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农村居民点显性形态和隐性形态转型特征及关联机制
- 1
-
-
作者
张佰林
张欣瑜
赵逸宁
刘虹吾
-
机构
天津工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天津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
出处
《资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4-96,共13页
-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2271260,41801193)
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230801210273152)。
-
文摘
【目的】耦合土地利用显性形态和隐性形态开展农村居民点转型研究,为协调农村居民点显性形态与隐性形态冲突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方法】本文借鉴区域土地利用转型“冲突-协调”理论模式,引入耦合协调模型、皮尔逊相关性系数、灰色关联度模型剖析天津市1980—2020年农村居民点显性形态和隐性形态转型的内在关联机制。【结果】①1980—2020年天津市农村居民点显性形态和隐性形态指数呈上升趋势,环城四区农村居民点显性形态和隐性形态发生了转型,其中东丽区、津南区显性形态演变的突变点出现在2000—2005年,西青区出现在2000年前后,北辰区出现在2005—2010年;东丽区、津南区、北辰区隐性形态演变的突变点出现在2005年前后,西青区出现在2000—2005年。②天津市农村居民点显性形态和隐性形态耦合协调关系经历了低度耦合协调、中度耦合协调、基本耦合协调3个阶段,耦合协调程度呈现由环城四区向远郊五区和滨海新区递减的趋势。③1980—2000年农村居民点显性形态中的面积、斑块数量和斑块密度显著影响隐性形态,2000—2010年为斑块数量、人均面积和凝聚度指数,2010—2020年为凝聚度指数、人均面积和景观形状指数。【结论】本文研究结果可为通过调整农村居民点显性形态从而优化隐性形态,协调两者演化冲突,实现农村居民点转型重构提供科学依据。
-
关键词
农村居民点
土地利用转型
土地利用形态
显性形态转型
隐性形态转型
关联机制
天津市
-
Keywords
rural settlements
land use transition
land use morphology
dominant morphological transition
recessive morphological transition
association mechanism
Tianjin City
-
分类号
F321.1
[经济管理—产业经济]
TU982.29
[建筑科学—城市规划与设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