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03篇文章
< 1 2 11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川崎病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无反应预测评分模型的建立
1
作者 黄沂徐 黄宇 皮光环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5-81,共7页
目的探讨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儿童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IVIG)无反应的预测因素,并建立服务于四川地区的IVIG无反应预测评分模型。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2023年四川省4家三级甲等医院收治的KD患儿临床... 目的探讨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儿童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IVIG)无反应的预测因素,并建立服务于四川地区的IVIG无反应预测评分模型。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2023年四川省4家三级甲等医院收治的KD患儿临床资料,其中IVIG有反应患儿940例,IVIG无反应患儿74例。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IVIG无反应发生的预测指标并建立预测评分模型,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衡量模型效能并利用独立数据集验证该模型。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atelet-to-lymphocyte ratio,PLR)、Hb、血肌酐、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PLT计数与KD患儿发生IVIG无反应密切相关(P<0.05),以上述指标建立预测评分模型:PLR>199,赋值0.4分;Hb≤116 g/L,赋值4分;AST>58 U/L,赋值0.2分;血肌酐>38μmol/L,赋值3.9分;PLT计数≤275×10^(9)/L,赋值0.3分。应用该预测评分模型对KD患儿进行评分,确定总分>4.3分提示IVIG无反应高危。该模型预测IVIG无反应的灵敏度为77.0%,特异度为65.7%,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746(95%CI:0.688~0.805)。结论以PLR、Hb、血肌酐、AST、PLT计数为评分项目构建的预测评分模型对四川地区IVIG无反应型KD具有一定的预测性能,可为临床决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崎病 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无反应 预测评分模型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肿瘤坏死因子-α拮抗剂治疗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无反应型川崎病的研究进展
2
作者 卜晓怡 易岂建 《儿科药学杂志》 CAS 2024年第10期57-60,共4页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也称为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mucocutaneous,limphonode syndrome,MCLS),是一种自限性系统性免疫性血管炎。该疾病导致的冠状动脉病变(coronary artery lesions,CALs)包括冠状动脉扩张(coronary artery dil...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也称为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mucocutaneous,limphonode syndrome,MCLS),是一种自限性系统性免疫性血管炎。该疾病导致的冠状动脉病变(coronary artery lesions,CALs)包括冠状动脉扩张(coronary artery dilation,CA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扩张 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 川崎病 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 免疫性血管炎 artery 冠状动脉病变 lesion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无反应性川崎病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余莉 王一斌 +5 位作者 乔莉娜 华益民 朱琦 石晓青 周开宇 刘瀚旻 《西南国防医药》 CAS 2015年第4期355-357,共3页
目的 探讨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无反应性川崎病(KD)的相关危险因素、不同处理方案及预后,以减少冠状动脉损伤(CALs)的发生。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4月~2014年3月在本院住院的476例KD患者,分别对IVIG敏感组和IVIG无反应组的性... 目的 探讨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无反应性川崎病(KD)的相关危险因素、不同处理方案及预后,以减少冠状动脉损伤(CALs)的发生。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4月~2014年3月在本院住院的476例KD患者,分别对IVIG敏感组和IVIG无反应组的性别、发病月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类型、IVIG开始使用时间及剂量等因素进行比较。根据对IVIG无反应性KD的处理方案不同,分为再次IVIG组、再次IVIG+糖皮质激素(GCS)组与IVIG敏感组,比较CALs发生率。结果 (1)IVIG无反应组的外周血WBC、血Na+较IVIG敏感组降低,而ESR明显升高,IVIG剂量较低(均P〈0.05)。(2)再次IVIG或再次IVIG+GCS组的CALs发生率与IVIG敏感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外周血WBC、血Na+降低和ESR升高及IVIG剂量不足是IVIG无反应发生的高危因素,及时再次IVIG或再次IVIG+GCS处理均能明显降低CALs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崎病 冠状动脉损伤 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无反应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对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无反应型川崎病患儿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1
4
作者 薛燕 尹晶 +5 位作者 许俐 党利亨 王朝 崔亚琼 张新杰 李崇巍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211-1218,共8页
目的基于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及常见实验室检查指标,构建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IVIG)无反应型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预测评分体系。方法纳入2021年1月—2023年3月于天津市儿童医院住院的KD患儿为研究对象... 目的基于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及常见实验室检查指标,构建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IVIG)无反应型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预测评分体系。方法纳入2021年1月—2023年3月于天津市儿童医院住院的KD患儿为研究对象(IVIG敏感型185例,IVIG无反应型41例)。选取年龄、性别匹配的健康儿童46例为对照。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比例和绝对计数。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IVIG无反应型KD的预测因素,并构建IVIG无反应型KD预测评分体系。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D4^(+)T细胞绝对计数、自然杀伤细胞绝对计数、血清钠水平、球蛋白水平及总胆红素水平是IVIG无反应型KD的预测因素(P<0.05)。基于这些预测因素建立的IVIG无反应型KD的预测评分体系的灵敏度为70.7%,特异度为83.8%。结论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可作为儿童IVIG无反应型KD的预测指标;引入该指标建立的评分体系对预测儿童IVIG无反应型KD有较高的准确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崎病 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 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无反应 评分体系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无反应川崎病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3
5
作者 王颖 袁越 +6 位作者 高路 王勤 于霞 陈希 甄珍 赵智慧 那嘉 《北京医学》 CAS 2020年第11期1062-1065,共4页
目的探讨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IVIG)无反应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至2019年8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心脏内科确诊的391例KD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IVIG治疗效... 目的探讨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IVIG)无反应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至2019年8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心脏内科确诊的391例KD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IVIG治疗效果分为IVIG敏感组与IVIG无反应组,比较两组发热时间、WBC、中性粒细胞绝对值、CRP、PLT、ESR、血清钠、血清钾、ALB、细胞因子;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价IVIG无反应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IVIG无反应患儿45例,占11.5%。KD急性期,IVIG敏感组中性粒细胞绝对值[8.36(5.88,11.08)×10^9/L比9.27(7.49,14.99)×10^9/L]、IFN-γ[1.17(0.40,2.12)pg/ml比1.86(0.67,4.34)pg/ml]、IL-10[5.20(3.24,8.97)pg/ml比8.02(5.19,14.03)pg/ml]、IL-6[19.38(11.12,41.60)pg/ml比87.41(52.99,172.33)pg/ml]低于IVIG无反应组,ALB高于IVIG无反应组[36.00(33.10,38.33)mg/L比33.90(30.35,36.35)m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中性粒细胞绝对值的OR值(95%CI)为1.169(1.001~1.365),IFN-γ的OR值(95%CI)为1.248(1.065~1.464),IL-6的OR值(95%CI)为1.105(1.002~1.208),均是IVIG无反应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数值越高,IVIG无反应风险越高;ALB的OR值(95%CI)为0.895(0.808~0.991),是IVIG无反应的保护性因素(P<0.05),ALB越高,IVIG无反应风险越低。结论中性粒细胞绝对值、IFN-γ、IL-6是IVIG无反应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ALB是IVIG无反应的保护性因素(P<0.05)。对首次IVIG治疗无效的高危患儿,应尽早再次IVIG或应用二线治疗药物,以改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崎病 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 无反应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英夫利昔单抗在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无反应川崎病患者中的治疗效果评价 被引量:1
6
作者 汪周平 张丽 +4 位作者 黄萍 张旭 李伟 谢小斐 王燕飞 《岭南心血管病杂志》 CAS 2023年第6期643-648,659,共7页
目的 评价英夫利西单抗(infliximab,IFX)治疗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IVIG)无反应川崎病(Kawasaki,KD)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2019年1月至2020年9月,广州市妇女儿童医学中心共选取468例符合KD诊断标准的患... 目的 评价英夫利西单抗(infliximab,IFX)治疗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IVIG)无反应川崎病(Kawasaki,KD)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2019年1月至2020年9月,广州市妇女儿童医学中心共选取468例符合KD诊断标准的患儿,在发病的前10 d内给予IVIG 2 g/kg的初始治疗,然后将IVIG无反应KD患儿随机分为两组:A组加用IVIG(2 g/kg),B组接受IPX治疗(5 mg/kg)。比较两组患儿的住院时间、退热时间、治疗有效率、治疗费用以及治疗前1 d和治疗后7 d的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比值(N%)、C-反应蛋白(CRP)、血小板计数(PLT)、谷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浓度的变化情况。分别在KD诊断后7 d及1、3、6、12、24、36个月使用超声心动图进行随访。结果 总共有40例患者被随机分组(IVIG组,n=24;IPX组,n=16),两组患儿在年龄、性别、体质量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PX组患儿治疗后退热时间明显少于IVIG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1.0±6.5)h vs.(18.0±4.8)h,P<0.05]。IPX组患儿的治疗费用明显低于IVIG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 418±2 236)元vs.(11 346±3 525)元,P<0.05]。IVIG组患儿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IPX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3.3%vs. 62.5%,P<0.05)。两组患儿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PX组患儿的中性粒细胞比值、C-反应蛋白和谷氨酸氨基转移酶浓度比IVIG组下降的更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8;P=0.039;P=0.043)。随访1~3年,两组患儿冠状动脉损害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PX组和IVIG组患儿均未观察到严重不良事件。结论 对于IVIG无反应的KD患儿,IPX比IVIG可以更快降低炎症指标,缩短发热时间,还可以节约住院成本,且两者对冠状动脉损害发生率及药物并发症方面的影响无明显差别。但IPX治疗有效率不如IVIG。所以,IPX治疗IVIG无反应性KD的有效性、安全性及经济性均良好,可作为IVIG无反应KD的选择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崎病 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 英夫利昔单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无反应性川崎病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0
7
作者 乐园 刘桂英 赵梓文 《中国医药》 2018年第4期582-586,共5页
目的探讨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无反应性川崎病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5年10月至2017年10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就诊并接受IVIG联合阿司匹林治疗的川崎病患儿100例,根据对初次IVIG后体温变化分为IVIG无反应组(33例)和IVI... 目的探讨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无反应性川崎病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5年10月至2017年10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就诊并接受IVIG联合阿司匹林治疗的川崎病患儿100例,根据对初次IVIG后体温变化分为IVIG无反应组(33例)和IVIG有反应组(67例)。比较2组患儿接受治疗前临床表现、实验室指标和心脏超声影像学特征,对IVIG无反应组进行二分类逻辑回归,分析IVIG无反应的影响因素。结果 IVIG无反应组发热总时间长于IVIG有反应组[(10.8±6.6)d比(8.4±2.6)d],冠状动脉瘤发生率高于IVIG有反应组[9.1%(3/33)比0.0%(0/67)],IVIG无反应组NT-proBNP、cTnI明显高于IVIG有反应组[(1 349.0±3.2)ng/L比(588.8±2.8)ng/L,(0.17±0.07)μg/L比(0.11±0.07)μ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血浆NT-proBNP升高(比值比=1.04,95%置信区间:1.02~1.50)、cTnI升高(比值比=1.28,95%置信区间:1.03~1.60)和冠状动脉瘤(比值比=2.09,95%置信区间:1.25~6.50)是IVIG无反应的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川崎病患儿血浆NT-proBNP、cTnI水平和发生冠状动脉瘤为IVIG无反应性川崎病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崎病 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无反应型川崎病患儿血清白细胞介素-17A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10
8
作者 李诗雨 丁艳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44-249,共6页
目的 探讨血清白细胞介素-17A (interleukin-17A,IL-17A)在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IVIG)无反应型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患儿中表达的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前瞻性纳入2021年6月-2022年6月于华中科技大... 目的 探讨血清白细胞介素-17A (interleukin-17A,IL-17A)在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IVIG)无反应型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患儿中表达的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前瞻性纳入2021年6月-2022年6月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武汉儿童医院住院的KD患儿143例为研究对象,其中IVIG敏感型115例,IVIG无反应型28例。另选取110例同性别、同年龄段急性呼吸道感染性疾病患儿(发热时间≥5 d,但排除了KD)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检测血清IL-17A水平,同时检测全血白细胞计数(white blood count,WBC)、中性粒细胞计数(neutrophil count,NE)、血小板计数(platelet count,PLT)、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水平。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WBC、NE、CRP及IL-17A对IVIG无反应型KD的预测价值。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KD患儿IVIG无反应的预测因素。结果 IVIG治疗前,KD组患儿血清IL-17A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IVIG无反应型KD患儿血清IL-17A水平明显高于敏感型KD患儿(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显示,WBC、NE、CRP、IL-17A预测IVIG无反应型KD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18、0.741、0.627、0.840。以血清IL-17A≥44.06 pg/mL为截断值,IL-17A预测IVIG无反应型KD的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84%、8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水平血清IL-17A表达为KD患儿IVIG无反应的预测因素(OR=1.161,P=0.001)。结论 血清IL-17A水平在无反应型KD患儿中增高;血清IL-17A水平(≥44.06 pg/mL)对无反应型KD具有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崎病 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无反应 白细胞介素-17A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浆置换和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治疗格林巴利综合征效果比较的Meta分析
9
作者 牛丹 张琼琦 李博玲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5年第1期13-17,34,共6页
目的 系统评价血浆置换(PE)和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治疗格林巴利综合征(GBS)的临床效果。方法 通过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anfang)、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VIP)、Pub... 目的 系统评价血浆置换(PE)和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治疗格林巴利综合征(GBS)的临床效果。方法 通过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anfang)、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VIP)、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Ovid、Web of Science、Scopus、中国临床试验数据中心和Clinical Trails.gov,搜集建库至2022年12月14日有关PE和IVIG治疗GBS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文献。采用RevMan5.3统计软件进行Meta分析,Stata14.0进行发表偏倚检验。结果 共纳入8篇文献。Meta分析结果显示,PE组与IVIG组治疗GBS的有效性、复发和死亡率无显著差异(P=0.30、0.50、0.91);PE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高于IVIG组(P<0.00001);治疗后2周,PE组的补体C3、补体C4、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M(IgM)、免疫球蛋白A(IgA)水平显著低于IVIG组(P=0.04、0.008、0.001、0.005、0.001)。结论 PE和IVIG治疗GBS的有效性无明显差异,IVIG治疗期间并发症发生较少,PE可显著降低患者补体及免疫球蛋白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浆置换 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 格林巴利综合征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静脉注射人免疫球蛋白在炎症性肠病治疗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10
作者 龙茜 王宗奎 +1 位作者 李长清 张容 《新乡医学院学报》 2025年第2期160-163,共4页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类慢性、复发性肠道炎性疾病,具有病程反复、迁延不愈、家族聚集性等特点。目前IBD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治疗药物单一且无法长期服用。静脉注射人免疫球蛋白(IVIG)作为抗炎和免疫调节剂对IBD有显著治疗效果,临床上常...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类慢性、复发性肠道炎性疾病,具有病程反复、迁延不愈、家族聚集性等特点。目前IBD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治疗药物单一且无法长期服用。静脉注射人免疫球蛋白(IVIG)作为抗炎和免疫调节剂对IBD有显著治疗效果,临床上常作为难治性IBD的治疗药物,但其对IBD的作用机制尚不明确。本文就IVIG的作用机制及IVIG在IBD治疗中的作用及机制进行综述,以期为IBD的治疗提供新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 炎症性肠病 炎症 免疫调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静脉注射人免疫球蛋白联合注射用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治疗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效果
11
作者 邢西永 《中国医药指南》 2025年第7期67-70,共4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静脉注射人免疫球蛋白(IVIG)联合注射用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治疗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效果。方法本研究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12月临沂市第三人民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收治的100例新生儿败血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静脉注射人免疫球蛋白(IVIG)联合注射用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治疗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效果。方法本研究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12月临沂市第三人民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收治的100例新生儿败血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50例对照组和50例治疗组。两组接受常规治疗方法,对照组给予注射用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静脉注射人免疫球蛋白。分析两组住院时间、病情缓解情况、炎症指标变化、免疫功能、肝肾功能、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第7天,治疗组血培养阳性转化率为94%,优于对照组(76%)(P<0.05)。联合治疗后,治疗组C反应蛋白、白细胞计数、降钙素原、白细胞介素6、丙氨酸氨基转移酶、丙氨酸氨基转换酶和血清肌酐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组免疫球蛋白G、免疫球蛋白A、免疫球蛋白M水平较对照组更高(均P<0.05)。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IVIG联合注射用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治疗新生儿败血症能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推动病情的快速缓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败血症 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 注射用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 临床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TN-C、LRG1、sLR11对川崎病患儿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治疗无反应的预测价值
12
作者 葛胜华 袁洁 魏江玲 《浙江医学》 CAS 2024年第17期1846-1850,共5页
目的探讨血清腱糖蛋白C(TN-C)、富含亮氨酸的α-2糖蛋白1(LRG1)、可溶性低密度脂蛋白受体11(sLR11)对川崎病患儿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治疗无反应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2020年3月至2023年2月在石家庄市人民医院就诊的286例川崎... 目的探讨血清腱糖蛋白C(TN-C)、富含亮氨酸的α-2糖蛋白1(LRG1)、可溶性低密度脂蛋白受体11(sLR11)对川崎病患儿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治疗无反应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2020年3月至2023年2月在石家庄市人民医院就诊的286例川崎病患儿为研究对象,均予以IVIG治疗,根据患儿对治疗的反应分为敏感组和无反应组。比较两组患儿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川崎病患儿IVIG治疗无反应的影响因素。采用ROC曲线评估血清TN-C、LRG1、sLR11单独和联合检测预测川崎病患儿IVIG治疗无反应的效能。结果286例患儿经IVIG治疗后,37例患儿对IVIG治疗无反应,发生率为12.94%。无反应组患儿WBC、中性粒细胞百分比、CRP、降钙素原、AST、ALT、血肌酐及血清TN-C、LRG1、sLR11水平均高于敏感组,血清钠水平则低于敏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CRP、TN-C、LRG1及sLR11水平升高是川崎病患儿IVIG治疗无反应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而血清钠升高则是其保护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血清TN-C、LRG1、sLR11单独及联合检测预测川崎病患儿IVIG治疗无反应的AUC分别为0.755、0.658、0.789、0.898,三者联合检测的预测效能高于单独检测。结论血清TN-C、LRG1、sLR11水平升高均是影响川崎病患儿IVIG治疗无反应的危险因素,三者联合检测对预测患儿IVIG治疗无反应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崎病 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 腱糖蛋白C 富含亮氨酸的α-2糖蛋白1 可溶性低密度脂蛋白受体1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治疗儿童川崎病的循证指南(2023)
13
作者 雷文娟 周奇 +29 位作者 高琲 赵俊贤 刘辉 田敏 贾忠 王荣 虎亚光 魏玉辉 杨彦彪 张红梅 戴永利 周素琴 刘静 王法琴 雷晓燕 王建军 陶仲宾 杨轶男 王卫凯 徐瑞峰 马建丽 张海平 李丽亚 汤兴萍 王向东 李哲玮 邵婷玑 辛明彦 孟敏 葛斌 《兰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4年第1期52-60,81,共10页
川崎病(KD)在中国发病率逐年增高,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是KD的一线治疗方案。目前关于KD的指南多侧重于临床诊断,IVIG治疗KD的指南缺乏多学科循证证据支持。本指南遵循《世界卫生组织指南制订手册》和《中国制订/修订临床诊疗指南... 川崎病(KD)在中国发病率逐年增高,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是KD的一线治疗方案。目前关于KD的指南多侧重于临床诊断,IVIG治疗KD的指南缺乏多学科循证证据支持。本指南遵循《世界卫生组织指南制订手册》和《中国制订/修订临床诊疗指南的指导原则(2022版)》,通过问卷调研儿科医师和临床药师,确定10个临床问题。基于国内外现有证据,同时考虑中国患者的偏好与价值观、干预措施的成本、利弊和可及性等因素,通过德尔菲法调研,最终形成关于IVIG治疗儿童KD的10条推荐意见。本指南适用于各级医院从事KD相关工作的临床医师和临床药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科 川崎病 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 循证指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崎病患儿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抵抗的影响因素评估及IVIGR风险预测模型构建 被引量:3
14
作者 朱佳聪 张旭 《中国药师》 CAS 2024年第3期415-422,共8页
目的 探究川崎病(KD)患儿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抵抗(IVIGR)的影响因素,并构建IVIGR预测模型,为KD患儿风险分层护理提供依据。方法 纳入2020年4月至2023年4月在嘉兴市第二医院诊治的KD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KD患儿是否发生IVIGR分为IVIGR组... 目的 探究川崎病(KD)患儿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抵抗(IVIGR)的影响因素,并构建IVIGR预测模型,为KD患儿风险分层护理提供依据。方法 纳入2020年4月至2023年4月在嘉兴市第二医院诊治的KD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KD患儿是否发生IVIGR分为IVIGR组和非IVIGR组。采用逐步多因素Logistic回归探究KD患儿发生IVIGR的独立影响因素,构建KD患儿IVIGR预测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校准曲线和决策曲线评估IVIGR预测模型的预测能力、校准能力和临床净获益。结果 研究共纳入120例KD患儿,IVIG组22例,非IVIGR组98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红细胞压积、总胆红素、乳酸脱氢酶和C-反应蛋白/白蛋白比值是KD患儿发生IVIGR的独立影响因素(P <0.05)。建立的KD患儿IVIGR风险预测模型ROC曲线下面积为0.858,具有良好的预测能力、校准能力和临床净获益。结论 IVIGR风险预测模型可用于KD患儿发生静脉注射IVIGR的预测,是实现风险分级护理的简单实用的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崎病 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抵抗 风险预测模型 风险分层护理 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单细胞测序筛选川崎病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无反应的关键生物指标
15
作者 陈丽琴 宋思瑞 +5 位作者 周媛媛 陈乐 徐雁冰 李光 肖婷婷 黄敏 《上海医学》 CAS 2024年第7期416-422,共7页
目的 应用单细胞测序(SCS)技术探索川崎病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无反应患儿免疫细胞及表达变化,筛选相关生物指标。方法 选择2022年12月—2023年8月上海市儿童医院收治的川崎病患儿4例,其中3例为IVIG敏感患儿,1例为IVIG无反应患... 目的 应用单细胞测序(SCS)技术探索川崎病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无反应患儿免疫细胞及表达变化,筛选相关生物指标。方法 选择2022年12月—2023年8月上海市儿童医院收治的川崎病患儿4例,其中3例为IVIG敏感患儿,1例为IVIG无反应患儿。抽取川崎病患儿急性期及治疗后体温平稳(恢复期)时的外周血2 mL,提取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进行SCS数据分析。比较川崎病患儿的基本临床信息,SCS数据分析结果(IVIG无反应与IVIG敏感患儿急性期和恢复期各细胞类型占比和细胞数量)。进行基因本体论(GO)通路富集分析IVIG敏感和IVIG无反应患儿急性期和恢复期B淋巴细胞富集结果,以及B淋巴细胞差异表达基因(DEG)表达情况。结果 4例川崎病患儿中,男3例、女1例,年龄2.1~5.5岁,IVIG使用时发热天数5 d 2例、6 d 1例、4 d 1例,IVIG治疗无反应1例、治疗敏感3例,无冠状动脉(CAL)3例、CAL 1例(IVIG治疗无反应患儿同时并发CAL)。IVIG无反应患儿和IVIG敏感患儿急性期单核细胞数量占比均高于恢复期。IVIG无反应患儿急性期B淋巴细胞占比高于恢复期,而IVIG敏感患儿急性期B淋巴细胞占比低于恢复期;IVIG无反应患儿和IVIG敏感患儿急性期自然杀伤(NK)细胞、CD4~+T淋巴细胞、CD8~+T淋巴细胞占比均低于恢复期。IVIG无反应患儿恢复期CD8~+T淋巴细胞数量(4 603)多于急性期(3 555个),B淋巴细胞数量(329个)少于急性期(2 165个)。IVIG无反应患儿急性期和恢复期B淋巴细胞数量分别少于IVIG敏感患儿急性期(6 646)和恢复期(7 986)。IVIG无反应患儿恢复期与急性期CD8~+T淋巴细胞增幅大于IVIG敏感患儿。基因富集结果显示,IVIG敏感患儿治疗后的B淋巴细胞相关的免疫活化通路及免疫球蛋白受体DEG表达下调,包括免疫应答调节细胞表面受体信号通路、免疫应答激活信号通路、抗原受体介导的信号通路等;而IVIG无反应患儿恢复期的DEG富集与B细胞活化通路及免疫球蛋白受体表达通路无关。IVIG敏感患儿在不同疾病阶段的B恢复期细胞DEG P值差异显著的HSPH1、MS4A1、FCRLA、VPREB3、CD72、LAT2、HSP90AA1、RCSD1、CD79A、FKBP4、HLA-DRB1、MTND3、HSP90AB1、PTPRCAP、CD37(共15个基因)与B淋巴细胞的免疫、增殖、分化或功能有关,其中CD79A、MS4A1、FCRLA与B细胞受体的信号传导有关。结论 B淋巴细胞数量变化及DEG表达与IVIG治疗效果相关,CD8~+T淋巴细胞数量增多在川崎病患儿CAL发生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崎病 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无反应 单细胞测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崎病患儿对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治疗反应的病例对照研究 被引量:31
16
作者 王从军 雷中劲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6期2651-2654,共4页
目的:研究大剂量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川崎病无反应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7月至2013年12月期间163例住院川崎病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首次对IVIG的治疗效果将患儿分为IVIG敏感型和IVIG无反应型,对比两型川崎病患儿的临... 目的:研究大剂量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川崎病无反应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7月至2013年12月期间163例住院川崎病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首次对IVIG的治疗效果将患儿分为IVIG敏感型和IVIG无反应型,对比两型川崎病患儿的临床特点及实验室检查指标。结果:两组患儿在发病年龄、性别、IVIG治疗前发热时间、临床表现完全与否及血WBC、CK-MB、PLT、ESR方面差异无显著性(P>0.05)。无反应型组无菌性脓尿、颈部淋巴结肿大、冠状动脉损害发生率及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比例、CRP、AST、ALT、总胆红素显著高于敏感型组(P<0.001),而血白蛋白、高密度脂蛋白、钠离子浓度则低于IVIG敏感型患儿(P<0.05)。结论 :无菌性脓尿、冠状动脉损害、颈部淋巴结肿大发生率及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血CRP、AST、ALT、总胆红素浓度增高;血浆白蛋白和钠离子浓度减少是川崎病患儿IVIG无反应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崎病 免疫丙种球蛋白 无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崎病患儿对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治疗无反应预测模型构建 被引量:4
17
作者 李胜 韦正波 +1 位作者 张桂芹 周勇 《广西医学》 CAS 2022年第6期590-595,共6页
目的基于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水平并结合川崎病患儿临床特点及常规实验室指标,构建川崎病患儿对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治疗无反应的预测模型。方法纳入268例川崎病患儿,均于发病10 d内接受规律的IVIG治疗,并于治疗前完善NT-p... 目的基于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水平并结合川崎病患儿临床特点及常规实验室指标,构建川崎病患儿对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治疗无反应的预测模型。方法纳入268例川崎病患儿,均于发病10 d内接受规律的IVIG治疗,并于治疗前完善NT-proBNP和其他常规实验室检查。将80%的患儿归为训练集(215例),根据对IVIG治疗的反应将患儿分为有反应组和无反应组,比较两组患儿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检查指标,并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患儿对IVIG治疗的反应的因素,根据影响因素构建川崎病患儿对IVIG治疗无反应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将剩余20%的患儿作为验证集(53例),对模型进行外部验证。结果纳入训练集的215例患儿中,有反应组184例和无反应组31例。无反应组冠状动脉扩张比例和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u%)、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AST、NT-proBNP水平均高于有反应组(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Neu%、ESR、CRP、总胆红素、AST和NT-proBNP水平均是川崎病患儿对IVIG治疗无反应的影响因素(均P<0.05)。基于上述影响因素构建的列线图预测模型的一致性指数为0.927,区分度良好。应用验证集的数据对模型进行外部验证,绘制校正曲线,校正曲线显示列线图预测模型的预测可能性绝对误差为0.016,一致性良好。结论NT-proBNP和Neu%、ESR、CRP、总胆红素、AST水平升高的川崎病患儿出现对IVIG治疗无反应的风险更高。基于NT-proBNP水平和其他危险因素建立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对川崎病患儿的IVIG治疗反应具有较好的预测效果,可以在本地区进一步加以验证后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崎病 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 治疗反应 N末端B型利钠肽原 列线图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静脉注射人免疫球蛋白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川崎病的疗效
18
作者 吕雪萍 《吉林医学》 CAS 2024年第6期1429-1432,共4页
目的:分析静脉注射人免疫球蛋白+阿司匹林治疗川崎病(KD)的疗效。方法:将福建省汀州医院2020年5月~2022年5月KD患儿80例设置为研究对象;依托区间随机法划分组别,对照组40例单纯阿司匹林,试验组40例治疗方案为静脉注射人免疫球蛋白+阿司... 目的:分析静脉注射人免疫球蛋白+阿司匹林治疗川崎病(KD)的疗效。方法:将福建省汀州医院2020年5月~2022年5月KD患儿80例设置为研究对象;依托区间随机法划分组别,对照组40例单纯阿司匹林,试验组40例治疗方案为静脉注射人免疫球蛋白+阿司匹林。比较两组治疗总有效率、症状缓解时间及治疗前后炎性因子指标与免疫功能指标变化情况。结果: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与对照组相比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儿发热、皮疹、眼球结合膜充血、淋巴结肿大缓解时间与对照组相比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组间各项炎性因子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组间各项免疫功能指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免疫球蛋白A、免疫球蛋白G、免疫球蛋白M水平与对相比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脉注射人免疫球蛋白+阿司匹林是KD优质的联用用药方案,疗效确切且能明显降低患儿炎性反应,提升其免疫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 阿司匹林 川崎病 炎性因子指标 免疫功能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密哒莫联合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注射对川崎病患儿凝血指标及冠状动脉损伤情况的影响
19
作者 曾龙平 戴天生 郭林海 《当代医学》 2024年第17期25-29,共5页
目的探究双嘧达莫联合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IVIG)注射对川崎病患儿凝血功能、冠状动脉损伤情况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吉安市妇幼保健院和上海东方医院吉安医院收治的76例川崎病患儿作为研究... 目的探究双嘧达莫联合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IVIG)注射对川崎病患儿凝血功能、冠状动脉损伤情况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吉安市妇幼保健院和上海东方医院吉安医院收治的76例川崎病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A组与B组,每组38例。A组采用IVIG治疗,B组采用双嘧达莫联合IVIG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症状消失时间、凝血功能、免疫功能、冠状动脉损伤情况、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B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4.74%,高于A组的78.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发热、肢体肿胀、黏膜充血、红斑、淋巴结肿大消失时间均短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B组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长于治疗前,两组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g)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B组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TT)、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e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g time,APTT)均长于A组,Fg水平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CD4^(+)水平及CD4^(+)/CD8^(+)均低于治疗前,CD8^(+)水平高于治疗前,且B组CD4^(+)水平及CD4^(+)/CD8^(+)均低于A组,CD8^(+)水平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冠状动脉损伤发生率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双嘧达莫联合IVIG治疗川崎病疗效显著,可改善患儿凝血功能、免疫功能,缩短症状消失时间,降低冠状动脉损伤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崎病 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 双嘧达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静脉注射用免疫球蛋白在血液系统疾病中应用的专家共识
20
作者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与微生态专业委员会血液学组 广东省预防医学会血液肿瘤防治专业委员会 +5 位作者 中国感染免疫与微生态研究转化协作组 郭智 钟楠 周欢欢 周昭贵 戴纬 《中南药学》 CAS 2024年第3期553-561,共9页
静脉注射用免疫球蛋白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尤其在血液系统疾病(如血液肿瘤化疗、细胞免疫治疗及造血干细胞移植)、免疫系统疾病等方面的应用也越来越普遍,目前国内外尚无静脉注射用免疫球蛋白在血液系统疾病中应用的临床指南或共识。... 静脉注射用免疫球蛋白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尤其在血液系统疾病(如血液肿瘤化疗、细胞免疫治疗及造血干细胞移植)、免疫系统疾病等方面的应用也越来越普遍,目前国内外尚无静脉注射用免疫球蛋白在血液系统疾病中应用的临床指南或共识。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与微生态专业委员会血液学组、广东省预防医学会血液肿瘤防治专业委员会和中国感染免疫与微生态研究转化协作组组织有关专家共同讨论,提出《静脉注射用免疫球蛋白在血液系统疾病中应用的专家共识》,该共识基于血液系统疾病静脉注射用免疫球蛋白应用的国内外研究进展而制订,可为静脉注射用免疫球蛋白在血液系统疾病中的规范化使用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 临床应用 血液系统疾病 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 造血干细胞移植 专家共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