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钻孔电阻率法动态监测的煤层覆岩瓦斯抽采层位确定——以李雅庄煤矿为例 被引量:14
1
作者 侯文光 程久龙 +3 位作者 李达 张盼 秦金辉 陈涛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7期7046-7052,共7页
高位水平钻孔瓦斯抽采技术是解决矿井瓦斯危害问题十分有效的工程技术手段。瓦斯抽采水平钻孔施工层位需要布置在覆岩采动裂隙带发育范围内,而复合顶板的采动裂隙带发育范围往往难以确定,导致钻孔施工层位不准确严重影响瓦斯抽采效率。... 高位水平钻孔瓦斯抽采技术是解决矿井瓦斯危害问题十分有效的工程技术手段。瓦斯抽采水平钻孔施工层位需要布置在覆岩采动裂隙带发育范围内,而复合顶板的采动裂隙带发育范围往往难以确定,导致钻孔施工层位不准确严重影响瓦斯抽采效率。为研究覆岩采动裂隙发育范围,精准确定水平钻孔布置层位,依据煤层开采覆岩变形破坏一般特征,采用钻孔电阻率法对李雅庄煤矿2607工作面开采覆岩裂隙发育特征进行动态监测,分析了不同采动时段的视电阻率响应特征和变化规律,得到覆岩裂隙发育分布的主要层位。研究表明:裂隙带主要发育范围位于煤层顶板26~47.5 m高度内的砂岩层,确定为瓦斯抽采的最佳层位,现场瓦斯抽采试验验证了该层位的准确性。钻孔电阻率法在覆岩裂隙动态监测方面具有较高的精度,为提高瓦斯抽采效率和降低瓦斯抽采成本提供了较重要的技术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开采 瓦斯抽采 裂隙演化 钻孔电阻率法 动态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井下钻孔电阻率法岐离率确定采动工作面“三带”顶界面发育高度 被引量:4
2
作者 闫国才 《物探与化探》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151-1156,共6页
采动工作面对上覆岩层的影响范围直接关系到煤矿的安全生产,为了准确测定回采工作面“三带”顶界面发育高度,采用井下钻孔电阻率法探测了回采工作面不同时刻不同深度的视电阻率值,探讨了不同采动位置与基准位置的视电阻率差值断面图,分... 采动工作面对上覆岩层的影响范围直接关系到煤矿的安全生产,为了准确测定回采工作面“三带”顶界面发育高度,采用井下钻孔电阻率法探测了回采工作面不同时刻不同深度的视电阻率值,探讨了不同采动位置与基准位置的视电阻率差值断面图,分析了“三带”发育的的岐离率曲线,确定了各带的顶界面发育高度,并与双端封堵分段注水法推导公式计算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钻孔电阻率法对井下复杂环境的干扰抵抗能力强,与煤岩层耦合性很好,采用视电阻率差值确定的“三带”顶界面发育高度精度较高;由岐离率曲线确定的冒落带顶界面发育高度为29.6m,裂隙带顶界面发育高度为47.8m,弯曲带顶界面发育高度为71m,其结果与双端封堵分段注水探测结果相近,岐离率可明显区分“三带”的分界面,提高了“三带”顶界面发育高度探测的分辨率,具有较高的推广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钻孔电阻率法 岐离率 “三带”顶界面高度 双端封堵分段注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钻孔电阻率法的回采工作面底板水害动态监测应用研究 被引量:6
3
作者 雷凯丽 《中国煤炭》 2020年第1期77-81,共5页
煤矿开采难度逐年加大,地质条件随开采深度增加越来越复杂,带压开采已成为必须面对的问题。分析了自然电位法理论,研究了激励电流及反演方法的原理,电位差和激励电流的变化均可以判定底板岩层裂隙的发育程度及其导水性。针对带压开采工... 煤矿开采难度逐年加大,地质条件随开采深度增加越来越复杂,带压开采已成为必须面对的问题。分析了自然电位法理论,研究了激励电流及反演方法的原理,电位差和激励电流的变化均可以判定底板岩层裂隙的发育程度及其导水性。针对带压开采工作面,分析了视电阻率、自然电位和一次场激励电流的变化规律,实现了数据采集的连续性,且无导通灰岩水的迹象,达到了回采工作面动态预警的目的。应用研究表明,采用钻孔视电阻率法对带压开采工作面底板水害进行连续探测分析,可实现动态监测,为工作面的安全回采提供了有效的地质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钻孔电阻率法 带压开采 自然电位 激励电流 动态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井下钻孔电阻率法典型地电模型三维正演模拟 被引量:1
4
作者 闫国才 《煤矿安全》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207-212,共6页
为了有效探测工作面底板水害发育情况,保证安全回采,采用井下钻孔电阻率法三维有限元对典型导含水地质异常体模型进行正演模拟;研究了全空间三维有限元正演理论,分析了不同装置类型的电位分布规律,建立了断层、陷落柱、采空区地电模型... 为了有效探测工作面底板水害发育情况,保证安全回采,采用井下钻孔电阻率法三维有限元对典型导含水地质异常体模型进行正演模拟;研究了全空间三维有限元正演理论,分析了不同装置类型的电位分布规律,建立了断层、陷落柱、采空区地电模型并进行三维有限元正演模拟,研究了不同地质异常体模型的电位分布情况。模拟结果表明:电位分布呈现低阻区域稀疏而高阻区域稠密的特点,电位梯度呈现低阻区域变小而高阻区域变大的规律;采用井下钻孔电阻率法探测底板水害更贴近目标体,模拟效果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钻孔电阻率法 地电模型 有限元 正演模拟 电位等值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BPNN全空间电阻率反演的覆岩采动裂隙监测研究
5
作者 程久龙 徐忠忠 +3 位作者 陈涛 李垚 赵红鹏 吴成高 《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212-1221,共10页
覆岩采动裂隙是良好的导水和瓦斯运移通道,为实现覆岩采动裂隙钻孔电阻率法监测数据的全空间电阻率反演,首先在采煤工作面钻孔电阻率法监测的不同阶段构建具有代表性的覆岩采动裂隙的“两带”地电模型,将不同模型下利用有限元方法计算... 覆岩采动裂隙是良好的导水和瓦斯运移通道,为实现覆岩采动裂隙钻孔电阻率法监测数据的全空间电阻率反演,首先在采煤工作面钻孔电阻率法监测的不同阶段构建具有代表性的覆岩采动裂隙的“两带”地电模型,将不同模型下利用有限元方法计算得到的视电阻率数据作为BP神经网络(BPNN)全空间电阻率反演的训练集和测试集。其次,利用测试集对训练好的网络进行全空间电阻率反演测试。然后,构建检验模型对BPNN全空间电阻率反演结果分别与最小二乘法电阻率反演结果和检验模型电阻率数据拟合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最后,利用山西某矿9-204工作面覆岩采动裂隙发育最大高度现场实测结果检验BPNN全空间电阻率反演方法的效果。研究表明,在BPNN全空间电阻率反演结果中能够较精确地分辨覆岩采动裂隙发育位置和范围,区分钻孔上、下方覆岩采动裂隙。研究中实现了覆岩采动裂隙钻孔电阻率法监测数据的全空间电阻率反演,研究成果能够为覆岩采动裂隙钻孔电阻率法精确监测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覆岩采动裂隙 钻孔电阻率法 监测 BPNN 全空间电阻率反演
原文传递
Optimizing the Interpretation of Sub-surface Resistivity in Relation with Borehole Productivity in Basement Area Applied to Seno Province (Burkina Faso)
6
作者 Mahamadou Koita Hamma Fabien Yonli Delwende Guy Christian Nikiema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B)》 2016年第12期563-580,共18页
This study aims at identifying possible correlations between shapes, types of geophysical anomalies and borehole productivity according to geological and hydrogeotogical contexts. The methodology adopted was a two-pro... This study aims at identifying possible correlations between shapes, types of geophysical anomalies and borehole productivity according to geological and hydrogeotogical contexts. The methodology adopted was a two-pronged one--the first step sought to: (1) interpret the electrical resistivity values from horizontal profiling and vertical electrical sounding implemented in Seno province that preceded the drilling of 513 boreholes; (ii) interpret data from pumping tests carried out on boreholes having a discharge superior to 1 m3/h ("positive borehole") by using Cooper-Jacob's method. In the second step, according to geology, authors tried to identify possible correlations between each of the qualitative geophysical parameters: ~shape of anomaly〉〉, tttype of anomaly〉〉 and ~〈type curve〉〉 on the one hand, and hydrogeological parameters such as discharge, alteration thickness, transmissivity and saturated level on the other.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have shown that the chances of having a positive borehole in Seno province are higher when the type of anomaly is TCC (80%), shape of anomaly is "W" and when type curve is "H" (80%) for all geological formations. Granitic formations are those that record higher discharges while schists record high transmissivity valu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asement rocks sub-surface resistivity BOREHOLE ANOMALY PRODUCTIVITY Seno province Burkin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