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0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非特殊型浸润性乳腺癌不同分子亚型的临床与超声特征
1
作者 陈娇虹 苏立阳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5年第2期287-290,共4页
目的:分析非特殊型浸润性乳腺癌(IBC-NST)4种分子亚型的临床和超声声像图特征。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1月术前行乳腺超声检查及术后病理确诊的307例IBC-NST患者,分析IBC-NST 4种分子亚型的临床和超声声像图特征。结果:年龄、淋巴... 目的:分析非特殊型浸润性乳腺癌(IBC-NST)4种分子亚型的临床和超声声像图特征。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1月术前行乳腺超声检查及术后病理确诊的307例IBC-NST患者,分析IBC-NST 4种分子亚型的临床和超声声像图特征。结果:年龄、淋巴结转移率在四组亚型间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直径、内部及周边血流信号在四组亚型间总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肿块形态、边界清晰度、生长方向、后方回声情况及钙化表现方面在四组亚型间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分子亚型IBC-NST具有一定的临床和超声声像图特征,发病年龄大、腋窝淋巴结转移、钙化征象对HER-2过表达型IBC-NST有提示作用,可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特殊型浸润性乳腺癌 超声特征 分子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MGB1及PD-L1在浸润性乳腺癌非特殊型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2
2
作者 华湘黔 张漾 《现代肿瘤医学》 CAS 2024年第3期477-481,共5页
目的:探讨高迁移率族蛋白B1(high mobility group box 1,HMGB1)及程序性细胞死亡配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 ligand 1,PD-L1)在浸润性乳腺癌非特殊型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257例女性浸润性乳腺癌非特殊型患者的病... 目的:探讨高迁移率族蛋白B1(high mobility group box 1,HMGB1)及程序性细胞死亡配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 ligand 1,PD-L1)在浸润性乳腺癌非特殊型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257例女性浸润性乳腺癌非特殊型患者的病理及临床资料,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浸润性乳腺癌非特殊型及同一患者正常乳腺组织HMGB1和PD-L1的表达情况,分析二者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并评价其预后价值。结果:HMGB1高表达与肿瘤体积大小、组织学分级、腋窝淋巴结转移、TNM分期以及雌激素受体有关(P<0.05)。PD-L1阳性表达与组织学分级、腋窝淋巴结转移、TNM分期、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HER2以及分子分型有关(P<0.05)。在预后方面,HMGB1高表达和PD-L1阳性显著影响浸润性乳腺癌非特殊型患者的5年无复发生存率(P<0.05)。结论:HMGB1高表达和PD-L1阳性与浸润性乳腺癌非特殊型患者多项预后不良因素密切相关。HMGB1高表达和PD-L1阳性对浸润性乳腺癌非特殊型患者的术后复发预测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浸润性乳腺癌非特殊型 高迁移率族蛋白B1 程序性细胞死亡配体1 临床病理特征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特殊型浸润性乳腺癌超声检查与Ki-67表达的关系 被引量:1
3
作者 孔小丽 黄世海 +1 位作者 汪轶亭 宁然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24年第1期144-146,155,共4页
目的探讨非特殊型浸润性乳腺癌(IBC-NST)超声检查与Ki-67表达的关系。方法选取经病理证实的IBC-NST患者70例,整理其术前乳腺超声检查及术后病灶组织免疫组化检测显示Ki-67表达情况。依据病理学检查结果中Ki-67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情况,将... 目的探讨非特殊型浸润性乳腺癌(IBC-NST)超声检查与Ki-67表达的关系。方法选取经病理证实的IBC-NST患者70例,整理其术前乳腺超声检查及术后病灶组织免疫组化检测显示Ki-67表达情况。依据病理学检查结果中Ki-67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情况,将患者分为Ki-67高表达组(45例)与Ki-67低表达组(25例),比较Ki-67高表达组、低表达组乳腺超声特征差异,总结超声检查特征与Ki-67表达的关联性。结果70例患者中Ki-67高表达组45例,占比为64.29%。两组患者超声检查显示病灶直径、纵横比、边缘、血流分布特征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i-67高表达组病灶直径≥2 cm、纵横比≥1、边缘毛刺、富血供占比更高。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病灶直径≥2 cm、富血供与Ki-67高表达组呈正相关(P<0.05)。结论IBC-NST患者病灶Ki-67表达较高,且病灶直径的增大、血供的增加与Ki-67高表达直接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特殊型浸润性乳腺癌 超声检查 KI-67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SCT增强扫描对非特殊型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
4
作者 熊文明 梁云 潘丽 《贵州医药》 CAS 2024年第8期1289-1291,共3页
目的探讨MSCT增强扫描对非特殊型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共60例非特殊型乳腺癌患者,患者依次完成MSCT增强扫描、手术病理学检查,以手术病理学为金标准,统计发生腋窝淋巴结转移与未发生腋窝淋巴结转移患者的例数,分析患者... 目的探讨MSCT增强扫描对非特殊型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共60例非特殊型乳腺癌患者,患者依次完成MSCT增强扫描、手术病理学检查,以手术病理学为金标准,统计发生腋窝淋巴结转移与未发生腋窝淋巴结转移患者的例数,分析患者的MSCT增强扫描价值。结果手术病理学显示,60例患者中,发生腋窝淋巴结转移30例(50.00%)。MSCT增强扫描显示,发生腋窝淋巴结转移29例,敏感度96.67%、特异度100.00%、准确性98.33%、误诊率0.00%、漏诊率3.33%、阳性预测值100.00%、阴性预测值96.77%。发生腋窝淋巴结转移患者、未发生腋窝淋巴结转移患者的肿瘤病灶最大径比较无差异(P>0.05),发生腋窝淋巴结转移患者的延迟期CT值与动脉期CT值高于未发生腋窝淋巴结转移患者(P<0.05)。发生腋窝淋巴结转移患者、未发生腋窝淋巴结转移患者的分叶、边界、毛刺征情况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非特殊型乳腺癌实施MSCT增强扫描,可尽早识别腋窝淋巴结转移,有利于临床进行针对性治疗,提高治疗效果、改善预后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腋窝淋巴结转移 非特殊型乳腺癌 MSCT增强扫描 手术病理学检查 延迟期CT值 动脉期CT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特殊型浸润性乳腺癌超声造影边缘带增强特征及定量参数与Ki-67的相关性分析
5
作者 王婧婕 贾春梅 陈耀东 《医学研究杂志》 2024年第11期73-76,63,共5页
目的 探讨非特殊型浸润性乳腺癌(invasive breast carcinoma of no specific type, IBC-NST)边缘带二维超声特征、超声造影增强特征及定量参数与Ki-67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2019年10月~2023年10月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经手术病理及免疫... 目的 探讨非特殊型浸润性乳腺癌(invasive breast carcinoma of no specific type, IBC-NST)边缘带二维超声特征、超声造影增强特征及定量参数与Ki-67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2019年10月~2023年10月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经手术病理及免疫组化证实的IBC-NST患者84例(84个单侧单发病灶),年龄25~78岁,所有患者术前均未进行放化疗,且均行二维超声、超声造影检查。根据Ki-67表达程度将其分为高表达组和低表达组,分析对比两组病灶边缘带二维超声特征、超声造影增强特征及定量参数,分析定量参数与Ki-67的相关性。结果 Ki-67高表达组IBC-NST患者病灶边缘带边界模糊比例高于Ki-67低表达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Ki-67高表达组IBC-NST患者病灶边缘带增强特征、边缘放射状增强、造影后范围扩大比例均高于Ki-67低表达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Ki-67高表达组IBC-NST患者病灶边缘带超声造影定量参数峰值强度(peak intensity, PI)、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 AUC)均高于Ki-67低表达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IBC-NST边缘带定量参数PI、AUC与Ki-67表达呈正相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BC-NST患者病灶边缘带边界模糊、边缘放射状增强、造影后范围扩大、定量参数PI、AUC升高可提示Ki-67高表达,为临床个体化精准治疗提供了一定的影像学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特殊型浸润性乳腺癌 超声造影 边缘带 KI-67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固定时间对乳腺浸润性癌非特殊型组织ER、PR免疫组化染色的影响探讨
6
作者 刘浩楠 杨宇星 +1 位作者 刘林华 王春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4年第10期0047-0050,共4页
分析不同固定时间对ER、PR的影响。方法 以74例乳腺浸润性癌患者为例,均于2020年1月至2023年2月在我院诊治,采集患者非特殊型组织标本,将每例标本平均分成6块,在不同固定时间进行ER、PR免疫组化染色,用A、B、C、D、E、F表示,记录不同固... 分析不同固定时间对ER、PR的影响。方法 以74例乳腺浸润性癌患者为例,均于2020年1月至2023年2月在我院诊治,采集患者非特殊型组织标本,将每例标本平均分成6块,在不同固定时间进行ER、PR免疫组化染色,用A、B、C、D、E、F表示,记录不同固定时间(4h、12h、24h、48h、7d和30d)ER、PR的表达。结果 在ER染色阳性率方面,C组最高,其次为B组、D组、E组,A组最低,(P<0.05);在PR染色阳性率方面,B组、C组、D组基本无差异,均较高,其次为E组、F组,A组最低,(P<0.05)。结论 不同固定时间对乳腺浸润性癌非特殊型组织ER、PR免疫组化染色影响较大,检验人员可将乳腺浸润性癌非特殊型组织ER、PR免疫组化染色时间控制在12h、24h、48h,得到的染色结果准确率较高,可更好地指导临床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定时间 乳腺浸润性癌 非特殊型组织 ER PR 免疫组化染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RI预测乳腺非特殊型浸润性导管癌Luminal分型的临床价值
7
作者 许东 陈代辉 +3 位作者 斯光晏 刘勇 王欧成 郭锐 《黑龙江医学》 2024年第8期945-948,952,共5页
目的:探讨乳腺非特殊型浸润性导管癌Luminal分型的MRI表现,为乳腺非特殊型浸润性导管癌的诊疗提供更优的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0月8日—2021年12月1日经样本医院手术病理证实为乳腺非特殊型浸润性导管癌的119例女性患者的临床及... 目的:探讨乳腺非特殊型浸润性导管癌Luminal分型的MRI表现,为乳腺非特殊型浸润性导管癌的诊疗提供更优的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0月8日—2021年12月1日经样本医院手术病理证实为乳腺非特殊型浸润性导管癌的119例女性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比较Luminal型和非Luminal型的临床特征及MRI影像特征。绘制ROC曲线,计算ROC曲线下的面积及截断点。结果:119例乳腺非特殊型浸润性导管癌中,Luminal型72例,非Luminal型47例。患者有无淋巴结转移、肿瘤的最大径、肿瘤形态、TIC曲线、最小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值和平均ADC值比较,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当最小ADC值和平均ADC值分别为0.851×10^(-3)mm^(2)/s、0.849×10^(-3)mm^(2)/s时,其特异度和敏感度分别为0.553、0.806和0.681、0.750,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45、0.761。结论:MRI可以提高乳腺非特殊型浸润性导管癌的诊断效能,其ADC值可作为其临床及预后的重要指标,更有利于临床进行更精准的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 非特殊型浸润性导管癌 Luminal分 临床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分子亚型非特殊型浸润性乳腺癌超声特征 被引量:26
8
作者 郭玉萍 裴书芳 +2 位作者 刘娟娟 吴丽桑 肖美华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82-85,共4页
目的探讨不同分子亚型非特殊型浸润性乳腺癌的超声特征。方法根据免疫组化结果,将经病理证实的193例非特殊型浸润性乳腺癌患者分Luminal A-like型(n=46)、Luminal B-like型(n=98)、HER-2过表达型(n=22)和基底样型(n=27)4种分子亚型。回... 目的探讨不同分子亚型非特殊型浸润性乳腺癌的超声特征。方法根据免疫组化结果,将经病理证实的193例非特殊型浸润性乳腺癌患者分Luminal A-like型(n=46)、Luminal B-like型(n=98)、HER-2过表达型(n=22)和基底样型(n=27)4种分子亚型。回顾性分析4种分子亚型乳腺癌的超声特征,包括肿块形状、边缘、方向、内部回声、后方回声、钙化、血流及肿瘤大小、病理分级及淋巴结转移情况。结果 193例非特殊型浸润性乳腺癌,4种分子亚型间,肿块大小(<2cm、2~3cm、≥3cm)和淋巴结转移(有、无)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病理分级(Ⅰ、Ⅱ、Ⅲ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种分子亚型间6个超声征象(形状、边缘、方向、内部回声、后方回声、钙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血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6)。结论不同分子亚型的非特殊类型浸润性乳腺癌超声表现有其特征性,Luminal A-like型与Luminal B-like型超声声像图表现差异较小,鉴别有一定困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非特殊型浸润性癌 分子分 超声检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化生性乳腺癌与乳腺非特殊型浸润性导管癌超声及临床病理特征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5
9
作者 巩海燕 杜丽雯 +3 位作者 栗翠英 邓晶 周文斌 王慧 《临床超声医学杂志》 CSCD 2022年第2期143-146,共4页
目的比较化生性乳腺癌(MPBC)与乳腺非特殊型浸润性导管癌(IDC-NOS)的超声及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3例患者MPBC患者(MPBC组)及66例IDC-NOS患者(IDC-NOS组)的资料,比较两组超声特征及病理情况。结果 MPBC组... 目的比较化生性乳腺癌(MPBC)与乳腺非特殊型浸润性导管癌(IDC-NOS)的超声及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3例患者MPBC患者(MPBC组)及66例IDC-NOS患者(IDC-NOS组)的资料,比较两组超声特征及病理情况。结果 MPBC组边缘光整、形态规则、囊实性回声、后方回声增强占比(48.5%、42.4%、18.2%、45.5%)均明显高于IDC-NOS组(10.6%、13.6%、0、9.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MPBC组5例(15.2%)患者发生腋窝淋巴结转移,IDC-NOS组26例(39.4%)患者发生腋窝淋巴结转移,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1)。MPBC组多表现为三阴型(20/33,60.6%),IDC-NOS组多表现为Luminal型(48/66,72.7%),其中Luminal B型居多(34/66,51.5%)。MPBC组、IDC-NOS组Ki-67表达水平分别为(59.4±21.9)%、(37.5±21.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797,P=0.000)。结论 MPBC与IDC-NOS临床表现类似,超声医师可从边缘光整、形态规则、后方回声增强、囊实性回声等方面综合判断,为临床提供一定的影像学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检查 乳腺肿瘤 化生癌 浸润性癌 非特殊型 病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浸润性非特殊型乳腺癌的钼靶X线表现与病理对照分析 被引量:9
10
作者 刘江 历玲玲 +3 位作者 王蓓 吴晓明 胡望远 周绍斌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2006年第3期187-190,共4页
目的:分析不同组织类型浸润性非特殊型乳腺癌(NSIBC)的钼靶X线征象,并与肿瘤的组织类型对照分析。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65例NSIBC的钼靶X线征征象及组织学表现。并通过X线征象推测其组织学类型。结果:具有诊断价值的征象:髓样癌为无钙... 目的:分析不同组织类型浸润性非特殊型乳腺癌(NSIBC)的钼靶X线征象,并与肿瘤的组织类型对照分析。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65例NSIBC的钼靶X线征征象及组织学表现。并通过X线征象推测其组织学类型。结果:具有诊断价值的征象:髓样癌为无钙化的边界清楚肿块,浸润性导管癌为短棒样钙化及大导管相,单纯癌包括带有毛刺的边界不清的肿块、沙粒样钙化、皮肤增厚及乳头内陷。浸润性小叶癌的表现缺乏特征性。结论:不同组织类型的NSI-BC具有不同的X线特征,依据X线特征可初步判断NSIBC的组织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浸润性非特殊型乳腺癌 钼靶X线 组织病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特殊型乳腺癌危险因素的研究 被引量:6
11
作者 张宏伟 余章凤 +1 位作者 卜黎明 董娟 《实用肿瘤学杂志》 CAS 1994年第3期1-4,共4页
我国虽为乳腺癌的低发区,但近几年的研究显示发病率呈上升的趋势,已成为影响妇女健康的主要疾病。以往的一些研究提出乳腺癌的发生与月经史、经济水平和营养因素以及乳腺疾病史等因素有关。
关键词 乳腺癌 非特殊型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与浸润性癌(非特殊型)腋窝淋巴结转移相关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 被引量:6
12
作者 张燕娜 王常珺 +4 位作者 周易冬 茅枫 孙强 毕娅兰 梁智勇 《协和医学杂志》 2015年第3期166-172,共7页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nvasive micropapillary carcinoma,IMPC)和浸润性癌(非特殊型)(invasive carcinoma of no special type,NST)的临床病理特征差异及其与腋窝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8月至2013年...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nvasive micropapillary carcinoma,IMPC)和浸润性癌(非特殊型)(invasive carcinoma of no special type,NST)的临床病理特征差异及其与腋窝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8月至2013年8月北京协和医院92例IMPC手术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随机选取368例同期手术的NST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IMPC和NST的临床病理特征并分析其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结果 IMPC与NST在肿瘤大小[(2.9±1.9)cm比(2.1±1.4)cm,P=0.001]、脉管浸润率(85.9%比6.0%,P〈0.001)、腋窝淋巴结转移率(71.7%比47.3%,P〈0.001)及转移个数(8.2±9.9比2.9±5.7,P〈0.001)、孕激素受体表达(P=0.047)、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2,HER-2)表达(P=0.009)、Ki-67指数(P〈0.001)以及TNM分期(P〈0.001)、分子分型(P〈0.001)方面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肿瘤组织中IMPC成分≤24%、25%~49%、50%~75%以及≥76%者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73.9%、56.3%、72.2%和77.1%,IMPC的腋窝淋巴结转移率与其在肿瘤中所占比例无关(P=0.347),与肿瘤T分期(P=0.001)、HER-2表达(P=0.029)、分子分型(P=0.003)、P53表达(P=0.003)以及Ki-67指数(P=0.045)相关。NST的腋窝淋巴结转移与肿瘤T分期(P〈0.001)、组织学分级(P=0.001)、脉管浸润(P〈0.001)、雌激素受体α(P=0.007)、孕激素受体(P=0.031)、HER-2表达(P=0.008)及分子分型(P〈0.001)均相关。结论 IMPC是一种具有高脉管侵袭性、高腋窝淋巴结转移率的浸润性乳腺癌,具有与NST不同的病理特征。IMPC成分的多少并不影响腋窝淋巴结转移的程度,其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明显少于NS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浸润性微乳头状癌 浸润性癌(非特殊型) 淋巴结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浸润性非特殊型癌钼靶X线表现与组织学分级之间的关系 被引量:3
13
作者 赵颖如 刘佩芳 赵玉梅 《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 CAS 2007年第2期132-134,共3页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非特殊型癌钼靶X线表现与组织学分级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研究2004年6月—2005年6月间10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乳腺浸润性非特殊型癌的影像学表现,以及影像学表现与肿瘤的组织学分级相关。结果20%的组织学分级为Ⅰ级...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非特殊型癌钼靶X线表现与组织学分级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研究2004年6月—2005年6月间10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乳腺浸润性非特殊型癌的影像学表现,以及影像学表现与肿瘤的组织学分级相关。结果20%的组织学分级为Ⅰ级的肿瘤及72%的组织学分级为Ⅲ级肿瘤X线表现肿块,68%的Ⅰ级肿瘤及8%的Ⅲ级肿瘤在钼靶X线表现边缘毛刺征,12%的Ⅰ级肿瘤及21%的Ⅲ级肿瘤X线表现边缘不清,8%的Ⅰ级肿瘤及23%的Ⅲ级肿瘤X线表现恶性细小钙化。结论乳腺Ⅰ级肿瘤的钼靶X线表现多具有典型的恶性肿块征象如边缘毛刺征,而Ⅲ级肿瘤往往边缘清楚。因此,Ⅲ级乳腺浸润性非特殊型癌可能与乳腺良性肿瘤的X线表现类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浸润性非特殊型 钼靶 组织学分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特殊型浸润性乳腺癌HER-2检测方法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6
14
作者 成玉霞 赫淑倩 +1 位作者 董贺 孙青 《分子诊断与治疗杂志》 2016年第5期308-315,共8页
目的应用实时定量PCR技术(quantitive real-time PCR,q PCR)检测石蜡包埋非特殊型浸润性乳腺癌标本的HER-2表达状况,与免疫组织化学技术(immunohistochemistry,IHC)和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相应检... 目的应用实时定量PCR技术(quantitive real-time PCR,q PCR)检测石蜡包埋非特殊型浸润性乳腺癌标本的HER-2表达状况,与免疫组织化学技术(immunohistochemistry,IHC)和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相应检测结果进行比较,以验证q PCR技术检测HER-2方法的可靠性和实用性。方法采用FISH和q PCR技术对IHC检测结果分别为HER-2(0、1+、2+、3+)的乳腺癌标本各100例进行检测,用kappa检验分析三者的一致性。结果 100例HER-2(0)和HER-2(1+)的标本FISH和q PCR的检测结果均无扩增,符合率100%;IHC检测HER-2(2+)的标本,FISH和q PCR检测结果之间k=0.731(P<0.001),二者一致性强;IHC检测HER-2(3+)的标本,FISH与q PCR检测结果 k=0.634(P<0.001),二者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与IHC检测结果也具有较强的一致性。三者对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指标反应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结论 q PCR方法简便、实用、有效,检测乳腺癌HER-2基因状况可与FISH法互为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特殊型浸润性乳腺癌 HER-2 IHC FISH qP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球蛋白在乳腺非特殊型浸润性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3
15
作者 黄凌燕 秦璟 +4 位作者 张宁 马莉琼 张建中 曲娜 游绍静 《宁夏医科大学学报》 2017年第6期676-679,F0003,共5页
目的探讨乳球蛋白(mammagblobin,MAG)在乳腺非特殊型浸润性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乳腺非特殊型浸润性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收集200例临床病理资料完整的乳腺非特殊型浸润性癌病例,及此200例的癌旁正常乳腺组织作为对照,同时对此... 目的探讨乳球蛋白(mammagblobin,MAG)在乳腺非特殊型浸润性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乳腺非特殊型浸润性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收集200例临床病理资料完整的乳腺非特殊型浸润性癌病例,及此200例的癌旁正常乳腺组织作为对照,同时对此组病例中癌灶周围的112例导管原位癌及108例导管上皮普通型增生进行相关检测分析,采用免疫组化SP二步法检测MAG、ER、PR、HER2、GST、P170、TOPOⅡ和EGFR的表达情况,以阳性细胞百分比和着色强度得分相乘将MAG的表达分为低表达(<5分)和高表达(>5分),分析MAG表达与患者年龄、癌灶体积、腋窝淋巴结转移情况和病理组织学分级等的关系,以及其与ER、PR、HER2、GST、P170、TOPOⅡ和EGFR表达的关系。结果 MAG在癌旁正常乳腺导管上皮、癌旁乳腺导管上皮普通型增生、乳腺导管原位癌及非特殊型浸润性癌中的阳性率分别为14%、100%、92.86%和6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AG在低分化浸润性癌中的阳性表达率(32.93%)高于其在高分化(13.51%)和中分化(0%)者(P<0.05)。在癌灶>2cm的癌细胞中MAG的阳性表达率为82.89%,高于≤2cm者(55.65%,P<0.05)。MAG高表达率在PR(21.85%)、HER2(18.71%)、TOPOⅡ(18.18%)阳性的癌细胞中均分别高于PR(7.41%)、HER2(0%)、TOPOⅡ(0%)阴性者(P<0.05);其在P170阳性的癌细胞中高表达率为8.43%,低于P170阴性者的21.37%(P<0.05)。结论 MAG参与了乳腺非特殊型浸润性癌的发生发展过程,对癌细胞的增殖、分化有一定促进作用,可能参与了PR、HER2、TOPOⅡ和P170在乳腺非特殊型浸润性癌中的分子作用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特殊型浸润性癌 乳球蛋白 乳腺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地区非特殊型浸润性乳腺癌雄激素受体的表达及其与不同分子分型及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 被引量:1
16
作者 罗含欢 姜英 +6 位作者 边巴扎西 王倩 尼玛卓玛 王寒 魏倩 廖瑞倩 次仁曲珍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033-1039,共7页
目的探讨西藏地区藏族女性非特殊型浸润性乳腺癌雄激素受体(AR)的表达及其与不同分子分型及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方法选取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自2015年12月至2021年3月手术切除的54例藏族女性非特殊型浸润性乳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 目的探讨西藏地区藏族女性非特殊型浸润性乳腺癌雄激素受体(AR)的表达及其与不同分子分型及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方法选取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自2015年12月至2021年3月手术切除的54例藏族女性非特殊型浸润性乳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全部入组患者的病理及临床资料,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AR、细胞增殖标志抗原(Ki-67)、雌激素受体(ER)、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以及孕激素受体(PR)的表达情况,对于HER-2结果不明确病例,加以荧光原位杂交方法检测,探讨藏族女性非特殊型浸润性乳腺癌AR的表达与分子分型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AR在藏族女性非特殊型浸润性乳腺癌中的表达与ER(χ^(2)=8.200,P=0.004)、PR(χ^(2)=9.900,P=0.003)、分子分型(χ^(2)=11.690,P=0.009)相关,与肿瘤部位、年龄、大小、组织学分级、淋巴结有无转移、脉管有无瘤栓、临床分期、HER-2及Ki-67的表达不相关(P均>0.05);不同分子分型与组织学分级(χ^(2)=24.970,P=0.001)、临床分期(χ^(2)=9.035,P=0.029)、淋巴结转移(χ^(2)=9.691,P=0.021)均相关。结论AR在西藏地区藏族女性非特殊型浸润性乳腺癌组织中的三阴性乳腺癌中表达率明显降低,在ER、PR阳性的病例中有较高的阳性率。不同的分子分型与组织学分级、临床分期和淋巴结转移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地区 藏族 非特殊型浸润性乳腺癌 分子分 雄激素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普勒超声成像与非特殊型浸润性乳腺癌病理分级及ER、PR、P53、HER-2的关系 被引量:5
17
作者 高凌 缪绿妍 费亚军 《诊断病理学杂志》 2023年第5期459-463,共5页
目的探讨多普勒超声成像与非特殊型浸润性乳腺癌(NSIBCs)病理分级及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P53基因、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的关系。方法选取江苏省无锡市中医医院2018-02—2021-12收治的102例NSIBCs患者,术前均给予... 目的探讨多普勒超声成像与非特殊型浸润性乳腺癌(NSIBCs)病理分级及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P53基因、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的关系。方法选取江苏省无锡市中医医院2018-02—2021-12收治的102例NSIBCs患者,术前均给予多普勒超声成像检查,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癌组织中ER、PR、P53、HER-2表达情况。比较不同病理组织分级NSIBCs患者的多普勒超声征象,对比不同多普勒超声征象NSIBCs患者中的ER、PR、P53、HER-2表达情况。结果Ⅱ级、Ⅲ级病理组织分级患者的病灶>2 cm、后方回声增强占比高于Ⅰ级患者(P<0.05),Ⅲ级病理组织分级患者的病灶>2 cm、后方回声增强占比高于Ⅱ级患者(P<0.05);Ⅲ级病理组织分级患者有边缘毛刺征占比低于Ⅱ级、Ⅰ级患者(P<0.05);Ⅲ级病理组织分级患者有周边高回声晕征者占比、富血供型血流分布占比均高于Ⅱ级、Ⅰ级患者Z(P<0.05);Ⅱ级、Ⅲ级病理组织分级患者有腋窝淋巴结转移占比高于Ⅰ级患者(P<0.05)。有微钙化患者的P53、HER-2阳性表达率高于无微钙化患者(P<0.05);有腋窝淋巴结转移患者癌组织中ER、PR阳性表达率低于无腋窝淋巴结转移患者(P<0.05),有腋窝淋巴结转移患者癌组织中P53、HER-2阳性表达率高于无腋窝淋巴结转移患者(P<0.05);富血供型血流分布患者癌组织中P53、HER-2阳性表达率高于乏血供型患者(P<0.05)。结论多普勒超声成像特征与NSIBCs病理分级及ER、PR、P53、HER-2表达关系密切,对临床具有一定指导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特殊型浸润性乳腺癌 超声征象 病理分级 生物学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iR-7在乳腺非特殊型浸润性导管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1
18
作者 彭娟 谭学贤 +6 位作者 熊中堂 熊汉真 刘少颜 杨嶽鑫 李汝琪 江庆萍 郭琳琅 《广东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1076-1080,共5页
目的探讨乳腺非特殊型浸润性导管癌(IDC-NOS)中miR-7表达与临床病理因素,分子特性和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132例IDC-NOS病例和20例正常乳腺组织病例的石蜡标本和临床资料。免疫组织化学检测ER、PR、Ki67和c-erb B-2蛋白表达;荧光原位杂... 目的探讨乳腺非特殊型浸润性导管癌(IDC-NOS)中miR-7表达与临床病理因素,分子特性和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132例IDC-NOS病例和20例正常乳腺组织病例的石蜡标本和临床资料。免疫组织化学检测ER、PR、Ki67和c-erb B-2蛋白表达;荧光原位杂交检测Her2基因扩增;qRT-PCR检测miR-7表达。结果肿瘤大小、组织学分级、TNM分期和肿瘤细胞增殖是IDC-NOS的独立预后因子(P<0.05,P<0.01);腋窝淋巴结转移率高者和Her2基因扩增者的生存时间显著缩短(P<0.05,P<0.01)。miR-7在IDC-NOS中表达较正常乳腺组织低(P<0.01),与淋巴结转移率呈负相关(r=-0.450);miR-7表达与肿瘤组织学分级、TNM分期和预后呈显著负相关(r=-0.236、-0.215、-0.368),且miR-7高表达较低表达者生存时间显著延长(P<0.01)。结论 miR-7表达与IDC-NOS的生物学行为密切相关,可能成为其潜在的预后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特殊型浸润性导管癌 miR-7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MOD方案治疗老年初治非特殊型外周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评价 被引量:1
19
作者 刘晓蕾 高磊 崔娜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791-795,共5页
目的:探讨CMOD方案一线治疗老年初治非特殊型外周T细胞淋巴瘤(PTCL)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收治的76例经病理确诊的非特殊型外周T细胞淋巴瘤患者给予CMOD方案治疗(CMOD组,38例)和CHOP常规化疗方案治疗(CMOP... 目的:探讨CMOD方案一线治疗老年初治非特殊型外周T细胞淋巴瘤(PTCL)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收治的76例经病理确诊的非特殊型外周T细胞淋巴瘤患者给予CMOD方案治疗(CMOD组,38例)和CHOP常规化疗方案治疗(CMOP组,38例)。比较2组患者的近期临床疗效、无进展生存期和总生存时间以及2组患者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CMOD组总有效率65.79%,CHOP组总有效率60.53%(P>0.05)。2组的化疗不良反应包括有骨髓抑制、黏膜炎、胃肠道反应、发热、肝功能损害、神经毒性、脱发等,其中CMOD组脱发及Ⅲ、Ⅳ级粒细胞下降的发生率(34.21%、13.16%)均明显低于CHOP组(84.21%、34.21%)(P<0.05)。CMOD组无进展生存期及总生存期(10.98±2.23个月、14.43±2.48个月)均明显高于CHOP组(8.31±2.62个月、10.93±2.07个月)(P<0.05)。结论:CMOD方案治疗老年初治非特殊型外周T细胞淋巴瘤患者的近期临床疗效与CHOP方案相当,但可在一定程度上能延长患者无病生存期和总生存期并降低脱发和粒细胞下降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特殊型外周T细胞淋巴瘤 CMOD方案 CHOP方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ARD11在非特殊型浸润性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1
20
作者 赵家璧 顾文贤 +1 位作者 孙阳阳 张智弘 《临床肿瘤学杂志》 CAS 2021年第3期200-205,共6页
目的探讨CARD11蛋白在非特殊型浸润性乳腺癌(IBC-NST)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120例IBC-NST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选取同期60例导管内癌组织和30例癌旁组织作为对照,采用En Vision两步法对CARD11进... 目的探讨CARD11蛋白在非特殊型浸润性乳腺癌(IBC-NST)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120例IBC-NST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选取同期60例导管内癌组织和30例癌旁组织作为对照,采用En Vision两步法对CARD11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析CARD11表达与IBC-NST临床病理特征及无进展生存时间(PFS)的关系。结果CARD11蛋白在IBC-NST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68.3%(83/120),高于导管内癌组织的40.0%(24/60)和癌旁组织的10.0%(3/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CARD11的表达与肿瘤最大径、组织学分级、TNM分期、脉管侵犯、淋巴结转移和分子分型有关(P<0.05)。CARD11阳性表达组IBC-NST患者的1、3、5年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93.5%、60.4%、10.1%,CARD11阴性表达组分别为98.3%、70.1%、39.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7)。单因素分析显示,IBC-NST患者的PFS与肿瘤最大径、组织学分级、TNM分期、淋巴结转移、分子分型和CARD11蛋白表达有关(P<0.05)。Cox多因素分析显示,TNM分期、淋巴结转移和CARD11蛋白表达为影响PFS的独立因素(P<0.05)。结论CARD11蛋白在IBC-NST组织中表达升高,且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阳性表达患者预后不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特殊型浸润性乳腺癌 CARD11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