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非典型小叶状宫颈腺体增生1例并文献复习
1
作者 戈文舜 耿文 +1 位作者 任丽芳 包磊 《浙江实用医学》 2021年第5期440-443,共4页
本文回顾性分析浙江省绍兴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1例非典型小叶状子宫颈腺体增生的临床资料,患者年龄36岁,临床表现为阴道排液,TCT及HPV(-),B超提示宫颈多发囊肿伴赘生物,妇检宫口见赘生物呈广基息肉样隆起,镜下病变距表层2~7.5mm,表现为... 本文回顾性分析浙江省绍兴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1例非典型小叶状子宫颈腺体增生的临床资料,患者年龄36岁,临床表现为阴道排液,TCT及HPV(-),B超提示宫颈多发囊肿伴赘生物,妇检宫口见赘生物呈广基息肉样隆起,镜下病变距表层2~7.5mm,表现为小到中等大小腺体围绕较大中央腺腔呈小叶状增生,部分腺上皮见乳头状突起,细胞核增大、见小核仁、偶见核分裂像。免疫组化:P16(灶+)、Ki67(LEGH约5%,ALEGH约30%)、Muc6(+)、PAX2(+)、P53(野生型)、CEA(-)、AB-PAS(胃型分化腺体胞浆:玫红色)。建议加强对长期阴道排液及宫颈多囊性病变患者的管理,结合组织学形态和特征性的免疫组化、特殊染色结果,进行早期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典型小叶增生 胃型 病理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子宫颈胃型腺癌和癌前病变的临床病理特征对比分析 被引量:3
2
作者 戈文舜 张鹏 +2 位作者 鲁波 耿文 李美平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86-489,共4页
目的对比分析子宫颈胃型腺癌(gastric-type endo cervical adenocarcinoma,G-EAC)及癌前病变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G-EAC和5例非典型小叶状子宫颈腺体增生(atypical lobular endocervical glandular hyperplasia,ALEGH)... 目的对比分析子宫颈胃型腺癌(gastric-type endo cervical adenocarcinoma,G-EAC)及癌前病变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G-EAC和5例非典型小叶状子宫颈腺体增生(atypical lobular endocervical glandular hyperplasia,ALEGH)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及影像学表现,行HE、AB-PAS及免疫组化染色,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年龄36~75岁,G-EAC和ALEGH平均年龄分别为52.7岁、47岁。7例高危型HPV检测阴性;5例临床表现为阴道排液;影像学皆提示多囊性病变。免疫表型:p16阴性/斑片状阳性(8/8),p53(ALEGH:野生型5/5;G-EAC:突变型1/3),CEA(ALEGH:0/5;G-EAC:2/3),MUC6(ALEGH:5/5;G-EAC:3/3),PAX2(ALEGH:4/5;G-EAC:0/3),DPC4(ALEGH:5/5;G-EAC:0/3),Ki-67热点区平均增殖指数(ALEGH:21%;G-EAC:36.7%),AB-PAS(ALEGH:玫红;G-EAC:玫红/紫蓝)。患者随访1~31个月,1例G-EAC死亡、1例ALEGH进展,余均未见复发。结论子宫颈胃型腺体肿瘤性病变与HPV感染无关,但可伴有HPV相关的上皮病变;筛查子宫颈非HPV依赖性腺癌时需重点关注阴道排液和(或)MRI呈“cosmos”或“microcystic”成像模式者;免疫组化联合特殊染色有助于子宫颈胃型腺体肿瘤性病变的早期诊断,尤其是PAX2和DPC4在G-EAC与ALEGH的鉴别中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肿瘤 胃型 非典型小叶状子宫颈腺体增生 PAX2 DPC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子宫颈非HPV依赖性胃型腺性病变合并高危型HPV感染的临床病理分析
3
作者 戈文舜 鲁波 +1 位作者 耿文 李美平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2025年第4期511-515,共5页
目的探讨子宫颈非HPV依赖性胃型腺性病变合并高危型HPV感染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收集1例非HPV依赖性胃型腺癌(gastric-type endocervical adenocarcinoma,G-EAC)和2例小叶状子宫颈腺体增生(lobular endocervical glandular hyperplasi... 目的探讨子宫颈非HPV依赖性胃型腺性病变合并高危型HPV感染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收集1例非HPV依赖性胃型腺癌(gastric-type endocervical adenocarcinoma,G-EAC)和2例小叶状子宫颈腺体增生(lobular endocervical glandular hyperplasia,LEGH)合并HPV相关性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high-grade squamous intraepithelial lesion,HSIL)和(或)原位腺癌(adenocarcinoma in situ,AIS)的临床资料,分析其病理形态和免疫表型特点,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年龄33~51岁,平均39.7岁。高危型HPV检测均阳性;无特异性临床表现;影像学提示子宫颈多发囊肿,其中G-EAC的MRI呈“microcystic”成像模式。免疫表型:p16[AIS/HSIL弥漫强阳性(3/3)、LEGH/G-EAC阴性/斑片状阳性(3/3)],Ki67热点区(AIS/HSIL为80%、LEGH/G-EAC为5%),MUC6[AIS/HSIL阴性(3/3)、LEGH弥漫强阳性(2/2)、G-EAC斑片状阳性(1/1)],PAX2[AIS/HSIL阴性(3/3),LEGH弥漫阳性(1/2)、斑片状阳性(1/2),G-EAC阴性(1/1)],p53(野生型3/3),CEA(阴性3/3),特殊染色AB-PAS[LEGH/G-EAC玫红色(3/3),正常颈管腺体紫色/蓝色(3/3)]。患者随访12~34个月,均未见复发。结论非HPV依赖性G-EAC或前驱病变可合并HPV相关性HSIL和(或)AIS。阴道镜活检或子宫颈锥切发现胃型分化腺体时,提示可能处于病变进展期或伴有G-EAC,建议结合免疫组化、特殊染色和影像学检查辅助诊断并积极治疗,以减少漏诊、改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肿瘤 胃型 小叶子宫增生 HPV依赖 HPV相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Peutz-Jeghers综合征女性患者妇科疾病诊治现状调查 被引量:5
4
作者 石月 陈奕清 +5 位作者 丁景新 宁燕 汪清 马凤华 谭灏文 康玉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049-1064,共16页
背景与目的:Peutz-Jeghers综合征(Peutz-Jeghers syndrome,PJS)相关的妇科疾病包括小叶状子宫颈内膜腺体增生(lobular endocervical glandular hyperplasia,LEGH)、子宫颈胃型腺癌(gastric type adenocarcinoma of the uterine cervix,G... 背景与目的:Peutz-Jeghers综合征(Peutz-Jeghers syndrome,PJS)相关的妇科疾病包括小叶状子宫颈内膜腺体增生(lobular endocervical glandular hyperplasia,LEGH)、子宫颈胃型腺癌(gastric type adenocarcinoma of the uterine cervix,GAS)和卵巢环状小管性索肿瘤(sex cord tumor with annular tubules,SCTAT)等。特别是LEGH发病早,疾病进展为GAS快,早诊困难,预后不佳,为患者诊治带来了巨大挑战。目前相关研究数据,尤其是在中国进行的临床研究有限。本研究旨在调查中国PJS患者妇科相关疾病的临床表现、患病情况、健康筛查及诊治现状,以期帮助指导早筛早诊,为PJS女性妇科疾病,特别是为恶性肿瘤的诊治和预后预测提供可靠的临床依据。方法:基于目前妇科临床PJS患者诊疗现状、患者反馈,结合文献阅读设计针对性调查问卷,并于2022年3月26日—2022年7月29日发放,以有效填写的患者为调查对象,统计患者的一般情况、既往史、家族史、妇科临床表现和诊疗情况。对各项目进行分层分析以找出相关高危因素保护因素及诊疗欠缺之处。结果:本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154份,根据入组和排除标准剔除5份,149例患者中114例(76.51%)具有妇科临床症状,主诉多为异常子宫出血(55.70%),近一半(41.61%)患者诉阴道排液。不到一半(47.65%)的患者接受过子宫颈筛查,人乳头状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HPV)阳性率低(7.04%)。约1/3(36.91%)的患者接受过基因检测,52例(94.5%)的患者存在STK11突变,其中64.52%系蛋白截断突变,但在癌症和癌前病变发病率及发病年龄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胚系突变遍布整个基因,但未发现位于非编码的9号外显子(E9)上的突变,突变发生率最高为E7(25.81%)。本研究中,无亲缘关系的患者携带相同突变,其发病年龄和疾病谱完全不同。因妇科肿瘤接受手术的患者中,1/3出现了女性生殖道多部位同步胃型黏液性病变(synchronous mucinous metaplasia and neoplasia of the female genital tract,SMMN-FGT)。GAS患者中不到一半的患者得到了及时干预和规范化手术治疗,73.33%的患者接受了术后辅助治疗。40%的患者术前完成生育,0例接受植入前遗传学检测(preimplantation genetic testing,PGT)。结论:本研究聚焦中国PJS女性妇科临床表现及相关诊治现状,发现子宫异常出血、阴道排液作为主要临床症状存在于一半的PJS女性中,发生年龄显著左移。蛋白截断突变作为队列中主要突变类型,与临床表型无相关性,并不影响其癌症风险及发病年龄。携带相同突变的无亲缘关系女性疾病发生情况完全不同,证明环境因素极大地影响PJS患者的疾病外显率。中国PJS女性群体未建立起遗传咨询和妇科健康筛查意识,基因检测普及度低,不到一半罹患妇科肿瘤的患者接受标准手术和辅助治疗。罹患妇科肿瘤的PJS患者普遍生育率低,极少接受PGT。这主要由于临床对于PJS的认知度局限,遗传咨询普及度低,干预不及时,使得PJS患者,尤其罹患妇科肿瘤的PJS女性患者失去了优生优育的机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斑息肉综合征 STK11基因 妇科肿瘤 小叶子宫内膜增生 子宫胃型 蛋白截断突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