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芹菜隐性核基因雄性不育系转育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高国训 靳力争 +2 位作者 任志雨 鲁福成 陆子梅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62-164,共3页
以芹菜雄性不育两用系01-3AB为不育源,根据其所携带的雄性不育隐性核基因和转育目标自交系相关性状的遗传特点设计转育方案,通过杂交、自交、回交、成对兄妹交等方法,向3个芹菜自交系转育核不育基因。转育结果表明,获得的3个新芹菜雄性... 以芹菜雄性不育两用系01-3AB为不育源,根据其所携带的雄性不育隐性核基因和转育目标自交系相关性状的遗传特点设计转育方案,通过杂交、自交、回交、成对兄妹交等方法,向3个芹菜自交系转育核不育基因。转育结果表明,获得的3个新芹菜雄性不育两用系不育性稳定,结籽正常,综合农艺性状优良,相关性状与父本相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芹菜 雄性不育隐性核基因 转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与甜椒隐性细胞核雄性不育基因紧密连锁的SRAP分子标记的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严慧玲 范妍芹 +2 位作者 严立斌 赵付江 周龙海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42-45,共4页
以甜椒隐性细胞核雄性不育两用系AB91为材料,采用混合集群分析法(BSA)构建了不育池与可育池。利用SRAP分子标记技术,筛选了225对SRAP引物组合及1 393对EcoRⅠ和MseⅠ引物组合,获得了与隐性核不育基因连锁的2个SRAP标记:E37M39、E44M93,... 以甜椒隐性细胞核雄性不育两用系AB91为材料,采用混合集群分析法(BSA)构建了不育池与可育池。利用SRAP分子标记技术,筛选了225对SRAP引物组合及1 393对EcoRⅠ和MseⅠ引物组合,获得了与隐性核不育基因连锁的2个SRAP标记:E37M39、E44M93,片段长度约为200 bp和500 bp,与育性基因的遗传距离为6 cm和12 c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甜椒 两用系AB91 隐性不育基因 SRAP标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大豆隐性核不育基因进行群体改良的技术和方法的探讨 被引量:2
3
作者 宋启建 吴天侠 盖钧镒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80-84,共5页
大豆隐性核不育应用于大豆群体改良能大大地减少人工杂交,获得大量杂种,提高群体个体间的异交率,从而提高群体改良的效率。本文着重探讨了利用大豆雄性隐性核不育基因合成基础群体及进行轮回选择的方法与技术。
关键词 大豆 隐性不育基因 群体改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隐性核雄性不育基因研究进展及育种应用探讨 被引量:14
4
作者 马西青 方才臣 +1 位作者 邓联武 万向元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511-520,共10页
水稻隐性核雄性不育材料在杂交育种和水稻生产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由于缺乏有效的保持和繁殖技术体系,该类不育材料一直未能在生产上获得充分利用。而现代分子与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为这些隐性核雄性不育基因的有效利用提供了... 水稻隐性核雄性不育材料在杂交育种和水稻生产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由于缺乏有效的保持和繁殖技术体系,该类不育材料一直未能在生产上获得充分利用。而现代分子与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为这些隐性核雄性不育基因的有效利用提供了机会。综述了目前已克隆的水稻隐性核雄性不育基因的研究进展,并总结了玉米、番茄和拟南芥等材料中存在的隐性核雄性不育基因。我们期望利用这些基因信息和新的生物技术手段(例如定点突变技术),创制更多的水稻不育基因,同时利用新的基因工程手段——种子生产技术(SPT)体系,并结合传统的育种方法,有效地解决水稻隐性核雄性不育系的保持和繁殖难题,开创新的杂交育种途径,拓宽水稻杂种优势的利用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隐性雄性不育基因 定点突变技术 育种技术体系 种子生产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个新的水稻黄绿叶突变体ygl-9108的鉴定与基因定位
5
作者 刘晓敏 孙志广 +7 位作者 迟铭 邢运高 徐波 李景芳 刘艳 卢百关 王宝祥 徐大勇 《中国农学通报》 2024年第26期22-29,共8页
本研究旨在对水稻黄绿叶突变体ygl-9108进行表型分析和基因定位,为后续图位克隆该叶色相关基因奠定基础。以黄绿叶突变体ygl-9108为试材,利用突变体ygl-9108和‘五山丝苗’杂交的F2群体进行基因定位。结果表明,与野生型相比,突变体的株... 本研究旨在对水稻黄绿叶突变体ygl-9108进行表型分析和基因定位,为后续图位克隆该叶色相关基因奠定基础。以黄绿叶突变体ygl-9108为试材,利用突变体ygl-9108和‘五山丝苗’杂交的F2群体进行基因定位。结果表明,与野生型相比,突变体的株高、有效穗数、穗长、每穗粒数、结实率、粒宽、千粒重和单株谷重均显著下降,下降比例分别为21.5%、21.2%、14.6%、19.2%、11.0%、10.2%、12.9%和52.2%。透射电镜观察显示,突变体叶肉细胞的叶绿体数量大量减少,类囊体结构异常。遗传分析表明,突变体的表型由一个隐性核基因控制。利用图位克隆方法,ygl-9108被定位于水稻第11号染色体两InDel标记11Y39和11Y45之间,物理距离约为147 kb,该区间内未见有叶色相关基因的报道,表明ygl-9108是一个新的黄绿叶调控基因。本研究结果为ygl-9108的克隆和功能分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黄绿叶突变体 ygl-9108 表型鉴定 农艺性状 基因定位 透射电镜 叶绿体 隐性核基因 图位克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蓝型油菜三隐性核不育材料L7AB及临保系的选育 被引量:5
6
作者 秦信容 杜才富 《贵州农业科学》 CAS 2006年第2期79-81,共3页
用从贵州省油料研究所选育的高不育株率材料中发现的异型不育株作母本,自育另一黄籽双低高不育株率材料2822B作父本杂交,其后代经多年测交、自交选育、鉴定和恢复系的筛选,已成功选育了稳定的双低三基因隐性核不育系、保持系和优良恢复... 用从贵州省油料研究所选育的高不育株率材料中发现的异型不育株作母本,自育另一黄籽双低高不育株率材料2822B作父本杂交,其后代经多年测交、自交选育、鉴定和恢复系的筛选,已成功选育了稳定的双低三基因隐性核不育系、保持系和优良恢复系,从而实现了三系配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基因隐性不育 不育系 临保系 恢复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蓝型油菜温敏核不育系湘91S的选育 被引量:2
7
作者 席代汶 陈卫江 宁祖良 《作物研究》 1995年第S1期46-47,共2页
植物温敏核不育系的育成,在水稻、小麦等几种作物上均有过详尽的报道,但在油菜方面还未见到过这方面的报道.本文提供了甘蓝型油菜(B.napus)温敏核不育系“湘91S”选育的资料.1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温敏 不育系 隐性不育基因 不育株率 温敏基因 雄性育性 细胞雄性不育 育性变化 恢复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个水稻半不育新基因的遗传图谱
8
作者 向平(摘译) 《作物育种信息》 2005年第10期6-6,共1页
在粳稻品种Nipponbare中发现的一个自然半不育突变体具有花粉和小穗半不育的特点。在对突变体品系W207—2与广亲和水稻品种CPSL 017的正反交F1杂种进行遗传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发现该半不育特性由一个隐性核基因ss-1(t)控制。应用W207... 在粳稻品种Nipponbare中发现的一个自然半不育突变体具有花粉和小穗半不育的特点。在对突变体品系W207—2与广亲和水稻品种CPSL 017的正反交F1杂种进行遗传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发现该半不育特性由一个隐性核基因ss-1(t)控制。应用W207—2/CPSL 017的F2群体构建了连锁图谱,以便确定半不育基因的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育突变体 水稻品种 遗传图谱 基因 隐性核基因 粳稻品种 遗传分析 F1杂种 不育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隐性核雄性不育基因育种技术体系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15
9
作者 王超 安学丽 +5 位作者 张增为 杨青 饶力群 陈信波 方才臣 万向元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124-130,共7页
植物雄性不育是利用植物杂种优势的一种重要手段,对植物雄性不育的研究既具有重要理论意义也具有重大的实践价值。随着基因工程技术的快速发展,采用基因工程技术选育雄性不育系变得更加便捷、经济和有效。综述了植物隐性核雄性不育基因... 植物雄性不育是利用植物杂种优势的一种重要手段,对植物雄性不育的研究既具有重要理论意义也具有重大的实践价值。随着基因工程技术的快速发展,采用基因工程技术选育雄性不育系变得更加便捷、经济和有效。综述了植物隐性核雄性不育基因及其育性恢复基因的研究进展,介绍了种子生产技术(SPT)体系并列举了与此相关的基因与启动子,分析了各自的优缺点,并对SPT技术的实际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性雄性不育基因 育性恢复基因 种子生产技术(SPT)
原文传递
优质甘蓝型油菜不育系黔黄303AB的育性遗传研究 被引量:16
10
作者 黄泽素 王通强 +2 位作者 代文东 杨晓容 李德珍 《贵州农业科学》 CAS 2003年第2期3-5,共3页
采用测交、杂交、自交、回交等方法对甘蓝型油菜不育系黔黄 30 3AB进行了育性遗传研究。研究结果表明 :黔黄 30 3AB是受 2对隐性核基因 (s1s1s2 s2 )控制的细胞核雄性不育系 ,其保持株的基因型为单显性杂合体 (S1s1s2 s2 或 s1s1S2 s2 ... 采用测交、杂交、自交、回交等方法对甘蓝型油菜不育系黔黄 30 3AB进行了育性遗传研究。研究结果表明 :黔黄 30 3AB是受 2对隐性核基因 (s1s1s2 s2 )控制的细胞核雄性不育系 ,其保持株的基因型为单显性杂合体 (S1s1s2 s2 或 s1s1S2 s2 ) ,其恢复系具有 2对纯合显性基因 (S1S1S2 S2 ) ,或者具有 1对纯合显性基因(S1S1s2 s2 或 s1s1S2 S2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黔黄303AB不育系 育性遗传 隐性核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温敏不育系A3314温敏不育性的遗传研究 被引量:19
11
作者 宋喜悦 何蓓如 +2 位作者 马翎健 胡银岗 李宏斌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1095-1099,共5页
为建立技术简便、成本低廉的二系杂交小麦种子生产体系,选育适应范围广泛的温敏不育系,利用发明专利技术(ZL00105488.0)选育的非1B/1R类型K型小麦温敏雄性不育系A3314与恢复系Silverstar的F2和BC1F1分离群体及可育条件下的1B/1R类型K型... 为建立技术简便、成本低廉的二系杂交小麦种子生产体系,选育适应范围广泛的温敏不育系,利用发明专利技术(ZL00105488.0)选育的非1B/1R类型K型小麦温敏雄性不育系A3314与恢复系Silverstar的F2和BC1F1分离群体及可育条件下的1B/1R类型K型小麦雄性不育系K3314A与非1B/1R类型K型小麦温敏雄性不育系A3314的F2代及BC1F1代分离群体的育性反应,对小麦温敏雄性不育系A3314的温敏雄性不育基因的遗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温敏不育系A3314的雄性不育性与K3314A的雄性不育性一致,除受细胞质基因控制外,还受两对隐性核基因的控制,且呈独立遗传。其中A3314中来自斯卑尔脱(T.speltavar.duh.)小麦的K型雄性不育基因rfv1sp为其主效基因,与1B/1R类型K型小麦雄性不育系K3314A的雄性不育主效基因rfv1为一对等位基因,并具有温度敏感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敏不育系 温敏不育性 遗传研究 非1B/1R类型 雄性不育系 雄性不育基因 雄性不育性 K型小麦 种子生产体系 温度敏感特性 分离群体 主效基因 隐性核基因 杂交小麦 育性反应 专利技术 基因控制 等位基因 成本低 F1代 BC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雄性不育水稻农垦58S的P61蛋白质是叶绿体ATP酶β亚基的同工型 被引量:5
12
作者 王台 赵玉锦 匡廷云 《Acta Botanica Sinica》 CSCD 2000年第2期169-172,共4页
P6 1蛋白质是从水稻 (OryzasativaL .ssp.japonica)雄性不育突变体农垦 5 8S(NK5 8S)叶绿体中发现的一个蛋白质 ,微序列分析结果表明它的N端氨基酸序列与水稻和大麦叶绿体ATP酶 β亚基的一致。免疫印迹分析证明P6 1与玉米叶绿体ATP酶 ... P6 1蛋白质是从水稻 (OryzasativaL .ssp.japonica)雄性不育突变体农垦 5 8S(NK5 8S)叶绿体中发现的一个蛋白质 ,微序列分析结果表明它的N端氨基酸序列与水稻和大麦叶绿体ATP酶 β亚基的一致。免疫印迹分析证明P6 1与玉米叶绿体ATP酶 β亚基抗体有特异性的交叉反应。P6 1与常规水稻“农垦 5 8”(NK5 8)的 β亚基的分子量基本相同 ,但其等电点偏碱性端 ,与 β相差约 0 .3个pH单位 ,表明P6 1是水稻叶绿体ATP酶 β亚基的变异型 ,是 β亚基的一种同工型 (isoform) ,这里称之为β1。用NK5 8S/NK5 8F2 群体分析β1的遗传分离规律 ,初步证明β1受单隐性核基因调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绿体 ATP酶β亚基 隐性核基因 水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瓜黄绿叶突变性状的遗传分析 被引量:14
13
作者 王家训 苏晓东 刘卫东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313-315,共3页
在深绿叶的“地串”黄瓜品种单株自交后代群体中,分离出性状稳定的黄绿叶突变株系。遗传分析表明,突变株系的黄绿叶性状受一对隐性核基因控制。该性状在幼苗期表现,突变株能正常生存、繁殖,是一种可利用的形态标记。控制此性状的基... 在深绿叶的“地串”黄瓜品种单株自交后代群体中,分离出性状稳定的黄绿叶突变株系。遗传分析表明,突变株系的黄绿叶性状受一对隐性核基因控制。该性状在幼苗期表现,突变株能正常生存、繁殖,是一种可利用的形态标记。控制此性状的基因符号暂定名为yg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瓜 黄绿叶突变 遗传分析 标记性状 隐性核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nalysis of 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 in Genic Male Sterility Cotton(Gossypium hirsutum L.)Using cDNA-AFLP 被引量:2
14
作者 马小定 邢朝柱 +4 位作者 郭立平 巩养仓 王海林 赵云雷 吴建勇 《Journal of Genetics and Genomics》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536-543,共8页
eDNA amplified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 (cDNA-AFLP) analysis was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 between sterile and fertile plants of ms5ms6 double-recessive genie male sterility (GMS) ... eDNA amplified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 (cDNA-AFLP) analysis was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 between sterile and fertile plants of ms5ms6 double-recessive genie male sterility (GMS) two-type line cotton (Gossypium hirsutum L.) at different stages, i.e., sporogenous cell stage, pollen mother cell (PMC) stage, and pollen grain stage. Seventeen 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fragments were identified. Functional analysis indicated that their corresponding genes may participate in the processes of signal transduction, transcription, energy metabolism, and plant cell wall development. Northern blot demonstrated the credibility of the result of cDNA-AFLE A sterility restorer factor-like gene, which only expressed in fertile anther and was notably homologous to T cytoplasm male sterility restorer factor 2 of maize (Zea mays L.), was identified in this researc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TTON CDNA-AFLP gene expression double-recessive GM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dentification of a novel tillering dwarf mutant and fine mapping of the TDDL(T) gene in rice (Oryza sativa L.) 被引量:4
15
作者 GAO ZhenYu LIU XiaoHui +5 位作者 GUO LongBiao LIU Jian DONG GuoJun HU Jiang HAN Bin QIAN Qian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09年第12期2062-2068,共7页
Rice plant architecture is an important agronomic trait that affects the grain yield. To understand the molecular mechanism that controls plant architecture, a tillering dwarf mutant with darker-green leaves derived f... Rice plant architecture is an important agronomic trait that affects the grain yield. To understand the molecular mechanism that controls plant architecture, a tillering dwarf mutant with darker-green leaves derived from an indica cultivar IR64 treated with EMS is characterized. The mutant, designated as tddl(t), is nonallelic to the known tillering dwarf mutants. It is controlled by one recessive nuclear gene, TDDL(T), and grouped into the dn-type dwarfism according to Takeda's definition. The dwarfism of the mutant is independent of gibberellic acid based on the analyses of two GA-mediated processes. The independence of brassinosteroid (BR) and naphthal-3-acetic acid (NAA) of the tddl(t) mutant, together with the decreased size of parenchyma cells in the vascular bundle, indicates that the TDDL(T) gene might participate in another hormone pathway. TDDL(T) is fine mapped within an 85.51 kb region on the long arm of rice chromosome 4, where 20 ORFs are predicted by RiceGAAS (http://ricegaas.dna.affrc. go.jp/rgadb/). Further cloning of TDDL(T) will benefit both marker assisted selection (MAS) of plant architecture and dissection of the molecular mechanism underlying tillering dwarf in ri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矮秆突变体 隐性核基因 水稻植株 精细定位 ORYZA 分蘖 鉴定 环境管理体系
原文传递
Genetic analysis and gene cloning of a triangular hull 1 (tri1) mutant in rice (Oryza sativa L.) 被引量:2
16
作者 FENG GongNeng ZHANG ChangQuan +4 位作者 TANG MingYong ZHANG GuiYun XU ChenWu GU MingHong LIU QiaoQuan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13年第24期2984-2991,共8页
Grain shape and size are two key factors that determine rice yield and quality. In the present study, a rice triangular hull mutant (tri1) was obtained from the progeny of japonica rice variety Taipei 309 treated with... Grain shape and size are two key factors that determine rice yield and quality. In the present study, a rice triangular hull mutant (tri1) was obtained from the progeny of japonica rice variety Taipei 309 treated with 60Co γ-rays. Compared to the wild type, the tri1 mutant presents a triangular hull, and exhibits an increase in grain thickness and protein content, but with a slight decrease in plant height and grain weight. Genetic analysis indicated that the mutant phenotype was controlled by a recessive nuclear gene which is stably inherited. Using a map-based cloning strategy, we fine-mapped tri1 to a 47-kb region between the molecular markers CHR0122 and CHR0127 on the long arm of chromosome 1, and showed that it co-segregates with the molecular marker CHR0119. According to the rice genome sequence annotation there are six predicated genes within the mapped region. Sequencing analysis of the mutant and the wild type indicated that there was a deletion of an A nucleotide in exon 3 of the OsMADS32 gene, which could result in a downstream frameshift mutation and premature termination of the predicted polypeptide. Both semi-quantitative and real-time RT-PCR analyses showed that this gene expressed highly in young inflorescences, while expressed at very low levels in other tissues. These results implied that the OsMADS32 gene could be a candidate of TRI1. Taken together,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lay the foundation for further investigation into the molecular mechanisms regulating rice caryopsis develop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性核基因 水稻产量 遗传分析 克隆策略 突变体 三角形 船体 RT-PCR分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