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超声引导下改良髂筋膜间隙阻滞镇痛对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神经阻滞起效时间及术后VAS评分的影响 被引量:11
1
作者 宋天胜 李治松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21年第15期1331-1335,共5页
目的研究超声引导下改良髂筋膜间隙阻滞(FICB)镇痛应用于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12月—2019年12月本院收治的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98例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分为传统组和超声组两组,每组各49例。传统组采用传... 目的研究超声引导下改良髂筋膜间隙阻滞(FICB)镇痛应用于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12月—2019年12月本院收治的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98例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分为传统组和超声组两组,每组各49例。传统组采用传统解剖定位FICB,超声组采用超声引导下改良FICB。比较两组麻醉效果、神经阻滞起效时间、穿刺前(T0)、穿刺成功后10 min(T1)、手术切皮时(T2)、术后5 min(T3)血流动力学[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呼吸频率(RR)]、术后4 h、8 h、12 h、24 h疼痛程度[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及麻醉前、麻醉后两组疼痛介质[前列腺素E2(PGE2)、P物质(SP)、5-羟色胺(5-HT)]。结果超声组麻醉效果优于传统组(P<0.05);两组神经阻滞起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1、T2时超声组MAP、HR、RR大于传统组(P<0.05);术后4 h、8 h、12 h、24 h超声组VAS评分低于传统组(P<0.05);麻醉后超声组疼痛介质血清PGE2、5-HT、SP水平低于传统组(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改良FICB镇痛应用于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能提高麻醉效果,神经阻滞起效时间短,改善血流动力学,降低VAS评分,降低疼痛介质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引导下 髂筋膜间隙阻滞 股骨粗隆间骨折 神经阻滞起效时间 术后VAS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肢骨折术中应用超声引导下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对阻滞起效时间的影响 被引量:5
2
作者 方才华 《吉林医学》 CAS 2022年第5期1356-1357,共2页
目的:探讨上肢骨折术中应用超声引导下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对阻滞起效时间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6月~2020年12月行上肢骨折术的患者共70例,根据抽签法进行分组,每组各35例,分别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所有患者均采取臂丛神经麻醉的方... 目的:探讨上肢骨折术中应用超声引导下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对阻滞起效时间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6月~2020年12月行上肢骨折术的患者共70例,根据抽签法进行分组,每组各35例,分别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所有患者均采取臂丛神经麻醉的方式进行治疗,对照组在传统解剖定位下展开,观察组在超声引导下展开,比较两组患者的各项临床状况,并且对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进行统计和分析,同时比较两组患者麻醉前后平均动脉压差异。结果:观察组各项临床状况整体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83%,对照组为25.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接受麻醉前平均动脉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接受麻醉后观察组平均动脉压指标更为稳定,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超声引导下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应用于上肢骨折术中,患者的各项临床状况得到了较好的改善效果,并发症发生率也明显降低,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肢骨折 超声引导下锁骨上臂从神经阻滞麻醉 阻滞起效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肢骨折术中应用超声引导下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对阻滞起效时间的影响分析
3
作者 李钟哲 张新峰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3年第12期80-83,共4页
分析在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下进行上肢骨折手术时,借助超声引导的价值。方法 选取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医院确诊医治的40例上肢骨折患者开展分组研究,选取时段2022年3月至2023年3月。全体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术中麻醉方式实施锁骨... 分析在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下进行上肢骨折手术时,借助超声引导的价值。方法 选取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医院确诊医治的40例上肢骨折患者开展分组研究,选取时段2022年3月至2023年3月。全体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术中麻醉方式实施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划分为2组,每组都有20例。 结果 从不同神经的阻滞起效时间、完全阻滞时间上,观察组和对照组进行对比都要存在更加明显的减少,两组之间有显著的差别(P<0.05)。在血管神经损伤、穿刺部位血肿、止血带反应、气胸等并发症总发生率方面,观察组和对照组对比呈现出大幅降低变化,两组之间有显著的差别(P<0.05)。在麻醉优良率上,观察组和对照组呈现出大幅提高变化,两组之间有显著的差别(P<0.05)。结论 上肢骨折患者手术治疗期间,在实施上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时借助超声引导,能够让阻滞起效时间及完全阻滞时间显著减少,控制并发症出现,进一步提升麻醉效果,体现出较高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肢骨折术 超声引导 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麻醉 阻滞起效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5%甲哌卡因与0.5%布比卡因混合液对超声引导下肌间沟神经阻滞起效时间及镇痛时间的作用
4
作者 Jeff Gadsden, MD Admir Hadzic, MD, PhD, +6 位作者 Kishor Gandhi, MD, MPH, Ali Shariat, MD Daquan Xu, MB, MPH, Thomas Maliakal, MD, Vijay Patel, MD 安光惠(译) 李士通(校) 《麻醉与镇痛》 2012年第3期23-28,共6页
背景一般采用短效与长效局麻药混合使用来达到神经阻滞起效快维持时间长的效果。但是,有关混合使用局麻药优点的数据报道并不多见。我们假设使用甲哌卡因与布比卡因的混合液进行区域阻滞比单纯使用布比卡因起效更快,且比单纯使用甲哌... 背景一般采用短效与长效局麻药混合使用来达到神经阻滞起效快维持时间长的效果。但是,有关混合使用局麻药优点的数据报道并不多见。我们假设使用甲哌卡因与布比卡因的混合液进行区域阻滞比单纯使用布比卡因起效更快,且比单纯使用甲哌卡因时效更长。方法研究对象为64例行肩关节镜的患者(18-65岁,ASAⅠ-Ⅱ级),采用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受试者随机分配接受3种麻醉药物方案中的1种:1.5%甲哌卡因30ml、0.5%布比卡因30ml、1.5%甲哌卡因15ml与0.5%布比卡因15ml混合液。记录运动和感觉被阻滞的起效时间和维持时间。结果3组腋神经分布区(上干)的感觉阻滞的起效时间相同[甲哌卡因组(8.7±4.3)分钟、布比卡因组(10.0±5.1)分钟、混合液组(11.3±5.3)分钟,组间P=0.21]。运动神经阻滞的持续时间混合液组[(11.5±4.7)小时]位于布比卡因组[(16.4±9.4)小时]和甲哌卡因组[(6.0±4.2)小时]之间。镇痛维持时效最短的是甲哌卡因[(4.9±2.4)小时],最长的是布比卡因组[(14.0±6.2)小时],中间组是混合液组[(10.3±4.9)小时](甲哌卡因组与混合液组相比,P〈0.001,布比卡因组与混合液组相比,P=0.01)。结论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时,使用1.5%甲哌卡因与0.5%布比卡因混合液的起效时间与单独使用其中任何一种药物相近,平均阻滞时间明显比单独使用甲哌卡因长,但比布比卡因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 布比卡因混合液 阻滞起效时间 甲哌卡因 超声引导 镇痛时间 运动神经阻滞 长效局麻药
原文传递
超声引导下小剂量局麻药外周神经阻滞现状 被引量:19
5
作者 单涛 谢红 +1 位作者 张勇 鲍红光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822-824,共3页
外周神经阻滞能够为患者提供良好的术后镇痛,并减少全麻相关不良反应。成功的神经阻滞必须满足两个条件:(1)感觉、运动阻滞起效时间短,效果完善,以满足手术需求;术后镇痛持续时间长;(2)神经阻滞相关并发症及局麻药不良反应少。近年... 外周神经阻滞能够为患者提供良好的术后镇痛,并减少全麻相关不良反应。成功的神经阻滞必须满足两个条件:(1)感觉、运动阻滞起效时间短,效果完善,以满足手术需求;术后镇痛持续时间长;(2)神经阻滞相关并发症及局麻药不良反应少。近年来,超声引导神经阻滞广泛应用于临床,麻醉医师可通过超声观察神经及其周围结构,实施靶向穿刺且实时观察局麻药注射过程,保证局麻药均匀扩散到神经周围,使神经阻滞达到更满意的效果,相关并发症也明显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周神经阻滞 超声探头 镇痛持续时间 阻滞起效时间 神经丛 维持时间 阻滞效果 神经束膜 神经外膜 肩部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引导下血管旁和神经旁穿刺行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 被引量:7
6
作者 张小宝 冯继英 +2 位作者 朱品 栾恒飞 赵志斌 《上海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55-156,共2页
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是上肢手术的常用麻醉方法,临床上常采用盲探法行血管旁穿刺,存在定位不准确和发生神经损伤等并发症的缺点。近年来超声技术在神经阻滞中的应用逐渐增多,应用超声技术可于直视下观察注射针和注射药物的位置,使麻醉成功... 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是上肢手术的常用麻醉方法,临床上常采用盲探法行血管旁穿刺,存在定位不准确和发生神经损伤等并发症的缺点。近年来超声技术在神经阻滞中的应用逐渐增多,应用超声技术可于直视下观察注射针和注射药物的位置,使麻醉成功率大大提高[1-3]。超声引导下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有两种常用的方法,即在臂丛神经旁注射局部麻醉药物和在腋动脉后方注射局部麻醉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探头 臂丛神经阻滞 局部麻醉 上肢手术 注射针 维持时间 阻滞起效时间 腋动脉 麻醉起效时间 麻醉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浓度罗哌卡因用于腰丛-坐骨神经阻滞的效果 被引量:8
7
作者 王刚 赵国栋 季文进 《广东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678-680,共3页
目的观察低浓度罗哌卡因用于外周神经刺激器(PNS)引导腰丛-坐骨神经阻滞的效果,寻找较低的有效浓度。方法45例拟行单侧下肢手术的患者随机分成3组,每组15例。Ⅰ,Ⅱ,Ⅲ组均采用PNS引导行腰丛-坐骨神经阻滞,罗哌卡因浓度分别为0.25%,0.375... 目的观察低浓度罗哌卡因用于外周神经刺激器(PNS)引导腰丛-坐骨神经阻滞的效果,寻找较低的有效浓度。方法45例拟行单侧下肢手术的患者随机分成3组,每组15例。Ⅰ,Ⅱ,Ⅲ组均采用PNS引导行腰丛-坐骨神经阻滞,罗哌卡因浓度分别为0.25%,0.375%和0.5%;容量均为50ml,其中腰丛阻滞30ml,坐骨神经阻滞20ml。结果3组神经阻滞起效时间依次是(34.1±6.2),(26.5±3.6)和(20.3±4.1)min,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Ⅱ,Ⅲ组对闭孔神经和股外侧皮神经的有效例数明显高于Ⅰ组(P<0.05);Ⅱ,Ⅲ组运动完全阻滞的例数明显多于Ⅰ组(P<0.05);Ⅱ,Ⅲ组阻滞成功率明显高于Ⅰ组(P<0.05);上述3项Ⅱ,Ⅲ组间则无明显差异。结论0.375%罗哌卡因用于PNS引导腰丛-坐骨神经阻滞时阻滞完善,同时减少局麻药的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坐骨神经阻滞 低浓度罗哌卡因 0.375%罗哌卡因 外周神经刺激器 单侧下肢手术 阻滞起效时间 股外侧皮神经 有效浓度 腰丛阻滞 闭孔神经 PNS 引导 显著性 组间差 局麻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引导下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8
8
作者 范春潮 程守全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5年第4期656-657,共2页
臂丛神经阻滞是应用已久的一种上肢手术的麻醉方式。传统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多在体表定位后利用神经刺激器诱发肌肉颤搐或盲探寻找异感来完成,但是受肥胖、解剖结构变异等因素影响,并发症发生率高、阻滞成功率较低、患者痛苦多等是较常见... 臂丛神经阻滞是应用已久的一种上肢手术的麻醉方式。传统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多在体表定位后利用神经刺激器诱发肌肉颤搐或盲探寻找异感来完成,但是受肥胖、解剖结构变异等因素影响,并发症发生率高、阻滞成功率较低、患者痛苦多等是较常见的问题。近年来,随着麻醉可视化的进展,超声引导下行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日益被重视,操作者能够通过超声图像来对神经及周围组织的结构进行清晰地分辨,降低并发症、提高阻滞成功率[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探头 肌肉颤搐 臂丛神经阻滞 神经刺激器 超声图 上肢手术 麻醉效果比较 结构变异 用药量 阻滞起效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下臂丛神经阻滞与传统盲法的对比 被引量:7
9
作者 辜雄军 周伟 +2 位作者 马伟文 彭七华 吕欠茹 《现代诊断与治疗》 CAS 2016年第3期562-563,共2页
选择我院2014年5月~2015年7月收治的需在臂丛麻醉下手术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经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及患者知情同意下由临床医师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盲法,观察组采用超声下臂丛神经阻滞,比较两组... 选择我院2014年5月~2015年7月收治的需在臂丛麻醉下手术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经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及患者知情同意下由临床医师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盲法,观察组采用超声下臂丛神经阻滞,比较两组患者阻滞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阻滞起效时间、完全阻滞时间、麻醉效果评价、并发症与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下臂丛神经阻滞与传统盲法相比较,起效快、用药少、阻滞效果更佳、成功率更高,值得在临床工作中积极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臂丛神经阻滞 传统盲法 阻滞起效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罗哌卡因用于腰麻-硬膜外联合阻滞5820例回顾性分析 被引量:9
10
作者 张铁铮 刘晓江 +12 位作者 卢玉平 王朝仁 张毅男 孙莹洁 曹惠鹃 高光洁 金强 周锦 宋丹丹 许霁虹 于冬梅 李林 曹忠平 《沈阳部队医药》 2007年第1期14-17,共4页
为研究罗哌卡因用于腰麻-硬膜外联合阻滞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回顾性分析了我院自2001-01-01至2006-09-30择期行下肢、下腹部及盆腔、肛门及会阴部、脊柱及肾移植手术病人5820例;年龄8~86岁,ASAI^IV级。于L2-3或L3-4间隙穿刺,以0·1ml/... 为研究罗哌卡因用于腰麻-硬膜外联合阻滞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回顾性分析了我院自2001-01-01至2006-09-30择期行下肢、下腹部及盆腔、肛门及会阴部、脊柱及肾移植手术病人5820例;年龄8~86岁,ASAI^IV级。于L2-3或L3-4间隙穿刺,以0·1ml/s的速率蛛网膜下腔注入0·75%罗哌卡因1~2ml;术中酌情于硬膜外给予0·75%罗哌卡因或2%利多卡因维持麻醉。分析病人在感觉、运动阻滞及恢复上的临床特征以及用药后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和不良反应。结果表明,0·75%罗哌卡因用于腰麻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为1·71±1·30min,运动阻滞起效时间为3·49±1·59min,最高阻滞平面为T7(2~12),其中5例最高阻滞平面达T2或T3,46例达T4水平;感觉恢复时间为3·16±1·69h,运动恢复时间为2·24±1·02h。麻醉后血流动力学稳定。主要的不良反应有心动过速,其次为血压下降、寒战、恶心呕吐和尿潴留等。术后25例(0·42%)出现脊麻后暂时性神经症状,均恢复顺利。结论:0·75%罗哌卡因用于腰麻-硬膜外联合阻滞是安全有效的,可适用于绝大多数下肢、下腹部及盆腔、肛门及会阴部、脊柱和肾移植手术,可供选择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哌卡因 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 阻滞起效时间 不良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与周围神经刺激器引导下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在上肢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比较 被引量:1
11
作者 吴友冈 钱斌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2年第35期114-117,共4页
目的比较超声(USG)和周围神经刺激器(PNS)引导下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在上肢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1月在我院接受上肢手术的6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麻醉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USG组和PNS组,各31例。USG组以USG引导... 目的比较超声(USG)和周围神经刺激器(PNS)引导下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在上肢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1月在我院接受上肢手术的6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麻醉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USG组和PNS组,各31例。USG组以USG引导辅助进行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PNS组以PNS辅助进行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比较两组的麻醉效果。结果USG组的麻醉操作时间、感觉阻滞起效时间、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均显著短于PNS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USG组的感觉阻滞持续时间长于PNS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运动阻滞持续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USG组的麻醉总有效率为96.77%,高于PNS组的80.6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USG组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6.45%,低于PNS组的25.8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PNS相比,USG引导下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可以缩短上肢手术的麻醉操作时间及起效时间,延长感觉阻滞持续时间,提高麻醉有效率,并减少并发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 周围神经刺激器 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 上肢手术 感觉阻滞起效时间 运动阻滞起效时间 感觉阻滞持续时间 运动阻滞持续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氯普鲁卡因复合芬太尼硬膜外阻滞用于剖宫产的效果观察
12
作者 李翠芝 《中国麻醉与镇痛》 2005年第2期106-108,共3页
目的:观察氯普鲁卡因复合不同剂量芬太尼的硬膜外腔麻醉效果。方法:选择剖宫产手术产妇100例,ASAⅠ-Ⅱ级,随机分为4组。A组为对照组,硬膜外腔注射单纯的3%氯普鲁卡因;B组在硬膜外腔注射3%氯普鲁卡因加入芬太尼1.5μg/ml复合液... 目的:观察氯普鲁卡因复合不同剂量芬太尼的硬膜外腔麻醉效果。方法:选择剖宫产手术产妇100例,ASAⅠ-Ⅱ级,随机分为4组。A组为对照组,硬膜外腔注射单纯的3%氯普鲁卡因;B组在硬膜外腔注射3%氯普鲁卡因加入芬太尼1.5μg/ml复合液;C组在硬膜外腔注射3%氯普鲁卡因加入芬太尼2.0μg/ml复合液;D组在硬膜外腔注射3%氯普鲁卡因加入芬太民2.5μ/ml复合液。分别观察和记绿阻滞起效时间、阻滞持续时间、麻醉效果及新生儿Apgar评分。结果:A组的阻滞起效时间和持续时间与B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与C、D两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麻醉效果在A组,优者占40%,良占60%:在B组优占60%,良占36%,差占4%;在C组优占92%,良占8%;在D组优占96%,良占4%。四组新生儿娩出后Apgar 5min评分均大于7分.未见新生儿窒息。结论:氯普鲁卡因复合芬太尼用于剖宫产术的硬膜外腔麻醉,阻滞起效时间缩短,阻滞作用时间延长,麻醉效果增强,对新生儿Apgar评分无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普鲁卡因 芬太尼 硬膜外腔阻滞麻醉 剖宫产术 复合芬太尼 硬膜外阻滞 剖宫产手术 新生儿Apgar评分 硬膜外腔注射 阻滞起效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定位引导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22
13
作者 敖程斌 黄月红 胡战兵 《临床超声医学杂志》 2017年第1期66-67,共2页
目前,上肢手术临床最常用的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随着超声引导与麻醉学的融合,其阻滞成功率大大提高,并发症也不断减少。本组选取43例应用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定位引导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患者,观察麻醉效果,现报道如下。资料与方法一、临... 目前,上肢手术临床最常用的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随着超声引导与麻醉学的融合,其阻滞成功率大大提高,并发症也不断减少。本组选取43例应用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定位引导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患者,观察麻醉效果,现报道如下。资料与方法一、临床资料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0月我院收治的上肢手术患者86例,将其随机分为联合组和B超组,每组各43例。联合组采用超声联合神经刺激定位仪进行治疗引导,其中男25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刺激仪 超声图 定位引导 上肢手术 臂丛神经阻滞 阻滞时间 阻滞起效时间 镇痛持续时间 锁骨上臂丛神经 局部麻醉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塞米松和肾上腺素在辅助局麻药行臂丛神经阻滞中作用的比较 被引量:7
14
作者 孙茜 周海鹏 +1 位作者 郑强 马世龙 《青岛医药卫生》 2006年第1期28-29,共2页
临床上,区域麻醉使用于上肢手术,在行臂丛神经阻滞时我们都在局麻药溶液中加用1:200000肾上腺素以减少局麻药毒性反应,减慢其吸收和延长麻醉时效。我科麻醉医师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通过研究和总结,发现在局麻药中改加用一定浓度的... 临床上,区域麻醉使用于上肢手术,在行臂丛神经阻滞时我们都在局麻药溶液中加用1:200000肾上腺素以减少局麻药毒性反应,减慢其吸收和延长麻醉时效。我科麻醉医师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通过研究和总结,发现在局麻药中改加用一定浓度的地塞米松更能明显缩短其阻滞起效时间,延长其麻醉时效,从而有效预防局麻药中毒反应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局麻药中毒反应 臂丛神经阻滞 肾上腺素 地塞米松 区域麻醉 阻滞起效时间 临床实践 上肢手术 毒性反应 麻醉医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罗哌卡因单腿蛛网膜下腔阻滞用于老年下肢骨科手术的麻醉效果评估 被引量:2
15
作者 李鹏飞 《实用医技杂志》 2017年第7期780-781,共2页
下肢骨折的高发人群为老年人,受到生理功能退化等因素的影响,老年人发生跌倒的可能性高,加上骨质疏松发病率高,下肢骨折现象非常常见。手术是治疗下肢骨折的重要方法,通常采取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但是全身麻醉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较大,尤... 下肢骨折的高发人群为老年人,受到生理功能退化等因素的影响,老年人发生跌倒的可能性高,加上骨质疏松发病率高,下肢骨折现象非常常见。手术是治疗下肢骨折的重要方法,通常采取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但是全身麻醉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较大,尤其是老年人的基础病较多、生理功能较差,全身麻醉可能对患者健康状况产生不良影响。随着酰胺类局部麻醉药物的推广,蛛网膜下腔阻滞在老年人手术中得到了较好的应用。本研究就罗哌卡因单腿蛛网膜下腔阻滞用于老年下肢骨科手术的麻醉效果进行研究,现将方法和结果总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蛛网膜下腔阻滞 下肢骨科手术 下肢骨折 骨质疏松发病率 局部麻醉 酰胺类 气管插管 阻滞起效时间 心血管系统 患者健康状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右美托咪定联合罗哌卡因在腋路臂丛神经阻滞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6
作者 但汉威 沈宁博 叶东婷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22年第25期116-118,共3页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定联合罗哌卡因在腋路臂丛神经阻滞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1月—2020年8月湖北省当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接受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患者80例,通过随机盲选方式分为甲组和乙组各40例。甲组采用罗哌卡因麻醉,乙组采用右美...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定联合罗哌卡因在腋路臂丛神经阻滞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1月—2020年8月湖北省当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接受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患者80例,通过随机盲选方式分为甲组和乙组各40例。甲组采用罗哌卡因麻醉,乙组采用右美托咪定联合罗哌卡因麻醉。比较2组患者麻醉前和麻醉后1 h的脉搏、平均动脉压及血氧饱和度,感觉、运动神经阻滞起效时间及感觉、运动阻滞持续时间,患者术后首次疼痛时间、疼痛评分及不良反应。结果麻醉后1 h,乙组患者的脉搏明显低于甲组(P<0.01);2组患者的平均动脉压、血氧饱和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乙组患者神经的感觉、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均短于甲组,感觉、运动神经阻滞持续时间均长于甲组(P<0.01)。乙组患者的首次疼痛时间明显晚于甲组,术后首次疼痛评分明显低于甲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甲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7.5%低于乙组的10.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57,P=0.692)。结论在腋路臂丛神经阻滞中,应用右美托咪定联合罗哌卡因可缩短感觉和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延长感觉、运动阻滞持续时间,缓解患者的术后疼痛,降低术后疼痛评分,对患者的各项生理指标影响较小,且不良反应少,具有很高的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腋路臂丛神经阻滞 右美托咪定 罗哌卡因 阻滞起效时间 阻滞持续时间 疼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浓度罗哌卡因骶管阻滞在肛肠手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7
作者 徐妍丽 《包头医学院学报》 CAS 2015年第1期50-51,共2页
目的:观察不同浓度甲磺酸罗哌卡因对骶管神经阻滞的效果。方法:选取肛肠手术患者36例,随机分为甲磺酸罗哌卡因低浓度组和高浓度组,每组各18例,分别用0.5%和0.7%的甲磺酸罗哌卡因进行麻醉,观察麻醉效果。结果:两组患者阻滞起效时间比较,... 目的:观察不同浓度甲磺酸罗哌卡因对骶管神经阻滞的效果。方法:选取肛肠手术患者36例,随机分为甲磺酸罗哌卡因低浓度组和高浓度组,每组各18例,分别用0.5%和0.7%的甲磺酸罗哌卡因进行麻醉,观察麻醉效果。结果:两组患者阻滞起效时间比较,高浓度组比低浓度组起效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两组维持时间和麻醉效果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一定浓度的甲磺酸罗哌卡因骶管阻滞行肛肠手术能够很好的满足术中的镇痛、肌肉松弛等需要,且较高浓度的甲磺酸罗哌卡因能够缩短药物的起效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磺酸罗哌卡因 麻醉效果 阻滞起效时间 维持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术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2
18
作者 戴丽英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19年第10期209-210,共2页
目的:探究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术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具有臂丛神经阻滞指征的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超声定位组与对照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操作者通过针刺异感来定位目标神经,而超声定位组操作者通过使用便携式B超仪在颈部... 目的:探究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术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具有臂丛神经阻滞指征的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超声定位组与对照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操作者通过针刺异感来定位目标神经,而超声定位组操作者通过使用便携式B超仪在颈部以二维超声图像来确定肌间沟位置,并进行穿刺,术后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首次阻滞操作时间、阻滞起效时间、阻滞完善时间、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术后与对照组相比,超声定位组患者的首次阻滞操作时间、阻滞起效时间、阻滞完善时间较短,并发症发生率较低(P <0.05),差异具有统学意义。结论: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术可以提升阻滞效果,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引导 臂丛神经阻滞 首次阻滞操作时间 阻滞起效时间 阻滞完善时间 并发症发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引导锁骨中点下入路麻醉阻滞的效果 被引量:1
19
作者 陈如伟 《医疗装备》 2021年第9期124-125,共2页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锁骨中点下入路麻醉阻滞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5月至2019年11月于医院接受外科手术治疗的60例患者,依据盲抽法分为对照组(超声引导喙突入路麻醉阻滞,28例)和试验组(超声引导锁骨中点下入路麻醉阻滞,32例),比较两组的...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锁骨中点下入路麻醉阻滞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5月至2019年11月于医院接受外科手术治疗的60例患者,依据盲抽法分为对照组(超声引导喙突入路麻醉阻滞,28例)和试验组(超声引导锁骨中点下入路麻醉阻滞,32例),比较两组的麻醉阻滞效果、麻醉操作时间、阻滞起效时间、麻醉维持时间。结果试验组麻醉阻滞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麻醉操作时间、阻滞起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麻醉维持时间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锁骨中点下入路麻醉阻滞的效果明显,且可缩短麻醉操作时间与阻滞起效时间,延长麻醉维持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引导 锁骨中点下入路 麻醉阻滞效果 麻醉操作时间 阻滞起效时间 麻醉维持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剂量布比卡因在剖宫产蛛网膜下腔阻滞中的临床效应
20
作者 段鲁 《中华临床医学杂志》 2005年第10期53-53,共1页
目的 评价不同剂量布比卡因在剖宫产蛛网膜下腔阻滞中的临床效应。方法 选60例ASAⅠ-Ⅱ级剖宫产产妇,随机分三组,每组20例,L2-3间隙穿刺成功后分别推注0.5%布比卡因1ml(Ⅰ组),1.5ml(Ⅱ组),2ml(Ⅲ组)。并于硬膜外腔置管留... 目的 评价不同剂量布比卡因在剖宫产蛛网膜下腔阻滞中的临床效应。方法 选60例ASAⅠ-Ⅱ级剖宫产产妇,随机分三组,每组20例,L2-3间隙穿刺成功后分别推注0.5%布比卡因1ml(Ⅰ组),1.5ml(Ⅱ组),2ml(Ⅲ组)。并于硬膜外腔置管留作备用。记录麻醉前后血压、心率、呼吸及温觉、痛觉、下肢运动度阻滞的起效及持续时间、最高阻滞平面、腹肌松驰度、新生儿评分、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温觉、痛觉起效时间,最高阻滞平面,下肢运动度阻滞起效时间、新生儿评分,麻醉前后心率,呼吸变化情况,三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三组均有不同程度血压下降,尤以第Ⅲ组明显,Ⅰ组部分病人有痛感、肌松不甚满意。结论 剖宫产手术中,0.5%布比卡因1.5ml用于蛛网膜下腔阻滞能取得较理想的麻醉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比卡因 蛛网膜下腔 麻醉 0.5%布比卡因 蛛网膜下腔阻滞 剖宫产产妇 临床效应 不同剂量 阻滞起效时间 新生儿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