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T灌注成像诊断颈内动脉闭塞颅内外血管旁路移植术后高灌注一例
1
作者 申强 谌燕飞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3年第4期210-211,216,共3页
患者男,55岁。因“右侧肢体无力1个月”于2012年5月23日收入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患者于入院前1个月无明显诱因突然出现右侧肢体无力,伴言语不清;入院体检:意识清楚,言语欠流利,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
关键词 动脉闭塞性疾病 颈内动脉 颅内外血管旁路移植术 高灌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内外血管旁路移植术与颅内支架置入术治疗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2
2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71-71,共1页
目前对于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tic disease,ICAD)的血管重建方法为颅内外血管旁路移植术(extracranial-intracranial bypass,EC-IC)和颅内支架置入术(intracranial stenting,ICS)。美国研究者Wilson... 目前对于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tic disease,ICAD)的血管重建方法为颅内外血管旁路移植术(extracranial-intracranial bypass,EC-IC)和颅内支架置入术(intracranial stenting,ICS)。美国研究者Wilson等采用队列研究,比较了两种术式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及预后功能状态等方面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旁路移植术 内支架置入术 硬化性狭窄 动脉粥样 内外 疗效 治疗 Wils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内外血管旁路移植术在颈内动脉巨大动脉瘤夹闭术中的应用一例 被引量:1
3
作者 盖延廷 张寒冰 +3 位作者 吕忠中 吕晓敏 刘春 宋冬雷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4年第7期368-370,共3页
患者男,55岁,因发现颅内动脉瘤40 d于2014年2月7日收住上海德济医院脑血管病中心。患者在2013年11月30日因交通事故致头部外伤,昏迷2 d后清醒,醒后诉右眼失明,3周后康复出院。2013年12月28日患者出现头痛,头部MRI检查提示右侧颈... 患者男,55岁,因发现颅内动脉瘤40 d于2014年2月7日收住上海德济医院脑血管病中心。患者在2013年11月30日因交通事故致头部外伤,昏迷2 d后清醒,醒后诉右眼失明,3周后康复出院。2013年12月28日患者出现头痛,头部MRI检查提示右侧颈内动脉床突上段动脉瘤。体格检查:患者意识清楚,问答切题,右侧瞳直径为5 mm,无光感,直接光反应消失,间接光反应存在,眼底视乳头苍白,左侧瞳孔直径3 mm,国际标准视力表为1.0,直接及间接光反应敏感,眼底正常,视野正常。右眶及颞部可闻及吹风样杂音,压迫颈动脉后杂音消失。眼球各向活动正常,其他脑神经检查无阳性发现,四肢感觉、肌力正常。头部CT提示右基底池不规则高密度影,边界清楚,朝侧裂方向生长,瘤壁无钙化。头部MRI检查T1和T2加权像提示右鞍旁有约直径3 cm血管流空影,邻近中脑及颞叶海马区,瘤内有少量血栓形成(图1,2)。全脑DSA提示右颈内动脉终末端巨大动脉瘤,呈哑铃状,三维重组影像也未显示出瘤颈,瘤体朝上、外、后方向生长,包绕右侧大脑中动脉。同时发现右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CCF),经同侧岩上窦向乙状窦回流,经海绵间窦、对侧岩上窦向左侧乙状窦引流(图3);右侧中颅底硬脑膜动静脉瘘(DAVF),颌内动脉供血,向翼窝静脉丛引流(图4)。行右侧颈内动脉球囊闭塞试验(BOT),患者不能耐受(图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旁路移植术 颈内动脉巨大动脉瘤 夹闭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T灌注成像的颅内外动脉旁路移植术在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应用 被引量:12
4
作者 段鸿洲 李良 +4 位作者 邱建星 张扬 伊志强 张家湧 鲍圣德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13年第2期110-115,共6页
目的探讨脑CT灌注成像在指导及评价颅内外动脉旁路移植术(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搭桥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作用。方法 2008年1月~2011年12月,43例有临床缺血表现的单侧颈内动脉闭塞或大脑中动脉闭塞或大脑中动脉高度狭窄,术前进行... 目的探讨脑CT灌注成像在指导及评价颅内外动脉旁路移植术(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搭桥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作用。方法 2008年1月~2011年12月,43例有临床缺血表现的单侧颈内动脉闭塞或大脑中动脉闭塞或大脑中动脉高度狭窄,术前进行脑血管造影及脑CT灌注成像,选取感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ROI),测量并评估多个ROI区域以下指标的平均值:相对脑血流量(relative cerebral blood flow,rCBF)、脑血容量(relative cerebral blood volume,rCBV)、平均通过时间(relative mean transmit time,rMTT)及达峰值时间(relative time to peak,rTTP),结合患者临床表现及脑血流评估结果,选取有手术适应证的患者进行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搭桥手术。手术后复查脑血管造影及脑CT灌注成像,测量术后rCBF、rCBV、rMTT、rTTP。术后对患者进行长期随访并应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对患者手术前后神经功能状态进行评估。结果①43例均顺利进行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搭桥术,术后造影42例(97.7%)吻合口通畅,术后NIHS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降低(术前3.67±1.02,术后1周3.30±0.89,术后3个月2.88±0.96,术后12个月2.34±1.02,与术前相比,t=2.634,P=0.012,t=5.373,P=0.000,t=7.342,P=0.000),随访期间未再出现与患侧相关的脑卒中。②43例手术前后脑CT灌注成像结果显示,术前患侧rCBF较健侧明显降低[(31.37±9.29)ml.100g-1.min-1 vs.(45.41±6.91)ml.100g-1.min-1,t=-7.921,P=0.000],rMTT、rTTP较健侧明显升高[rMTT(11.32±3.19)s vs.(8.43±1.95)s,t=5.754,P=0.000;rTTP(3.71±1.22)s vs.(2.03±0.87)s,t=9.889,P=0.000],rCBV与健侧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1周患侧rCBF较术前明显升高[术后(44.05±10.24)ml.100g-1.min-1,t=-7.273,P=0.000],rCBV与术前差异无显著性(P>0.05),rMTT、rTTP较术前明显降低[rMTT术后(8.16±1.99)s,t=7.743,P=0.000;rTTP术后(1.88±1.29)s,t=7.333,P=0.000]。手术后患侧以上指标与健侧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脑CT灌注成像能够良好地评估颈动脉闭塞、大脑中动脉闭塞或严重狭窄患者的脑血流状态,基于脑CT灌注成像结果筛选脑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患者进行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搭桥术,可以改善此类患者的脑血流、临床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外动脉旁路移植术 血管障碍 脑CT灌注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内外旁路移植术治疗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巨大动脉瘤 被引量:6
5
作者 孙玉明 张永力 +1 位作者 石祥恩 刘方军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1年第10期577-580,共4页
目的探讨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巨大动脉瘤的手术方法和影响疗效因素。方法 2008年7月至2010年10月共收治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巨大动脉瘤12例,其中多发3例,均行颅内外高流量旁路移植术及动脉瘤孤立术。移植血管为大隐静脉6例,桡动脉6例。供血动... 目的探讨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巨大动脉瘤的手术方法和影响疗效因素。方法 2008年7月至2010年10月共收治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巨大动脉瘤12例,其中多发3例,均行颅内外高流量旁路移植术及动脉瘤孤立术。移植血管为大隐静脉6例,桡动脉6例。供血动脉为颈外动脉主干10例,颌内动脉2例。受血动脉为大脑中动脉颞干11例,颈内动脉眼动脉段1例。结果术后随访0.5~2.7年,按GOS评分,11例恢复良好,1例重残。影像学复查示移植血管通畅10例,闭塞2例(其中1例为二次手术后闭塞)。结论颅内外高流量血管旁路移植术+动脉瘤孤立术是治疗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巨大动脉瘤的理想方法,尤其是对于较年轻的患者;合理选择供血动脉、移植血管和受血动脉,加强围手术期的监护和处理,保证移植血管的通畅,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瘤 颈内动脉 海绵窦段 颅内外血管旁路移植术 孤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缺血性脑血管病应用颅内外旁路移植术治疗的效果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朱骏 赵建华 +2 位作者 王超 瞿准 钱忠心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20年第18期1962-1964,共3页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应用颅内外旁路移植术治疗的效果。方法回顾性选择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上海市公利医院收治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共29例,均采用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分支吻合术(STA-MCA)治疗。评价疗效、术前和术后3个月改良Ran...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应用颅内外旁路移植术治疗的效果。方法回顾性选择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上海市公利医院收治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共29例,均采用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分支吻合术(STA-MCA)治疗。评价疗效、术前和术后3个月改良Rankin评分以及吻合口通畅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29例患者均顺利完成吻合,其中20例显效,9例有效,0例无效,总显效率为68.97%。术前患者改良Rankin评分为(2.86±0.57)分,术后3个月改良Rankin评分为(1.24±0.25)分,术后3个月改良Rankin评分显著低于术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5.811,P=0.005)。术后10 d和3个月行CT灌注成像复查时的吻合口通畅率均为100.00%(29/29)。所有患者无硬膜下血肿、术后脑缺血、切口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结论颅内外旁路移植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效果好,有助于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值得临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血管 内外旁路移植术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应用CT灌注成像的颅内外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的效果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宁同波 崔皓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16年第21期3269-3272,共4页
目的探讨应用CT灌注成像的颅内外动脉旁路移植术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12月入院的8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头颅CT平扫的颅内外动脉旁路移植术,实验组则给予CT灌注成像的颅... 目的探讨应用CT灌注成像的颅内外动脉旁路移植术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12月入院的8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头颅CT平扫的颅内外动脉旁路移植术,实验组则给予CT灌注成像的颅内外动脉旁路移植术,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相关CT参数与6个月NIHSS随访结果。结果实验组患者术后一周rCBF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rCBV、rMTT与rTTP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患者术后6个月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2.27±0.39)vs.(2.88±0.4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应用CT灌注成像的颅内外动脉旁路移植术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治疗效果显著,具有借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血管 CT灌注成像 内外动脉旁路移植术 随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内巨大动脉瘤治疗的策略——血管旁路移植术
8
作者 毛颖 朱巍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1年第6期281-283,共3页
颅内巨大动脉瘤是指直径〉2.5cm的一种特殊类型的动脉瘤。在临床上,巨大动脉瘤虽仍可分为破裂动脉瘤和未破裂动脉瘤,但后者的年破裂率显著高于直径〈1.0cm的动脉瘤(年破裂率为0.5%~1%),且破裂后病死率高。在确诊的颅内巨大... 颅内巨大动脉瘤是指直径〉2.5cm的一种特殊类型的动脉瘤。在临床上,巨大动脉瘤虽仍可分为破裂动脉瘤和未破裂动脉瘤,但后者的年破裂率显著高于直径〈1.0cm的动脉瘤(年破裂率为0.5%~1%),且破裂后病死率高。在确诊的颅内巨大动脉瘤患者中,年出血率达8.6%,5年内的出血率〉4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动脉瘤 血管旁路移植术 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内动脉旁路移植、内膜剥脱同期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一例
9
作者 李京宏 王凤林 +3 位作者 刘鹏 尚学斌 李建新 景肖玲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CAS 2003年第2期160-160,共1页
关键词 颈内动脉旁路移植术 颈内动脉内膜剥脱术 同期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冠状动脉造影 二维超声心动图 血管多发性狭窄 心绞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内外血管吻合术在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
10
作者 郭睿 李牧 《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 2005年第8期613-615,共3页
颅内外血管吻合术首先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虽然1985年国际颅外/颅内旁路术研究否定了颅内外血管吻合术在治疗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方面的作用,但近年来仍有很多学者热衷于这种血管吻合术,并将其广泛应用于脑血管病的治疗。文章综述... 颅内外血管吻合术首先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虽然1985年国际颅外/颅内旁路术研究否定了颅内外血管吻合术在治疗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方面的作用,但近年来仍有很多学者热衷于这种血管吻合术,并将其广泛应用于脑血管病的治疗。文章综述了这一技术在适应证和术式等方面的新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吻合术 血管疾病 内外血管吻合术 动脉粥样硬化性 20世纪 旁路 适应证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硬膜-动脉-颞肌血管融通术治疗前循环急性脑缺血效果观察
11
作者 吴卫江 徐杰 +7 位作者 马思原 房文峰 支宏 王泳 朴炫羽 赵卫祥 戈纯 黄丽丽 《中国医药科学》 2024年第16期4-8,共5页
目的 对现有颅内外血管间接吻合术进行改进,与传统方法比较其疗效的优越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江南大学附属医院2012年1月至2020年10月收治的48例亚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24例。观察组将... 目的 对现有颅内外血管间接吻合术进行改进,与传统方法比较其疗效的优越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江南大学附属医院2012年1月至2020年10月收治的48例亚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24例。观察组将充分剥离外膜后的颞浅动脉顶支游离端植入分离后的侧裂岛环沟上沟,将颞筋膜分离后的颞肌植入岛环沟下沟,颞筋膜贴敷于剥离蛛网膜后的脑表面,对照组为单纯颞肌贴敷。随访比较两组美国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梗死面积及CT脑灌注成像(CTP)数据。结果 观察组NHISS评分、梗死面积和CTP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改进后血管融通术式有利于颅内外侧支吻合的建立,扩大了供受体接触面积,提升缺血脑组织血流储备,改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外血管旁路 脑缺血 间接吻合术 颞肌贴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搭桥术后静脉移植血管疾病的新型风险标志物和风险预测 被引量:3
12
作者 李杰 高静 李玉明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1258-1260,共3页
静脉移植血管疾病(SVGD)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后发生的一种特殊类型血管疾病,它的发生严重影响CABG术近、远期效果,增加了心脏主要不良事件发生町能性。明确SVGD风险预测因素,对于SVGD高危人群识别以及靶向预防和治疗的实... 静脉移植血管疾病(SVGD)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后发生的一种特殊类型血管疾病,它的发生严重影响CABG术近、远期效果,增加了心脏主要不良事件发生町能性。明确SVGD风险预测因素,对于SVGD高危人群识别以及靶向预防和治疗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现综述国内外报道SVGD的新型风险标志物研究进展,为SVGD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静脉移植血管疾病 风险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