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生态环境综合评价 被引量:25
1
作者 范海梅 蒋晓山 +3 位作者 纪焕红 刘鹏霞 胡茂桂 秦玉涛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3期4660-4675,共16页
基于1984-2015年监测数据,给出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长时间序列的变化趋势,确定了营养盐的基准年是1987年,基准值分别是0.0705 mg/L和0.000751 mg/L。结合频数分析方法,无机氮的分区阈值为0.339 mg/L和1.15 mg/L,活性... 基于1984-2015年监测数据,给出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长时间序列的变化趋势,确定了营养盐的基准年是1987年,基准值分别是0.0705 mg/L和0.000751 mg/L。结合频数分析方法,无机氮的分区阈值为0.339 mg/L和1.15 mg/L,活性磷酸盐的分区阈值为0.0289 mg/L和0.0530 mg/L,研究区域可划分为三大分区:口内区、过渡区和口外区;结合生态红线、污染源等具有开发管理属性的分布,最终将研究区域分为8个评价单元。提出了水质环境、沉积物环境、生物生态三类三级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了海洋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方法。水质环境的区域分布与生物生态相似:口内区域较差,口外区域向海逐渐趋好;沉积物环境特征:南支、北支和北港的沉积物质量略好于口外区域,口外区域好于南北槽分区和杭州湾北部。生态环境综合状况由差向好的区域变化为:Ⅳ区<Ⅴ区<Ⅲ区<Ⅰ区<Ⅱ区<Ⅵ区<Ⅷ区<Ⅶ区;随时间有向好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 综合分区 指标体系方法 海洋生态环境 综合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表层沉积物中氧化还原敏感性微量元素的环境指示意义 被引量:13
2
作者 许淑梅 翟世奎 +2 位作者 张爱滨 张晓东 张怀静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759-766,共8页
对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表层沉积物和底层悬浮体中氧化还原敏感元素分布规律和富集特征进行了分析与研究。结果表明氧化还原敏感元素在研究区具有明显的"离岸富集"特征,去除粒度效应、陆源碎屑来源组分和有机质的吸附作用等因... 对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表层沉积物和底层悬浮体中氧化还原敏感元素分布规律和富集特征进行了分析与研究。结果表明氧化还原敏感元素在研究区具有明显的"离岸富集"特征,去除粒度效应、陆源碎屑来源组分和有机质的吸附作用等因素的影响之后,氧化还原敏感元素仍显示出在缺氧区的富集。通过同一站位底层悬浮体和沉积物中氧化还原敏感元素含量的分析比较,发现底层水缺氧是导致氧化还原敏感元素Mo、Cd、V等在沉积物中富集的主要原因。Mo、Cd、V等元素的不同富集程度可用来反映缺氧区的缺氧程度。因此,Mo,Cd,V等RSE在长江口外缺氧区及其邻近海域具有氧化还原环境指示意义,可以指示长江口外缺氧区的存在与大体范围,并可在一定程度上用来衡量缺氧区的缺氧程度。U理论上虽然也对环境的氧化还原条件敏感,但由于受陆源碎屑来源组分的影响较大,在长江口外缺氧区的富集并不明显,因此U在研究区不具有氧化还原环境指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还原敏感性元素 氧化还原环境 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 缺氧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工程一期蓄水后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表层沉积物重金属污染及其潜在生态风险评价 被引量:5
3
作者 王蓓 翟世奎 许淑梅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9-26,共8页
根据2003年6月和2007年4月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表层沉积物中Cu、Cr、Pb、Zn和Cd等重金属元素含量的实测资料,采用3种评价方法(基于沉积物质量标准的评价、生物效应浓度阈值法和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其污染及生态危害程度进行了评价。结... 根据2003年6月和2007年4月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表层沉积物中Cu、Cr、Pb、Zn和Cd等重金属元素含量的实测资料,采用3种评价方法(基于沉积物质量标准的评价、生物效应浓度阈值法和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其污染及生态危害程度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三峡工程一期蓄水后Cu在第二类沉积物中的比例上升,偶尔对生物产生的负面效应有增加趋势,Cr则恰好相反,Pb、Zn和Cd在不同沉积物标准中所占比例基本不变,对生物的负面效应较低。从总的污染程度来看,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污染程度和潜在生态风险为低级。典型污染要素的污染程度由高到低的顺序为:Cr>Cu>Zn>Pb>Cd;各污染物对生态风险影响程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Cd>Cu>Cr>Pb>Zn,前两种元素是研究区主要的潜在生态风险因子。在三峡工程一期蓄水早期(2003年),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表层沉积物总的潜在生态风险指数和单个污染物的潜在生态风险系数较蓄水前有所增加,2007年的风险水平与1988—1992年基本持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工程一期蓄水 表层沉积物 污染 潜在生态风险评价 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表层沉积物粒度划分及变化规律研究 被引量:7
4
作者 许淑梅 张晓东 +1 位作者 翟世奎 卢海建 《海洋地质动态》 2007年第2期1-8,共8页
对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30个站位的表层沉积物粒度进行了粒级划分,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各粒级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研究区表层沉积物最高含量粒级——粉砂(粒径4-63μm,含量大于50%)并非组成沉积物的主体粒级,<16μm的细粉砂及黏土粒级才... 对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30个站位的表层沉积物粒度进行了粒级划分,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各粒级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研究区表层沉积物最高含量粒级——粉砂(粒径4-63μm,含量大于50%)并非组成沉积物的主体粒级,<16μm的细粉砂及黏土粒级才是研究区的主体粒级,含量在50%-80%之间,能代表粒径频率分布的中心趋向和平均搬运动能情况。16μm是研究区沉积物粒度性质的一个分界点。通过对表层沉积物粒级的研究还发现研究区沉积物粒度粒级含量变化具有明显的规律性:4-8μm,8-16μm细粉砂粒级百分含量的变化规律与<1μm,1-2μm,2-4μm粒级(细分的黏土粒级)完全一致,与>16μm的各粒级之间不相关或呈强的负相关关系;16-32μm、32-63μm粗粉砂粒级含量的变化规律与63-125μm,125-250μm,>250μm粒级(细分的砂粒级)的变化规律呈弱相关或弱负相关关系,与<16μm的各粒级的变化规律不相关。对沉积物粒度的不同组分研究有助于对沉积动力环境和元素的“粒度效应”等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度 粒级精细划分 表层沉积物 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春、夏季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无机营养盐的分布特征分析 被引量:6
5
作者 夏荣霜 张海燕 +2 位作者 徐亚岩 尹艳娥 徐兆礼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3期5688-5693,共6页
根据长江口及其附近海域2个航次(2012年5月和8月)营养盐等的调查资料,分析了调查海域无机营养盐5项指标的分布特征及其分布原因。结果表明,春季磷酸盐和硅酸盐的质量浓度均小于夏季,而总溶解性无机氮(DIN)却大于夏季;春、夏季表层磷酸... 根据长江口及其附近海域2个航次(2012年5月和8月)营养盐等的调查资料,分析了调查海域无机营养盐5项指标的分布特征及其分布原因。结果表明,春季磷酸盐和硅酸盐的质量浓度均小于夏季,而总溶解性无机氮(DIN)却大于夏季;春、夏季表层磷酸盐质量浓度均小于底层;而硅酸盐和DIN却没有这一规律;春季(5月)、夏季(8月)调查海区水体中无机营养盐(除氨氮以外)的质量浓度总体呈现从近海向外海递减趋势;硝酸盐是调查海水中无机氮主要存在形式,占DIN的90%左右;分析各无机营养盐与盐度的相关性,得知硅酸盐与盐度的相关性最大,DIN次之,磷酸盐最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 无机营养盐 分布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表层沉积物中锑的地球化学特征与环境风险评价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杜文 张霄宇 葛冰 《科技通报》 2019年第11期193-200,213,共9页
锑是一个可长距离输送的全球性有毒元素,但锑在河口不同环境要素中的迁移、转化以及其地球化学行为特征最近才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为了揭示锑元素在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的富集程度、物质来源及其潜在生态环境影响,本次研究以长江口及邻... 锑是一个可长距离输送的全球性有毒元素,但锑在河口不同环境要素中的迁移、转化以及其地球化学行为特征最近才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为了揭示锑元素在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的富集程度、物质来源及其潜在生态环境影响,本次研究以长江口及邻近海域29. 5°~32. 5°N,121°~124. 5°E区域内表层沉积物样品为研究对象,基于沉积物全样Al、Ca、Si、Ni等主量元素,以及Cd、Cr、Cu、Pb、Sb、Sr、Zn等微量元素的含量检测分析,并采用地积累指数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展开了锑元素在研究海域表层沉积物中累积程度和潜在生态风险。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内表层沉积物中的锑含量范围为0. 44~4. 41μg/g,平均值为1. 15μg/g;已达到了偏中度污染水平,并且具有着较高的潜在生态风险,尤其是在长江入海口南支与杭州湾内锑元素具有很高的潜在生态风险。通过主成分分析方法认为锑元素的主要物质来源为长江径流输入以及人为活动输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 表层沉积物 锑元素 潜在生态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表层沉积物的有机质物源变化分析 被引量:7
7
作者 晁海娟 高建华 +3 位作者 贾建军 张晨晨 郭俊丽 薛成凤 《海洋环境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37-242,共6页
2013~2015年,在长江口-杭州湾及其邻近海区采集表层底质样品112个,进行总有机碳(TOC)、总氮(TN)、有机碳同位素(δ^(13)C)、有机氮同位素(δ^(15)N)和C/N的测定,得到碳氮元素的空间分布特征;并与2006年的数据对比,观察TOC、TN和有机碳δ... 2013~2015年,在长江口-杭州湾及其邻近海区采集表层底质样品112个,进行总有机碳(TOC)、总氮(TN)、有机碳同位素(δ^(13)C)、有机氮同位素(δ^(15)N)和C/N的测定,得到碳氮元素的空间分布特征;并与2006年的数据对比,观察TOC、TN和有机碳δ^(13)C的空间变化。将研究区划分为北部的长江水下三角洲和南部的浙闽内陆架沉积区两部分,结果表明:TOC和TN在北部由陆向海先升高后降低,在浙闽内陆架沉积区表现为向海增加,并在122°~123°E范围内的29°N附近出现高值;有机碳δ^(13)C由陆向海变轻,且在长江水下三角洲比浙闽内陆架沉积区要低,变化较南部慢;2006年和2015年的数据对比表明,近年来,TOC和TN降低,有机碳δ^(13)C变轻,碳氮元素的空间分布更加均一,这些变化在123.5°E以西的长江口地区表现得尤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 TOC 有机碳δ^13C
原文传递
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表层沉积物中部分金属元素赋存形态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董春肖 李铁 +2 位作者 刘春颖 李安龙 朱茂旭 《海洋湖沼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14-124,共11页
2014年6月在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采集了表层沉积物样品,用连续提取法对Cr、Co、Ni、Cu、Zn、Al、Mn和Fe金属元素的赋存形态进行分离,即分作可交换态(EXC)、碳酸盐结合态(CARB)、铁锰氧化物结合态(ERO)、有机结合态(OSM)和残渣态(RES)并... 2014年6月在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采集了表层沉积物样品,用连续提取法对Cr、Co、Ni、Cu、Zn、Al、Mn和Fe金属元素的赋存形态进行分离,即分作可交换态(EXC)、碳酸盐结合态(CARB)、铁锰氧化物结合态(ERO)、有机结合态(OSM)和残渣态(RES)并测定了含量。结果表明,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表层沉积物中的Cr主要赋存在OSM态中,Mn主要赋存在CARB态中,Ni在OSM态和ERO态含量相当,Co、Cu、Zn、Al和Fe元素主要赋存在ERO态中。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D断面表层沉积物中Cr、Co、Ni、Cu、Zn、Al、Mn和Fe元素的非残渣态含量随着离岸距离的增加而逐渐降低。ERO态金属元素随着沉积物中铁锰水合氧化物的含量的升高而增加,且ERO-Cr、Co、Ni、Cu、Zn、Al与铁锰水合氧化物含量之间有较好的相关性,说明这些金属元素受到铁锰水合氧化物的影响。各金属元素非残渣态总量与ERO-Fe含量之间相关性也较好,说明各元素非残渣态受控于其各自主要的赋存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 表层沉积物 金属元素 化学形态
原文传递
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两定点周日海流观测的准调和分析 被引量:5
9
作者 张锋 李瑞杰 +1 位作者 孙杰 罗锋 《海洋湖沼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57-63,共7页
本文采用短期资料的潮流准调和分析方法对2016年7月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两个连续站的表、中、底3层海流数据进行准调和分析,计算得到两站点的O1、K1、M2、S2、M4、MS4等6个分潮的调和常数,并绘制了各层各分潮的潮流椭圆。计算结果表明:... 本文采用短期资料的潮流准调和分析方法对2016年7月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两个连续站的表、中、底3层海流数据进行准调和分析,计算得到两站点的O1、K1、M2、S2、M4、MS4等6个分潮的调和常数,并绘制了各层各分潮的潮流椭圆。计算结果表明:该海域潮流流速由表及底逐渐降低,潮流为旋转流且为顺时针,潮流性质以不正规半日潮为主,分潮流主要为北分量大于东分量,且M2分潮占绝对优势。余流垂向表现为从上至下逐渐减小,方向指向东北向,且东分量大于北分量。结果可以为同期观测的其他悬浮物分布及物质输运提供动力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 准调和分析 海流 余流
原文传递
夏季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海水及大气中挥发性卤代烃的分布与海-气通量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李成帅 何真 +1 位作者 张婧 杨桂朋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761-771,共11页
挥发性卤代烃(Volatile halocarbons,VHCs)是大气中重要的痕量温室气体,在全球变暖和大气化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运用吹扫-捕集气相色谱法于2016年7月4—16日对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6种常见的挥发性卤代烃(CFC-11、CFC-12、CH2Cl2、CCl_4... 挥发性卤代烃(Volatile halocarbons,VHCs)是大气中重要的痕量温室气体,在全球变暖和大气化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运用吹扫-捕集气相色谱法于2016年7月4—16日对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6种常见的挥发性卤代烃(CFC-11、CFC-12、CH2Cl2、CCl_4、C_2Cl_4、CHBr3)的浓度进行了测定.同时,测定了大气中的CCl_4、CFC-11、CFC-12和C_2Cl_4浓度.结果表明,受陆源输入、水团及生物作用因素的影响,海水中6种VHCs的浓度分布总体呈现出近岸高、远海低的趋势.受地理位置和水文等条件影响,不同的VHCs垂直分布有所差别,但浓度的高值区出现在0~20 m水体中.相关性分析表明,CHBr3与Chl-a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说明CHBr3分布受到浮游植物生物量的影响;CCl_4、C_2Cl_4与CFC-11显著正相关,推测三者拥有相似的来源.另外,分析结果显示,CHBr3与pH之间没有相关性.大气中除CFC-11外,CCl_4、CFC-12和C_2Cl_4的平均浓度均高于全球平均值.大气中4种VHCs浓度分布表现出近岸高、外海低的趋势.后向轨迹分析表明,近岸的陆源污染及大气的扩散输送是长江口及其附近海域上方大气VHCs的重要来源.采用双膜模型估算了卤代烃的海-气通量,结果表明,夏季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是大气中CCl_4、C_2Cl_4、CHBr3、CH2Cl2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挥发性卤代烃 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 浓度分布 海-气通量
原文传递
冬季和夏季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一氧化碳的分布、海-气通量和微生物消耗的研究
11
作者 杨晨 张婧 杨桂朋 《海洋环境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813-824,共12页
海洋是大气中一氧化碳(CO)的重要来源,河口区域在调节气候活性气体收支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旨在研究长江口作为典型河口在全球海洋CO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的地位,并进一步了解河口区域海水和大气中CO浓度的变化情况。本文基于2021年... 海洋是大气中一氧化碳(CO)的重要来源,河口区域在调节气候活性气体收支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旨在研究长江口作为典型河口在全球海洋CO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的地位,并进一步了解河口区域海水和大气中CO浓度的变化情况。本文基于2021年冬季和夏季在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的现场调查,对该海域CO分布、海-气通量和微生物消耗速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冬季和夏季调查海域大气中CO的体积分数平均值分别为(530.39±120.40)×10^(-9)和(416.91±102.01)×10^(-9),大气中CO含量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受光照强度和陆源输入有机物的影响,夏季表层海水中CO的浓度平均值[(4.52±2.13)nmol/L]显著高于冬季[(1.30±0.79)nmol/L];相应地,夏季海—气通量平均值[0.95μmol/(m^(2)·d)]亦显著高于冬季[0.10μmol/(m^(2)·d)]。冬季的微生物消耗速率常数(kbio)的平均值[(0.46±0.31)/h]明显高于夏季[(0.26±0.07)/h],其空间分布差异不大。本文的研究结果有助于深入认识河口区域在全球海洋CO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的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氧化碳 浓度分布 海—气通量 微生物消耗 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