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6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风化土壤封存水H、O稳定同位素揭示的青海东部岩溶发育对青藏高原隆升的响应
1
作者 查希茜 彭红明 +3 位作者 毛绪美 叶建桥 董亚群 李翠明 《安全与环境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17-224,234,共9页
青海东部岩溶发育受青藏高原隆升和古气候变化的影响。岩石风化成壤过程中的大气降水被封存在风化土壤中,由于黏土渗透性极低,黏土矿物之间毛细力阻止后续大气降水的直接驱替,风化土壤保留了当时大气降水的部分信息。在青海东部岩溶发... 青海东部岩溶发育受青藏高原隆升和古气候变化的影响。岩石风化成壤过程中的大气降水被封存在风化土壤中,由于黏土渗透性极低,黏土矿物之间毛细力阻止后续大气降水的直接驱替,风化土壤保留了当时大气降水的部分信息。在青海东部岩溶发育地区采集17组风化土壤样品,利用真空-低温水样提取装置提取土壤中的封存水,根据氢氧稳定同位素的温度效应,计算各地质历史时期的温度,构建温度变化曲线,并根据氢氧稳定同位素的降雨量效应,利用δD值定性评估各地质历史时期的降雨量,构建降雨量变化曲线。结果表明:风化土壤封存水的δD和δ^(18)O具有统一的来源,受蒸发作用和氧同位素交换的影响;自元古代到新生代,青海东部地区温度和降雨量波动频繁,冷热干湿交替;元古代和古生代岩溶未发育,中生代时期岩溶发育不充分;新生代是青藏高原快速隆升时期,也是青海东部岩溶发育的主要时期,新生代时期青海东部逐渐变冷,降雨量逐渐增加,新生代各阶段岩溶发育方式不同,由化学溶蚀作用转变为物理风化作用,总体降雨量不大,水动力条件不足,岩溶发育的强度和深度不大,青海东部的岩溶形态多以小型溶洞、涌水岩溶裂隙为主。该研究结果可为青海东部岩溶水资源的演化和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化土壤 封存水 同位素 岩溶发育 青藏高原隆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冈底斯斑岩铜矿成矿时代及青藏高原隆升 被引量:221
2
作者 芮宗瑶 侯增谦 +3 位作者 曲晓明 张立生 王龙生 刘玉琳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17-225,共9页
通过离子探针、K_Ar法和Re_Os法测得冈底斯斑岩铜矿带的成矿年龄。冈底斯斑岩铜矿带中驱龙石英二长花岗斑岩的SHRIMP年龄为 (17.5 8± 0 .74 )Ma ,冲江二长花岗斑岩的SHRIMP年龄为 (15 .6 0± 0 .5 2 )Ma,冲江闪长玢岩的SHRIMP... 通过离子探针、K_Ar法和Re_Os法测得冈底斯斑岩铜矿带的成矿年龄。冈底斯斑岩铜矿带中驱龙石英二长花岗斑岩的SHRIMP年龄为 (17.5 8± 0 .74 )Ma ,冲江二长花岗斑岩的SHRIMP年龄为 (15 .6 0± 0 .5 2 )Ma,冲江闪长玢岩的SHRIMP年龄为 (14 .5 4± 0 .6 5 )Ma。驱龙和冲江含矿斑岩钾长石的K_Ar年龄分别为 (16 .4 3± 0 .31)Ma和 (15 .77± 0 .4 5 )Ma ,矿石中辉钼矿的Re_Os年龄分别为 (15 .99± 0 .32 )Ma和 (14 .85± 0 .6 9)Ma。因此驱龙和冲江斑岩铜矿的成矿年龄约束于 (17.5 8± 0 .74 )Ma~ (14 .85± 0 .6 9)Ma之间。驱龙石英二长花岗斑岩为强矿化岩石 ,冲江二长花岗岩斑岩为中等矿化岩石 ,冲江闪长玢岩为未矿化岩石 ,三者的年龄依次变小 ,放射性元素2 0 6Pb、U和Th含量则依次增高。这表明随着壳源物质混合的增强 ,铜矿化渐弱。立足于大西洋底栖有孔虫氧同位素变化和印度洋北部海底沉积扇的沉积速率变化来看青藏高原隆升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冈底斯斑岩铜矿 地质调查 地球化学 年龄 钾长石钾氩年龄 辉钼矿 铼锇年龄 青藏高原隆升 成矿时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新生代演化特征与青藏高原隆升 被引量:40
3
作者 王亚东 张涛 +5 位作者 迟云平 刘艳蕊 张志高 李仕远 方小敏 张跃中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41-150,共10页
通过对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柴西地区)地震剖面构造-沉积相演化的分析,结合基底岩性及区域构造运动历史,重建了柴西地区新生代构造-沉积动态演化框架。柴西地区新生代以来一直处在印欧板块碰撞所引起的青藏高原阶段性隆升的挤压构造背景... 通过对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柴西地区)地震剖面构造-沉积相演化的分析,结合基底岩性及区域构造运动历史,重建了柴西地区新生代构造-沉积动态演化框架。柴西地区新生代以来一直处在印欧板块碰撞所引起的青藏高原阶段性隆升的挤压构造背景下,经历了两大构造变形期:第一变形期主要发育在古近纪,变形高峰在下干柴沟组上段,第二变形期发育在新近纪—第四纪,变形强度日益加剧。剖面沉积相的变化体现柴西地区经历了水进—静水沉降—水退的过程,平面沉积相演变是沉积中心受构造运动控制的直接结果;受构造演化控制柴西地区以Ⅺ号(油狮断裂)和油北断裂为分界线,由南至北地表形态表现为3种不同样式:柴西南区断裂发育,柴西中部为英雄岭新生造山带,柴西北区主要发育冲断褶皱。柴西地区构造-沉积演化特征是对青藏高原阶隆升的响应,同时记录了青藏高原向北间歇性蔓延生长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西地区 构造-沉积演化 沉积相 青藏高原隆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古气候变化趋势与青藏高原隆升关系初探 被引量:45
4
作者 刘秀铭 毛学刚 +8 位作者 丁仲礼 吕镔 郭雪莲 陈渠 陈家胜 贾佳 杨善林 Hesse Paul 陈发虎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988-999,共12页
粒度和磁化率是两个研究黄土古气候最常用的古环境变化指示参数,它们随着黄上占土壤地层变化而出现峰和谷的对应已经被证明是反映了天文轨道要素的周期变化。文章试图忽略这些受控于轨道要素的气候周期变化,而主要侧重考察黄土地层这两... 粒度和磁化率是两个研究黄土古气候最常用的古环境变化指示参数,它们随着黄上占土壤地层变化而出现峰和谷的对应已经被证明是反映了天文轨道要素的周期变化。文章试图忽略这些受控于轨道要素的气候周期变化,而主要侧重考察黄土地层这两个参数的平均值(或背景值)所反映的长期变化趋势。对兰州九州台黄土进行了系统采样和测量,发现兰州九州台黄土剖面粒度和磁化率曲线显示出两个明显的趋势,粒度从剖面底部向上有明显逐渐变粗趋势,指示着冬季风增强,与此同时,磁化率自下而上却逐渐增大,指示着夏季风增强的趋势。与黄土高原其他黄土剖面磁化率和粒度曲线对比发现,这是两个普遍存在的趋势。地理位置靠近青藏高原的剖面,这两个增大的趋势更明显。冬、夏季风同时逐渐增强是海陆热力差异增大所引起,反映了青藏高原第四纪时期的逐渐不断的隆升过程。因此,根据粒度和磁化率曲线变化趋势线的变化特点可以帮助分析和反推第四纪以来青藏高原隆升的过程。兰州九州台以及黄土高原各剖面粒度和磁化率曲线的线性变化趋势则可能指示着第四纪以来青藏高原是逐渐均匀缓慢的变化过程。我们对22Ma以来风积地层记录的变化趋势也做了分析。前人过去普遍认识的第四纪以来跳跃式或间歇式剧烈隆升在我们的数据中没有得到反映。黄土高原西部西宁、兰州、靖远等剖面磁化率显著的增长趋势可能与青藏高原隆升到一定高度后高原季风加强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兰州九州台 第四纪黄土 黄土高原冬-夏季风变化趋势 青藏高原隆升 趋势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印度洋深海记录基本特征及其对青藏高原隆升的响应 被引量:21
5
作者 方念乔 陈学方 +3 位作者 胡超涌 丁旋 张振芳 刘勇勤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490-499,共10页
本文在综合东北印度洋域 5支深海钻芯和 7支活塞柱状芯资料的基础上 ,对该区沉积作用及其形成的记录与北部山脉和高原隆升的关系进行讨论。过去有关深海记录对造山带构造活动响应的研究多集中于孟加拉浊积扇 ,而 90°E海岭的远洋沉... 本文在综合东北印度洋域 5支深海钻芯和 7支活塞柱状芯资料的基础上 ,对该区沉积作用及其形成的记录与北部山脉和高原隆升的关系进行讨论。过去有关深海记录对造山带构造活动响应的研究多集中于孟加拉浊积扇 ,而 90°E海岭的远洋沉积记录通过海气相互作用系统作为中介 ,可能包含响应隆升的重大环境信号。初步研究表明 ,远洋记录中的碳酸盐含量、有孔虫的形态结构和若干微量元素特征的剧变期与已知的高原构造阶段存在密切的对应关系 ,其中 ,距今 8Ma、3 .7Ma、0 .8Ma和 0 .1 6Ma所反映的变化尤为突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度洋 深海沉积作用 远洋沉积记录 青藏高原隆升 碳酸盐 有孔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隆升动力学与阿尔金断裂 被引量:71
6
作者 葛肖虹 刘永江 任收麦 《中国地质》 CAS CSCD 2002年第4期346-350,共5页
青藏高原最晚一期也是最强烈的一期隆升发生在1~0.8Ma,与印度洋中脊三联点附近的“亚澳”陨击事件有关。陨击事件引起印度洋的快速扩张并导致印度板块在锡瓦利克带的强烈(A型)俯冲,正是这次俯冲引起了青藏高原及其外围山脉的快速隆升,... 青藏高原最晚一期也是最强烈的一期隆升发生在1~0.8Ma,与印度洋中脊三联点附近的“亚澳”陨击事件有关。陨击事件引起印度洋的快速扩张并导致印度板块在锡瓦利克带的强烈(A型)俯冲,正是这次俯冲引起了青藏高原及其外围山脉的快速隆升,中国西北的盆-山地貌因此而形成,其中东昆仑山推覆隆升近3000m,向北推挤近400km,是柴达木盆地、河西走廊新生界构造变形的主因。因此,“亚澳”陨击事件的影响,提供了青藏高原最晚一期隆升和中亚与中国西部大陆构造形成的大陆动力学背景;根据近年对阿尔金断裂带内同变形期新生矿物的激光微区40Ar/39Ar测年结果,阿尔金断裂走滑变形有可能起始于97~89Ma,它与喜马拉雅“西构造结”的形成(102~85Ma)近于同步,其累积错距达350~400km,晚白垩世—新生代同步错移了两侧原有的构造带和原型盆地,这为中国西部找矿、找油气的的战略评估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隆升 动力学 “亚澳”陨击事件 阿尔金断裂 同步错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省党河地区的新生代地层和青藏高原隆升 被引量:18
7
作者 王伴月 邱占祥 +5 位作者 王晓鸣 颉光普 谢骏义 W.Downs 邱铸鼎 邓涛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66-75,共10页
甘肃省党河流域是亚洲渐新统的经典地区之一 ,但长期以来人们对这一地区的地层层序和时代的认识并不清楚 ,命名也很混乱。我们的考察表明该地区新生代地层包括渐新统狍牛泉组 (新建组 ) ,中新统铁匠沟组 (新建组 ) ,中新统—上新统和更... 甘肃省党河流域是亚洲渐新统的经典地区之一 ,但长期以来人们对这一地区的地层层序和时代的认识并不清楚 ,命名也很混乱。我们的考察表明该地区新生代地层包括渐新统狍牛泉组 (新建组 ) ,中新统铁匠沟组 (新建组 ) ,中新统—上新统和更新统四套 ;产有代表三个不同时代的哺乳动物群 :早渐新世晚期叮沟、晚渐新世燕丹图和早中新世西水沟三个哺乳动物群。该地区的岩性和地质构造表明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肃 党河地区 新生代地层 青藏高原隆升 哺乳动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第四纪环境演变、构造变形与青藏高原隆升的关系 被引量:41
8
作者 朱筱敏 康安 +2 位作者 韩德馨 王延斌 康强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367-376,共10页
青藏高原北部柴达木盆地发育了巨厚的第四纪河湖相沉积。盆内沉积地层强烈的构造变形以及湖盆环境突变进一步证实了青藏高原经历了多期挤压隆升运动。沉积环境、介形虫和植物孢粉化石及磁性地层研究表明 ,自距今 2 5Ma以来 ,青藏高原... 青藏高原北部柴达木盆地发育了巨厚的第四纪河湖相沉积。盆内沉积地层强烈的构造变形以及湖盆环境突变进一步证实了青藏高原经历了多期挤压隆升运动。沉积环境、介形虫和植物孢粉化石及磁性地层研究表明 ,自距今 2 5Ma以来 ,青藏高原共经历了距今2 5 2~ 2 2 8Ma,1 94~ 1 66Ma ,1 38~ 1 1Ma ,0 71~ 0 5Ma和 0 2 4~ 0 0 9Ma 5次强烈的隆升阶段 ,分别对应于青藏运动B幕和C幕、昆黄运动A幕和B幕以及共和运动。高原内、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 第四纪 环境演变 构造变形 青藏高原隆升 构造运动 地层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羌塘腹地新生代火山岩的地球化学特征与青藏高原隆升 被引量:44
9
作者 谭富文 潘桂棠 徐强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121-130,共10页
羌塘腹地新生代火山岩产出于青藏高原地壳向北减薄、地壳泊松比值向北发生异常增高的过渡地区。该区火山岩在藏北地区新生代火山岩中形成时代最老,为 4 4.1± 1.0Ma~32.6± 0.8Ma。岩石学及地球化学研究表明,区内新生代火山岩... 羌塘腹地新生代火山岩产出于青藏高原地壳向北减薄、地壳泊松比值向北发生异常增高的过渡地区。该区火山岩在藏北地区新生代火山岩中形成时代最老,为 4 4.1± 1.0Ma~32.6± 0.8Ma。岩石学及地球化学研究表明,区内新生代火山岩形成于大陆碰撞造山后的拉张环境,为壳源岩浆和幔源岩浆的混合产物。藏北高原的隆升与岩石圈地幔的拆离、地壳拉伸减薄及火山活动密切相关,由此推测藏北高原的主要隆升起始期为 4 0Ma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代 火山岩 地球化学 青藏高原隆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吉隆盆地构造、环境演化与青藏高原隆升 被引量:10
10
作者 王德朝 张进江 +1 位作者 杨雄英 戚国伟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79-89,共11页
位于喜马拉雅北麓的晚新生代吉隆断陷盆地,在中新世晚期—上新世沉积了总厚约300 m的河湖相地层。根据沉积学、碳氧同位素及控盆构造分析,结合已有的古生物学孢粉学资料,恢复了晚新生代盆地构造控制、沉积环境、气候变动及其演变过程;... 位于喜马拉雅北麓的晚新生代吉隆断陷盆地,在中新世晚期—上新世沉积了总厚约300 m的河湖相地层。根据沉积学、碳氧同位素及控盆构造分析,结合已有的古生物学孢粉学资料,恢复了晚新生代盆地构造控制、沉积环境、气候变动及其演变过程;探讨了构造演化和气候变动两者之间的耦合关系;指出盆地由早期半封闭型断陷湖盆,中期开放型湖盆,向后期封闭型湖盆的演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新生代 盆地 青藏高原隆升 构造与气候耦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平衡剖面反映的柴西新生代变形对青藏高原隆升的响应 被引量:7
11
作者 王亚东 方小敏 +2 位作者 张涛 迟云平 刘栋梁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28-35,40,共9页
柴达木盆地为一中新生代盆地,位于青藏高原北缘,盆内中新生代地层发育很好地记录了印度-欧亚板块自约55Ma以来碰撞传到高原北缘的地质事件。在最新的高精度磁性地层绝对年代控制下,通过盆内西部五条北东-南西向地震大剖面,用平衡剖... 柴达木盆地为一中新生代盆地,位于青藏高原北缘,盆内中新生代地层发育很好地记录了印度-欧亚板块自约55Ma以来碰撞传到高原北缘的地质事件。在最新的高精度磁性地层绝对年代控制下,通过盆内西部五条北东-南西向地震大剖面,用平衡剖面方法恢复了新生代以来盆地因两大板块碰撞而引起的地壳收敛缩短量。结果显示:在宏观上柴西地区存在两个相对快速收缩期:早始新世-渐新世和晚中新世或上新世-现今(E1+2末一N1,43.80-22.00Ma和N^22或N^32-现今,8.20或2.65-0Ma)和两个相对较弱收缩期:中生代末-早始新世和渐新世-晚中新世(Mz-E1+2初期,65.00-43.80Ma和N1末-N^22,22.00-2.65Ma)以及两个主要的断裂活动期次,早期路乐河组末-下干柴沟组上段时期(E1+2-E^23)和晚期上油砂山组至今(N^22-Q)。在微观上,盆地内部受自身断裂活动的控制,发育了独特的形态。表明在印欧板块碰撞高原隆升的早期,柴西地区就开始变形响应,随后盆地在整个新生代发展过程中,都处于板块碰撞高原隆升的大环境影响下而发生整体的变形缩短,同时自身的断裂活动控制了盆地的微观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衡剖面 缩短率与缩短速率 青藏高原隆升 柴西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沙珊瑚礁中青藏高原隆升的锶同位素记录 被引量:6
12
作者 孙志国 蓝先洪 +5 位作者 刘宝柱 张训华 鞠连军 吴建政 韩春瑞 郭卫东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3期35-41,共7页
南海珊瑚礁(尤其是西沙珊瑚礁)记录了青藏高原隆升、古季风、南海板块构造运动、火山喷发作用等方面的信息,是独特的古环境记录类型。本文着重探讨了上新世以来青藏高原隆升与西沙珊瑚礁海水锶同位素演化的关系,并建议大洋钻探计划... 南海珊瑚礁(尤其是西沙珊瑚礁)记录了青藏高原隆升、古季风、南海板块构造运动、火山喷发作用等方面的信息,是独特的古环境记录类型。本文着重探讨了上新世以来青藏高原隆升与西沙珊瑚礁海水锶同位素演化的关系,并建议大洋钻探计划在西沙珊瑚礁上钻探,系统识别和提取珊瑚礁中高分辨率的古环境记录。如能实现在西沙珊瑚礁设立大洋钻探计划航次,就可望为揭示青藏高原隆升、南海构造演化以及全球环境变迁的机理做出突破性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洋钻探 青藏高原隆升 西沙珊瑚礁 锶同位素记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库姆塔格沙漠羽毛状断裂的成因——“八一泉运动”及其与青藏高原隆升、气候变化的关系 被引量:5
13
作者 郑本兴 屈建军 +3 位作者 沈永平 牛清河 俞祁浩 赵爱国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591-596,共6页
通过野外调查和同位素测年,讨论了库姆塔格沙漠羽毛状断裂的形成与"八一泉运动"有关,纠正了前人所说的八一泉雅丹下部褶皱断裂地层属上新世地层的传统概念,实际上是早更新世湖相地层于中更新世晚期因发生八一泉构造运动形成... 通过野外调查和同位素测年,讨论了库姆塔格沙漠羽毛状断裂的形成与"八一泉运动"有关,纠正了前人所说的八一泉雅丹下部褶皱断裂地层属上新世地层的传统概念,实际上是早更新世湖相地层于中更新世晚期因发生八一泉构造运动形成的褶皱断裂的变形地层带.所称的上新世地层实际是中更新世晚期的变形地层,这也是227ka BP左右的"八一泉运动"的证据,讨论了它在青藏高原的隆升过程中的特殊阶段,及其对青藏高原以北地区气候环境的影响,重新建立了青藏高原隆升与冰期、间冰期气候变化的序列,并首次探讨了与中国东部冰缘期的对比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羽毛状断裂 八一泉运动 青藏高原隆升 气候变化 库姆塔格沙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隆升的生态地质环境响应遥感研究 被引量:5
14
作者 赵福岳 张瑞江 +1 位作者 陈华 孙延贵 《国土资源遥感》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16-121,共6页
青藏高原的快速隆升,不仅改变了原有的地貌形态,而且还改变了构造格局、河流走向、亚洲季风和大气环流等。以全国生态地质环境遥感调查与监测成果为基础,从青藏高原隆升的角度出发,系统分析了高原生态地质环境特征、高原生态地质环境响... 青藏高原的快速隆升,不仅改变了原有的地貌形态,而且还改变了构造格局、河流走向、亚洲季风和大气环流等。以全国生态地质环境遥感调查与监测成果为基础,从青藏高原隆升的角度出发,系统分析了高原生态地质环境特征、高原生态地质环境响应与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地质环境是控制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生态环境形成、发展与演化的基础;青藏高原的快速隆升为现代冰川发育、荒漠化、地质灾害等的发生提供了外力因素;青藏高原气候环境是我国生态环境变化的重要动力来源;人类活动对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起到了催化剂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隆升 地质环境 生态环境 响应 动力 催化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隆升的气候环境效应与黄土高原构造侵蚀 被引量:11
15
作者 马润勇 彭建兵 +1 位作者 刘利年 潘爱芳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20-225,共6页
青藏高原的隆升使亚洲地区乃至全球范围的气候特征发生了巨大变化。其中,22 MaB.P.改变了东亚地面行星风系并出现季风效应;8.5 Ma B.P.东亚季风效应增强,干旱化程度的加剧,黄土高原风尘堆积开始;3.6Ma B.P.起,高原隆升对全球气候变化的... 青藏高原的隆升使亚洲地区乃至全球范围的气候特征发生了巨大变化。其中,22 MaB.P.改变了东亚地面行星风系并出现季风效应;8.5 Ma B.P.东亚季风效应增强,干旱化程度的加剧,黄土高原风尘堆积开始;3.6Ma B.P.起,高原隆升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驱动与放大作用增强;1.2 Ma B.P.以来,高原隆升对亚洲现代冬夏季风气候效应逐级增强。第四纪以来的青藏高原的隆升,使黄土高原发生了阶段性抬升与构造变形,并引起多种黄土地质灾害与水土侵蚀,其中,黄土高原的抬升,导致侵蚀基准面下降,为重力侵蚀、沟谷溯源侵蚀和流水侵蚀提供了有利条件;构造变形会造成黄土产生构造裂隙、节理,增大黄土的侵蚀速率,促进黄土的坍塌和滑坡等侵蚀灾害的发生;地形突变带、活动断裂带,地震活动带等稳定性条件差的黄土分布区,是黄土侵蚀最剧烈的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隆升 气候环境效应 黄土高原 构造侵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隆升作用于大气临界高度的数值研究 被引量:33
16
作者 张耀存 钱永甫 《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157-167,共11页
利用P-σ混合坐标系全球大气环流模式研究了青藏高原隆升作用于大气临界高度问题,通过对数值试验结果的分析进一步证实了在高原隆升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个临界高度,这个高度在夏季约为1500~2000m。当高原总体平均高度超过临... 利用P-σ混合坐标系全球大气环流模式研究了青藏高原隆升作用于大气临界高度问题,通过对数值试验结果的分析进一步证实了在高原隆升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个临界高度,这个高度在夏季约为1500~2000m。当高原总体平均高度超过临界高度后,高原周围地区的气流主要以绕流为主,爬坡气流的速度较小,稳定的高原季风开始形成,高原地区范围内为强大的上升运动区,高原南侧和中国东部地区出现一条明显的雨带,随着高原隆升高度的增高,雨带内的降水量逐渐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隆升 临界高度 数值研究 大气 感热通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溶夷平面演化与青藏高原隆升 被引量:19
17
作者 李德文 崔之久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58-66,T006,共10页
文章以作者在青藏高原南部及东邻地区获得的资料为基础 ,就青藏高原地区夷平面的识别、整体坡降、时代以及夷平面对构造隆升的响应等问题进行讨论。区域对比与成因分析显示青藏高原石林等形态形成于土下环境 ,属覆盖型岩溶 ,而与其共存... 文章以作者在青藏高原南部及东邻地区获得的资料为基础 ,就青藏高原地区夷平面的识别、整体坡降、时代以及夷平面对构造隆升的响应等问题进行讨论。区域对比与成因分析显示青藏高原石林等形态形成于土下环境 ,属覆盖型岩溶 ,而与其共存的红色风化壳 (石灰土 )具有脱硅富铝作用弱而粘化作用强的特征 ,与湿热气候条件下的夷平面环境是一致的。根据野外观察资料和岩溶作用对水动力条件的敏感性 ,岩溶区厚层连续的风化壳只能发育在接近地貌侵蚀基准的夷平面上。因此 ,厚层连续的风化壳及其壳下的覆盖型岩溶均可指示地貌发育的晚期阶段和夷平面的存在 ,这为利用覆盖型岩溶及共存的风化壳识别夷平面提供了理论依据。根据青藏高原东邻地区岩溶地貌发育的演化特征 ,作者认为在同等条件下 ,岩溶夷平可以在更短的时间里达到更低的夷平高度 (相对常态夷平 ) ,初步估计岩溶夷平面整体坡降小于 0 .5‰。构造隆升使青藏高原进入不利于岩溶作用的寒冻圈 ,岩溶夷平面经刻蚀作用演变为刻蚀平原 ,而云贵高原刻蚀作用较弱 ,但受到“土壤丢失”等岩溶过程的破坏。这种差别主要是构造隆升幅度的不同造成的。为了解决夷平面的年代问题 ,作者对滇西表生锰氧化物 4 0Ar 39Ar测年适宜性作了研究 ,结果显示鹤庆等地表生锰矿具有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夷平面 青藏高原隆升 覆盖型岩溶 刻蚀平原 红色风化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隆升对西北干旱气候形成影响的模拟(Ⅱ):水汽收支及高原动力、热力作用的影响 被引量:18
18
作者 范广洲 程国栋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B10期58-66,共9页
青藏高原隆升对西北干旱区形成的研究,对于理解西北干旱气候环境的形成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数值模拟,初步探讨了高原隆升前和隆升至临界高度时,我国干旱区大气水分循环及青藏高原动力、热力作用与现在的差异。结果表明,青藏高原隆升... 青藏高原隆升对西北干旱区形成的研究,对于理解西北干旱气候环境的形成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数值模拟,初步探讨了高原隆升前和隆升至临界高度时,我国干旱区大气水分循环及青藏高原动力、热力作用与现在的差异。结果表明,青藏高原隆升前和隆升至临界高度时,干旱区边界内获得的净水汽通量均明显比现在偏多;我国干旱区700hPa涡度比现在大;夏季高原地区的上升运动比现在弱,干旱区下沉运动偏弱,这些都更有利于降水的产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隆升 西北干旱气候成因 大气水分收支 高原动力作用 高原热力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隆升的深层原因及其环境后果 被引量:17
19
作者 汤懋苍 柳艳香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500-507,共8页
根据青藏高原隆升的数值模型 ,利用最新地磁极性资料重新计算了高原隆升随时间的变化。在高原的隆升史中 ,先后有 3次达到了H≥Hc(凝结高度 ) ,这亦是 3个典型的季风气候期。地磁极性强正向期对应着高原的强隆升期 ,同时也对应着低海平... 根据青藏高原隆升的数值模型 ,利用最新地磁极性资料重新计算了高原隆升随时间的变化。在高原的隆升史中 ,先后有 3次达到了H≥Hc(凝结高度 ) ,这亦是 3个典型的季风气候期。地磁极性强正向期对应着高原的强隆升期 ,同时也对应着低海平面期 ;长反向期则伴随着高原的夷平期和高海平面期 ,但海平面变化比地磁场极性转变平均要晚 0 .8~ 1 .0MaB .P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磁极性 青藏高原隆升 季风气候 海平面 宇地磁耦合假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隆升对西北干旱气候形成影响的模拟(I):对大气环流影响 被引量:15
20
作者 范广洲 程国栋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B10期45-57,共13页
青藏高原隆升对西北干旱区大气环流影响的研究,对于理解西北干旱区的成因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三个数值试验,初步探讨了高原隆升前和隆升至临界高度时,北半球特别是我国西北地区大气环流场与现在的差异。结果表明,青藏高原隆升对北半... 青藏高原隆升对西北干旱区大气环流影响的研究,对于理解西北干旱区的成因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三个数值试验,初步探讨了高原隆升前和隆升至临界高度时,北半球特别是我国西北地区大气环流场与现在的差异。结果表明,青藏高原隆升对北半球特别是西北地区海平面气压场、500hPa高度场、100hPa高度场有明显的影响;高原隆升前和隆升至临界高度时,北半球绝大部分地区海平面气压场、500hPa高度场、100hPa高度场都比现在偏低。不同季节时,各环流场变化的情况也基本一致。高原隆升至临界高度时已经对北半球特别是西北地区的环流形势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这将导致西北地区气候条件发生较明显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隆升 西北干旱区成因 大气环流场变化 数值模拟 临界高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