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吕梁山新生代隆升的裂变径迹证据及其隆升机制探讨 |
李建星
刘池洋
岳乐平
王建强
|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15 |
19
|
|
2
|
内蒙古喀喇沁变质核杂岩及其隆升机制探讨 |
邵济安
张履桥
贾文
王佩瑛
|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01 |
56
|
|
3
|
青藏高原莫霍面形态的重力模拟及其对探讨高原隆升机制的意义 |
吕庆田
姜枚
高锐
|
《地球学报(中国地质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
1997 |
10
|
|
4
|
桐柏杂岩的中生代隆升机制及其与南阳盆地沉降的耦合关系 |
许光
王二七
|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10 |
21
|
|
5
|
滇西北玉龙雪山隆升机制 |
王运生
王士天
李渝生
|
《山地学报》
CSCD
|
2000 |
9
|
|
6
|
青藏高原隆升机制新模式 |
李德威
|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03 |
18
|
|
7
|
苏北桃林岩基与苏胶造山带燕山期隆升机制的探讨 |
樊金涛
潘明宝
李向前
|
《江苏地质》
|
1999 |
1
|
|
8
|
龙门山推覆构造带新生代热演化历史研究及其对青藏高原东缘隆升机制的约束 |
谭锡斌
|
《国际地震动态》
|
2013 |
3
|
|
9
|
隆升作用及其隆升机制 |
王国灿
|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
1995 |
0 |
|
10
|
六盘山地区地壳重力均衡与隆升机制研究 |
佘雅文
付广裕
苏小宁
孟国杰
祝意青
郭树松
徐云马
|
《国际地震动态》
|
2015 |
0 |
|
11
|
青藏高原的形成和隆升机制综述 |
刘瞭
迟效国
李才
杨日红
|
《世界地质》
CAS
CSCD
|
2001 |
15
|
|
12
|
青藏高原地体拼合、碰撞造山及隆升机制 |
|
《中国科技成果》
|
2010 |
0 |
|
13
|
构造事件的沉积响应——建立青藏高原大陆碰撞、隆升过程时空坐标的设想和方法 |
伊海生
王成善
李亚林
林金辉
侯明才
|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
2001 |
18
|
|
14
|
青藏高原隆升研究新进展综述 |
王成善
丁学林
|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
1998 |
51
|
|
15
|
祁连山东南缘第四纪以来的隆升作用及动力学分析 |
樊光明
张智勇
顾延生
张海峰
冯光胜
|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03 |
3
|
|
16
|
青藏高原新生代三阶段造山隆升模式:火成岩岩石学约束 |
赖绍聪
|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00 |
19
|
|
17
|
玛沁—兰州—靖边地震测深剖面地壳速度结构的初步研究 |
李松林
张先康
张成科
赵金仁
成双喜
|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02 |
195
|
|
18
|
青藏高原航磁异常及居里面研究 |
张先
赵丽
|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
2003 |
15
|
|
19
|
青藏高原地质科学研究的新进展 |
李廷栋
|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02 |
66
|
|
20
|
关于变质核杂岩构造特征的几个问题 |
宋鸿林
|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02 |
2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