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5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脊椎钉棒内固定系统治疗在胸腰椎骨折中的应用体会 被引量:2
1
作者 胡峰 《中国医药指南》 2012年第15期233-234,共2页
目的探讨脊椎钉棒内固定系统治疗在胸腰椎骨折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我院2007年1月至2011年7月收治的63例胸腰椎骨折患者行脊椎钉棒内固定系统治疗,分析其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我院收治的63例胸腰椎骨折患者经过脊椎钉棒内固定系统治疗后,4... 目的探讨脊椎钉棒内固定系统治疗在胸腰椎骨折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我院2007年1月至2011年7月收治的63例胸腰椎骨折患者行脊椎钉棒内固定系统治疗,分析其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我院收治的63例胸腰椎骨折患者经过脊椎钉棒内固定系统治疗后,46例(73.02%)患者感觉运动肌力完全恢复,13例(20.63%)患者感觉运动肌力部分恢复,4例(6.35%)患者感觉运动肌力无明显改变。对所有患者进行6个月随访,优良率93.65%,患者复位良好,效果满意。结论脊椎钉棒内固定系统对治疗胸腰椎骨折,并对具有脊髓压迫症状的患者,具有良好的稳定脊椎的作用,患者康复情况良好,并发症少,临床治疗效果良好,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钉棒内固定系统 胸腰椎骨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胸腰椎骨折采用脊椎钉棒内固定系统治疗的临床疗效观察
2
作者 杨震 周焯家 +1 位作者 简月奎 赵伟峰 《医学信息(医学与计算机应用)》 2014年第19期122-123,共2页
目的观察胸腰椎骨折症状采取脊椎钉棒内固定系统进行临床治疗的具体疗效。方法以2008年2月~2013年2月在我院救治的65例胸腰椎骨折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采用脊椎钉棒内固定系统为患者实施治疗,观察患者治疗后运动肌力的恢复情况以及骨... 目的观察胸腰椎骨折症状采取脊椎钉棒内固定系统进行临床治疗的具体疗效。方法以2008年2月~2013年2月在我院救治的65例胸腰椎骨折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采用脊椎钉棒内固定系统为患者实施治疗,观察患者治疗后运动肌力的恢复情况以及骨折部位的复位状况。结果本次研究的65例患者的运动肌力转归正常率为95.38%(62/65),未转归正常率为4.62%(3/65)。12个月随访期间,CT检查显示62例患者受伤胸腰椎复位良好,且形态良好,良好率为95.38%。并发症发生率0.00%(0/65),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脊椎钉棒内固定系统用来治疗胸腰椎骨折,可以使患者受伤胸腰椎得到良好复位,且复位后椎体形态良好,运动肌力相对正常,不会出现严重并发症,整体临床疗效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椎骨折 脊椎钉棒内固定系统 临床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路减压联合钉棒内固定系统对重度胸腰椎骨折脱位并神经损伤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肖建林 卢吉平 +3 位作者 廖前德 胡昌希 徐高斌 牛永刚 《临床外科杂志》 2015年第12期937-939,共3页
目的分析后路减压联合钉棒内固定系统治疗重度胸腰椎骨折脱位并神经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重度胸腰椎骨折脱位并神经损伤患者37例,均在全身麻醉下接受后路减压联合钉棒固定骨折椎体复位术。采用Frankel分级评估手术前后及随访期间神经... 目的分析后路减压联合钉棒内固定系统治疗重度胸腰椎骨折脱位并神经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重度胸腰椎骨折脱位并神经损伤患者37例,均在全身麻醉下接受后路减压联合钉棒固定骨折椎体复位术。采用Frankel分级评估手术前后及随访期间神经功能恢复情况;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手术前后背部疼痛程度;测量手术前后骨折椎体的前高比与后高比的变化以评估骨折椎体复位情况及植骨融合情况。结果患者术后随访时间为(23.8±8.3)个月。与术前相比,在末次随访时Frankel分级在D级以下患者症状改善率为80.65%,E级比例为35.14%。与术前相比,末次随访VAS较低,而骨折椎体的前高比与后高比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路减压联合钉棒固定骨折椎体复位是治疗重度胸腰椎骨折脱位并神经损伤的理想手术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椎骨折脱位并神经损伤 钉棒内固定系统 后路减压 骨折椎体复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后路钉棒内固定系统加后外侧植骨融合治疗胸腰椎骨折79例分析 被引量:7
4
作者 张吉 张建 +2 位作者 张苏斌 李玉民 龚凯 《山西医药杂志(上半月)》 CAS 2013年第10期1175-1177,共3页
近年来脊柱骨折,特别是胸腰段骨折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各种工程及交通事故中脊柱骨折伴脊髓损伤的患者人数逐年增加,胸腰椎骨折的处理已成为临床的研究重点之一。而随着医学影像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生物力学的发展,手术技巧的进... 近年来脊柱骨折,特别是胸腰段骨折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各种工程及交通事故中脊柱骨折伴脊髓损伤的患者人数逐年增加,胸腰椎骨折的处理已成为临床的研究重点之一。而随着医学影像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生物力学的发展,手术技巧的进一步改进,新型的后路钉棒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具有了在临床进行大规模推广的技术基础。术中联合应用椎间植骨融合可进一步增加术后脊柱稳定性已有共识。然而,由于手术时间的延长、出血量的增加及存在供区并发症的风险,对其必要性尚存争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钉棒内固定系统 胸腰椎骨折 后外侧植骨 融合治疗 后路 医学影像学技术 椎间植骨融合 脊柱骨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钛金属后路椎弓根钉棒内固定系统联合椎间植骨治疗腰椎滑脱:5年同一科室36例随访 被引量:4
5
作者 莫楚鸿 谭建基 唐灿锐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3期2429-2432,共4页
背景:目前临床应用治疗腰椎滑脱症的方法主要有单纯减压、前路椎体间融合、后路椎体间融合、前后路联合360°融合等,它们都有各自的优缺点。目的:评价GSSII系统固定联合椎间植骨治疗腰椎滑脱的效果。方法:选择脊柱滑脱患者38例,采... 背景:目前临床应用治疗腰椎滑脱症的方法主要有单纯减压、前路椎体间融合、后路椎体间融合、前后路联合360°融合等,它们都有各自的优缺点。目的:评价GSSII系统固定联合椎间植骨治疗腰椎滑脱的效果。方法:选择脊柱滑脱患者38例,采用标准置钉技术先在滑椎两侧的椎弓根置入2枚椎弓根螺钉,滑椎下位椎体置入2枚椎弓根螺钉,C臂机透视确认螺钉位置正确,然后咬除滑脱椎体的棘突、椎板,切除椎间盘,准备植骨床,安装连接棒,行滑椎复位。将椎板切除后的碎骨及所取髂骨植入椎间隙。调整GSS系统,扭紧连接螺钉,放置引流,关闭切口。术后8周及随访时观察手术前后脊柱放射线影像的改变,材料置入后临床症状和体征的变化,材料的生物相容性及术后骨融合情况。结果与结论:X射线观察38例患者中36例腰椎滑脱较术前改善,其中28例完全复位,10例术后仍存在I度滑脱;术后8周X射线观察可见椎弓根钉-棒内固定器械固定可靠,未见钉、棒松脱现象,无脊柱再滑脱,脊柱稳定性良好。随访36例患者中,未出现钉、棒松脱,植骨融合好,术前的症状均得到改善,疗效评价优33例、良3例。结果证明,GSS系统钛棒可内固定治疗腰椎滑脱,操作简单、提拉复位力及螺钉抗拔出力强,是较好的固定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弓根钉棒内固定系统 钛金属 腰椎滑脱 植骨 硬组织植入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椎钉棒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5
6
作者 陈云坤 《现代医院》 2013年第11期50-51,共2页
目的研究脊椎钉棒内固定系统对于胸腰椎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将我院于2010年3月~2012年3月收治的45例胸腰椎骨折患者实施脊椎钉棒内固定系统进行治疗,观察临床疗效。结果45例患者在经过该项治疗后,33例患者感觉运动肌力基本恢复正常... 目的研究脊椎钉棒内固定系统对于胸腰椎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将我院于2010年3月~2012年3月收治的45例胸腰椎骨折患者实施脊椎钉棒内固定系统进行治疗,观察临床疗效。结果45例患者在经过该项治疗后,33例患者感觉运动肌力基本恢复正常;占总数的73.33%;10例患者感觉运动肌力部分恢复,占总数的22.22%,2例患者的感觉运动肌力没有显著改善。跟踪调查一年,没有出现严重并发症,患者骨折部位复位良好,优良率为95.56%。结论脊椎钉棒内固定系统对于治疗胸腰椎骨折,能够有效地稳定脊椎,对于遭受压迫症状的患者效果十分明显,治疗效果较为理想,值得在临床中应用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椎钉棒内固定系统 胸腰椎骨折 应用 效果 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钛金属后路椎弓根钉棒内固定系统联合椎间植骨治疗腰椎滑脱分析 被引量:3
7
作者 袁永集 《当代医学》 2012年第4期93-94,共2页
目的观察钛金属后路椎弓根钉棒内固定系统联合椎间植骨治疗腰椎滑脱的临床疗效。方法本院2008年10月~2011年3月共收治腰椎滑脱病人100例,采用钛金属后路椎弓根钉棒内固定系统联合椎间植骨的治疗方法进行治疗。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采... 目的观察钛金属后路椎弓根钉棒内固定系统联合椎间植骨治疗腰椎滑脱的临床疗效。方法本院2008年10月~2011年3月共收治腰椎滑脱病人100例,采用钛金属后路椎弓根钉棒内固定系统联合椎间植骨的治疗方法进行治疗。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采用JOA评分评估患者功能。在X线片上观察患者椎间隙高度及复位和植骨融合情况。结果手术时间3~5h,平均(4±0.5)h,术中硬脊膜损伤5例,3例术中硬膜修补,2例应用明胶海绵及生物蛋白胶封堵硬脊膜。术后轻度脑脊液漏,引流一周左右拔管。3例暂时性神经根牵拉现象,一周后症状消失。3例出现浅表皮缘坏死,无感染迹象。2例伤口感染,2例椎间隙感染,经灌洗引流1例取出内固定,1例未取延期愈合。术后经X线观察100例患者中,其中90例完全复位,10例残留Ⅰ度滑脱。术前、术后1个月,末次随访6~24个月患者96例;按JOA评分,优78例,良7例,中6例,差4例,优良率89.53%。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术前、术后1个月,末次随访用ODI功能障碍指数评分,X线测量椎间高度。结论钛金属后路椎弓根钉棒内固定系统联合椎间植骨治疗腰椎滑脱,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钛金属后路椎弓根钉棒内固定系统 椎间植骨 腰椎滑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柱钉棒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并截瘫30例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
8
作者 刘聚红 《中国实用医药》 2016年第14期59-60,共2页
目的分析脊柱钉棒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并截瘫的临床疗效。方法 30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并截瘫患者,术前均行胸腰椎正侧位片和脊柱CT检查,治疗后进行随访观察。结果术后经X线片复查,胸腰椎生理曲度达到或基本达到正常水平,伤椎... 目的分析脊柱钉棒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并截瘫的临床疗效。方法 30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并截瘫患者,术前均行胸腰椎正侧位片和脊柱CT检查,治疗后进行随访观察。结果术后经X线片复查,胸腰椎生理曲度达到或基本达到正常水平,伤椎滑脱现象消失,截瘫后恢复良好,椎体压迫程度由原来的>90%降低至<10%。大小便恢复时间:19例为4周内,9例为6周内,2例为3个月内。所有患者均经过为期3个月以上的肌力恢复锻炼,恢复程度超过3级,伤口均愈合良好。结论为了提升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并截瘫患者的恢复程度,建议胸腰椎爆裂性患者应尽早采取脊柱钉棒内固定系统进行治疗,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所有患者均未出现断钉或脱钉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椎爆裂性骨折 截瘫 脊柱钉棒内固定系统 临床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USS脊柱钉棒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临床体会 被引量:3
9
作者 佘军 顾旻 《内蒙古中医药》 2013年第33期23-24,共2页
目的:探讨USS脊柱钉棒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胸腰椎骨折患者52例,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26例。对照组给予传统的经椎弓根钉短节段内固定手术,治疗组给予USS脊柱钉棒内固定系统治疗。结果:所有患... 目的:探讨USS脊柱钉棒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胸腰椎骨折患者52例,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26例。对照组给予传统的经椎弓根钉短节段内固定手术,治疗组给予USS脊柱钉棒内固定系统治疗。结果:所有患者都顺利完成手术,切口均I期愈合,术中术后都未出现严重并发症。两组术前Cobb角对比无明显差异,手术后和随访3个月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严格把握适应证的前提下,USS脊柱钉棒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是一种有效安全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SS脊柱钉棒内固定系统 胸腰椎骨折 COBB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钉棒内固定系统在胸椎结核并后凸畸形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0
作者 杜曼 王振华 +1 位作者 塔扎别克 何磊 《实用医技杂志》 2008年第25期3384-3385,共2页
目的:观察单钉棒内固定系统在胸椎结核并后凸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2年10月至2005年7月共手术治疗胸椎结核32例。其中男性20例,女性12例;年龄18岁~61岁,平均年龄36.5岁。结核病灶位于中、上段胸椎,累及1个~3个椎体,无跳跃病灶,... 目的:观察单钉棒内固定系统在胸椎结核并后凸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2年10月至2005年7月共手术治疗胸椎结核32例。其中男性20例,女性12例;年龄18岁~61岁,平均年龄36.5岁。结核病灶位于中、上段胸椎,累及1个~3个椎体,无跳跃病灶,后凸畸形10°~34°,平均18°。4例患者合并有脊髓损伤,Frankel分级为C级2例、D级2例。手术方法采用术前系统抗结核药物治疗2周~4周,根据结核病灶破坏严重合并后凸畸形,术后严重影响脊柱稳定性的病例均选择一期侧前方病灶清除椎体间植骨融合经单钉棒内固定系统固定,术后抗结核治疗6个月~12个月。结果:术后随访2a~4a,切口一期愈合,未形成窦道,椎体间植骨全部融合,无内固定松动及断裂,胸椎结核全部治愈。术后后凸畸形成角平均为7°,平均纠正11°,随访期间畸形纠正无丢失。结论:单钉棒内固定系统在固定不稳定性或后凸畸形胸椎结核的治疗中能够一期完成病灶清除、脊髓减压、脊柱稳定性重建和后凸畸形矫正作用良好,有助于缩短术后卧床时间和提高治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椎结核 后凸畸形 钉棒内固定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评估USS脊柱钉棒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被引量:1
11
作者 洪友钦 《中国伤残医学》 2018年第18期15-16,共2页
目的:研究分析在胸腰椎骨折患者治疗中采用USS脊柱钉棒内固定系统治疗的效果。方法:研究样本选自本院2016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40例胸腰椎骨折患者,采用随机选取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患者为颈椎弓根钉短节段内固定术患... 目的:研究分析在胸腰椎骨折患者治疗中采用USS脊柱钉棒内固定系统治疗的效果。方法:研究样本选自本院2016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40例胸腰椎骨折患者,采用随机选取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患者为颈椎弓根钉短节段内固定术患者,观察组患者为USS脊柱钉棒内固定系统术患者,比较2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术中出血量、治疗满意率、预后生活质量各项指标组间差异显著,其中观察组较为优异(P〈0.05)。结论:在胸腰椎骨折患者USS脊柱钉棒内固定系统治疗护理中采用USS脊柱钉棒内固定系统术,可有效提高护理效果,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老年骨质疏松 胸腰椎骨折 USS脊柱钉棒内固定系统 治疗效果
原文传递
单钉棒内固定系统治疗胸椎结核并后凸畸形的护理 被引量:1
12
作者 张欲晓 李娜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0年第25期233-234,共2页
目的:观察、总结单钉棒内固定系统在胸椎结核并后凸畸形治疗中的护理。方法:2002年10月~2005年7月收治胸椎结核患者32例,4例合并有脊髓损伤、Frankel分级为C级2例、D级2例。结果:经过系统的治疗和护理,随访2.5~5年,无1例形成窦道,椎... 目的:观察、总结单钉棒内固定系统在胸椎结核并后凸畸形治疗中的护理。方法:2002年10月~2005年7月收治胸椎结核患者32例,4例合并有脊髓损伤、Frankel分级为C级2例、D级2例。结果:经过系统的治疗和护理,随访2.5~5年,无1例形成窦道,椎体间植骨全部融合,无1例发生继发性感染、褥疮等并发症。结论:单钉棒内固定系统固定不稳定性或后凸畸形胸椎结核的治疗,能够一期完成脊柱稳定性重建和后凸畸形矫正,有助于缩短术后卧床时间和提高护理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椎结核 钉棒内固定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创经皮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术对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后凸Cobb角及椎体前缘高度的影响
13
作者 李振肃 曹玮 +1 位作者 宫金涛 秦晓宇 《中国实用医药》 2025年第5期47-50,共4页
目的探究微创经皮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术对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后凸Cobb角及椎体前缘高度的影响。方法98例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9例。对照组进行开放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术,观察组进行... 目的探究微创经皮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术对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后凸Cobb角及椎体前缘高度的影响。方法98例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9例。对照组进行开放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术,观察组进行微创经皮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术。对比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骨折愈合情况、疼痛程度、胸腰椎功能、生活质量、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52.31±5.49)ml少于对照组的(66.89±7.21)ml,手术时间(82.43±6.21)min、住院时间(8.06±1.24)d均短于对照组的(103.75±8.97)min、(10.59±1.88)d(P<0.05)。对照组患者术前后凸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分别为(18.63±2.38)°、(13.31±1.69)mm,术后分别为(10.36±1.39)°、(20.37±2.72)mm;观察组患者术前后凸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分别为(18.71±2.20)°、(13.65±1.31)mm,术后分别为(10.21±1.30)°、(20.45±2.76)mm。术前、术后,两组组间后凸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对比无差异(P>0.05);术后,两组后凸Cobb角低于术前,椎体前缘高度高于术前(P<0.05)。对照组患者术前视觉模拟评分法(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ODI)评分分别为(5.31±1.02)、(32.49±2.57)分,术后分别为(2.95±0.63)、(15.59±1.42)分;观察组患者术前VAS、ODI评分分别为(5.40±0.97)、(32.63±2.21)分,术后分别为(2.24±0.38)、(15.67±1.35)分。术前,两组VAS、ODI评分对比无差异(P>0.05);术后,两组VAS、ODI评分均低于术前,且观察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两组心理功能、躯体功能、社会功能、物质生活状态评分均高于术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4.08%低于对照组的16.33%(P<0.05)。结论微创经皮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术具有更小的创伤,可减轻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术后疼痛,有利于其术后迅速恢复,改善生活质量,且并发症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段脊柱骨折 微创经皮椎弓根系统内固定 后凸Cobb角 椎体前缘高度并发症 生活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枢椎支点螺钉在寰枢椎钉棒固定中复位能力的生物力学测试
14
作者 陈树金 马向阳 +4 位作者 邹小宝 廖英强 漆海如 刘宝 曾宪明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5期3116-3120,共5页
背景:目前,寰枢椎脱位的手术治疗主要采取后路寰枢椎钉棒内固定系统进行提拉复位,术中常通过增大连接棒的弯曲度进而增加寰椎和枢椎间的落差来提升复位效果,但增加了手术难度及风险。枢椎支点螺钉直接增加了寰椎和枢椎间的复位落差,但... 背景:目前,寰枢椎脱位的手术治疗主要采取后路寰枢椎钉棒内固定系统进行提拉复位,术中常通过增大连接棒的弯曲度进而增加寰椎和枢椎间的落差来提升复位效果,但增加了手术难度及风险。枢椎支点螺钉直接增加了寰椎和枢椎间的复位落差,但其增加复位能力的程度尚不清楚。目的:测试枢椎支点螺钉的复位能力,并与普通螺钉进行对比。方法:选取6具新鲜人体颅颈标本,切除双侧侧块关节囊、寰齿关节囊及横韧带制成寰枢椎失稳模型,每具标本枢椎双侧均依次进行3种内固定:植入单轴枢椎支点螺钉(A组)、多轴枢椎支点螺钉(B组)及普通螺钉(C组),将柔性超薄式薄膜压力传感器置于寰齿前间隙,置入2根相同曲度连接棒,模拟提拉复位,获取寰齿前间隙压力,3组间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与结论:①A-C组标本寰齿前间隙压力分别为(97.59±8.58),(60.43±5.09),(22.74±0.81)N,3组间寰齿前间隙压力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F=251.603,P=0.000),3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0);②结果显示相较于普通颈椎后路螺钉,枢椎支点螺钉应用于后路寰枢椎钉棒内固定系统可提升复位能力,且单轴枢椎支点螺钉相较于多轴枢椎支点螺钉提升后路寰枢椎钉棒内固定系统的复位能力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枢椎支点螺 寰枢椎钉棒内固定系统 寰枢椎脱位 复位能力 生物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胸腰椎骨折后路切开减压椎间融合钉棒系统内固定术后椎体高度再丢失的危险因素分析
15
作者 冯华文 赵振东 覃海容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4期0115-0118,共4页
探讨胸腰椎骨折后路切开减压椎间融合钉棒系统内固定术后椎体高度再丢失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8月至2022年8月本院及江门中心医院院内收治的118例行后路切开减压椎间融合钉棒系统内固定术的胸腰椎骨折患者临床资料。随访1... 探讨胸腰椎骨折后路切开减压椎间融合钉棒系统内固定术后椎体高度再丢失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8月至2022年8月本院及江门中心医院院内收治的118例行后路切开减压椎间融合钉棒系统内固定术的胸腰椎骨折患者临床资料。随访1年按是否出现椎体高度再丢失分为丢失组和非丢失组,分析影响术后椎体高度再度丢失的危险因素。结果 对入组的118例患者随访1年,结果显示,41例患者发生椎体高度再丢失,77例未发生椎体高度再丢失。丢失组的OSTA指数、术后休息时间,比未丢失组低,术前椎体压缩程度、术后椎体复位程度比未丢失组高(P<0.05)。术后椎体高度再丢失的危险因素:OSTA指数、术前椎体压缩程度、术后椎体复位程度以及术后休息时间(P<0.05)。结论 经后路切开减压椎间融合钉棒系统内固定术治疗的胸腰椎骨折患者术后椎体高度再丢失与OSTA指数低、术前椎体压缩程度和术后椎体复位程度高、术后休息时间少有关,围术期需注意预防上述危险因素,保证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椎骨折 后路切开减压 椎间融合系统内固定 椎体高度再丢失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路减压融合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及对患者腰椎功能的影响研究
16
作者 黄开营 《中国实用医药》 2024年第15期57-60,共4页
目的分析腰椎管狭窄症患者使用后路减压融合钉棒系统内固定进行治疗的效果。方法76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抽样法分为常规组与研究组,各38例。常规组患者使用常规后路椎管减压治疗,研究组使用后路减压融合钉棒系统内固... 目的分析腰椎管狭窄症患者使用后路减压融合钉棒系统内固定进行治疗的效果。方法76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抽样法分为常规组与研究组,各38例。常规组患者使用常规后路椎管减压治疗,研究组使用后路减压融合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腰椎功能、功能障碍程度评分,椎间活动度、椎间高度指数,疼痛程度评分。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94.74%高于常规组的78.95%,组间具有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3、6、9、12个月,研究组腰椎功能评分分别为(5.44±1.28)、(6.54±1.32)、(7.68±1.36)、(8.45±1.69)分,功能障碍程度评分分别为(24.35±6.64)、(20.72±9.43)、(16.73±7.47)、(13.75±5.36)分;常规组腰椎功能评分分别为(3.33±1.07)、(4.43±1.21)、(5.57±1.24)、(6.34±1.53),功能障碍程度评分分别为(30.46±7.75)、(28.83±10.54)、(26.84±10.58)、(20.86±10.47)分。和常规组相比,研究组治疗后3、6、9、12个月的腰椎功能评分更高,功能障碍程度评分更低,组间具有明显差异(P<0.05)。和常规组相比,研究组治疗后3、6、9、12个月的椎间活动度更小、椎间高度指数更高,组间具有明显差异(P<0.05)。和常规组相比,研究组治疗后3、6、9、12个月的疼痛程度评分低于常规组,组间具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为腰椎管狭窄症患者使用后路减压融合钉棒系统内固定进行治疗,可以提高患者腰椎功能,治疗效果显著,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路减压 系统内固定 腰椎管狭窄症 疗效 腰椎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长城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椎不稳定骨折伴不全瘫 被引量:6
17
作者 朱金华 杨同其 +3 位作者 鲍自立 耿桂平 倪建平 徐彬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7年第11期931-932,共2页
目的观察和分析中华长城钉棒系统(CGWS)复位内固定治疗胸腰椎不稳定骨折伴不全瘫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CGWS治疗胸腰椎不稳定骨折伴不全瘫36例,并进行随访。结果术后伤椎椎体前、后缘平均高度较术前明显增加;损伤节段椎管狭窄改善明显,... 目的观察和分析中华长城钉棒系统(CGWS)复位内固定治疗胸腰椎不稳定骨折伴不全瘫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CGWS治疗胸腰椎不稳定骨折伴不全瘫36例,并进行随访。结果术后伤椎椎体前、后缘平均高度较术前明显增加;损伤节段椎管狭窄改善明显,所有病例神经损伤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结论该系统设计上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固定可靠,符合生物力学原理,是治疗胸腰椎不稳定骨折伴不全瘫的一种方便、安全、疗效可靠的方法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椎不稳定骨折伴不全瘫 中华长城钉棒内固定系统 复位 内固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路切开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与经皮椎弓根钉棒系统复位内固定治疗单节段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对比
18
作者 朱耀军 《中国伤残医学》 2024年第1期9-13,共5页
目的:探讨将后路切开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经皮椎弓根钉棒系统复位内固定应用于单节段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中的作用与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3月—2021年3月收治的102例单节段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 目的:探讨将后路切开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经皮椎弓根钉棒系统复位内固定应用于单节段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中的作用与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3月—2021年3月收治的102例单节段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1例。对照组采用后路切开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观察组采用经皮椎弓根钉棒系统复位内固定。比较2组患者的应用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8.04%,高于对照组的78.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低于对照组,失血总量、引流量均少于对照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节段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治疗工作中应用经皮椎弓根钉棒系统复位内固定较后路切开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能够改善患者各项手术指标,并降低其VAS评分,能够获得更为理想的效果,促进其疾病康复,可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椎压缩性骨折 后路切开椎弓根系统内固定 经皮椎弓根系统复位内固定 单节段
原文传递
微创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术与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Tile C2~C3型骨盆骨折患者的效果比较
19
作者 谢红喜 杨同堂 徐敏 《中国民康医学》 2024年第23期152-155,共4页
目的:比较微创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术与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Tile C2~C3型骨盆骨折患者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3年7月陇西县中医医院收治的82例骨盆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n=39)与研究组(n... 目的:比较微创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术与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Tile C2~C3型骨盆骨折患者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3年7月陇西县中医医院收治的82例骨盆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n=39)与研究组(n=43)。对照组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研究组采用微创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切口长度、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水平、术后骨盆骨折复位效果、骨盆功能评分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住院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骨盆骨折复位总有效率为93.02%(40/43),高于对照组的74.36%(29/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9周,研究组Majeed骨盆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33%,低于对照组的17.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术治疗Tile C2~C3型骨盆骨折患者可提高术后骨盆骨折复位总有效率和骨盆功能,以及改善手术相关指标水平和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的效果优于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创椎弓根系统内固定 切开复位内固定 骨盆骨折 骨盆功能 骨折复位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柱前路钉棒内固定系统的临床应用
20
作者 柯雨洪 周良安 +1 位作者 王义生 廖俊星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3期191-193,共3页
目的探讨应用一种新的脊椎前路钉棒系统进行脊柱前路手术的效果。方法应用此器械对26例脊柱疾病患者进行前路手术,其中胸腰段脊柱爆裂性骨折18例,脊柱结核6例,脊柱肿瘤2例。结果26例随访25~67个月,X线显示椎体高度恢复良好,植骨融合牢... 目的探讨应用一种新的脊椎前路钉棒系统进行脊柱前路手术的效果。方法应用此器械对26例脊柱疾病患者进行前路手术,其中胸腰段脊柱爆裂性骨折18例,脊柱结核6例,脊柱肿瘤2例。结果26例随访25~67个月,X线显示椎体高度恢复良好,植骨融合牢固,无断钉松动等并发症,所有患者神经功能有不同程度恢复。结论脊柱前路钉棒内固定系统用于脊柱前路手术固定可靠,操作简单易行,效果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前路 钉棒内固定系统 临床资料 椎体 手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