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闽东南长乐-南澳断裂带“片麻状”浆混杂岩的厘定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18
1
作者 邢光福 卢清地 +8 位作者 姜杨 聂童春 陈荣 冯艳芳 陈志洪 余明刚 李春海 黄家龙 柯学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31-43,共13页
近年来的区域地质调查在闽东南长乐-南澳断裂带中,多处新发现白垩纪(辉长)闪长质和二长花岗质岩浆经机械的、化学的混合形成各种浆混岩类,与两混合端元岩石共同构成浆混杂岩,成岩后还受到应力作用。它们因特殊的结构构造而长期被归入混... 近年来的区域地质调查在闽东南长乐-南澳断裂带中,多处新发现白垩纪(辉长)闪长质和二长花岗质岩浆经机械的、化学的混合形成各种浆混岩类,与两混合端元岩石共同构成浆混杂岩,成岩后还受到应力作用。它们因特殊的结构构造而长期被归入混合花岗岩或片麻状花岗岩类。描述了泉州市肖厝、福清市高山等地浆混杂岩的野外地质特征,并与莆田市和福清市的典型变质变形花岗岩类进行了对比,指出这3类岩石之间有明显的区别,浆混杂岩可能形成于主变质变形期之前早白垩世早期的伸展环境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片麻状”浆混杂岩 白垩纪 长乐-南澳断裂带 闽东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乐-南澳构造带燕山期(J-K)TTG岩石组合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9
2
作者 冯艳芳 姚晓峰 +5 位作者 魏友卿 马腾 公凡影 邢光福 张灵芳 孙义伟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3315-3333,共19页
长乐-南澳构造带火成岩类多年来备受国内外地学界关注和瞩目,但对其构造环境的认识却存在较大分歧。本文通过分析构造带燕山期(J-K)火成岩类的时空分布、岩石学特征及其TTG岩石组合等,讨论厘定构造带的构造性质与岩浆源区。据构造带... 长乐-南澳构造带火成岩类多年来备受国内外地学界关注和瞩目,但对其构造环境的认识却存在较大分歧。本文通过分析构造带燕山期(J-K)火成岩类的时空分布、岩石学特征及其TTG岩石组合等,讨论厘定构造带的构造性质与岩浆源区。据构造带花岗岩类岩石结构构造特征、锆石SHRIMP U-Pb与LA-ICP-MS U-Pb同位素定年,测年结果集中分布于200~191Ma、155~97Ma与84~69Ma三个区间,暗示构造带燕山期(J-K)岩浆活动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1)早侏罗世(J1),以片麻岩类与糜棱岩类为主;(2)晚侏罗世-早白垩世(J3-K1),片麻状花岗岩类占优势;(3)晚白垩世(K2),出现大量的晶洞花岗岩类与脉岩类。采用O’Connor An-Ab-Or标准矿物分类方案识别TTG岩石组合获知,早侏罗世(J1)与晚侏罗世-早白垩世(J3-K1)时,构造带存在TTG岩石组合;晚白垩世(K2)时,构造带TTG岩石组合消失,发育典型的双峰式火成岩。TTG岩石组合以钙性(C)和中钾钙碱性(MKCA)为主,显示奥长花岗岩演化趋势(Tdj),具大陆边缘弧花岗岩(CAG)的特征,由此可推断长乐-南澳构造带燕山期(J-K)构造性质为主动大陆边缘弧。构造带发育两类成因机制的TTG岩石组合,分别来自不同的岩浆源区:具镁安山质(MA)性质的TTG岩浆来源于玄武质洋壳的脱水融熔,具正常安山质(A)性质的TTG岩浆来源于陆壳底部玄武质岩石的局部熔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乐-南澳构造带 燕山期(J-K) TTG岩石组合 大陆边缘弧 岩浆源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乐-南澳韧性剪切带走滑特征探讨 被引量:14
3
作者 王志洪 卢华复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1-6,T001,共7页
长乐-南澳韧性剪切带可能是在碰撞造山缝合带基础上发育的,其走滑特性严格受闽台微大陆与闽浙中生代火山弧碰撞过程中碰撞动力学的制约。岩石韧性组构和糜棱岩变形的微构造研究表明,碰撞前期走滑为左行。在早垩世晚期(100-120Ma)的主碰... 长乐-南澳韧性剪切带可能是在碰撞造山缝合带基础上发育的,其走滑特性严格受闽台微大陆与闽浙中生代火山弧碰撞过程中碰撞动力学的制约。岩石韧性组构和糜棱岩变形的微构造研究表明,碰撞前期走滑为左行。在早垩世晚期(100-120Ma)的主碰撞期和以伸展作用为主的碰撞后期,该带以右行为主,这种右行走滑一直持续至今。发育韧性剪切带的闽台微大陆(或称平潭-东山带)原始位置可能比现今更靠南,这是属于几百公里的漂移位移而不是剪切位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乐-南澳 剪切带 走滑特性 碰撞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乐—南澳断裂带变形火成岩的U-Pb和^(40)Ar/^(39)Ar年龄 被引量:23
4
作者 李武显 周新民 李献华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22-30,共9页
长乐—南澳断裂带中同构造变形的花岗闪长岩主岩和闪长岩包体的锆石U Pb法和角闪石40 Ar/39Ar法定年结果分别为~ 1 30Ma和~ 95Ma。锆石U Pb年龄代表了变形花岗质岩石的形成年龄 ,也表明长乐—南澳断裂带至少在此时已经开始活动。角闪... 长乐—南澳断裂带中同构造变形的花岗闪长岩主岩和闪长岩包体的锆石U Pb法和角闪石40 Ar/39Ar法定年结果分别为~ 1 30Ma和~ 95Ma。锆石U Pb年龄代表了变形花岗质岩石的形成年龄 ,也表明长乐—南澳断裂带至少在此时已经开始活动。角闪石40 Ar/39Ar年龄不能代表长乐—南澳断裂带的活动年龄 ,它记录的是与大规模、未变形的早白垩世晚期 (相当于石帽山群 )火成活动相关的热变质事件的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成岩 锆石U-Pb定年 角闪石 ^40Ar/^39Ar定年 变形花岗质岩石 长乐-南澳断裂带 氩同位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乐—南澳断裂带两侧地壳结构差异的地震-重力联合反演 被引量:6
5
作者 王笋 丘学林 +4 位作者 赵明辉 闫培 陈新泽 李普春 方伟华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3853-3862,共10页
长乐一南澳断裂带出露于福建沿海地区,由于海陆过渡带的特殊性,地球物理探测受到许多限制,难以获得由陆到海的清晰而准确的深部构造形态.2014年福建省地震局采集了横跨长乐一南澳断裂带的广角反射/折射剖面(HX-6),由于观测系统的缺陷和... 长乐一南澳断裂带出露于福建沿海地区,由于海陆过渡带的特殊性,地球物理探测受到许多限制,难以获得由陆到海的清晰而准确的深部构造形态.2014年福建省地震局采集了横跨长乐一南澳断裂带的广角反射/折射剖面(HX-6),由于观测系统的缺陷和原始资料信噪比等问题,单纯使用地震数据反演长乐一南澳断裂带的深部地壳结构有很强的不确定性,无法解答断裂带两侧地壳结构存在何种差异,影响了对断裂带构造属性和区域构造演化的正确认识.基于岩石波速和密度有良好的对应关系,地震-重力联合反演可以有效降低多解性.本文采用地震走时拟合和重力异常拟合同步进行的方法,利用最新采集的高质量P波地震走时数据与高精度实测重力数据,反演得到了连城一厦门一金门外海剖面的二维地壳波速-密度结构模型.联合反演结果显示:长乐一南澳断裂带两侧地壳厚度差约3 km,壳内分层结构和上地幔顶部波速-密度无显著变化,推断长乐一南澳断裂带是华南地块正常陆壳和台湾海峡减薄陆壳的分界,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该区深部构造环境和长乐一南澳断裂带的地球动力学意义提供了新的地球物理学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乐-南澳断裂带 地震-重力联合反演 地壳结构 海陆联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乐—南澳断裂带中生代活动特征及大地构造属性 被引量:23
6
作者 石建基 张守志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333-1343,共11页
长乐—南澳断裂带出露于闽粤沿海地区,断裂带中变质变形花岗质岩石分属晚侏罗世早期、晚侏罗世晚期、早白垩世早期等3个时期。不同期次侵入岩的变质变形特征、糜棱叶理的切割关系及锆石微区(LA-ICPMS)U-Pb同位素测年数据等,表明断裂带... 长乐—南澳断裂带出露于闽粤沿海地区,断裂带中变质变形花岗质岩石分属晚侏罗世早期、晚侏罗世晚期、早白垩世早期等3个时期。不同期次侵入岩的变质变形特征、糜棱叶理的切割关系及锆石微区(LA-ICPMS)U-Pb同位素测年数据等,表明断裂带在中生代发生了3期韧性剪切变形及相关的动力变质作用:第一期为晚侏罗世(155~145Ma)低角闪岩相变质、深部构造层次长石相塑性变形;第二期为晚侏罗世末(145~137Ma)高绿片岩相变质、中深层次长石-石英相塑性变形;第三期为早白垩世早期(约120Ma)低绿片岩相变质、中—浅层次石英相韧-脆性变形。在3期变形中,断裂带运动特征不同:第一期为由北西西向南东东的右行-推覆韧性剪切变形,位移量约21km;第二期为由北北西向南南东的左行-逆冲韧性剪切变形,其位移量估计达84km;第三期为具正断层性质的右行走滑韧-脆性剪切变形(主剪切面倾向反转为倾向南东),位移量不足2km。长乐—南澳断裂带是一条中生代的大型陆内韧性剪切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质变形期次 运动学特征 大地构造属性 中生代 长乐-南澳断裂带 变质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乐—南澳构造带白垩纪“片麻状”浆混杂岩的成岩机制研究——以泉州肖厝岩体为例 被引量:5
7
作者 邢光福 李龙明 +5 位作者 姜杨 冯艳芳 卢清地 陈志洪 余明刚 段政 《资源调查与环境》 2014年第2期79-94,共16页
闽东南长乐—南澳构造带沿线出露大面积白垩纪花岗岩岩基,普遍存在岩浆混合现象,肖厝侵入岩是其中的代表性岩体。野外观察和化学分析表明,肖厝侵入岩由二长花岗岩和辉长闪长岩、以及该两种混合端员岩浆混合形成的闪长质-花岗闪长质-花... 闽东南长乐—南澳构造带沿线出露大面积白垩纪花岗岩岩基,普遍存在岩浆混合现象,肖厝侵入岩是其中的代表性岩体。野外观察和化学分析表明,肖厝侵入岩由二长花岗岩和辉长闪长岩、以及该两种混合端员岩浆混合形成的闪长质-花岗闪长质-花岗质过渡岩类组成;岩石总体富碱、富LREE和LILE、贫HFSE;A/CNK=0.82~1.05,属准铝质-微过铝质钙碱性系列,部分受流体交代的岩石A/CNK值可升高至1.69;岩浆混合过程中发生了元素的选择性富集/亏损和同位素组成的均一化,(87 Sr/86 Sr)i为0.7055~0.7061,εNd(t)为-1.9^-3.0。锆石年代学研究表明,肖厝侵入岩的岩浆混合开始于约136Ma,于121Ma时初始侵位于下地壳。结合区域地质特征,分析了肖厝侵入岩的成岩机制,提出岩体侵位早于长乐—南澳构造带的变质变形作用,两者不存在成因上的联系;118~100Ma时该构造带曾发生过深层次地壳逆冲推覆,使形成于中—下地壳的韧性剪切带和肖厝侵入岩共同快速上升至地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岩机制 岩浆混合 肖厝侵入岩 白垩纪 长乐-南澳构造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乐—南澳剪切带晋江段构造岩特征及其构造变形机制 被引量:5
8
作者 马国锋 《福建地质》 1991年第4期281-296,共16页
长乐—南澳左行韧性剪切带位于东南沿海,是西太平洋大陆边缘构造带的一个组成部分。本文基于野外观察及室内分析,并借助透射电镜对变形石英的内部结构进行了观察,利用变形石英显微构造参数估算剪切带中的应力差值,由此探讨了形成构造岩... 长乐—南澳左行韧性剪切带位于东南沿海,是西太平洋大陆边缘构造带的一个组成部分。本文基于野外观察及室内分析,并借助透射电镜对变形石英的内部结构进行了观察,利用变形石英显微构造参数估算剪切带中的应力差值,由此探讨了形成构造岩的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乐-南澳剪切带 构造岩 构造变形机制 大陆边缘构造带
全文增补中
长乐—南澳断裂带中生代活动特征及大地构造属性讨论
9
作者 石建基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040-1040,共1页
长乐—南澳断裂带出露于闽粤沿海地区,断裂带中变质变形的花岗质岩石分属晚侏罗世早期、晚侏罗世晚期、早白垩世早期等3个时期。不同期次侵入岩的变质变形特征、糜棱叶理的切割关系及锆石微区(LA-ICPMS)U-Pb同位素测年数据等,表明该断... 长乐—南澳断裂带出露于闽粤沿海地区,断裂带中变质变形的花岗质岩石分属晚侏罗世早期、晚侏罗世晚期、早白垩世早期等3个时期。不同期次侵入岩的变质变形特征、糜棱叶理的切割关系及锆石微区(LA-ICPMS)U-Pb同位素测年数据等,表明该断裂带在中生代发生了3期韧性剪切变形及相关的动力变质作用:第一期为晚侏罗世(155~145Ma)低角闪岩相变质、深部构造层次的长石相塑性变形;第二期为晚侏罗世末(145~137Ma)高绿片岩相变质、中深层次的长石-石英相塑性变形;第三期为早白垩世早期(约120Ma)低绿片岩相变质、中-浅层次石英相韧-脆性变形。在3期变形中,断裂带运动特征不同:第一期为由北西西向南东东的右行-推覆型韧性剪切变形,位移量约21km;第二期为由北北西向南南东的左行-逆冲韧性剪切变形,其位移量估计达84km;第三期为具正断层性质的右行走滑型韧-脆性剪切变形(主剪切面倾向反转为倾向南东),位移量不足2km。长乐—南澳断裂带是一条中生代的大型陆内韧性剪切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质变形期次 变质变形相 运动学特征 大地构造属性 中生代 长乐-南澳断裂带 闽粤沿海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乐—南澳构造带内的岩浆混合作用 被引量:8
10
作者 聂童春 《福建地质》 2007年第4期270-279,共10页
长乐—南澳构造带由于其特殊的地质构造背景,形成诸多具有典型意义的地质构造现象,岩浆混合作用形成的各类地质现象是其中的一类,通过对大量野外资料的分析,将岩浆混合作用划分为3个不同阶段,并结合区域构造背景探讨了各个阶段岩浆混合... 长乐—南澳构造带由于其特殊的地质构造背景,形成诸多具有典型意义的地质构造现象,岩浆混合作用形成的各类地质现象是其中的一类,通过对大量野外资料的分析,将岩浆混合作用划分为3个不同阶段,并结合区域构造背景探讨了各个阶段岩浆混合作用发生的机制,对进一步研究该构造带提供了重要的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浆混合 酸性端元 基性端元 长乐-南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乐—南澳构造带变质变形期次划分及时代厘定 被引量:7
11
作者 石建基 《福建地质》 2011年第3期189-199,共11页
长乐—南澳构造带中发育有晚侏罗世早期、晚侏罗世晚期及早白垩世等3个不同时期的变质变形侵入岩。不同期次侵入岩具有不同的变质变形特征。根据糜棱岩的空间分布、糜棱叶理的切割关系等,表明构造带在中生代发生了3期韧性剪切变形及相... 长乐—南澳构造带中发育有晚侏罗世早期、晚侏罗世晚期及早白垩世等3个不同时期的变质变形侵入岩。不同期次侵入岩具有不同的变质变形特征。根据糜棱岩的空间分布、糜棱叶理的切割关系等,表明构造带在中生代发生了3期韧性剪切变形及相关的动力变质作用。第一期为(北西西-南东东向)右行-推覆韧性剪切,具低角闪岩相变质、深部构造层次长石相塑性变形等特征;第二期为(北北西-南南东向)左行-逆冲韧性剪切,具高绿片岩相变质、中深层次长石-石英相塑性变形的特征;第三期为具正断层性质的右行走滑韧-脆性剪切(主剪切面倾向反转为倾向南东),具低绿片岩相变质、中-浅层次石英相韧-脆性变形特征。根据对具有不同变质变形特征的3期侵入岩进行的同位素测年研究所获得7个(组)锆石微区(LA-ICPMS)U-Pb同位素年龄数据,结合地质接触关系等,将3期变质变形时代分别厘定为晚侏罗世早期(149.2Ma~145.4Ma)、晚侏罗世晚期(145.4~137Ma)及早白垩世晚期(100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带 变质变形 期次划分 时代厘定 长乐-南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南中生代大地构造研究新进展 被引量:255
12
作者 张岳桥 董树文 +4 位作者 李建华 崔建军 施炜 苏金宝 李勇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57-279,共23页
华南地区中生代构造动力体制经历了从特提斯构造域向滨太平洋构造域的转换,由此产生了强烈的陆内造山作用和岩浆活动,形成了复杂构造组合的晚中生代陆内造山带和火成岩省。本项研究在下列几个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1)通过对雪峰山... 华南地区中生代构造动力体制经历了从特提斯构造域向滨太平洋构造域的转换,由此产生了强烈的陆内造山作用和岩浆活动,形成了复杂构造组合的晚中生代陆内造山带和火成岩省。本项研究在下列几个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1)通过对雪峰山地区沅麻盆地的野外调查和构造测量,确定了该盆地晚中生代.早新生代5期构造应力场及其演替序列:中晚侏罗世近w—E向挤压、早白垩世Nw—sE向伸展、早白垩世中晚期Nw—sE向挤压、晚白垩世近N—s向伸展、古近纪晚期NE—sw向挤压。构造应力场方向的变化记录了不同板缘的动力作用对该区的影响。(2)识别了湖南地区晚古生代一早中生代海相地层中发育的横跨叠加褶皱构造,并基于地层接触关系和已有火成岩同位素年代学数据分析,认为该地区横跨叠加褶皱构造记录了中生代两期构造挤压和地壳增厚事件:早期近东西向褶皱构造是对三叠纪华南地块南北边缘大陆碰撞和增生作用的远程响应,晚期NE—NNE向褶皱构造则是对中晚侏罗世古太平洋板块向华南大陆之下低角度俯冲作用的变形响应。(3)对湖南衡山西缘拆离断裂带的变形结构和运动学特征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和构造测量,确定了衡山变质核杂岩构造,并对拆离带中韧性剪切变形的钠长岩脉的锆石进行了SHRIMPU.Pb测年,从而确定了华南地区伸展构造的起始时代约137Ma,即早白垩世早中期。(4)通过锆石u.Pb年代学测试分析,揭示了东南沿海长乐一南澳构造带早白垩世2期构造一岩浆事件:早期(147~135Ma)表现为强烈的混合岩化作用和深熔作用形成的片麻状花岗岩、花岗片麻岩等;晚期(135~117Ma)岩浆岩以含石榴子石花岗岩为主。这个结果表明东南沿海构造带是晚中生代陆缘造山带,造山作用可能起始于晚侏罗世,于早白垩世早中期(135Ma)以来发生伸展垮塌。在上述研究结果的基础上,探讨了华南地区三叠纪“印支运动”和中、晚侏罗世“燕山运动”的表现及其产生的板块构造动力体制及其转换时代、早白垩世从挤压构造应力体制向伸展构造应力体制转变的时间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内造山 构造应力场 横跨叠加褶皱 中生代大地构造 构造动力体制转换 沅麻盆地 长乐-南澳构造带 华南大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南陆缘晚中生代造山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30
13
作者 崔建军 张岳桥 +6 位作者 董树文 江博明 徐先兵 马立成 李建华 苏金宝 李勇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86-105,共20页
长乐—南澳带位于华南大陆的东南缘,是揭示晚中生代古太平洋板块与欧亚大陆相互作用和华南陆缘地质演化的一条关键性构造带。该构造带的T3-J含煤地层不整合下伏于下白垩统南园组之下,或以角闪岩相包体形式赋存于晚侏罗—早白垩世片麻状... 长乐—南澳带位于华南大陆的东南缘,是揭示晚中生代古太平洋板块与欧亚大陆相互作用和华南陆缘地质演化的一条关键性构造带。该构造带的T3-J含煤地层不整合下伏于下白垩统南园组之下,或以角闪岩相包体形式赋存于晚侏罗—早白垩世片麻状花岗岩体内。这些具有透入性混合岩化特征的副变质岩包体(T3-J)与围岩(片麻状花岗岩)发生过同变形,并且被未变形的白垩纪岩体/脉侵入。这些晚三叠—早侏罗世地层的变质和变形具有朝陆内(NW)方向减弱的特征。下白垩统南园组普遍发生褶皱和绿片岩相变质,并且被未变质的上白垩统石帽山群不整合覆盖。长乐—南澳带的主要岩石单元与构造特征表明华南陆缘在晚中生代经历过两期挤压(造山)。在第一期挤压(造山)过程中,T3-J陆相地层发生褶皱和变质。随后,这些经历了变形和变质的T3-J沉积地层与中-上地壳的其他岩石在早白垩世早期发生构造折返,其间伴随着大规模同构造岩浆作用(147~135 Ma)和区域性混合岩化。在第二期挤压过程中,早白垩世南园组发生褶皱和变质。华南陆缘110~100 Ma的岩浆杂岩、100~90 Ma的A型花岗岩和90~80 Ma的双峰式火成岩可能分别与这次挤压事件及其后的地壳伸展、减薄过程有关。因此,华南晚中生代两大岩浆旋回(165~120 Ma和110~80 Ma)可能受控于同期的两大构造旋回(165~120 Ma和115~80 Ma)。每个构造旋回包括一个地壳受挤压增厚过程和一个随后发生的地壳伸展减薄过程。值得注意的是,华南沿海地区的晚中生代构造-岩浆作用与陆内同期构造-岩浆作用似乎具有可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乐-南澳构造带 平潭-东山杂岩带 福清-云霄变质带 晚中生代 陆缘造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闽东南基性岩脉形成的构造应力场地质意义 被引量:9
14
作者 张贵山 温汉捷 +3 位作者 胡瑞忠 裘愉卓 杨光树 于文修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42-148,共7页
闽东南沿海地处长乐-南澳构造带内,发育晚中生代以来的基性岩脉(岩群),其几何形态和产状记录着区域应力场活动。通过对漳浦赤湖和东山海边基性岩脉的几何形态和产状的分析,推测长乐-南澳带在白垩纪为左旋韧性剪切带,古新世转变成左行脆... 闽东南沿海地处长乐-南澳构造带内,发育晚中生代以来的基性岩脉(岩群),其几何形态和产状记录着区域应力场活动。通过对漳浦赤湖和东山海边基性岩脉的几何形态和产状的分析,推测长乐-南澳带在白垩纪为左旋韧性剪切带,古新世转变成左行脆性剪切带。长乐-南澳带的左旋走滑活动,是由古太平洋板块朝NW斜向俯冲引起的。晚白垩世以来,闽东南应力场性质为剪切与拉张相互变换,指示地壳拉张不是连续的,而是分期次;晚白垩世以来大洋板块属于低应力型俯冲,拉张是东南部主构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性岩脉 拉张 左旋走滑 剪切带 长乐-南澳 闽东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位错理论模型在福建省沿海交通干线地面沉降模拟中的应用 被引量:4
15
作者 吴啸龙 杨志强 +2 位作者 武继峰 李萌 胡洋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A02期338-342,共5页
为了研究活动断裂对福建省东南沿海交通干线基础稳定性的影响,采用位错理论模型,对福建省长乐-南澳断裂带三维活动性进行模拟计算,分析了交通网络覆盖区域的地壳形变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受长乐-南澳断裂带影响,研究区域整体表现为近北... 为了研究活动断裂对福建省东南沿海交通干线基础稳定性的影响,采用位错理论模型,对福建省长乐-南澳断裂带三维活动性进行模拟计算,分析了交通网络覆盖区域的地壳形变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受长乐-南澳断裂带影响,研究区域整体表现为近北东向的缓慢抬升,平均速率为1 mm/a.在与北西走向的九龙江下游断裂的交汇部位,地壳差异性活动显著增强,呈现出下沉-抬升梯度带相互切割的形变趋势.同时,研究区域地应变分布也表现为扩张-压缩交替带,地壳引张最剧烈的区域位于同一断裂交汇处,应变率为2.90×10-8/a.由此可知,长乐-南澳断裂与九龙江下游断裂的交汇部位对研究区域地球动力学基础稳定性影响最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建省东南沿海 交通网络 长乐-南澳断裂带 位错理论模型 地面沉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条正在发育的中、新生代裂谷带 被引量:4
16
作者 朱云鹤 《火山地质与矿产》 1998年第1期37-39,共3页
沿长乐-南澳断裂带分布有非蛇绿岩型的镁铁、超镁铁质岩块;具中、新生代裂谷型岩浆组合;断裂两侧具有相似的变质岩基底及对应显著的地幔隆升地带。说明该断裂带为一条正在发育的中、新生代裂谷带。
关键词 长乐-南澳 断裂带 岩浆岩组合 裂谷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NSS的地壳形变监测
17
作者 贺婧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第1期4-5,17,共3页
近年来,由于地质构造运动复杂,地壳板块运动频繁,因此利用GNSS测量技术有效监测板块运动对大陆动力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本文以长乐-南澳断裂带为对象,用GNSS测量技术,对福建东南沿海地区水平运动进行研究,对断裂带所在地壳运动做... 近年来,由于地质构造运动复杂,地壳板块运动频繁,因此利用GNSS测量技术有效监测板块运动对大陆动力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本文以长乐-南澳断裂带为对象,用GNSS测量技术,对福建东南沿海地区水平运动进行研究,对断裂带所在地壳运动做出相应的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乐-南澳断裂带 地壳运动 GNS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球面最小二乘配置的福建省地壳水平形变研究 被引量:5
18
作者 吴啸龙 杨志强 党永超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401-405,共5页
利用GPS实测数据解算区域地壳应变率分布是现今地壳水平形变研究的一个重要手段。本文研究采用基于球坐标的最小二乘配置应变率计算公式,结合GPS实测速度场解算福建省东南沿海及其邻近区域应变率场。结果显示,福建东南沿海地壳形变主要... 利用GPS实测数据解算区域地壳应变率分布是现今地壳水平形变研究的一个重要手段。本文研究采用基于球坐标的最小二乘配置应变率计算公式,结合GPS实测速度场解算福建省东南沿海及其邻近区域应变率场。结果显示,福建东南沿海地壳形变主要受到来自印度板块与菲律宾板块对欧亚大陆的共同作用。区内主压应变率趋势强于主张应变率趋势。以九龙江断裂为界,以北地区地壳形变特征较为一致,断裂以南地区,自北东向西南,区域地壳形变逐渐变化,呈现离散化、多样化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球面最小二乘配置 GPS速率场 应变率场 福建省东南沿海 长乐-南澳断裂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