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湿法炼锌铜砷渣加压浸铜及同步固砷 被引量:7
1
作者 祁聪海 邓志敢 +3 位作者 陈先友 魏昶 李兴彬 李旻廷 《有色金属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71-78,共8页
针对湿法炼锌冶炼过程中产出的铜砷渣进行综合回收利用,在研究铜砷渣矿物组成及热分解特性的基础上,开展了加压浸出铜及同步固砷工艺研究,考察了铜、砷元素的行为。结果表明:在反应温度135℃、反应时间4 h、液固比25∶1、硫酸初始浓度50... 针对湿法炼锌冶炼过程中产出的铜砷渣进行综合回收利用,在研究铜砷渣矿物组成及热分解特性的基础上,开展了加压浸出铜及同步固砷工艺研究,考察了铜、砷元素的行为。结果表明:在反应温度135℃、反应时间4 h、液固比25∶1、硫酸初始浓度50 g/L、氧分压500 kPa、铁砷摩尔比值为1的条件下,浸出渣中铜含量仅为2.03%,铜浸出率达到97.72%,砷含量达到26.06%,砷浸出率仅为4.02%,浸出液中铜浓度达到20.47 g/L,砷浓度小于0.63 g/L,铜砷分离效果好;在反应过程中,Cu 3 As优先发生氧化溶解,铜的浸出需要一定时间,铜的浸出与砷的沉淀同时进行;浸出液pH值与浸出液中As浓度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在反应前期,砷与铁生成臭葱石产生的酸可以补充铜浸出消耗的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法炼锌 铜砷渣 氧压浸出 高温热解 固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湿法炼锌铜砷渣分离提铜及沉砷工艺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祁聪海 孙朴 +3 位作者 邓志敢 魏昶 李兴彬 李旻廷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3479-3488,共10页
采用铁粉置换法处理湿法炼锌产生的锌浸渣还原浸出液,产出一种含砷铜渣,以该含砷铜渣为研究对象,利用氧压酸浸缓慢分解含砷铜渣,使其中的铜、锌等溶解进入溶液,同时,砷、铁以臭葱石的形式沉淀为浸出渣,从而将铜的浸出和砷、铁的沉淀在... 采用铁粉置换法处理湿法炼锌产生的锌浸渣还原浸出液,产出一种含砷铜渣,以该含砷铜渣为研究对象,利用氧压酸浸缓慢分解含砷铜渣,使其中的铜、锌等溶解进入溶液,同时,砷、铁以臭葱石的形式沉淀为浸出渣,从而将铜的浸出和砷、铁的沉淀在同一反应釜同一过程中完成,有效实现含砷铜渣中有价金属的浸出过程与杂质的沉淀过程在同一过程同步进行。结果表明:在反应温度为135℃、反应时间为4 h、液固体积质量比25 mL/g、硫酸浓度为50 g/L、氧分压500 kPa、铁砷摩尔比为1的条件下,浸出渣中铜含量仅为2.03%,浸出率达到97.72%,砷含量达到26.06%,沉淀率达到95.98%;浸出液中铜的浓度达到20.47 g/L,砷浓度小于0.63 g/L,实现了铜和砷的高效分离,提高了铜金属回收率和资源综合利用率。浸出渣中砷均以臭葱石(FeAsO4·2H2O)的形式存在,符合当前的环境友好型发展理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法炼锌 氧压浸出 铜砷渣 分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湿法炼锌铜砷渣净化除钴 被引量:3
3
作者 孙朴 邓志敢 +3 位作者 魏昶 李兴彬 李旻廷 李存兄 《有色金属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59-65,共7页
针对砷盐净化除钴工艺,以云南某厂的湿法炼锌浸出的中上清液为原料,以湿法炼锌产出铜砷渣作为净化除钴剂,开展了利用湿法炼锌铜砷渣净化除钴研究,考察了时间、两段净化除钴和不同添加剂对净化除钴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反应温度95℃... 针对砷盐净化除钴工艺,以云南某厂的湿法炼锌浸出的中上清液为原料,以湿法炼锌产出铜砷渣作为净化除钴剂,开展了利用湿法炼锌铜砷渣净化除钴研究,考察了时间、两段净化除钴和不同添加剂对净化除钴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反应温度95℃、反应时间3 h、锌粉用量3 g/L溶液、铜砷渣用量2 g/L溶液、铜离子浓度400 mg/L条件下,可将中上清液中的钴含量降低到小于0.01 mg/L,可以实现深度净化除钴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法炼锌 铜砷渣 净化除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砷铜渣中砷的分离与固化 被引量:1
4
作者 陈先友 魏昶 +1 位作者 李兴彬 邓志敢 《矿冶》 CAS 2024年第2期264-270,共7页
砷是锌冶炼过程中的有害杂质元素,不仅制约着锌冶炼的顺利和安全生产,同时也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云南某锌冶炼企业采用“SO_(2)还原浸出—铁粉沉铜”工艺处理锌冶炼浸出渣后所得铜砷渣砷含量高,为降低铜砷渣中砷的含量和提高铜渣的计... 砷是锌冶炼过程中的有害杂质元素,不仅制约着锌冶炼的顺利和安全生产,同时也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云南某锌冶炼企业采用“SO_(2)还原浸出—铁粉沉铜”工艺处理锌冶炼浸出渣后所得铜砷渣砷含量高,为降低铜砷渣中砷的含量和提高铜渣的计价系数,采用“SO_(2)还原浸出—铁粉沉铜”工艺铁粉沉铜后的溶液为浸出剂,将含砷铜渣与含有一定浓度H_(2)SO_(4)及Fe^(2+)的铁粉沉铜后溶液以一定的液固比混合,用氧压浸出工艺进行处理,开展砷的分离与固化,深入研究关键技术参数对含砷铜渣中铜、砷浸出率,砷固化率以及固砷渣品质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含砷铜渣在初始硫酸浓度50 g/L、液固比5∶1、氧分压0.4 MPa、反应温度120℃、反应时间3 h的工艺条件下,可实现含砷铜渣中99%以上的铜和砷被浸出;含砷铜渣在铁砷质量比2.0、初始pH值1.0、液固比5∶1、氧分压0.4 MPa、反应温度120℃、反应时间3 h的固砷工艺条件下进行固砷处理,有价金属损失小,砷以稳定的臭葱石晶体固化,砷固化率98.23%,且臭葱石晶体结构良好、晶粒清晰、表面光滑、边缘整齐;固砷后的溶液经过锌粉置换沉铜,可产出含铜质量分数在70%以上的富铜渣,铜渣中铜的计价系数较除砷前提升13%,既实现了含砷铜渣中砷的分离与固化,降低了砷对环境的污染,又实现了企业的经济效益。研究结果可为锌冶炼含砷铜渣的高值化利用和砷的环境污染防治及环境风险防控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铁 臭葱石 固化 浸出 固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砷铜渣预脱砷过程的热力学分析 被引量:5
5
作者 万新宇 赵凯 +2 位作者 齐渊洪 高建军 上官方钦 《矿冶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73-76,80,共5页
采用HSC Chemistry 6.0热力学分析软件研究了惰性气氛下焙烧温度对含砷贫化铜渣在预脱砷过程中砷平衡组成的影响,并通过实验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在惰性气氛下,升高温度可促进硫化砷的分解,而砷酸盐的稳定性较好,不能通过高温分解脱除... 采用HSC Chemistry 6.0热力学分析软件研究了惰性气氛下焙烧温度对含砷贫化铜渣在预脱砷过程中砷平衡组成的影响,并通过实验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在惰性气氛下,升高温度可促进硫化砷的分解,而砷酸盐的稳定性较好,不能通过高温分解脱除。在温度低于500℃时,固态硫化砷物相和氧化物不发生分解;温度超过500℃后,As2S3、As4S4率先发生气化反应;温度超过900℃后,硫化砷开始发生分解。对于惰性气氛下铜渣的预脱砷,实验结果与热力学分析吻合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力学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砷铜烧渣中回收金的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姚坡 郜学军 +1 位作者 王婷 李绍卿 《黄金科学技术》 2006年第4期24-27,共4页
含砷铜烧渣用SNO助剂处理2h~3h后,在选择条件下进行常规氰化浸出,可使烧渣的金品位从6.5g/t下降至0.5g/t以下;一些烧渣经细磨或加入少量助浸剂,可使烧渣中金品位从3.2g/t下降到0.3g/t^0.5g/t范围,有较好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 SNO助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测定铜-镍-砷高合金渣中铜镍砷 被引量:6
7
作者 梁荣选 杨桂珍 杨建男 《冶金分析》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67-69,共3页
研究了铜-镍-砷高合金渣的分解方法,采用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ICP-AES)测定渣中高含量铜、镍、砷。结果表明,用盐酸和过氧化氢能完全溶解该合金渣试样。分别选择324.754nm,221.647nm和228.812nm作为分析线,能有效地消除光谱背景的干... 研究了铜-镍-砷高合金渣的分解方法,采用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ICP-AES)测定渣中高含量铜、镍、砷。结果表明,用盐酸和过氧化氢能完全溶解该合金渣试样。分别选择324.754nm,221.647nm和228.812nm作为分析线,能有效地消除光谱背景的干扰,而且谱线间没有干扰,渣中其他共存元素对3元素的测定也没干扰;直接采用标准溶液建立工作曲线,不需要基本匹配,也不需要进行干扰校正,且线性关系好,相关系数分别为:rCu=0.9999,rNi=0.9997,rAs=0.9998。方法已用于测定铜-镍-砷高合金渣中铜、镍、砷,测定结果与化学法测定结果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镍-高舍金 分解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含砷铜烧渣中回收金(英文) 被引量:1
8
作者 王婷 熊玉宝 《有色金属》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63-66,共4页
以砷铜烧渣为原料,用SNO助剂处理2h~3h后在选择条件下进行氰化浸出,以回收有价金属元素金,可使烧渣中的金品位从6.5g/T下降至0.5g/T以下,有较好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 冶金技术 浸出 SNO助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ssessment of selective sequential extraction procedure for determining arsenic partitioning in copper slag 被引量:8
9
作者 Hui-bin ZHANG Yu-zheng HE +4 位作者 Jing-jing HU Ya-nan WANG Hua-zhen CAO Jun ZHOU Guo-qu ZHENG 《Transactions of Nonferrous Metals Society of China》 SCIE EI CAS CSCD 2020年第10期2823-2835,共13页
An optimized selective sequential extraction(SSE)procedure was developed to assess the arsenic(As)partitioning in copper slag.The potential As species in copper slag are partitioned into the readily soluble As,dissolv... An optimized selective sequential extraction(SSE)procedure was developed to assess the arsenic(As)partitioning in copper slag.The potential As species in copper slag are partitioned into the readily soluble As,dissolvable arsenates,sparingly soluble arsenates,As residing in sulfides,arsenopyrite and metal As,as well as As incorporated into glassy silicates.The 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 atomic emission spectrometry(ICP-AES),scanning electronic microscopy(SEM),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TEM),X-ray diffractometry(XRD)and 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FTIR)were used to characterize the leachates and residues produced from the operation scheme.The selectivity and recovery of extractants were evaluated through single-phase extraction procedures.Partitioning data of As in slag samples show good agreement with the reported works and the total As recovery of each operation is over 90%.This suggests that the optimized SEE scheme can be reliably employed for As partitioning in As-bearing byproducts from copper smelt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RSENIC copper slag sequential extraction waste management copper smeltin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