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圆斑星鲽雌性特异DNA分子标记开发及遗传性别鉴定方法的建立
1
作者 郑卫卫 徐文腾 +7 位作者 刘洋 陈亚东 杨涛 席晓晴 刘志鸿 徐东 秦搏 陈松林 《水产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0-28,共9页
【目的】开发能准确鉴定圆斑星鲽遗传性别的DNA分子标记。【方法】本研究首先通过全基因组重测序对圆斑星鲽雌性特异DNA序列进行了筛选,然后利用PCR扩增的方法对圆斑星鲽雌性特异DNA分子标记进行鉴定,并建立了一种圆斑星鲽遗传性别快速... 【目的】开发能准确鉴定圆斑星鲽遗传性别的DNA分子标记。【方法】本研究首先通过全基因组重测序对圆斑星鲽雌性特异DNA序列进行了筛选,然后利用PCR扩增的方法对圆斑星鲽雌性特异DNA分子标记进行鉴定,并建立了一种圆斑星鲽遗传性别快速鉴定的方法。【结果】通过对17尾雄性和17尾雌性圆斑星鲽进行全基因组重测序,筛选出359条W染色体和Z染色体同源且W染色体特异性插入的差异DNA片段。根据差异DNA片段两翼保守序列设计雌雄共享引物对,采用PCR扩增和琼脂糖凝胶电泳方法鉴定出一个插入片段为69 bp的雌性特异DNA分子标记,使用该标记可在雌鱼中扩增出2条DNA条带,在雄鱼中扩增出1条DNA条带。进一步利用该DNA分子标记和PCR扩增方法对另一个养殖群体的117尾圆斑星鲽进行了遗传性别鉴定,鉴定结果与性腺组织切片结果一致。【结论】圆斑星鲽雌性特异DNA分子标记的开发及遗传性别鉴定方法的建立,不仅为圆斑星鲽性别决定机制研究提供了重要的遗传学证据,而且有助于加快圆斑星鲽性别控制育种和全雌苗种培育技术的发展和建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圆斑星鲽 雌性特异DNA分子标记 遗传性别鉴定 基因组重测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半滑舌鳎雌性特异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标记的筛选与应用 被引量:12
2
作者 李静 陈松林 +6 位作者 邓思平 田永胜 沙珍霞 王清印 庄志猛 徐建勇 温海深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591-597,共7页
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 Gtinther)为东北亚特有的名贵冷温性比目鱼类,为我国养殖业的新宠。半滑舌鳎雌鱼生长速度是雄性的2~3倍,若能实现单雌化养殖将大大提高养殖业的经济效益。本研究利用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AFLP)... 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 Gtinther)为东北亚特有的名贵冷温性比目鱼类,为我国养殖业的新宠。半滑舌鳎雌鱼生长速度是雄性的2~3倍,若能实现单雌化养殖将大大提高养殖业的经济效益。本研究利用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AFLP)技术,应用64个引物组合,检测了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 Giinther)雌雄基因组DNA的多态性,筛选与半滑舌鳎性别相关的AFLP分子标记。实验经过3轮筛选和验证,4个引物组合扩增出7个雌性个体出现频率为100%的DNA片段,我们认为这7个标记是半滑舌鳎雌性特异的AFLP标记,分别命名为CseF382、CseF575、CseF783、CseF464、CseFl36、CseF618和CseF305。同时,将标记CseF382成功转化为SCAR标记,测定了该标记的DNA序列,建立了半滑舌鳎遗传性别鉴定的PCR技术,为半滑舌鳎性别决定机制的研究和性别控制奠定了重要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滑舌鳎 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AFLP) 性别 分子标记 雌性特异标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半滑舌鳎雌性特异AFLP标记CseF783的克隆及其在遗传性别鉴定中的应用 被引量:15
3
作者 马洪雨 陈松林 +3 位作者 李静 田永胜 季相山 张立敬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88-94,共7页
半滑舌鳎性别控制和全雌育种等研究领域中迫切需要一种能够快速鉴定鱼类个体遗传性别的有效方法。文章采用AFLP技术,利用选择性引物组合(E-ACT/M-CAA)从半滑舌鳎中筛选到一条雌性特异的AFLP标记。对该标记进行二次PCR扩增、琼脂糖凝胶... 半滑舌鳎性别控制和全雌育种等研究领域中迫切需要一种能够快速鉴定鱼类个体遗传性别的有效方法。文章采用AFLP技术,利用选择性引物组合(E-ACT/M-CAA)从半滑舌鳎中筛选到一条雌性特异的AFLP标记。对该标记进行二次PCR扩增、琼脂糖凝胶回收、克隆、测序。分析表明,序列全长为791 bp,与GenBank中的序列无同源性。以该雌性特异AFLP标记DNA序列为模板,设计了一对特异的PCR引物,成功地将其转化为SCAR(Sequence characterized amplified regions)标记,并在100尾已知性别的半滑舌鳎个体(雌雄各50尾)中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该SCAR标记在所有雌性个体中均扩增得到一条长度为324 bp的DNA条带,而在49尾雄性个体中均扩增不到该DNA条带(有1尾雄性个体例外),证明该SCAR标记是雌性特异的,并可用于半滑舌鳎个体遗传性别鉴定。随后,利用该SCAR标记检测了3日龄半滑舌鳎幼苗,结果表明,雌性个体比例为41.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滑舌鳎 雌性特异AFLP标记 SCAR标记 遗传性别 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半滑舌鳎养殖群体中自然性逆转伪雄鱼的发现 被引量:23
4
作者 季相山 陈松林 +3 位作者 马洪雨 姜运良 杨景峰 董晓丽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322-327,共6页
利用雌性特异标记遗传性别鉴定技术,对71尾4龄半滑舌鳎的生理和遗传性别进行鉴定,结果显示32尾生理型雌鱼均能扩增出205bp的雌性特异条带;39尾生理型雄鱼,仅一尾鱼体重显著高于其他雄鱼并扩增出了雌性特异条带,因此这尾鱼遗传上为雌性,... 利用雌性特异标记遗传性别鉴定技术,对71尾4龄半滑舌鳎的生理和遗传性别进行鉴定,结果显示32尾生理型雌鱼均能扩增出205bp的雌性特异条带;39尾生理型雄鱼,仅一尾鱼体重显著高于其他雄鱼并扩增出了雌性特异条带,因此这尾鱼遗传上为雌性,是一尾伪雄鱼。对养殖的600尾半滑舌鳎生理雄鱼大规模检测发现,养殖群体自然性逆转伪雄鱼比例为1.66%。对正常雌、雄鱼和1龄自然性逆转伪雄鱼的性腺组织学观察显示,与正常雄鱼相比,伪雄鱼性腺中也有大量的精母细胞,但数量比正常雄鱼的要略少;且未在伪雄鱼的性腺组织中观察到卵母细胞,说明半滑舌鳎性逆转发生在性腺分化期。半滑舌鳎自然性逆转现象的发现有助于解释当前半滑舌鳎养殖群体中雄性率偏高的现象,为半滑舌鳎全雌苗种生产提供了一条新的技术途径,并丰富了鱼类性别分化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滑舌鳎 自然性逆转 雌性特异标记 伪雄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