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3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青少年应对方式在强化敏感性与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关系中的作用
1
作者 许红燕 施景阳 +1 位作者 姚庚华 汪永光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69-174,共6页
目的:探讨青少年应对方式在强化敏感性与非自杀性自伤(NSSI)行为中的中介作用。方法:通过分层整群随机抽样选取4462名中学生。通过问题“在过去的1年里,你是否有过故意伤害自己的行为(但不是为了结束生命)”了解被调查对象是否在过去12... 目的:探讨青少年应对方式在强化敏感性与非自杀性自伤(NSSI)行为中的中介作用。方法:通过分层整群随机抽样选取4462名中学生。通过问题“在过去的1年里,你是否有过故意伤害自己的行为(但不是为了结束生命)”了解被调查对象是否在过去12个月存在NSSI行为,采用特质应对方式问卷(TCSQ)评估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采用强化敏感性量表(RSS)评估奖励敏感性和惩罚敏感性。结果:全部被调查者中有506人(11.3%)报告在过去的1年内有NSSI行为。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RSS惩罚敏感性总分(OR=1.26,95%CI=1.10~1.46)和TCSQ消极应对总分(OR=2.23,95%CI=1.92~2.60)与NSSI行为发生呈正向关联,TCSQ积极应对总分(OR=0.70,95%CI=0.62~0.80)和NSSI行为发生呈负向关联。中介效应分析显示,TCSQ积极应对总分(β=0.15,95%CI=0.10~0.20)和TCSQ消极应对总分(β=0.53,95%CI=0.43~0.64)在RSS惩罚敏感性总分与NSSI行为发生之间有部分中介作用。结论:青少年NSSI行为发生与惩罚敏感系统过度激活有关,不良应对方式是惩罚敏感性过度激活导致NSSI行为的可能心理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自杀性自伤行为 强化敏感理论 惩罚敏感 应对方式 中介作用 青少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育锻炼与大学生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关系——社会支持和心理韧性的链式中介作用
2
作者 丁超云 周龙 +3 位作者 宁明安 陈文聪 严文骏 邱达明 《湖北体育科技》 2025年第1期73-78,共6页
目的探讨体育锻炼与大学生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关系,检验社会支持和心理韧性在二者之间的链式中介作用。方法采用体育活动等级量表、领悟社会支持问卷、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问卷对南昌部分高校1838名在校大学生进行... 目的探讨体育锻炼与大学生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关系,检验社会支持和心理韧性在二者之间的链式中介作用。方法采用体育活动等级量表、领悟社会支持问卷、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问卷对南昌部分高校1838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1)体育锻炼对社会支持和心理韧性都呈显著正相关(r=0.19,r=0.12,均p<0.001);社会支持和心理韧性呈显著正相关(r=0.38,p<0.001);而体育锻炼、社会支持、心理韧性和非自杀性自伤行为都呈显著负相关(r=-0.17,r=-0.36,r=-0.25,p<0.001);2)体育锻炼与大学生非自杀性自伤行为之间的关系中,社会支持和心理韧性均起显著中介作用,社会支持独立中介效应值为-0.026,心理韧性独立中介效应值为-0.004,且两者间存在链式中介效应,值为-0.004。结论体育锻炼不仅可以直接负向预测大学生非自杀性自伤行为,还会通过社会支持和心理韧性对其产生间接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育锻炼 非自杀性自伤行为 社会支持 心理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家庭功能对其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影响:自我效能感、心理弹性的中介效应
3
作者 李婷婷 程乐 钟蓉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25年第3期351-357,共7页
目的:探讨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家庭功能对其非自杀性自伤行为(NSSI)的影响,自我效能感、心理弹性的中介效应。方法:选取某院2022年2月-2024年4月86例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和其家属进行问卷调查,通过青少年自我伤害问卷(ASIS)、家庭功能评估量表... 目的:探讨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家庭功能对其非自杀性自伤行为(NSSI)的影响,自我效能感、心理弹性的中介效应。方法:选取某院2022年2月-2024年4月86例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和其家属进行问卷调查,通过青少年自我伤害问卷(ASIS)、家庭功能评估量表(FAD)、一般自我效能感问卷(GSES)、中文版心理弹性量表(CD-RISC)评估,通过Pearson积差系数分析青少年抑郁症患者NSSI行为、家庭功能、自我效能感、心理弹性之间的相关性,采用多重线性回归和结构方程检验自我效能感、心理弹性的中介效应。结果:86例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共有37例具有NSSI,发生率为43.02%,女生、毕业班、重度抑郁青少年抑郁症患者NSSI发生率高于非毕业班、轻中度抑郁青少年(χ^(2)=4.879,5.152,14.823;P<0.05);发生NSSI的青少年抑郁症患者FAD量表情感介入、家庭沟通、行为控制、情感反应、问题解决、角色扮演、总功能维度及量表总分高于未发生NSSI青少年(t=4.858,3.585,3.537,4.747,4.421,3.388,3.782,6.188;P<0.05);发生NSSI青少年抑郁症患者GSES量表评分低于未发生NSSI青少年,CD-RISC量表坚韧、乐观、自强维度及量表总分低于未发生NSSI青少年(t=5.605,3.249,3.771,5.281,4.993;P<0.05);青少年抑郁症患者NSSI与FAD评分呈现正相关,与GSES量表、CD-RISC评分呈现负相关(r=0.504,-0.519,-0.622;P<0.05),青少年抑郁症患者FAD评分与GSES量表、CD-RISC评分呈现负相关(r=-0.563,-0.461;P<0.05);回归方程加入自我效能感/心理弹性变量后,家庭功能对青少年抑郁症患者NSSI的回归系数均显著,在家庭功能影响NSSI间,患者自我效能感/心理弹性均具有部分中介作用,自我效能感、心理弹性在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家庭功能与NSSI之间的中介效应分别占总效应的28.73%(总效应量:0.825;直接效应量:0.588;中介效应量:0.237)、36.20%(总效应量:0.825;直接效应量:0.526;中介效应量:0.299)。结论:青少年抑郁症患者自我效能感、心理弹性在家庭功能与NSSI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 抑郁症 非自杀性自伤行为 自我效能感 心理弹 中介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系统视角下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保护性因素——基于优势分析
4
作者 李翠 《心理学进展》 2025年第2期194-202,共9页
目的:探讨生态系统视角下各保护性因素,预测青少年自伤行为的相对重要性。方法:采用亲子亲密度量表、学校联结量表、社区满意度、邻里关系及凝聚力量表及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量表对湖南省长沙市1000名青少年进行调查。结果:青少年自... 目的:探讨生态系统视角下各保护性因素,预测青少年自伤行为的相对重要性。方法:采用亲子亲密度量表、学校联结量表、社区满意度、邻里关系及凝聚力量表及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量表对湖南省长沙市1000名青少年进行调查。结果:青少年自伤行为与亲子关系、学校联结、社区满意度、邻里关系及凝聚力均显著负相关;优势分析显示,各因素对青少年自伤行为的解释率分别为:亲子关系(3.75%)、社区满意度(3.40%)、学校联结(3.25%)。结论:生态系统中家庭、学校、社区中的保护因素均与青少年自伤行为密切相关,亲子关系是青少年自伤行为最重要的保护性因素。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relative importance of protective factors in predicting adolescents’ NSSI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system. Methods: The parent-child intimacy scale, school connection scale, community satisfaction scale, neighborhood relationship and cohesion scale and non-suicidal self-injury behavior scale were used to investigate 1000 adolescents in Changsha, Hunan province. Results: Adolescents’ NSSI was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 school connection, community satisfaction, neighborhood relationship and cohesion. Advantage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explanation rates of NSSI were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 (3.75%), community satisfaction (3.40%) and school connection (3.25%). Conclusion: Protective factors in family, school and community are closely related to adolescents’ NSSI among which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 is the most important protective facto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自杀性自伤行为 青少年 生态系统 保护因素 优势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初中生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家庭亲密度和人格特征的关系研究
5
作者 赵杰 《心理学进展》 2025年第1期72-77,共6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初中生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现状,探讨初中生家庭亲密度、人格特征与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关系和影响。方法:采用问卷法,使用家庭亲密度量表,青少年自我伤害问卷,中国大五人格问卷极简版,对河北省某中学校12~15岁初中生...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初中生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现状,探讨初中生家庭亲密度、人格特征与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关系和影响。方法:采用问卷法,使用家庭亲密度量表,青少年自我伤害问卷,中国大五人格问卷极简版,对河北省某中学校12~15岁初中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1) 初中生非自杀性自伤行为检出率为21.7%,有过处分经历的初中生比没有处分经历的初中生有更多的自伤行为,单亲家庭和重组家庭中的初中生比完整家庭的初中生有更多的自伤行为。2) 初中生家庭亲密度和人格特征中的尽责性,神经质能够预测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结论:为初中生提供良好的家庭氛围,促进其良好的人格特征的发展,有助于预防和改善初中生非自杀性自伤行为。Objective: This study aims to explore the current status of non-suicidal self-injury (NSSI) behaviors among middle school students and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and influence of family intimacy and personality traits on NSSI behaviors. Methods: A questionnaire survey was conducted among 12 - 15-year-old middle school students at a school in Hebei Province. The Family APGAR index, adolescents self-harm scale, and Chinese Big Five Personality Inventory-15 were used. Results: 1) The detection rate of NSSI behaviors among middle school students was 21.7%. Students with disciplinary records were more likely to engage in self-injury behaviors than those without disciplinary records. Students from single-parent or blended families exhibited more NSSI behaviors compared to those from intact families. 2) Family intimacy, along with conscientiousness and neuroticism, were found to predict NSSI behaviors in middle school students. Conclusion: Providing a supportive family environment and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positive personality traits in middle school students can help prevent and reduce NSSI behavio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中生 人格特征 家庭亲密度 非自杀性自伤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出现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高危因素分析
6
作者 蔡丽茜 谢贻洁 黄婷 《安徽医专学报》 2025年第1期149-151,共3页
目的:探讨青少年抑郁症患者非自杀性自伤行为(NSSI)的高危因素与防护措施。方法:115例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统计其NSSI发生情况,另收集患者的年龄、性别等信息,探究青少年抑郁症患者NSSI发生的高危因素。结果:115例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共有29... 目的:探讨青少年抑郁症患者非自杀性自伤行为(NSSI)的高危因素与防护措施。方法:115例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统计其NSSI发生情况,另收集患者的年龄、性别等信息,探究青少年抑郁症患者NSSI发生的高危因素。结果:115例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共有29例(25.22%)发生NSSI;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重度抑郁、家庭功能不全、童年遭受虐待、遭受校园霸凌为青少年抑郁症患者NSSI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重度抑郁、家庭功能不全、童年遭受虐待遭受校园霸凌为青少年抑郁症患者NSSI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应给予针对性的预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抑郁症 非自杀性自伤行为 高危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少年抑郁症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影响因素 被引量:4
7
作者 黄俭 程小伟 朱向阳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4年第3期330-334,共5页
目的分析青少年抑郁症与非自杀性自伤(non-suicidal self-injury,NSSI)行为的关系及预防对策。方法114例2021年1月-2023年1月南通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青少年抑郁症患者,依据是否伴有NSSI分为伴有NSSI组(59例)和不伴有NSSI组(55例)。统... 目的分析青少年抑郁症与非自杀性自伤(non-suicidal self-injury,NSSI)行为的关系及预防对策。方法114例2021年1月-2023年1月南通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青少年抑郁症患者,依据是否伴有NSSI分为伴有NSSI组(59例)和不伴有NSSI组(55例)。统计青少年抑郁症患者NSSI的单因素,并分析其高危因素。结果伴有NSSI组与不伴有NSSI组有无焦虑、抑郁程度、有无童年家庭功能不全、有无童年虐待、是否受过校园欺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焦虑、重度抑郁、有童年家庭功能不全、有童年虐待、受过校园欺凌是青少年抑郁症患者NSSI的独立高危因素(P<0.05)。结论青少年抑郁症患者NSSI的高危因素包括有焦虑、重度抑郁、有童年家庭功能不全、有童年虐待、受过校园欺凌等,临床可据此给予青少年抑郁症患者针对性预防对策,以减少青少年抑郁症患者NSSI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 抑郁症 非自杀性自伤行为 高危因素 预防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积极反刍思维训练对青少年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抑郁症患者情绪调节策略的影响 被引量:2
8
作者 蔡珊 徐柳柳 +1 位作者 周琳 杨潇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CAS 2024年第2期131-135,共5页
目的:探讨积极反刍思维训练对青少年抑郁症患者非自杀性自伤行为(NSSI)及情绪调节策略的干预效果。方法:纳入南京脑科医院2021年3月至2022年6月有NSSI青少年抑郁症患者167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84)和干预组(n=83)。对照组实施... 目的:探讨积极反刍思维训练对青少年抑郁症患者非自杀性自伤行为(NSSI)及情绪调节策略的干预效果。方法:纳入南京脑科医院2021年3月至2022年6月有NSSI青少年抑郁症患者167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84)和干预组(n=83)。对照组实施精神科常规治疗及护理;干预组除常规治疗护理措施外,实施积极反刍思维训练。采用SPSS22.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采用t检验比较差异,计算Cohen’s D值估计差异效应量。结果:干预后干预组积极反刍思维、情感表达、自我负强化、表达抑制、认知重评策略分量表得分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情感表达、自我负强化、认知重评分量表Cohen’s D值达到中等效应(0.5≤D≤0.8);干预后3个月,干预组各量表分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Cohen’s D值均有提升,认知重评策略分量表达到较大效应(D>0.8),积极反刍思维、情感表达、利己社交、自我负强化、表达抑制分量表达到中等效应(0.5≤D≤0.8),消极反刍思维分量表减分值效应较小(0.2≤D≤0.5)。结论:积极反刍思维训练有利于改善青少年抑郁症患者情绪调节策略,减少非自杀性自伤行为,且随着时间推移,效应逐步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 抑郁症 非自杀性自伤行为 反刍思维 情绪调节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年抑郁症患者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及其动机的影响因素 被引量:3
9
作者 李莉 唐麟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66-470,共5页
目的探讨成年抑郁症患者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及其动机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法选择2023年1~6月本院收治成年抑郁症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临床信息,评估其孤独感、挫败感及自伤动机,统计分析患者非自杀性自伤(non-suici... 目的探讨成年抑郁症患者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及其动机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法选择2023年1~6月本院收治成年抑郁症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临床信息,评估其孤独感、挫败感及自伤动机,统计分析患者非自杀性自伤(non-suicidal self-injury,NSSI)行为及动机的影响因素。结果年龄、ULS-8评分、DS评分、婚姻情况、就业情况均为导致成年抑郁症患者存在NSSI的影响因素(P<0.05)。ULS-8评分、DS评分、婚姻情况(丧偶/离异)、就业情况均为导致成年抑郁症患者存在NSSI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ULS-8评分是患者以“情绪调节”为NSSI动机的独立危险因素,年龄、DS评分、就业情况(无业)是患者以“人际界限”为NSSI动机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成年抑郁症患者存在NSSI及NSSI动机的影响因素众多,且不同NSSI动机的影响因素各不相同,临床应通过详细调查明确患者实施NSSI的主要动机及相关影响因素,以为患者拟定针对性的干预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症 非自杀性自伤行为 自伤行为动机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童年创伤、心理灵活性与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关系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苑 董丽 《当代护士(上旬刊)》 2024年第5期127-131,共5页
目的探讨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童年创伤、心理灵活性与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关系。方法选取2023年3月—7月山东省某精神卫生中心儿童青少年病房收治的330例抑郁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问卷(Adolescent Non-suicidal ... 目的探讨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童年创伤、心理灵活性与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关系。方法选取2023年3月—7月山东省某精神卫生中心儿童青少年病房收治的330例抑郁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问卷(Adolescent Non-suicidal Self-injury Assessment Questionnaire,ANSAQ)评分将其分为自伤组(得分≥1分,n=207)和无自伤组(得分<1分,n=123),比较两组的一般资料、童年期创伤问卷-简版(Childhood Trauma Questionnaire-Short Form,CTQ-SF)评分、中文版承诺行动问卷(Commitment Action Questionnaire-Chinese Version,CAQ-C)评分。采用Spearman相关系数分析童年创伤、心理灵活性与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自伤行为的相关性,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影响因素。结果自伤组单亲家庭患者比例高于无自伤组(P<0.05)。自伤组CTQ-SF量表中的情感虐待、躯体虐待、情感忽视、躯体忽视评分及总分均高于无自伤组(P<0.05)。自伤组CAQ-C量表中的积极维度评分及总分低于无自伤组(P<0.05),消极维度评分高于无自伤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单亲家庭、情感虐待、躯体虐待、情感忽视、躯体忽视和消极均是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自伤行为的危险因素(P<0.05),积极是其保护因素(P<0.05)。结论童年创伤、心理灵活性低与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出现非自杀性自伤存在明显相关性,此外,单亲家庭也是导致患者出现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抑郁障碍 童年创伤 心理灵活 非自杀性自伤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少年抑郁症患者人格特征与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相关性分析
11
作者 董晓杰 王鹏 +2 位作者 马俊华 王牮 鄢传东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0期2848-2853,共6页
目的探讨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的人格特征与非自杀性自伤行为之间的相关性,以增进对抑郁症患者心理健康风险的理解。方法研究于2021年9月至2023年9月在武汉市精神卫生中心进行,共纳入138例首发中重度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将患者分为无自伤自杀... 目的探讨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的人格特征与非自杀性自伤行为之间的相关性,以增进对抑郁症患者心理健康风险的理解。方法研究于2021年9月至2023年9月在武汉市精神卫生中心进行,共纳入138例首发中重度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将患者分为无自伤自杀行为组(n=25)、非自杀性自伤(NSSI)组(n=78)和自杀未遂(SA)组(n=35)。通过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24以及其他心理评估工具,收集一般资料和神经质人格得分、负性生活事件、情绪状态、社会心理因素等数据。采用统计学方法进行相关性和回归分析研究人格特征与非自杀性自伤行为之间的关系。结果无自伤自杀行为组、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组和自杀行为组在内外倾向、精神质、神经质和掩饰性等人格特征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且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组和自杀行为组的评分普遍高于无自伤自杀行为组(P<0.05);自伤行为评分在这三组中也有显著差异,尤其是自杀行为组评分最高,但在生活事件评分方面则无显著差异;焦虑、抑郁、童年期创伤、应激生活事件和自尊方面的评分在三组间均有显著差异,其中自杀行为组在焦虑、抑郁、童年期创伤和应激生活事件评分上最高,但在自尊评分上最低(P<0.05);内外倾向、精神质、神经质和掩饰性与非自杀性自伤行为显著相关,且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这些因素以及焦虑、抑郁、童年期创伤、应激生活事件和自尊是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独立影响因素,且内外倾向的最佳预测阈值为-10.5%。结论研究揭示了青少年抑郁症患者人格特征与非自杀性自伤行为之间的相关性。对于临床实践和干预策略,了解这些关系有助于更好地识别高风险群体并提供个性化的心理健康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 抑郁症 人格特征 非自杀性自伤行为 相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期虐待对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影响:心理弹性和抑郁情绪的链式中介作用 被引量:4
12
作者 段登艾 张志雄 +3 位作者 王维 张勇辉 张轶杰 谷樟林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5-99,共5页
目的:探讨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儿童期虐待与非自杀性自伤行为(NSSI)的关系。方法: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24项评分、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问卷、心理弹性量表和儿童期虐待问卷对云南省精神病医院住院治疗的213例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进行... 目的:探讨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儿童期虐待与非自杀性自伤行为(NSSI)的关系。方法: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24项评分、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问卷、心理弹性量表和儿童期虐待问卷对云南省精神病医院住院治疗的213例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进行调查。结果:儿童期虐待对NSSI行为具有正向预测作用[β(95%CI)=0.112(0.076~0.148),P<0.001],儿童期虐待对心理弹性存在负向预测作用[β(95%CI)=-0.459(-0.629~-0.289),P<0.001],对抑郁情绪存在正向预测作用[β(95%CI)=0.100(0.027~0.172),P<0.001];儿童期虐待、心理弹性、抑郁情绪同时对NSSI行为存在预测作用[β(95%CI)=0.047(0.012~0.082),-0.064(-0.093~-0.034)和0.201(0.127~0.275),P<0.001]。心理弹性在儿童期虐待与NSSI行为之间的中介效应值(95%CI)为0.029(0.015~0.051),占总效应的25.89%;抑郁情绪在儿童期虐待与NSSI行为之间的中介效应值(95%CI)为0.020(0.006~0.040),占总效应的17.86%;心理弹性和抑郁情绪在儿童期虐待与NSSI行为之间的链式中介效应值(95%CI)为0.016(0.009~0.028),占总效应的14.29%。结论:心理弹性和抑郁情绪在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儿童期虐待对NSSI的影响中起到链式中介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期虐待 非自杀性自伤行为 心理弹 抑郁障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少年抑郁症患者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发生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与应用 被引量:1
13
作者 申红 陈兆红 季金杰 《当代护士(中旬刊)》 2024年第6期135-139,共5页
目的根据青少年抑郁症患者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发生危险因素构建风险预测模型,并评价模型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本院2021年1月—2022年6月收治的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共200例为训练集,选择本院2022年7月—12月收治的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共50例为验证... 目的根据青少年抑郁症患者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发生危险因素构建风险预测模型,并评价模型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本院2021年1月—2022年6月收治的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共200例为训练集,选择本院2022年7月—12月收治的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共50例为验证集,统计训练集有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患者例数,通过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青少年抑郁症患者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发生的危险因素,结合回归分析结果构建风险预测模型,并采用模型对验证集患者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发生风险实施评估,检验其预测效果。结果训练集有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患者共46例,发生率为23.00%;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得到,青少年抑郁症患者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发生影响因素有抑郁程度、童年创伤/校园欺凌经历、存在睡眠障碍、同伴排斥/歧视、强冲动性、青少年生活事件中重度影响(P<0.05);结合回归分析拟合青少年抑郁症患者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发生风险预测模型的回归方程,Hosmer-Lemeshow检验(H-L检验)显示,P=0.14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OC曲线下面积为0.901,95%CI为0.872~0.924,当最佳风险截断值达到48.39%时,模型灵敏度为0.827,特异度为0.884,约登指数为0.711;外部验证显示,模型准确预测值为84.00%,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76.92%、86.49%,Kappa系数值为0.604。结论青少年抑郁症患者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发生风险较高,且其发生危险因素复杂,研究构建的青少年抑郁症患者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发生风险预测模型能有效预测风险,可实现对高危患者的有效区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症 青少年 非自杀性自伤行为 危险因素 风险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少年“理想-现实”自我差异对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影响:有调节的中介模型 被引量:2
14
作者 赵亚楠 张兴慧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24年第1期103-107,共5页
目的:探讨青少年“理想-现实”自我差异对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影响以及反刍思维和心理弹性在二者中的作用。方法:使用青少年“理想-现实”自我差异量表、青少年心理弹性量表、反刍思维量表以及青少年自我伤害行为问卷对470名中学生进行... 目的:探讨青少年“理想-现实”自我差异对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影响以及反刍思维和心理弹性在二者中的作用。方法:使用青少年“理想-现实”自我差异量表、青少年心理弹性量表、反刍思维量表以及青少年自我伤害行为问卷对470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1青少年“理想-现实”自我差异、反刍思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两两显著正相关(r=0.21~0.50,P<0.01),心理弹性与青少年“理想-现实”自我差异、反刍思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均呈显著负相关(r=-0.50~-0.28,P<0.01);2青少年“理想-现实”自我差异可显著正向预测非自杀性自伤行为(β=0.19,P<0.001),并且反刍思维在二者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中介效应量为0.16;③心理弹性在中介作用的后半段起调节作用(β=-0.17,P<0.001),即随着心理弹性的提高,反刍思维对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正向预测作用减弱(心理弹性低分组β=0.43,P<0.001 vs心理弹性高分组β=0.09,P>0.05)。结论:青少年“理想-现实”自我差异不仅可以直接预测非自杀性自伤行为,还可通过反刍思维间接对非自杀性自伤行为产生影响,心理弹性在这一中介作用的后半段起调节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想-现实”自我差异 心理弹 反刍思维 非自杀性自伤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少年抑郁症患者脑影像学特征与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薛延庆 侯延彬 阮列敏 《现代实用医学》 2024年第7期911-914,F0003,共5页
非自杀性自伤(non-suicidal self-injury,NSSI)是指个体在没有自杀意图且没有明确的社会或者文化认可目的下,所采取的直接、故意、反复的自我损害。关于NSSI的神经生物学机制,尤其是与大脑发展和功能相关的机制研究仍然处于早期阶段[1]... 非自杀性自伤(non-suicidal self-injury,NSSI)是指个体在没有自杀意图且没有明确的社会或者文化认可目的下,所采取的直接、故意、反复的自我损害。关于NSSI的神经生物学机制,尤其是与大脑发展和功能相关的机制研究仍然处于早期阶段[1]。近年来,磁共振成像(MRI)技术在识别和研究抑郁症患者脑部结构和功能变化方面取得了显著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症 非自杀性自伤行为 海马 杏仁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活技能训练联合情感技能训练预防青少年抑郁障碍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及改善手机社交媒体依赖的价值
16
作者 潘亚平 陈燕娣 魏红辉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CAS 2024年第4期314-316,共3页
目的:探讨生活技能训练(living skill training,LST)联合情感技能训练(emotional skill training,EST)预防青少年抑郁障碍非自杀性自伤(non-suicidal self-injury,NSSI)行为及改善手机社交媒体依赖的价值。方法:纳入2020年1月至2022年1... 目的:探讨生活技能训练(living skill training,LST)联合情感技能训练(emotional skill training,EST)预防青少年抑郁障碍非自杀性自伤(non-suicidal self-injury,NSSI)行为及改善手机社交媒体依赖的价值。方法:纳入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就诊于本院的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143例,按照护理方案分为观察组(n=57)和对照组(n=86),观察组予LST联合EST护理,对照组予LST护理,对比护理前后自我伤害行为量表评分、手机社交媒体依赖评分及纽卡斯尔护理满意度量表评分并分析。结果:护理后,两组忧郁孤独、攻击违纪、自残、退缩与自我批评评分及总分均下降,且观察组忧郁孤独、攻击违纪、自残、退缩与自我批评评分及总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突显性、社交增益、强迫性、冲突性及戒断性评分均下降,且观察组突显性、社交增益、强迫性及戒断性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关心与爱护、技术与责任、指导与支持评分及总分上升,且观察组关心与爱护、技术与责任、指导与支持评分及总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LST联合EST可改善青少年抑郁障碍状和手机社交媒体依赖情况,预防NSSI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抑郁障碍 生活技能训练 情感技能训练 非自杀性自伤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自杀性自伤行为青少年患者反刍思维与生活满意度的调查 被引量:1
17
作者 陈小寒 吴开文 +1 位作者 黄惠君 陈剑英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24年第9期50-53,共4页
目的以反刍思维和生活满意度量表测验工具为依托,调查非自杀性自伤行为青少年患者关于反刍思维与生活满意度的现状,为分析相关因素和制订积极的心理干预方案提供参考资料。方法采用积极和消极反刍思维量表(positive and negative rumina... 目的以反刍思维和生活满意度量表测验工具为依托,调查非自杀性自伤行为青少年患者关于反刍思维与生活满意度的现状,为分析相关因素和制订积极的心理干预方案提供参考资料。方法采用积极和消极反刍思维量表(positive and negative rumination scale,PANRS)和青少年学生总体生活满意度量表(adolescent students’life satisfaction scale,ASLSS)作为评价工具,对2022年11月—2023年5月福州某三甲精神病院心理科住院的30例有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青少年患者(研究组)与无自杀性自伤行为正常在校学习的青少年作为对照组进行测评,对量表结果进行分析与探讨。结果研究组积极因子(享受快乐和积极应对)评分低于对照组,消极因子(抑制快乐、否定自我、消极归因)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总体生活满意度评分为(119.00±36.19)分,低于对照组的(156.00±34.6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自杀性自伤行为青少年患者存在明显的积极反刍思维缺陷,较强的消极反刍思维,严重影响青少年对生活满意的程度。可以通过制订提高积极的反刍思维的干预措施有利于提高青少年未来生活的积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自杀性自伤行为 反刍思维 生活满意度 心理干预 青少年 抑郁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青少年抑郁症患者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风险因素 被引量:2
18
作者 杨丽君 钱国红 《罕少疾病杂志》 2024年第2期33-35,共3页
目的探讨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发生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危险因素及防护措施,为临床防治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采集2017年5月-2023年2月于郑州市第九人民医院进行治疗的55例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存在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分为存在... 目的探讨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发生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危险因素及防护措施,为临床防治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采集2017年5月-2023年2月于郑州市第九人民医院进行治疗的55例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存在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分为存在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组(23例)与不存在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组(32例)。比较两组患者抑郁评分,采用单因素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青少年抑郁症患者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危险因素。结果存在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组患者负性情绪、负性自尊、快感缺乏、效率低下、人际问题评分及总评分均高于不存在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组(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存在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组学习压力较大、经历过校园霸凌、家庭关系较差、合并焦虑、重度抑郁患者占比显著高于不存在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学习压力较大、经历过校园霸凌、家庭关系较差、合并焦虑、重度抑郁均为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发生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危险因素(OR=2.34、2.22、2.04、1.41、1.75,P<0.05)。结论学习压力较大、经历过校园霸凌、家庭关系较差、合并焦虑、重度抑郁均为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发生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危险因素,可针对上述因素制定相关临床措施,预防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发生非自杀性自伤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症 青少年 非自杀性自伤行为 风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童年创伤对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影响:人际关系与经验回避的链式中介作用
19
作者 贾鹏 王维勋 《精神医学杂志》 2024年第4期382-386,共5页
目的探究童年创伤和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两者之间的关系,以及人际关系与经验回避在两者之间的链式中介作用。方法采用童年创伤问卷(CTQ-SF)、人际关系量表(IRS)、接纳与行动问卷(AQQ-Ⅱ)以及青少年自伤行为问卷(ANSAQ)对山东省某中学... 目的探究童年创伤和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两者之间的关系,以及人际关系与经验回避在两者之间的链式中介作用。方法采用童年创伤问卷(CTQ-SF)、人际关系量表(IRS)、接纳与行动问卷(AQQ-Ⅱ)以及青少年自伤行为问卷(ANSAQ)对山东省某中学395名初中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相关分析结果显示,CTQ-SF评分与AQQ-Ⅱ、ANSAQ评分均呈正相关(P<0.001),IRS评分与CTQ-SF、AQQ-Ⅱ、ANSAQ评分均呈负相关(P<0.001),AQQ-Ⅱ评分与ANSAQ评分呈正相关(P<0.001)。中介模型分析表明,童年创伤对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有直接效应,人际关系、经验回避在童年创伤和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两者间有单独中介作用,人际关系-经验回避有链式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分别占总效应的19.811%、7.547%、20.755%。结论人际关系和经验回避在童年创伤与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之间存在链式中介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童年创伤 人际关系 经验回避 青少年 非自杀性自伤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积极反刍思维的内观疗法对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干预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邓英莲 《临床护理杂志》 2024年第3期22-24,共3页
目的探讨基于积极反刍思维的内观疗法对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NSSI)的干预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3月-2023年9月我院收治的NSSI患者8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42例。对照组予以常规干预措施,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 目的探讨基于积极反刍思维的内观疗法对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NSSI)的干预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3月-2023年9月我院收治的NSSI患者8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42例。对照组予以常规干预措施,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以基于积极反刍思维的内观疗法干预。比较两组干预前后焦虑及抑郁[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冲动情绪[Barratt冲动量表(BIS-11)]、自我伤害行为及社会功能[社会功能评定量表(SSPI)]。结果两组干预后HAMA、HAMD评分及BIS-11、自我伤害行为筛选量表评分均下降,且试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SSPI评分升高,且试验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基于积极反刍思维的内观疗法应用于NSSI青少年中,能减轻其焦虑、抑郁、冲动情绪,减少自我伤害行为,提高社会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自杀性自伤行为 积极反刍思维 内观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