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2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硬膜外分娩镇痛时间对分娩镇痛中转剖宫产麻醉方式选择的影响
1
作者 张海洋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10期0165-0170,共6页
探讨硬膜外分娩镇痛时间对分娩镇痛中转剖宫产麻醉方式选择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收集妇幼保健院接受硬膜外分娩镇痛并中转剖宫产的产妇临床资料,根据剖宫产麻醉方式分为硬膜外麻醉组(硬膜外组)、脊髓麻醉组(脊髓组)以及全身麻醉组(全麻组... 探讨硬膜外分娩镇痛时间对分娩镇痛中转剖宫产麻醉方式选择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收集妇幼保健院接受硬膜外分娩镇痛并中转剖宫产的产妇临床资料,根据剖宫产麻醉方式分为硬膜外麻醉组(硬膜外组)、脊髓麻醉组(脊髓组)以及全身麻醉组(全麻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用于寻找影响中转剖宫产麻醉方式选择的独立风险因素。结果 三组患者各项指标存在统计学差异。结论 (1)硬膜外分娩镇痛时间能够影响中转剖宫产时麻醉方式的选择。(2)镇痛时间延长,尤其超过8h与硬膜外麻醉延用失败明显相关,应积极给予脊髓麻醉以减少全身麻醉率与母婴并发症。(3)影响中转剖宫产时麻醉方式选择的因素是复杂与多样的,还与孕妇一般情况以及产科操作等有关,麻醉医师应综合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娩镇痛 剖宫产 镇痛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硬膜外分娩镇痛时间对分娩镇痛中转剖宫产麻醉方式的影响 被引量:16
2
作者 朱思颖 魏大源 +3 位作者 张丹 贾飞 刘波 张健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1244-1249,共6页
目的探索硬膜外分娩镇痛时间对分娩镇痛中转剖宫产麻醉方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7月~2020年6月于四川省妇幼保健院、成都市锦江区妇幼保健院接受硬膜外分娩镇痛并中转剖宫产的孕妇临床资料,根据剖宫产麻醉方式分组:硬膜外导管... 目的探索硬膜外分娩镇痛时间对分娩镇痛中转剖宫产麻醉方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7月~2020年6月于四川省妇幼保健院、成都市锦江区妇幼保健院接受硬膜外分娩镇痛并中转剖宫产的孕妇临床资料,根据剖宫产麻醉方式分组:硬膜外导管位置正确且镇痛良好则行硬膜外麻醉(硬膜外组),脊髓麻醉在麻醉医生综合判断后实施(脊髓组),即刻剖宫产以及硬膜外麻醉或脊髓麻醉失败选择全身麻醉(全麻组)。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用于寻找影响中转剖宫产麻醉方式的风险因素。使用镇痛时间构建受试者工作曲线,通过Youden指数确定镇痛时间临界值,按临界值将孕妇分为两组,利用交叉表计算各组的相对危险度。结果研究共纳入820例孕妇,其中硬膜外组615例(75.0%)、脊髓组186例(22.7%)、全麻组19例(2.3%)均为即刻剖宫产,无硬膜外麻醉或脊髓麻醉失败改为全身麻醉病例。硬膜外组镇痛时间8.2±4.7 h,脊髓组镇痛时间10.6±5.1 h,全麻组镇痛时间6.7±5.2 h。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镇痛时间每延长1 h(OR=1.094,95%CI 1.057~1.132,P<0.001)、术前宫口每开大1 cm(OR=1.066,95%CI 1.011~1.124,P=0.017)是硬膜外麻醉失败的独立风险因素。镇痛时间临界值为9.5 h,镇痛时间超过临界值的孕妇接受脊髓麻醉的相对风险度为1.204(95%CI 1.103~2.341,P<0.001)。结论镇痛时间延长会增加硬膜外麻醉失败的风险,对镇痛时间超过9.5 h的非即刻剖宫产建议选择脊髓麻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硬膜外分娩镇痛 镇痛时间 剖宫产 麻醉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硬膜外镇痛时间对中转剖宫产麻醉方式选择和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7
3
作者 林晓钦 朱昱 +1 位作者 卓庆亮 陈文斌 《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2023年第2期474-479,共6页
目的:探讨硬膜外镇痛时间对中转剖宫产麻醉方式选择和效果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2018年8月-2022年8月在本院产科实施硬膜外镇痛分娩并中转剖宫产的742例产妇临床资料,按照剖宫产麻醉方式分别纳入硬膜外麻醉组和脊髓麻醉组。多因素logis... 目的:探讨硬膜外镇痛时间对中转剖宫产麻醉方式选择和效果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2018年8月-2022年8月在本院产科实施硬膜外镇痛分娩并中转剖宫产的742例产妇临床资料,按照剖宫产麻醉方式分别纳入硬膜外麻醉组和脊髓麻醉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麻醉方式的影响因素,建立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依据约登指数确定镇痛时间临界值,依据临界值将孕妇分为硬膜外镇痛长程组和短程组,比较两组麻醉效果等指标。结果:742例剖宫产行硬膜外麻醉566例(76.3%)、脊髓麻醉176例(23.7%);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硬膜外镇痛时间延长、导管移位、宫口开大均是脊髓麻醉的有利因素(P<0.05),术前人工破膜是脊髓麻醉的不利因素(P<0.05);ROC结果显示,硬膜外镇痛时间最佳临界值9.53h,敏感性0.588,特异性0.895,长程组接受脊髓麻醉的概率为短程组的2.794倍,长程组术中低血压发生几率(31.5%)高于短程组(21.0%)(P<0.05)。结论:硬膜外镇痛中转剖宫产麻醉方式以硬膜外麻醉和脊髓麻醉为主,硬膜外镇痛时间是麻醉方式的重要影响因素,对于镇痛时间≥9.53h的中转剖宫产孕妇脊髓麻醉机率更高,但需注意预防术中低血压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镇痛分娩 中转剖宫产 麻醉方式 硬膜外镇痛时间 脊髓麻醉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托宁对小儿氯胺酮麻醉术后苏醒及镇痛时间的影响
4
作者 钱宏亮 董维平 《安徽医学》 2007年第3期255-256,共2页
关键词 氯胺酮麻醉 小儿麻醉 镇痛时间 术后苏醒 长托宁 交感兴奋作用 镇痛作用 临床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损伤术后镇静镇痛时间对患者临床结局的影响
5
作者 刘康峰 王强富 +4 位作者 郭华 黄富 赵振林 肖昆太 肖华 《中国社区医师》 2020年第26期48-49,共2页
目的:评估脑损伤术后镇静镇痛时间对患者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7月-2020年3月脑损伤术后镇静镇痛患者69例。镇静镇痛药物选择咪达唑仑联合地佐辛,目标镇静-躁动评分2~4分,镇静镇痛时间≤2 d为A组、>2 d为B组。比较两组临... 目的:评估脑损伤术后镇静镇痛时间对患者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7月-2020年3月脑损伤术后镇静镇痛患者69例。镇静镇痛药物选择咪达唑仑联合地佐辛,目标镇静-躁动评分2~4分,镇静镇痛时间≤2 d为A组、>2 d为B组。比较两组临床效果。结果:A组术后1周肺部感染率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机械通气时间短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1周、3周GCS评分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3个月mRS评分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损伤术后镇静镇痛治疗在2 d内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较短,术后1周发生肺部感染发生率相对低,术后1周及3周GCS评分均较高,术后3个月预后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损伤术后 镇静镇痛时间 肺部感染 临床结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484例顺产转剖宫产孕妇的硬膜外分娩镇痛时间与剖宫产麻醉方式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余可 孙慧 +2 位作者 孙思华 江金霞 许琪 《中国药物滥用防治杂志》 CAS 2024年第1期18-22,共5页
目的:分析分娩镇痛中硬膜外分娩镇痛时间对转剖宫产麻醉方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2022年12月在我院行硬膜外分娩镇痛中转剖宫产的1484例孕妇的临床资料,根据麻醉方式不同分为硬膜外麻醉组、脊髓麻醉组。采用单因素及多因... 目的:分析分娩镇痛中硬膜外分娩镇痛时间对转剖宫产麻醉方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2022年12月在我院行硬膜外分娩镇痛中转剖宫产的1484例孕妇的临床资料,根据麻醉方式不同分为硬膜外麻醉组、脊髓麻醉组。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剖宫产麻醉方式的因素,另依据硬膜外镇痛时间制作ROC曲线,依据最大约登指数明确硬膜外镇痛时间最佳临界值,并依据该值把孕妇分为硬膜外镇痛长程组、短程组,并比较两组孕妇的术中术后情况。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硬膜外镇痛时间、导管移位占比、术前人工破膜占比、术前宫口大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硬膜外麻醉的有利因素是术前人工破膜(P<0.05);脊髓麻醉的有利因素是硬膜外镇痛时间、导管移位、术前宫口大(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9.64 h是硬膜外镇痛时间最佳临界值,敏感度为0.599,特异性为0.906。长程组行脊髓麻醉的风险是短程组的2.805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硬膜外镇痛长程组发生术中低血压的概率高于短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硬膜外麻醉、脊髓麻醉是硬膜外分娩镇痛中转剖宫产的主要麻醉方式,硬膜外镇痛时间、术前人工破膜、导管移位、术前宫口大可影响麻醉方式的选择,镇痛时间超过9.64 h的剖宫产孕妇以脊髓麻醉为主,且容易出现术中低血压,应做好预防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娩镇痛 硬膜外 镇痛时间 中转剖宫产 麻醉方式
原文传递
妇科手术后使用自控镇痛泵的时间及撤泵原因调查分析 被引量:5
7
作者 林金云 金爽 《当代护士(中旬刊)》 2018年第5期46-47,共2页
目的调查分析妇科腹腔镜和开腹手术后患者使用自控镇痛泵(PCIA)的时间及撤泵原因。方法将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腹腔组285例和开腹组179例,比较2组患者术后使用PCIA的使用时间、使用总量、残余率及其撤泵的原因。结果腹腔镜组患... 目的调查分析妇科腹腔镜和开腹手术后患者使用自控镇痛泵(PCIA)的时间及撤泵原因。方法将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腹腔组285例和开腹组179例,比较2组患者术后使用PCIA的使用时间、使用总量、残余率及其撤泵的原因。结果腹腔镜组患者术后使用静脉自控镇痛泵的时间(19.2±1.3)h和总量(39.4±10.8m L)低于开腹组患者(26.3±2.7)h、(55.3±6.4)m L(P<0.05),腹腔镜组残余率(59.3±2.6)%高于开腹组(43.2±3.4)%(P<0.05)。撤泵原因方面,2组患者最主要的原因均是无明显疼痛,腹腔镜组较开腹组更为显著(P<0.05)。此外,发生恶心、呕吐并发症是患者要求撤泵的第二大原因,但开腹组比腹腔镜组发生率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医务人员需积极评估患者的疼痛强度,根据手术方式等进行恰当的镇痛泵剂量配置,及时有效撤除PCIA,并加强其不良反应的观察,充分发挥PCIA镇痛的优势和作用,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妇科手术 自控镇痛时间 撤泵原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时间性镇痛在关节置换术后的疗效观察
8
作者 王桂峰 刘俊利 +2 位作者 于蕾 崔宇 孙灵龙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5年第3期180-181,共2页
为理想的临床效果。
关键词 时间镇痛 关节置换术 临床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5%甲哌卡因与0.5%布比卡因混合液对超声引导下肌间沟神经阻滞起效时间及镇痛时间的作用
9
作者 Jeff Gadsden, MD Admir Hadzic, MD, PhD, +6 位作者 Kishor Gandhi, MD, MPH, Ali Shariat, MD Daquan Xu, MB, MPH, Thomas Maliakal, MD, Vijay Patel, MD 安光惠(译) 李士通(校) 《麻醉与镇痛》 2012年第3期23-28,共6页
背景一般采用短效与长效局麻药混合使用来达到神经阻滞起效快维持时间长的效果。但是,有关混合使用局麻药优点的数据报道并不多见。我们假设使用甲哌卡因与布比卡因的混合液进行区域阻滞比单纯使用布比卡因起效更快,且比单纯使用甲哌... 背景一般采用短效与长效局麻药混合使用来达到神经阻滞起效快维持时间长的效果。但是,有关混合使用局麻药优点的数据报道并不多见。我们假设使用甲哌卡因与布比卡因的混合液进行区域阻滞比单纯使用布比卡因起效更快,且比单纯使用甲哌卡因时效更长。方法研究对象为64例行肩关节镜的患者(18-65岁,ASAⅠ-Ⅱ级),采用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受试者随机分配接受3种麻醉药物方案中的1种:1.5%甲哌卡因30ml、0.5%布比卡因30ml、1.5%甲哌卡因15ml与0.5%布比卡因15ml混合液。记录运动和感觉被阻滞的起效时间和维持时间。结果3组腋神经分布区(上干)的感觉阻滞的起效时间相同[甲哌卡因组(8.7±4.3)分钟、布比卡因组(10.0±5.1)分钟、混合液组(11.3±5.3)分钟,组间P=0.21]。运动神经阻滞的持续时间混合液组[(11.5±4.7)小时]位于布比卡因组[(16.4±9.4)小时]和甲哌卡因组[(6.0±4.2)小时]之间。镇痛维持时效最短的是甲哌卡因[(4.9±2.4)小时],最长的是布比卡因组[(14.0±6.2)小时],中间组是混合液组[(10.3±4.9)小时](甲哌卡因组与混合液组相比,P〈0.001,布比卡因组与混合液组相比,P=0.01)。结论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时,使用1.5%甲哌卡因与0.5%布比卡因混合液的起效时间与单独使用其中任何一种药物相近,平均阻滞时间明显比单独使用甲哌卡因长,但比布比卡因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 布比卡因混合液 阻滞起效时间 甲哌卡因 超声引导 镇痛时间 运动神经阻滞 长效局麻药
原文传递
不同浓度罗哌卡因对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及镇痛持续时间的影响 被引量:1
10
作者 丁美平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 2019年第A02期2203-2204,共2页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罗哌卡因对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患者运动阻滞程度、镇痛持续时间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自2017年1月-2019年6月96例采用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患者为观察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低浓度组、...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罗哌卡因对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患者运动阻滞程度、镇痛持续时间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自2017年1月-2019年6月96例采用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患者为观察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低浓度组、中浓度组、高浓度组各32例,分别给予0.3%、0.4%、0.5%罗哌卡因30ml。比较三组各神经痛觉完全阻滞率、运动阻滞程度、镇痛维持时间、运动阻滞恢复时间、麻醉优良率、不良反应。结果:麻醉15min后低浓度组的肌皮神经、桡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痛觉完全阻滞率低于其他组(P<0.05);低浓度组运动阻滞程度2级、3级比例低于其他组(P<0.05);低浓度组的镇痛持续时间、运动阻滞恢复时间均短于其他组(P<0.05),三组麻醉优良率差异不明显(P>0.05),三组均无麻醉相关不良反应。结论:0.3%-0.5%罗哌卡因30ml应用于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均能够达到理想的阻滞效果,无不良反应,可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哌卡因 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 镇痛持续时间 运动阻滞程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手术患者术中安装镇痛泵时间的探讨
11
作者 倪秀清 《中外医学研究》 2010年第10期177-177,共1页
术后疼痛几乎是所有手术患者都要面临的严重问题。术后疼痛主要是由手术切口及术中内脏牵拉等造成,会对患者的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等造成不良影响,增加患者的痛苦,影响患者的术后康复。随着近几年人们对疼痛的进一步认识,... 术后疼痛几乎是所有手术患者都要面临的严重问题。术后疼痛主要是由手术切口及术中内脏牵拉等造成,会对患者的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等造成不良影响,增加患者的痛苦,影响患者的术后康复。随着近几年人们对疼痛的进一步认识,改变了以前对术后疼痛能忍则忍的观念,术后镇痛也引起了医务人员的重视,镇痛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术患者 镇痛泵安装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布托啡诺在全髋置换术后硬膜外镇痛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4
12
作者 边晓丽 赵建华 鄂勇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12期1080-1080,共1页
关键词 术后硬膜外镇痛 全髋置换 临床应用 阿片受体 药物依赖性 镇痛时间 重度疼痛 呼吸抑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佐辛联合罗哌卡因行肋间神经阻滞麻醉的效果和对术后镇痛的影响 被引量:8
13
作者 许少军 熊华平 沈明坤 《上海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798-800,共3页
肋间神经阻滞麻醉已被广泛用于乳腺肿块局部切除手术的麻醉。研究发现,外周神经存在阿片受体,将少量阿片类药物加入局部麻醉药中行神经阻滞麻醉,能延长感觉、运动神经阻滞的持续时间,增强术中镇痛效应,延长术后镇痛时间。本研究通... 肋间神经阻滞麻醉已被广泛用于乳腺肿块局部切除手术的麻醉。研究发现,外周神经存在阿片受体,将少量阿片类药物加入局部麻醉药中行神经阻滞麻醉,能延长感觉、运动神经阻滞的持续时间,增强术中镇痛效应,延长术后镇痛时间。本研究通过观察小剂量地佐辛对罗哌卡因肋间神经阻滞麻醉的麻醉效果和镇痛时间的影响及其不良反应,探讨地佐辛在肋间神经阻滞麻醉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阻滞麻醉 罗哌卡因 肋间 术后镇痛 运动神经阻滞 镇痛时间 局部麻醉药 阿片类药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芬太尼与可塞风在患者自控镇痛方面的应用 被引量:6
14
作者 周军 孟凡民 周旭 《中国临床医学》 2004年第6期1118-1119,共2页
目的 :为探讨芬太尼与可塞风在患者自控镇痛方面应用的效果。方法 :全麻及硬膜外麻醉均连接静脉镇痛泵。结果 :A组与B组之间 ,VAS优良率及PCA按压次数无明显差异 ;C组与AB两组间相比存在显著差异。结论 :在使用芬太尼镇痛的同时 ,肌注... 目的 :为探讨芬太尼与可塞风在患者自控镇痛方面应用的效果。方法 :全麻及硬膜外麻醉均连接静脉镇痛泵。结果 :A组与B组之间 ,VAS优良率及PCA按压次数无明显差异 ;C组与AB两组间相比存在显著差异。结论 :在使用芬太尼镇痛的同时 ,肌注可塞风可延长镇痛时间 ,并加强镇痛效果 ,并不引起嗜睡。因此 ,C组的患者满意度比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塞风 芬太尼 患者自控镇痛 VAS 按压 静脉镇痛 镇痛时间 目的 差异 延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平衡镇痛对痔术后疼痛时程及副作用影响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
15
作者 胡捷 朱红军 《中医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z1期5-6,共2页
目的:观察平衡镇痛对痔手术后镇痛时程及对减轻术后副作用发生的效果.方法:将120例痔手术患者随机分成3组,其中两组术后分别用不同平衡镇痛方法进行镇痛处理,另一组不做镇痛处理,观察3组患者术后镇痛时间、疼痛发生时间、持续时间及疼... 目的:观察平衡镇痛对痔手术后镇痛时程及对减轻术后副作用发生的效果.方法:将120例痔手术患者随机分成3组,其中两组术后分别用不同平衡镇痛方法进行镇痛处理,另一组不做镇痛处理,观察3组患者术后镇痛时间、疼痛发生时间、持续时间及疼痛指数、疼痛视觉量表积分、情感指数、尿潴留发生率,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采用平衡镇痛方法处理的患者,术后疼痛发生时间晚,疼痛程度轻,持续时间短,对情感影响小,尿潴留发生率低.结论:平衡镇痛方法对痔术后患者有长时间镇痛效果,并且能有效防止术后副作用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衡镇痛 手术治疗 镇痛时间 尿潴留 情感障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剂量新斯的明对臂丛阻滞后镇痛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1
16
作者 印红梅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73-74,共2页
观察不同剂量新斯的明配合臂丛阻滞后的镇痛效果。
关键词 新斯的明 臂丛阻滞 持续镇痛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氢大麻酚镇痛及加强电针镇痛的实验研究
17
作者 黄显奋 严泓渠 +2 位作者 姜建伟 刘忠英 何晓平 《针刺研究》 CAS CSCD 1989年第1期159-160,共2页
本工作拟观察四氢大麻酚(△9-THC)与针刺联合应用的镇痛作用,能否既减少前者的用量,避免剧烈的降低血压等付反应,又可以加强镇痛,延长镇痛时间,并对四氢大麻酚加强电针镇痛的机制,作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 四氢大麻酚 电针镇痛 实验研究 镇痛作用 降低血压 镇痛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吗啡辅以氟比洛芬酯用于妇科术后镇痛60例疗效观察
18
作者 周笑芬 熊俊成 《福建医药杂志》 CAS 2007年第4期60-61,共2页
关键词 硬膜外腔注入吗啡 妇科术后镇痛 氟比洛芬酯 疗效观察 镇痛时间 镇痛效果 单次注入 静脉滴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硬膜外单次结合持续注药用于剖腹产术后镇痛
19
作者 孙来保 肖亮灿 +2 位作者 黄文起 陈秉学 冯继峰 《疼痛》 1999年第3期104-105,共2页
80年代以来硬膜外吗啡镇痛用于剖腹产术后镇痛非常广泛,但多数是单次注药,我们证实术毕一次性硬膜外注入吗啡3mg+氟哌啶2.5mg+生理盐水5ml,用于妇产科术后镇痛,可达到50%患者术后无疼痛,但剩余50%患者镇痛时间毕竟有一限度,反... 80年代以来硬膜外吗啡镇痛用于剖腹产术后镇痛非常广泛,但多数是单次注药,我们证实术毕一次性硬膜外注入吗啡3mg+氟哌啶2.5mg+生理盐水5ml,用于妇产科术后镇痛,可达到50%患者术后无疼痛,但剩余50%患者镇痛时间毕竟有一限度,反复追加药物可引起药物浓度及镇痛效果波动,不利于术后安全管理。为了维持良好的镇痛效果,预防及减少副作用,作者从1996年以来采用两种不同的硬膜外单次注药结合相同的持续注药用于剖腹产术后镇痛共1250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术后镇痛 硬膜外注入 注药 镇痛效果 患者 药用 剖腹产术 吗啡镇痛 镇痛时间 氟哌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剂量新斯的明硬膜外腔注射用于术后镇痛的临床研究
20
作者 李清 隋波 +1 位作者 李训美 宁吉顺 《中国麻醉与镇痛》 2001年第4期247-249,共3页
目的:探讨新斯的明硬膜外腔术后镇痛的剂量依赖性。方法:60例子宫肌瘤或卵巢肿瘤切除术患者,随机分为六组,每组10例。于手术结束时,四组经硬膜外腔导管分别注入新斯的明0.5mg、1mg、2mg、3mg,每组均加用东莨菪碱0.3mg、丁哌卡因0.... 目的:探讨新斯的明硬膜外腔术后镇痛的剂量依赖性。方法:60例子宫肌瘤或卵巢肿瘤切除术患者,随机分为六组,每组10例。于手术结束时,四组经硬膜外腔导管分别注入新斯的明0.5mg、1mg、2mg、3mg,每组均加用东莨菪碱0.3mg、丁哌卡因0.15mg,测定术后镇痛时间与镇痛强度,并与生理盐水对照组、丁派卡因0.15mg对照组进行对比。结果:新斯的明0.5mg组镇痛时间与镇痛强度弱于1mg组(P<0.05);2mg组和3mg组镇痛时间与镇痛强度与1mg组无明显差异(P>0.05)。生理盐水对照组与丁哌卡因对照组则无镇痛作用。结论:硬膜外腔注入新斯的明、东茛菪碱、丁哌卡因混合液,可产生非剂量依赖性镇痛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斯的明 丁哌卡因 对照组 术后镇痛 不同剂量 硬膜外腔注射 镇痛时间 例子 随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