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472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IPS治疗土三七致肝窦阻塞综合征中长期生存分析
1
作者 吴昱霖 侯昌龙 +3 位作者 熊柏柱 周磊 费一鹏 周伊然 《介入放射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80-185,共6页
目的探讨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在土三七致肝窦阻塞综合征(hepatic sinusoidal obstruction syndrome,HSOS)患者中的应用及中长期生存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4月至2022年9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44例行TIPS治... 目的探讨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在土三七致肝窦阻塞综合征(hepatic sinusoidal obstruction syndrome,HSOS)患者中的应用及中长期生存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4月至2022年9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44例行TIPS治疗的土三七致HSOS患者临床资料,比较术前和术后肝肾功能指标、腹水缓解情况及门静脉压力等,超声检查观察支架血流通畅情况及腹水深度,同时观察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使用Kaplan-Meier曲线计算累积生存率,以评估患者生存情况。结果44例土三七致HSOS患者按病情严重程度分为轻度5例,中度13例,重度19例,极重度7例。所有患者TIPS手术成功率为100%,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TIPS治疗后肝性脑病发生率为20.5%(9/44)。门静脉压力由术前(42.00±0.91)cm H2O降至术后(18.27±0.67)cm H2O,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后血肌酐、转氨酶、总胆红素及Child-Pugh评分与术前比较降低,白蛋白与术前比较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1年、5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90.9%、88.6%。不同严重程度患者1、3、6、12个月生存率:轻度患者均为100.0%,中度患者分别为100.0%、100.0%、92.3%、92.3%,重度患者均为94.7%,极重度患者分别为85.7%、71.4%、71.4%、71.4%。结论TIPS是治疗土三七致HSOS有效方法,可显著改善患者腹水情况,总体并发症发生率低,中长期生存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窦阻塞综合征 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 土三七 生存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例植入式输液港并发血栓致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患者的循证护理
2
作者 胡晓萍 颜春霞 张娜 《中国社区医师》 2025年第6期144-146,共3页
该文总结1例因植入式输液港并发血栓引起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行上腔静脉阻塞解除术患者的术前及术后护理措施,并从血栓形成的三大危险因素及患者接受的治疗措施方面探讨血栓形成的原因,通过检索有关静脉输液港维护的指南和系统评价,总结... 该文总结1例因植入式输液港并发血栓引起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行上腔静脉阻塞解除术患者的术前及术后护理措施,并从血栓形成的三大危险因素及患者接受的治疗措施方面探讨血栓形成的原因,通过检索有关静脉输液港维护的指南和系统评价,总结输液港的维护措施,以期为临床输液港护理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输液港 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 血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窦阻塞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3
作者 张明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4-28,共5页
肝窦阻塞综合征(HSOS)也被称为肝小静脉闭塞病,是一类由各种原因导致的肝血窦阻塞和肝小静脉闭塞纤维化的肝脏血管性疾病。本文系统阐述了HSOS的认识过程和命名演变、病因和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预防和治疗等方面的研... 肝窦阻塞综合征(HSOS)也被称为肝小静脉闭塞病,是一类由各种原因导致的肝血窦阻塞和肝小静脉闭塞纤维化的肝脏血管性疾病。本文系统阐述了HSOS的认识过程和命名演变、病因和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预防和治疗等方面的研究进展。HSOS可发生于接受骨髓造血干细胞移植清髓处理、放射/化学治疗和摄入含吡咯生物碱药物的人群,常见临床表现为腹胀、肝区胀痛、腹水、黄疸、肝大等。针对不同病因,HSOS的诊断标准也不相同,需要与其他药物性肝病、肝静脉流出道梗阻等疾病相鉴别。去纤苷和低分子肝素分别对造血干细胞和吡咯生物碱相关的HSOS具有治疗作用,奥沙利铂化疗导致的HSOS目前尚无有效治疗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窦阻塞综合征 造血干细胞移植 奥沙利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新技术在肝窦阻塞综合征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4
作者 卢潇 马姣姣 +1 位作者 孙脉 张波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75-580,共6页
肝窦阻塞综合征(HSOS)是一种中毒性肝损伤,严重者可出现多器官衰竭,存在致死的可能性,HSOS的早期诊断对于治疗方案的选择和预后有着重大意义。目前在临床诊断应用中,超声作为肝脏疾病的首选检查手段,已经在专家共识和相关诊断标准中被... 肝窦阻塞综合征(HSOS)是一种中毒性肝损伤,严重者可出现多器官衰竭,存在致死的可能性,HSOS的早期诊断对于治疗方案的选择和预后有着重大意义。目前在临床诊断应用中,超声作为肝脏疾病的首选检查手段,已经在专家共识和相关诊断标准中被指定可用于HSOS的诊断,但尚无明确的影像学诊断标准。本文归纳总结了超声和超声新技术在HSOS研究中的声像图特征,通过分析灰阶超声、多普勒超声、超声弹性成像及超声造影在疾病不同发展阶段出现的不同特征性声像图,可制订并完善相应影像学诊断标准,为早期诊断HSOS及鉴别诊断HSOS提供行之有效的辅助检查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窦阻塞综合征 超声 弹性成像 超声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肺癌、上腔静脉血栓致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误诊为血管性水肿2例 被引量:1
5
作者 房黎亚 于晓静 李兆凤 《中国医药科学》 2024年第2期189-191,共3页
目的分析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误诊的原因,并探讨皮肤科面部水肿患者的诊疗思路。方法对2例误诊为血管性水肿的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患者进行临床资料描述分析。结果1例以眼睑、面颈部水肿性红斑伴咳嗽、咳痰为临床表现,抗过敏治疗无效,胸... 目的分析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误诊的原因,并探讨皮肤科面部水肿患者的诊疗思路。方法对2例误诊为血管性水肿的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患者进行临床资料描述分析。结果1例以眼睑、面颈部水肿性红斑伴咳嗽、咳痰为临床表现,抗过敏治疗无效,胸部增强CT示右肺门中央型肿瘤,胸腔积液病理示小细胞肺癌,化疗后未再出现面颈部水肿;另1例表现为头面颈、胸背部肿痛,有“脑梗死”家族史,激素等抗炎治疗有效,停药后肿痛加重,颈部增强CT示左侧颈静脉、头臂静脉及上腔静脉血栓形成,抗凝治疗半年后行介入手术,术后头面颈部水肿及胸前静脉曲张完全消退。结论皮肤科首诊此类疾病,因临床思维局限性容易误诊,临床诊疗过程应该开拓思路,必要时行多学科会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细胞肺癌 静脉血栓形成 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 血管性水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吡咯生物碱相关儿童肝窦阻塞综合征1例
6
作者 米明冉 宫幼喆 +1 位作者 金萌 钟雪梅 《中国医刊》 CAS 2024年第5期573-575,共3页
患儿,男,7岁。主诉“纳差10余天,发现转氨酶升高伴腹部膨隆6 d”入院,临床表现为腹胀、肝区疼痛及大量腹水,腹水性质为漏出液;腹部CT检查提示肝密度不均;肝血管超声检查提示门静脉高压征象,三支肝静脉狭窄,腹水;实验室检查除外感染、免... 患儿,男,7岁。主诉“纳差10余天,发现转氨酶升高伴腹部膨隆6 d”入院,临床表现为腹胀、肝区疼痛及大量腹水,腹水性质为漏出液;腹部CT检查提示肝密度不均;肝血管超声检查提示门静脉高压征象,三支肝静脉狭窄,腹水;实验室检查除外感染、免疫及肿瘤等病因;结合患儿既往有服用土三七史,诊断吡咯生物碱所致的肝窦阻塞综合征,予对症及低分子量肝素、华法林、去纤苷,抗凝治疗2周,复查肝血管超声提示三支肝静脉狭窄,腹水缓解不明显,最终选择经颈静脉肝内门体静脉分流术治疗,术后1周,腹水基本消失。术后随访半年,无腹水出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窦阻塞综合征 吡咯生物碱 腹水 经颈静脉肝内门体静脉分流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410例肝窦阻塞综合征患者临床特征的系统分析 被引量:2
7
作者 胡馨月 文良志 +3 位作者 王斌 魏艳玲 崔红利 陈东风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CAS 2024年第1期9-14,共6页
目的 分析总结2 410例肝窦阻塞综合征(hepatic sinusoidal obstruction syndrome,HSOS)患者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情况。方法 在中国知网、万方和维普数据库中检索发表于1980年1月至2022年8月的文献,最终纳入150篇文献,共计2 410例HSO... 目的 分析总结2 410例肝窦阻塞综合征(hepatic sinusoidal obstruction syndrome,HSOS)患者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情况。方法 在中国知网、万方和维普数据库中检索发表于1980年1月至2022年8月的文献,最终纳入150篇文献,共计2 410例HSOS患者,分析总结本组HSOS患者的性别、年龄、病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影像学表现、病理学特征、治疗方式和预后。结果 2 410例HSOS患者主要病因与服用含有吡咯烷生物碱(pyrrolidine alkaloids,PAs)的食物、植物及各种药物如土三七有关。临床表现以腹胀(78.09%)、腹水(45.61%)、腹痛(24.78%)、肝肿大(26.14%)、黄疸(30.77%)多见。典型影像学表现为肝脏肿大、不均匀强化且增强后呈“地图状”或斑片状改变、肝静脉显示不清或未显示及下腔静脉受压狭窄。实验室检查主要表现为AST、ALT、GGT及TBIL水平轻至中度升高,ALB和PLT降低。HSOS的治疗方式包括内科保守治疗、使用低分子肝素或华法林抗凝治疗、TIPS分流手术、肝脏移植术等。结论 HSOS好发于男性,病因以服用土三七为主,常有腹胀、腹痛、腹水、肝肿大等突出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可协助诊断,治疗以对症、抗凝、TIPS和肝移植为主,多数患者预后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窦阻塞综合征 病因 临床特征 实验室检查 影像学 治疗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窦阻塞综合征发病机制及其生物标志物研究进展
8
作者 马屹凡 高虹 《肝脏》 2024年第6期735-739,共5页
肝窦阻塞综合征(HSOS)是一种复杂而严重的肝血管疾病,常见于应用含有吡咯里西啶生物碱(PA)的植物、化疗药物和细胞毒药物,以及骨髓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本文探讨了PA导致的HSOS的多因素发病机制,包括药物直接毒性、血栓形成、炎症激活等,... 肝窦阻塞综合征(HSOS)是一种复杂而严重的肝血管疾病,常见于应用含有吡咯里西啶生物碱(PA)的植物、化疗药物和细胞毒药物,以及骨髓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本文探讨了PA导致的HSOS的多因素发病机制,包括药物直接毒性、血栓形成、炎症激活等,并结合组学技术分析HSOS的分子病理学特征和研究进展,阐述潜在生物标志物。部分生物标志物有望用于早期诊断和治疗监测。未来,更加契合临床实际需求的HSOS个体化治疗策略将充分整合这些研究进展,特别是多组学信息,以实现更精准的干预和更好的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窦阻塞综合征 肝小静脉闭塞病 生物标志物 多组学研究 发病机制 病理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三七致肝窦阻塞综合征并发严重血小板减少1例及文献复习
9
作者 徐婵娣 陈英俊 《中国乡村医药》 2024年第19期37-38,共2页
肝窦阻塞综合征(HSOS)又称肝小静脉闭塞症(HVOD),是一种以肝血窦、肝小静脉和肝小叶间静脉内皮细胞为主要靶点的血管性药物性肝损伤。在我国患者多因服用含吡咯生物碱植物致病,其中以土三七最常见^([1])。因此,这类肝窦阻塞综合征又被... 肝窦阻塞综合征(HSOS)又称肝小静脉闭塞症(HVOD),是一种以肝血窦、肝小静脉和肝小叶间静脉内皮细胞为主要靶点的血管性药物性肝损伤。在我国患者多因服用含吡咯生物碱植物致病,其中以土三七最常见^([1])。因此,这类肝窦阻塞综合征又被称为吡咯生物碱相关的肝窦阻塞综合征(PA-HSOS)。现分享土三七致肝窦阻塞综合征并发严重血小板减少1例,并进行文献复习,探讨可能发生机制,为临床提高类似患者预后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三七 肝窦阻塞综合征 血小板减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三七致肝窦阻塞综合征1例
10
作者 李黎 张秀琢 +2 位作者 王芳 彭伟 丁锦辉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CAS 2024年第9期853-856,共4页
肝窦阻塞综合征(HSOS)是因各种原因导致肝窦内皮细胞损害,引起肝窦流出道阻塞进而形成肝内窦性门脉高压症[1],最早、最根本的病理改变在肝窦,中央静脉等肝内小静脉、小叶间静脉内细胞也会受累发生细胞水肿、坏死、脱落,形成血栓闭塞,故... 肝窦阻塞综合征(HSOS)是因各种原因导致肝窦内皮细胞损害,引起肝窦流出道阻塞进而形成肝内窦性门脉高压症[1],最早、最根本的病理改变在肝窦,中央静脉等肝内小静脉、小叶间静脉内细胞也会受累发生细胞水肿、坏死、脱落,形成血栓闭塞,故既往也称为肝小静脉闭塞病(HVOD),临床表现为腹胀、右上腹疼痛、尿少、纳差、乏力、腹水等非特异性症状[2]。国外引起HSOS的原因多见于造血干细胞移植[3],而国内报道主要原因为摄入含有吡咯里西啶类生物碱(PA)中草药有关,称为PA-HSOS,其中最常见的为土三七[4]。土三七相关PA-HSOS发生率呈上升趋势,该病早期诊断困难,易漏诊误诊,临床缺乏特效治疗手段,病死率较高[5]。故通过我院收治的1例PA-HSOS患者,思考分析该病的病例特点及如何预防PA-HSOS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窦阻塞综合征 吡咯里西啶类生物碱 土三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窦阻塞综合征的影像学表现及治疗进展(综述)
11
作者 吴昱霖 侯昌龙 《安徽医专学报》 2024年第5期24-26,30,共4页
肝窦阻塞综合征是一种由各种原因引起肝内淤血、肝功能损害和门静脉高压的一种肝脏血管疾病。该病在影像学上具有特征性表现,其影像学表现对于该病的诊断及严重程度分级具有重要价值。近年来随着该病报道的增加和研究的深入,患者得到及... 肝窦阻塞综合征是一种由各种原因引起肝内淤血、肝功能损害和门静脉高压的一种肝脏血管疾病。该病在影像学上具有特征性表现,其影像学表现对于该病的诊断及严重程度分级具有重要价值。近年来随着该病报道的增加和研究的深入,患者得到及时诊断和治疗,临床治愈率高,预后良好。该文就肝窦阻塞综合征的影像学表现及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窦阻塞综合征 体层摄影术 磁共振成像 低分子肝素 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8spheres栓塞微球经脾动脉部分栓塞术治疗慢性肝窦阻塞综合征致脾功能亢进的疗效分析
12
作者 王庆东 刘岩 +3 位作者 李强 刘松 李龙 于广计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24年第6期157-162,共6页
目的探讨8spheres栓塞微球行脾动脉部分栓塞术治疗慢性肝窦综合征致脾功能亢进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2020年1月至2024年1月间,39例奥沙利铂为基础的全身化疗后慢性肝窦综合征致脾功能亢进的结直肠癌患者,给予8spheres栓塞微球经脾动... 目的探讨8spheres栓塞微球行脾动脉部分栓塞术治疗慢性肝窦综合征致脾功能亢进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2020年1月至2024年1月间,39例奥沙利铂为基础的全身化疗后慢性肝窦综合征致脾功能亢进的结直肠癌患者,给予8spheres栓塞微球经脾动脉部分栓塞术(partial splenic embolizationPSE)治疗。记录术前、术后7天、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白细胞、血小板水平,比较治疗前后肝纤维化指数:天冬氨酸转氨酶和血小板比率指数(APRI)、肝纤维化4因子指数(FIB-4),通过CT、MRI、彩超观察脾脏坏死及大小变化情况,记录治疗相关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39例患者均成功完成了PSE治疗;术后7天、1个月、3个月外周血白细胞、血小板水平较术前明显升高,术后1、3个月脾脏长度、脾脏厚度、脾静脉宽度较术前明显减小,APRI、FIB-4较术前明显下降,术后3月接近正常水平。PSE相关不良反应主要为发热、疼痛、恶心呕吐等,症状较轻微,经内科对症治疗可缓解,未出现脾脓肿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8spheres栓塞微球经脾动脉部分栓塞术治疗慢性肝窦综合征继发脾功能患者亢进安全有效,可在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部分脾动脉栓塞术 慢性肝窦阻塞综合征 脾功能亢进 奥沙利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肝肝硬化合并肝窦阻塞综合征1例
13
作者 刘盼盼 陶运生 《现代医药卫生》 2024年第16期2877-2880,共4页
回顾性分析安徽中医药大学附属铜陵市中医医院成功诊治的1例乙肝肝硬化患者误服土三七致合并肝窦阻塞综合征(HSOS)的病例,通过对该病例的诊断及中西医结合治疗进行分析,以期提高医务人员对HSOS的认识及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做到早诊断、... 回顾性分析安徽中医药大学附属铜陵市中医医院成功诊治的1例乙肝肝硬化患者误服土三七致合并肝窦阻塞综合征(HSOS)的病例,通过对该病例的诊断及中西医结合治疗进行分析,以期提高医务人员对HSOS的认识及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做到早诊断、早治疗,以免漏诊漏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窦阻塞综合征 乙肝肝硬化 合并症 土三七 病例报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窦阻塞综合征一例
14
作者 张红丽 李武良 王勇 《中国临床新医学》 2024年第12期1408-1410,共3页
1病例介绍患者,女,63岁,因“间断腹泻20 d”于2024年1月13日入住西安市第九医院消化科。20 d前间断腹泻,大便4~5次/d,为稀糊黏液便,伴腹胀、纳差,自服“中药及益生菌”治疗,效果不佳。发病前7个月内有服用中药史,平均每个月10剂中药,后... 1病例介绍患者,女,63岁,因“间断腹泻20 d”于2024年1月13日入住西安市第九医院消化科。20 d前间断腹泻,大便4~5次/d,为稀糊黏液便,伴腹胀、纳差,自服“中药及益生菌”治疗,效果不佳。发病前7个月内有服用中药史,平均每个月10剂中药,后自行服用“逍遥丸、扶正益气丸、土三七”治疗。既往高血压病史10余年,血压最高150/90 mmHg。查体:心肺无异常,肝病面容,皮肤黏膜轻度黄染,腹部略膨,移动性浊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窦阻塞综合征 吡咯利西啶生物碱 土三七 药物性肝损伤 低分子肝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布-加综合征、肝血窦阻塞综合征与肝硬化的鉴别 被引量:17
15
作者 彭涛 张国艳 刘玉兰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2011年第10期1022-1026,1031,共6页
布-加综合征是由肝静脉或其开口以上的下腔静脉阻塞性病变引起的以下腔静脉阻塞、门静脉高压为特点的综合征,诊断依靠影像学检查,治疗的关键是解除梗阻。肝血窦阻塞综合征是指肝窦内皮完整性破坏和肝窦内充血阻塞而产生的肝内窦后性门... 布-加综合征是由肝静脉或其开口以上的下腔静脉阻塞性病变引起的以下腔静脉阻塞、门静脉高压为特点的综合征,诊断依靠影像学检查,治疗的关键是解除梗阻。肝血窦阻塞综合征是指肝窦内皮完整性破坏和肝窦内充血阻塞而产生的肝内窦后性门静脉高压症,临床表现类似布-加综合征,诊断依靠肝组织活检。这两种疾病的治疗和预后均与肝实质病变导致的肝硬化不同,所以临床上需要注意这三种疾病的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UDD-CHIARI综合征 肝硬化 肝窦阻塞综合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窦阻塞综合征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分析 被引量:8
16
作者 唐栋 王晓嫚 +1 位作者 丁建平 陈祖华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7年第6期1109-1111,共3页
目的探讨肝窦阻塞综合征(hepatic sinusoidal obstructive syndrome,HSOS)的临床特点及CT、MRI征象,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经临床或病理学证实的肝窦阻塞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并对其CT或MRI征象归纳、总结。结果本组8例患者... 目的探讨肝窦阻塞综合征(hepatic sinusoidal obstructive syndrome,HSOS)的临床特点及CT、MRI征象,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经临床或病理学证实的肝窦阻塞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并对其CT或MRI征象归纳、总结。结果本组8例患者起病前均曾有不同程度服用土三七或含有土三七成分的药酒史,影像征象表现为肝肿胀者6例,肝实质密度/信号不均匀减低及增强后"地图样"强化8例均有不同程度表现,增强后静脉期以第二肝门为中心沿三支肝静脉呈"火焰状"强化者7例,下腔静脉肝段狭窄者5例,门静脉增宽3例,本组4例表现为"格林森鞘积液、门脉管壁水肿",另有胆囊壁水肿3例。结论肝窦阻塞综合征临床上与服用中药土三七密切相关,临床表现主要为药物性肝损伤,影像学表现为肝肿胀、增强后肝实质"地图样"强化、下腔静脉肝段狭窄等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以第二肝门为中心沿三支肝静脉呈"火焰状"强化为本病的特异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窦阻塞综合征 土三七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窦阻塞综合征9例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8
17
作者 王峻瑶 张国艳 +2 位作者 朱元民 刘玉兰 陈宁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4年第5期604-607,共4页
目的收集肝窦阻塞综合征(sinusoidal obstruction syndrome,SOS)的资料,总结其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自2009年10月至2014年8月收治的9例肝SOS患者病史、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转归等资料。结果9例患者中大部分发... 目的收集肝窦阻塞综合征(sinusoidal obstruction syndrome,SOS)的资料,总结其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自2009年10月至2014年8月收治的9例肝SOS患者病史、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转归等资料。结果9例患者中大部分发病前有中药服用史,临床表现为腹胀、肝区疼痛、体质量增加,实验室指标示转氨酶升高,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胆红素升高,腹水为漏出液,影像学检查可见肝脏增大、实质不均质改变、血管不清,肝活检结果提示肝窦扩张及肝细胞坏死,治疗以对症支持为主,2例重症SOS死亡,其余7例好转。结论所总结9例SOS多数与自行服用中药相关,根据临床、理化、影像学检查综合诊断,治疗手段有限,重症病例预后不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窦阻塞综合征 肝静脉闭塞性疾病 中草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窦阻塞综合征6例影像学表现 被引量:6
18
作者 俞顺 方主亭 +2 位作者 包强 苏家威 杜瑞宾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861-863,共3页
肝窦阻塞综合征(SOS)是由于肝窦内皮细胞损害导致肝窦流出道阻塞所引起的肝内窦性门静脉高压征,中央静脉等肝内小静脉内皮细胞也可同时受累。SOS较少见,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易误诊、误治。
关键词 肝窦阻塞综合征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超声检查 多普勒 彩色 磁共振成像 血管造影术 病例报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淀粉样变性与肝窦阻塞综合征临床及影像特征的鉴别分析 被引量:3
19
作者 王伟 李雪芹 +2 位作者 张海英 王欣欣 李宏军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74-78,共5页
目的肝淀粉样变性与肝窦阻塞综合征的病理发病部位同为肝窦周隙,影像学表现相似,临床表现又缺乏特异性,临床对其认识不足,容易误诊,本研究通过总结肝淀粉样变性及肝窦阻塞综合征的临床及影像特点,提高对两种疾病的诊断水平。材料与方法... 目的肝淀粉样变性与肝窦阻塞综合征的病理发病部位同为肝窦周隙,影像学表现相似,临床表现又缺乏特异性,临床对其认识不足,容易误诊,本研究通过总结肝淀粉样变性及肝窦阻塞综合征的临床及影像特点,提高对两种疾病的诊断水平。材料与方法回顾北京佑安医院2009-2019年经病理诊断的11例肝淀粉样变性和20例肝窦阻塞综合征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比较其差异。结果(1)肝淀粉样变性的典型临床特征是巨肝、肝功能损害轻微但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和谷氨酰转肽酶(γ-glutamyl transpeptadase,GGT)显著升高,国内肝窦阻塞综合征患者多有服用土三七病史,临床多以黄疸伴肝功能受损、凝血功能障碍及糖类抗原125(carbohydrate antigen 125,CA125)增高为主要表现。(2)影像学检查:①超声肝弹性成像检查中肝淀粉样变性肝实质硬度极高(≥75 kPa),显著高于肝窦阻塞综合征患者的肝脏硬度[(44.65±19.01)kPa];②MRI上肝淀粉样变性T2WI像肝实质信号均匀、细腻,肝“纹理”减少;增强扫描肝实质强化程度减低且强化峰值延迟,静脉期肝实质呈“窗凌花”样改变,可同时伴有脾脏或肾脏的低血流灌注征象。而肝窦阻塞综合征T2WI像肝实质信号不均匀增高,可见不规则片状或呈“云絮”状稍高信号影;增强扫描门脉期肝实质可呈现地图样强化及环绕三支肝静脉的“三叶草”样强化,延迟期肝实质强化范围较门脉期进一步增大;③肝淀粉样变性肝动脉及门脉主干管径大于肝窦阻塞综合征患者(P<0.05);两者病例影像的共同点是静脉期三支肝静脉不显影或显影纤细。结论肝淀粉样变性与肝窦阻塞综合征的病因、临床表现及影像学表现均存在一定的差别,可利用这些差别进行鉴别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淀粉样变性 肝窦阻塞综合征 影像特征 鉴别诊断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吡咯烷生物碱的中草药致肝窦阻塞综合征研究进展 被引量:8
20
作者 张骏飞 刘波 陈从新 《实用肝脏病杂志》 CAS 2014年第4期445-448,共4页
在临床上,肝窦阻塞综合征比较少见,近年来发病率逐年升高。其主要临床表现为顽固性腹水、黄疸、肝肿大。主要病因是摄入含吡咯烷生物碱的中草药或植物。目前早期诊断困难,无特效治疗方法,主要为对症和支持治疗。本文主要介绍摄入含吡咯... 在临床上,肝窦阻塞综合征比较少见,近年来发病率逐年升高。其主要临床表现为顽固性腹水、黄疸、肝肿大。主要病因是摄入含吡咯烷生物碱的中草药或植物。目前早期诊断困难,无特效治疗方法,主要为对症和支持治疗。本文主要介绍摄入含吡咯烷生物碱的中草药导致的肝窦阻塞综合征的发病机制、病理学和临床表现,以及诊断和治疗方面的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窦阻塞综合征 中草药 吡咯烷生物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