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唐山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4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闽北近岸海域末次盛冰期古河道体系平面展布以及垂向反射特征
被引量:
2
1
作者
徐承芬
孔祥淮
+2 位作者
杨源
张晓波
王蛟
《海洋地质前沿》
CSCD
2018年第1期6-11,共6页
根据采集的3 500km浅地层剖面资料,对闽北近岸海域末次盛冰期古河道体系的平面展布特征(宽度、深度变化特征)和垂向剖面反射特征(反射界面、层序内部反射特征)进行了详细的描述,系统地分析了研究区在末次盛冰期古河道体系的平面展布和...
根据采集的3 500km浅地层剖面资料,对闽北近岸海域末次盛冰期古河道体系的平面展布特征(宽度、深度变化特征)和垂向剖面反射特征(反射界面、层序内部反射特征)进行了详细的描述,系统地分析了研究区在末次盛冰期古河道体系的平面展布和古河道典型断面反射特征,初步推测了其起源及形成时的地质环境。结果表明:(1)研究区内存在一个古河道体系,结合当时古地形及地理位置综合分析,古河道分布与当时海底的地形变化大致对应,推测其中一条走向大致为EW向的古河道可能来源于闽江,另外一条走向为SN向的古河道可能来源于长江支流,具体起源尚待进一步探讨;(2)进一步验证了自末次盛冰期以来,研究区从发生海退裸露地表发育古河道到再次遭受海侵形成浅海环境的历史变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闽北近岸海域
末次盛冰期
浅地层剖面
古河道体系形态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闽北近岸海域表层沉积物的风化特征及物源指示
被引量:
5
2
作者
宁泽
张勇
+3 位作者
林学辉
毕世普
胡刚
孔祥淮
《海洋地质前沿》
CSCD
2020年第10期12-21,共10页
通过对闽北近岸海域的229个表层沉积物样品和周边河流的54个表层沉积物样品进行粒度和常量元素测试,分析了研究区常量元素分布及粒度控制效应,并运用成分变异指数(ICV)和化学蚀变指数(CIA)2种风化指标,结合(A-CN-K)-(A-CNK-FM)三角图,...
通过对闽北近岸海域的229个表层沉积物样品和周边河流的54个表层沉积物样品进行粒度和常量元素测试,分析了研究区常量元素分布及粒度控制效应,并运用成分变异指数(ICV)和化学蚀变指数(CIA)2种风化指标,结合(A-CN-K)-(A-CNK-FM)三角图,探讨了其风化特征及物源指示。研究表明,闽北近岸海域从岸向海表层沉积物粒径变粗,底质类型表现为明显的条带状,依次为泥-粉砂-砂质粉砂-砂。分析认为,形成这种条带状的主要原因是其物源及动力机制的不同,近岸主要为长江及周边河流物质输送,分布在50 m水深以浅,而在70 m以深的粗砂主要为残留沉积,50~70 m表现为过渡类型。风化程度研究表明,在空间分布上,从岸向海化学风化程度逐渐增强,70 m以深的异常区是以石英为主的残留沉积,抗风化能力强,黏土矿物含量低,表现为弱化学风化程度。长江、瓯江、闽江沉积物的风化程度表现为随着地理纬度的降低而增强,气候效应明显,研究区与长江沉积物风化趋势更为接近,所经历的形成环境最为相似,受物源效应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度
常量元素
化学风化
闽北近岸海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闽北近岸海域潜在的海洋灾害地质特征
被引量:
2
3
作者
牟秀娟
张勇
+2 位作者
孔祥淮
韩宗珠
徐承芬
《海洋地质前沿》
CSCD
2018年第11期52-59,共8页
根据2014—2017年在霞浦近岸海域实测得的约3 500km浅地层剖面和同网布设的单道地震剖面、侧扫声纳等地球物理资料,结合遥感影像和岸滩监测剖面等数据,综合运用海洋沉积学、层序地层学、构造地质学等方法,识别了研究区内存在的主要潜在...
根据2014—2017年在霞浦近岸海域实测得的约3 500km浅地层剖面和同网布设的单道地震剖面、侧扫声纳等地球物理资料,结合遥感影像和岸滩监测剖面等数据,综合运用海洋沉积学、层序地层学、构造地质学等方法,识别了研究区内存在的主要潜在海洋灾害地质因素,包括埋藏古河道、浅层气、浅埋不规则基岩面、楔形泥质体、潮流沙脊、海岸线变迁等,简要分析了其特征、成因机制和危害性,为探讨研究区的灾害地质防治奠定理论基础,为海洋资源开发及海洋工程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灾害地质
浅层气
埋藏古河道
闽北近岸海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闽北近岸海域晚更新世以来沉积地层特征及其演化
4
作者
徐承芬
张勇
+5 位作者
孔祥淮
胡刚
毕世普
牟秀娟
宁泽
张晓波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331-339,共9页
根据2015年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地质调查船在闽北近岸海域采集的3 500 km高分辨率的浅层地震剖面资料,结合所处海域水深35~40 m、长度90.2 m、穿过测线Z3和测线L9地震剖面的交叉处的一口地质岩芯ECS1601的分析,对闽北近岸海域晚更新世以...
根据2015年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地质调查船在闽北近岸海域采集的3 500 km高分辨率的浅层地震剖面资料,结合所处海域水深35~40 m、长度90.2 m、穿过测线Z3和测线L9地震剖面的交叉处的一口地质岩芯ECS1601的分析,对闽北近岸海域晚更新世以来的沉积地层进行了精细的划分。研究结果表明:闽北近岸海域浅层地震剖面,可以识别出5个地震层序,自上而下分别为SU1(QT0-QT1)、SU2(QT1-QT2)、SU3(QT2-QT3)、SU4(QT3-QT4)、SU5(QT4-QT5);根据沉积特征和测年数据,地质岩芯ECS1601可以划为4个沉积地层单元,从上往下依次命名为DU1、DU3、DU4、DU5(DU5a、DU5b、DU5c)。将两者进行对比发现,SU1对应于DU1,SU3对应于DU3,SU4对应于DU4,SU5对应于DU5。综合分析地震剖面和地质浅钻,建立了闽北近岸海域的年代地层框架和沉积地层演化模式,探讨了研究区的沉积演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闽北近岸海域
晚更新世
沉积地层
沉积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闽北近岸海域末次盛冰期古河道体系平面展布以及垂向反射特征
被引量:
2
1
作者
徐承芬
孔祥淮
杨源
张晓波
王蛟
机构
中国地质大学
国土资源部海洋油气资源与环境地质重点实验室
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
出处
《海洋地质前沿》
CSCD
2018年第1期6-11,共6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1376079
41676052)
+1 种基金
中国地质调查局项目(DD20160137
DD20160139)
文摘
根据采集的3 500km浅地层剖面资料,对闽北近岸海域末次盛冰期古河道体系的平面展布特征(宽度、深度变化特征)和垂向剖面反射特征(反射界面、层序内部反射特征)进行了详细的描述,系统地分析了研究区在末次盛冰期古河道体系的平面展布和古河道典型断面反射特征,初步推测了其起源及形成时的地质环境。结果表明:(1)研究区内存在一个古河道体系,结合当时古地形及地理位置综合分析,古河道分布与当时海底的地形变化大致对应,推测其中一条走向大致为EW向的古河道可能来源于闽江,另外一条走向为SN向的古河道可能来源于长江支流,具体起源尚待进一步探讨;(2)进一步验证了自末次盛冰期以来,研究区从发生海退裸露地表发育古河道到再次遭受海侵形成浅海环境的历史变迁。
关键词
闽北近岸海域
末次盛冰期
浅地层剖面
古河道体系形态特征
Keywords
coastal areas of North of Fujian Province
Last Glacial Maximum
shallow stratigraphic seismic profile
paleo-channels system
分类号
P736.2 [天文地球—海洋地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闽北近岸海域表层沉积物的风化特征及物源指示
被引量:
5
2
作者
宁泽
张勇
林学辉
毕世普
胡刚
孔祥淮
机构
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
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
出处
《海洋地质前沿》
CSCD
2020年第10期12-21,共10页
基金
中国地质调查局项目(DD20160137,DD20190205,DD20190208)。
文摘
通过对闽北近岸海域的229个表层沉积物样品和周边河流的54个表层沉积物样品进行粒度和常量元素测试,分析了研究区常量元素分布及粒度控制效应,并运用成分变异指数(ICV)和化学蚀变指数(CIA)2种风化指标,结合(A-CN-K)-(A-CNK-FM)三角图,探讨了其风化特征及物源指示。研究表明,闽北近岸海域从岸向海表层沉积物粒径变粗,底质类型表现为明显的条带状,依次为泥-粉砂-砂质粉砂-砂。分析认为,形成这种条带状的主要原因是其物源及动力机制的不同,近岸主要为长江及周边河流物质输送,分布在50 m水深以浅,而在70 m以深的粗砂主要为残留沉积,50~70 m表现为过渡类型。风化程度研究表明,在空间分布上,从岸向海化学风化程度逐渐增强,70 m以深的异常区是以石英为主的残留沉积,抗风化能力强,黏土矿物含量低,表现为弱化学风化程度。长江、瓯江、闽江沉积物的风化程度表现为随着地理纬度的降低而增强,气候效应明显,研究区与长江沉积物风化趋势更为接近,所经历的形成环境最为相似,受物源效应影响。
关键词
粒度
常量元素
化学风化
闽北近岸海域
Keywords
particle size
constant elements
chemical weathering
coastal areas of northern Fujian
分类号
P736.21 [天文地球—海洋地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闽北近岸海域潜在的海洋灾害地质特征
被引量:
2
3
作者
牟秀娟
张勇
孔祥淮
韩宗珠
徐承芬
机构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地球科学学院
自然资源部海洋油气资源与环境地质重点实验室
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
青岛海洋地质工程勘察院
出处
《海洋地质前沿》
CSCD
2018年第11期52-59,共8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1376079)
1:25万霞浦县幅海洋区域地质调查(GZH200900501)
文摘
根据2014—2017年在霞浦近岸海域实测得的约3 500km浅地层剖面和同网布设的单道地震剖面、侧扫声纳等地球物理资料,结合遥感影像和岸滩监测剖面等数据,综合运用海洋沉积学、层序地层学、构造地质学等方法,识别了研究区内存在的主要潜在海洋灾害地质因素,包括埋藏古河道、浅层气、浅埋不规则基岩面、楔形泥质体、潮流沙脊、海岸线变迁等,简要分析了其特征、成因机制和危害性,为探讨研究区的灾害地质防治奠定理论基础,为海洋资源开发及海洋工程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海洋灾害地质
浅层气
埋藏古河道
闽北近岸海域
Keywords
geohazard factor
shallow gas
paleo-channel
coastal area of northern Fujian
分类号
P694 [天文地球—地质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闽北近岸海域晚更新世以来沉积地层特征及其演化
4
作者
徐承芬
张勇
孔祥淮
胡刚
毕世普
牟秀娟
宁泽
张晓波
机构
青岛海洋地质工程勘察院
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
出处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331-339,共9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376079)
海洋地质调查项目(DD20160137,DD20190205)。
文摘
根据2015年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地质调查船在闽北近岸海域采集的3 500 km高分辨率的浅层地震剖面资料,结合所处海域水深35~40 m、长度90.2 m、穿过测线Z3和测线L9地震剖面的交叉处的一口地质岩芯ECS1601的分析,对闽北近岸海域晚更新世以来的沉积地层进行了精细的划分。研究结果表明:闽北近岸海域浅层地震剖面,可以识别出5个地震层序,自上而下分别为SU1(QT0-QT1)、SU2(QT1-QT2)、SU3(QT2-QT3)、SU4(QT3-QT4)、SU5(QT4-QT5);根据沉积特征和测年数据,地质岩芯ECS1601可以划为4个沉积地层单元,从上往下依次命名为DU1、DU3、DU4、DU5(DU5a、DU5b、DU5c)。将两者进行对比发现,SU1对应于DU1,SU3对应于DU3,SU4对应于DU4,SU5对应于DU5。综合分析地震剖面和地质浅钻,建立了闽北近岸海域的年代地层框架和沉积地层演化模式,探讨了研究区的沉积演化过程。
关键词
闽北近岸海域
晚更新世
沉积地层
沉积演化
Keywords
offshore area of northern Fujian
Late Pleistocene
sedimentary stratigraphy
sediment evolution
分类号
P539.1 [天文地球—古生物学与地层学]
P736.2 [天文地球—海洋地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闽北近岸海域末次盛冰期古河道体系平面展布以及垂向反射特征
徐承芬
孔祥淮
杨源
张晓波
王蛟
《海洋地质前沿》
CSCD
2018
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闽北近岸海域表层沉积物的风化特征及物源指示
宁泽
张勇
林学辉
毕世普
胡刚
孔祥淮
《海洋地质前沿》
CSCD
2020
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闽北近岸海域潜在的海洋灾害地质特征
牟秀娟
张勇
孔祥淮
韩宗珠
徐承芬
《海洋地质前沿》
CSCD
2018
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闽北近岸海域晚更新世以来沉积地层特征及其演化
徐承芬
张勇
孔祥淮
胡刚
毕世普
牟秀娟
宁泽
张晓波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