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58篇文章
< 1 2 2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非法占有目的认定中的几个问题 被引量:5
1
作者 任海涛 《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1期50-52,共3页
通过对非法占有目的内涵的确立,对非法占有目的在司法实践中存在范围予以限定:当非法占有目的以隐形之形式出现时,具体应采用左顾右盼法、体系考察法、自我审视法进行判断,并对非法占有目的的形成时间予以限定。
关键词 非法占有目的内涵 非法占有目的存在范围 非法占有目的形成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财产犯罪中非法占有目的认定标准的失语
2
作者 刘润宇 《荆楚学刊》 2024年第4期100-106,共7页
以“排除意思、利用意思”来认定财产犯罪中“非法占有目的”是我国法学界多数学者所持的观点,但难以让人认同。通过对我国与德日刑法的相关学说进行梳理,结合“排除意思、利用意思”在我国引起了含义不清、同案不同判等问题,继受自德... 以“排除意思、利用意思”来认定财产犯罪中“非法占有目的”是我国法学界多数学者所持的观点,但难以让人认同。通过对我国与德日刑法的相关学说进行梳理,结合“排除意思、利用意思”在我国引起了含义不清、同案不同判等问题,继受自德日的认定标准并不能适应我国实际情况。具体辨析“利用意思”、“排除意思”的功能可知,“排除意思、利用意思”的内容虚化、意义缺失,进一步深化了以“排除意思、利用意思”的认定标准界定“非法占有目的”的合理性存疑。以盗窃罪为例,以辨析犯罪目的与犯罪故意本质的方式,提出“非法占有目的是指对他人财物形成稳定占有的意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法占有目的 排除意思 利用意思 犯罪故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融诈骗罪非法占有目的的功能性重构——以最高人民检察院指导案例第40号为中心 被引量:29
3
作者 徐凌波 《政治与法律》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31-42,共12页
财产罪基础理论对非法占有目的的内涵阐释难以满足这一要素在金融诈骗罪的界分功能。我国司法实务强调的还款意愿与还款能力,无法在既有的非法占有目的内涵中找到恰当的地位。综合诈骗罪的法益及其构成要件结构,应当认为非法占有目的中... 财产罪基础理论对非法占有目的的内涵阐释难以满足这一要素在金融诈骗罪的界分功能。我国司法实务强调的还款意愿与还款能力,无法在既有的非法占有目的内涵中找到恰当的地位。综合诈骗罪的法益及其构成要件结构,应当认为非法占有目的中的排除所有意思,是造成他人财产损害的故意,包含在财产罪犯罪故意内容之内。金融诈骗罪中非法占有目的的认定问题,大部分可以归结为如何认定财产损害。行为人的债务履行意愿与能力均是财产损害的建构性要素。在庞氏骗局中,集资诈骗行为人的还款能力应当受到规范性视角的限制,行为人所募集的集资款本身不能被认为构成还款能力的一部分。非法占有目的不仅包括积极追求造成他人损害结果的直接故意,而且包括放任他人遭受财产损害的间接故意。作为诈骗罪结果的财产损害受制于直接性原则,只有处分行为直接导致的财产损害才处于诈骗罪构成要件的保护范围之内。金融诈骗罪与近似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骗取贷款罪的区别在于,规定后两罪的我国刑法条文中的财产损失与被害人的处分行为之间缺少直接关联,只是定罪量刑的情节,而对于诈骗罪成立而言,则是其结果要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法占有目的 财产损害 债务履行意愿 债务履行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财产犯罪中的非法占有目的之否定——“侵害占有、建立占有”客观分析之提倡 被引量:20
4
作者 尹晓静 《政治与法律》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36-46,共11页
非法占有目的不是财产犯罪的核心概念,应当用"侵害占有、建立占有"分析财产犯罪的客观方面;非法占有目的不是主观的超过要素,可以客观化为故意的内容;使用盗窃侵犯财产性利益,应解释入罪;非法占有目的已经丧失了区分罪与非罪... 非法占有目的不是财产犯罪的核心概念,应当用"侵害占有、建立占有"分析财产犯罪的客观方面;非法占有目的不是主观的超过要素,可以客观化为故意的内容;使用盗窃侵犯财产性利益,应解释入罪;非法占有目的已经丧失了区分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的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法占有目的 侵害占有 建立占有 使用盗窃 主观超过要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盗窃物品以勒索钱款的犯罪认定与处罚——从剖析非法占有目的入手 被引量:4
5
作者 张开骏 《政治与法律》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42-56,共15页
财产犯中的取得罪要求行为人主观上具有非法占有目的,该目的内涵是利用意思,排除意思没有必要。凡是具有享用财物可能产生的某种效用、利益的意思,或者说,凡是以单纯毁坏、隐匿意思以外的意思而取得他人财物的,都可以评价为利用意思。... 财产犯中的取得罪要求行为人主观上具有非法占有目的,该目的内涵是利用意思,排除意思没有必要。凡是具有享用财物可能产生的某种效用、利益的意思,或者说,凡是以单纯毁坏、隐匿意思以外的意思而取得他人财物的,都可以评价为利用意思。盗窃物品以勒索钱款的场合,行为人对被盗物品具有利用意思,满足了非法占有目的,同时具有客观窃取行为与主观盗窃故意,因而成立盗窃罪。在以勒索钱款的意思盗窃单纯体现财产法益的物品时,如果真实具有返还财物的意思,成立盗窃罪与敲诈勒索罪的实质一罪,以盗窃罪处罚;如果仅有勒索钱款的意思而无返还财物的意思,以盗窃罪与敲诈勒索罪并罚。在以勒索钱款的意思盗窃车牌时,由于车牌这一对象的特殊性,勒索行为不成立敲诈勒索罪,如果符合多次盗窃或数额较大的标准,成立盗窃罪与盗窃国家机关证件罪,两者是法条竞合关系,以盗窃罪处罚;如果不符合盗窃罪的定罪标准,只能论以盗窃国家机关证件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法占有目的 排除意思 利用意思 盗窃罪 敲诈勒索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构金融诈骗罪“非法占有目的”的法律内涵 被引量:2
6
作者 王占洲 林苇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5期37-46,共10页
非法占有目的是决定一个特定金融诈骗行为是否构成犯罪、构成此罪或彼罪的决定性条件,将金融诈骗罪"非法占有目的"界定为行为人在实施金融诈骗犯罪行为时主观上所具有的意图非法控制或支配他人财物并且使该财物完全脱离权利... 非法占有目的是决定一个特定金融诈骗行为是否构成犯罪、构成此罪或彼罪的决定性条件,将金融诈骗罪"非法占有目的"界定为行为人在实施金融诈骗犯罪行为时主观上所具有的意图非法控制或支配他人财物并且使该财物完全脱离权利人控制的心理态度,能够全面反映非法占有目的基本特征,同时也能够满足以犯罪目的理论为基础和遵循金融行为及金融诈骗行为自身的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融诈骗罪 非法占有目的 法律内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财产罪中规定非法占有目的的质疑 被引量:9
7
作者 张红昌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6期764-770,共7页
我国刑法在财产罪中没有规定非法占有目的,通说认为财产罪是目的犯,必须具备非法占有目的。但是,非法占有目的不具有区分盗窃罪与毁弃罪的机能,不具有区分盗窃罪和不可罚的使用盗窃的机能,也不是盗窃罪的刑罚重于毁弃罪的理由。因此,财... 我国刑法在财产罪中没有规定非法占有目的,通说认为财产罪是目的犯,必须具备非法占有目的。但是,非法占有目的不具有区分盗窃罪与毁弃罪的机能,不具有区分盗窃罪和不可罚的使用盗窃的机能,也不是盗窃罪的刑罚重于毁弃罪的理由。因此,财产罪中不应该规定非法占有目的,作为非法占有目的内容的处分利用意思是犯罪动机而非犯罪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法占有目的 盗窃罪 毁弃罪 使用盗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融诈骗罪“非法占有目的”的判断标准 被引量:4
8
作者 王占洲 《政治与法律》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45-51,共7页
金融诈骗罪"非法占有目的"的判断标准是一个相对确定的标准,包括判断金融诈骗罪非法占有目的的控制条件和失控条件。其建立在分层理论的基础之上,即在一定的固定值——控制条件的基础上,增加一个可变量——失控条件以适应对... 金融诈骗罪"非法占有目的"的判断标准是一个相对确定的标准,包括判断金融诈骗罪非法占有目的的控制条件和失控条件。其建立在分层理论的基础之上,即在一定的固定值——控制条件的基础上,增加一个可变量——失控条件以适应对内心思想认知的间接性。这种相对确定的标准较固定标准存在着明显优势,它可以随着新事物的不断涌现而进行不断的自我完善,而不会出现固定标准因不能适应发展而造成的滞后状态,也即其自身具有明显的可自我修复性。以此为基础建立起的金融诈骗罪"非法占有目的"判断机制对于实现全过程打击金融诈骗罪具有着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融诈骗罪 非法占有目的 判断标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法占有目的:犯罪成立体系的比较 被引量:4
9
作者 邓宇琼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9期59-67,共9页
在大陆法系犯罪构成理论发展过程中,目的犯的目的首先作为责任要素,最终发展成为存在于犯罪构成该当、违法、有责之中都存在的要素。在我国的犯罪构成体系中,非法占有目的作为选择要件与犯罪主观方面、犯罪客观方面、犯罪客体都存在有... 在大陆法系犯罪构成理论发展过程中,目的犯的目的首先作为责任要素,最终发展成为存在于犯罪构成该当、违法、有责之中都存在的要素。在我国的犯罪构成体系中,非法占有目的作为选择要件与犯罪主观方面、犯罪客观方面、犯罪客体都存在有机的联系,非法占有目的在刑法中具有存在的必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法占有目的 构成要件 犯罪论体系 犯罪目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盗窃罪非法占有目的的内涵分析 被引量:5
10
作者 谭明 洪峰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4期47-51,共5页
非法占有目的是盗窃罪主观方面的构成要素,其内容在于排除意思而非利用意思。当然,这里的"排除意思"是指永久性排除他人占有的意图,只有坚持如此理解,才能符合盗窃罪是侵犯所有权及其他本权的本质特征,更好地实现保护财产法... 非法占有目的是盗窃罪主观方面的构成要素,其内容在于排除意思而非利用意思。当然,这里的"排除意思"是指永久性排除他人占有的意图,只有坚持如此理解,才能符合盗窃罪是侵犯所有权及其他本权的本质特征,更好地实现保护财产法益之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盗窃罪 非法占有目的 排除意思 利用意思 法益侵害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罪非法占有目的司法认定的基本问题 被引量:2
11
作者 刘伟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142-145,共4页
非法占有目的是刑法在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罪中予以明文规定的构成要素,由此,该主观要素成为需要予以明确证明的主观违法要素。为此,最高人民法院在沿袭以往对非法占有目的证明模式的基础上,通过司法解释的方式,进行了列举式的说明。... 非法占有目的是刑法在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罪中予以明文规定的构成要素,由此,该主观要素成为需要予以明确证明的主观违法要素。为此,最高人民法院在沿袭以往对非法占有目的证明模式的基础上,通过司法解释的方式,进行了列举式的说明。就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罪而言,"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与"经发卡银行两次催收后超过3个月仍不归还"是构成犯罪的两个相互并列且缺一不可的必要要件。对"非法占有目的"的证明实际上是一种事实推定,应当避免落入客观归责的窠臼,允许提出反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法占有目的 恶意透支 事实推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非法占有目的的产生时间”的初步探索 被引量:2
12
作者 陈增宝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2004年第5期46-51,共6页
“非法占有目的的产生时间”对定罪、量刑等均有影响 ,相关观念的确立有利于深入研究非法占有目的、提高司法效率。外国刑法理论中没有“非法占有目的的产生时间”这一法律概念 ,但相关内容在著述或判例中有所体现 ;近年以来 ,我国刑法... “非法占有目的的产生时间”对定罪、量刑等均有影响 ,相关观念的确立有利于深入研究非法占有目的、提高司法效率。外国刑法理论中没有“非法占有目的的产生时间”这一法律概念 ,但相关内容在著述或判例中有所体现 ;近年以来 ,我国刑法理论界对这一概念作了一定的理论探索 ,并在实践中逐步得以应用 ,但存在研究不系统、深入 ,运用欠全面等缺憾。因此 ,本文提倡对这一概念展开系统、深入的研究与全面运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法占有目的 产生时间 中国 《刑法》 侵占犯罪 量刑原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集资诈骗罪中的“非法占有目的” 被引量:12
13
作者 王立志 《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5年第6期114-116,共3页
“非法占有目的”是刑法中的一个重要概念,集资诈骗罪是一种法定目的犯,“非法占有目的”作为一种主观的超过要素,是认定行为人的主观罪过心态、区分此罪与彼罪的关键,对其进行研究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集资诈骗 非法占有目的 法定目的 司法推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贷款诈骗罪主体及非法占有目的的认定 被引量:2
14
作者 段启俊 《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4年第6期125-130,共6页
贷款诈骗罪主体认定方面有三个疑难问题:一是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工作人员能否构成贷款诈骗罪;二是单位贷款诈骗的情况下负有责任的人员能否构成贷款诈骗罪;三是以单位名义实施,实为自然人贷款诈骗情形的认定。有五种情形即为实施犯罪而... 贷款诈骗罪主体认定方面有三个疑难问题:一是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工作人员能否构成贷款诈骗罪;二是单位贷款诈骗的情况下负有责任的人员能否构成贷款诈骗罪;三是以单位名义实施,实为自然人贷款诈骗情形的认定。有五种情形即为实施犯罪而设立单位或单位设立后以实施犯罪为主要活动,盗用、冒用单位名义实施贷款诈骗,私人合伙企业、私营独资公司实施贷款诈骗,承包、租赁经营者以单位名义实施贷款诈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贷款诈骗罪 主体 非法占有目的 认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集资诈骗罪的非法占有目的——以“吴英案”为视角 被引量:2
15
作者 张晶 《江西警察学院学报》 2015年第1期21-26,共6页
吴英集资诈骗案中,控辩双方争论的焦点为吴英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目的,这也是该案定罪量刑的关键。根据《刑法》第192条和最高人民法院颁布的有关非法占有目的认定的三份司法解释,以及2014年公检法三机关联合颁布的《关于办理非法集资刑事... 吴英集资诈骗案中,控辩双方争论的焦点为吴英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目的,这也是该案定罪量刑的关键。根据《刑法》第192条和最高人民法院颁布的有关非法占有目的认定的三份司法解释,以及2014年公检法三机关联合颁布的《关于办理非法集资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可以看出,现有立法中存在以下问题:非法占有目的内涵不断扩大、认定"非法占有目的"时,对推定规则的不当使用,非法占有目的形成时间的向后延伸,以及对"责任主义原则"的违反。对于上述问题,集资诈骗罪非法占有目的回归路径,一是排除事后故意,遵循"责任主义原则";二是依据"N点一线法",确定基础事实,严格遵守推定规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资诈骗罪 非法占有目的 吴英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法占有目的推定解析 被引量:5
16
作者 吴贵森 《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6年第4期37-40,共4页
非法占有目的作为超过的必备的主观要素需要采用推定来确定。非法占有目的的推定必须依据司法解释对推定事实的列举规定,《会议纪要》列举事实是非法占有目的存在的必要条件;在基础事实真实、主客观相统一和重视被告反驳的情形下,结合... 非法占有目的作为超过的必备的主观要素需要采用推定来确定。非法占有目的的推定必须依据司法解释对推定事实的列举规定,《会议纪要》列举事实是非法占有目的存在的必要条件;在基础事实真实、主客观相统一和重视被告反驳的情形下,结合非法占有目的产生的时间和犯罪构成结构进行判断。在集资诈骗、贷款诈骗及合同诈骗犯罪认定中,刑法及其司法解释列举的法定情形可以推定存在非法占有目的,而非法占有目的产生的时间不同则成为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的界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法占有目的 推定 产生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法占有目的司法推定的混乱与匡正——以集资诈骗罪为例 被引量:5
17
作者 罗健 《山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2年第3期37-41,共5页
非法占有目的作为主观要素,在认定的时候通常采用司法推定的方式进行,我国将推定的事实基础在司法解释中予以明确规定。但是从宏观角度看,这些规定违反了主、客观关系,违反了责任原则,有客观归罪之嫌;从微观角度看,这些规定出现了很多... 非法占有目的作为主观要素,在认定的时候通常采用司法推定的方式进行,我国将推定的事实基础在司法解释中予以明确规定。但是从宏观角度看,这些规定违反了主、客观关系,违反了责任原则,有客观归罪之嫌;从微观角度看,这些规定出现了很多的不合理结论,给司法实践带来了极大的混乱。在司法推定中应当注重行为作为推定基础事实的作用,在规定上应当采用肯定要素和否定要素相结合的推定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资诈骗 非法占有目的 司法推定 混乱与匡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转化型贪污罪中非法占有目的的认定标准 被引量:1
18
作者 王充 孙诗艳 《警学研究》 2018年第5期27-32,共6页
挪用公款转化贪污罪与挪用公款罪从客观上很难区分,主观方面的非法占有目的是区分两罪的关键。对于转化型贪污罪中非法占有目的的认定标准来说,理论上认为关键在于行为人主观上是否具有归还意思,而实践中则主要以行为人的客观表现来具... 挪用公款转化贪污罪与挪用公款罪从客观上很难区分,主观方面的非法占有目的是区分两罪的关键。对于转化型贪污罪中非法占有目的的认定标准来说,理论上认为关键在于行为人主观上是否具有归还意思,而实践中则主要以行为人的客观表现来具体认定。无论是理论上的主观标准还是实践中的客观标准都存在一定的不足,对于转化型贪污罪中非法占有目的认定应坚持主客观相统一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化型贪污罪 挪用公款罪 非法占有目的 认定标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合同诈骗罪“非法占有目的”产生时间的司法认定 被引量:1
19
作者 邓忠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12年第6期102-105,共4页
合同诈骗罪非法占有目的的产生时间,对于案件的定性具有重大影响,理论界及实务界对此也有多种观点,莫衷一是。合同诈骗罪的非法占有目的只能产生于签订合同前(包括合同签订时),行为人签订合同前(包括合同签订时)具有非法占有目的,则应... 合同诈骗罪非法占有目的的产生时间,对于案件的定性具有重大影响,理论界及实务界对此也有多种观点,莫衷一是。合同诈骗罪的非法占有目的只能产生于签订合同前(包括合同签订时),行为人签订合同前(包括合同签订时)具有非法占有目的,则应认定为合同诈骗罪;行为人签订合同后、财物交付前产生非法占有目的,应认定为诈骗罪;行为人签订合同及财物交付后产生非法占有目的,应认定为侵占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同诈骗罪 非法占有目的 侵占罪 诈骗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法占有目的内涵之辨析 被引量:1
20
作者 吴贵森 《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2期34-39,共6页
分析了大陆法系、英美法和中国大陆的各种观点,阐述了占有的含义、非法占有目的之规范结构、非法占有目的之心理构造、所有权能的组成和财产犯罪保护现状等。非法占有目的指向应是占有的本身,占有之下对财物的所有、使用和收益是比占有... 分析了大陆法系、英美法和中国大陆的各种观点,阐述了占有的含义、非法占有目的之规范结构、非法占有目的之心理构造、所有权能的组成和财产犯罪保护现状等。非法占有目的指向应是占有的本身,占有之下对财物的所有、使用和收益是比占有更深层的类似发起目的的心理动机,不属于占有目的的范畴。占有的本体事实和占有之下对财物更进一步处分的价值评价结合成非法占有目的的完整含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法占有目的 规范结构 心理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