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2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非共沸工质在分液板式冷凝器中的热力性能
1
作者 蔡楷楠 陈健勇 +3 位作者 陈颖 罗向龙 梁颖宗 何嘉诚 《化工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8-56,共9页
将“分液冷凝”应用于板式冷凝器中,并采用非共沸工质R134a/R245fa作为制冷剂,分别研究了工质流量、泡点温度以及工质组分(质量比)对分液板式冷凝器换热性能的影响,并与普通板式冷凝器进行对比,揭示非共沸工质在分液板式冷凝器中的热力... 将“分液冷凝”应用于板式冷凝器中,并采用非共沸工质R134a/R245fa作为制冷剂,分别研究了工质流量、泡点温度以及工质组分(质量比)对分液板式冷凝器换热性能的影响,并与普通板式冷凝器进行对比,揭示非共沸工质在分液板式冷凝器中的热力性能。研究结果表明:低沸点工质在非共沸工质中的占比越高,气液分离的效果越好,分液效率最高可达到99.74%;“气液分离”可有效调节非共沸工质的组分,经过“气液分离”后低沸点工质在非共沸工质中的占比会提高;与普通板式冷凝器相比,分液板式冷凝器传热系数提高了5.6%~46.9%,并且与工质流量成反比,与泡点温度成正比;压降降低了12.6%~44.3%,且受工质流量、泡点温度的影响较小,低沸点工质在非共沸工质中的占比越高,压降越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共沸工质 分液冷凝 两相流 传热 压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共沸工质CO_(2)/R1234yf商超增压制冷系统性能分析
2
作者 滑雪 吴天昊 +1 位作者 代宝民 刘圣春 《制冷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43-149,共7页
为满足商超制冷领域系统能效提升和制冷剂替代的需求,提出了非共沸工质CO_(2)/R1234yf商超增压制冷系统,通过建立热力学模型,与纯CO_(2)商超增压制冷系统进行对比。结果表明:CO_(2)/R1234yf商超增压制冷系统可在最优的CO_(2)质量分数(0.... 为满足商超制冷领域系统能效提升和制冷剂替代的需求,提出了非共沸工质CO_(2)/R1234yf商超增压制冷系统,通过建立热力学模型,与纯CO_(2)商超增压制冷系统进行对比。结果表明:CO_(2)/R1234yf商超增压制冷系统可在最优的CO_(2)质量分数(0.94)及最优排气压力(8.81 MPa)下获得最大COP(1.40);CO_(2)/R1234yf商超增压制冷系统COP与纯CO_(2)系统相比具有显著提升,环境温度为35℃时,提升7.25%;CO_(2)/R1234yf商超增压制冷系统APF提升率为2.68%~4.72%,系统APF随典型城市所处纬度的增加而增大。CO_(2)/R1234yf商超增压系统(火用)效率随CO_(2)质量分数的增加呈先增后减趋势,CO_(2)质量分数为0.95时获得最高(火用)效率,为0.18,相比纯CO_(2)系统提升4.6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商超增压制冷系统 非共沸工质 CO_(2)/R1234yf 年性能系数 (火用)分析 能效提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温热泵工况下非共沸工质在换热器中的换热特性 被引量:11
3
作者 刘兆永 赵力 赵学政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3386-3393,共8页
为了探究非共沸工质与换热流体之间的相变传热温差特性,在单级蒸气压缩式水-水高温热泵系统实验台上,以R290/R600(称为Z1,质量比17%/83%)为工质进行了多工况的实验研究。实验发现,工质Z1在冷凝器中会出现最大传热温差,且最大传热温差的... 为了探究非共沸工质与换热流体之间的相变传热温差特性,在单级蒸气压缩式水-水高温热泵系统实验台上,以R290/R600(称为Z1,质量比17%/83%)为工质进行了多工况的实验研究。实验发现,工质Z1在冷凝器中会出现最大传热温差,且最大传热温差的位置会随着冷凝器中水流量的减小而向冷凝器的冷端移动;在蒸发器中会出现最小传热温差,其位置随着蒸发器中水流量的减小而向蒸发器的冷端移动。分析结果表明,在蒸发器侧工况恒定时,冷凝器侧最大传热温差的出现会使系统的循环效率降低,冷凝器中因不可逆传热引起的可用能损失增大;在冷凝器侧工况不变时,蒸发器侧最小传热温差的出现会使系统的循环效率上升,蒸发器中因不可逆传热引起的可用能损失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热泵 非共沸工质 传热窄点 可用能损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温热泵系统中非共沸工质的非完全冷凝现象 被引量:9
4
作者 高攀 赵力 《机械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83-87,92,共6页
为了完善高温热泵系统的性能,首先针对非共沸混合工质进行了理论循环研究,论述了非共沸混合工质在系统冷凝器中发生非完全冷凝的可能性,并分析了该现象对系统参数造成的影响。然后,针对非完全冷凝现象设计了试验方案,并在水-水热泵试验... 为了完善高温热泵系统的性能,首先针对非共沸混合工质进行了理论循环研究,论述了非共沸混合工质在系统冷凝器中发生非完全冷凝的可能性,并分析了该现象对系统参数造成的影响。然后,针对非完全冷凝现象设计了试验方案,并在水-水热泵试验台上进行了多流量、多温度和多频率的试验研究,成功地捕捉到非完全冷凝试验现象,而且初步发现了该现象和部分系统运行参数之间的关系,这可为合理制定高温热泵的调控策略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热泵 非共沸工质 完全冷凝 试验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用二元非共沸工质的有机朗肯循环热力学分析 被引量:4
5
作者 高乃平 吴继盛 朱彤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1122-1130,共9页
建立了亚临界混合工质有机朗肯循环热力学模型,基于沸点差法提出了混合工质筛选方案,以净输出功为目标函数优化了蒸发参数和质量配比,针对不同热源温度筛选出了最佳混合工质;比较分析了最佳混合工质和最佳纯工质的系统性能参数、损分... 建立了亚临界混合工质有机朗肯循环热力学模型,基于沸点差法提出了混合工质筛选方案,以净输出功为目标函数优化了蒸发参数和质量配比,针对不同热源温度筛选出了最佳混合工质;比较分析了最佳混合工质和最佳纯工质的系统性能参数、损分布.结果表明,各热源温度下最佳混合工质的净输出功均超过了同热源温度下的最佳纯工质,增长幅度为0.13%~5.04%.较小的汽化潜热和接近冷却水温升的冷凝温度滑移是混合工质净输出功大于纯工质的主要原因;混合工质的膨胀机进口处压力、温度均低于纯工质,最大降低幅度分别达到了27.08%和9.93%;混合工质的膨胀机损和冷凝器损均小于纯工质,总损也低于纯工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余热回收利用 有机朗肯循环 非共沸工质 亚临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大滑移温度非共沸工质的双温冷水机组 被引量:4
6
作者 刘剑 张小松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186-1192,共7页
基于大滑移温度非共沸工质(R32/R236fa)的特性,搭建了可应用于温湿度独立控制系统的新型双温冷水机组及其实验系统,该机组可获得两种不同温度的冷冻水(例如低温7℃,高温16℃)。以机组的COP、制冷量等参数为评价指标,实验研究非共沸工质... 基于大滑移温度非共沸工质(R32/R236fa)的特性,搭建了可应用于温湿度独立控制系统的新型双温冷水机组及其实验系统,该机组可获得两种不同温度的冷冻水(例如低温7℃,高温16℃)。以机组的COP、制冷量等参数为评价指标,实验研究非共沸工质中R32的质量组分比例分别为30%、40%、50%、60%时机组在不同运行工况下的性能。结果表明:当冷却水进水温度为32℃,高、低温冷冻水的出水温度分别为16和7℃时,机组COP在R32质量组分比例为60%时达到3.92;而当R32的质量组分比例为50%时,机组具有最佳的综合性能,此时机组在不同运行工况下的COP均大于3.55。通过本研究可为非共沸工质在双温冷水机组中的应用以及优化提供数据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滑移温度 非共沸工质 双温 冷水机组 制冷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共沸工质非完全冷凝实验现象及判据的验证 被引量:2
7
作者 朱禹 赵力 高攀 《制冷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5-19,共5页
针对非共沸工质可能出现的非完全冷凝现象,首先针对两种非共沸工质进行了实验研究,得到制热量和COP随冷凝器水流量逐渐增加的变化规律,证明非完全冷凝现象存在的可能性和普遍性;然后根据已经提出的此现象是否发生的理论判据(极限流量判... 针对非共沸工质可能出现的非完全冷凝现象,首先针对两种非共沸工质进行了实验研究,得到制热量和COP随冷凝器水流量逐渐增加的变化规律,证明非完全冷凝现象存在的可能性和普遍性;然后根据已经提出的此现象是否发生的理论判据(极限流量判别式)进行计算,并用实验测得极限流量对其进行验证;最后,分析了实验与理论计算的差异和原因,并提出完善非完全冷凝现象理论判据的改进方向,即考虑工质在冷凝器中的压降、工质和换热流体间的实际温差和实际换热过程中的各种外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程热物理 完全冷凝 实验研究 非共沸工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过冷度对地热发电非共沸工质有机朗肯循环热力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6
8
作者 陈然 刘强 蒙冬玉 《发电技术》 2020年第2期190-197,共8页
有机朗肯循环(organic Rankine cycle,ORC)是利用中低温地热能(<150℃)发电的主要途径,在实际运行中,非共沸工质往往会冷凝至过冷状态。分析了冷凝过冷度对非共沸工质ORC热力性能的影响,建立了ORC、内回热(internal heat exchanger,I... 有机朗肯循环(organic Rankine cycle,ORC)是利用中低温地热能(<150℃)发电的主要途径,在实际运行中,非共沸工质往往会冷凝至过冷状态。分析了冷凝过冷度对非共沸工质ORC热力性能的影响,建立了ORC、内回热(internal heat exchanger,IHE) ORC的热力学模型,以净输出功最大为目标函数优化了工质的蒸发压力,并开展了系统的?分析。结果表明:过冷度影响了工质与冷源换热流体间的温度匹配特性,受夹点温差的限制,随着过冷度的增加,工质的冷凝压力上升;过冷度亦改变了预热器和蒸发器的热量分摊,随着过冷度的增加,最佳蒸发压力亦上升。混合工质异丁烷/异戊烷的质量配比为0.4:0.6时,净输出功受过冷度的影响最大,当过冷度为2℃时,净输出功下降了4.36%。IHE回收膨胀机排汽的余热,提高了预热器入口温度,可提高过冷ORC系统净输出功0.55%。过冷度增大了冷凝器的?损失;采用内回热冷凝器的?损失降低了24.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热发电 有机朗肯循环(ORC) 非共沸工质 过冷度 内回热器(IHE) 热力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温空调机与非共沸工质 被引量:4
9
作者 苏国辉 卢启林 周清明 《冷藏技术》 2001年第4期6-9,共4页
一、问题的提出高温空调机(冷风机)是环境温度在50-70℃左右应用的特殊空调机,是冶金行业炼铁、炼钢、轧钢、焦化等炉前行车所必不可的降温设备。该设备常用工质的热工性能低,所需动力是 R12的3倍之多。
关键词 高温空调机 非共沸工质 制冷剂 研制 换热器 压力 制冷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共沸工质在毛细管中的流动特性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毛正荣 武卫东 张华 《制冷技术》 2003年第3期21-23,共3页
本文对非共沸工质R407C在毛细管中的流动特性进行了系统的研究。通过能量、动量、质量方程,分别就过冷区和两相区作了理论求解,并将计算结果全部绘制成了曲线。
关键词 非共沸工质 毛细管 流动特性 冷区 两相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共沸工质R407C蒸发过程的数值分析
11
作者 冷婷婷 王华 《贵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年第4期41-43,共3页
本文改进了常热流边界条件下蒸发过程的稳态模型,引入了工质压力降计算和物性参数计算;采用数值计算方法,计算了R407C在蒸发过程中沿程压力、干度、温度分布及与换热流体之间传热温差的沿程分布情况;并将结果与改进前稳态换热模型的结... 本文改进了常热流边界条件下蒸发过程的稳态模型,引入了工质压力降计算和物性参数计算;采用数值计算方法,计算了R407C在蒸发过程中沿程压力、干度、温度分布及与换热流体之间传热温差的沿程分布情况;并将结果与改进前稳态换热模型的结果作比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407C 非共沸工质 传热温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烟气余热驱动复叠式非共沸工质有机朗肯循环系统热力学分析 被引量:9
12
作者 解志勇 段远源 +1 位作者 葛众 李健 《可再生能源》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776-783,共8页
文章构建了复叠式非共沸工质有机朗肯循环系统模型,并利用该模型对复叠式非共沸工质有机朗肯循环系统的热力学性能进行分析,得到了高温级循环质量流量、低温级循环质量流量、冷却水质量流量、高温级循环净输出功率、低温级循环净输出功... 文章构建了复叠式非共沸工质有机朗肯循环系统模型,并利用该模型对复叠式非共沸工质有机朗肯循环系统的热力学性能进行分析,得到了高温级循环质量流量、低温级循环质量流量、冷却水质量流量、高温级循环净输出功率、低温级循环净输出功率、冷却水泵功耗和系统净输出功率等随工质摩尔组分的变化规律。分析结果表明,高温级循环蒸发泡点温度和高温级蒸发器夹点位置会影响复叠式非共沸工质有机朗肯循环各项性能参数随工质摩尔组分的变化趋势,当高温级循环混合物中环戊烷的摩尔组分为0.8,低温级循环混合物中异丁烷摩尔的组分为0.1时,复叠式非共沸工质有机朗肯循环系统的净输出功率达到最大值,为92.79 kW,比复叠式纯工质有机朗肯循环系统提高了3.8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朗肯循环 复叠式循环 非共沸工质 热性能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共沸工质分离压缩再混合有机朗肯循环综合性能分析 被引量:2
13
作者 卜淑娟 杨新乐 +4 位作者 李惟慷 苏畅 戴文智 王新 刘旭南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8期7184-7192,共9页
为利用非共沸工质在蒸发器内“温度滑移”的优势,避免在冷凝器内“组分迁移”的不利影响。构建了非共沸工质分离压缩再混合有机朗肯循环系统(ORC with separation,compression,and remixing,SCRM-ORC)。采用分凝器将非共沸混合工质分离... 为利用非共沸工质在蒸发器内“温度滑移”的优势,避免在冷凝器内“组分迁移”的不利影响。构建了非共沸工质分离压缩再混合有机朗肯循环系统(ORC with separation,compression,and remixing,SCRM-ORC)。采用分凝器将非共沸混合工质分离成2种纯工质,分别进入气液热交换器两空间进行气液换热,再对纯工质压缩、混合再利用。以120℃地热水为热源,R134a/R245fa为工质,建立热力、经济与环境性能模型,分析R134a质量分数对系统综合性能的影响,并与采用R134a的乏气压缩再循环ORC系统(compression recycling,CR-ORC)性能进行对比。采用遗传算法进行多目标优化,揭示系统最优性能与工况参数。结果表明:与CR-ORC系统相比,非共沸工质SCRM-ORC系统可有效降低冷凝热的释放量,在R134a质量分数较低时提高冷凝热回收利用量,同时具有较好的综合性能。将分凝器与气液热交换器看作整体与CR-ORC系统中新型冷凝器相比,二者[火用]损失之和与投资成本之和小于CR-ORC系统中冷凝器的。在R134a质量分数为0.2181时,系统综合性能最优,此时净输出功为3412.1kW,投资回收期为2.237年,年当量CO_(2)减排量为4520.6×10^(3)k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共沸工质分离压缩再混合 有机朗肯循环 综合性能 多目标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用非共沸工质机械过冷跨临界CO_(2)热泵供暖性能分析 被引量:7
14
作者 代宝民 张鹏 +5 位作者 刘圣春 王铭慧 孙悦桐 王嘉豪 徐田雅慧 肖鹏 《制冷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51-58,共8页
本文提出采用非共沸工质的机械过冷跨临界CO_(2)热泵供暖系统,并建立系统热力学模型,与采用纯质的机械过冷跨临界CO_(2)热泵系统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在环境温度为-12℃、用户供回水温度为65/40℃条件下,采用大温度滑移非共沸工质R1234ze... 本文提出采用非共沸工质的机械过冷跨临界CO_(2)热泵供暖系统,并建立系统热力学模型,与采用纯质的机械过冷跨临界CO_(2)热泵系统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在环境温度为-12℃、用户供回水温度为65/40℃条件下,采用大温度滑移非共沸工质R1234ze(E)/R601(60/40)时,系统COP高达2.45,相对采用纯质最高提升13.82%。采用非共沸工质可有效降低系统排气压力并获得较大过冷度,减小节流不可逆损失。使用R290/R601(70/30)时,最优排气压力可降低27.85%。非共沸工质的使用可有效改善过冷过程的温度匹配,使用R1234ze(E)/R601(60/40)时系统火用效率相对纯质最高提升14.09%。较大的温度滑移及合理的温焓曲线凹凸性是机械过冷CO_(2)热泵系统非共沸工质选取的两个重要原则,推荐选用R1234ze(E)/R601(60/4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供暖 热泵 机械过冷 温度匹配 非共沸工质 CO_(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非共沸工质的喷射式功冷并供循环㶲经济性分析 被引量:3
15
作者 杨彬 陈瑞华 赵力 《发电技术》 2020年第3期261-268,共8页
从热力学第一、二定律和经济性的角度,对一种新型的基于非共沸工质的喷射式功冷并供循环进行热经济性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循环进行参数分析,研究工质组分比、蒸发温度、冷凝温度、膨胀机膨胀比、蒸汽发生器出口温度5个关键参数对循环... 从热力学第一、二定律和经济性的角度,对一种新型的基于非共沸工质的喷射式功冷并供循环进行热经济性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循环进行参数分析,研究工质组分比、蒸发温度、冷凝温度、膨胀机膨胀比、蒸汽发生器出口温度5个关键参数对循环热效率、㶲效率和资金成本率的影响。最后,以㶲效率最大化和成本率最小化为目标优化函数,采用NSGA-Ⅱ算法得出帕累托最优解系,并使用TOPSIS方法进行决策,得出最优决策点,即㶲效率为0.1319,资金成本率为1.94×10^-5美元/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布式能源 喷射式功冷并供循环 非共沸工质 热经济性分析 多目标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板式蒸发器非共沸工质换热与压降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赵鹏程 赵力 丁国良 《工程热物理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12-114,共3页
目前,针对单工质或近共沸工质的板式蒸发器研究已有开展,但对于非共沸工质的尚未见报道;本文结合实验 数据,欲将已有实验关联式推广到非共沸混合工质,经过比较发现,Hsieh的应用近共沸工质R410a的换热系数关联式 能很好的适应大温度滑移... 目前,针对单工质或近共沸工质的板式蒸发器研究已有开展,但对于非共沸工质的尚未见报道;本文结合实验 数据,欲将已有实验关联式推广到非共沸混合工质,经过比较发现,Hsieh的应用近共沸工质R410a的换热系数关联式 能很好的适应大温度滑移的混合工质,另外本文对摩擦压降关联式的系数经过适当的修正后也能应用于该工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式蒸发器 换热 压降 换热器 制冷 混合工质 关联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共沸工质换热匹配特性影响热泵性能的高级(火用)分析 被引量:8
17
作者 梁坤峰 冯长振 +3 位作者 王莫然 董彬 王林 刘瑞见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2038-2046,共9页
针对非共沸工质非线性复杂相变传热过程,基于高级(火用)分析方法,推导出表征热泵系统性能的评估指标模型——温度匹配度(TMD),探讨了非共沸工质与换热流体之间的换热匹配特性,实验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与适用性。选用了三组不同温度滑移... 针对非共沸工质非线性复杂相变传热过程,基于高级(火用)分析方法,推导出表征热泵系统性能的评估指标模型——温度匹配度(TMD),探讨了非共沸工质与换热流体之间的换热匹配特性,实验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与适用性。选用了三组不同温度滑移程度的非共沸工质(M1、M2、M3)为对象,探究了TMD与换热夹点、系统COP、(火用)效率η以及换热器实际(火用)损占比ε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TMD越小,换热流体间的温度匹配越好,系统COP、(火用)效率越大,换热器实际(火用)损占比越小,反之亦然;且当TMD最小时换热器内夹点总是出现在饱和气态点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泵 高级(火用)分析 非共沸工质 温度匹配度 (火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共沸工质R600/R245fa有机闪蒸循环的分析 被引量:2
18
作者 黄桂冬 张凇源 +4 位作者 葛众 解志勇 鄢银连 相华江 袁志鹏 《化学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37-41,共5页
有机闪蒸循环是一种新型动力循环,且非共沸工质可有效改善循环与冷源的温度匹配,因此本研究将有机闪蒸循环与非共沸工质相结合。研究混合工质组分变化对有机闪蒸循环系统[火用]效率、内部[火用]效率和外部[火用]效率的影响,并揭示系统... 有机闪蒸循环是一种新型动力循环,且非共沸工质可有效改善循环与冷源的温度匹配,因此本研究将有机闪蒸循环与非共沸工质相结合。研究混合工质组分变化对有机闪蒸循环系统[火用]效率、内部[火用]效率和外部[火用]效率的影响,并揭示系统各部件的[火用]损占比。研究结果表明,混合工质系统的[火用]效率和外部[火用]效率均大于纯工质R245fa和R600系统,但循环内部[火用]效率并不一定大于纯工质R245fa系统。混合工质R600/R245fa(0.5/0.5)系统加热器、高压节流阀和低压节流阀的[火用]损占比均小于纯工质R245fa和R600系统,而冷凝器和透平[火用]损占比大于纯工质R245fa和R600系统,因此减小冷凝器和透平[火用]损可进一步提高系统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闪蒸循环 非共沸工质 [火用]分析 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共沸工质辅助过冷CO_(2)冷热联供系统的热力学性能分析
19
作者 代宝民 王启龙 +3 位作者 刘圣春 张佳宁 李鑫海 宗凡迪 《化工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S01期64-73,共10页
为满足食品加工领域对高温消毒和冷冻的双重需求,提出了基于非共沸工质辅助过冷的跨临界CO_(2)冷热联供系统,辅助循环采用低GWP非共沸工质,充分利用冷凝热及气体冷却器放热生产高温热水,并同时进行食品冷冻。以COP为目标函数,对混合工... 为满足食品加工领域对高温消毒和冷冻的双重需求,提出了基于非共沸工质辅助过冷的跨临界CO_(2)冷热联供系统,辅助循环采用低GWP非共沸工质,充分利用冷凝热及气体冷却器放热生产高温热水,并同时进行食品冷冻。以COP为目标函数,对混合工质的组元、组分进行分析,对系统的排气压力和过冷度的影响进行优化。结果表明系统存在最优排气压力和最优过冷度,大温度滑移工质相对小温度滑移工质和纯工质能够显著提升系统性能,降低排气压力。采用R32/R1234ze(Z)(0.4/0.6)时COP最高为3.45,相对纯工质R32和R1234ze(Z)分别提高4.77%和5.15%,排气压力降低0.958 MPa和0.910 MPa。CO_(2)循环对系统整体起主导作用。采用非共沸工质可提高系统[火用]效率。可为推广CO_(2)制冷热泵技术的应用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共沸工质 跨临界CO_(2) 机械过冷 冷热联供 大温度滑移 双级压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热源非共沸工质向心透平的热力性能分析
20
作者 范伟 韩中合 《汽轮机技术》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9-12,共4页
为了分析确定的热源条件下,即循环吸热量相同时,工质特性与透平热力性能的约束关系。根据热力学和透平设计理论,选取6种非共沸工质,基于计算各工质循环参数,通过对各非共沸工质向心透平分别进行热力设计,分析不同工质透平的热力性能差... 为了分析确定的热源条件下,即循环吸热量相同时,工质特性与透平热力性能的约束关系。根据热力学和透平设计理论,选取6种非共沸工质,基于计算各工质循环参数,通过对各非共沸工质向心透平分别进行热力设计,分析不同工质透平的热力性能差异。结果表明:M4工质透平的轮周效率和定熵效率最高,M2工质透平的绝对效率和实际输出功率最高。理想循环效率由热源条件和工质特性决定,对透平热力性能影响显著。各工质透平的实际输出功率与定熵效率不存在一致的对应关系,而绝对效率与实际输出功率具有一致性。因此,基于热源条件、工质特性和透平热力性能之间的耦合关系,选择适用于透平的工质,以保证透平能够具有良好的热力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热源 有机朗肯循环 非共沸工质 向心透平 热力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