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引黄工程沉沙调控方案阻沙效果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赵然杭 华丽丽 +6 位作者 王兴菊 刘恒洋 于毅 侯奔 鲍芳 宋庆荣 赵莹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31-35,共5页
调控泥沙沉积在沉沙池的合理位置,有效降低清淤难度与成本,是保障引黄工程输水能力与经济高效运行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以引黄济青工程为研究对象,基于MIKE21模型建立引黄济青渠首输水渠道与沉沙池的二维水沙数值模型,模拟多种典型流量... 调控泥沙沉积在沉沙池的合理位置,有效降低清淤难度与成本,是保障引黄工程输水能力与经济高效运行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以引黄济青工程为研究对象,基于MIKE21模型建立引黄济青渠首输水渠道与沉沙池的二维水沙数值模型,模拟多种典型流量下泥沙的输移与动态变化过程,提出3种泥沙沉积调控方案,模拟分析各种调控方案的阻沙效果。结果表明:二维水沙数值模型能较好地模拟调控前后沉沙池的水沙输移状况;调控方案阻沙效果明显,淤积功能区的沉积量可增加10%,并可缩短沉沙长度、降低清淤成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引黄济青工程 MIKE21 调控方案 阻沙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羊河下游干旱荒漠区沙障设置技术集成及阻沙效果探析 被引量:3
2
作者 陶海璇 张晓丽 高承兵 《甘肃科技》 2015年第17期44-48,共5页
石羊河下游干旱荒漠区工程固沙措施主要采取粘土、砾石、作物秸杆等传统治沙材料设置沙障,引进尼龙网、土工编制袋、芨芨草、红泥浆等新型材料、技术进行试验示范。通过对研究区内不同沙障模式的试验示范,透过技术设计、成本概算及阻沙... 石羊河下游干旱荒漠区工程固沙措施主要采取粘土、砾石、作物秸杆等传统治沙材料设置沙障,引进尼龙网、土工编制袋、芨芨草、红泥浆等新型材料、技术进行试验示范。通过对研究区内不同沙障模式的试验示范,透过技术设计、成本概算及阻沙效果分析,筛选并探索总结符合当地实际、固沙效果显著、经济投入低廉、适宜同类地区大面积推广应用的防沙治沙适用材料、技术、模式,为同类地区防沙治沙工程建设提供依据和样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障设置 经济投入 阻沙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荒漠区沙障设置成本核算及阻沙效果、植被恢复情况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张军 刘伟 +3 位作者 张勤德 王多文 何彩 李强 《林业科技通讯》 2019年第11期75-78,共4页
在石羊河下游干旱荒漠区设置不同材料、不同规格的沙障,本文选择稻草、麦草、玉米杆、芨芨为沙障材料,按照方格式1.5m×1.5m、2m×2m、2.5m×2.5m,行列式1.5、2、2.5m的规格布设试验,通过核算各材料及各规格成本及调查阻沙... 在石羊河下游干旱荒漠区设置不同材料、不同规格的沙障,本文选择稻草、麦草、玉米杆、芨芨为沙障材料,按照方格式1.5m×1.5m、2m×2m、2.5m×2.5m,行列式1.5、2、2.5m的规格布设试验,通过核算各材料及各规格成本及调查阻沙效果和植被恢复情况,得出:同一规格下玉米杆的成本最低,麦草、稻草、芨芨成本依次增加;在方格式中各材料均为2.5m×2.5m成本最低,2m×2m次之,1.5m×1.5m成本最高;行列式中各材料均为2.5m规格成本最低,2m次之,1.5m成本最高;各材料中芨芨材料沙障的积蚀高度最大,麦草沙障的最小,同一材料方格式高于行列式,各材料中麦草的凹曲面高度最深,芨芨的最浅,同一材料行列式深于方格式;各材料、各规格间植被种类没有差异,都以沙米为优势植被,同一沙障材料的行列式和方格式植被恢复情况差异不明显,不同沙障材料间植被恢复情况差异较明显,具体为稻草沙障植被恢复情况最好,其次为麦草沙障,芨芨沙障最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障设置 成本核算 阻沙效果 植被恢复
原文传递
高立式阻沙网的阻沙效果对比 被引量:3
4
作者 马学喜 李生宇 +3 位作者 何志辉 王海峰 冯筱 武新成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925-931,共7页
设计了高120cm的4种结构HDPE阻沙网:均匀结构阻沙网(a)、大条带上疏下密式阻沙网(b,60cm宽条带)、小条带疏密相间式阻沙网(c,20或10cm宽条带)和中条带上密下疏式阻沙网(d,40cm宽条带),布设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的垄间平地。阻沙试验结... 设计了高120cm的4种结构HDPE阻沙网:均匀结构阻沙网(a)、大条带上疏下密式阻沙网(b,60cm宽条带)、小条带疏密相间式阻沙网(c,20或10cm宽条带)和中条带上密下疏式阻沙网(d,40cm宽条带),布设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的垄间平地。阻沙试验结果表明:(1)4种结构阻沙网积沙纵断面的蚀积形态均呈单峰,但积沙宽度和高度不同,3种非均匀结构的阻沙网积沙高度均高于均匀结构阻沙网,积沙高度c>b>d>a。(2)4种结构阻沙网积沙量c>a>b>d,积沙量均集中在下风侧分布,但b和c阻沙网积沙在上风侧的积沙量高于a和d阻沙网。(3)不同结构阻沙网积沙量及其空间分布差异主要与阻沙网结构的特殊风场结构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态 高立式 阻沙效果
原文传递
将淖铁路路堤风沙特征和高立式沙障防护效果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周志广 张磊 +4 位作者 李子政 刘世东 钟顺元 沈宇鹏 张雪东 《路基工程》 2024年第6期1-8,共8页
基于Fluent欧拉双流体模型,结合沿线风沙特征,对将淖铁路单排高立式沙障和双排高立式沙障的防护效果进行模拟,分析不同工况下流场和积沙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气流会在沙障周围出现分区,沙障迎风侧形成减速区,上方形成紊流区,背风侧形成... 基于Fluent欧拉双流体模型,结合沿线风沙特征,对将淖铁路单排高立式沙障和双排高立式沙障的防护效果进行模拟,分析不同工况下流场和积沙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气流会在沙障周围出现分区,沙障迎风侧形成减速区,上方形成紊流区,背风侧形成涡旋低速区;单排沙障防护下,风速较低时随水平位置的变化呈“W”形分布,风速增大后呈“V”形分布,沙障的风速削减范围、影响高度随着入口风速的增大而增加;双排高立式沙障有更好的阻沙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路路堤 特征 Fluent双流体模型 阻沙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乌兰布和沙漠周边典型植物群落防风阻沙效果 被引量:11
6
作者 李映坤 李锦荣 +3 位作者 董雷 罗祥英 韩兆恩 王茹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65-73,共9页
为揭示荒漠生态系统典型群落样地对近地层风沙活动规律,阐明荒漠生态系统中不同植被类型的防风阻沙效果,在乌兰布和沙漠东北缘荒漠-绿洲过渡带选择油蒿(Artemisia ordosica)、霸王(Sarcozygium xanthoxylon)、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 为揭示荒漠生态系统典型群落样地对近地层风沙活动规律,阐明荒漠生态系统中不同植被类型的防风阻沙效果,在乌兰布和沙漠东北缘荒漠-绿洲过渡带选择油蒿(Artemisia ordosica)、霸王(Sarcozygium xanthoxylon)、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四合木(Tetraena mongolica)4种典型植物群落,以裸沙丘作为对照样地(CK)开展群落风沙活动观测研究。结果表明:群落内风速廓线符合对数分布规律;相对于裸沙丘地,4个样地的地表粗糙度显著增加,防风效果随距地高度增加而减小;在植物高度范围内,植物防风效果较好,植物高度范围外的防风效果减小,但仍有一定防风作用。植被的防风阻沙效果差异性来源于植被构型的差异。群落样地的输沙率符合指数Q=a+e^(bH)(a>0,b<0),且显著小于对照样地,植被可以有效减少近地表层输沙。4种群落距地面0—100 cm高度范围阻沙效果梭梭>霸王>四合木>油蒿。植被的防风固沙效果与植被高度、盖度和侧盖度线性关系显著。群落高度、盖度和侧盖度作为植物构型量化的一种形式,在其中起到关键作用。油蒿、霸王、梭梭及四合木群落在该地区具有良好的防风阻沙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落 流结构 防风阻沙效果 乌兰布和
原文传递
不同配置参数下立式葵花秆沙障防护效果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罗祥英 李锦荣 +4 位作者 李映坤 王茹 赛克 韩兆恩 董雷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48-155,共8页
[目的]揭示障高(H)、孔隙度(P)与行距(R)3个沙障参数对立式葵花秆沙障防护效果的影响,为优化立式葵花秆沙障的参数配置及立式沙障防风治沙工程的开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风速与输沙的野外观测数据,开展不同梯度参数配置下沙障的粗... [目的]揭示障高(H)、孔隙度(P)与行距(R)3个沙障参数对立式葵花秆沙障防护效果的影响,为优化立式葵花秆沙障的参数配置及立式沙障防风治沙工程的开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风速与输沙的野外观测数据,开展不同梯度参数配置下沙障的粗糙度、防风效果、阻沙效果变动特征研究。[结果]①0—50 cm高度内是沙障的主要防风区,相比裸沙丘沙障样地内的粗糙度提高了7.70~214.45倍,各规格沙障的防风效果在11.74%~59.45%范围内,阻沙效果在33.06%~92.23%范围内。②沙障的防风阻沙效果随障高增加而增加,随孔隙度和行距增加而降低,其障高对防风效果的影响大于孔隙度,孔隙度对阻沙效果的影响大于障高。③H(30 cm)-P(40%)-R(2 m),H(30 cm)-P(50%)-R(1 m),H(40 cm)-P(40%)-R(2 m),H(40 cm)-P(50%)-R(2 m)这4种规格沙障的防风效果与阻沙效果达到了35%与75%以上。[结论]立式葵花秆沙障能有效降低风速和输沙量,沙障参数是影响其防护效果的关键,其中影响沙障防风效果和阻沙效果的最主要参数分别是障高和孔隙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立式葵花秆 障高 孔隙度 行距 粗糙度 防风效果 阻沙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沙障内蚀积地表形态及其空间格局观测研究 被引量:5
8
作者 池政 徐先英 +6 位作者 刘开琳 刘虎俊 李亚琦 孟瑞玲 富丽 李雪宁 邱晓娜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654-1664,共11页
以腾格里沙漠西缘流动沙丘布设的纤维网沙障(Fibermesh sandbarrier,FSB)和土工编织袋沙障(Geotechnical wovenbagsandbarrier,GSB)为研究对象,采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并结合传统测量法对沙障内微地貌形态进行测算。结果表明:(1)2种沙障... 以腾格里沙漠西缘流动沙丘布设的纤维网沙障(Fibermesh sandbarrier,FSB)和土工编织袋沙障(Geotechnical wovenbagsandbarrier,GSB)为研究对象,采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并结合传统测量法对沙障内微地貌形态进行测算。结果表明:(1)2种沙障区侵蚀深度、侵蚀量和侵蚀表面积均呈沿主风向逐渐增大的趋势。沙丘中线迎风侧GSB侵蚀深度、侵蚀量和侵蚀面表面积都比FSB大,其中侵蚀深度比后者深20%~40%,侵蚀量高于后者45%~70%。(2)2种沙障均在沙丘中南部沙障破损严重,高于其余位置30%~50%,由于土工编织袋被风掏蚀损坏较大,沙障破损范围和破损程度均高于纤维网沙障。(3)在沙障方格内部侵蚀深度最大值多数不是位于方格中心,其中北—北东—东—南东方位带为侵蚀区即弱堆积区,中心和西部为强堆积区。(4)土工编织袋沙障区的侵蚀深度大于纤维网沙障区,同时后者破损率大大低于前者,因此纤维网阻沙障效果优于土工编织袋。利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进行微地貌形态反演不仅可以准确测量出侵蚀深度,而且可以通过软件操作实现侵蚀量和侵蚀面表面积的计算,为风沙地貌和防沙治沙领域精确研究微地貌提供了新型工具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激光扫描技术 蚀积状况 微地貌形态 阻沙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吉兰泰盐湖防护体系地表蚀积特征 被引量:2
9
作者 魏亚娟 解云虎 +2 位作者 郭靖 蔺博 王项飞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16-123,共8页
采用矩阵式插钎法对盐湖防护体系不同防护功能区地表进行野外观测,探究吉兰泰盐湖防护体系地表蚀积特征。结果表明:吉兰泰盐湖防护体系不同防护功能区地表蚀积月际变化呈现明显的波动性。流沙固阻带、封沙育草带主要以风蚀为主,防风阻... 采用矩阵式插钎法对盐湖防护体系不同防护功能区地表进行野外观测,探究吉兰泰盐湖防护体系地表蚀积特征。结果表明:吉兰泰盐湖防护体系不同防护功能区地表蚀积月际变化呈现明显的波动性。流沙固阻带、封沙育草带主要以风蚀为主,防风阻沙带和盐湖防护林带主要以风积为主。地表沉积物质由外向内趋于细化。流动阻沙带和封沙育草带粒度组成主要以细砂和中砂为主;防风阻沙带和盐湖防护林带粒度组成主要以极细砂和细砂为主。盐湖防护体系表层沉积物平均粒径Φ值、分选系数、峰态和偏度分别为1.66~3.32,0.99~2.91,1.23~2.05和-0.08~-0.89。表层沉积物平均粒径、分选系数、偏度、峰态随着盐湖防护体系由外向内逐渐增加。总体看来,盐湖防护体系营建使地表沉积物趋于细化,有利于土壤细粒物质沉积,对地表起到一定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蚀积平衡 防护功能区 下垫面 阻沙效果 盐湖防护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策勒绿洲-沙漠过渡带骆驼刺(Alhagi sparsifolia)群落的地表蚀积特征 被引量:3
10
作者 冯筱 李生宇 +3 位作者 徐新文 马学喜 邢文娟 袁鑫鑫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252-1259,共8页
观测了新疆策勒绿洲-沙漠过渡带不同覆盖度骆驼刺(Alhagi sparsifolia)群落在生长季的地表蚀积特征。结果表明:骆驼刺群落从生长初期到稳定期,密度为0.2株·m-2的群落植被覆盖度由3.09%增长到34.42%,密度为0.18株·m-2的群落植... 观测了新疆策勒绿洲-沙漠过渡带不同覆盖度骆驼刺(Alhagi sparsifolia)群落在生长季的地表蚀积特征。结果表明:骆驼刺群落从生长初期到稳定期,密度为0.2株·m-2的群落植被覆盖度由3.09%增长到34.42%,密度为0.18株·m-2的群落植被覆盖度由3.18%增长到22.66%,前者的阻沙效果优于后者,两者在生长初期地表风蚀最为严重,之后各阶段以风积为主,且单位面积净蚀积量随时间的推移逐步增加后趋于稳定;裸沙地以风蚀为主;密度为0.1株·m-2的群落植被覆盖度由0.44%增长到20.30%,与裸沙地相比,局部风蚀现象更为严重,且单位面积风蚀量随时间的推移而增加;植被覆盖度较大的群落内部和植株背风区,风积现象明显,群落外围迎风侧和植被覆盖度较小的区域,风蚀较为严重。应重点加强骆驼刺皆伐后生长初期和植被覆盖度较低区域的地表防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骆驼刺(Alhagi sparsifolia) 植被覆盖度 蚀积特征 阻沙效果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