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22篇文章
< 1 2 7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剂量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联合双抗治疗轻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效果
1
作者 金玲 周昊 《中国医学创新》 2025年第12期131-135,共5页
目的:观察及比较不同剂量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联合双抗治疗轻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效果。方法:选择2022年5月—2024年8月北京博爱医院收治的90例轻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5例。A组给予常规剂量(0.9 m... 目的:观察及比较不同剂量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联合双抗治疗轻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效果。方法:选择2022年5月—2024年8月北京博爱医院收治的90例轻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5例。A组给予常规剂量(0.9 mg/kg)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联合双抗治疗,B组给予小剂量(0.7 mg/kg)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联合双抗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总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氧化应激指标[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及丙二醛(MDA)]与炎症反应指标[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17(IL-17)及白细胞介素-1β(IL-1β)]。结果: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7 d,两组GSH-Px均显著高于治疗前,NIHSS评分、ox-LDL、MDA、hs-CRP、IL-17、IL-1β均显著低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及治疗后3、7 d,两组NIHSS评分、氧化应激指标与炎症反应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剂量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联合双抗治疗轻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效果及对氧化应激与炎症反应水平的影响与常规治疗剂量无显著差异,但安全性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组酶原激活剂 双抗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氧化应激 炎症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组人TNK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与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效果比较
2
作者 辛景超 孙灿灿 《中国民康医学》 2025年第4期135-137,共3页
目的:比较重组人TNK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hTNK-tPA)与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5月至2023年8月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收治的200例AMI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 目的:比较重组人TNK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hTNK-tPA)与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5月至2023年8月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收治的200例AMI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100例。对照组采用注射用重组人尿激酶原静脉溶栓治疗,观察组采用注射用rhTNK-tPA静脉溶栓治疗。比较两组血管再通率、溶栓结束后终点事件发生率、心肌损伤标志物[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红蛋白(MYO)、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超敏肌钙蛋白I(hs-cTnI)]水平、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血管再通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溶栓结束后终点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CK-MB、MYO、hs-cTnI、NT-proBNP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hTNK-tPA静脉溶栓治疗AMI患者可提高血管再通率,以及降低心肌损伤标志物水平的效果优于重组人尿激酶原静脉溶栓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人TNK组织酶原激活剂 尿激酶 急性心肌梗死 血管再通率 心肌损伤标志物 不良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注射用重组人TNK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溶栓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疗效和安全性研究
3
作者 张是善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5年第5期63-66,共4页
目的分析采用注射用重组人TNK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溶栓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113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按照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57例)和观察组(56例)。所有患者在诊断急性ST段抬高型心... 目的分析采用注射用重组人TNK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溶栓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113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按照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57例)和观察组(56例)。所有患者在诊断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后均给予常规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尿激酶溶栓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注射用重组人TNK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溶栓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再通率、并发症发生情况、二次心肌梗死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临床再通率94.64%高于对照组的82.46%(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7.14%低于对照组的21.05%(P<0.05)。观察组二次心肌梗死发生率5.36%低于对照组的19.30%(P<0.05)。结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行注射用重组人TNK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溶栓优势明显,可以有效地改善患者病情,及时促使血管再通,同时该治疗方式安全性良好,降低了患者出血风险,减少副作用,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注射用组人TNK组织酶原激活剂 心肌梗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溶栓联合丁苯酞对心源性脑卒中的治疗效果、出血事件及内皮功能的影响
4
作者 尉建辉 高李 +1 位作者 李蒙 邢麟 《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 CAS 2024年第4期399-402,411,共5页
目的 探究超早期应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溶栓联合丁苯酞对心源性脑卒中患者的治疗效果、出血事件及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8月于宝鸡市中心医院进行诊治的168例超早期心源性脑卒中患者,采用随机数字... 目的 探究超早期应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溶栓联合丁苯酞对心源性脑卒中患者的治疗效果、出血事件及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8月于宝鸡市中心医院进行诊治的168例超早期心源性脑卒中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联合组(84例,接受rt-PA溶栓联合丁苯酞治疗)和对照组(84例,仅接受rt-PA溶栓治疗)。治疗14 d后,比较两组的疗效,14 d内出血性转化(HT)发生率,并对两组治疗前后的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细胞纤连蛋白(c-FN)、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进行检测并加以对比。结果 联合组和对照组治疗前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23,P>0.05);治疗14 d后,两组患者NIHSS评分均下降,且联合组NIHSS评分(15.69±3.32)分低于对照组(8.61±1.87)分(t=8.286,P<0.05)。联合组治疗总有效率(91.67%)高于对照组(79.76%)(χ^(2)=4.861,P<0.05)。联合组HT发生率(9.52%)低于对照组(24.43%)(χ^(2)=4.550,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83,P>0.05)。治疗前,联合组和对照组的NSE、MMP-9、c-FN、VEG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85,1.243,0.142,均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治疗后NSE、MMP-9、c-FN水平低于治疗前,且联合组VEGF水平[(288.04±79.84) ng·L^(-1)]高于对照组[(246.82±61.05) ng·L^(-1)](t=3.760,P<0.05),NSE水平、MMP-9水平、c-FN水平[分别为(12.26±2.26)μg·L^(-1)、(100.16±27.42)μg·L^(-1)、(1.50±0.48) mg·L^(-1)]低于对照组[分别为(13.27±2.5)μg·L^(-1)、(126.34±34.11)μg·L^(-1)、(1.71±0.73) mg·L^(-1)](t=5.483,2.203,3.760,均P<0.05)。结论 超早期rt-PA溶栓联合丁苯酞治疗方案可提高心源性脑卒中患者的治疗效果,降低HT发生率,并改善血管内皮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源性脑卒中 出血性转化 组组酶原激活剂 静脉 丁苯酞 血管内皮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祛浊化瘀通腑方联合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效果
5
作者 刘锡坚 娄蕾 《创伤与急危重病医学》 2024年第6期383-386,共4页
目的探讨祛浊化瘀通腑方联合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的效果。方法选取2023年1月至12月佛山市中医院三水医院收治的100例风痰阻络腑实型AIS患者,男性55例,女性45例,年龄(57.86±8.27)岁,年龄范围... 目的探讨祛浊化瘀通腑方联合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的效果。方法选取2023年1月至12月佛山市中医院三水医院收治的100例风痰阻络腑实型AIS患者,男性55例,女性45例,年龄(57.86±8.27)岁,年龄范围为59~72岁。根据不同的治疗方法分为常规组(n=50)和观察组(n=50)。两组入院后均进行rt-PA静脉溶栓治疗,观察组在常规组基础上,加用祛浊化瘀通腑方。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2周后的中医证候积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MBI)及治疗有效率。结果治疗前,两组的各项中医证候积分、NIHSS评分、MRS评分、MB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各项积分、NIHSS评分、MR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MBI评分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为94.0%(47/50),显著高于常规组的76.0%(38/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祛浊化瘀通腑方联合rt-PA治疗AIS效果显著,可显著降低中医证候积分,提高神经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祛浊化瘀通腑方 组组酶原激活剂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超早期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研究
6
作者 王伟松 《中外医疗》 2024年第17期21-24,共4页
目的 探究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ecombinant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rt-PA)超早期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 随机选取2021年1月—2024年1月江苏省邳州市中医院收治的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表法... 目的 探究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ecombinant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rt-PA)超早期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 随机选取2021年1月—2024年1月江苏省邳州市中医院收治的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研究组(40例)实施rt-PA超早期静脉溶栓治疗,对照组(40例)实施常规治疗。比较两组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Baethel指数、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法(Glasgow Coma Scale,GCS)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研究组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GCS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24 h和治疗14 d,研究组的Baethel指数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研究组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使用rt-PA超早期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能够有效的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昏迷指数,快速帮助患者溶解血栓,提高治疗的效果,使得患者脑血流快速恢复,减少脑水肿等不良反应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组酶原激活剂 超早期静脉 急性脑梗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脉内注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冠脉血流水平及预后的影响
7
作者 刘刚 张春德 +2 位作者 宋家卫 唐碧 刘利军 《广东医学》 2025年第2期295-299,共5页
目的探讨冠脉内注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冠脉血流水平及预后的影响,以期为AMI患者寻求最佳治疗方式。方法研究对象为2023年4月至2024年4月行急诊PCI治疗的AMI患者共150例,根... 目的探讨冠脉内注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冠脉血流水平及预后的影响,以期为AMI患者寻求最佳治疗方式。方法研究对象为2023年4月至2024年4月行急诊PCI治疗的AMI患者共150例,根据患者再灌注方法的不同进行分组,观察组向冠脉内注射rt-PA后行冠脉支架植入,对照组进行常规球囊扩张后冠脉支架植入。记录两组手术前后的心肌梗塞溶栓治疗(TIMI)血流分级、心功能指标、炎症因子、凝血功能变化及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等。结果两组术后的TIMI分级分布情况接近(P>0.05)。相比对照组,观察组术后的无复流率明显更低,观察组术后的校正TIMI血流帧数(CTFC)值更低,ST段回落率更高(P<0.05)。两组术后30 d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水平接近(P>0.05),术后的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I(cTnI)、C反应蛋白(CRP)、D-二聚体(D-D)水平接近(P>0.05),但相比对照组,观察组术后的N末端脑钠肽(NT-proBNP)及纤维蛋白原(FIB)水平明显更低(P<0.05)。观察组术后3个月内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总发生率明显比对照组更低(7.14%vs.17.50%,P<0.05)。结论急诊PCI配合冠脉内注射rt-PA治疗AMI有助于改善患者的冠脉血流灌注,保护心肌细胞,减少无复流的发生,降低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提高预后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酶原激活剂 急性心肌梗死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 无复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剂量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联合双抗治疗轻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 被引量:1
8
作者 刘晓文 高永超 +1 位作者 刘昌佳 武新雨 《川北医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4期465-468,475,共5页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联合双抗治疗轻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的疗效。方法:选取92例轻型AIS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A组(n=34)、B组(n=31)和C组(n=27)。A组患者采用双抗(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治...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联合双抗治疗轻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的疗效。方法:选取92例轻型AIS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A组(n=34)、B组(n=31)和C组(n=27)。A组患者采用双抗(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治疗;B组和C组在A组的基础上分别联合标准剂量rt-PA(0.9 mg/kg)、低剂量rt-PA(0.6 mg/kg)治疗,各组患者疗程均为30 d。比较各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凝血功能[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促凝血酶原激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血液流变学指标[全血高切黏度(HSV)、全血低切黏度(LSV)及血浆黏度(PSV)]、氧化应激指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及丙二醛(MDA)水平]、炎性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24 h、7 d、30 d,B组、C组患者NIHSS评分均低于A组(P<0.05)。治疗后,B组、C组患者PT、APTT、TT、SOD、CAT水平均高于A组(P<0.05);LSV、PV、FIB、MDA、TNF-α、IL-6、hs-CRP水平均低于A组(P<0.05);治疗后,B、C两组患者上述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B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高于A组及C组(P<0.05)。结论:rt-PA联合双抗治疗有利于促进AIS患者神经功能及凝血功能恢复,降低氧化应激与炎症反应水平,低剂量rt-PA疗效与标准剂量相近,且有利于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同剂量组组酶原激活剂 静脉 阿司匹林 氯吡格雷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内注射重组人TNK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及腺苷注射液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疗效分析
9
作者 李柳 郑庆厚 +3 位作者 战吟戈 王乐 陈勤聪 王硕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94-800,共7页
目的评价急诊直接经皮冠脉介入(PPCI)治疗中经指引导管冠状动脉内注射重组人TNK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及腺苷注射液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ASTEMI)的疗效。方法选择行急诊PPCI的ASTEMI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 目的评价急诊直接经皮冠脉介入(PPCI)治疗中经指引导管冠状动脉内注射重组人TNK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及腺苷注射液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ASTEMI)的疗效。方法选择行急诊PPCI的ASTEMI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给予PPCI术常规治疗,若PPCI后梗死相关动脉(IRA)达到TIMI血流3级,则终止手术;若TIMI血流≤2级,则应用指引导管于冠脉内注射硝普钠、硝酸甘油、替罗非班改善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障碍(CMD),直到IRA达到TIMI血流3级。治疗组是在PPCI术常规治疗基础上,术中开通IRA后应用指引导管于冠状动脉内注射重组人TNK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8 mg及腺苷注射液200μg,若IRA达到TIMI血流3级,则终止手术;若TIMI血流≤2级,则再次注射腺苷注射液改善CMD,直到IRA达到TIMI血流3级。观察指标,①心肌损伤指标:术前及术后12、24、36、48 h的血浆肌钙蛋白I(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N端B型脑钠肽(NT-pro BNP)水平;②心肌灌注指标:术后校正的TIMI帧数(CTFC)、术后90 min IRA导联ST段回落值(STR);③心肌缺血的程度:术后3 d行静息D-SPECT+腺苷负荷D-SPECT检查,观察心肌17节段分布下心肌灌注总积分、心肌缺血总节段数情况;④术后30 d的药物不良反应:皮下瘀斑、牙龈出血、消化道出血、泌尿系出血、血红蛋白下降、脑出血;⑤术后30 d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心脏死亡、心肌梗死、心力衰竭、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情况。结果①心肌损伤指标:术前的cTnI、CK-MB、NT-pro BNP水平两组患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心肌损伤指标治疗组均在术后12 h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之后均趋势下降,术后48 h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②心肌灌注指标:治疗组术后CTFC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应用秩和检验,治疗组术后90 min STR显著优于对照组(Z=2.437,P=0.014)。③心肌缺血的程度:两组患者在术后3 d行静息D-SPECT+腺苷负荷D-SPECT检查,在心肌17节段分布下心肌灌注总积分、心肌缺血总节段数情况,治疗组在负荷缺血节段数、静息灌注总评分、负荷灌注总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均P<0.05)。④术后30 d的药物不良反应:两组患者在皮下瘀斑、牙龈出血、消化道出血、泌尿系出血、血红蛋白下降、脑出血发生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⑤术后30 d的MACE情况:两组患者在心脏死亡、心肌梗死、心力衰竭、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情况以及总MACE发生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急诊PPCI中经指引导管冠状动脉内注射重组人TNK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及腺苷注射液对ASTEMI患者安全、有效,可改善心肌损伤、心肌灌注和心肌缺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人TNK组织酶原激活剂 腺苷注射液 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障碍(CM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心肌梗死患者术中冠状动脉内注射重组人TNK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对微循环的影响
10
作者 王辉 杨宁 +2 位作者 刘迎午 张荣春 李玉明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857-861,共5页
目的探讨血栓抽吸联合冠状动脉内注射重组人TNK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对老年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中冠状动脉微循环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10月于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就诊的并行急... 目的探讨血栓抽吸联合冠状动脉内注射重组人TNK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对老年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中冠状动脉微循环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10月于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就诊的并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老年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90例,根据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中介入策略不同分为单纯血栓抽吸组(抽吸组)46例和血栓抽吸联合冠状动脉内注射重组人TNK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组(联合组)44例。比较2组一般临床资料,术后90 min ST段回落指数≥70%比例,术后即刻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hrombolysis in myocardial infarction,TIMI)血流分级,术后TIMI心肌灌注分级,校正的TIMI血流帧数,心脏超声指标以及住院期间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及出血事件。结果联合组术后ST段回落≥70%、术后即刻TIMI血流分级3级、术后TIMI心肌灌注分级3级比例显著高于抽吸组,校正的TIMI血流帧数显著低于抽吸组(P<0.05);抽吸组术后1周的左心室射血分数显著低于联合组[(52.5±6.2)%vs(58.3±6.4)%,P<0.05],联合组术后1周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显著低于抽吸组[(44.1±3.9)mm vs(51.9±2.5)mm,P<0.05];联合组住院期间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抽吸组(20.5%vs 37.0%,P<0.05)。结论在应用抽吸导管的基础上配合冠状动脉内注射重组人TNK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可有效降低老年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内血栓负荷,改善心肌微循环灌注,降低住院期间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且不增加出血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注射 动脉内 酶原激活剂 组人TNK组织酶原激活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探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早期静脉溶栓联合疏血通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
11
作者 姜晋华 陈曦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4年第12期095-098,共4页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采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早期静脉溶栓联合疏血通治疗的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72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进行研究,参照组接受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进行早期静脉溶栓,研究组联合疏血通治疗。观察治疗效果。结果...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采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早期静脉溶栓联合疏血通治疗的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72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进行研究,参照组接受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进行早期静脉溶栓,研究组联合疏血通治疗。观察治疗效果。结果 研究组的治疗效果以及各项指标较参照组更好,(P<0.05)。结论 将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联合疏血通用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治疗中,能够有效调节其血液循环,迅速缓解大脑缺血状态,有效控制病情,挽救生命。相比传统溶栓术,这种方法具有更显著的临床效果,有效抑制神经系统损伤,提升患者预后,能够更好地拯救患者的生命。特别是可以控制患者的神经功能损伤,促进其脑组织功能恢复,避免出现严重的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脑卒 组组酶原激活剂 早期静脉 疏血通 治疗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在急性心肌梗死治疗中的效果研究
12
作者 黄坤 陈映雪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4年第14期84-87,共4页
目的探究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应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80例AMI患者,依据随机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接受尿激酶溶栓治疗,观察组接受rt-PA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血清指标[肌酸... 目的探究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应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80例AMI患者,依据随机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接受尿激酶溶栓治疗,观察组接受rt-PA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血清指标[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超敏肌钙蛋白I(hs-cTnI)、肌红蛋白(Mb)、氨基末端脑利钠肽前体(NT-proBNP)]、心功能指标[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预后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2.50%高于对照组的75.00%(P<0.05)。治疗前,两组CK-MB、hs-cTnI、Mb、NT-proBNP比较无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CK-MB(43.41±10.39)U/L、hs-cTnI(9.85±2.26)ng/ml、Mb(158.43±18.19)μg/L、NT-proBNP(903.89±122.15)pg/ml均低于对照组的(54.58±9.58)U/L、(15.43±2.67)ng/ml、(245.68±23.85)μg/L、(1215.46±233.89)pg/ml(P<0.05)。治疗前,两组LVEF、LVESD、LVEDD比较无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LVEF(74.78±4.35)%大于对照组的(65.72±2.87)%,LVESD(31.37±1.89)mm、LVEDD(49.32±1.79)mm小于对照组的(36.74±2.27)、(55.25±2.26)mm(P<0.05)。两组死亡率、生存率比较无差异(P>0.05);观察组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对AMI患者,临床治疗时采用rt-PA,可明显提升临床效果,改善心肌酶学、心功能相关指标,且对不良心血管事件的控制也有较突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组酶原激活剂 急性心肌梗死 心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28例 被引量:2
13
作者 袁祥光 杨云 +2 位作者 王智明 陈玉兰 谢衬梨 《广东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925-926,共2页
目的 观察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疗效及安全性,探讨溶栓时间窗.方法 28例AMI患者应用rt-PA静脉溶栓治疗,通过观察临床症状、心电图、心肌酶谱的变化,判断冠脉再通率,并观察出血的发生率... 目的 观察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疗效及安全性,探讨溶栓时间窗.方法 28例AMI患者应用rt-PA静脉溶栓治疗,通过观察临床症状、心电图、心肌酶谱的变化,判断冠脉再通率,并观察出血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结果 28例患者溶栓后冠脉再通20例,再通率71.4%,其中发病6 h内溶栓冠脉再通13例,再通率81.3%,发病6~12 h内溶栓冠脉再通7例,再通率58.3%;2例出现牙龈出血.结论 rt-PA静脉溶栓治疗AMI是安全可靠的,AMI患者发病6 h内应用rt-PA静脉溶栓效果疗效显著,发病6~12 h应用仍然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塞 重组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血栓解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联合依达拉奉右莰醇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疗效
14
作者 张小静 王晓琴 屈源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24年第7期1131-1136,共6页
目的评估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疗法联合依达拉奉右莰醇对缺血性脑卒中(IS)患者神经功能和氧化应激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3年10月在宝鸡高新医院接受治疗的78例IS患者进行随机对照试验,按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 目的评估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疗法联合依达拉奉右莰醇对缺血性脑卒中(IS)患者神经功能和氧化应激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3年10月在宝鸡高新医院接受治疗的78例IS患者进行随机对照试验,按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各39例。对照组男23例、女16例,年龄(63.03±6.42)岁,病程(31.12±6.43)h,接受rt-PA静脉溶栓治疗;观察组男22例、女17例,年龄(62.88±6.29)岁,病程(30.74±6.39)h,在对照组基础上配合依达拉奉右莰醇治疗(依达拉奉右莰醇15 ml加入100 ml生理盐水中静脉给药,2次/d)。两组均治疗2周。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的疗效、神经功能评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和改良Rankin量表(mRS)]、氧化应激指标[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活性氧(ROS)]和炎症因子指标[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统计学方法采用χ^(2)检验、t检验。结果治疗2周后,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79.49%(31/39)比56.41%(22/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7,P<0.05);治疗2周后,观察组NIHSS和mR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7.87±0.96)分比(9.88±1.83)分、(1.78±0.14)分比(2.04±0.21)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07、6.43,均P<0.05)。治疗2周后,观察组GSH-Px、SOD均高于对照组[(219.78±24.13)mg/L比(189.88±23.12)mg/L、(154.78±11.95)U/ml比(138.67±13.16)U/ml]、MDA、ROS均低于对照组[(47.01±5.64)µmol/L比(51.94±6.34)µmol/L、(508.57±36.34)µmol/L比(576.34±38.44)µ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59、5.66、3.63、8.00,均P<0.05)。治疗2周后,观察组血清中IL-6、TNF-α及hs-CR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8.45±3.12)ng/L比(13.67±3.96)ng/L、(0.72±0.28)ng/L比(1.23±0.34)ng/L、(9.67±4.28)ng/L比(14.78±4.55)n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47、7.23、5.11,均P<0.05)。结论rt-PA静脉溶栓联合依达拉奉右莰醇可改善IS患者的治疗疗效、神经功能,且降低氧化应激水平和炎症因子水平,较单独使用rt-PA具有更好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组酶原激活剂 依达拉奉右莰醇 缺血性脑卒中 神经功能 氧化应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联合血管内介入对急性大脑中动脉M2段闭塞患者闭塞血管开通情况及脑血管微循环状态的影响
15
作者 任俊峰 田绘敏 +1 位作者 高超 李东英 《黑龙江医药科学》 2024年第4期112-114,共3页
目的:探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ecombinant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r-TPA)联合血管内介入对急性大脑中动脉M2段(acute middle cerebral artery M2 segment,MCA-M2)闭塞患者闭塞血管开通情况及脑血管微循环状态的影响。方法... 目的:探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ecombinant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r-TPA)联合血管内介入对急性大脑中动脉M2段(acute middle cerebral artery M2 segment,MCA-M2)闭塞患者闭塞血管开通情况及脑血管微循环状态的影响。方法:将郑州华卓医院2018年7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91例急性(MCA-M2)闭塞患者分组,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5例给予r-TPA动脉溶栓治疗,观察组46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血管内介入治疗,观察两组闭塞血管开通情况,脑血管微循环状态、再灌注损伤程度及并发症。结果:观察组血管开通人数44例,开通率95.65%高于对照组血管开通人数44例,开通率82.22%(P<0.05);术后24h观察组患者颈总动脉及椎动脉的内径大于对照组,血流速度较对照组快,且阻力指数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14d观察组患者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specific enolase,NSE)及中枢神经特异性蛋白(S100-β)水平较对照组低,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较对照组高(P<0.05);术后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TPA联合血管内介入应用于急性大脑中动脉M2段闭塞患者能有效提高血管开通率,改善脑血管微循环状态,减少再灌注损伤,且安全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组酶原激活剂 血管内介入 急性大脑中动脉M2段 脑血管微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脑梗死患者行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后预后不良发生情况及其危险因素分析
16
作者 丰喆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24年第23期103-106,共4页
目的分析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行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后预后不良发生情况及其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2023年4月曲阜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05例ACI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预后不良发生情况将其分为预后不良组... 目的分析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行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后预后不良发生情况及其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2023年4月曲阜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05例ACI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预后不良发生情况将其分为预后不良组、非预后不良组。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并进行单因素分析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以明确急性脑梗死患者行rt-PA静脉溶栓后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结果105例ACI患者中,有30例患者改良Rankin量表评分为3~6分,预后不良发生率为28.57%。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糖尿病史、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既往卒中相关性肺炎(SAP)史、中枢神经特异性蛋白(S100)水平、发病至溶栓时间比较,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有糖尿病史、入院时NIHSS评分≥10分、有既往SAP史、S100水平≥0.5μg/L、发病至溶栓时间≥3 h是影响ACI患者行rt-PA静脉溶栓后预后不良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且OR>1)。结论ACI患者行rt-PA静脉溶栓后受有糖尿病史、入院时NIHSS评分≥10分、有既往SAP史、S100水平≥0.5μg/L、发病至溶栓时间≥3 h影响,容易发生预后不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组组酶原激活剂 静脉 预后不良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结合丁苯酞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
17
作者 孙东辉 贾建成 廖磊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4年第20期116-119,共4页
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采用丁苯酞与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结合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2年6月至2024年6月在驻马店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结合治疗组(丁苯酞与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 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采用丁苯酞与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结合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2年6月至2024年6月在驻马店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结合治疗组(丁苯酞与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结合治疗)和单独治疗组(静脉溶栓单独治疗),各40例。分析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精神状态、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临床疗效、血清神经生长因子水平、血清炎症因子水平、血清相关因子水平、梗死灶面积、血小板计数、血细胞比容、国际标准化比值、预后情况、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后结合治疗组患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爱丁堡斯堪的纳维亚卒中量表(SSS)低于单独治疗组,简明精神状态检查表(MMSE)、Barthel指数(BI)评分高于单独治疗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合治疗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6.67%,高于单独治疗组的73.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结合治疗组患者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中枢神经特异性蛋白β(S-100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内皮素-1(ET-1)水平低于单独治疗组,血清神经生长因子(NGF)水平高于单独治疗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结合治疗组患者梗死灶面积小于单独治疗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结合治疗组患者血小板计数、血细胞比容低于单独治疗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国际标准化比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结合治疗组患者脑卒中影响量表(SIS)各项评分均高于单独治疗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采用丁苯酞与静脉溶栓结合治疗的临床疗效较显著,更能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精神状态,提升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临床疗效,并改善患者血清神经生长因子水平、血清炎症因子水平、血清相关因子水平,减小患者梗死灶面积,降低患者血小板计数、血细胞比容,改善患者预后情况,且不会增加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组组酶原激活剂 静脉 丁苯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卒中单元联合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塞的疗效
18
作者 高桂玉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11期0050-0053,共4页
探析于急性脑梗塞治疗上选择卒中单元管理+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效果.方法 选取2023年1月-2023年12月纳入的50例急性脑梗塞患者为研究对象,应用双色球平均法平分两组,各25例。均予以rt-PA静脉溶栓治疗,对照组... 探析于急性脑梗塞治疗上选择卒中单元管理+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效果.方法 选取2023年1月-2023年12月纳入的50例急性脑梗塞患者为研究对象,应用双色球平均法平分两组,各25例。均予以rt-PA静脉溶栓治疗,对照组开展基础护理,观察组实行卒中单元管理。对其应用疗效予以观察对比。结果 观察组比对照组的NIHSS评分,改良Rankin量表评分及血尿酸水平降低,而BI评分和生活质量高(P<0.05)。结论 于急性脑梗塞治疗上开展卒中单元管理+rt-PA静脉溶栓治疗更具确切疗效,在提升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同时,增强日常生活能力,降低血尿酸指标,提升生存质量,凸显其价值,具有推广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塞 卒中单元管理 组组酶原激活剂 静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溶栓后出血性转化的影响因素及其预测价值
19
作者 牛凤莲 高丽红 《大医生》 2024年第5期86-89,共4页
目的分析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溶栓后出血性转化(HT)的影响因素及预测价值,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21年7月至2023年7月利津县中心医院接受rt-PA溶栓治疗的150例AIS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回... 目的分析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溶栓后出血性转化(HT)的影响因素及预测价值,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21年7月至2023年7月利津县中心医院接受rt-PA溶栓治疗的150例AIS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患者rt-PA溶栓治疗后是否发生HT分为HT组(32例)和非HT组(118例)。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及纤维蛋白原(FIB)水平、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血小板计数(PLT)系统免疫炎症指数(SII);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AIS患者rt-PA溶栓后HT的影响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FIB、NLR联合SII对AIS患者rt-PA溶栓后HT的预测价值。结果两组患者发病至溶栓时间、FIB、中性粒细胞计数、NLR、PLT、SII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FIB、NLR、PLT、SII是AIS患者rt-PA溶栓后HT的影响因素(均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FIB、NLR、SII联合预测AIS患者rt-PA溶栓后HT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23,灵敏度为76.80%,特异度为92.40%,均优于FIB、NLR、SII单独预测。结论FIB、NLR、SII是AIS患者rt-PA溶栓后HT的影响因素,且FIB、NLR、SII三者联合对AIS患者rt-PA溶栓后HT具备一定的预测价值,均高于各指标单独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组组酶原激活剂 出血性转化 维蛋白原 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 系统免疫炎症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组人TNK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用于脑卒中溶栓急救的有效性及病情转归 被引量:1
20
作者 刘湧 王光伟 +1 位作者 刘春山 刘地兰 《现代诊断与治疗》 CAS 2024年第2期248-250,共3页
目的探讨重组人TNK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hTNK-tPA)用于脑卒中溶栓急救的有效性。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本院收治的脑卒中患者9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9例。对照组采用阿普替酶静脉溶栓,观察组采用rhTNK-tPA静脉溶栓。... 目的探讨重组人TNK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hTNK-tPA)用于脑卒中溶栓急救的有效性。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本院收治的脑卒中患者9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9例。对照组采用阿普替酶静脉溶栓,观察组采用rhTNK-tPA静脉溶栓。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溶栓前后神经功能、血栓弹力图指标及病情转归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1.84%,高于对照组的75.51%(P<0.05)。溶栓后1 h、6 h、12 h、24 h、72 h,观察组NIH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溶栓后3 d,观察组血栓弹力图指标TEG-R、TEG-K水平高于对照组,TEG-MA、TEG-α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08%,低于对照组的16.33%,预后良好率为91.84%,高于对照组的75.51%(P<0.05)。结论rhTNK-tPA用于脑卒中溶栓急救,能提高临床疗效,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及凝血功能状态,且安全性及远期预后良好,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栓急救 组人TNK组织酶原激活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