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经口内镜食管下括约肌切开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操作步骤现状 被引量:3
1
作者 谭玉勇(综述) 刘德良(审校) 《中国内镜杂志》 2022年第7期66-71,共6页
自2010年首次报道以来,经口内镜食管下括约肌切开术(POEM)已成为治疗贲门失弛缓症(AC)的一线治疗方法,其疗效令人满意。POEM操作步骤相对复杂,经过临床10余年来的改良,降低了其操作难度,并降低了并发症发生率,提高了疗效。现就POEM操作... 自2010年首次报道以来,经口内镜食管下括约肌切开术(POEM)已成为治疗贲门失弛缓症(AC)的一线治疗方法,其疗效令人满意。POEM操作步骤相对复杂,经过临床10余年来的改良,降低了其操作难度,并降低了并发症发生率,提高了疗效。现就POEM操作步骤现状做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贲门失弛缓症 经口内食管下括约肌切开 操作步骤 胃食管反流病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短刀头强力电凝行经口内镜食管下括约肌切开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效果 被引量:2
2
作者 陈科全 叶秀杰 +2 位作者 陈烜左 李思荃 许研 《中国内镜杂志》 2022年第3期44-49,共6页
目的分析应用回缩Dual刀头强力电凝行经口内镜食管下括约肌切开术(POEM)治疗贲门失弛缓症(AC)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分析2016年1月-2019年3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9例AC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接受POEM治疗,随访满24个月。记录手... 目的分析应用回缩Dual刀头强力电凝行经口内镜食管下括约肌切开术(POEM)治疗贲门失弛缓症(AC)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分析2016年1月-2019年3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9例AC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接受POEM治疗,随访满24个月。记录手术操作时间、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Eckardt评分。结果平均手术时间为(37.28±10.56)min。术中明显出血后电凝止血5例(17.2%),术中捻发感9例(31.0%),所有患者术中和术后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随访24个月,28例患者术后Eckardt评分为(1.20±0.41)分,较术前的(7.50±1.83)分明显降低(P<0.05);另1例患者行第1次POEM术后12个月Eckardt评分为4分,行第2次POEM术后随访24个月Eckardt评分为1分。结论对AC患者行POEM,术中应用短刀头强力电凝,手术时间较短,可降低术中精细操控难度,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利于POEM术的开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贲门失弛缓症 经口内食管下括约肌切开 强力电凝 短刀头 安全性 有效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口内镜下括约肌切开术对贲门失驰缓症疗效分析 被引量:3
3
作者 戴晓荣 成宏伟 +5 位作者 闫坤锋 黄震 焦胜 周瑞 李瑶瑶 李新红 《临床消化病杂志》 2014年第5期278-280,共3页
[目的]分析经口内镜下括约肌切开术(POEM术)对贲门失驰缓症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以42例贲门失驰缓症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每组21例。试验组患者使用POEM术治疗,对照组患者使用传统开胸Heller手术,观察比较2组患者... [目的]分析经口内镜下括约肌切开术(POEM术)对贲门失驰缓症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以42例贲门失驰缓症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每组21例。试验组患者使用POEM术治疗,对照组患者使用传统开胸Heller手术,观察比较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手术时间等相关指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患者手术时间短、手术中出血量少、患者住院时间短,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OEM术治疗贲门失驰缓症的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贲门失驰缓症 吞咽障碍 经口内镜下括约肌切开术
原文传递
热活检钳法与传统法经口内镜食管下括约肌切开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疗效比较
4
作者 李清 陈秀秉 +2 位作者 宁静 姜海行 覃山羽 《中国内镜杂志》 2023年第4期50-56,共7页
目的 比较使用热活检钳的改良方法与使用三角刀的传统方法,在经口内镜食管下括约肌切开术(POEM)治疗贲门失弛缓症(AC)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前瞻性纳入2017年2月-2022年2月该院消化内科行POEM治疗的AC患者64例,随机分为热活检钳组和传统... 目的 比较使用热活检钳的改良方法与使用三角刀的传统方法,在经口内镜食管下括约肌切开术(POEM)治疗贲门失弛缓症(AC)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前瞻性纳入2017年2月-2022年2月该院消化内科行POEM治疗的AC患者64例,随机分为热活检钳组和传统方法组,各32例,均行POEM。记录并比较两种手术方式的肌切开与隧道长度、术后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手术时间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两组患者手术肌切开长度、隧道长度、气体相关不良事件、住院时间、术后6个月胃食管反流率和术后3个月Eckardt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但术中出血、手术时间、住院费用和术后6个月Eckardt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使用热活检钳法与传统法均能有效治疗AC,但热活检钳法能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和住院费用,且长期疗效可能更显著,尤其适合在技术水平有限的临床机构中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贲门失弛缓症 经口内食管下括约肌切开(POEM) 热活检钳 并发症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段式经口内镜食管下括约肌切开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临床疗效初探
5
作者 薛成俊 田野 +1 位作者 严丽军 朱国琴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36-240,共5页
探讨改良的分段式经口内镜食管下括约肌切开术(peroral endoscopic myotomy,POEM)治疗贲门失弛缓症(achalasia,AC)的临床效果,纳入2019年12月至2021年12月建湖县人民医院收治的AC患者进行回顾性队列研究,其中采用分段式POEM治疗的患者... 探讨改良的分段式经口内镜食管下括约肌切开术(peroral endoscopic myotomy,POEM)治疗贲门失弛缓症(achalasia,AC)的临床效果,纳入2019年12月至2021年12月建湖县人民医院收治的AC患者进行回顾性队列研究,其中采用分段式POEM治疗的患者纳入分段式POEM组,采用渐进式POEM治疗的患者纳入渐进式POEM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围手术期指标(术前及术后6个月时的Eckardt评分)、临床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共纳入65例患者,其中分段式POEM组28例,渐进式POEM组37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病变分型、术前Eckardt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并发症方面,两组皮下气肿发生率[3.6%(1/28)比24.3%(9/37),P=0.035]和少量胸腔积液发生率[7.1%(2/28)比27.0%(10/37),χ^(2)=4.186,P=0.04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胸痛持续时间[(36.5±10.5)h比(44.3±11.8)h,t=2.765,P=0.008]和疼痛程度(4.1±2.1比6.2±2.3,t=3.783,P<0.001),以及发热天数[(2.1±1.3)d比(3.1±1.5)d,t=2.816,P=0.007]比较差异也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术后气胸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0/28)比2.7%(1/37),P=1.000]。术后随访6个月,分段式POEM组患者胸骨后疼痛、胃食管反流发生率低于渐进式POEM组(P<0.05),Eckardt评分[(2.2±1.1)分比(2.9±1.3)分,t=2.294,P=0.025]有明显改善。分段式POEM与渐进式POEM均可有效治疗AC,但分段式POEM安全性更高,术后胸痛、胃食管反流并发症发生率更低,临床疗效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失弛症 贲门 经口内食管下括约肌切开 分段式 并发症
原文传递
经口内镜食管下括约肌切开术气体相关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分析及预测模型建立
6
作者 杨佳 陈志国 +3 位作者 王梓义 孟祥勇 陈静 陈磊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97-303,共7页
目的:分析贲门失弛缓症(achalasia,AC)患者行经口内镜食管下括约肌切开术(peroral endoscopic myotomy,POEM)过程中出现气体相关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构建POEM气体相关并发症列线图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22年12月于陆军... 目的:分析贲门失弛缓症(achalasia,AC)患者行经口内镜食管下括约肌切开术(peroral endoscopic myotomy,POEM)过程中出现气体相关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构建POEM气体相关并发症列线图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22年12月于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POEM的AC患者的临床资料。将纳入病例随机分为建模组(146例)和验证组(37例)。基于建模组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筛选出气体相关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结果:在183例接受POEM的AC患者中,有91例(49.73%)出现气体相关并发症。单因素分析中肌切开长度、Eckardt评分、手术时间、高血压、肌层切开方式、既往史、血清肌酐、血小板和血清尿素氮为出现气体相关并发症的影响因素(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手术时间>2 h(OR=2.03,95%CI:1.06~3.87,P=0.032)、肌切开长度>10 cm(OR=7.55,95%CI:3.09~18.45,P<0.001)、肌层切开方式为全层切开(OR=4.61,95%CI:1.50~14.20,P=0.008)、Eckardt评分为2或3级(OR=6.14,95%CI:2.73~13.80,P<0.001)、高血压(OR=22.69,95%CI:2.71~189.74,P=0.004)、既往行手术治疗(OR=5.27,95%CI:1.57~17.66,P=0.007)和血清尿素氮升高(OR=1.21,95%CI:1.01~1.45,P=0.036)为POEM出现气体相关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将以上独立危险因素纳入建立预测模型,模型在建模组和验证组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33和0.912。校准曲线、临床决策曲线、Hosmer-Lemeshow检验结果显示该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能力。结论:利用手术时间、肌切开长度、肌层切开方式、高血压、既往史、Eckardt评分和血清尿素氮构建的模型在预测行POEM出现气体相关并发症方面具有良好的预测能力,可指导临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括约肌切开 内窥 贲门失弛缓症 经口内食管下括约肌切开 气体相关并发症 预测模型
原文传递
贲门失弛缓症病因和腔镜下治疗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7
作者 王春华 陈东风 王军 《医学综述》 2014年第17期3171-3173,共3页
贲门失弛缓症是以食管缺乏蠕动和下食管括约肌松弛不良为主要特征的临床少见消化系统疾病。其病因尚未明确,治疗主要针对贲门下括约肌。既往多以外科手术治疗为主,随着内镜技术的广泛和深入开展,不断涌现出新的内镜下治疗方法,对贲门失... 贲门失弛缓症是以食管缺乏蠕动和下食管括约肌松弛不良为主要特征的临床少见消化系统疾病。其病因尚未明确,治疗主要针对贲门下括约肌。既往多以外科手术治疗为主,随着内镜技术的广泛和深入开展,不断涌现出新的内镜下治疗方法,对贲门失弛缓症的治疗提出了新的思路和方案。该文对本病目前发现的可能病因及腔镜下治疗方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贲门失弛缓症 下食管括约肌 球囊扩张 Heller 经口内镜下食管下括约肌切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口内镜食管下括约肌切开术治疗儿童贲门失弛缓症的临床初探
8
作者 冯玉灵 刘海峰 +4 位作者 叶国刚 张儒舫 顾竹珺 林凯 汪星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922-926,共5页
目的探讨采用经口内镜食管下括约肌切开术治疗儿童贲门失弛缓症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5月至2021年7月就诊于上海市儿童医院的15例贲门失弛缓症患儿临床资料,其中男12例,女3例;年龄为(9.90±2.12)岁,记录围手术期相... 目的探讨采用经口内镜食管下括约肌切开术治疗儿童贲门失弛缓症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5月至2021年7月就诊于上海市儿童医院的15例贲门失弛缓症患儿临床资料,其中男12例,女3例;年龄为(9.90±2.12)岁,记录围手术期相关情况,分析患儿手术前后Eckardt评分、定时钡餐造影和身体质量指数的差异,定期随访至少3个月以上。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秩和检验。结果15例患儿均成功完成经口内镜食管下括约肌切开术,手术时间为(1.50±0.87)h,隧道总长度为(8.50±1.57)cm,隧道开口距胃食管连接部长度为(6.55±1.23)cm,肌切开长度为(3.90±0.94)cm。15例患儿中,1例术中出现胃穿孔,予钛夹夹闭创口,术后愈合;5例术后皮下气肿,均自行吸收,其他并发症包括发热2例,胃食管反流1例。随访3~17个月,所有患儿吞咽困难等症状明显缓解。Eckardt评分术后3个月(0.10±0.30)分低于术前(4.70±1.3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定时钡餐造影5 min钡剂高度术后(1.12±1.45)cm低于术前(11.55±3.52)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中位身体质量指数术后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7.95 kg/m^(2)比14.30 kg/m^(2),P=0.009)。结论经口内镜食管下括约肌切开术治疗儿童贲门失弛缓症安全有效、具有可操作、微创术后恢复快的优点,其远期并发症及疗效仍需进一步的观察随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贲门 贲门失弛缓症 经口内食管下括约肌切开 治疗 儿童
原文传递
LC+ERCP/EST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肝外胆管结石患者疗效研究
9
作者 杨平湖 姚志华 《广州医药》 2024年第9期1049-1053,1083,共6页
目的探讨胆囊结石并发肝外胆管结石经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联合内窥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内窥镜下括约肌切开术(EST)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3年6间就诊于南平市第一医院的86例胆囊结石合并肝外胆管结石患者,根据... 目的探讨胆囊结石并发肝外胆管结石经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联合内窥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内窥镜下括约肌切开术(EST)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3年6间就诊于南平市第一医院的86例胆囊结石合并肝外胆管结石患者,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对照组(n=40)和观察组(n=46)。对照组给予LC联合经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术(LCBDE)治疗,观察组给予LC联合ERCP、EST在治疗,观察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情况、血管紧张素水平、肝功能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的(t=12.440,P<0.001),观察组手术用时、肛门排气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均P<0.001);观察组血管紧张素1-7(Ang1-7)、血管紧张素Ⅰ(AngⅠ)、血管紧张素Ⅱ(AngⅡ)水平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总胆红素(TBIL)、谷氨酸转氨酶(ALT)水平低于对照组水平,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无患者发生胆漏、结石残留,对照组胆漏、结石残留发生率分别为5.00%、2.50%,组间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出血、胆道感染生率分别为4.35%、2.17%低于对照组10.00%、5.00%,组间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LC联合ERCP/EST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肝外胆管结石可以减少术中出血,缩短手术用时和住院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囊结石 逆行胰胆管造影 腹腔胆囊切除 肝外胆管结石 镜下括约肌切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