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63篇文章
< 1 2 10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谈附带民事诉讼的原告人
1
作者 黄军 张淑明 《学术交流》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121-124,共4页
一般观点认为,只有遭受物质损失的被害人才可以作为原告人提起附带民事诉讼,本文认为,被害人以外的其他一些人和组织也可作为附带民事诉讼的原告人;不仅遭受物质损失的被害人可作为附带民事诉讼原告人,遭受精神损害的被害人也可作... 一般观点认为,只有遭受物质损失的被害人才可以作为原告人提起附带民事诉讼,本文认为,被害人以外的其他一些人和组织也可作为附带民事诉讼的原告人;不仅遭受物质损失的被害人可作为附带民事诉讼原告人,遭受精神损害的被害人也可作为附带民事诉讼原告人;附带民事诉讼原告人不仅可以要求赔偿损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附带民事诉讼 原告人 刑事诉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涉海生态环境民事诉讼原告资格的淆乱与矫正 被引量:1
2
作者 唐绍均 黄东 《安徽大学学报(哲社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5-75,共11页
从一般法视角看,涉海生态环境民事诉讼的原告资格理应立足于私益诉讼、公益诉讼或者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的类型归属予以分别确定。然而,从特别法视角看,涉海生态环境民事诉讼的原告资格却因《海洋环境保护法》第一百一十四条并未明确... 从一般法视角看,涉海生态环境民事诉讼的原告资格理应立足于私益诉讼、公益诉讼或者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的类型归属予以分别确定。然而,从特别法视角看,涉海生态环境民事诉讼的原告资格却因《海洋环境保护法》第一百一十四条并未明确海洋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的类型归属而呈现出依据不明、对应障碍以及行使冲突等立法淆乱状况。为解决因诉权争议和法律衔接障碍导致的原告资格认定困境,建议通过涉海生态环境民事私益诉讼原告资格的明确化、民事公益诉讼原告资格的一体化以及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原告资格的法定化,对涉海生态环境民事诉讼的原告资格予以立法矫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民事诉讼 诉讼类型 原告资格 陆海一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知识产权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新探
3
作者 陈立毅 义娟花 《山西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76-81,共6页
在知识产权审判“三合一”改革和知识产权检察“四合一”综合履职背景下,知识产权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一体解决刑事追究和民事追责,成为集约化诉讼的现实需求。当前,该制度的适用受到法律、理论和实践上的三重桎梏,影响了该制度司法质... 在知识产权审判“三合一”改革和知识产权检察“四合一”综合履职背景下,知识产权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一体解决刑事追究和民事追责,成为集约化诉讼的现实需求。当前,该制度的适用受到法律、理论和实践上的三重桎梏,影响了该制度司法质效的发挥。知识产权属于民法意义上的“无体物”,其法益侵害属于“财物损失”范畴。在知识产权刑事案件中适用附带民事诉讼符合诉讼的经济合理性和合目的性,是知识产权审判“三合一”改革下的制度创新。推进知识产权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适用,应当在厘清“物质损失”概念基础上明确其适用条件,规范其适用方式、完善其证明标准,促进民刑程序相协调,并以全面赔偿为原则准确认定赔偿数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识产权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 集约化诉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私诉”到“附带民事诉讼”:近代中国一个诉讼法概念的跨语际实践
4
作者 胡晓 《南大法学》 CSSCI 2024年第5期131-142,共12页
“私诉”概念的跨语际实践包含四个阶段:在传统中文语境中意为“暗中告诉”;清末民初,经由日本汉字词“私訴”(しそ)对法国《刑事诉讼法典》中“action civile”的直译,作为诉讼法概念的“私诉”重返中国,意指“刑事附带民事诉讼”。192... “私诉”概念的跨语际实践包含四个阶段:在传统中文语境中意为“暗中告诉”;清末民初,经由日本汉字词“私訴”(しそ)对法国《刑事诉讼法典》中“action civile”的直译,作为诉讼法概念的“私诉”重返中国,意指“刑事附带民事诉讼”。1921年北洋政府公布的《刑事诉讼条例》使用“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替代“私诉”,并将“私诉”的意涵改为“刑事自诉”。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公布的《刑事诉讼法》使用“自诉”替代“私诉”,“私诉”就此消解于中文语境。“私诉”概念在中文语境中的抽离、重返、转变、消解,既是大陆法系司法制度、法学知识在语言层面的一次本土化重构,也是近代中国“司法现代性”改革的具象化缩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私诉 自诉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 跨语际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精神损害赔偿制度构建探究
5
作者 胡雪茹 成泰坤 李博儒 《经济师》 2024年第9期41-42,45,共3页
新《刑诉法解释》将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的精神损害赔偿由“不予受理”改为“一般不予受理”,但由于精神损害自身具有主观性强、非财产性以及不可恢复性的特性,致使精神损害赔偿具体数额难以确定,增加了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诉讼成本,也极... 新《刑诉法解释》将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的精神损害赔偿由“不予受理”改为“一般不予受理”,但由于精神损害自身具有主观性强、非财产性以及不可恢复性的特性,致使精神损害赔偿具体数额难以确定,增加了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诉讼成本,也极易造成同案不同判的情形;由于加害人自身经济能力差异、恶意转移财产等因素影响,在执行上容易“空判”,被害人权益难以得到真正实现。文章分析了将精神损害赔偿纳入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赔偿范围的可行性,进而针对现存的“空判”和“数额难以确定”的困境,提出相应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 精神损害赔偿 制度构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的私法化改进
6
作者 潘文惠 《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5-7,共3页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的本质是民事诉讼。尽管新《刑诉法解释》对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做了修改与补充,但鉴于两种诉讼之间的本质区别,加上相关法律条文的缺失,我国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在司法实践中产生了赔偿范围过窄、被害人权利保...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的本质是民事诉讼。尽管新《刑诉法解释》对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做了修改与补充,但鉴于两种诉讼之间的本质区别,加上相关法律条文的缺失,我国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在司法实践中产生了赔偿范围过窄、被害人权利保障不足、民事诉讼过度依赖刑事诉讼、民事诉讼证明标准过高等问题。改进我国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的路径:首先,从新《刑诉法解释》入手,明确可以受理精神损害赔偿的案件范围,并以实质标准加以规范。其次,应给予民事诉讼独立性,使受害者有权通过民事诉讼来获得救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 精神损害赔偿 私法化 独立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恢复性司法视域下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的反思与完善
7
作者 阮诗闲 《广西警察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49-59,共11页
通过恢复性司法视角对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进行实践检视,发现其目的和性质存在异化现象,在被害恢复、加害恢复和社会恢复层面的实施效果均有待提升。应以恢复性司法理念为指引,通过建立合理的赔偿机制、促进各制度之间的程序流转、保障被... 通过恢复性司法视角对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进行实践检视,发现其目的和性质存在异化现象,在被害恢复、加害恢复和社会恢复层面的实施效果均有待提升。应以恢复性司法理念为指引,通过建立合理的赔偿机制、促进各制度之间的程序流转、保障被害人社会救济权和推动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等措施解决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运行过程中产生的各种问题,促使该制度发展为在逻辑上高度自洽且具有中国特色的诉讼制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恢复性司法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 精神损害赔偿 社会恢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的原告人
8
作者 高淑琴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6期95-100,共6页
文章从比较国内外法律对附带民事诉讼原告人范围的界定着手,重点分析我国法律对原告人的相关规定,首先,界定了附带民事诉讼的核心——被害人的外延;其次,剖析了被害人没有死亡与已经死亡两种情形下原告人的范围;再次,分析了几类特殊的... 文章从比较国内外法律对附带民事诉讼原告人范围的界定着手,重点分析我国法律对原告人的相关规定,首先,界定了附带民事诉讼的核心——被害人的外延;其次,剖析了被害人没有死亡与已经死亡两种情形下原告人的范围;再次,分析了几类特殊的原告人和几类特殊案件中的原告人,以期对司法实务中颇为混乱的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有所裨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附带民事诉讼 原告人 被害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质疑与废止:刑事附带民事诉讼 被引量:44
9
作者 谢佑平 江涌 《法学论坛》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57-67,共11页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在其产生之初,具有一定的历史合理性,但是已经不适合当前的现实。现实中,该制度矛盾重重,包括刑事诉讼与民事诉讼的矛盾,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与普通刑事诉讼、民事诉讼的矛盾,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程序内部的矛盾。同时,...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在其产生之初,具有一定的历史合理性,但是已经不适合当前的现实。现实中,该制度矛盾重重,包括刑事诉讼与民事诉讼的矛盾,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与普通刑事诉讼、民事诉讼的矛盾,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程序内部的矛盾。同时,国外以刑、民分诉为主流和方向。因此,对该制度应该予以废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 不合理性 废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略论刑事诉讼附带民事诉讼原告人
10
作者 白全安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5年第1期80-85,共6页
略论刑事诉讼附带民事诉讼原告人白全安刑事诉讼附带民事诉讼(下称附带民事诉讼)是指司法机关在刑事诉讼过程中,在解决被告人刑事责任的同时,一并解决被害人等提起的由于被告人的犯罪行为所引起的民事损害赔偿的一种活动。这是刑事... 略论刑事诉讼附带民事诉讼原告人白全安刑事诉讼附带民事诉讼(下称附带民事诉讼)是指司法机关在刑事诉讼过程中,在解决被告人刑事责任的同时,一并解决被害人等提起的由于被告人的犯罪行为所引起的民事损害赔偿的一种活动。这是刑事诉讼中一项十分重要的诉讼制度,它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附带民事诉讼 刑事诉讼 被害人 犯罪行为 原告人 被告人 民事损害赔偿 保险人 民事诉讼权利 检察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的新发展 被引量:27
11
作者 陈卫东 柴煜峰 《华东政法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94-102,共9页
《刑事诉讼法》经再次修正后颁布实施,各界对修正案的讨论焦点将转为如何评价修订成果和如何适用新规范,这对于新《刑事诉讼法》的发展走向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本刊特别约请刑事诉讼法研究专家对新《刑事诉讼法》的立法模式、监视居住... 《刑事诉讼法》经再次修正后颁布实施,各界对修正案的讨论焦点将转为如何评价修订成果和如何适用新规范,这对于新《刑事诉讼法》的发展走向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本刊特别约请刑事诉讼法研究专家对新《刑事诉讼法》的立法模式、监视居住措施、附带民事诉讼、特殊侦查措施、专家参与诉讼制度和强制医疗程序等进行评论,并提出适用方面的建设性意见,为新《刑事诉讼法》取得良好的适用效果贡献智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 《刑事诉讼法》 民事诉讼程序 结构性调整 诉讼过程 赔偿问题 物质损失 犯罪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反思与重构 被引量:20
12
作者 奚玮 叶良芳 《政治与法律》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121-126,共6页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本质上是一种民事诉讼,仅在程序运作上具有“有限”的从属性,故最理想的模式是将其从刑事诉讼中分离出去,归并到民事诉讼中。但在目前条件下不宜立刻取消这一制度,而应在以下方面逐步加以完善:赋予当事人程序选择权;扩...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本质上是一种民事诉讼,仅在程序运作上具有“有限”的从属性,故最理想的模式是将其从刑事诉讼中分离出去,归并到民事诉讼中。但在目前条件下不宜立刻取消这一制度,而应在以下方面逐步加以完善:赋予当事人程序选择权;扩大请求赔偿损失的范围;限制附带民事诉讼案件的受理范围;明确附带民事诉讼的时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 刑事诉讼 中国 受理范围 立法体例 当事人 诉讼时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取消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 被引量:8
13
作者 魏盛礼 赖丽华 《法学论坛》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11-115,共5页
我国的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 ,混淆了刑事诉讼与民事诉讼在证明标准和证据规则方面的差别 ,以刑事诉讼程序取代了民事诉讼程序 ,异化了附带民事诉讼的本质 ,不利于维护诉讼双方当事人的实体权利和诉讼权利 ,违背了程序正义的要求。由于... 我国的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 ,混淆了刑事诉讼与民事诉讼在证明标准和证据规则方面的差别 ,以刑事诉讼程序取代了民事诉讼程序 ,异化了附带民事诉讼的本质 ,不利于维护诉讼双方当事人的实体权利和诉讼权利 ,违背了程序正义的要求。由于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存在与生俱来的不可克服的内在制度性缺陷 ,无法通过完善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立法来消除其弊端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 证据规则 征明标准 制度性缺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附带民事诉讼的原告人及其委托代理人在法庭上要求询问证人或向被告人发问,是否超越了诉讼权限?
14
《人民司法》 北大核心 1990年第7期47-47,共1页
编辑同志: 我们在审理检察机关提起公诉的刑事案件时,常遇到附带民事诉讼原告人及其委托代理人在法庭上指控被告人的犯罪行为,并要求向被告人发问、询问证人等,为此往往与被告人的辩护人发生争执,请问,他们的做法是否超越了诉讼权限?
关键词 询问证人 附带民事诉讼 原告人 委托代理人 提起公诉 刑事案件 检察机关 刑事诉讼 公诉案 犯罪行为
原文传递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的缺陷与重构 被引量:2
15
作者 刘中正 丁国艳 李杰 《前沿》 CSSCI 2008年第2期98-100,共3页
我国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存在较大缺陷,主要体现在与民事诉讼制度存在立法冲突,在司法实践中缺乏合理性和可操作性,对附带民事诉讼当事人合法权益的保护不充分。随着我国现代司法理念不断发展和司法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有必要适时地对这... 我国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存在较大缺陷,主要体现在与民事诉讼制度存在立法冲突,在司法实践中缺乏合理性和可操作性,对附带民事诉讼当事人合法权益的保护不充分。随着我国现代司法理念不断发展和司法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有必要适时地对这一制度进行修改,使之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以充分体现诉讼公正原则和诉讼效益原则,实现刑事审判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笔者从我国的司法现状出发,以全新的视角分析了现行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的缺陷,通过比较与借鉴提出了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刑事损害救济制度的一系列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 缺陷 完善
原文传递
我国不必建立行政附带民事诉讼制度——以行政权对民事争议的介入程度为切入点的反思 被引量:8
16
作者 陈国栋 《政治与法律》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117-128,共12页
理论置疑、实践总结与最高院的诸多司法解释表明,行政诉讼附带民事诉讼之主张尚待理论上的反思。对此,必须回归行政权力本身,厘清行政权对民事争议的介入程度,厘清公定力的适用范围。通过分析行政权之类型及各类型行政权力对民事争议的... 理论置疑、实践总结与最高院的诸多司法解释表明,行政诉讼附带民事诉讼之主张尚待理论上的反思。对此,必须回归行政权力本身,厘清行政权对民事争议的介入程度,厘清公定力的适用范围。通过分析行政权之类型及各类型行政权力对民事争议的干预方式和干预程度可以发现,行政裁决、确认、登记与许可等行为并没有在根本上介入民事争议和处分争议双方法律权益,并不具备公定力。因此,以行政行为具有公定力因而主张行政诉讼附带民事诉讼的说法自然不具有法理支持。但是,基于现实的原因,我们需要设立中国特色的行政诉讼、附带民事诉讼合于一体的行政诉讼或民事诉讼,这种诉讼实质上是行政庭所审判的民事诉讼附带行政诉讼,即民事争议审判为主,行政争议审判为辅;民事法庭也完全可以直接受理并处理不满行政裁决而提起的民事诉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政诉讼附带民事诉讼 行政权 公定力 民事诉讼附带行政诉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附带民事诉讼中精神损害赔偿问题研究 被引量:31
17
作者 刘广三 汤春乐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年第3期257-265,共9页
在单纯的民事诉讼中 ,公民或法人的精神受到损害可以要求赔偿损失 ,这已不成为问题 ,但我国现行刑事诉讼法将附带民事诉讼的赔偿范围仅仅局限于物质损失 ,而没有提及精神损失。本文作者指出 ,在附带民事诉讼中确立精神损害赔偿不仅是司... 在单纯的民事诉讼中 ,公民或法人的精神受到损害可以要求赔偿损失 ,这已不成为问题 ,但我国现行刑事诉讼法将附带民事诉讼的赔偿范围仅仅局限于物质损失 ,而没有提及精神损失。本文作者指出 ,在附带民事诉讼中确立精神损害赔偿不仅是司法实践的需要 ,而且是协调不同部门法冲突的需要 ;不仅符合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的本意 ,而且有利于保护被害人的合法权益。当然附带民事诉讼中的精神损害赔偿必须具备相应的条件 ,还要受到一定范围的限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附带民事诉讼 精神损害赔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行政附带民事诉讼几个问题的思考 被引量:5
18
作者 卢少军 赵德铸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73-75,共3页
 行政附带民事诉讼在法学界一直存在争议,一部分学者认为我国现行法对附带的民事诉讼范围界定过宽,也有部分学者对行政诉讼可以附带民事诉讼表示质疑。从诉讼效益和更好地保障当事人权益角度考量,行政诉讼中必要时附带民事诉讼具有其...  行政附带民事诉讼在法学界一直存在争议,一部分学者认为我国现行法对附带的民事诉讼范围界定过宽,也有部分学者对行政诉讼可以附带民事诉讼表示质疑。从诉讼效益和更好地保障当事人权益角度考量,行政诉讼中必要时附带民事诉讼具有其合理性,问题关键在于对附带的民事诉讼的范围要作出合理界定,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行政附带民事诉讼制度的效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政附带民事诉讼 《行政诉讼法》 民事诉讼法》 诉讼范围 举证责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拒斥精神损害赔偿的立场批判与制度重构 被引量:15
19
作者 段厚省 《政治与法律》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07-118,共12页
我国法上的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程序在设立之初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发展到当下已发生目的异化,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程序在性质上成为一种特别的刑事诉讼程序,服务于刑事诉讼的目的,而不是维护受害人私权,这就是它拒斥精神损害赔偿的根本原... 我国法上的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程序在设立之初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发展到当下已发生目的异化,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程序在性质上成为一种特别的刑事诉讼程序,服务于刑事诉讼的目的,而不是维护受害人私权,这就是它拒斥精神损害赔偿的根本原因。在我国日益重视国民民事权益保障、重视公民人格尊严的当下,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保守立场已经与马克思主义的人本观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悖,必须予以改变。改变制度的路径有多种,比较务实的选择是分步进行。首先从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程序纳入精神损害赔偿开始,逐步变革,直到废弃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程序,让刑事的归于刑事,民事的归于民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 精神损害赔偿 民事权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的立法完善——从被害人民事权益保障视角的思考 被引量:21
20
作者 廖中洪 《现代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45-150,共6页
现行《刑事诉讼法》所规定的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全面承袭了1979年《刑诉法》的相应规定,在刑事司法审判中已经明显不适应对于被害人权利保护的需要。充分保障被害人的权利,在程序上应当对于附带民事诉讼的受案范围;被害人提起附带民... 现行《刑事诉讼法》所规定的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全面承袭了1979年《刑诉法》的相应规定,在刑事司法审判中已经明显不适应对于被害人权利保护的需要。充分保障被害人的权利,在程序上应当对于附带民事诉讼的受案范围;被害人提起附带民事诉讼的方式;被害人在诉讼中的权利和义务;附带民事诉讼中的反诉;撤回公诉以后附带民事诉讼的处理等等问题进行完善。在完善相应程序制度的方式上,应当通过立法修改的方式进行,而不是采用现行司法解释的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被害人权利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 民事权益 撤回 刑事司法 公诉 程序制度 方式 规定 保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