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1篇文章
< 1 2 1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间离效果理论的大型邮轮公共空间设计研究
1
作者 王金金 潘长学 姜杰 《家具与室内装饰》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18-123,共6页
本文旨在探讨基于间离效果理论的大型邮轮公共空间设计策略及方法。通过分析当代大型邮轮的体验转向及间离效果理论,总结出间离效果在概念层和空间层两个维度的双重召唤结构。从大型邮轮公共空间“创新性”的设计策略出发,探讨陌生化的... 本文旨在探讨基于间离效果理论的大型邮轮公共空间设计策略及方法。通过分析当代大型邮轮的体验转向及间离效果理论,总结出间离效果在概念层和空间层两个维度的双重召唤结构。从大型邮轮公共空间“创新性”的设计策略出发,探讨陌生化的主题内容及非常规化的空间叙事,并提出大型邮轮公共空间“未定性”的设计方法,利用点的“聚焦”、线的“中断”、面的“拼贴”实现空间的“间离”。间离效果理论在大型邮轮公共空间设计中的应用,有助于打破传统设计的常规性,增强空间的动态性与多义性,为当下国产大型邮轮空间设计提供了新的视角与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离效果 大型邮轮 空间体验 创新设计 邮轮空间 美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丑角之美——浅谈戏曲丑角的间离效果
2
作者 赵晨 《中国民族博览》 2024年第4期130-132,共3页
丑角在中国传统戏剧中属四大行当之一,这个名目从宋元南戏时期发展至今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且贯穿于全国范围内三百六十多个剧种之间,正可谓是“无丑不成戏”。20世纪著名戏剧家,表现派代表人物布莱希特曾观看戏曲,赞叹了戏曲写意虚拟... 丑角在中国传统戏剧中属四大行当之一,这个名目从宋元南戏时期发展至今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且贯穿于全国范围内三百六十多个剧种之间,正可谓是“无丑不成戏”。20世纪著名戏剧家,表现派代表人物布莱希特曾观看戏曲,赞叹了戏曲写意虚拟的审美艺术特征,而戏曲艺术与他追求的“间离”之间亦有所共通,脸抹豆腐块的丑角即是打破“第四堵墙”的一枚顽石丑角的出现使戏曲表演中参与的观众,在沉浸和间离中进行切换,这让戏剧的呈现愈加精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丑角 间离效果 戏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翳想的涟漪:谷崎润一郎《春琴抄》的间离效果浅析
3
作者 刘煜晗 《今古文创》 2024年第9期10-12,25,共4页
“间离效果”又称“陌生化效果”,是德国戏剧家贝托尔特·布莱希特的著名戏剧理论。谷崎润一郎的《春琴抄》凭借其唯美浪漫的叙事风格、错综复杂的男女畸恋和日式传统的故事背景深受全世界读者的喜爱。谷崎润一郎通过“《传》——... “间离效果”又称“陌生化效果”,是德国戏剧家贝托尔特·布莱希特的著名戏剧理论。谷崎润一郎的《春琴抄》凭借其唯美浪漫的叙事风格、错综复杂的男女畸恋和日式传统的故事背景深受全世界读者的喜爱。谷崎润一郎通过“《传》——老妪——‘我’”的三重叙事结构,大胆省略标点符号并引入“读者想象力”元素,在拓宽写作技巧之余亦延伸了文艺魅力的余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莱希特 间离效果 《春琴抄》 阴翳之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电影叙事中的“空间畸变”与“间离效果” 被引量:10
4
作者 李显杰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7年第3期44-47,共4页
叠印、变焦镜头作为电影蒙太奇语言,具有“空间畸变”性组合特征,其叙事功能不在于组织情节、结构故事,而是要凸现主体叙事意图和意念,制造“间离效果”。叠印空间不属于线性空间而是不同空间的“垂直性”并置,旨在强化镜头空间自... 叠印、变焦镜头作为电影蒙太奇语言,具有“空间畸变”性组合特征,其叙事功能不在于组织情节、结构故事,而是要凸现主体叙事意图和意念,制造“间离效果”。叠印空间不属于线性空间而是不同空间的“垂直性”并置,旨在强化镜头空间自身的表现力。变焦镜头则表现为展平空间,使观众产生局外感和距离感,进而制造出独特的心理冲击力。“空间畸变”性组合具有悖反性,既为电影叙事提供了特殊的表现机制,又给电影叙事带来了许多意外因素、偶然性“干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影叙事 叠印 变焦镜头 空间畸变 间离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间离效果”在电视节目中的存在意义及运用技巧 被引量:9
5
作者 董健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41-144,共4页
"间离效果"又称"陌生化"理论,是德国戏剧大师布莱希特提出的戏剧理论。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电视节目试图运用"间离效果"制造出全新的审美感受。"间离效果"的运用赋予了节目内容更多维更立体的时... "间离效果"又称"陌生化"理论,是德国戏剧大师布莱希特提出的戏剧理论。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电视节目试图运用"间离效果"制造出全新的审美感受。"间离效果"的运用赋予了节目内容更多维更立体的时空,使电视节目承载了更丰富的文化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离效果 布莱希特 陌生化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戏曲点燃布莱希特的理论火花——从“间离效果”“打破第四堵墙”看东方戏剧美学对西方的影响 被引量:8
6
作者 陈伟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5期104-111,共8页
表现主义戏剧大师布莱希特的核心理论是“间离效果”、“打破第四堵墙”。他的理论直接来源于对中国戏曲实践的认识,是中国(东方)的戏曲美学观对西方戏剧模式的重大影响。布莱希特的理论不是照搬中国戏曲的表现方式,而是将中国戏曲表现... 表现主义戏剧大师布莱希特的核心理论是“间离效果”、“打破第四堵墙”。他的理论直接来源于对中国戏曲实践的认识,是中国(东方)的戏曲美学观对西方戏剧模式的重大影响。布莱希特的理论不是照搬中国戏曲的表现方式,而是将中国戏曲表现方式的精华融入西方戏剧的表现方式中,再造出一种全新的表现方式,这种改造和创新展示了世界戏剧发展的方向。布莱希特接受中国戏曲美学的影响主要在用新的编剧观念创作剧本、改革结构编排、借鉴中国戏曲的表现手法和舞台布景的改进等方面,通过这些改进调整了演剧中演员与角色、演员与观众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戏剧理论 中国 戏曲 布莱希特 演员 角色 观众 表现主义 间离效果 东方戏剧美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布莱希特“间离效果”的影视应用 被引量:14
7
作者 陈俊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2-23,共2页
布莱希特以"间离效果"为理论核心构建了欧洲崭新的戏剧美学体系,他以尊重观众自我思考作为出发点,提出了演员表演的"陌生化""叙述性戏剧体系"等观点,这些观点在给戏剧创作开辟新路径的同时,也为影视艺术的创造提供了更宽广的思路... 布莱希特以"间离效果"为理论核心构建了欧洲崭新的戏剧美学体系,他以尊重观众自我思考作为出发点,提出了演员表演的"陌生化""叙述性戏剧体系"等观点,这些观点在给戏剧创作开辟新路径的同时,也为影视艺术的创造提供了更宽广的思路。本文即以布莱希特的"间离效果"为理论支持,探讨布莱希特理论在现代影视作品中的应用实践。影视作品中"间离效果"的运用即意味着导演以观众所不熟知的"惊异"手法将影视文本创造性地表现出来,从而使影视作品超出观众的期待视野,让观众在作品提供的想象空间里不断发散思维,再思考生活,并且产生独特的审美体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离效果 “陌生化” “惊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戏曲元素的创造性接受——论布莱希特《四川好人》中的“间离效果” 被引量:4
8
作者 吴晴萍 《浙江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92-98,共7页
20世纪德国著名剧作家布莱希特戏剧理论的出发点是建立一种非亚里士多德式的戏剧——叙事剧,"间离效果"是其叙事剧理论的重要构成,而中国戏曲在"间离效果"的构建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文以布莱希特的代表作之一... 20世纪德国著名剧作家布莱希特戏剧理论的出发点是建立一种非亚里士多德式的戏剧——叙事剧,"间离效果"是其叙事剧理论的重要构成,而中国戏曲在"间离效果"的构建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文以布莱希特的代表作之一《四川好人》为例,分析了其中的中国戏曲元素以及间离效果的形成。并指出:布莱希特正是在创造性地接受中国戏曲元素的基础上形成了他独特的戏剧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戏曲 布莱希特 间离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布莱希特“间离效果”理论的再认识 被引量:6
9
作者 林婷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4期89-94,共6页
幻觉与间离之间存在着对立、依存、转化等多重关系。布莱希特的“间离效果”突出的是二者间的对立关系,而对依存、转化关系则有意缺省。通过对间离与幻觉之间多重关系的疏理,布莱希特“间离效果”理论形成的逻辑理路,它的偏执及有用性... 幻觉与间离之间存在着对立、依存、转化等多重关系。布莱希特的“间离效果”突出的是二者间的对立关系,而对依存、转化关系则有意缺省。通过对间离与幻觉之间多重关系的疏理,布莱希特“间离效果”理论形成的逻辑理路,它的偏执及有用性等问题将得到深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莱希特 间离效果 幻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布莱希特的“间离效果”论与布列松的“电影书写”论之比较 被引量:3
10
作者 杜萌若 《学术交流》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155-158,共4页
布莱希特把绝大多数的传统戏剧形容为“美食戏剧”,激烈对抗从亚里士多德到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雄踞欧洲剧坛两千余年的移情———共鸣理论,提出以间离效果为核心的叙述体戏剧的新主张。布列松严格区分了“电影书写”与“电影”的概念内涵... 布莱希特把绝大多数的传统戏剧形容为“美食戏剧”,激烈对抗从亚里士多德到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雄踞欧洲剧坛两千余年的移情———共鸣理论,提出以间离效果为核心的叙述体戏剧的新主张。布列松严格区分了“电影书写”与“电影”的概念内涵,认为只有前者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艺术创作。“间离效果”是“布莱希特主义”的核心,布莱希特认为它完全可以代替情感共鸣成为艺术享受的根基。布列松理想的“电影书写”中的影像和声音是自在自为的,模特儿在行动,在说话,可他没有也不需要演技,他并不是另一个人,仍是他自己。布莱希特与布列松在表演理论上的重大分歧其实是两人关于艺术本质和功用问题迥异理解的具体体现。布莱希特倡导演出和观剧中的“间离效果”,着眼点并非仅仅在于戏剧艺术本身,而是蕴涵着引导正确人生观与世界观的政治功用的。布列松是艺术宗教的信徒,在他那里,如果说艺术有什么功用的话,那便是令我们在一瞬间感知到“实在”的神秘与无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莱希特 间离效果 布列松 电影书写 模特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现代诗的“间离效果” 被引量:1
11
作者 姚国建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1年第5期70-74,共5页
现代诗讲究“间离效果”,即适当拉开诗作与读者之间的距离 ,使其获得一种独特的审美效应。本文对制造“间离效果”的种种方法进行了比较详细的探讨。同时还从创作的角度 ,提出了其写作的要求 ;从创作的心理机制上 ,比较间离型的诗与情... 现代诗讲究“间离效果”,即适当拉开诗作与读者之间的距离 ,使其获得一种独特的审美效应。本文对制造“间离效果”的种种方法进行了比较详细的探讨。同时还从创作的角度 ,提出了其写作的要求 ;从创作的心理机制上 ,比较间离型的诗与情感宣泄型的诗 ,认为前者是“冷处理” ,后者是“热加工” ;从欣赏的角度 ,分析了间离型的诗能使读者产生独特的审美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诗 间离效果 陌生化 新奇化 诗歌 艺术手法 叙述方式 审美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术创作中“间离效果”的运用 被引量:1
12
作者 巨潮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53-154,共2页
关键词 间离效果 美术创作 戏剧艺术家 客观物象 造型手段 距离感 20世纪 布莱希特 耐人寻味 戏剧情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布莱希特间离效果理论及其反叛性——以《大胆妈妈和她的孩子们》为例 被引量:1
13
作者 屈菲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45-148,共4页
布莱希特的戏剧及其间离效果理论体现了先锋文化的反叛性。布莱希特在《大胆妈妈和她的孩子们》中运用了其制造间离效果的主要手段,这部戏剧的内容也与布莱希特理论主旨的反叛性相契合。从中可以看出,布莱希特的理论取向更接近于法兰克... 布莱希特的戏剧及其间离效果理论体现了先锋文化的反叛性。布莱希特在《大胆妈妈和她的孩子们》中运用了其制造间离效果的主要手段,这部戏剧的内容也与布莱希特理论主旨的反叛性相契合。从中可以看出,布莱希特的理论取向更接近于法兰克福学派,而与正统的马克思主义差异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离效果理论 法兰克福学派 布莱希特 《大胆妈妈和她的孩子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蔡明亮电影与观众的距离——论间离效果在蔡明亮影片中的运用 被引量:3
14
作者 高昶 《戏剧之家》 2017年第9期127-128,共2页
从早期叙事影片到美术馆的当代影展,蔡明亮一步步弱化影像的叙事性,丰富并深化了影像中的表演与象征含义。脱离了传统影片以叙述引导观众的方式,蔡明亮创造并为观众提供了一个更加开放的、主观的交流空间。本文着重从布莱希特的"... 从早期叙事影片到美术馆的当代影展,蔡明亮一步步弱化影像的叙事性,丰富并深化了影像中的表演与象征含义。脱离了传统影片以叙述引导观众的方式,蔡明亮创造并为观众提供了一个更加开放的、主观的交流空间。本文着重从布莱希特的"间离效果"角度出发,讨论蔡明亮处理影像与观众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蔡明亮 电影 距离 间离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畸变中的角色、时空与人物——电影《黄金时代》中的间离效果分析 被引量:3
15
作者 王雅琦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第5期72-75,共4页
许鞍华执导的传记电影《黄金时代》,拒绝平庸,颠覆传统,让演员直面镜头,产生了奇异的间离效果。影片采用叙述者与角色不断置换,叙述时空循环骤变与人物形象双重性等间离方法,使影片更具客观性与可观性,生动地构建了一个颠沛流离却热血... 许鞍华执导的传记电影《黄金时代》,拒绝平庸,颠覆传统,让演员直面镜头,产生了奇异的间离效果。影片采用叙述者与角色不断置换,叙述时空循环骤变与人物形象双重性等间离方法,使影片更具客观性与可观性,生动地构建了一个颠沛流离却热血沸腾的黄金时代;同时使观众有心理空间思考影片,自由地感受萧红以及影片中同样自由不羁的黄金时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金时代》 间离效果 角色间离 时空间离 人物间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哈姆雷特》的间离效果 被引量:1
16
作者 袁翔华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07年第4期32-34,共3页
布莱希特与莎士比亚虽属不同时代的戏剧家,但在戏剧表现手法上仍然可找到相似处。本文运用布莱希特戏剧的间离理论,从戏剧结构和情节上探讨了莎士比亚悲剧《哈姆雷特》中的间离手段和陌生化技巧。剧中的间离效果体现在:叙述手段的陌生... 布莱希特与莎士比亚虽属不同时代的戏剧家,但在戏剧表现手法上仍然可找到相似处。本文运用布莱希特戏剧的间离理论,从戏剧结构和情节上探讨了莎士比亚悲剧《哈姆雷特》中的间离手段和陌生化技巧。剧中的间离效果体现在:叙述手段的陌生化、结构的延宕、语言的间离、对位等。莎翁精心地运用间离手法使哈姆雷特获得了不同凡响的戏剧效果及审美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离理论 间离效果 结构延宕 对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武林外传》看间离效果在中国情景喜剧中的运用与前景 被引量:2
17
作者 毛政 《戏剧之家》 2009年第2期14-15,共2页
本文以间离效果在情景喜剧《武林外传》中的运用为切入点,浅要分析了间离效果在中国情景喜剧中的运用优势和发展前景。
关键词 间离效果 《武林外传》 中国情景喜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玻璃动物园》中的“间离效果” 被引量:1
18
作者 臧华 《四川戏剧》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62-64,共3页
间离效果也被称为陌生化效果.是德国戏剧家贝托尔特·布莱希特戏剧美学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长期以来.西方戏剧都为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论所左右,从古希腊悲剧到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戏剧家都追求“给大众以真实的幻觉”。为... 间离效果也被称为陌生化效果.是德国戏剧家贝托尔特·布莱希特戏剧美学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长期以来.西方戏剧都为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论所左右,从古希腊悲剧到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戏剧家都追求“给大众以真实的幻觉”。为打破这种亚里士多德式的幻觉主义.布莱希特创立了以“间离化”观念为核心的“叙事剧”(又译“史诗剧”)理论,形成了全新的戏剧体系。布莱希特指出.间离产生的效果可概括为:认识(熟悉)→不认识(陌生、不熟悉)→认识(熟悉、理解),这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辨证认识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离效果 《玻璃动物园》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 亚里士多德 布莱希特 古希腊悲剧 否定之否定 戏剧美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间畸变”及其“间离效果”——浅谈一种影视创作中的话语叙事功能 被引量:2
19
作者 李效文 《六盘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4年第1期47-49,共3页
“空间畸变”性组合的重心是要凸现文本主事意图的话语所指、强化特定言语、特定信息场域抑或特定形象的 “熵”的能指性;“空间畸变”的成功构筑不仅能够在影视文本及其接受者之间奠定出良好的“间离效果”,而且能够打破“造 梦工厂”... “空间畸变”性组合的重心是要凸现文本主事意图的话语所指、强化特定言语、特定信息场域抑或特定形象的 “熵”的能指性;“空间畸变”的成功构筑不仅能够在影视文本及其接受者之间奠定出良好的“间离效果”,而且能够打破“造 梦工厂”所制造的“现实幻觉”并进以使普通受众获取一种布莱希特意义上的“批判的态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畸变 间离效果 影视话语 叙事 形象感知 言语 张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间离效果视域下《兵车行》两英译本比较研究
20
作者 戴涛 廖志勤 《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2期32-36,共5页
布莱希特提出的"间离效果"是欧洲戏剧美学的理论核心,它以戏剧作为思考的载体,应用到诗歌翻译的实践中,依然具有指导意义。具体体现在:在汉诗英译过程中,译者应与原著保持距离;译文应与读者保持距离;间离色彩在译文中的保留。
关键词 《兵车行》 间离效果 诗歌翻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