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陆路交通基础设施韧性评价与提升技术
1
作者 陈士通 刘子玉 刘明月 《国防交通工程与技术》 2025年第2期1-5,共5页
我国陆路交通基础设施总体呈现“地域特征显著、气候环境复杂、致灾因素多变”的显著特点,提升设施韧性是保障交通正常运行的必要举措。交通基础设施的韧性提升是系统工程,需考虑结构主体和路网结构两个层面:针对道路、桥梁和隧道等结构... 我国陆路交通基础设施总体呈现“地域特征显著、气候环境复杂、致灾因素多变”的显著特点,提升设施韧性是保障交通正常运行的必要举措。交通基础设施的韧性提升是系统工程,需考虑结构主体和路网结构两个层面:针对道路、桥梁和隧道等结构物,通过灾前承载力和感知力提升、灾中检测力优化以及灾后剩余力、应急力和恢复力增强,可在不同阶段科学提高单体设施韧性。在此基础上,结合路网特征,考虑路网的灾前应急力、灾中评估力和灾后协同力,从而提升交通基础设施的整体韧性。持续加强陆路交通基础设施韧性研究和技术创新,对于实现交通强国的战略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路交通基础设施 韧性特征 评价指标 提升技术 柔性运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广联达GDMP图形引擎的陆路交通基础设施勘察设计平台公共能力研发与应用
2
作者 魏璇 钱洪亮 +3 位作者 秦超 罗伟 曹盛和 李萌 《铁道标准设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7,15,共8页
随着国产化工业软件的发展,陆路交通基础设施勘察设计平台正朝着一体化、数字化、可视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国内针对陆路交通领域需求均在成熟工业软件产品上进行二次开发,关于公共基础平台研发还处于技术空白。在此背景下,设计基于... 随着国产化工业软件的发展,陆路交通基础设施勘察设计平台正朝着一体化、数字化、可视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国内针对陆路交通领域需求均在成熟工业软件产品上进行二次开发,关于公共基础平台研发还处于技术空白。在此背景下,设计基于广联达GDMP的陆路交通基础设施专业设计平台公共基础能力,解决了陆路交通领域国产化无公共能力的问题。深入研究基础平台框架,采用插件式开发框架研发,以统一界面风格及封装接口方式提供各专业基本二、三维设计及地理地质数据服务加载、数据交换等通用功能,经测试验证满足桥梁、隧道、路基专业个性化设计及数字化交付应用场景需求。针对在GIS环境下各专业模型集成时空间坐标难以统一及渲染流畅性低的问题,提出基于“工程全局直角坐标→GIS球面坐标→局部投影坐标”的动态转换思路,实现GIS场景不同专业BIM模型一键集成展示,并结合模型简化功能实现大场景构筑物模型不同层级的自适应呈现,提高大场景下模型渲染的流畅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路交通基础设施 勘察设计平台 公共能力 GDMP 插件式开发 模型集成 模型简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陆路交通基础设施智能建造思考 被引量:8
3
作者 雷升祥 邹春华 丁正全 《铁道建筑技术》 2023年第1期1-7,19,共8页
智能建造是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方向。为实现我国2035年迈入智能建造世界强国的目标,针对我国陆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基于智能建造现状,分析了目前面临的技术瓶颈;并结合其智能建造的特点,对我国陆路交通基础设施智能建造的研究技术路线... 智能建造是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方向。为实现我国2035年迈入智能建造世界强国的目标,针对我国陆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基于智能建造现状,分析了目前面临的技术瓶颈;并结合其智能建造的特点,对我国陆路交通基础设施智能建造的研究技术路线、全寿命周期管理、实现路径等三大方面进行了深入思考、探索。通过对比全价值链协同建模、一体化建模两种智能建造研究技术路线,提出更符合现阶段实际技术与应用条件的智能建造研究技术路线;从智能勘察、智能设计、智能生产、智能物流、智能施工、智能运维等方面阐述了全寿命周期陆路交通基础设施智能建造技术,提出了各阶段研发重点;并从国家、行业、企业管理及技术研发等方面多角度提出了陆路交通基础设施智能建造实现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路交通基础设施 智能建造 协同建模 技术路径 智能化提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