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钝性分离法在血液病患者改良赛丁格技术PICC置管中的应用
1
作者 张冰玉 韦金鸾 宁少芳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4年第8期095-098,共4页
探讨钝性分离法在血液病患者改良赛丁格技术PICC置管中的效果。方法 将在2023年3月~2024年3月在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PICC置管的30例血液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15例,钝性分离法扩皮置入导管)和对照组(15例,纵向扩皮法置入导管)... 探讨钝性分离法在血液病患者改良赛丁格技术PICC置管中的效果。方法 将在2023年3月~2024年3月在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PICC置管的30例血液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15例,钝性分离法扩皮置入导管)和对照组(15例,纵向扩皮法置入导管)。比较两组原因效果。结果 两组一次性扩皮成功率比较P>0.05,观察组术后24小时穿刺点出血量、导管脱出2cm少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7天内计划外维护次数较常规组多。结论 在血液病患者中PICC置管术行钝性分离法,能减少24小时穿刺点出血量,减少置管7d内计划外维护次数,减少导管脱出风险,降低了护理人员的维护工作量和患者的经济压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钝性分离法 改良赛丁格技术 PICC置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钝性分离法在急性胆囊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7
2
作者 赵挺 邹寿椿 《浙江医学》 CAS 2001年第10期603-604,共2页
关键词 急性胆囊炎 钝性分离法 腹腔镜胆囊切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钝性分离法与改良扩皮法在PICC置管中应用效果的比较 被引量:8
3
作者 徐春贻 唐芳 +2 位作者 吴玉芬 夏琪 吴敏 《四川医学》 CAS 2020年第8期874-876,共3页
目的探讨在B超引导下MST行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钝性分离法和改良扩皮法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6月在我院PICC中心置管的患者21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110例和观察组106例,对照组使用钝性分离法进行扩皮,观察组采用将... 目的探讨在B超引导下MST行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钝性分离法和改良扩皮法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6月在我院PICC中心置管的患者21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110例和观察组106例,对照组使用钝性分离法进行扩皮,观察组采用将钝性分离法和传统刀片扩皮法结合的改良方法进行扩皮。观察并比较两组的一次性送鞘成功率,皮下出血发生率,操作用时以及两组患者渗血、渗液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一次性送鞘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皮下出血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操作用时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渗血、渗液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扩皮法的一次性送鞘成功率高,可减轻渗血、渗液以及皮下出血等并发症,缩短操作用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心静脉导管置入 经外周静脉 改良扩皮法 钝性分离法 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钝性分离法在血液病患者改良赛丁格技术PICC置管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9
4
作者 李娟 王惠 于友欢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822-1825,共4页
目的:探讨钝性分离法在血液病患者改良赛丁格技术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7月我院收治的改良赛丁格技术PICC置管血液病患者120例,随机分为钝性组和常规组,每组60例,给予常规组常... 目的:探讨钝性分离法在血液病患者改良赛丁格技术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7月我院收治的改良赛丁格技术PICC置管血液病患者120例,随机分为钝性组和常规组,每组60例,给予常规组常规纵向法扩皮,给予钝性组钝性分离法扩皮。结果:钝性组置管后24 h穿刺点出血量、渗液率显著低于常规组(P <0.05);钝性组置管后1、3、5 d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明显低于常规组(P <0.05);钝性组和常规组扩皮、送鞘一次性成功率基本相同(P> 0.05)。结论:与纵向法比较,钝性分离法在改良赛丁格技术PICC置管血液病患者中具有相当的扩皮、送鞘效果,但其可有效减少患者的置管创伤及渗液,有利于缓解患者的疼痛症状,值得临床作进一步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钝性分离法 血液病 改良赛丁格技术 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导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贴壶腹钝性分离法在冰冻Calot三角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9
5
作者 程智礼 顾炯 +2 位作者 孙玉年 彭泉 史多琦 《腹腔镜外科杂志》 2012年第10期775-777,共3页
目的:探讨贴壶腹钝性分离法在冰冻Calot三角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elcystectomy,LC)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06年4月至2012年4月应用贴壶腹钝性分离法为136例冰冻Calot三角患者行LC的临床资料。结果:126例成功完成LC... 目的:探讨贴壶腹钝性分离法在冰冻Calot三角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elcystectomy,LC)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06年4月至2012年4月应用贴壶腹钝性分离法为136例冰冻Calot三角患者行LC的临床资料。结果:126例成功完成LC,手术时间40~95 min,平均52.1 min;术后腹腔引流管引流出淡红色或淡黄色渗液,引流量30~120 ml/d,平均62 ml/d;引流管拔除时间1~4 d,平均2 d;术后下床活动、进食时间与普通LC相同,均为术后第1天;术后住院4~7 d,平均5 d;全组未发生肝外胆管损伤及手术死亡,3例(2.20%)术后轻微胆漏经保守处理治愈。2例(1.47%)意外胆囊癌、3例(2.20%)术后胆囊管残留结石患者再次行开腹手术;5例(3.68%)因结石嵌顿剥破胆囊管而中转开腹。结论:LC术中遇Calot三角解剖不清(冰冻Calot三角)时应用贴壶腹钝性分离法可预防胆管损伤、减少中转开腹,扩大了LC的手术适应证,值得有经验的术者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管损伤 胆囊切除术 腹腔镜 CALOT三角 钝性分离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腔镜下钝性分离法与注水分离法在卵巢巧克力囊肿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比较 被引量:3
6
作者 李焱 朱虹 +2 位作者 祝健婵 赵敏超 钟彦培 《吉林医学》 CAS 2021年第1期38-40,共3页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钝性分离法与注水分离法在卵巢巧克力囊肿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80例卵巢巧克力囊肿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单盲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腹腔镜下钝性分离法,试验组给予腹腔镜下注水分离法...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钝性分离法与注水分离法在卵巢巧克力囊肿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80例卵巢巧克力囊肿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单盲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腹腔镜下钝性分离法,试验组给予腹腔镜下注水分离法,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指标、卵巢功能情况。结果:试验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病灶剥离厚度及卵巢皮质剥离厚度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5个月,试验组促卵泡生成素(FSH)低于对照组,雌二醇激素(E2)、抗苗勒管激素(AMH)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下注水分离法应用在卵巢巧克力囊肿患者手术中,可改善手术相关指标,降低对卵巢功能的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巢巧克力囊肿 腹腔镜 钝性分离法 注水分离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钝性分离法在LC中的应用体会
7
作者 刘智龙 《实用医技杂志》 2005年第07B期1992-1992,共1页
关键词 钝性分离法 LC 胆囊癌 急性坏疽型胆囊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良式侧顶钝性分离法腹膜外剖宫产166例
8
作者 胡雪英 黄欢容 +2 位作者 符绿雨 袁锡金 钟颖柔 《广东医学》 CAS CSCD 2002年第S1期106-106,共1页
1993年6月至2000年12月,本院开展侧顶钝性分离法腹膜外剖宫产术166例,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年龄【20岁4例,~25岁140例,~30岁22例。第1胎143例,第2胎23例。1.2 手术指征及禁忌证 凡正式临产,宫颈管消失,有剖宫产指... 1993年6月至2000年12月,本院开展侧顶钝性分离法腹膜外剖宫产术166例,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年龄【20岁4例,~25岁140例,~30岁22例。第1胎143例,第2胎23例。1.2 手术指征及禁忌证 凡正式临产,宫颈管消失,有剖宫产指征而无需剖腹探查者为适应证,如宫口开大3 cm更佳。过度肥胖、有出血倾向者慎重选用本术式,有腹膜外剖宫产史不选用本术式,前置胎盘、胎盘早剥、子宫先兆破裂或破裂,严重胎儿宫内窘迫,横位,巨大儿为禁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膜外剖宫产 手术指征 颈管消失 钝性分离法 胎盘早剥 巨大儿 横位 前置胎盘 胎儿宫内窘迫 反折腹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钳钝性分离法治疗小儿包皮结石
9
作者 翁立满 《河北医药》 CAS 2003年第12期916-916,共1页
关键词 血管钳钝性分离法 治疗 小儿 包皮结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钝性分离法在PICC中应用效果的Meta分析 被引量:2
10
作者 莫广菊 朱二畅 +2 位作者 高田静 张敏 刘华青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22年第24期1908-1915,共8页
目的系统评价钝性分离法对PICC置入后的效果。方法利用计算机检索数据库,包括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ochrane、PubMed、Embase及Web of science,收集2010年1月至2021年3月有关钝性分离法置入PICC... 目的系统评价钝性分离法对PICC置入后的效果。方法利用计算机检索数据库,包括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ochrane、PubMed、Embase及Web of science,收集2010年1月至2021年3月有关钝性分离法置入PICC的随机对照试验,由2名研究员根据Cochrane评价手册标准进行质量评价并提取数据,应用Revman 5.4统计分析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检索出322篇文献,最终纳入11篇文献,研究对象共计1379例。2种方法的一次性送鞘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1.62,95%CI 0.92~2.86,P>0.05);置管后24 h穿刺点渗血情况少于对照组(OR=0.24,95%CI 0.11~0.50,P<0.05);置管后24 h穿刺点渗液少于对照组(OR=0.18,95%CI 0.09~0.37,P<0.05);置管后7 d导管维护频次少于对照组(WMD=-0.95,95%CI-1.78~-0.11,P<0.05)。结论目前证据表明,应用钝性分离法置入PICC可减少穿刺点渗血、渗液等情况,也可减少患者7 d内导管维护频次,降低患者的住院费用。由于纳入研究的质量和数量的限制,以上结论仍需更多高质量的研究加以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TA分析 PICC 钝性分离法
原文传递
钝性分离法在改良赛丁格技术PICC置管中的应用效果探讨
11
作者 仲召颖 佟艳飞 张倩倩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医药卫生》 2020年第11期83-83,85,共2页
探究钝性分离法在改良赛丁格技术PICC置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9年1月至2019年9月收治的3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并采用常规纵向法扩皮方式治疗。将2020年1月至2020年9月收治的3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并采用钝性分离法扩皮。对比两组患者... 探究钝性分离法在改良赛丁格技术PICC置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9年1月至2019年9月收治的3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并采用常规纵向法扩皮方式治疗。将2020年1月至2020年9月收治的3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并采用钝性分离法扩皮。对比两组患者发生导管渗血渗液及脱管的发生率、疼痛程度。结果:观察组置管后24h出血率、渗液及脱管发生率分别为56.67%、0.00%、0.00%,均比对照组的90.00%、23.33%、23.33%低,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明显(P<0.05)。置管前两组患者疼痛评分数据差距较小(P>0.05),置管后1d、3d、5d,观察组疼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明显(P<0.05)。结论:钝性分离法在改良赛丁格技术PICC置管应用中有较高的扩皮和送鞘效果,通过改良送鞘技术可降低渗血渗液及脱管发生率的发生率,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钝性分离法 改良赛丁格技术 PICC置管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腔镜下吸引器钝性分离在急性重症胆囊炎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5
12
作者 刘蕾 陶元生 +4 位作者 贡海兵 马睿锐 郭德凯 王小军 王从俊 《临床外科杂志》 2018年第4期286-288,共3页
目的探讨急性胆囊炎腹腔镜切除手术中应用吸引器钝性分离法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急诊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急性胆囊炎病人115例,锐性组43例,按常规单极电凝锐性分离法,钝性组72例,行吸引器钝性分离法。比较二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 目的探讨急性胆囊炎腹腔镜切除手术中应用吸引器钝性分离法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急诊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急性胆囊炎病人115例,锐性组43例,按常规单极电凝锐性分离法,钝性组72例,行吸引器钝性分离法。比较二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管引流量、术后病人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钝性组病人手术时间为(47.1±18.2)分钟,术中出血量为(73.1±25.3)ml,术后病人肠道功能恢复时间为(26.2±5.3)小时,平均住院时间为(3.4±2.1)天,无胆道损伤;锐性组分别为(58.3±20.1)分钟,术中出血量为(89.2±37.1)ml,术后病人肠道功能恢复时间为(41.4±7.1)小时,平均住院时间为(6.1±3.3)天,3例胆道损伤。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急性胆囊炎腹腔镜手术中吸引器钝性分离法较传统方法能有效降低胆管损伤及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病程缩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引器钝性分离法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急性胆囊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腔镜下水分离法剥除术对卵巢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性激素及AMH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10
13
作者 曹敏 苏洪 +1 位作者 张晓阳 廖克萍 《中国性科学》 2020年第6期75-79,共5页
目的观察腹腔镜下水分离法剥除术对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患者性激素及AMH水平的影响,为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临床手术方案选择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普洱市人民医院住院手术治疗的77例卵巢型子宫内异症囊肿合并不孕... 目的观察腹腔镜下水分离法剥除术对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患者性激素及AMH水平的影响,为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临床手术方案选择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普洱市人民医院住院手术治疗的77例卵巢型子宫内异症囊肿合并不孕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按术中囊肿剥除方式差异分为腹腔镜下注水分离法剥除术组(n=41),简称注水组;腹腔镜下钝性分离法剥除术组(n=36),简称钝性组。将注水组和钝性组患者的临床手术相关指标、性激素指标、卵巢储备功能指标、不良反应、妊娠率和复发率等进行对比。结果临床指标数据(出血量、手术耗时、住院时间和首次排气耗时)比较,注水组患者均低于钝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第6个月,注水组患者的性激素指标(E2、LH和FSH)以及AMH均高于钝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注水组患者和钝性组患者的不良反应率和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近期(第6个月),钝性组患者和注水组患者的妊娠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术后随访远期(第12个月),注水组患者的妊娠率(73.17%)显著高于钝性组患者(5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下囊肿剥除术均会导致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性激素及AMH水平下降,从而对卵巢储备功能产生影响。但与腹腔镜下钝性分离法剥除术比较,腹腔镜下水分离法剥除术具有远期卵巢储备功能影响较小、利于术后康复、远期妊娠率较高的优势,可在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 分离法 钝性分离法 子宫内膜异位 性激素 AMH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分离方案对卵巢巧克力囊肿术后卵巢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3
14
作者 马远东 刘小彩 毛凌哲 《中国妇幼健康研究》 2019年第2期240-243,共4页
目的比较腹腔镜下卵巢巧克力囊肿剥除术中注水分离法与钝性分离法对术后卵巢储备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4月至2018年4月于温州康宁医院接受卵巢巧克力囊肿治疗的115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手术中巧克力囊肿剥除方法的不同,将... 目的比较腹腔镜下卵巢巧克力囊肿剥除术中注水分离法与钝性分离法对术后卵巢储备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4月至2018年4月于温州康宁医院接受卵巢巧克力囊肿治疗的115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手术中巧克力囊肿剥除方法的不同,将使用注水分离法的患者设为观察组(58例),使用钝性分离法的患者设为对照组(57例)。比较两组患者的血清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雌二醇(E_2)、抗苗勒管激素(AMH)的水平,手术情况和妊娠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术3个月、术后5个月血清FSH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2.134、2.158,均P<0.05),而术后5个月E_2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t=2.263,P<0.05)。观察组术后3个月、术后5个月血清AMH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2.135、2.143,均P<0.05)。观察组患者剥除病灶厚度、卵巢皮质剥除厚度、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2.314、2.275、11.452、13.764,均P<0.05)。观察组的妊娠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疾病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χ~2值分别为9.162、5.842,均P<0.05)。结论与钝性分离法相比较,行注水分离法卵巢巧克力囊肿剥除术后,患者的卵巢功能恢复较早,且能够减轻卵巢组织损伤、提高患者手术后的妊娠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注水分离法 钝性分离法 卵巢巧克力囊肿 卵巢储备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送鞘方式在改良赛丁格PICC技术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15
作者 陈慧 班锦青 梁静林 《微创医学》 2024年第2期187-190,共4页
经外周静脉穿刺的中心静脉导管(PICC)在临床上广泛应用,扩皮是改良赛丁格PICC技术中不可或缺的操作,不同的扩皮送鞘方式对患者渗血渗液的影响也不一样。锐性扩皮法、钝性扩皮法和小切口联合扩张器钝性分离法在PICC置管中的应用效果各有... 经外周静脉穿刺的中心静脉导管(PICC)在临床上广泛应用,扩皮是改良赛丁格PICC技术中不可或缺的操作,不同的扩皮送鞘方式对患者渗血渗液的影响也不一样。锐性扩皮法、钝性扩皮法和小切口联合扩张器钝性分离法在PICC置管中的应用效果各有特点与优势。本文就不同扩皮送鞘方式在改良赛丁格PICC技术中的应用进行综述,以期为后续临床选择合适的扩皮送鞘方式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锐性扩皮法 钝性扩皮法 改良扩皮送鞘法 小切口联合扩张器钝性分离法 PIC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种扩皮方式在B超导引下改良塞丁格PICC置管术中疼痛及渗血应用效果研究
16
作者 李春华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10期0068-0071,共4页
研究对比三种扩皮方式在B超导引下改良塞丁格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术中应用对疼痛及渗血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3年1月-2024年1月上饶市人民医院肿瘤科接受PICC置管(在B超导引下采用改良塞丁格技术)的肿瘤患者共270例,在... 研究对比三种扩皮方式在B超导引下改良塞丁格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术中应用对疼痛及渗血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3年1月-2024年1月上饶市人民医院肿瘤科接受PICC置管(在B超导引下采用改良塞丁格技术)的肿瘤患者共270例,在患者中随机分组:A组90例,B组90例,C组90例。在置管时,方法 三组不同,A组和B组均采用扩皮刀进行扩皮,A组横向,B组纵向,C组选择钝性分离法进行扩皮。对比三组患者穿刺点渗液、出血发生率、送鞘成功率,并对比三组患者的疼痛评分、舒适度评分、心理评分、护理满意度。结果 关于穿刺点渗液和出血两种不良事件,对比三组发生率,C组最低,B组次之,A组最高,P<0.05。关于送鞘成功率,三组对比结果显示,C组最高,A组最低,B组位于中间,P<0.05。关于疼痛分数、心理两项分数(焦虑和抑郁),C组分数均最低,B组的三项评分均低于A组,P<0.05;C组的舒适度评分高于A组和B组,B组则比A组高,P<0.05。经调查护理满意度,得出总满意率在三组中存在差异(P<0.05),C组最高,而B组的总满意率高于A组。结论 在肿瘤患者B超导引下改良塞丁格PICC置管时,采用钝性分离法进行扩皮的优势比扩皮刀纵向扩皮法、扩皮刀横向扩皮法更明显,钝性分离法能够减少穿刺点渗液、出血发生,提高送鞘成功率,减轻疼痛感,使患者感觉更加舒适和满意,有助于改善其心理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科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改良塞丁格技术 钝性分离法 扩皮方式 扩皮刀纵向扩皮法 扩皮刀横向扩皮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种扩皮送鞘法在肿瘤患者PICC置管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被引量:35
17
作者 周玉洁 李蓉梅 +4 位作者 袁玲 卞丽娟 陈杨 李善萍 余婷 《护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43-45,共3页
目的探讨三种扩皮送鞘法在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PICC置管中的应用效果,为临床操作提供参考。方法将384例肿瘤科行PICC置管患者随机分为A、B、C三组,各128例。A组采用微插管鞘中的扩张器与传统穿刺针的外鞘组装后直接扩张穿刺点后送... 目的探讨三种扩皮送鞘法在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PICC置管中的应用效果,为临床操作提供参考。方法将384例肿瘤科行PICC置管患者随机分为A、B、C三组,各128例。A组采用微插管鞘中的扩张器与传统穿刺针的外鞘组装后直接扩张穿刺点后送鞘的钝性分离法;B组采用扩张器与导管鞘组件扩张穿刺点后送鞘的钝性分离法;C组采用扩皮刀扩张穿刺点后推进血管鞘的方法。比较三组患者一次性送鞘成功率、置管后24 h穿刺点渗血情况及置管术中疼痛评分。结果A组和C组一次性送鞘成功率100%,B组一次性送鞘成功率95.31%。三组穿刺点渗血情况、局部渗液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A组和B组显著低于C组。A组和B组术中疼痛评分低于C组。结论采用微插管鞘中的扩张器与传统穿刺针的外鞘组装后直接扩张穿刺点后送鞘的钝性分离法行PICC置管,不仅一次性送鞘成功率高,且患者置管术中疼痛及术后穿刺点局部渗血渗液等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患者 PICC 扩皮送鞘法 扩张器 钝性分离法 导管留置 渗血渗液 疼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扩皮送鞘法在同步放化疗肿瘤病人PICC置管中的应用 被引量:8
18
作者 张明洁 张珍珍 +1 位作者 焦姗姗 范丹丹 《蚌埠医学院学报》 CAS 2022年第7期973-975,共3页
目的:观察一种新型扩皮送鞘法在同步放化疗肿瘤病人行超声引导下改良赛丁格技术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20例同步放化疗行PICC置管的肿瘤病人随机分为A、B、C 3组,各40例。A组采用扩皮刀纵向扩张穿... 目的:观察一种新型扩皮送鞘法在同步放化疗肿瘤病人行超声引导下改良赛丁格技术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20例同步放化疗行PICC置管的肿瘤病人随机分为A、B、C 3组,各40例。A组采用扩皮刀纵向扩张穿刺点后推进微插管鞘的方法,B组采用扩张器与导管鞘组件扩张穿刺点后送鞘的钝性分离法,C组采用新型小切口联合盲穿针外鞘、扩张器组装钝性分离法。比较3组置管病人的一次性送鞘成功率、术中疼痛评分及术后穿刺点渗血情况。结果:A组及C组病人均一次性扩皮送鞘成功,成功率为100%;B组病人3例钝性扩皮失败后改扩皮刀再次扩皮送鞘成功,成功率为92.5%;3组病人的一次性送鞘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置管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评分高于B组和C组,C组高于B组(P<0.05~P<0.01)。C组病人穿刺点渗血情况低于A组和B组(P<0.05)。结论:采用新型小切口联合盲穿针外鞘、扩张器组装钝性分离法行PICC置管扩皮,不仅一次性送鞘成功率高,而且可减轻置管术中疼痛、减少术后穿刺点局部渗血等并发症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扩皮送鞘法 钝性分离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幼女小阴唇粘连36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2
19
作者 虞善芝 刘媛媛 《广西医学》 CAS 2011年第8期1083-1084,共2页
目的探讨幼女小阴唇粘连的临床特点、病因、早期诊治及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幼女小阴唇粘连的临床资料,采用手法分离或探针钝性分离粘连,术后创面涂抹红霉素软膏及1∶5 000高锰酸钾溶液坐浴。结果 36例均治愈,治愈率为100%。结... 目的探讨幼女小阴唇粘连的临床特点、病因、早期诊治及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幼女小阴唇粘连的临床资料,采用手法分离或探针钝性分离粘连,术后创面涂抹红霉素软膏及1∶5 000高锰酸钾溶液坐浴。结果 36例均治愈,治愈率为100%。结论 正确认识幼女小阴唇粘连的发病原因,并采取积极有效的预防措施,早期诊断及治疗,可获得满意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阴唇粘连 钝性分离法 幼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西医结合治疗8例下肢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中远期疗效观察
20
作者 朱定兴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S1期348-349,共2页
笔者1976年至1982年用股动脉交感神经剥离术加四顾汤治疗下肢血栓闭塞性脉管炎(TAO)8例,取得了满意的中远期疗效。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男7例,女1例。年龄27~38岁。病程8个月~9年。一侧下肢病变5例,其中左侧下肢2例,右侧下肢3例;双... 笔者1976年至1982年用股动脉交感神经剥离术加四顾汤治疗下肢血栓闭塞性脉管炎(TAO)8例,取得了满意的中远期疗效。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男7例,女1例。年龄27~38岁。病程8个月~9年。一侧下肢病变5例,其中左侧下肢2例,右侧下肢3例;双侧下肢病变3例。7例男性患者均有吸烟史8~21年.每天1~2包。8例均有不同程度的冷感,间歇性跛行、静息痛和足趾坏死、溃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远期疗效观察 中远期疗效 静息痛 剥离术 中西医结合 间歇性跛行 动脉搏动 四妙勇安汤 临床资料 钝性分离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