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38篇文章
< 1 2 16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剂量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脑血管储备、凝血功能及血清PON-1水平的影响
1
作者 王梓晗 储成艳 +4 位作者 赵红玲 李淑敏 王璐 殷艳 蔺建文 《检验医学与临床》 2025年第4期501-505,511,共6页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脑血管储备(CVR)功能、凝血功能及血清对氧磷酶(PON)-1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该院收治的AIS患者150例作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75例...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脑血管储备(CVR)功能、凝血功能及血清对氧磷酶(PON)-1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该院收治的AIS患者150例作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75例。A组采用低剂量(0.6 mg/kg)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B组采用标准剂量(0.9 mg/kg)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比较2组的神经功能、CVR功能指标[CVR、搏动指数(PI)]、凝血功能[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治疗后24 h颅内出血情况、90 d病死率,以及血清PON-1水平。结果治疗后2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评分、PI,以及FIB水平低于治疗前,PT、APTT、TT长于治疗前,CVR、血清PON-1水平高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后以上指标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24 h颅内出血发生率、90 d病死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剂量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在改善AIS患者的神经功能、CVR功能、凝血功能,调节血清PON-1水平方面与标准剂量相当,且治疗后24 h颅内出血发生率、90 d病死率与标准剂量均相近。建议在临床中具体使用何种剂量阿替普酶需结合AIS患者的发病时间窗、出血风险等确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替普酶 静脉溶栓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脑血管储备功能 凝血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后替罗非班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效果
2
作者 王倩 彭晓 《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 2025年第1期139-143,共5页
目的探究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后替罗非班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效果。方法纳入2021年5月至2024年1月邯郸市第一医院接收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溶栓组与替罗非班组,倾向性匹配排除基线资料,两组各105例。溶栓组给予阿替普酶... 目的探究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后替罗非班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效果。方法纳入2021年5月至2024年1月邯郸市第一医院接收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溶栓组与替罗非班组,倾向性匹配排除基线资料,两组各105例。溶栓组给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替罗非班组在静脉溶栓基础上加用替罗非班治疗,治疗时间持续2周。对比溶栓组与替罗非班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神经功能[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Barthel指数]、凝血指标[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脑血流指标[脑动脉平均血流速度(mean flow velocity,Vm)、收缩期血流峰值(peak systolic velocity,Vs)、舒张期血流峰值(peak diastolic velocity,Vd)]、血清相关因子[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1,IGF-1)、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氧化应激因子[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SH-Px)、丙二醛(malonaldehyde,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 dedismutase,SOD)]药物不良反应及出血转化情况。结果替罗非班组总疗效96.19%(101/105)高于溶栓组88.57%(93/105)(χ^(2)=4.330,P=0.037);治疗后,替罗非班组与溶栓组NIHSS下降[分别为(7.63±1.10)分、(8.71±1.20)分],Barthel指数上升[分别为(73.92±6.58)分、(68.54±6.01)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替罗非班组NIHSS低于溶栓组,Barthel指数高于溶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替罗非班组与溶栓组FIB下降[分别为(2.79±0.52)g·L^(-1)、(3.45±0.62)g·L^(-1)],PT上升[分别为(15.59±3.01)s、(13.89±2.91)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替罗非班组FIB低于溶栓组,PT高于溶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替罗非班组与溶栓组Vm、Vs、Vd上升[分别为(55.65±7.52)cm·s^(-1)、(51.36±6.98)cm·s^(-1),(87.52±8.44)cm·s^(-1)、(82.65±8.14)cm·s^(-1),(29.65±5.87)cm·s^(-1)、(25.61±6.21)cm·s^(-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替罗非班组高于溶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替罗非班组与溶栓组IGF-1、BDNF、VEGF上升[分别为(145.95±24.10)μg·L^(-1)、(134.37±22.21)μg·L^(-1),(9.21±1.51)μg·L^(-1)、(7.89±1.36)μg·L^(-1)、(74.52±6.30)μg·L^(-1)、(71.26±5.27)μg·L^(-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替罗非班组高于溶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替罗非班组与溶栓组MDA下降[分别为(5.21±0.78)mmol·L^(-1)、(6.55±0.82)mmol·L^(-1),(125.52±20.11)U·mL^(-1)、(106.83±16.84)U·mL^(-1)],GSHPx、SOD上升[分别为(71.35±4.36)μmol·L^(-1),(64.93±5.04)μmol·L^(-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替罗非班组MDA低于溶栓组(P<0.05),GSH-Px、SOD高于溶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替罗非班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52%(10/105),溶栓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71%(6/1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82,P=0.398)。替罗非班组出血转化率为8.57%(9/105),溶栓组药物出血转化率为5.71%(6/1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646,P=0.421)。结论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后替罗非班可有效治疗急性脑梗死,提高神经功能,改善血清指标,安全性高,值得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替罗非班 阿替普酶 神经功能 溶栓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介入联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效果及对患者预后的影响
3
作者 韦家俊 梁炯 《大医生》 2025年第3期54-56,共3页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接受神经介入联合阿替普酶治疗的效果并观察其预后情况,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20年5月至2024年5月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68例ACI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34例,接受阿替普酶...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接受神经介入联合阿替普酶治疗的效果并观察其预后情况,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20年5月至2024年5月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68例ACI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34例,接受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与观察组(34例,接受神经介入联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疗效、血管再通率、神经因子指标[神经生长因子(NGF)、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和中枢神经特异性蛋白(S100β)]水平、氧化应激指标[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与预后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整体疗效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患者整体血管再通情况优于对照组,总再通率高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后1周,两组患者NGF水平均升高,NSE、S100β水平均降低,且观察组均更优(均P<0.05)。治疗后1周,两组患者MDA水平均降低,SOD水平均升高,且观察组均更优(均P<0.05)。治疗后1个月,两组患者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更低(P<0.05)。结论神经介入联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ACI的效果较好,能够有效恢复血管再通,改善神经功能及氧化应激反应,且预后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神经介入 阿替普酶 溶栓治疗 血管再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替普酶联合替罗非班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细胞因子水平及神经功能的影响
4
作者 黎二虎 管生 +3 位作者 晋亚洲 杨秀慧 宁亚琦 谢桥涛 《黑龙江医学》 2025年第1期61-63,共3页
目的:探讨阿替普酶联合替罗非班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细胞因子水平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2年2月漯河市第六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200例发病4.5 h内的急性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溶栓后是否加用... 目的:探讨阿替普酶联合替罗非班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细胞因子水平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2年2月漯河市第六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200例发病4.5 h内的急性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溶栓后是否加用替罗非班以及加用的时间不同将其分为<2 h组、2~<12 h组、12~24 h的试验组和不加用替罗非班的对照组,每组各50例。记录所有患者溶栓前、溶栓后24 h、溶栓后7 d、溶栓后14 d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以及溶栓后3个月的改良Rankin(mRS)评分。观察所有患者临床症状进展情况、出血情况、再梗死及转归情况。结果:溶栓后24 h,<2 h组与2~<12 h组治疗有效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5.84、3.35,P<0.05);溶栓后7 d,<2 h组与2~<12 h组治疗有效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5.19、3.40,P<0.05);溶栓后14 d,<2 h组与2~<12 h组治疗有效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0.52、7.64,P<0.05);溶栓后3个月,<2 h组、2~<12 h组与12~24 h组良好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7.48、6.13、1.65,P<0.05);试验组患者症状加重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34,P<0.05);非症状脑出血、其他部位出血及症状出血、脑死亡方面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17、0.04、0,P>0.05)。结论:阿替普酶联合替罗非班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可显著降低血清细胞因子水平,改善神经功能,且安全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阿替普酶 替罗非班 血清细胞因子水平 神经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关系
5
作者 黄辉 吴迪 +1 位作者 孙辉 钱伟东 《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 2025年第1期1-4,共4页
目的探讨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接受注射用阿替普酶(rt-PA)静脉溶栓治疗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关系。方法纳入2021年1月至2022年7月于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治疗的100例AIS患者,所有患者均采用rt-PA静脉溶栓治... 目的探讨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接受注射用阿替普酶(rt-PA)静脉溶栓治疗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关系。方法纳入2021年1月至2022年7月于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治疗的100例AIS患者,所有患者均采用rt-PA静脉溶栓治疗。根据入院时Hcy水平,将患者分为正常水平组(Hcy水平<15.0μmol·L^(-1),43例)与高水平组(Hcy水平≥15.0μmol·L^(-1),57例)。治疗3个月后,比较两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以及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并经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Hcy水平与NIHSS、mRS评分之间的相关性。结果两组患者的叶酸和维生素B12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508、10.315,均P<0.05)。治疗前,两组NI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 h后、出院时以及出院3个月时,两组的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正常水平组[分别为(11.35±2.41)分、(7.70±1.82)分、(5.63±1.43)分]均低于高水平组[分别为(14.79±2.27)分、(11.05±2.42)分、(8.93±2.35)分](t=7.306、7.597、8.136,均P<0.05)。治疗前,两组mR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3个月后,正常水平组中的mRS评分≤2分的患者占比较高水平组更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17,P=0.025)。Hcy水平与NIHSS评分(r^(2)=0.516,P<0.001)、mRS评分(r^(2)=0.603,P<0.001)呈正相关。结论当Hcy水平≥15.0μmol·L^(-1)时,AIS患者接受rt-PA静脉溶栓后的神经功能预后较差,需引起临床的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同型半胱氨酸 阿替普酶 静脉溶栓 神经功能恢复 相关性分析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接受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好转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再次发生恶化的风险预测模型构建及效果评价
6
作者 代辉 李昕 +1 位作者 缪莎莎 蔡新妤 《中国临床医生杂志》 2025年第3期317-322,共6页
目的探讨构建急性脑梗死(ACI)阿替普酶(rt-PA)静脉溶栓好转患者再次恶化发生的风险预测模型及其预测效果。方法回顾性纳入2021年1月至2023年9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19例接受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ACI患者作为建模组[根据治疗... 目的探讨构建急性脑梗死(ACI)阿替普酶(rt-PA)静脉溶栓好转患者再次恶化发生的风险预测模型及其预测效果。方法回顾性纳入2021年1月至2023年9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19例接受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ACI患者作为建模组[根据治疗后是否再发恶化分组好转后再次恶化60例(恶化组)、好转后未恶化59例(非恶化组)],同期收治94例接受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ACI患者资料作为验证组(好转后再次恶化47例、未再次恶化47例)。收集患者基线资料,采用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检验影响患者好转后再次恶化的相关因素,并依据回归结果构建风险模型,绘制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分析风险模型的预测效能。结果恶化组细胞因子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CSF)、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泛连接蛋白1(PANX1)、24h收缩压变异系数(24h SBP-CV)、24h舒张压变异系数(24h DBPCV)高于非恶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logistic回归性检验显示血清M-CSF、PANX1、Hcy、24h SBPCV、24h DBP-CV是影响患者好转后再次发生恶化的相关因素(P<0.05)。基于上述因素构建风险预测列线图模型,绘制ROC曲线对风险模型进行内部验证,结果显示,该模型预测接受rt-PA静脉溶栓好转的ACI患者再次恶化的曲线下面积为0.938,特异度、敏感度分别为0.847、0.900;外部验证显示,风险模型预测rt-PA静脉溶栓好转患者再次恶化的曲线下面积为0.937,特异度及敏感度分别为0.847、0.900。结论接受rt-PA静脉溶栓好转后再次恶化的ACI患者血清M-CSF、PANX1、Hcy、24h SBP-CV、24h DBP-CV呈升高表达,且上述指标为影响患者好转后再次恶化的相关因素,基于上述因素构建的风险预测列线图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价值,针对性采取有效预防措施,能有效降低rt-PA静脉溶栓好转后再次恶化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阿替普酶 静脉溶栓 恶化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颅脑多普勒超声脑血流参数的AIS患者阿替普酶溶栓后出血转化风险可视化模型建立
7
作者 高文文 王彦平 《航空航天医学杂志》 2025年第3期291-294,共4页
目的分析颅脑多普勒超声脑血流参数与急性缺血性卒中(AIS)患者阿替普酶(rt-PA)溶栓后出血转化(HT)关系,并建立列线图可视化模型。方法选取2022年03月-2024年03月南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接受rt-PA溶栓治疗的AIS患者71例,根据患者的影像学... 目的分析颅脑多普勒超声脑血流参数与急性缺血性卒中(AIS)患者阿替普酶(rt-PA)溶栓后出血转化(HT)关系,并建立列线图可视化模型。方法选取2022年03月-2024年03月南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接受rt-PA溶栓治疗的AIS患者71例,根据患者的影像学检查结果,是否在梗死灶或梗死血管分布区域内出现出血现象,判定患者是否发生HT。分为无HT组47例和HT组24例。收集患者的基线资料、TCD脑血流参数,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AIS患者阿替普酶溶栓后HT的独立危险因素,根据独立危险因素中年龄、SPV、EDV和MFV构建列线图模型,绘制校准曲线对列线图进行验证,并绘制ROC曲线。结果两组BMI、吸烟史、脑卒中史、高血压史、糖尿病史、前循环病变,收缩压、舒张压、血糖、血小板计数、白细胞计数、谷丙转氨酶和血尿酸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HT组年龄、冠心病、心房颤动HMCAS、NIHSS评分、PI低于HT组(P<0.05);进行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SPV、EDV和MFV是溶栓后发生HT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根据独立危险因素构建AIS患者溶栓后发生HT风险的列线图模型,对列线图进行验证,使用Bootstrap法对模型进行验证,经1000次自抽样,模型的C-index指数为0.926,校正C-index指数为0.915,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5.030,模型校准曲线与理想模型较为接近,ROC曲线显示,列线图预测溶栓后发生HT风险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02(P<0.05)。结论TCD脑血流参数SPV、EDV和MFV是影响AIS患者阿替普酶溶栓后HT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以上因素构建的列线图模型能有效预测AIS患者溶栓后发生HT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脑多勒超声 脑血流参数 急性缺血性卒中 阿替普酶 出血转化 模型建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颅多普勒超声持续监测辅助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效果观察
8
作者 李娟 周雨润 +1 位作者 潘燕 王军委 《临床医学工程》 2025年第2期141-144,共4页
目的观察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持续监测辅助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南阳市中心医院2023年5月至2024年5月收治的82例AIS患者分为参照组(41例)和研究组(41例)。参照组采用常规阿... 目的观察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持续监测辅助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南阳市中心医院2023年5月至2024年5月收治的82例AIS患者分为参照组(41例)和研究组(41例)。参照组采用常规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研究组采用TCD持续监测辅助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血管再通情况、神经功能、自理能力、预后情况、脑血流动力学指标水平及不良反应。结果研究组治疗后的TIBI分级优于参照组,NIHSS评分及MRS评分较参照组低,BI评分较参照组高,BA、ACA及MCA的Vm较参照组高(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4.88%)与参照组(9.76%)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TCD持续监测辅助阿替普酶静溶栓治疗可提高AIS患者的血管再通率,改善患者的脑血流动力学与神经功能,还提高患者的自理能力,改善患者的预后,且未显著增加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经颅多勒超声 阿替普酶 静脉溶栓 临床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黑素瘤缺乏因子2水平预测急性脑梗死患者行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后发生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价值
9
作者 王凡 王向阳 赵建华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25年第1期13-17,22,共6页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清黑素瘤缺乏因子2(AIM2)表达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并评估AIM2预测ACI患者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后发生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的价值。方法 选取150例ACI患者为ACI组,另选取3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清黑素瘤缺乏因子2(AIM2)表达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并评估AIM2预测ACI患者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后发生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的价值。方法 选取150例ACI患者为ACI组,另选取3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ACI患者入院时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分为轻度组、中度组和重度组,根据静脉溶栓治疗后END情况分为END组和非END组。收集ACI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血清AIM2表达水平;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ACI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后发生END的影响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AIM2表达水平预测ACI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后发生END的临床效能。结果 ACI组、对照组血清AIM2表达水平分别为(58.29±5.97)、(36.81±3.03) 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3.23,P<0.05)。轻度组、中度组和重度组血清AIM2表达水平逐渐升高,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ACI患者血清AIM2表达水平与NIHSS评分呈正相关(r=0.941,P<0.01)。END组NIHSS评分、入院到溶栓时间、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C反应蛋白、AIM2水平高于或长于非EN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NIHSS评分(OR=3.871,P<0.001)、入院到溶栓时间(OR=2.885,P=0.002)、LDL-C(OR=3.118,P<0.001)和AIM2(OR=3.761,P<0.001)均为ACI患者静脉溶栓术后发生END的影响因素。ROC曲线结果显示,ACI患者入院时血清AIM2表达水平预测静脉溶栓术后发生END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11;当AIM2截断值为66.56 ng/mL时,诊断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1.23%和90.15%。结论 ACI患者血清AIM2表达水平显著升高;AIM2表达水平预测ACI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后发生END具有一定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黑素瘤缺乏因子2 早期神经功能恶化 阿替普酶 静脉溶栓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剂量阿替普酶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伴入院高血糖患者的临床研究
10
作者 雷蕾 王飒 +2 位作者 姬利 宋波 华锋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25年第1期37-41,共5页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阿替普酶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伴入院高血糖患者的疗效及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01—2022-12在延安大学咸阳医院接受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AIS伴入院高血糖患者186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标准剂量组(93例...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阿替普酶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伴入院高血糖患者的疗效及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01—2022-12在延安大学咸阳医院接受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AIS伴入院高血糖患者186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标准剂量组(93例)和小剂量组(93例)。2组患者均采用胰岛素进行降血糖处理,标准剂量组阿替普酶剂量0.9 mg/kg,最大剂量90 mg,小剂量组阿替普酶剂量0.6 mg/kg,最大剂量60 mg。比较2组患者的短期疗效、90 d预后情况、病死率以及出血事件发生率。结果2组患者治疗24 h后的总有效率以及治疗7 d后的短期预后良好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的远期预后良好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小剂量组病死率低于标准剂量组(P<0.05),出血事件发生率低于标准剂量组(P<0.05)。结论与标准剂量相比,小剂量阿替普酶治疗AIS伴入院高血糖可降低患者的出血事件发生率以及病死率,使患者受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阿替普酶 静脉溶栓 小剂量 标准剂量 出血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尤瑞克林联合阿替普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效果分析
11
作者 赵志娟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5年第1期025-028,共4页
在治疗急性脑梗死方案中,探讨分析尤瑞克林联合阿替普酶溶栓的治疗效果。方法 整理2022年9月~2024年3月间我院接治之9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信息,患者在短时间内突然出现肢体无力、麻木、口角歪斜、言语不清或失语、头晕、头痛等症状,经头... 在治疗急性脑梗死方案中,探讨分析尤瑞克林联合阿替普酶溶栓的治疗效果。方法 整理2022年9月~2024年3月间我院接治之9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信息,患者在短时间内突然出现肢体无力、麻木、口角歪斜、言语不清或失语、头晕、头痛等症状,经头颅CT、头颅磁共振、血管造影检查等检查确诊,按接诊序号以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对等纳入对照组(常规治疗+阿替普酶)和观察组(常规治疗+阿替普酶联用尤瑞克林),收集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功能情况、健康状况评测情况、临床疗效和并发症情况并予以分析对比。结果 治疗前,两组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功能评分值均差异微小,治疗后,观察组在两组神经功能评分同时减小时测得更小值,日常生活功能评分同时增大时测得更大值(P<0.05)。治疗后,观察组在健康状况四项评测值同时增长中(治疗前基线均衡)测得更高值(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95.56%明显处于更高水平,并发症6.67%发生率控制在更低水平(P<0.05)。结论 在治疗急性脑梗死方案中,尤瑞克林联合阿替普酶溶栓治疗方案的疗效更好,并发症发生更少,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功能恢复更快,健康状况恢复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尤瑞克林 阿替普酶 急性脑梗死 神经功能 生活功能 健康状况 疗效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流程再造理论的救护方案在阿替普酶早期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病人中的应用
12
作者 龚红兰 邵俊 《循证护理》 2025年第5期956-960,共5页
目的:探讨基于流程再造理论的救护方案在阿替普酶早期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1月—8月在扬州市某医院行阿替普酶早期溶栓治疗的60例急性脑梗死病人为对照组,行常规急救方案;选取2022年9月—2023年4月在扬州市... 目的:探讨基于流程再造理论的救护方案在阿替普酶早期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1月—8月在扬州市某医院行阿替普酶早期溶栓治疗的60例急性脑梗死病人为对照组,行常规急救方案;选取2022年9月—2023年4月在扬州市某医院行阿替普酶早期溶栓治疗的60例急性脑梗死病人为观察组,实施基于流程再造理论的救护方案,比较两组急救流程执行时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溶栓有效率、急诊期死亡率、并发症发生率及治疗满意率。结果:观察组急救流程执行时间较对照组缩短(P<0.05);观察组溶栓治疗24 h NIHSS评分及溶栓治疗3个月后mR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溶栓有效率及治疗满意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溶栓治疗7 d内复发性脑梗死及脑出血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基于流程再造理论的救护方案能有效缩短急性脑梗死病人救治执行时间,促进病人溶栓后神经功能恢复,降低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提升阿替普酶早期溶栓治疗效果及病人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程再造理论 救护方案 阿替普酶 早期溶栓 急性脑梗死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替罗非班治疗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后再闭塞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有效性
13
作者 李浩东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 2025年第1期008-011,共4页
探讨基于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后再闭塞脑梗死病患,采取替罗非班治疗,分析其临床有效性。方法 于2022年4月-2024年4月,选取于本院就诊的100例接受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后的再闭塞脑梗死病患作为观察对象,经盲选法形式分组操作,共计分为2组分,即... 探讨基于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后再闭塞脑梗死病患,采取替罗非班治疗,分析其临床有效性。方法 于2022年4月-2024年4月,选取于本院就诊的100例接受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后的再闭塞脑梗死病患作为观察对象,经盲选法形式分组操作,共计分为2组分,即:对照组(在接受溶栓治疗之后落实常规治疗方法)、观察组(在对照组基准之上应用替罗非班治疗方法),每组各自计入50例。结果 对比组间炎性水平,在落实治疗前,两组TNF-α、IL-6、IL-8、CRP检验数值比较均显示均衡(P>0.05),方法 执行之后,两组均呈现下降走向,且观察组病患检验值为更低水平(P<0.05)。各组之间的神经功能、日常生活活动状况进行评估比较,在治疗落实前两组的NIHSS、ADL评分数据对比显示,数据均衡(P>0.05),经过执行治疗方案之后,两组均为更低走向,且观察组病患数据的NIHSS评估值低于对照组,其ADL评分数据高于对照组(P<0.05)。各组之间的疗效率进行统计对比,经治疗后得出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的治疗安全性实施对比,观察组总发生率为8.00%,对照组总计发生率为4.00%,显然组间数据均衡(P>0.05)。结论 基于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后再闭塞脑梗死病患,在常规疗法上应用替罗非班治疗方法,相较常规方案更具作用性,不但可减轻炎性作用,改善神经功能以及患者的自我生活活动能力,而且资料有效性安全性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再闭塞 阿替普酶 静脉溶栓 替罗非班 治疗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剂量辛伐他汀联合阿替普酶治疗老年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比较
14
作者 黄金星 林智才 +2 位作者 文韬 滕龙 欧阳山丹 《临床合理用药》 2025年第3期49-51,55,共4页
目的 比较不同剂量辛伐他汀联合阿替普酶治疗老年急性脑梗死(ACI)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23年5月—2024年5月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七十三集团军医院收治的老年ACI患者94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每组47例。在接受注... 目的 比较不同剂量辛伐他汀联合阿替普酶治疗老年急性脑梗死(ACI)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23年5月—2024年5月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七十三集团军医院收治的老年ACI患者94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每组47例。在接受注射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后,低剂量组采用辛伐他汀片20 mg治疗,高剂量组采用辛伐他汀片40 mg治疗,2组均治疗4周。比较2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血脂指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三酰甘油(TG)]、神经损伤标志物[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中枢神经特异性蛋白(S-100B)、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及神经生长因子(NGF)],不良反应。结果 高剂量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62%,高于低剂量组的78.72%(χ^(2)=4.374,P=0.036)。治疗4周后,2组NIHSS评分较治疗前降低,且高剂量组低于低剂量组(P<0.05或P<0.01);2组血清HDL-C、NGF水平较治疗前升高,血清LDL-C、TG、NSE、S-100B及GFAP水平较治疗前下降,且高剂量组升高/下降幅度大于低剂量组(P<0.05或P<0.01)。低剂量组与高剂量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2.77%vs. 23.40%,χ^(2)=1.795,P=0.180)。结论 与20 mg辛伐他汀比较,40 mg辛伐他汀联合阿替普酶治疗老年ACI的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血脂,减轻神经功能损伤,同时大剂量用药还可确保治疗的安全性,不会明显增加不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老年人 辛伐他汀 阿替普酶 血脂 神经损伤标志物 不良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联合丁苯酞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效果研究
15
作者 赵闪 羊月华 张富琴 《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 2025年第6期74-76,共3页
目的 探讨丁苯酞联合阿替普酶对急性脑梗死(ACI)患者神经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凝血功能及神经递质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2年1月至2024年1月苏州永鼎医院收治的130例ACI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以不同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61例,阿替普酶静... 目的 探讨丁苯酞联合阿替普酶对急性脑梗死(ACI)患者神经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凝血功能及神经递质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2年1月至2024年1月苏州永鼎医院收治的130例ACI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以不同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61例,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和观察组(69例,阿替普酶静脉溶栓与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联合治疗),均治疗2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日常生活能力、肢体运动功能、凝血功能指标及神经递质水平。结果 与治疗前比,治疗后两组患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均降低,观察组低于对照组;Barthel指数(BI)、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评分均升高,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与治疗前比,治疗后两组患者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均延长,观察组均长于对照组;与治疗前比,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5-羟色胺(5-HT)、多巴胺(DA)水平均升高,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丁苯酞与阿替普酶联合治疗ACI,可显著调节神经递质水平,改善患者神经功能与凝血功能,促进肢体运动功能恢复,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苯酞 阿替普酶 静脉溶栓 急性脑梗死 神经功能 凝血功能 肢体运动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替普酶联合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中风失语症的临床效果
16
作者 晏雄 冷狂风 程小林 《中国医药指南》 2025年第8期25-28,共4页
目的 分析阿替普酶联合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中风失语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23年6月至2024年6月在修水县中医院接受治疗的中风失语症患者9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45例,观察组给予阿替普酶联合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 目的 分析阿替普酶联合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中风失语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23年6月至2024年6月在修水县中医院接受治疗的中风失语症患者9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45例,观察组给予阿替普酶联合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对照组给予阿替普酶联合常规毫针刺法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脑血流动力学指标、神经功能、语言功能。结果 治疗后与对照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对比,观察组较高(P <0.05)。治疗后,与对照组大脑中动脉平均流速、大脑中动脉峰值流速对比,观察组大脑中动脉平均流速、大脑中动脉峰值流速升高(P <0.05)。治疗后,与对照组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失语症检查量表(CRR-CAE)评分对比,观察组NIHSS分值降低,CRR-CAE量表中自发言语、复述、命名、听语理解评分升高(均P <0.05)。结论 中风失语症应用阿替普酶联合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能有效提升临床疗效,改善脑血流动力学指标,减轻神经功能受损,促进语言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风 失语症 阿替普酶 醒脑开窍针刺法 毫针刺法 语言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脑梗死采用低剂量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临床效果及对患者神经功能和并发症的影响研究
17
作者 陈明发 吴敏 卢军中 《中国实用医药》 2025年第1期88-91,共4页
目的对比急性脑梗死(ACI)采用标准剂量和低剂量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临床效果及对患者神经功能和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择7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n=38)和研究组(n=38)。对照组给予标准剂量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研究组给... 目的对比急性脑梗死(ACI)采用标准剂量和低剂量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临床效果及对患者神经功能和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择7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n=38)和研究组(n=38)。对照组给予标准剂量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研究组给予低剂量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治疗前后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法(GCS)评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健康调查简表(SF-36)评分,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4.74%,高于对照组的92.11%,但差异不明显(P>0.05)。治疗后,研究组GCS评分为(13.82±0.74)分、NIHSS评分为(4.93±1.40)分,对照组GCS评分为(13.56±0.52)分、NIHSS评分为(5.02±1.36)分。两组GCS评分均高于治疗前,NIHS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但两组治疗后GCS与NIHSS评分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治疗后,两组生理功能(PF)、精神健康(MH)、躯体疼痛(BP)、情感职能(RE)、生理职能(RP)、社会功能(SF)、总体健康(GH)、活力(VT)评分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PF、MH、BP、RE、RP、SF、GH、VT评分分别为(78.84±4.23)、(77.34±4.39)、(80.46±4.78)、(78.26±4.49)、(80.75±4.63)、(81.90±4.24)、(82.49±4.33)、(75.52±4.76)分,高于对照组的(58.96±4.14)、(57.15±4.23)、(58.96±4.57)、(58.13±4.50)、(59.22±4.71)、(59.86±4.33)、(59.67±4.14)、(58.77±4.85)分(P<0.05)。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5.79%,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63%,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低剂量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临床效果与标准剂量相当,且更加安全高效,能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生活质量,值得推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溶栓 低剂量 阿替普酶 急性脑梗死 神经功能 颅内出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塞通联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效果
18
作者 郭莉 《中国民康医学》 2025年第6期74-77,共4页
目的:观察血塞通联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ACI)患者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2月至2024年1月该院收治的106例ACI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3例。两组均进行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 目的:观察血塞通联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ACI)患者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2月至2024年1月该院收治的106例ACI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3例。两组均进行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给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血塞通治疗,两组均持续治疗10 d。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认知功能[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BI)]评分、炎性指标[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可溶性CD40配体(sCD40L)]水平,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0.57%(48/53),高于对照组的75.47%(40/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感觉减退、语言謇涩、口舌歪斜、半身不遂、气短乏力、面色㿠白、自汗出等中医证候积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MMSE、BI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SAA、Lp-PLA2、TNF-α、sCD40L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塞通联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ACI患者可提高治疗总有效率和认知功能、日常生活能力评分,降低中医证候积分和炎性指标水平,效果优于单纯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血塞通 阿替普酶 中医证候积分 认知功能 日常生活能力 炎性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时间窗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应用效果研究
19
作者 刘婧茜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5年第1期094-097,共4页
探讨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实施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期间时间窗不同的效果呈现。方法 试验对2023年1月~2024年11月间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病例资料进行整理,从中随机抽取90份(对应90例患者),均为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按照不同时间窗划分为... 探讨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实施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期间时间窗不同的效果呈现。方法 试验对2023年1月~2024年11月间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病例资料进行整理,从中随机抽取90份(对应90例患者),均为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按照不同时间窗划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对应3.0~4.5h、3.0h以内,各组均有45例,进行两组治疗效果、神经功能改善,以及相关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的统计,并实施对比分析。结果 疗效评估结果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更高(P<0.05)。神经功能相关评估结果显示,治疗前并无相关评分的组间对比差异(P>0.05);治疗后1d、7d均可见两组评分降低,但明显观察组各项评分更低(P<0.05)。不良事件发生总计中可见,观察组发生率更低(P<0.05)。结论 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实施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期间时间窗不同的效果呈现不同,相较于3.0~4.5h而言,3h内完成溶栓治疗的效果更突出,更利于改善患者神经损伤问题,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应予以重视,力求病发3h内完成溶栓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间窗 阿替普酶 静脉溶栓 急性脑梗死 治疗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替普酶联合依达拉奉右莰醇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治疗效果观察
20
作者 胡姗姗 王莉莉 周金花 《中国实用医药》 2025年第5期77-80,共4页
目的分析阿替普酶联合依达拉奉右莰醇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11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以患者的治疗方案不同为依据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55例。对照组接受单一阿替普酶治疗,研究组接受阿替普酶联合依达拉奉右莰醇治疗。比较... 目的分析阿替普酶联合依达拉奉右莰醇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11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以患者的治疗方案不同为依据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55例。对照组接受单一阿替普酶治疗,研究组接受阿替普酶联合依达拉奉右莰醇治疗。比较两组疗效、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治疗前后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Barthel指数。结果治疗2周后,研究组临床痊愈、显效、有效和无效例数分别为26、17、11、1例,对照组分别为11、24、14、6例,研究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2.930,P=0.003<0.05)。治疗2周后,研究组的NIHSS评分0.00(0.00,2.00)分、mRS评分0.00(0.00,1.00)分较对照组的2.00(0.00,10.00)、2.00(0.00,4.00)分更低,Barthel指数(83.27±24.87)分较对照组的(65.27±38.45)分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7.27%与对照组的3.64%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替普酶与依达拉奉右莰醇联合用药能提高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治疗效果,改善神经功能缺损,提高生活质量,效果好,用药安全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阿替普酶 依达拉奉右莰醇 神经功能 疗效 生活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