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生物间非传递性竞争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
作者 黄正良 刘翰伦 +1 位作者 储诚进 李远智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20-131,共12页
生物间的竞争关系是决定群落中物种共存和生物多样性的关键因素。传统研究主要关注物种两两之间的竞争作用,而对多物种相互竞争形成的网络研究相对较少。近年来,类似于“石头-剪刀-布”游戏的非传递性竞争被认为是一种重要的物种共存和... 生物间的竞争关系是决定群落中物种共存和生物多样性的关键因素。传统研究主要关注物种两两之间的竞争作用,而对多物种相互竞争形成的网络研究相对较少。近年来,类似于“石头-剪刀-布”游戏的非传递性竞争被认为是一种重要的物种共存和生物多样性的维持机制,越来越受到生态学家们的关注。本文首先回顾了非传递性竞争定义的发展过程,并介绍了非传递环的不同结构。其次介绍了基于竞争结局矩阵以及入侵增长率的非传递性竞争度量指标,并对比不同指标的特点与适用情形。随后通过多个研究实例介绍了非传递性竞争在自然群落中的普遍性,并指明物种之间的权衡是非传递性竞争产生的生物学机制。最后介绍了非传递性竞争对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非传递性竞争本质上是物种两两之间相互作用的组合,是只包含单一作用类型的特殊网络结构。因此,非传递性竞争如何影响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功能关系和群落稳定性,如何受到环境与高阶相互作用的影响,以及如何将竞争网络拓展到包含不同相互作用类型的生态网络,将是未来非传递性竞争研究的重要方向。对非传递性竞争的研究有助于整合生物间的各种相互作用,构建更加现实合理的生态网络,并加深对物种共存和生物多样性维持机制的认识,进而有助于指导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恢复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传递性竞争 链式相互作用 间接相互作用 生物多样性 生态网络
原文传递
非传递性竞争在物种共存中的作用
2
作者 吴家昊 张强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3期2749-2761,共13页
种间相互作用是维持生物多样性的重要驱动因子.但长久以来以传统竞争排斥假说为代表的两两直接作用无法解释众多近缘种的互利共生现象,原因是忽略了间接互惠的重要性,且这种间接作用面临在个体水平如何量化的难题.非传递性竞争是一种密... 种间相互作用是维持生物多样性的重要驱动因子.但长久以来以传统竞争排斥假说为代表的两两直接作用无法解释众多近缘种的互利共生现象,原因是忽略了间接互惠的重要性,且这种间接作用面临在个体水平如何量化的难题.非传递性竞争是一种密度介导的间接作用,表现在同一营养级的3个物种及以上形成类似于“剪刀-石头-布”的相互制衡与共存的竞争模式.非传递性竞争普遍存在于自然中,是促进物种共存的重要因子,影响着物种分布格局、群落结构特征和生态系统功能.本文总结了近20年来非传递性竞争理论的研究进展,包括5种作用类型(资源利用型、生活史型、行为权衡型、竞争权衡型和化感作用型)、3种模型测定方法(竞争矩阵、转移矩阵和入侵增长率),并阐释了其动态平衡、奇数稳定和嵌套性的发生特征.同时分析了物种竞争等级、功能性状和环境因素差异对非传递性竞争的影响.最后,本文提出未来非传递性竞争的研究应集中在野外长期控制实验、与生物间高阶相互作用和复杂网络理论的耦合,以及对生态系统功能的作用等方面,以此推动物种间接互作理论与多物种共存策略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传递性竞争 间接相互作用 物种共存 竞争矩阵 功能性状
原文传递
密度、物种比例对盐沼植物种子萌发阶段种内、种间相互作用的影响
3
作者 史欢欢 雪穷 +1 位作者 于振林 汪承焕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77-87,共11页
种间相互作用是影响湿地植物群落构建的关键因子,其形式、强度和机制可能随着生长发育的过程而发生改变。种子萌发是植物生命周期的关键环节,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植物种群分布和群落结构。野外种子萌发过程受到邻近同种或异种种子间相互作... 种间相互作用是影响湿地植物群落构建的关键因子,其形式、强度和机制可能随着生长发育的过程而发生改变。种子萌发是植物生命周期的关键环节,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植物种群分布和群落结构。野外种子萌发过程受到邻近同种或异种种子间相互作用的影响,但对于种子萌发过程中种内、种间相互作用强度及其影响因素的了解仍十分有限。该研究通过培养皿萌发实验探讨了种子密度(每皿80粒、每皿160粒)及比例(单种、3:1混种、2:2混种、1:3混种)对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海三棱藨草(Scirpus×mariqueter)、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种子萌发率、平均萌发时间的影响,并采用相对邻株效应(RNE)评估了这3个物种的种内、种间相互作用强度。结果表明,密度对互花米草、海三棱藨草、芦苇种子的萌发率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与互花米草混种时,芦苇种子在占比最低(25%)处理下的平均萌发时间显著长于单种及其他混种比例处理。3种植物种子的竞争能力没有明确的等级关系,存在非传递性竞争,萌发时海三棱藨草相对互花米草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互花米草相对芦苇具有一定优势,而芦苇的竞争能力则比海三棱藨草强。由于自然环境下的种子间相互作用更为复杂,将室内控制实验结果推广到自然生态系统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花米草 海三棱藨草 芦苇 密度 种内相互作用 种间相互作用 盐沼 非传递性竞争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