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46篇文章
< 1 2 2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蜚蠊改善错配修复基因缺失肠癌细胞对氟尿嘧啶敏感性的机制研究
1
作者 彭雯 秦琴 +1 位作者 王巧 谭诗生 《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 CAS 2024年第1期119-123,共5页
目的:探讨中药蜚蠊改善氟尿嘧啶对错配修复基因缺失(dMMR)肠癌细胞敏感性的相关机制。方法:选择dMMR肠癌细胞,予以不同浓度氟尿嘧啶和蜚蠊作用后,利用MTT法检测两药联合的抑瘤性,根据抑制率计算出治疗指数(CI)值,明确联合增效作用,应用... 目的:探讨中药蜚蠊改善氟尿嘧啶对错配修复基因缺失(dMMR)肠癌细胞敏感性的相关机制。方法:选择dMMR肠癌细胞,予以不同浓度氟尿嘧啶和蜚蠊作用后,利用MTT法检测两药联合的抑瘤性,根据抑制率计算出治疗指数(CI)值,明确联合增效作用,应用二代基因测序及脂质代谢分析,挖掘出差异代谢基因,数据库分析差异基因与相关机制通路。结果:中药蜚蠊可以改善氟尿嘧啶在HCT116和DLD1肠癌细胞中的疗效,GO功能富集分析和KEGG分析结果显示脂质代谢、自噬调控和凋亡通路发生主要改变,利用LC/MS进行脂质组学检测,共有153个脂质分子发生变化,包括脂肪类、鞘脂代谢物、磷脂代谢物和甘油酯。结论:蜚蠊与氟尿嘧啶联合用于dMMR肠癌细胞具有协同增效作用,可能通过调控代谢通路、自噬及凋亡通路机制改善药物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癌 错配修复基因 氟尿嘧啶 蜚蠊 脂质代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直肠癌患者KDM6A蛋白表达与基因突变及错配修复的关系
2
作者 武景波 刘慧 +1 位作者 李小静 刘秀萍 《诊断病理学杂志》 2024年第3期203-207,共5页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CRC)组织中KDM6A蛋白表达与KRAS/NRAS/BRAF/PIK3CA基因突变及DNA错配修复(MMR)的关系。方法收集111例手术切除CRC患者的标本,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检测KDM6A蛋白及DNA错配修复相关蛋白(MLH1、MSH2、MSH6和PMS2)表达,通过...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CRC)组织中KDM6A蛋白表达与KRAS/NRAS/BRAF/PIK3CA基因突变及DNA错配修复(MMR)的关系。方法收集111例手术切除CRC患者的标本,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检测KDM6A蛋白及DNA错配修复相关蛋白(MLH1、MSH2、MSH6和PMS2)表达,通过扩增阻碍突变系统(ARMS)法检测KRAS/NRAS/BRAF/PIK3CA基因突变,通过统计学分析KDM6A蛋白表达与KRAS/NRAS/BRAF/PIK3CA基因突变、MMR及临床病理特征、预后关系,并通过TCGA数据库CRC数据对预后进行验证分析。结果KDM6A表达率在基因突变CRC患者中显著升高,KDM6A表达患者多为错配修复完整(pMMR)(P<0.05)。有脉管侵犯CRC患者的KDM6A表达率显著高于无脉管侵犯者(P<0.05)。KDM6A阳性组和阴性组CRC患者总生存期(O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70)。结论CRC患者中KDM6A表达与KRAS/NRAS/BRAF/PIK3C基因突变有关,更常见于pMMR患者,更易发生于有脉管侵犯患者,但与患者预后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癌 KDM6A 基因突变 错配修复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遗传性卵巢癌中乳腺癌抑制蛋白1/2和错配修复蛋白MutS同源物2基因突变的意义研究
3
作者 廖莹 宋晓霞 刘行 《当代医学》 2024年第5期151-154,共4页
目的研究遗传性卵巢癌中乳腺癌抑制蛋白1/2(BRCA1/2)和错配修复蛋白MutS同源物2(MSH2)基因突变意义。方法选取2019年6月至2023年6月于新余市人民医院就诊的13例家族遗传性卵巢癌患者及家系中5名Ⅰ代健康亲属、20名Ⅱ/Ⅲ代健康亲属作为... 目的研究遗传性卵巢癌中乳腺癌抑制蛋白1/2(BRCA1/2)和错配修复蛋白MutS同源物2(MSH2)基因突变意义。方法选取2019年6月至2023年6月于新余市人民医院就诊的13例家族遗传性卵巢癌患者及家系中5名Ⅰ代健康亲属、20名Ⅱ/Ⅲ代健康亲属作为研究对象。采集所有研究对象空腹静脉血5 ml,分离提取DNA行聚合酶链式反应扩增后直接测序比对,研究遗传性卵巢癌家族中有意义的错义突变基因。结果13例家族遗传性卵巢癌患者临床分期以Ⅲ期、组织分级以低-中分化、有淋巴结肿转移为主。13例患者基因测序显示,BRCA1基因发现突变6处中,无意义突变3处,新发现突变3处。新发现3处突变中3780A>G、5069A>G造成氨基酸变化,3326A>T突变造成Arg突变成终止密码子,共同存在突变为3326A>T。BRCA2基因测序检测出突变6处,无意义突变5处,其中共同存在突变为1342A>C。MSH2基因测序发现无意义突变2处。健康家系中,携带BRCA1基因3326A>T突变3例(12.00%),携带BRCA2基因1342A>C突变12例(48.00%),其余女性测序结果正常。结论BRCA1基因杂合突变3326A>T和BRCA2基因杂合突变1342A>C是遗传性卵巢癌家族发病的致病基因,可为临床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传性 卵巢癌 乳腺癌抑制蛋白1/2 错配修复基因 基因突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周血炎性参数对错配修复基因完整型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免疫治疗疗效和预后的预测价值
4
作者 符茂东 马骏 +1 位作者 申锋 张秀萍 《中国临床医学》 2024年第3期379-388,共10页
目的探讨外周血炎性参数对错配修复基因完整(proficient mismatch repair,pMMR)型转移性结直肠癌(metastatic colorectal cancer,mCRC)患者免疫治疗疗效和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2月至2024年2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厦... 目的探讨外周血炎性参数对错配修复基因完整(proficient mismatch repair,pMMR)型转移性结直肠癌(metastatic colorectal cancer,mCRC)患者免疫治疗疗效和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2月至2024年2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厦门医院接受免疫治疗的无手术指征的44例pMMR型mCRC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患者治疗前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to-lymphocyte ratio,NLR)、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atelet-to-lymphocyte ratio,PLR)、泛免疫炎症值(pan-immune-inflammation value,PIV)、全身免疫炎症指数(systemic immune-inflammation index,SII)等外周血炎性参数。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评估炎性参数对免疫治疗疗效的预测价值。以ROC曲线得出的最佳截断值分组,评估炎性参数对免疫治疗预后的影响。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影响pMMR型mCRC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NLR、PLR、PIV和SII对pMMR型mCRC患者的免疫治疗疗效有一定预测价值,SII优于NLR、PLR及PIV。与NLR≥3.36组、PLR≥223.54组和SII≥769.29组患者相比,NLR<3.36组、PLR<223.54组和SII<769.29组患者免疫治疗后疾病控制率(disease control rate,DCR)更高(P<0.01),NLR<3.36组及SII<769.29组患者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更长(P<0.05),NLR<3.36组、PLR<223.54组及SII<769.29组患者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更长(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体力状况(Eastern Cooperative Oncology Group Performance Status,ECOG PS)评分、NLR及SII是影响免疫治疗后PFS的危险因素,肝转移、骨转移、NLR、PLR及SII是影响免疫治疗后OS的危险因素(P<0.05);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显示,SII≥769.29是pMMR型m CRC患者免疫治疗后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01)。结论外周血炎性参数NLR、PLR、PIV和SII对pMMR型mCRC患者免疫治疗疗效有一定预测价值,以SII最优;SII≥769.29可独立预测pMMR型mCRC患者免疫治疗后不良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移性结直肠癌 错配修复基因完整 免疫治疗 外周血炎性参数 预测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镉胁迫对拟南芥幼苗形态生理和错配修复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3
5
作者 韩艳萍 刘宛 +3 位作者 李艳芝 李培军 张巧丽 郭艳丽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246-1252,共7页
以拟南芥为供试材料,从形态指标、生理指标、分子指标3个层次研究了镉(Cd)的毒理效应,筛选Cd敏感生物标记物。分子指标的研究以18SrRNA为看家基因,错配修复基因MutS2homolog(atMSH2),atMSH3,atMSH7,细胞增殖核抗原1和2(atPCNA1和atPCNA2... 以拟南芥为供试材料,从形态指标、生理指标、分子指标3个层次研究了镉(Cd)的毒理效应,筛选Cd敏感生物标记物。分子指标的研究以18SrRNA为看家基因,错配修复基因MutS2homolog(atMSH2),atMSH3,atMSH7,细胞增殖核抗原1和2(atPCNA1和atPCNA2)为检测目的基因,采用半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技术研究Cd胁迫对上述错配修复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浓度(0、0.125、0.25、1.0、3.0mg·L-1)Cd处理7d后,根长随Cd胁迫强度的增加而降低;0.125mg·L-1Cd处理下,地上部可溶性蛋白含量显著增加,而在0.25、1.0和3.0mg·L-1Cd时降低,但仍高于对照;幼苗叶片数、地上部鲜重、叶绿素含量变化与对照相比差异均不显著。地上部atMSH2,atPCNA1,atPCNA2基因表达量的变化与Cd胁迫浓度呈明显的倒U字型关系,分别在0.125,0.25和0.125mg·L-1Cd时达到最大值。以上结果表明,地上部可溶性蛋白含量变化与上述3个错配修复相关基因表达量的改变趋势相符,且均对Cd污染胁迫较敏感,可以作为检测Cd污染及其相关生物学效应的潜在生物标记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错配修复基因 细胞增殖核抗原基因 生物标记物 半定量RT—P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错配修复基因蛋白在结直肠癌诊治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0
6
作者 邱春华 张志宏 +1 位作者 董丹丹 李良平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9期1005-1008,共4页
目的:探讨错配修复基因(mismatch repair gene,MMR)蛋白MLH1、MSH2、MSH6、PMS2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在临床中的应用。方法:选取四川省人民医院2015年1月至2016年9月收治的607例结直肠癌患者,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手术标本中MMR蛋白... 目的:探讨错配修复基因(mismatch repair gene,MMR)蛋白MLH1、MSH2、MSH6、PMS2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在临床中的应用。方法:选取四川省人民医院2015年1月至2016年9月收治的607例结直肠癌患者,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手术标本中MMR蛋白的表达情况,研究其与临床病理学的关系,并评价其在Lynch综合征和散发性结直肠癌筛查中的价值。结果:607例患者中MMR表达缺失率为35.58%。MMR蛋白表达缺失的阴性组与表达正常的阳性组,在年龄、性别、肿瘤大小、P53、CD34、D2-40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肿瘤位置、分化程度、TNM分期、淋巴结转移、VEGF、Ki-67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检测MLH1、MSH2、PSM2、MSH6蛋白可以作为初步筛选Lynch综合征患者的方法。结论:对结直肠癌患者的手术标本进行MMR检测,筛查Lynch综合征患者和家族成员,进行管理及干预,可降低部分人群患结直肠癌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错配修复基因 结直肠癌 LYNCH综合征 临床病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肺癌组织中错配修复基因mRNA表达 被引量:5
7
作者 陈国安 刘天菊 +2 位作者 孙燕 李申德 杨德昌 《中国肺癌杂志》 CAS 2000年第1期14-16,共3页
目的 探讨DNA错配修复 (MMR)基因mRNA在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微卫星改变关系。方法 用RT PCR和PCR -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银染法 ,检测 46例原发性肺癌组织中 5种MMR基因mRNA表达及 6种微卫星改变。结果  5种MMR基因mRNA在肺... 目的 探讨DNA错配修复 (MMR)基因mRNA在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微卫星改变关系。方法 用RT PCR和PCR -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银染法 ,检测 46例原发性肺癌组织中 5种MMR基因mRNA表达及 6种微卫星改变。结果  5种MMR基因mRNA在肺癌组织中表达降低的发生率为 13 .0 %~ 3 2 .6% ,至少一种基因mRNA表达降低的发生率为 5 8.7% ( 2 7/46)。 3 9.1% ( 18/46)病例有至少 2种基因mRNA下调。淋巴结转移阳性者的MMR基因mRNA表达降低发生率 ( 2 0 /2 7,74.1% )较淋巴结转移阴性者 ( 7/19,3 6.8% )显著增高 (P <0 .0 2 5 )。mRNA表达下调在微卫星不稳定性 (MSI)和 /或杂合性丢失 (LOH) (≥ 2个位点 )阳性患者中占 95 .8% ( 2 3 /2 4) ,而在阴性患者中占 18.2 % ( 4 /2 2 ) ,两者差异显著 (P <0 .0 0 5 )。结论 肺癌组织中错配修复功能降低 ,且与微卫星改变有关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肿瘤 错配修复基因 MRNA 微卫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管癌和贲门癌组织中错配修复基因表达的研究 被引量:5
8
作者 李华川 赵新吉 +3 位作者 刘海玲 陆士新 王越英 毕美霞 《肿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23-24,28,共3页
目的 研究错配修复基因 (MMR)表达与食管癌和贲门癌癌变的关系和甲基苄基亚硝胺 (NMBzA)对其影响的研究。方法 采用多重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RT -PCR)。结果  31例食管癌hMSH2基因表达明显降低占 2 2 .6 % ;hMLH1基因表达明显降低占 ... 目的 研究错配修复基因 (MMR)表达与食管癌和贲门癌癌变的关系和甲基苄基亚硝胺 (NMBzA)对其影响的研究。方法 采用多重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RT -PCR)。结果  31例食管癌hMSH2基因表达明显降低占 2 2 .6 % ;hMLH1基因表达明显降低占 6 .45 % ;未发现hPMS2 ,GTBP和hPMS1基因表达降低。 1 1例食管癌旁组织分析 :hMSH2 ,hPMS2 ,GTBP ,hMLH1基因表达明显降低占 9.0 9% ;未发现hPMS1基因表达明显降低。 1 2例贲门癌组织分析 :hMSH2基因表达明显降低占 41 .7% ;GTBP ,hMLH1 ,hPMS1基因表达明显降低占 8.3 % ;未发现hPMS2基因表达明显降低。 8例贲门癌旁组织分析 :3例hMSH2基因表达明显降低 ;1例hPMS2基因表达明显降低 ;3例hMLH1基因表达明显降低 ;未发现GTBP ,hPMS1基因表达明显降低。对NMBzA致癌物诱发的人胎儿食管上皮癌细胞株分析发现 :hMLH1和hPMS1基因低表达 ;hMSH2 ,hPMS2 ,GTBP基因不表达。结论 食管癌和贲门癌癌变可能与错配修复基因失活有关 ;甲基苄基亚硝胺能引起错配修复基因表达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肿瘤 贲门癌 错配修复基因 基因表达 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错配修复基因hMSH2和hMLH1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 被引量:8
9
作者 马坚妹 王朝晖 +5 位作者 刘敏 王玫 张岩 吕申 刘丽娜 许国旺 《癌症》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535-539,共5页
背景与目的:胃癌是一种多因素相关疾病,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orpylori,HP)感染是导致胃癌发生的原因之一,但其分子机制不明。错配修复基因是保证DNA复制高保真度的重要基因,与消化道肿瘤发生具有密切关系。本研究通过检测HP感染和非感... 背景与目的:胃癌是一种多因素相关疾病,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orpylori,HP)感染是导致胃癌发生的原因之一,但其分子机制不明。错配修复基因是保证DNA复制高保真度的重要基因,与消化道肿瘤发生具有密切关系。本研究通过检测HP感染和非感染胃癌组织及癌旁粘膜组织和慢性浅表性胃炎粘膜组织中错配修复基因hMSH2和hMLH1蛋白的表达,探讨hMSH2、hMLH1基因在胃癌发生中的作用和HP致癌的可能机制。方法:采用尿素酶快速检验法对HP感染情况进行检测;利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胃癌及癌旁粘膜和胃炎粘膜组织中hMSH2和hMLH1的表达情况,采用χ2检验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hMSH2在胃癌组织中的阳性率(67.1%),显著高于癌旁粘膜组织(35.5%)和胃炎粘膜组织(42.1%)(P<0.05),而后两者无显著性差异(P>0.05)。癌组织中低分化腺癌的hMSH2阳性率(81.1%)显著高于高中分化腺癌(54.5%)和粘液癌(52.9%)(P<0.05);后两者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hMLH1的阳性率在胃癌组织(81.6%)、癌旁粘膜组织(90.8%)和胃炎组织(89.5%)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hMLH1在粘液癌中的阳性率(47.1%)显著低于高中分化腺癌(81.8%)和低分化腺癌(97.3%)(P<0.05),而后两者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HP感染和非感染胃癌组织中,hMSH2的阳性率分别为56.8%和81.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错配修复基因 HMSH2 HMLH1 胃癌组织 组织表达 幽门螺杆菌 细菌感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胃癌错配修复基因hMLH_1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3
10
作者 刘国辉 王磊 +2 位作者 刘利刚 于金海 所剑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081-1083,F0003,共4页
目的:探讨错配修复基因hMLH1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68例胃癌组织、33例癌旁组织和35例正常胃组织中hMLH1蛋白和mRNA的表达情况,同时采用原位末端标记法测定癌组织的细胞... 目的:探讨错配修复基因hMLH1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68例胃癌组织、33例癌旁组织和35例正常胃组织中hMLH1蛋白和mRNA的表达情况,同时采用原位末端标记法测定癌组织的细胞凋亡指数(AI)。结果:胃癌组织、癌旁组织和正常胃组织hMLH1mRNA表达率分别为63.3%(43/68)、100%(33/33)和100%(35/35),蛋白表达率分别为61.8%(42/68)、93.9%(31/33)和100%(35/35),hMLH1表达与胃癌组织的临床分期呈正相关(r=0.513,P<0.05)。hMLH1表达阳性胃癌组织AI为(3.652±0.241)%,与hMLH1表达阴性胃癌组织AI[(1.887±0.212)%]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hMLH1在胃癌组织中低表达,提示错配修复基因hMLH1功能缺陷在胃癌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错配修复基因 基因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肠腺瘤及其癌变错配修复基因hMLH1和hMSH2表达与细胞增殖的关系 被引量:4
11
作者 周琪 阎晓初 +3 位作者 辛榕 段光杰 章容 柳凤轩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7期620-623,共4页
目的 探讨错配修复基因hMLH1和hMSH2表达在大肠癌发生中的作用及其与细胞增殖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对 63例大肠腺瘤、2 0例腺瘤癌变和 2 0例大肠癌的hMLH1和hMSH2、PCNA和Ki 67表达进行检测。结果 大肠腺瘤、癌变... 目的 探讨错配修复基因hMLH1和hMSH2表达在大肠癌发生中的作用及其与细胞增殖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对 63例大肠腺瘤、2 0例腺瘤癌变和 2 0例大肠癌的hMLH1和hMSH2、PCNA和Ki 67表达进行检测。结果 大肠腺瘤、癌变和大肠癌中hMLH1、hMSH2阳性表达率逐渐降低 ,与正常大肠粘膜相比相差显著 (P <0 0 1) ,腺瘤不典型增生分级增加其阳性率亦逐渐降低。腺瘤不典型增生Ⅱ、Ⅲ级、腺瘤癌变和大肠癌中hMSH2 - 者 ,其PCNALI显著低于hMSH2 + 者 (P <0 0 5 ) ;hMSH2表达缺失的大肠癌 ,其Ki 67LI较阳性者显著降低 (P <0 0 5 )。 3组大肠病变hMLH1阳性与阴性表达组间 ,其PCNALI和Ki 67LI无差异显著性。结论 提示错配修复基因突变或功能缺失与大肠癌的发生有关 ,可能系大肠癌发生过程中的早期事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腺瘤 错配修复基因 细胞增殖 免疫组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镉胁迫对拟南芥幼苗错配修复基因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0
12
作者 张巧丽 刘宛 +1 位作者 李培军 韩艳萍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1173-1180,共8页
采用半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技术研究了Cd胁迫对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幼苗错配修复和增殖细胞核抗原基因表达的影响,并结合幼苗的形态和生理指标,选取Cd胁迫敏感的生物标记物。结果表明:不同浓度(0.25、0.5、1.0 mg... 采用半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技术研究了Cd胁迫对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幼苗错配修复和增殖细胞核抗原基因表达的影响,并结合幼苗的形态和生理指标,选取Cd胁迫敏感的生物标记物。结果表明:不同浓度(0.25、0.5、1.0 mg.L-1)Cd处理对拟南芥幼苗叶片数、地上部鲜质量影响不大;Cd浓度为0.25 mg.L-1时,地上部分可溶性蛋白质含量明显升高(P<0.05),Cd浓度为0.5和1.0 mg.L-1时,可溶性蛋白质含量明显降低(P<0.05);叶绿素含量随着Cd浓度的增加而微弱增加(P>0.05)。Cd浓度为0.25 mg.L-1时,以18S rRNA为内参照,PCNA1、PCNA2、MSH2、MSH3、MSH6、MSH7 6个基因均出现了诱导表达,当Cd浓度增加到1.0 mg.L-1时,除了MSH6持续表达诱导及MSH3基因与对照相比表达抑制外,其他基因的表达依然出现诱导,但都低于0.5 mg.L-1Cd处理下的基因表达水平。以上结果表明,基因表达的改变可作为检测Cd污染对植物遗传毒性效应潜在有用的生物标记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d 生物标记物 错配修复基因 增殖细胞核抗原 半定量RT—P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错配修复基因hMSH2在宫颈腺癌组织中的表达 被引量:8
13
作者 陈炳锦 石一复 +1 位作者 周彩云 陈晓端 《现代妇产科进展》 CSCD 2001年第6期417-418,共2页
目的 :探讨hMSH2基因在人宫颈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 过氧化物酶连接法检测 36例宫颈腺癌组织中错配修复基因hMSH2蛋白的表达。结果 :36例宫颈腺癌组织中 10例hMSH2呈阴性 (2 8% ) ,2 6... 目的 :探讨hMSH2基因在人宫颈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 过氧化物酶连接法检测 36例宫颈腺癌组织中错配修复基因hMSH2蛋白的表达。结果 :36例宫颈腺癌组织中 10例hMSH2呈阴性 (2 8% ) ,2 6例为阳性表达 (72 % ) ,且与肿瘤分化程度相关 ,分化程度越低阳性率越低 (P <0 .0 5 ) ,hMSH2的表达与肿瘤组织学类型和FIGO分期未见明显关系 (P >0 .0 5 )。结论 :hMSH2基因与宫颈腺癌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错配修复基因 MSH2基因 免疫组织化学 宫颈腺癌 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错配修复基因MLH1、MSH2、MSH6及PMS2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19
14
作者 晋薇 马亚琪 +1 位作者 王昀 刘爱军 《诊断病理学杂志》 2018年第5期335-339,共5页
目的探讨错配修复基因MLH1、MSH2、MSH6及PMS2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解放军总医院病理科2007—2016年间420例确诊为子宫内膜癌连续性病例为研究对象,采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对其中四种错配修复基因的表达进行检... 目的探讨错配修复基因MLH1、MSH2、MSH6及PMS2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解放军总医院病理科2007—2016年间420例确诊为子宫内膜癌连续性病例为研究对象,采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对其中四种错配修复基因的表达进行检测及分析。结果 420例子宫内膜癌中四种错配修复基因MLH1、MSH2、MSH6、PMS2蛋白缺失率分别为17.1%(72/420)、8.1%(34/420)、7.4%(31/420)、26.2%(110/420),总的蛋白缺失率为34.5%(145/420)。在子宫内膜样癌中MMR蛋白缺失率为32.4%(125/386),其中低分化子宫内膜样癌中MMR蛋白缺失率为54.2%(32/59),且单个MMR蛋白在不同分化的子宫内膜样癌中的表达缺失率差异显著(P<0.05);非子宫内膜样癌中MMR蛋白缺失率为59%(20/34),与子宫内膜样癌相比较,发现MMR总蛋白及单个PMS2蛋白缺失率在两者间的差异性显著(P<0.05)。在FIGO分期中,单个MSH2蛋白在Ⅲ期中表达缺失率达18.6%且差异性显著(P<0.05)。MMR蛋白在黏膜内浸润、浅肌层及深肌层浸润中的表达缺失率分别为35%(14/40)、31%(92/299)、48.1%(39/81),不同浸润深度的子宫内膜癌中MMR蛋白缺失率差异性显著(P<0.05)。49例淋巴结转移的子宫内膜癌中有24例出现MMR蛋白缺失(P<0.05)。结论 MMR蛋白在低分化子宫内膜样癌、高FIGO分期、深肌层浸润及有淋巴结转移的子宫内膜癌中表达缺失率高且差异性显著。此结果表明,MMR蛋白的异常表达在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并提示患者预后不良,有效指导临床治疗和追踪,降低患者及其家族成员的癌症发病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癌 错配修复基因 免疫组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脆性组氨酸三聚体基因及错配修复基因hMLH_1在口腔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7
15
作者 谷建琦 张英怀 +3 位作者 杨威 张杰英 蒋崇槟 贾志宇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51-153,共3页
目的探讨脆性组氨酸三聚体基因(fragilehistidinetriad,FHIT)和hMLH1基因在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相互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69例口腔鳞状细胞癌和40例正常口腔黏膜组织中FHIT和hMLH1的表达情况。资料的统计学处理用SPS... 目的探讨脆性组氨酸三聚体基因(fragilehistidinetriad,FHIT)和hMLH1基因在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相互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69例口腔鳞状细胞癌和40例正常口腔黏膜组织中FHIT和hMLH1的表达情况。资料的统计学处理用SPSS软件完成,比较用χ2检验。结果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中FHIT、hMLH1的阳性表达率(46.4%,47·8%)低于正常口腔黏膜组织(77.5%,77.5%),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FHIT和hMLH1可能在口腔鳞状细胞癌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鳞状细胞癌 脆性组氨酸三聚体 错配修复基因HMLH1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错配修复基因变异与中国人散发性大肠癌发病年龄之间的关系 被引量:4
16
作者 李金田 王亚平 +5 位作者 张军妮 沈宗丽 李忠佑 周振英 吴晓柳 朱月清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3期204-206,共3页
目的 :探讨错配修复基因变异与中国人散发性大肠癌发病年龄之间的关系。方法 :随机选取 1 0 0例临床初诊的散发性大肠癌患者 ,配对提取手术切除的癌组织和同源正常组织的基因组DNA ,检测并分析癌细胞微卫星DNA不稳定性 (MSI)。结果 :46/... 目的 :探讨错配修复基因变异与中国人散发性大肠癌发病年龄之间的关系。方法 :随机选取 1 0 0例临床初诊的散发性大肠癌患者 ,配对提取手术切除的癌组织和同源正常组织的基因组DNA ,检测并分析癌细胞微卫星DNA不稳定性 (MSI)。结果 :46/1 0 0 (46 % )的癌组织MSI阳性 (MSI+ ) ,其中 1 8%为MSI+ H ,2 8%MSI+ L。按年龄分组分析表明 ,发病年龄 <45岁的大肠癌患者中MSI+ 检出率明显高于≥ 65岁的大肠癌患者 (P <0 .0 5) ,且MSI+ 的检出率与患者的发病年龄呈负相关 (r =- 0 .95 ,P <0 .0 5) ,但与癌细胞的分化及患者的临床分期无关。结论 :中国人散发性大肠癌中错配修复基因功能的丧失可能出现在癌症发生的早期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错配修复基因 中国人 散发性大肠癌 发病年龄 基因变异 微卫星DNA不稳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散发性大肠癌抑癌基因FHIT与错配修复基因表达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3
17
作者 柳立平 苏彦欣 白文元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943-945,共3页
目的探讨FHIT与MMR基因蛋白在散发性大肠癌中的表达及其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对50例散发性大肠癌FHIT与MMR基因蛋白表达进行检测。结果①所有正常/非瘤组织中FHIT、hMLH1和hMSH2蛋白都是阳性表达。②低分化癌中FHIT表达... 目的探讨FHIT与MMR基因蛋白在散发性大肠癌中的表达及其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对50例散发性大肠癌FHIT与MMR基因蛋白表达进行检测。结果①所有正常/非瘤组织中FHIT、hMLH1和hMSH2蛋白都是阳性表达。②低分化癌中FHIT表达缺失率与高、中分化癌差异有显著性(P<0.01)。③低分化癌中hMLH1或hMSH2蛋白表达的缺失与高、中分化癌差异有显著性(P<0.05)。④FHIT与MMR蛋白表达缺失之间具有很好的一致性(P<0.01)。结论散发性大肠癌中FHIT蛋白表达的缺失与MMR基因蛋白表达的缺失有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癌 错配修复基因HMLH1 错配修复基因HMSH2 脆性组氨酸三联体基因(FHIT)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错配修复基因和结肠癌的关系 被引量:13
18
作者 马俊丽 曾珊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90-194,共5页
错配修复系统(mismatch repair,MMR)是机体DNA修复机制的一种形式,主要纠正碱基错配,防止基因突变和维持基因组稳定性。miRNA介导的MMR表达异常和结肠癌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MMR表达缺陷(dMMR)的结肠癌有独特的临床特征,可以作为结肠癌... 错配修复系统(mismatch repair,MMR)是机体DNA修复机制的一种形式,主要纠正碱基错配,防止基因突变和维持基因组稳定性。miRNA介导的MMR表达异常和结肠癌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MMR表达缺陷(dMMR)的结肠癌有独特的临床特征,可以作为结肠癌的潜在预后及疗效预测因子。研究MMR与结肠癌的发生、MMR与miRNA的相互关系及MMR疗效预测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错配修复基因 微卫星不稳定性 MIRNA 结肠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错配修复基因启动子甲基化和蛋白表达在葡萄胎的发生及恶变中的作用 被引量:3
19
作者 朱长焜 叶大风 +3 位作者 谢幸 程晓东 陈怀增 吕卫国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422-426,共5页
目的探讨错配修复基因hMLH1和hMSH2启动子甲基化和蛋白表达在葡萄胎的发生及恶变中的作用。方法用甲基化敏感性核酸内切酶HpaⅡ酶切-PCR法,分析正常早孕人流绒毛、部分性葡萄胎(PM)、完全性葡萄胎(CM)和侵蚀性葡萄胎(IM)hMLH1和hMSH2启... 目的探讨错配修复基因hMLH1和hMSH2启动子甲基化和蛋白表达在葡萄胎的发生及恶变中的作用。方法用甲基化敏感性核酸内切酶HpaⅡ酶切-PCR法,分析正常早孕人流绒毛、部分性葡萄胎(PM)、完全性葡萄胎(CM)和侵蚀性葡萄胎(IM)hMLH1和hMSH2启动子甲基化情况;免疫组化检测hMLH1和hMSH2原位蛋白表达。结果在正常早孕绒毛、PM、CM和IM组织中,hMLH1和hMSH2均表达于细胞滋养细胞,合体滋养细胞大多表达阴性,极少数为弱阳性。正常早孕绒毛组织均未发现hMLH1和hMSH2启动子甲基化,而hMLH1和hMSH2表达全部阳性,阳性率为100%,与PM、CM组织相比,启动子甲基化和蛋白表达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IM中hMLH1和hMSH2启动子甲基化发生率分别为80.0%(12/15)和73.3%(11/15),与PM、CM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IMhMLH1蛋白表达阳性率为54.5%(6/11),与PM、CM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hMSH2蛋白表达阳性率为36.4%(4/11),明显弱于CM,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44)。CM和IM组织中hMSH2启动子甲基化与其蛋白表达间存在相关性(P值分别=0.001和0.039)。结论hMLH1和hMSH2的高表达对正常细胞滋养细胞基因组的稳定性起着重要的作用;hMLH1和hMSH2启动子甲基化的发生和蛋白表达的缺失参与了葡萄胎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滋养细胞 妊娠滋养细胞疾病 错配修复基因 启动子甲基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NA错配修复基因mutS的高效表达及表达产物活性鉴定 被引量:2
20
作者 毕利军 周亚凤 +3 位作者 邓教宇 张先恩 张成刚 AnthonyE.G.Cass 《生物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536-540,共5页
将DNA错配修复基因mutS(2 5 6kb)克隆于分泌型原核表达载体pET32a(+)上 ,以N端融合 6个组氨酸的形式在E .coliAD494(DE3)中进行了IPTG诱导表达。SDS PAGE分析证实有一与预期分子量相应的诱导表达条带 ,其表达量占全菌蛋白质的 35 %左... 将DNA错配修复基因mutS(2 5 6kb)克隆于分泌型原核表达载体pET32a(+)上 ,以N端融合 6个组氨酸的形式在E .coliAD494(DE3)中进行了IPTG诱导表达。SDS PAGE分析证实有一与预期分子量相应的诱导表达条带 ,其表达量占全菌蛋白质的 35 %左右 ,且表达蛋白以可溶形式存在。利用固定化金属离子 (Ni2 +)配体亲和层析柱纯化目的蛋白 ,其纯度为 90 %以上。与含有错配碱基DNA双链的结合反应证明该蛋白具有特异性识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NA错配修复基因 MUTS 高效表达 表达产物 活性鉴定 纯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