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3D-DSA路图引导下血管再通术对不同分型颅内动脉非急性闭塞患者的治疗效果及预后分析
1
作者 李茂港 刘翰文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24年第28期35-39,共5页
目的:分析3D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路图引导下血管再通术对不同分型颅内动脉非急性闭塞患者的治疗效果及预后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2020年6月—2023年6月赣州市立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60例采用3D-DSA路图引导下血管再通术治疗的颅内动... 目的:分析3D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路图引导下血管再通术对不同分型颅内动脉非急性闭塞患者的治疗效果及预后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2020年6月—2023年6月赣州市立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60例采用3D-DSA路图引导下血管再通术治疗的颅内动脉非急性闭塞患者临床资料,基于闭塞时间、长度及侧支循环特征,将颅内动脉闭塞分为3型(颅动脉闭塞Ⅰ型21例,Ⅱ型25例,Ⅲ型14例),评价不同闭塞分型患者血管再通情况[脑梗死溶栓(TICI)评估系统],术前、术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和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术后30 d内并发症、卒中及手术相关死亡情况。结果:三种分型患者的合并高血压、卒中史、术前病情诊断比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年龄、合并糖尿病、高血脂和冠心病、术前NIHSS评分≤3分和mRS评分≤2分比例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60例患者血管再通成功率为95.00%,三种分型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0 d,三种分型患者NIHSS评分和mRS评分均较术前显著降低(P<0.05),且Ⅰ型、Ⅱ型患者NIHSS评分和mRS评分均显著低于Ⅲ型患者(P<0.05);术后30 d内,60例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为6.67%,三种分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0 d内,Ⅱ型患者和Ⅲ型患者各有1例出血性卒中,无缺血性卒中及手术相关死亡情况发生,三种分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D-DSA路图引导下血管再通术可用于治疗不同分型颅内动脉非急性闭塞患者,术后并发症少,安全性和可行性较高,具有潜在治疗收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 非急性闭塞 3D-DSA路图 血管再通术 不同分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症状性颈内动脉非急性闭塞开通治疗微栓子监测研究
2
作者 赵新宇 朱良付 +8 位作者 吴立恒 周志龙 徐田明 管民 马振凯 孟淑辉 贺迎坤 周腾飞 周佳男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24年第9期788-792,F0002,共6页
目的 对症状性颈内动脉非急性闭塞(NA-ICAO)开通治疗中的微栓子(microemboli signal,MES)数量进行监测,遴选术中发生MES的危险步骤,以提高血管内治疗(EVT)的安全性。方法 收集2022年4月1日—2023年6月30日期间,就诊于河南省人民医院的5... 目的 对症状性颈内动脉非急性闭塞(NA-ICAO)开通治疗中的微栓子(microemboli signal,MES)数量进行监测,遴选术中发生MES的危险步骤,以提高血管内治疗(EVT)的安全性。方法 收集2022年4月1日—2023年6月30日期间,就诊于河南省人民医院的56例患有症状性颈内动脉非急性闭塞并接受EVT的患者进行了前瞻性数据收集。并分别于再灌注治疗的7个步骤中记录了MES发生的次数,使用经颅多普勒(TCD)进行统计。所有患者均接受术前和术后磁共振成像(MRI)检查。据MES结果以及术后患者扩散加权成像(DWI)中是否存在新的梗死灶,将其分为两组:DWI阳性(+)和DWI阴性(-)。结果 两组患者术中MES产生数量较多步骤均为微导丝通过闭塞段探寻真腔(均数21.81、17.75,P<0.05)、第1次预扩张(均数23.29、17.43,P<0.05)操作;且术后有新发梗死灶与术中MES总数具有显著正相关性。结论 闭塞开通术中微导丝通过闭塞段探寻真腔、球囊预扩张很可能会诱发MES。在手术过程中MES的数量与术后并发性梗死灶有显著相关性。推测术中MES与患者术后新发梗死灶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症状性 颈内动脉非急性闭塞 血管内治疗 磁共振成像 经颅超声多普勒 微栓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症状性颅内前循环大动脉非急性闭塞血管内治疗的可行性分析 被引量:3
3
作者 李广文 刘鹏 +4 位作者 宫文韬 刘彤晖 孙玉杰 张贤军 张勇 《中国卒中杂志》 2021年第4期348-353,共6页
目的评估血管内治疗症状性颅内前循环大动脉非急性闭塞的可行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9年10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采用血管内治疗的颅内前循环大动脉非急性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价血管内治疗的血管再通率、术后... 目的评估血管内治疗症状性颅内前循环大动脉非急性闭塞的可行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9年10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采用血管内治疗的颅内前循环大动脉非急性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价血管内治疗的血管再通率、术后并发症、临床预后,并随访患者血管再狭窄及卒中复发情况。结果共纳入22例患者,血管内治疗后,20例(90.9%)患者闭塞的血管成功再通,术后并发症3例(13.6%),其中1例为术中蛛网膜下腔出血,1例为术后出血转化,1例术后出现癫痫发作;血管再通的患者中单纯球囊扩张术治疗7例,中位血管残余狭窄率为12.4%(8.6%~20.5%),球囊扩张+自膨式支架治疗10例,中位血管残余狭窄率为10.4%(6.2%~17.8%),两种治疗方法的血管残余狭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血管成功再通患者出院时临床症状改善8例(40.0%),无明显变化12例(60.0%),无症状加重患者。术后随访时间为19(12~29)个月,mRS评分良好者12例(60.0%),1例(5.0%)再发TIA,DSA显示支架内再狭窄,给予球囊扩张术治疗后症状好转。结论血管内治疗症状性颅内前循环大动脉非急性闭塞是安全可行的,能够改善患者的缺血症状,并且术后卒中复发率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血管闭塞 非急性闭塞 血管内治疗 前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症状性颅内动脉非急性闭塞单纯球囊扩张术与支架植入术疗效比较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赵芳 周畅 张勇 《临床医学进展》 2021年第11期5101-5105,共5页
目的:比较症状性颅内动脉非急性闭塞单纯球囊扩张术与支架植入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青岛大学附属医院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症状性非急性颅内前循环大动脉闭塞患者资料,并据手术方式分为单纯球囊扩张术组和Neuroform支架植入术... 目的:比较症状性颅内动脉非急性闭塞单纯球囊扩张术与支架植入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青岛大学附属医院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症状性非急性颅内前循环大动脉闭塞患者资料,并据手术方式分为单纯球囊扩张术组和Neuroform支架植入术组,收集一般资料、手术资料及随访资料。采用脑梗死溶栓试验(TICI)分级评估是否再通成功,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评估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估术后神经功能恢复程度。结果:两组手术成功率均为100% (4/4),Neuroform支架植入术组发生1例蛛网膜下腔出血并发症。6例影像随访,单纯球囊扩张术2例发生再狭窄,再狭窄率小于50%,Neuroform支架植入术组无再狭窄病例;两组临床随访mRS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单纯球囊扩张术较Neuroform支架植入术相比手术并发症少,1年随访神经功能恢复程度好,术后血管存在轻度狭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内动脉 颅内段 非急性闭塞 球囊扩张术 支架置入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症状性颅内椎–基底动脉非急性闭塞介入开通的疗效观察
5
作者 金文涛 孙玉杰 +2 位作者 杨芬芬 刘彤晖 张勇 《临床医学进展》 2023年第1期970-977,共8页
目的:探讨症状性颅内椎–基底动脉非急性闭塞介入开通的技术可行性、围手术期安全性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两家大型区域性卒中中心2017年8月至2021年8月收治的非急性颅内椎–基底动脉闭塞患者资料。分析这些患者的基本资料,临床... 目的:探讨症状性颅内椎–基底动脉非急性闭塞介入开通的技术可行性、围手术期安全性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两家大型区域性卒中中心2017年8月至2021年8月收治的非急性颅内椎–基底动脉闭塞患者资料。分析这些患者的基本资料,临床特征、影像学特征及随访资料,包括开通成功率、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临床随访资料及影像随访资料。采用脑梗死溶栓试验(thrombolysis in cerebral ischemia, TICI)分级评估是否开通成功,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估术后神经功能恢复程度。结果:本文纳入41例患者,成功开通37例,占比90.24%,术后TICI分级较术前TICI分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4例出现围手术期并发症,无死亡病例,发生率为9.75%。对37例成功开通患者进行90天临床随访,无复发性TIA或中风;mRS评分与术前相比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1年临床随访时,有2例患者死亡(与手术无关)。35例患者mRS评分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经过选择的有症状的非急性颅内椎–基底动脉闭塞患者,介入开通技术上可行,围手术期并发症可以接受,随访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基底动脉 颅内段 非急性闭塞 血管内治疗 球囊扩张术 支架置入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急性期症状性颅内大动脉闭塞脑梗死预后的影响因素
6
作者 张永梅 王亚婷 +3 位作者 胡甜甜 简溯 赵红领 何文龙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2025年第1期11-16,共6页
目的探讨非急性期症状性颅内大动脉闭塞(ILAO)脑梗死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根据预后将86例非急性期症状性ILAO脑梗死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比较两组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预后的影响因素,并将相关因素... 目的探讨非急性期症状性颅内大动脉闭塞(ILAO)脑梗死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根据预后将86例非急性期症状性ILAO脑梗死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比较两组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预后的影响因素,并将相关因素进行联合,构建预测非急性期ILAO脑梗死患者预后不良的列线图,通过校准曲线、决策曲线进行验证。结果与预后良好组比较,预后不良组患者的年龄、入院mRS、入院NIHSS评分、球蛋白水平及药物治疗比率显著升高,三酰甘油水平、白蛋白球蛋白比值显著降低(P<0.05~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入院mRS与非急性期ILAO脑梗死患者3个月预后不良呈正相关(OR=2.551,95%CI:1.134~5.738,P=0.024),血管内开通治疗与非急性期ILAO脑梗死患者3个月预后不良呈负相关(OR=0.132,95%CI:0.027~0.634,P=0.011)。纳入入院mRS及血管内开通治疗建立列线图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效能。结论入院mRS和血管内开通治疗分别增加和降低非急性期ILAO脑梗死患者3个月预后不良的风险,两者结合建立的列线图对患者预后不良的预测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期症状性颅内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 预后 血管内开通治疗 列线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症状性非急性颈内动脉闭塞血管内治疗研究进展
7
作者 杨营营 高颖 +1 位作者 莫大鹏 王伊龙 《中国卒中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40-246,共7页
症状性非急性颈内动脉闭塞患者的基础治疗是抗血小板药物、强化降脂及危险因素的控制,但即使接受最佳的内科治疗,此类患者仍有较高的卒中复发率。近年来,随着技术的成熟以及器械的更新,血管内治疗逐渐用于症状性非急性颈内动脉闭塞的治... 症状性非急性颈内动脉闭塞患者的基础治疗是抗血小板药物、强化降脂及危险因素的控制,但即使接受最佳的内科治疗,此类患者仍有较高的卒中复发率。近年来,随着技术的成熟以及器械的更新,血管内治疗逐渐用于症状性非急性颈内动脉闭塞的治疗,但仍缺乏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的支持。本文旨在阐述症状性非急性颈内动脉闭塞在血管内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包括其有效性和安全性、患者选择及其对认知功能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颈内动脉闭塞 慢性颈内动脉闭塞 血管内治疗 缺血性卒中 认知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内介入治疗症状性非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的疗效
8
作者 刘福德 马文龙 +5 位作者 韩香凝 李嘉豪 江世良 商静 于嘉 程娅雯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24年第12期1453-1458,共6页
目的探讨血管内介入治疗症状性非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9-01—2022-06收治的64例症状性非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采取血管内介入治疗。观察并记录所有患... 目的探讨血管内介入治疗症状性非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9-01—2022-06收治的64例症状性非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采取血管内介入治疗。观察并记录所有患者血管成功再通率以及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分析典型病例相关影像学资料,并对所有患者术后3、6、12个月进行随访,采用改良Rankin评分量表(mRS)神经功能缺损量表(NIHSS)评价患者预后情况。结果64例患者中57例血管成功再通,7例患者开通失败,血管再通时间为(4.63±0.23)d,仅采取单纯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的患者21例,球扩支架植入18例,自膨式支架植入25例。所有患者术中均未出现血管穿孔出血事件,2例患者术中出现动脉夹层,1例血栓逃逸并行机械取栓,2例术后出现谵妄症状,1例癫痫发作。所有患者术后30 d内均无死亡及缺血性脑卒中病例;64例患者中3例术后1 d复查CT显示左侧大脑半球肿胀,2例术后第3天复查CT显示梗死灶少量出血,2例术后3 d出现头部胀痛,1例患者术后第6天脑血管造影发现支架内血栓形成,所有患者术后短期均无死亡病例;64例患者术后3个月成功随访63例,术后6个月成功随访60例,术后12个月成功随访58例。所有患者术后3、6、12个月mRS、NIHSS评分逐渐升高,高于出院前基线数据(P<0.05)。结论血管内介入治疗症状性非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效果显著,再通率高达89.06%,且术后短期并发症发生率较低为12.50%,同时患者术后远期残疾程度较低,神经功能恢复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 血管内介入术 再通率 安全性 神经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急性颈动脉闭塞介入治疗术前影像评估:多模式CT和管壁MRI 被引量:1
9
作者 陈红兵 《中国卒中杂志》 2021年第10期983-989,共7页
非急性(亚急性或慢性)颈动脉闭塞的介入治疗是目前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的热点和难点,这个领域充满困惑,也充满挑战。1困惑及原因目前,针对非急性颈动脉闭塞的介入治疗策略还不明确,争议也较多,如采用何种栓塞保护策略?导丝的选择和... 非急性(亚急性或慢性)颈动脉闭塞的介入治疗是目前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的热点和难点,这个领域充满困惑,也充满挑战。1困惑及原因目前,针对非急性颈动脉闭塞的介入治疗策略还不明确,争议也较多,如采用何种栓塞保护策略?导丝的选择和通过技术?球囊扩张的策略?腔内血栓如何处置?等等。许多问题还难以给出确切答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 颈内动脉 非急性闭塞 介入治疗 计算机断层扫描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8症状性动脉粥样硬化性非急性颅内大动脉闭塞血管内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被引量:56
10
作者 陈康宁 +2 位作者 王伊龙 王拥军 缪中荣 《中国卒中杂志》 2018年第11期1166-1181,共16页
约10%的缺血性卒中是由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严重狭窄或闭塞所致,这类疾病可统称为颅内大血管闭塞性疾病(large artery occlusive disease,LAOD),其卒中年复发风险为3.6%~22.0%,在存在血流动力学障碍的患者,年卒中风险更高。颅内动脉狭窄... 约10%的缺血性卒中是由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严重狭窄或闭塞所致,这类疾病可统称为颅内大血管闭塞性疾病(large artery occlusive disease,LAOD),其卒中年复发风险为3.6%~22.0%,在存在血流动力学障碍的患者,年卒中风险更高。颅内动脉狭窄为50%~69%的年卒中风险为6%,狭窄为70%~99%的年卒中风险高达19%,而症状性慢性颅内动脉闭塞的患者年卒中风险可达23.4%[1-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急性闭塞 颅内大动脉 动脉粥样硬化 血管内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急性症状性颅内前循环大动脉闭塞血管内治疗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4
11
作者 赵芳 周畅 +3 位作者 李广文 孙玉杰 刘彤辉 张勇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22年第1期38-42,共5页
目的探讨非急性症状性颅内前循环大动脉闭塞性疾病血管内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青岛大学附属医院2016年7月至2021年2月收治的非急性颅内前循环大动脉闭塞患者的一般资料、手术资料及随访资料,包括再通成功率、围手术期... 目的探讨非急性症状性颅内前循环大动脉闭塞性疾病血管内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青岛大学附属医院2016年7月至2021年2月收治的非急性颅内前循环大动脉闭塞患者的一般资料、手术资料及随访资料,包括再通成功率、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影像随访资料及临床随访资料。采用脑梗死溶栓试验(TICI)分级评估是否再通成功,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评估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估术后神经功能恢复程度。结果30例颅内前循环大动脉血管内治疗病例中有28例成功开通(技术成功率为93.3%),术前mTICI分级较术后mTICI分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生6例手术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为20.0%),包括夹层2例、高灌注综合征1例、蛛网膜下腔出血3例。术后NIHSS评分较术前NIHS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8例影像随访,示3人发生责任血管再狭窄,其中1例发生责任血管供血区TIA并表现为发作性对侧肢体无力,另外2例为无症状狭窄;30例临床随访,28例开通成功病例示随访mRS评分明显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例术中并发症且未开通成功病例示临床随访mRS评分较术前无显著变化。结论对于非急性症状性颅内前循环大动脉闭塞病例,血管内治疗在高度选择的病例安全且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内动脉 颅内段 非急性闭塞 血管内治疗 球囊扩张术 支架置入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症状性非急性颈动脉闭塞血管内治疗的系统性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钟曦 佟旭 +2 位作者 石光 莫大鹏 王伊龙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19年第12期1068-1073,共6页
目的系统分析症状性非急性颈动脉闭塞(symptomatic non-acute carotid artery occlusion,SNACAO)血管内治疗的现状和特点。方法检索PubMed数据库,查找关于“症状性非急性颈动脉闭塞行血管内治疗或者血管内治疗联合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 目的系统分析症状性非急性颈动脉闭塞(symptomatic non-acute carotid artery occlusion,SNACAO)血管内治疗的现状和特点。方法检索PubMed数据库,查找关于“症状性非急性颈动脉闭塞行血管内治疗或者血管内治疗联合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的所有公开发表的研究,对符合入组标准的文献进行数据整理并汇总分析。结果共纳入15项研究,样本量为437例,其中324例(74.1%)患者成功开通血管,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为14.9%(65例),术后临床不良事件发生率17.2%(75例)。卡方检验分析发现亚洲人群(P=0.049)、闭塞节段短(P=0.007)、有残段(P<0.001)的患者开通率高;低体量组与高体量组相比,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高(P=0.002);有残端(P=0.01)、血管闭塞到开通时间<6 m(P=0.008)的患者术后临床不良事件发生率低(P=0.01)。结论对于SNACAO患者,血管内再通治疗是可行且有效的干预方式。种族人群、年手术量(术者经验)、闭塞长度、有无残段、闭塞时间可能会影响开通手术的成败以及患者的净获益。本文纳入研究的数量和质量有限,结论需进一步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 非急性闭塞 血管内治疗 系统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一种新闭塞分型系统的大脑中动脉非急性期闭塞血管内再通治疗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9
13
作者 郭旭 孙瑄 +8 位作者 马宁 莫大鹏 宋立刚 刘恋 霍晓川 邓一鸣 徐晓彤 缪中荣 高峰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358-364,共7页
目的探讨新的大脑中动脉非急性期闭塞脑血管造影分型系统对大脑中动脉非急性期闭塞血管内再通治疗的血管再通率及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10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介入中心连续收治的30例... 目的探讨新的大脑中动脉非急性期闭塞脑血管造影分型系统对大脑中动脉非急性期闭塞血管内再通治疗的血管再通率及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10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介入中心连续收治的30例行血管内再通治疗的症状性大脑中动脉非急性期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以DSA检查为基础,结合术前CT血管成像、MR血管成像及高分辨率MRI等神经影像检查手段综合判断,依据闭塞部位、闭塞长度及侧支循环等神经影像学特征将大脑中动脉闭塞分为三型(Ⅰ、Ⅱ、Ⅲ型)。对所有患者一般资料、病变分型、血管再通率和围手术期并发症等情况进行数据收集,采用脑梗死溶栓(TICI)评估系统评估血管开通情况。术后30 d进行门诊随访或头部CT或MR检查,记录是否发生不良事件(卒中/死亡)。对三型间各资料进行组间比较。结果30例患者中,Ⅰ型9例,Ⅱ型15例,Ⅲ型6例。术后25例(83.3%)患者血管成功再通。Ⅰ型、Ⅱ型病变患者较Ⅲ型患者有更低的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0、2/15比3/6)、血管夹层发生率(0、1/15比2/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3.931、3.865,P值分别为0.047、0.049),以及较高的血管再通率(9/9、13/15比3/6)和更低的术后30 d内出血性卒中发生率(0、1/15比1/6)趋势,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3.771、1.522,P值分别为0.052、0.217)。结论根据新的脑血管造影分型系统,综合评估病变的闭塞时间、长度以及侧支循环的神经影像学特征,有利于筛选非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血管内再通治疗的适合患者,综合权衡血管内再通治疗的风险获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脑中动脉 急性闭塞 脑血管造影分型 血管内治疗 再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危非急性颈内动脉闭塞血管内治疗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4
作者 钟曦 莫大鹏 《中国卒中杂志》 2021年第10期979-981,共3页
非急性颈内动脉闭塞(non-acute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occlusion,NA-ICAO)目前主要的治疗手段包括药物保守治疗、搭桥手术、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和血管内治疗(endovascular treatment,EVT)。既往研究显示颅... 非急性颈内动脉闭塞(non-acute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occlusion,NA-ICAO)目前主要的治疗手段包括药物保守治疗、搭桥手术、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和血管内治疗(endovascular treatment,EVT)。既往研究显示颅内-颅外搭桥手术联合药物治疗较单纯药物治疗,并没有降低术后2年同侧缺血性卒中的复发风险[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内动脉 非急性闭塞 血管内治疗 安全性 有效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颅内外大动脉非急性闭塞血管内介入治疗专家共识 被引量:20
15
作者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血管介入协作组 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医师分会神经介入专业委员会 +4 位作者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介入神经病学专业委员会 刘新峰 韩云飞 朱武生 刘锐 《中华内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932-941,共10页
颅内外大动脉闭塞与脑缺血性事件的发生密切相关。对于急性大血管闭塞所致的缺血性卒中,血管内介入治疗已被证实是时间窗内的有效治疗方案。但是,对于颅内外大动脉非急性闭塞的介入治疗,目前国内尚缺乏统一的认识。为此,中华医学会神经... 颅内外大动脉闭塞与脑缺血性事件的发生密切相关。对于急性大血管闭塞所致的缺血性卒中,血管内介入治疗已被证实是时间窗内的有效治疗方案。但是,对于颅内外大动脉非急性闭塞的介入治疗,目前国内尚缺乏统一的认识。为此,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血管介入协作组、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医师分会神经介入专业委员会、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介入神经病学专业委员会组织国内部分脑血管病专家就上述问题展开讨论,并达成共识,以期为临床医师在颅内外大动脉非急性闭塞的介入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外大血管 非急性闭塞 血管内介入 再通
原文传递
症状性非急性颅内动脉闭塞血管内再通治疗的系统性分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佟旭 马宁 +2 位作者 高峰 莫大鹏 缪中荣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20年第2期112-117,共6页
目的对症状性非急性颅内动脉闭塞血管内治疗的临床研究现状进行系统阐述和总结。方法检索PubMed数据库,查找以英文形式发表的有关“症状性非急性颅内动脉闭塞血管内治疗”的病例系列研究,检索时限至2019年10月。由2位评价者按照纳入与... 目的对症状性非急性颅内动脉闭塞血管内治疗的临床研究现状进行系统阐述和总结。方法检索PubMed数据库,查找以英文形式发表的有关“症状性非急性颅内动脉闭塞血管内治疗”的病例系列研究,检索时限至2019年10月。由2位评价者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和数据汇总,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程寻找影响临床结局的危险因素。结果纳入共15项病例系列研究,共190例患者。数据汇总分析显示手术成功开通、术中并发症、术后再狭窄/闭塞和术后临床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分别为87.9%、20.7%、15.8%和16.3%。Logistic回归分析:闭塞到手术时间≥1 m相比<1 m的患者手术成功开通率更低(75.0%vs 95.9%,OR=0.13,95%CI=0.04~0.45,P<0.01);高体量组相对于低体量组,术后发生临床不良事件的风险更低(8.6%vs 25.0%,OR=0.28,95%CI=0.10~0.77,P=0.01)。结论症状性非急性颅内动脉闭塞血管内治疗成功开通率较高,但术中并发症、术后再狭窄/闭塞以及临床不良事件亦不容忽视。而且,闭塞时间、年手术量可能是决定治疗成败的关键点。但受纳入研究的数量和质量所限,上述结论尚需开展更多高质量研究加以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 急性闭塞 血管内治疗 系统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急性颅外段颈内动脉闭塞再通可行性及开通失败的预测因素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夏宗梅 李斌 +1 位作者 芦婷 张金平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 2022年第9期509-513,共5页
目的:分析非急性颅外段颈内动脉闭塞再通可行性及影响开通的因素,并建立一个可预测闭塞再通失败的模型。方法:纳入自2015年1月到2021年9月我中心经全脑血管造影确诊的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外段颈内动脉闭塞并接受血管内闭塞再通治疗的患者83... 目的:分析非急性颅外段颈内动脉闭塞再通可行性及影响开通的因素,并建立一个可预测闭塞再通失败的模型。方法:纳入自2015年1月到2021年9月我中心经全脑血管造影确诊的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外段颈内动脉闭塞并接受血管内闭塞再通治疗的患者83例,分析血管开通失败的因素(性别、年龄、既往史、发病到开通的时间、颈内动脉闭塞残端的角度、是否眼动脉返流),分析是否开通与相关自变量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一个可预测颈内动脉闭塞开通失败的模型。结果:在83例患者中,成功开通48例,手术的总体成功率为57.8%。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颈内动脉闭塞开通失败的影响因素包括:年龄(OR1.159,95%CI 1.041~1.328)、高血压(OR 6.213,95%CI 1.204~46.540)、冠心病(OR 0.025,95%CI 0.001~0.254)、糖尿病(OR 0.157,95%CI 0.014~1.108)、颈内动脉闭塞残端角度(OR 0.082,95%CI 0.008~0.550)、眼动脉未返流至海绵窦段(OR 0.002,95%CI 0~0.021)。将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得出的危险因素纳入预测模型并绘制列线图,该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值)为0.947(95%CI 0.898~0.996)。结论:非急性颅外段颈内动脉闭塞再通技术上可行。男性、年龄越高、无冠心病、无糖尿病、颈内闭塞角度是钝角、眼动脉无返流是开通失败的预测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内动脉 非急性闭塞 血管内再通 LOGISTIC回归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急性颅内动脉闭塞介入开通的治疗现状与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8
作者 时程程 李腾飞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143-1149,共7页
非急性颅内动脉闭塞作为缺血性脑卒中一个重要但较少见的病因,被越来越多的临床医生关注。经过系统性回顾相关文献,我们发现通过全面评估非急性颅内动脉闭塞患者的神经功能、梗死核心的大小、梗死周围的脑血流变化、侧支循环状况、梗死... 非急性颅内动脉闭塞作为缺血性脑卒中一个重要但较少见的病因,被越来越多的临床医生关注。经过系统性回顾相关文献,我们发现通过全面评估非急性颅内动脉闭塞患者的神经功能、梗死核心的大小、梗死周围的脑血流变化、侧支循环状况、梗死段的形态学特征,结合血管内介入治疗、药物治疗、外科治疗等可以制定更加有效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进而显著增加闭塞开通的成功率,改善预后,减少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颅内动脉闭塞 影像诊断 介入放射学 支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症状性非急性期颈动脉闭塞低灌注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
19
作者 闫文涛 王冠军 +2 位作者 李修珍 郭薇 刘加春 《中国临床医生杂志》 2023年第8期931-935,共5页
目的 分析症状性非急性期颈动脉闭塞发生低灌注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三博脑科医院收治的单侧症状性非急性期颈动脉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发生低灌注分为低灌注组和非低灌注组。比较两... 目的 分析症状性非急性期颈动脉闭塞发生低灌注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三博脑科医院收治的单侧症状性非急性期颈动脉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发生低灌注分为低灌注组和非低灌注组。比较两组间研究变量是否存在差异,对于有显著性差异的变量进一步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共纳入76例,其中57例(57/76,75%)存在闭塞侧颈动脉供血区域低灌注;低灌注组在发病前服用他汀类药物的比例更低(P=0.005)、后交通动脉开放代偿的比例更低(P=0.005)、侧支循环分级更低(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发病前服用他汀类药物(OR=0.191,95%CI 0.044~0.832)和更高的侧支循环分级(OR=0.095,95%CI 0.024~0.356)是闭塞侧颈动脉供血区域发生低灌注的保护性因素。结论 服用他汀类药物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症状性非急性期颈动脉闭塞发生低灌注的风险,侧支循环分级越高,发生低灌注的风险越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期颈动脉闭塞 低灌注 他汀类药物 侧支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症状性非急性期颈动脉闭塞分水岭脑梗死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
20
作者 闫文涛 王冠军 +2 位作者 李修珍 郭薇 刘加春 《中国临床医生杂志》 2023年第6期656-659,共4页
目的探讨和分析症状性非急性期颈动脉闭塞发生分水岭脑梗死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三博脑科医院神经介入科收治的单侧症状性非急性期颈动脉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闭塞侧大脑半球是否发生分水... 目的探讨和分析症状性非急性期颈动脉闭塞发生分水岭脑梗死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三博脑科医院神经介入科收治的单侧症状性非急性期颈动脉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闭塞侧大脑半球是否发生分水岭脑梗死分为有分水岭脑梗死组和无分水岭脑梗死组。比较两组间研究变量是否存在差异,对于有显著性差异的变量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共纳入101例,其中有分水岭脑梗死组41例(41/101,40.6%),两组比较显示,有分水岭脑梗死组闭塞侧颈动脉供血区域低灌注的比例更高(P=0.005)、合并后循环头颈部大血管中重度狭窄的比例更高(P=0.01)、ASITN/SIR侧支循环分级更低(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闭塞侧颈动脉供血区域低灌注(OR=20.734,95%CI 2.290~187.746)和合并后循环大血管中重度狭窄(OR=3.918,95%CI 1.291~11.884)是发生分水岭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合并闭塞侧颈动脉供血区域低灌注和后循环头颈部大血管中重度狭窄可能会使非急性期颈动脉闭塞患者发生分水岭脑梗死的风险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期颈动脉闭塞 分水岭脑梗死 低灌注 脑血管狭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