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阿司匹林肠溶缓释片对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的抗栓作用和安全性评估
1
作者 陈强 韩冰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24年第5期26-30,共5页
目的 观察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DLASO)患者口服不同剂量阿司匹林肠溶缓释片的抗栓效果及安全性,并与阿司匹林肠溶片进行比较。方法 选取2021年1月—2022年5月保定市第二中心医院收治的DLASO患者10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和B1... 目的 观察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DLASO)患者口服不同剂量阿司匹林肠溶缓释片的抗栓效果及安全性,并与阿司匹林肠溶片进行比较。方法 选取2021年1月—2022年5月保定市第二中心医院收治的DLASO患者10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和B1、B2组,每组34例。在控制原发疾病的基础上,A组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100 mg/d, B1组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缓释片50 mg/d, B2组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缓释片100 mg/d, 3组均治疗12周。比较3组治疗前后血栓最大振幅(MA)、凝血反应时间(R)、凝血形成时间(K)与纤维蛋白原(Fib)、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血流动力学指标[血浆黏度(PV)、全血高切黏度(WBHSV)、全血低切黏度(WBLSV)、红细胞沉降率(ESR)]、踝肱指数(ABI)、跛行距离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最终92例受试者完成试验,A组30例,B1、B2组各31例。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3组R、WBHSV、ABI未见明显改变(P>0.05);MA、PV、WBLSV、ESR与Fib、hs-CRP水平较治疗前降低,K和跛行距离较治疗前增加(P<0.05或P<0.01);治疗后3组间MA、R、K、Fib、跛行距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1组hs-CRP水平、ESR较A组和B2组升高,B2组PV、WBLSV较A组和B1组降低(P<0.05)。3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胃肠道症状评分比较,B1、B2组显著低于A组,且B1组较B2组降低(P<0.05)。结论 DLASO患者口服50 mg/d或100 mg/d阿司匹林肠溶缓释片均可有效发挥抗栓作用,二者安全性较高,与口服100 mg/d阿司匹林肠溶片相比,前者胃肠道症状更轻,后者改善血流动力学效果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动脉硬化闭塞症 阿司匹林肠溶缓释片 抗栓作用 安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司匹林肠溶缓释片抗栓作用的研究进展
2
作者 陈强 韩冰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2021年第10期1207-1209,共3页
阿司匹林是临床上常用的经典抗血小板药物,虽然其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十分明显,但经常会导致胃肠道不良反应和出血事件的发生。阿司匹林肠溶缓释片在发挥抗血小板聚集作用的同时,以其在肠道内缓慢释放药物的特点,使体内血药浓度更加趋于... 阿司匹林是临床上常用的经典抗血小板药物,虽然其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十分明显,但经常会导致胃肠道不良反应和出血事件的发生。阿司匹林肠溶缓释片在发挥抗血小板聚集作用的同时,以其在肠道内缓慢释放药物的特点,使体内血药浓度更加趋于稳定,可以更好地发挥其抗血栓作用,同时也可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本文对阿司匹林肠溶缓释片的作用机制、抗血栓作用及药物联合使用情况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聚集 阿司匹林肠溶缓释片 抗栓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司匹林肠溶缓释片与阿司匹林肠溶片抗血小板聚集的药物经济学评价 被引量:1
3
作者 陈夏欢 刘梅林 张学斌 《中国药物经济学》 2021年第10期5-10,15,共7页
目的基于医保角度,通过成本-效果分析(CEA)和成本-效用分析(CUA),评价阿司匹林肠溶缓释片与阿司匹林肠溶片抗血小板聚集的经济学优劣。方法采用随机、开放、平行对照多中心实用性临床试验设计,从2016年9月至2017年1月入选来自北京、山... 目的基于医保角度,通过成本-效果分析(CEA)和成本-效用分析(CUA),评价阿司匹林肠溶缓释片与阿司匹林肠溶片抗血小板聚集的经济学优劣。方法采用随机、开放、平行对照多中心实用性临床试验设计,从2016年9月至2017年1月入选来自北京、山东、黑龙江、湖南、内蒙古、山西、湖北、甘肃等19家医院、年龄60岁以上、临床上需要服用阿司匹林防治的符合纳排标准的患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等受试者。共有796例受试者随机分配至阿司匹林肠溶缓释片50 mg/d组和阿司匹林肠溶片100 mg/d组,分别服用2周不同剂量不同剂型的阿司匹林。通过收集受试者用药期间血小板聚集率、用药安全性、生命质量以及用药成本信息,比较两组药物干预的成本-效果和成本-效用。结果试验前未服用抗血小板药物的受试者中,阿司匹林肠溶缓释片50 mg/d组基线血小板聚集率(79.68±16.03)%,用药14 d后(16.51±24.16)%,降低(63.17±26.67)%;阿司匹林肠溶片100 mg/d组基线血小板聚集率(77.05±19.29)%,用药14 d后(16.11±25.15)%,降低(60.94±30.14)%,降低值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911 8, P=0.233 2)。试验前服用抗血小板药物的受试者中,阿司匹林肠溶缓释片50 mg/d组基线血小板聚集率(14.73±21.33)%,用药14 d后(10.57±15.57)%,降低(4.17±24.04)%;阿司匹林肠溶片100 mg/d组基线血小板聚集率(12.22±17.24)%,用药14 d后(9.32±12.79)%,降低(2.90±21.76)%,降低值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984 6,P=0.136 4)。无论试验前是否使用抗血小板药物,两组人群生命质量在用药前后无明显变化。试验前未服用抗血小板药物的受试者中,用药14 d 50 mg阿司匹林肠溶缓释片药物成本和处理不良反应总费用(6.78±2.56)元,100 mg阿司匹林肠溶片药物成本和处理不良反应总费用(7.61±5.60)元。试验前服用抗血小板药物的受试者中,用药14 d 50 mg阿司匹林肠溶缓释片药物成本和处理不良反应总费用(6.86±5.11)元,100 mg阿司匹林肠溶片药物成本和处理不良反应总费用(7.08±1.60)元。结论 50 mg阿司匹林肠溶缓释片和100 mg阿司匹林肠溶片抗血小板聚集作用相似,前者费用较低,更具成本-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血小板聚集 实用性临床试验 药物经济学评价 阿司匹林肠溶缓释片
原文传递
肠溶阿司匹林的体外实验及磁控胶囊内镜人体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王茜婷 焦红梅 +3 位作者 李丽 陈夏欢 李嘉欣 刘梅林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215-1220,共6页
目的:观察阿司匹林肠溶片及肠溶缓释片在不同pH水平体外溶液及人体消化道内的转运及崩解过程。方法:(1)体外实验:将0.9%生理盐水分别与盐酸及碳酸氢钠混合,模拟空腹胃液、餐后胃液及小肠液pH水平,观察阿司匹林肠溶片及阿司匹林肠溶缓释... 目的:观察阿司匹林肠溶片及肠溶缓释片在不同pH水平体外溶液及人体消化道内的转运及崩解过程。方法:(1)体外实验:将0.9%生理盐水分别与盐酸及碳酸氢钠混合,模拟空腹胃液、餐后胃液及小肠液pH水平,观察阿司匹林肠溶片及阿司匹林肠溶缓释片在不同pH溶液中的崩解情况。(2)人体研究:选择2020年10~12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老年内科住院治疗且无消化道症状的冠心病患者6例,健康志愿者6例,进行磁控胶囊内镜检查。根据检查过程中服用阿司匹林剂型分为阿司匹林肠溶缓释片组及阿司匹林肠溶片组,观察阿司匹林在消化道内的转运及崩解情况,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内镜下相关时间指标。结果:(1)体外实验:肠溶阿司匹林仅在碱性溶液中崩解,阿司匹林肠溶片开始崩解时间更早(0.5~1.0 h vs.3.0 h),崩解速度更快(2.0~3.0 h vs.6.0 h);(2)人体研究:人群中肠溶阿司匹林的胃通过时间差异较大(6~70 min)且与剂型无关(23.0 min vs.23.5 min,P=0.720),3例患者服药后药片嵌入胃底皱襞,平均22.0 min(19.0~25.0 min)后脱落。阿司匹林肠溶片组更早开始崩解(97.5 min vs.182.5 min,P=0.006),崩解速度更快。结论:阿司匹林肠溶缓释片相对于肠溶片,开始崩解时间更晚、崩解速度更慢;建议空腹服用肠溶剂型阿司匹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控胶囊内镜 阿司匹林 阿司匹林肠溶缓释片 胃通过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属裸支架联合术后抗凝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疗效 被引量:3
5
作者 朱培欣 王闯胜 +2 位作者 陈锦州 李建军 肖贾伟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9年第16期120-121,共2页
目的:探讨金属裸支架联合术后抗凝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疗效。方法:选择2017年8月至2018年12月于平煤神马医疗集团总医院进行介入治疗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LEAOD)患者86例,按照随机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服用阿司匹林... 目的:探讨金属裸支架联合术后抗凝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疗效。方法:选择2017年8月至2018年12月于平煤神马医疗集团总医院进行介入治疗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LEAOD)患者86例,按照随机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服用阿司匹林肠溶缓释片联合硫酸氢氯吡格雷片,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应用华法林钠片,以3个月为1个疗程,比较术后1、3、6月踝肱指数(ABI)、D–二聚体水平、血管通畅率情况。结果:术后两组患者ABI较术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但两组患者同一时间段的AB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的D–二聚体水平在术后观察组降低更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患者的血管通畅率比较中,在3个月和6个月后,观察组血管通畅率较对照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的出血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金属裸支架联合术后应用抗凝药物对LEAOD的治疗具有较高的临床意义,可降低术后再狭窄的事件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司匹林肠溶缓释片 华法林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