL2)水平与心房颤动(AF)病人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在郑州大学附属洛阳中心医院实施射频消融术治疗的125例AF病人,依据随访结果分为两组:未... 目的探究血清网膜素-1(Omentin-1)和血管生成素样蛋白2(ANGPTL2)水平与心房颤动(AF)病人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在郑州大学附属洛阳中心医院实施射频消融术治疗的125例AF病人,依据随访结果分为两组:未复发组(n=93)、复发组(n=32);血清Omentin-1、ANGPTL2、白细胞介素(IL)-6、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行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AF病人术后血清Omentin-1、ANGPTL2水平与各指标相关性采用Pearson分析;多因素logistic分析AF病人术后复发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价血清Omentin-1、ANGPTL2水平在预测AF病人术后复发中的价值。结果复发组血清IL-6[(3.56±0.73)ng/L]、IL-8[(8.26±2.58)ng/L]、TNF-α[(7.34±2.19)ng/L]、左心房内径(LAD)水平[(37.24±5.23)mm]较未复发组[(1.41±0.26)ng/L、(3.49±1.04)ng/L、(2.67±0.63)ng/L、(31.44±4.16)mm]均显著升高,LVEF水平较未复发组显著降低(P<0.05);与未复发组比较,复发组血清Omentin-1水平显著降低,复发组血清ANGPTL2上水平显著升高(P<0.05);Pearson分析显示,AF病人术前血清Omentin-1水平与炎症因子IL-6、IL-8、TNF-α及LAD均呈负相关,与LVEF呈正相关(P<0.05);血清ANGPTL2水平与炎症因子IL-6、IL-8、TNF-α及LAD水平均呈正相关,与LVEF呈负相关(P<0.05),且Omentin-1、ANGPTL2水平呈负相关;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高水平Omentin-1为AF病人术后复发的独立保护因素,高水平ANGPTL2、IL-6、IL-8均为AF病人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清Omentin-1、ANGPTL2水平预测AF病人术后复发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8、0.84,两者联合预测的AUC为0.94,效能均优于两者单独预测(Z=1.93、2.10,P<0.05)。结论AF病人术后血清Omentin-1水平显著降低,血清ANGPTL2水平显著升高,与术后复发相关,且两者联合对预测AF术后复发具有一定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射频消融术 网膜素-1 血管生成素样蛋白2 复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针尺泽、上巨虚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血清血管生成素-1、2的影响 被引量:2
4
作者 孟建标 刘昊 +1 位作者 赖志珍 张亮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4年第4期331-334,共4页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的特征性病理变化为受损的内皮细胞和上皮细胞使肺泡中充满富含蛋白的水肿液^([1])。在炎症、损伤及血管生成的过程中,血管生成素-1(angiopoietin-1,Ang-1)起到稳定内皮...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的特征性病理变化为受损的内皮细胞和上皮细胞使肺泡中充满富含蛋白的水肿液^([1])。在炎症、损伤及血管生成的过程中,血管生成素-1(angiopoietin-1,Ang-1)起到稳定内皮细胞的作用^([2])。血管生成素-2(angiopoietin-2,Ang-2)可活化内皮细胞,降低内皮细胞间连接的稳定性,促进血管的炎症性重塑,且与ARDS的发展存在明显的相关性^([3-4])。尺泽穴为肺经“合穴”,电针尺泽有平喘及降低炎症因子的作用^([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电针 尺泽 上巨虚 血管生成素-1 血管生成素-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生成素-1、基质金属蛋白酶-11在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中的表达分析
5
作者 柳旭丽 王存波 +2 位作者 李琦 杜佳奇 徐红 《中国社区医师》 2024年第28期86-88,共3页
目的:分析血管生成素-1、基质金属蛋白酶-11(MMP-11)在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中的表达。方法:选取2019年5月—2023年5月昌邑市人民医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36例作为对照组,选取同期治疗的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44例作为试验组。检测患者... 目的:分析血管生成素-1、基质金属蛋白酶-11(MMP-11)在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中的表达。方法:选取2019年5月—2023年5月昌邑市人民医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36例作为对照组,选取同期治疗的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44例作为试验组。检测患者血糖、血管生成素-1、MMP-11水平,比较两组血管生成素-1、MMP-11、空腹血糖水平,比较试验组不同血糖水平患者血管生成素-1、MMP-11水平,分析血管生成素-1、MMP-11与血糖水平的相关性。结果:试验组血管生成素-1水平低于对照组,MMP-11、空腹血糖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血糖水平≥8 mmol/L者血管生成素-1水平低于血糖水平<8 mmol/L,MMP-11水平高于血糖水平<8 mmol/L(P<0.05)。血管生成素-1水平与MMP-11水平、血糖水平呈负相关(r=-0.338、-0.314,P=0.013、0.019),MMP-11水平与血糖水平呈正相关(P=0.015)。结论: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血清中血管生成素-1、MMP-11表达异常,且血管生成素-1水平与MMP-11水平、血糖水平呈负相关,MMP-11水平与血糖水平呈正相关,这为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的预防、诊断和预后评估等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生成素-1 基质金属蛋白酶-11 冠心病 糖尿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普萘洛尔联合激光治疗婴幼儿面颈部血管瘤的疗效及对病儿血清缺氧诱导因子-1α、促血管生成素-1水平的影响
6
作者 马丽 张培利 +1 位作者 胡俊俊 黄晓培 《安徽医药》 CAS 2024年第7期1352-1355,共4页
目的探讨普萘洛尔联合激光治疗婴幼儿面颈部血管瘤疗效及对病儿血清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促血管生成素-1(Ang-1)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郑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婴幼儿面颈部血管瘤病儿7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 目的探讨普萘洛尔联合激光治疗婴幼儿面颈部血管瘤疗效及对病儿血清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促血管生成素-1(Ang-1)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郑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婴幼儿面颈部血管瘤病儿7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37例,激光+普萘洛尔治疗)与对照组(37例,激光治疗),连续治疗3个月。比较两组临床疗效、HIF-1α、Ang-1、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复发情况差异。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91.89%)高于对照组(72.97%)(P<0.05)。血清HIF-1α、Ang-1水平组间和时点间的主效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组间和时间点均存在交互作用(P<0.05);治疗1个月、治疗3个月两组血清HIF-1α[(21.18±2.23)mg/L、(11.89±1.21)mg/L、(23.36±2.42)mg/L、(12.43±1.34)mg/L],Ang-1[(1.53±0.16)nmol/L、(1.21±0.12)nmol/L、(1.62±0.17)nmol/L、(1.27±0.15)nmol/L]水平均较治疗前[(31.24±3.25)mg/L、(32.02±3.26)mg/L、(1.89±0.21)nmol/L、(1.91±0.19)nmol/L]降低(P<0.05);治疗3个月两组血清HIF-1α、Ang-1水平均较治疗1个月降低(P<0.05);治疗1个月研究组血清HIF-1α、Ang-1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3个月两组间血清HIF-1α、Ang-1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3个月,两组均未见复发。结论普萘洛尔联合激光治疗婴幼儿面颈部血管瘤具有显著疗效,可明显降低病儿血清HIF-1α、Ang-1水平,且无严重不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 普萘洛尔 激光 缺氧诱导因子-1Α 血管生成素-1 儿童 学龄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促血管生成素-1基因重组腺病毒载体的构建及鉴定 被引量:1
7
作者 李天寿 李桥川 +2 位作者 苏丽华 聂胤超 杨鹏程 《广西医学》 CAS 2015年第2期140-142,145,共4页
目的构建携带小鼠促血管生成素-1(Ang-1)基因的重组腺病毒载体并鉴定。方法化学合成小鼠Ang-1基因经PCR扩增后亚克隆至穿梭质粒,重组质粒转化感受态细胞,所得转化子经PCR电泳分析并测序鉴定,携带外源基因的腺病毒穿梭质粒与携带腺病毒... 目的构建携带小鼠促血管生成素-1(Ang-1)基因的重组腺病毒载体并鉴定。方法化学合成小鼠Ang-1基因经PCR扩增后亚克隆至穿梭质粒,重组质粒转化感受态细胞,所得转化子经PCR电泳分析并测序鉴定,携带外源基因的腺病毒穿梭质粒与携带腺病毒大部分基因组的辅助包装质粒共转染人胚肾细胞系HEK 293细胞,反复冻融获取重组腺病毒,终点稀释法测定重组腺病毒滴度,所得腺病毒转染293T细胞48 h收集培养上清,通过Western Blot分析Ang-1蛋白的表达。结果 PCR产物电泳分析可见大小约1.5 kbp的特征性条带,测序结果显示基因序列与Gen Bank提供的Ang-1序列一致,经HEK293细胞包装后腺病毒滴度为1×109pfu/ml,转染293T细胞后培养上清Western Blot分析可见大小58 k D特征性条带,即转染后能分泌正确大小的重组Ang-1蛋白。结论 Ang-1基因重组腺病毒载体可成功构建,为进一步研究Ang-1蛋白对造血干细胞动员及血管新生的作用提供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生成素-1 腺病毒 基因重组 载体 构建 鉴定 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生成素-1与白细胞介素-1β联合检测对孕早期先兆流产结局的预测价值
8
作者 陈亮亮 程林凤 赵冲 《中国临床医生杂志》 2024年第5期595-598,共4页
目的探讨血管生成素-1(Ang-1)与白细胞介素-1β(IL-1β)联合对孕早期先兆流产结局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山西省临汾市人民医院收治的孕早期先兆流产孕妇198例为研究对象,根据妊娠结局分为流产组(46例)和妊娠组(152例... 目的探讨血管生成素-1(Ang-1)与白细胞介素-1β(IL-1β)联合对孕早期先兆流产结局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山西省临汾市人民医院收治的孕早期先兆流产孕妇198例为研究对象,根据妊娠结局分为流产组(46例)和妊娠组(152例)。检测各组血清Ang-1、IL-1β水平,分析各血指标对先兆流产孕妇妊娠结局的预测效能。结果流产组患者血清Ang-1水平低于妊娠组,血清IL-1β水平则高于妊娠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流产史、血Ang-1水平降低和血IL-1β升高是影响先兆流产孕妇妊娠结局的危险因素(P<0.05)。血清Ang-1与IL-1β并联预测先兆流产孕妇不良妊娠结局的曲线下面积为0.896(95%CI=0.844~0.949),联合预测敏感度为84.8%,特异度为80.3%,敏感度显著高于单一指标检测,并且预测结果与实际结果具有中高度一致性(Kappa>0.4),表明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结论血清Ang-1、IL-1β水平与先兆流产孕妇妊娠结局密切相关,联合检测能够为早期预测妊娠结局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兆流产 妊娠结局 血管生成素-1 白细胞介素-1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内皮素-1、血管生成素-2浓度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性心脏病患者诊断中的应用
9
作者 徐东魁 禹晓冰 +2 位作者 赵爱国 陈曼 李辉 《岭南心血管病杂志》 CAS 2024年第1期81-86,共6页
目的 检测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性心脏病患者血清内皮素(endothelin,ET-1)、血管生成素-2(angiopoietin-2,Angpt-2)的浓度,并分析血清ET-1、Angpt-2浓度对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性心脏病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18年2月至2022年2月期间沧州... 目的 检测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性心脏病患者血清内皮素(endothelin,ET-1)、血管生成素-2(angiopoietin-2,Angpt-2)的浓度,并分析血清ET-1、Angpt-2浓度对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性心脏病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18年2月至2022年2月期间沧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性心脏病患者90例作为研究组,92例妊娠期高血压患者作为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组,同期95例正常妊娠者作为对照组。受试者入院后,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法测定血清ET-1、Angpt-2浓度。比较3组受试者间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血清ET-1和Angpt-2浓度、脑钠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浓度。分析研究组患者血清ET-1、Angpt-2与LVEF、BNP的相关性。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分析血清ET-1、Angpt-2浓度对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性心脏病患者的诊断价值。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组患者的LVEF及血清Angpt-2、BNP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ET-1浓度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3.52±9.07)pg/mL vs.(92.48±13.21)pg/mL,P<0.05];研究组患者LVEF降低,血清ET-1[(63.52±9.07)pg/mL vs.(147.85±21.12)pg/mL,P<0.05]、Angpt-2[(4.55±0.65)ng/mL vs. 6.68±0.94)ng/mL,P<0.05]、BNP[(21.35±3.05)pg/mL vs.(47.81±8.25)pg/mL,P<0.05]浓度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组相比,研究组患者LVEF降低,血清ET-1[(92.48±13.21)pg/mL vs. 147.85±21.12)pg/mL,P<0.05]、Angpt-2[(4.57±0.65)ng/mL vs.(6.68±0.94)ng/mL,P<0.05]、BNP[(22.01±3.14)pg/mL vs.(47.81±8.25)pg/mL,P<0.05]浓度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组心功能分级Ⅱ级、Ⅲ级、Ⅳ级组患者血清ET-1[(134.16±19.16)pg/mL vs.(145.27±20.75)pg/mL vs.(161.72±23.11)pg/mL]、Angpt-2[(5.23±0.74)ng/mL vs.(6.71±0.95)ng/mL vs.(7.82±1.12)ng/mL]浓度均依次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血清ET-1浓度与LVEF负相关(r=-0.712,P<0.05),与血清BNP浓度正相关(r=0.565,P<0.05);血清Angpt-2浓度与LVEF负相关(r=-0.554,P<0.05),与血清BNP浓度正相关(r=0.612,P<0.05);血清ET-1、Angpt-2、二者联合检测诊断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性心脏病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86(敏感度为91.1%、特异度为73.9%),0.869(敏感度为74.4%、特异度为89.1%),0.967(敏感度为94.4%、特异度为85.9%)。结论 血清ET-1、Angpt-2浓度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性心脏病患者中均升高,与BNP、LVEF浓度关系密切,二者联合对诊断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孕妇发生心脏病有一定帮助,为临床提供一定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性心脏病 内皮素-1 血管生成素-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视网膜病变早产儿血清细胞间黏附分子-1血管生成素样蛋白4表达及与预后的相关性
10
作者 高雅 罗慧娟 张李军 《基层医学论坛》 2024年第5期95-97,116,共4页
目的 检测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ROP)血清细胞间黏附分子-1(intercell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1,ICAM-1)和血管生成素样蛋白4(angiopoietin-like protein 4,ANGPTL4)的表达情况,并探究其表达水平与ROP预后... 目的 检测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ROP)血清细胞间黏附分子-1(intercell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1,ICAM-1)和血管生成素样蛋白4(angiopoietin-like protein 4,ANGPTL4)的表达情况,并探究其表达水平与ROP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对宜都市第一人民医院妇产科出生的180例早产儿进行眼底筛查,视网膜病变的36例早产儿为ROP组,无视网膜病变的144例早产儿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各组研究对象血清ICAM-1、ANGPTL4的表达水平,通过研究对象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估血清ICAM-1、ANGPTL4表达水平对ROP的诊断价值,分析ICAM-1、ANGPTL4表达水平与患儿预后不良的关系。结果 ROP组血清ICAM-1、ANGPTL4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血清ICAM-1、ANGPTL4诊断ROP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分别为0.931、0.731,截断值分别为542.24 pg/m L、40.77μg/m L;联合诊断ROP的AUC为0.946,特异度为98.6%,高于单项诊断(77.8%、89.6%)。高表达ICAM-1、ANGPTL4组患儿预后不良发生率明显高于低ICAM-1、ANGPTL4组(P<0.05)。结论 ROP患儿血清ICAM-1和ANGPTL4表达水平升高,与预后密切相关,可作为早期诊断及预后评估的潜在生物学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 细胞间黏附分子-1 血管生成素样蛋白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重组血管生成素-1对小鼠急性胰腺炎的治疗作用及机制 被引量:2
11
作者 尹立阳 脱红芳 彭彦辉 《山东医药》 CAS 2012年第14期26-28,共3页
目的观察血管生成素-1(Ang-1)对小鼠急性胰腺炎(AP)的治疗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BALB/c小鼠54只,随机分为对照组、AP组、Ang-1治疗组(各18只)。AP组:腹腔注射雨蛙素50μg/kg,1次/h,共7次,制成AP模型;Ang-1治疗组:同法制作AP模型,... 目的观察血管生成素-1(Ang-1)对小鼠急性胰腺炎(AP)的治疗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BALB/c小鼠54只,随机分为对照组、AP组、Ang-1治疗组(各18只)。AP组:腹腔注射雨蛙素50μg/kg,1次/h,共7次,制成AP模型;Ang-1治疗组:同法制作AP模型,之后腹腔注射100μg/kg的Ang-1;对照组: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上述各组小鼠在作相应处理后分别于9、18、24 h各取6只,摘眼球取血处死,取胰腺组织观察其病理变化并评分(Schmidt法),检测小鼠血清淀粉酶(AMY)、TNF-α、IL-6。结果 AP组胰腺组织病理学评分及血清AMY、TNF-α、IL-6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均<0.01),Ang-1治疗组胰腺组织病理学评分及血清AMY、TNF-α、IL-6水平较AP组下降(P均<0.05)。结论 Ang-1可明显减轻雨蛙素诱导的小鼠AP的炎症反应及胰腺损伤,其作用机制与降低炎症因子TNF-α、IL-6的水平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生成素-1 胰腺炎 淀粉酶 白细胞介素 肿瘤坏死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葛根素对血管性痴呆大鼠海马中低氧诱导因子-1α和红细胞生成素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7
12
作者 吴海琴 张蓓 +3 位作者 张桂莲 展淑琴 张茹 赵英贤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32-136,共5页
目的观察葛根素对血管性痴呆(VD)大鼠海马中低氧诱导因子-1α和红细胞生成素表达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采用大鼠双侧颈总动脉永久性阻断法(2-VO)建立VD的动物模型,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2-VO组和葛根素组,每组又分为1周、3周... 目的观察葛根素对血管性痴呆(VD)大鼠海马中低氧诱导因子-1α和红细胞生成素表达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采用大鼠双侧颈总动脉永久性阻断法(2-VO)建立VD的动物模型,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2-VO组和葛根素组,每组又分为1周、3周、6周、2月(n=6)四个时间点;应用Y型水迷宫实验测定动物的学习记忆能力,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海马CA1区HIF-1α和EPO蛋白的表达。结果①2-VO组和葛根素组大鼠游全程时间和误入盲端次数均显著增加,但各时间点葛根素组大鼠的学习记忆成绩均显著优于2-VO组。②各时间点,2-VO组和葛根素组大鼠海马CA1区HIF-1α和EPO的表达均较假手术组明显增高,但葛根素组两种蛋白的表达均较2-VO组明显降低。结论葛根素可提高缺血脑组织细胞内氧浓度,改善学习记忆功能,对VD具有确切的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葛根素 血管性痴呆 低氧诱导因子-1Α 促红细胞生成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内动脉瘤患者介入术后血Ang-1 MMP-9 MCP-1水平变化与脑血管痉挛发生的关系
13
作者 蒲蓉 周龙 向春晖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25年第2期197-201,共5页
目的对颅内动脉瘤患者介入术后血清血管生成素-1(Ang-1)、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水平变化进行观察,并分析血清指标变化与脑血管痉挛(CVS)发生的关系。方法选取2022-01—2024-01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中心... 目的对颅内动脉瘤患者介入术后血清血管生成素-1(Ang-1)、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水平变化进行观察,并分析血清指标变化与脑血管痉挛(CVS)发生的关系。方法选取2022-01—2024-01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中心医院收治的12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均行介入栓塞术治疗,根据术后3~5 d是否发生CVS分为CVS组(n=47)和非CVS组(n=73),于术前、术后3 d分别检测患者血清Ang-1、MMP-9、MCP-1水平,比较2组患者血清指标水平差异,ROC曲线分析血清指标预测CVS发生的价值,并观察CVS不同严重程度间血清指标水平差异,分析血清指标与CVS不同严重程度相关性。结果术后,CVS组血清Ang-1水平低于非CSV组,血清MMP-9、MCP-1水平均高于非CSV组(P<0.05)。血清Ang-1、MMP-9、MCP-1均具有预测CSV发生的价值(AUC=0.655、0.915、0.785,P<0.05)。轻度CSV组患者术后血清Ang-1水平均高于中度CSV组和重度CSV组,MMP-9水平均低于中度CSV组、重度CSV组(P<0.05)。CSV患者脑血管直径缩短程度均与血清Ang-1、MMP-9、MCP-1水平有相关性(r=-0.660,0.352,0.575,P<0.05)。结论颅内动脉瘤患者介入术后CVS发生率较高,术后血清Ang-1、MMP-9、MCP-1水平变化与CVS发生发展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介入栓塞术 血管痉挛 血管生成素-1 基质金属蛋白酶-9 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 血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HuEPO对大鼠皮肤急性创面愈合过程中血管生成素-1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5
14
作者 徐姝娟 吕大伦 +4 位作者 陈雷 丁伟 王合丽 张炜 王帅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17年第4期424-427,共4页
目的:探讨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HuEPO)对大鼠皮肤切创形成的急性创面愈合过程中血管生成素-1(Ang-1)表达的影响。方法:健康SD雄性72只大鼠建立急性创面动物模型,随机分成低剂量组(50 U/m L rHu EPO),中剂量组(100 U/m L rHuEPO),高剂... 目的:探讨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HuEPO)对大鼠皮肤切创形成的急性创面愈合过程中血管生成素-1(Ang-1)表达的影响。方法:健康SD雄性72只大鼠建立急性创面动物模型,随机分成低剂量组(50 U/m L rHu EPO),中剂量组(100 U/m L rHuEPO),高剂量组(150 U/m L rHuEPO)和生理盐水(NS)对照组,造模同时进行外敷不同剂量rHuEPO及生理盐水治疗。观察每组大鼠创面愈合情况,并于伤后3、7、14 d取创面皮肤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染色检测创面CD_(31)、Ang-1的表达。结果:免疫组化结果为CD_(31)、Ang-1在高剂量和中剂量药物治疗组皮肤组织中高表达,在同一时相点与NS对照组、低剂量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rHuEPO能促进大鼠皮肤急性创面愈合过程中Ang-1表达,并促进创面微血管形成,从而加速急性创面愈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 CD31 血管生成素-1 急性创面愈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补阳还五汤对脑出血大鼠脑内促血管生成素-1及其受体mRNA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5
15
作者 周华军 唐涛 +5 位作者 钟建华 罗杰坤 刘小娟 虢灿杰 杨期东 张海男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343-347,共5页
目的通过观察补阳还五汤对脑出血大鼠脑内损伤区促血管生成素-1(angiopoietin-1,Ang-1)及其内皮特异性受体(endothelial-specific receptor tyrosine kinase,Tie-2)mRNA表达的影响,探讨补阳还五汤的作用机制。方法160只SD大鼠随... 目的通过观察补阳还五汤对脑出血大鼠脑内损伤区促血管生成素-1(angiopoietin-1,Ang-1)及其内皮特异性受体(endothelial-specific receptor tyrosine kinase,Tie-2)mRNA表达的影响,探讨补阳还五汤的作用机制。方法1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10只)、假手术组(60只)、模型组(60只)、补阳还五汤(BYHWD)组(30只),通过立体定位向脑内苍白球注入Ⅶ型胶原酶0.5U建立脑出血模型。其中正常组自由饮水,假手术组和模型组灌服蒸馏水,BYHWD组灌服补阳还五汤。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假手术组和模型组1、4、7、14、21、28天各时间点Ang-1及其受体表达位置变化。运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检测正常组及其它各组造模术后1、4、7、14、21、28天各时间点Ang-1和Tie-2mRNA的动态变化。结果正常组和假手术组不同时间点Ang-1和Tie-2未见明显表达;模型组1-4天即有Ang-1/Tie-2阳性微血管段在血肿边缘表达,且从7天开始阳性微血管段逐渐伸入血肿区。模型组在脑出血术后1天Ang-1和Tie-2mRNA即有表达,到4天其表达仍然很微弱,与1天比较无明显的差异,随后两者表达逐渐增多,到28天时达到高峰(P〈0.05);补阳还五汤组在术后第7天开始两者的表达即显著高于模型组同-时间点水平(P〈0.05),且补阳还五汤组在术后21天即达到高峰(P〈0.01)。结论补阳还五汤能促进脑出血大鼠脑内Ang-1和Tie-2mRNA表达的上调,可能在脑出血后微血管系统重建过程中促进血管生成,从而促进损伤组织的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出血 血管生成素-1 受体 补阳还五汤 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夏天无注射液对血管性痴呆大鼠海马血管生成素-1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5
16
作者 余丽梅 于爽 +4 位作者 龚其海 聂晶 石京山 陈代雄 周歧新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839-842,共4页
目的:观察夏天无注射液(Corydalis decumbens Pers In jection,CDPI)对血管性痴呆(vascu lar dem entia,VD)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和海马血管生成素-1(angiopoietin-1,Ang-1)表达的影响,探讨其防治VD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永久性结扎双侧颈... 目的:观察夏天无注射液(Corydalis decumbens Pers In jection,CDPI)对血管性痴呆(vascu lar dem entia,VD)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和海马血管生成素-1(angiopoietin-1,Ang-1)表达的影响,探讨其防治VD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永久性结扎双侧颈总动脉的方法制作VD大鼠模型,Morris水迷宫试验观察CDPI对大鼠空间辨别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HE染色观察海马的组织病理学变化,免疫组化染色,图像分析半定量测定Ang-1的表达。结果:CDPI 2 mg/kg、5 mg/kg治疗VD大鼠1个月和2个月后,显著缩短逃避潜伏期和搜索距离;治疗2个月后,明显增加海马内Ang-1的表达。结论:CDPI可明显改善VD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增加海马内Ang-1的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天无 血管性痴呆 大鼠 血管生成素-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氧诱导因子-1、促红细胞生成素在血管性痴呆大鼠海马的表达 被引量:9
17
作者 张蓓 吴海琴 +2 位作者 张海雄 张桂莲 展淑琴 《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730-733,共4页
目的观察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和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在大鼠血管性痴呆(VD)形成过程中的动态表达规律,探讨VD发生的可能机制。方法采用大鼠双侧颈总动脉永久性阻断法(2-VO)建立VD动物模型,应用Y型水迷宫实验测定动物的学习记忆能力... 目的观察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和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在大鼠血管性痴呆(VD)形成过程中的动态表达规律,探讨VD发生的可能机制。方法采用大鼠双侧颈总动脉永久性阻断法(2-VO)建立VD动物模型,应用Y型水迷宫实验测定动物的学习记忆能力,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海马CA1区HIF-1α和EPO蛋白的表达。结果1随缺血时间的延长,痴呆组大鼠学习记忆能力进行性下降(P<0.05);2痴呆组大鼠海马CA1区HIF-1α、EPO的表达于缺血1周时最明显,此后缓慢下降,但与假手术组比较仍处于较高水平(P<0.01);3痴呆组大鼠两蛋白表达与学习记忆能力呈高度正相关(P<0.01)。结论HIF-1α和EPO参与了VD的发生发展过程,并可能在此过程中通过HIF-1/EPO缺氧信号转导途径发挥了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性痴呆 低氧诱导因子-1Α 促红细胞生成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生成素-1对脓毒症小鼠肺血管通透性的影响 被引量:6
18
作者 麦振华 姚华国 +3 位作者 张媛莉 何惠娟 邓烈华 邵义明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399-403,I0001,共6页
目的探讨外源性血管生成素-1(Ang-1)对脓毒症小鼠肺血管通透性的影响。方法腹腔注射脂多糖(LPS)制作脓毒症小鼠模型。64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Ns组、Ang-1组、LPS组和LPS+Ang-1组(n=16)。各组经处理12h后,分别收集血浆、肺泡灌... 目的探讨外源性血管生成素-1(Ang-1)对脓毒症小鼠肺血管通透性的影响。方法腹腔注射脂多糖(LPS)制作脓毒症小鼠模型。64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Ns组、Ang-1组、LPS组和LPS+Ang-1组(n=16)。各组经处理12h后,分别收集血浆、肺泡灌洗液及肺组织标本。ELISA法测定血浆Ang-1、Ang-2浓度并计算Ang-2/Ang-1比值,测定血浆、肺泡灌洗液的总蛋白浓度并计算肺通透指数(LPI),测定肺组织湿干比及观察肺组织病理变化。结果Ang-1组血浆Ang-1浓度较Ns组明显升高(P〈0.05)。LPS组和LPS+Ang-1组血浆Ang-1浓度较Ns组均明显降低(P〈0.01),而血浆Ang-2浓度及Ang-2/Ang-1比值较Ns组均明显升高(P〈0.01)。LPS+Ang-1组血浆Ang-1浓度较LPS组明显升高(P〈0.01)。且血浆Ang-2浓度及Ang-2/Ang-1比值较LPS组明显降低(P〈0.01)。Ang-2/Ang-1比值与小鼠肺湿干比呈明显正相关(r=0.76,P〈0.01)。LPS组肺湿干比、肺通透指数较NS组明显升高(P〈0.01),LPS+Ang-1组肺湿干比、肺通透指数较LPS组明显降低(P〈0.01),且肺组织病理渗出水肿较LPS组明显好转。结论外源性Ang-1通过调节脓毒症小鼠Ang-2/Ang-1失平衡而发挥降低肺血管通透性及改善肺水肿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生成素-1(Ang-1) 血管生成素-2(Ang-2) 急性肺损伤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LI ARDS) 肺通透指数(LPI) 肺组织湿干比(W 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血管生成素-1抑制心脏成肌细胞凋亡研究 被引量:11
19
作者 周磊 马文珠 +7 位作者 张馥敏 杨志建 陆丽 丁兆丰 丁必森 哈团柱 李传富 高翔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2003年第5期769-771,T001,共4页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165)和血管生成素-1(angiopoietin-1)抑制心肌细胞凋亡的作用机制。方法:将编码人VEGF165或angiopoi-etin-1的复制缺陷型腺病毒载体(Ad-VEGF165或Ad-Ang1)转染大鼠心脏成肌细胞(H9C2),24h后以H2O2诱导细...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165)和血管生成素-1(angiopoietin-1)抑制心肌细胞凋亡的作用机制。方法:将编码人VEGF165或angiopoi-etin-1的复制缺陷型腺病毒载体(Ad-VEGF165或Ad-Ang1)转染大鼠心脏成肌细胞(H9C2),24h后以H2O2诱导细胞凋亡,分析VEGF165和an-giopoietin-1的抗凋亡作用。腺病毒转染24h后检测细胞中三磷酸肌醇激酶(phosphatidylinositol-3kinase)活性和bcl-2表达水平。结果:VEGF165和angiopoietin-1可不同程度抑制H9C2细胞凋亡。VEGF165和Ang1作用下细胞内三磷酸肌醇激酶活性和bcl-2表达水平增高。结论:VEGF165和/或Ang1可抑制心脏成肌细胞凋亡,这种保护作用与其激活细胞内三磷酸肌醇激酶途径和促进抗凋亡分子bcl-2的表达相关。血管生长因子VEGF165和angiopoietin-1的心脏成肌细胞保护作用为其功能学研究和临床应用开辟了新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血管生成素-1 抑制 心脏成肌细胞 细胞凋亡 心肌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依达拉奉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血管生成素-1的影响 被引量:6
20
作者 韦俊杰 李晓峰 +6 位作者 李吕力 李燕华 张丽香 陈渊 范秉林 陈志 封浑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443-446,共4页
目的探索依达拉奉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血管生成素-1(Ang-1)的影响。方法采用大脑中动脉闭塞法建立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将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和依达拉奉组,每组19只。HE染色观察梗死灶... 目的探索依达拉奉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血管生成素-1(Ang-1)的影响。方法采用大脑中动脉闭塞法建立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将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和依达拉奉组,每组19只。HE染色观察梗死灶周围的病理改变,透射电镜下观察梗死灶周围脑组织的毛细血管内皮形态变化,激光多普勒微循环血流仪监测微循环血流量,采用免疫组化检测脑组织VEGF和Ang-1的表达。结果依达拉奉组的组织病理损伤和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要轻于模型组,微循环血流量(47.32±6.58)明显高于模型组(40.51±7.96)(P<0.05)。模型组大脑组织的VEGF和Ang-1[(0.124±0.021),(0.099±0.014)]均明显高于假手术组[(0.118±0.018),(0.095±0.016)](均P<0.05),而依达拉奉组大脑组织的VEGF和Ang-1[(0.147±0.019),(0.124±0.021)]均明显高于模型组[(0.136±0.023),(0.118±0.018)](均P<0.05)。结论依达拉奉能上调缺血再灌注大鼠脑组织的VEGF和Ang-1来保护梗死灶周围毛细血管的内皮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依达拉奉 缺血再灌注 脑动脉闭塞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血管生成素-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