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30篇文章
< 1 2 5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Neuroform EZ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中远期安全性和有效性分析 被引量:8
1
作者 倪恒 刘圣 +3 位作者 赵林波 贾振宇 曹月洲 施海彬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537-541,共5页
目的评价Neuroform EZ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的中远期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4月至2018年12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Neuroform EZ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的连续104例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 目的评价Neuroform EZ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的中远期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4月至2018年12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Neuroform EZ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的连续104例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患者临床和影像学资料。重点分析动脉瘤特征、术后即刻和进展性闭塞率、围手术期并发症及临床随访结果。结果共104例患者116枚眼动脉段动脉瘤接受治疗,其中16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根据眼动脉段动脉瘤Krisht分型,上侧型36枚,后侧型32枚,内侧型41枚,外侧型7枚。支架辅助弹簧圈填塞治疗均获成功。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为2.9%,均为小血栓栓塞事件。术后即刻造影显示动脉瘤完全闭塞60枚(51.7%),近全闭塞54枚(46.6%),部分闭塞2枚(1.7%)。89例患者93枚动脉瘤接受平均(7.6±5.4)个月造影随访,首次随访造影显示完全闭塞率进展至92.5%(86枚),未见迟发性支架内狭窄。动脉瘤复发3枚(3.2%),均再次接受弹簧圈栓塞后达到完全闭塞。96例(92.3%)患者临床随访平均(18.5±11.2)个月,其中95例(99.0%)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为0~2分,远期预后良好。结论 Neuroform EZ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安全有效,中远期随访中可提供更稳定闭塞率,且未见支架内再狭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 Neuroform EZ支架 弹簧圈栓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内介入治疗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的临床效果分析
2
作者 王伟丰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17年第11期2060-2061,共2页
目的探究血管内介入治疗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济源市人民医院收治的31例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患者,均实施血管内介入治疗,并依据肿瘤直径选择行单纯弹簧圈栓塞术或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观察术中情况,并随访12... 目的探究血管内介入治疗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济源市人民医院收治的31例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患者,均实施血管内介入治疗,并依据肿瘤直径选择行单纯弹簧圈栓塞术或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观察术中情况,并随访12个月统计患者视力恢复、并发症、动脉瘤闭塞情况。结果 31例患者通过造影检查共发现36枚动脉瘤,其中瘤颈直径<2 mm 3枚,≥2 mm 33枚,视术中情况使用25枚支架,支架均成功释放至动脉瘤内,其中3枚出现支架移位,术中产生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1例,经及时发现并行栓塞治疗后无脑疝等并发症发生;经12个月随访,视力恢复正常者29例、视野缺损者1例、单纯偏盲者1例;动脉瘤完全闭塞30枚,大部分闭塞4枚,小部分闭塞2枚,且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治疗者动脉瘤完全闭塞比例高于单纯弹簧圈栓塞术,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动脉瘤复发1例,均为单纯弹簧圈栓塞术治疗者。结论对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患者应用血管内介入治疗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介入治疗 弹簧圈栓塞术 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 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血管内治疗进展 被引量:4
3
作者 王昆 李真保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47-50,共4页
目前对于脑动脉瘤的介入治疗进展迅速,但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的治疗仍是目前的治疗难点之一。本文就介入治疗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的技术现状与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 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 介入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内介入治疗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的临床效果分析 被引量:4
4
作者 徐剑峰 谢晓东 +6 位作者 王朝华 张昌伟 张紫寅 范锋 胡利刚 徐丁 向守卫 《成都医学院学报》 CAS 2014年第1期18-21,共4页
目的探讨血管内介入治疗在颈内动脉段眼动脉段动脉瘤的应用与临床效果分析。方法同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13年1月本院神经外科实施的血管内介入治疗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11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51例,女性63例;年龄〈40岁... 目的探讨血管内介入治疗在颈内动脉段眼动脉段动脉瘤的应用与临床效果分析。方法同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13年1月本院神经外科实施的血管内介入治疗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11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51例,女性63例;年龄〈40岁者21例,40~60岁者42例,≥60岁者51例,平均(53.4±4.1)岁。结果本组共查见129枚动脉瘤(89枚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40枚例行单纯弹簧圈栓塞术)。随访12个月发现:动脉瘤完全闭塞、大部闭塞者、小部分闭塞者分别为109枚、12枚、8枚。x2检验结果显示: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组闭塞效果(91.0%VS70%;x2=9.356,P=0.009)及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s cale,mRS)评分(89.3%VS80.2%;x2=5.632,P=0.021)分别明显优于单纯弹簧圈栓塞治疗组。结论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安全、有效,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瘤体闭塞方面效果较好,能显著改善患者预后,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介入 血管内治疗 颈内动脉 动脉动脉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nterprise支架辅助栓塞治疗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7
5
作者 王朝华 谢晓东 +8 位作者 张昌伟 张紫寅 范锋 游潮 贺民 孙鸿 毛伯镛 刘翼 李浩 《海南医学》 CAS 2013年第11期1573-1576,共4页
目的探讨Enterprise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治疗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的方法、可行性及预后。方法共收集40例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患者,其中男性16例,女性24例,年龄21~70岁,平均52岁。Hunt-Hess分级评估:Ⅰ级9例;Ⅱ级15例;Ⅲ级9例;Ⅳ... 目的探讨Enterprise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治疗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的方法、可行性及预后。方法共收集40例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患者,其中男性16例,女性24例,年龄21~70岁,平均52岁。Hunt-Hess分级评估:Ⅰ级9例;Ⅱ级15例;Ⅲ级9例;Ⅳ级6例;Ⅴ级1例。36例患者使用Enterprise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治疗,4例行单纯弹簧圈栓塞术治疗,术后行眼动脉段动脉瘤3D-DSA造影,观察动脉瘤闭塞效果。术后随访患者24个月左右,应用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lasgow Outcome Scale,GOS)进行疗效评价。结果 40例眼动脉段动脉瘤完全闭塞37例,大部分闭塞2例,小部分闭塞1例。36枚Enterprise支架均被成功释放,4枚支架释放过程中出现移位现象,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术后35例无并发症;行单纯弹簧圈栓塞术治疗眼动脉段动脉瘤共4例,1例术后发生视力障碍,1例术后发生视野缺损、轻度残疾。统计分析显示:Enterprise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眼动脉段动脉瘤比行单纯弹簧圈栓塞术治疗发生较少并发症(χ2=4.512,P=0.041),且患者预后恢复优、GOS评分高(χ2=3.971,P=0.043)。结论应用血管内Enterprise支架辅助微弹簧圈栓塞治疗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闭塞效果好,术后并发症较少,患者预后恢复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动脉瘤 Enterprise支架 栓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的手术治疗 被引量:3
6
作者 李贞伟 姚鑫 +1 位作者 杨玉山 陈步东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11年第2期216-220,共5页
目的探讨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和床突间隙的解剖学特点及夹闭术技巧和预后。方法经翼点入路手术治疗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患者共13例(13个动脉瘤),包裹2例(2个动脉瘤),术中采用颅内外颈内动脉临时阻断方法。结果手术后经DSA或CTA检... 目的探讨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和床突间隙的解剖学特点及夹闭术技巧和预后。方法经翼点入路手术治疗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患者共13例(13个动脉瘤),包裹2例(2个动脉瘤),术中采用颅内外颈内动脉临时阻断方法。结果手术后经DSA或CTA检查显示,13例患者动脉瘤夹闭满意,载瘤动脉和远端动脉血流通畅;2例视力障碍患者手术后视力改善。手术后仅1例出现对侧肢体轻度偏瘫,无一例发生手术相关严重并发症。随访3~10个月(平均5个月),均恢复良好。结论经翼点入路辅助颅内外颈内动脉临时阻断是治疗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术中荧光造影可即时发现动脉瘤是否残留及载瘤动脉有无狭窄,从而指导手术医师调整动脉瘤夹位置而达到夹闭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颈内动脉 动脉 神经外科手术 脑血管造影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眶上外侧入路治疗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 被引量:4
7
作者 马超 孙青 +1 位作者 朱昀 王中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19年第8期356-359,共4页
目的探讨经眶上外侧入路手术治疗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的手术策略与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病例资料,其中多发动脉瘤4例,共计28个动脉瘤。动脉瘤破裂致蛛网膜下腔出血12例。根据术前影像对动脉瘤进行分型:Ⅰ... 目的探讨经眶上外侧入路手术治疗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的手术策略与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病例资料,其中多发动脉瘤4例,共计28个动脉瘤。动脉瘤破裂致蛛网膜下腔出血12例。根据术前影像对动脉瘤进行分型:Ⅰ型12例,Ⅱ型4例,Ⅲ型8例。均经眶上外侧入路手术治疗。结果动脉瘤直径≤5 mm 3个,>5~15 mm16个,>15~25 mm 7个,>25 mm 2个。夹闭23例,加固包裹1例。术后同侧视力下降与动眼神经麻痹2例,同侧视野偏盲1例。出院时GOS 5分22例,4分1例,3分1例(术前壳核出血)。Ⅰ、Ⅱ型病人与Ⅲ型病人术后脑神经功能损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8)。结论经眶上外侧入路治疗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显露良好,开颅过程简便,创伤小,术后效果好。经眶上外侧入路适用于大多数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颈内动脉 动脉 入路 眶上外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夹闭术的手术配合与护理 被引量:4
8
作者 倪梁燕 张世明 《护士进修杂志》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2期2085-2086,共2页
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起源于颈内动脉,位于眼动脉和后交通动脉之间,好发年龄50~60岁,女性多于男性,男女比例1:4,占颅内动脉瘤的0.47%~9.26%,以大型和巨大型较多。动脉瘤破裂后可发生蛛网膜下腔出血,继发脑血管痉挛,脑... 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起源于颈内动脉,位于眼动脉和后交通动脉之间,好发年龄50~60岁,女性多于男性,男女比例1:4,占颅内动脉瘤的0.47%~9.26%,以大型和巨大型较多。动脉瘤破裂后可发生蛛网膜下腔出血,继发脑血管痉挛,脑缺血,脑水肿等一系列病理改变,病死率和致残率高。显微镜下动脉瘤夹闭术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主要方法。现总结我院2006年1月~2010年12月20例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手术配合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瘤 夹闭术 显微手术配合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内栓塞治疗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
9
作者 刘仁忠 钟翠云 +5 位作者 叶应湖 陈谦学 陈治标 王诚 陈坚 王国安 《华中医学杂志》 1998年第2期56-57,共2页
经股动脉插管,采用球囊或微弹簧圈栓塞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结果6例均一次栓塞治疗成功,并保持载瘤动脉通畅,3例动脉瘤完全消失,另3例栓塞90%以上。随访3月~3年未见动脉瘤复发。
关键词 血管内 颈内动脉 动脉 动脉瘤 栓塞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内治疗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23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8
10
作者 邱教学 刘一之 +2 位作者 倪才方 李波 陈珑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376-380,共5页
目的探讨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血管内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2008年7月-2013年8月收入眼动脉段动脉瘤患者23例,行血管内栓塞治疗。按临床Hunt-Hess分级,Ⅰ级Ⅱ例,Ⅱ级10例,Ⅲ级2例。动脉瘤直径为2.2-19.9mm,平均5.7mm。... 目的探讨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血管内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2008年7月-2013年8月收入眼动脉段动脉瘤患者23例,行血管内栓塞治疗。按临床Hunt-Hess分级,Ⅰ级Ⅱ例,Ⅱ级10例,Ⅲ级2例。动脉瘤直径为2.2-19.9mm,平均5.7mm。术后采用DSA或MRA及改良Rankin量表评分进行影像和临床随访。结果23例患者共有27枚动脉瘤,其中采用单纯GDC弹簧圈栓塞15枚,SolitaireAB支架辅助栓塞12枚。动脉瘤即刻栓塞结果按Raymond分级Ⅰ级22枚,Ⅱ级4枚,Ⅲ级1枚。手术相关并发症3例,1例术中瘤颈出现血栓形成,1例支架辅助栓塞术中1枚弹簧圈尾端突入支架内,1例栓塞术后出现一过性失明。18例患者随访2.62个月,复查造影显示动脉瘤完全栓塞15例(84%),次全栓塞3例,1例患者存在双侧动脉瘤,未处理侧随访体积增大,并给予血管内治疗。临床随访中,改良Rankin评分0~1分18例,均病情稳定,无新发的神经功能障碍及出血。结论血管内栓塞治疗眼动脉段动脉瘤具有微创、安全、有效的优点,远期疗效和安全性仍需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动脉瘤 血管内治疗 SOLITAIRE AB支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巨大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的显微手术治疗 被引量:7
11
作者 李侠 陈谦学 +2 位作者 魏德胜 丁大成 秦军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17年第11期513-514,共2页
目的探讨巨大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的显微神经外科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采用翼点硬膜内-外入路显微手术夹闭巨大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病例资料,共17个动脉瘤。结果术后CTA或DSA复查证实动脉瘤均完全夹闭,术后无死亡,出院时G... 目的探讨巨大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的显微神经外科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采用翼点硬膜内-外入路显微手术夹闭巨大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病例资料,共17个动脉瘤。结果术后CTA或DSA复查证实动脉瘤均完全夹闭,术后无死亡,出院时GOS:恢复良好12例,轻残3例,无重残、植物生存状态或死亡。随访6个月~1年,并发症随访时均有好转。结论经翼点硬膜内-外入路显微外科手术夹闭巨大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是安全可靠的手术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颈内动脉动脉 入路 翼点硬膜内-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手术治疗分析 被引量:4
12
作者 曹佳雨 丁圣豪 +3 位作者 赵兵 樊翊凌 潘耀华 万杰清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9年第1期19-21,28,共4页
目的探讨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OSAs)的手术治疗方法及其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8月至2015年12月年收治的88例OSAs的临床资料。88例共109枚动脉瘤。无眼部症状的48例69枚小型动脉瘤中,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49枚,单纯弹簧圈栓塞20枚... 目的探讨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OSAs)的手术治疗方法及其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8月至2015年12月年收治的88例OSAs的临床资料。88例共109枚动脉瘤。无眼部症状的48例69枚小型动脉瘤中,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49枚,单纯弹簧圈栓塞20枚;无眼部症状的17例单发大型或巨大动脉瘤中,球囊辅助栓塞2例,支架辅助栓塞13例,球囊联合支架辅助栓塞2例;合并视力障碍的23例(均为单发动脉瘤,小型动脉瘤12枚,大型或巨大型动脉瘤11枚),12例栓塞,11例行动脉瘤夹闭术。结果栓塞治疗的98枚动脉瘤术后即刻造影示,致密栓塞87枚,瘤颈部分显影11枚。88例术后平均随访18个月,术后6个月DSA或CTA随访,致密栓塞的47枚小型动脉瘤中,复发2枚(4.2%);17例大型或巨大型动脉瘤中,复发5例(29.4%)。合并视力障碍的23例中,术后眼部症状改善13例(栓塞6例,夹闭7例),未见明显变化6例(栓塞3例,夹闭3例),加重4例(栓塞3例,夹闭1例)。结论血管内栓塞治疗OSAs微创、安全、有效,但对改善视力障碍而言,夹闭术可能优于栓塞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颈内动脉动脉 视力障碍 血管内治疗 夹闭术 支架 弹簧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 被引量:3
13
作者 明智绪 冯进 +5 位作者 朱辰路 杨振兴 李曦男 颜华 黄德俊 李宗正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8年第8期543-546,共4页
目的探讨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血管内治疗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9月至2017年11月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神经外科应用血管内栓塞治疗的36例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36例共44枚动脉瘤,其中采用单纯弹簧圈栓塞10枚,L... 目的探讨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血管内治疗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9月至2017年11月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神经外科应用血管内栓塞治疗的36例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36例共44枚动脉瘤,其中采用单纯弹簧圈栓塞10枚,LVIS支架辅助栓塞13枚,Enterprise支架辅助栓塞19枚,Neuroform支架辅助栓塞2枚。术后即刻DSA显示Roymond分级Ⅰ级22枚,Ⅱ级20枚,Ⅲ级2枚;栓塞有效率为95.5%。2例栓塞术中发生血栓事件,2例术中动脉瘤破裂,1例术后动脉瘤2次破裂。术后随访4~19个月,改良Rankin量表评分0~2分32例,3~6分4例。30例(34枚)DSA复查,6枚复发。结论血管内栓塞治疗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安全有效,积极预防及治疗并发症可改善预后,但需长期随访观察复发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颈内动脉动脉 血管内栓塞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内动脉眼动脉段未破裂动脉瘤血管内治疗的并发症分析 被引量:2
14
作者 程魁红 赵刚 +6 位作者 江澈 张建波 徐承澍 张锡武 陈状 武肖娜 罗高权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24年第2期65-69,共5页
目的总结血管内治疗颈内动脉眼动脉段未破裂动脉瘤的并发症,初步分析其发生的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应用血管内治疗的82例颈内动脉眼动脉段未破裂动脉瘤的病例资料,记录并发症发生情况,分析影响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围手术期并发症... 目的总结血管内治疗颈内动脉眼动脉段未破裂动脉瘤的并发症,初步分析其发生的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应用血管内治疗的82例颈内动脉眼动脉段未破裂动脉瘤的病例资料,记录并发症发生情况,分析影响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围手术期并发症4例,总体并发症发生率为4.9%(4/82),发生术中血管痉挛2例,动脉瘤破裂出血1例,局部小穿支动脉受损1例。术后随访3~24个月,平均随访时间为(12.7±5.6)个月,均未出现支架内狭窄及永久性眼部并发症。病人性别、年龄、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动脉瘤大小及动脉瘤形态因素在颈内动脉眼动脉段未破裂动脉瘤血管内治疗并发症的发生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颈内动脉眼动脉段未破裂动脉瘤血管内治疗的并发症受药物反应、术中操作、血流动力学及治疗材料性质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为避免发生严重不良后果,术者应积极预防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动脉 血管内治疗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流导向支架治疗颈内动脉血泡样动脉瘤
15
作者 樵凡原 王飞 张昌伟 《介入放射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4-139,共6页
目的评估使用血流导向支架治疗血泡样动脉瘤(blood blister-like aneurysms,BBA)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至2023年6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收治的14例BBA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数据,包括基线资料、动脉瘤数据、手术方式、手... 目的评估使用血流导向支架治疗血泡样动脉瘤(blood blister-like aneurysms,BBA)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至2023年6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收治的14例BBA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数据,包括基线资料、动脉瘤数据、手术方式、手术相关并发症以及随访结果。结果14例患者中,有5例使用Pipeline血液导向装置(Pipeline embolization device,PED)辅助弹簧圈栓塞,有3例单纯使用PED,有5例使用Tubridge密网支架(TB)辅助弹簧圈栓塞,有1例单纯使用TB。4例单纯使用血流导向支架的患者术后即刻造影时见动脉瘤内造影剂滞留,余均未见动脉瘤显影。1例使用TB辅助弹簧圈栓塞的患者术后并发迟发性大面积脑梗死导致死亡。1例单纯使用PED的患者出现右侧肢体偏瘫,随访时改良Rankin(mRS)评分为2分;余12例患者在出院时及随访时mRS评分均为0分。13例患者随访时造影见动脉瘤完全闭塞。结论血流导向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或单纯使用血流导向支架治疗BBA安全有效,但围术期有潜在动脉瘤再出血和脑梗死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泡样动脉瘤 血流导向支架 颈内动脉 弹簧圈栓塞 血管内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脑一体化超声在颈内动脉颅内段重度狭窄性疾病的应用价值
16
作者 王静茹 蔡艳 +2 位作者 黄崇闲 陈明丽 张秋月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5年第2期010-014,共5页
探究颈脑一体化超声诊断颈内动脉(ICA)颅内段重度狭窄性疾病的价值。方法 共纳入我院收治的80例患者,时间为2022年7月-2024年9月,将颅内、外大血管未见明显狭窄的40例患者纳入对照组,将单侧ICA颅内段重度狭窄或闭塞的40例患者纳入研究... 探究颈脑一体化超声诊断颈内动脉(ICA)颅内段重度狭窄性疾病的价值。方法 共纳入我院收治的80例患者,时间为2022年7月-2024年9月,将颅内、外大血管未见明显狭窄的40例患者纳入对照组,将单侧ICA颅内段重度狭窄或闭塞的40例患者纳入研究组。两组均经CT血管造影(CTA)和(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确诊,均接受颈脑一体化超声检查。对比两组双侧收缩期峰值流速(PSV)、ICA距起始部20mm处管径(D)、血管阻力指数(RI)、舒张期末流速(EDV)差值。比较两组ICA血流动力学参数,分析颅内段血流动力学各参数以及联合参数诊断ICA颅内段重度狭窄性疾病的价值。结果 相较对照组与研究组健侧,研究组患侧的D、PSV、EDV均较低,RI较高(P<0.05)。研究组的双侧D、PSV、EDV、RI差值比对照组高(P<0.05)。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图,结果 显示,D、PSV、EDV、RI差值单一及联合诊断该疾病的曲线下面积为0.843、0.876、0.898、0.876、0.967,诊断价值尚可,联合诊断的价值优于单一诊断。结论 颈脑一体化超声检测ICA双侧D、PSV、EDV、RI对ICA颅内段重度狭窄性疾病具有较高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内动脉 颅内重度狭窄性疾病 颈脑一体化超声 血流动力学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药物洗脱球囊导管在治疗症状性颈内动脉颅内段狭窄的初步观察
17
作者 林巧 李从芳 +2 位作者 潘玺月 卢肖臻 王乃东 《临床医学进展》 2025年第1期2333-2339,共7页
目的:探索药物洗脱球囊导管应用于症状性颈内动脉颅内段粥样硬化性狭窄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22年1月至2023年9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神经介入科收治药物洗脱球囊导管治疗的45例症状性颈内动脉颅内段粥样硬化性狭窄患... 目的:探索药物洗脱球囊导管应用于症状性颈内动脉颅内段粥样硬化性狭窄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22年1月至2023年9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神经介入科收治药物洗脱球囊导管治疗的45例症状性颈内动脉颅内段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药物洗脱球囊对血管狭窄部位进行扩张治疗;药物球囊扩张前均先进行普通球囊进行预扩张。对患者围手术期并发症进行分析,并在术后的1个月、3个月和6个月进行临床随访。在术后6个月随访时,通过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DSA)来评估患者靶病变血管的再狭窄状况。结果:45例患者顺利完成了药物洗脱球囊扩张手术,技术成功率100%。术中动脉夹层的发生率为26.7% (12/45),均接受了补救性支架的置入。围手术期有2例(4.4%)患者出现了症状性颅内出血,无死亡及缺血性脑卒中等并发症发生。45例患者完成随访,无失访患者,并在术后6个月随访时完成了DSA复查,共2例(4.4%)患者出现再狭窄。随访期间未发生相关责任区域相关的缺血性事件,无相关死亡发生;患者术前中位改良Rankin评分(Modified Rankin Scale, mRS) 1 (1, 2),术后1个月随访中位mRS评分为0 (0, 1),术后3个月及术后6个月随访中位mRS评分均为0 (0, 0),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mRS评分均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safety and efficacy of drug-coated balloon (DCB) angioplasty for patients with symptomatic intracranial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ICA) atherosclerotic stenosis. Methods: From January 2022 to September 2023, a retrospective study consecutively enrolled 45 patients with severe atherosclerotic stenosis of the intracranial ICA who were managed with DCBs in the Department of Neurological Intervention, Affiliated Hospital of Qingdao University were retrospectively reviewed. The drug-coated balloon was used to dilate the stenotic vascular segments, with a regular balloon pre-dilation performed before the drug balloon expansion. Perioperative complications were analyzed, and clinical follow-ups were conducted at one, three, and six months post-surgery. At the six-month follow-up,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DSA) was used to assess the restenosis status of the target lesion vessels. Results: Drug-coated balloon dilatation was successfully completed in 45 patients with a 100% technical success rate. The incidence of intraoperative arterial entrapment was 26.7% (12/45), all of whom received remedial stent placement. Symptomatic intracranial hemorrhage occurred in 2 (4.4%) patients during the perioperative period, and no complications such as death or ischemic stroke occurred. Follow-up was completed in 45 patients, with no patients lost to follow-up, and DSA review was completed at the 6-month postprocedural follow-up, with restenosis occurring in a total of 2 (4.4%) patients. There were no ischemic events related to the area of responsibility and no related deaths occurred during the follow-up period;patients had a median Modified Rankin Scale (mRS) of 1 (1, 2) preoperatively, a median mRS score of 0 (0, 1) at the 1-month postoperative follow-up visit, and a median mRS score of 0 (0, 0) at the 3-month postoperative and 6-month postoperative visits. The mRS scores at one, three, and six months post-surgery were all lower than the preoperative score, with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P < 0.05). Conclusions: In patients with symptomatic atherosclerotic stenosis of the intracranial ICA, treatment with DCB dilatation has a high safety profile and improves the long-term prognosis of the pati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脑动脉疾病 血管成形术 颅内动脉 颈内动脉颅内 药物涂层球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流导向装置与传统支架治疗颈内动脉眼动脉段未破裂动脉瘤的疗效
18
作者 程魁红 赵刚 +5 位作者 张锡武 陈状 江澈 武肖娜 罗高权 徐承澍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979-983,共5页
目的比较血流导向装置与传统支架治疗颈内动脉眼动脉段未破裂动脉瘤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3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南部战区总医院神经外科应用支架辅助栓塞治疗的70例颈内动脉眼动脉段未破裂动脉瘤的临床资料。... 目的比较血流导向装置与传统支架治疗颈内动脉眼动脉段未破裂动脉瘤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3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南部战区总医院神经外科应用支架辅助栓塞治疗的70例颈内动脉眼动脉段未破裂动脉瘤的临床资料。根据植入支架类型,分为血流导向装置组(n=21)和传统支架组(n=49),比较两组术后临床效果及并发症。结果两组患者随访3~24个月,平均(14.4±1.82)个月。围手术期及随访结果显示,血流导向装置组、传统支架组均能达到较高的动脉瘤闭塞率(93.3%vs.87.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流导向装置组相较于传统支架组,围手术期及短期并发症发生率低(0 vs.6.1%),并且血流导向装置组复发率也低于传统支架组(0 vs.6.1%),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流导向装置与传统支架治疗颈内动脉眼动脉段未破裂动脉瘤均可行并且安全有效,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血流导向装置治疗后短期并发症及再治疗发生率更低,手术时间短,但对于患者长期的并发症仍需要进一步研究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未破裂动脉瘤 血流导向装置 支架 弹簧圈 疗效对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健康查体中颈内动脉起始段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的超声影像研究
19
作者 贺业伟 叶英姿 +1 位作者 孙慧璟 张艳梅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5年第2期158-161,共4页
针对健康查体过程中颈内动脉起始段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的超声影像进行分析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选取了本中心在2021.7-2023.11期间接待的200名健康查体者做为研究对象,年龄在40-65岁之间。所有研究对象均接受了颈... 针对健康查体过程中颈内动脉起始段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的超声影像进行分析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选取了本中心在2021.7-2023.11期间接待的200名健康查体者做为研究对象,年龄在40-65岁之间。所有研究对象均接受了颈内动脉起始段的超声检查,并对其斑块情况进行了记录。通过分析这些数据,探究颈内动脉起始段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的超声影像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 经超声检查发现,200名研究对象中有48名存在颈内动脉起始段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占总人数的24%。其中,男性患者28名,女性患者20名,年龄范围在48-62岁之间。斑块类型以硬斑为主,占总数的%,混合型斑块占%,软斑占%。斑块大小方面,小斑块(直径小于7mm)占%,中斑块(直径7-12mm)占%,大斑块(直径大于12mm)占%。斑块形成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其中,年龄是最大的影响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斑块形成的风险逐渐增加。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慢性疾病也可能加速斑块的形成。结论 颈内动脉起始段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的超声影像具有较为明显的特征,如斑块大小、类型等。这些特征与患者的年龄、慢性疾病等密切相关。通过超声影像学检查,可以对颈内动脉起始段的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进行早期发现和评估,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健康查体 颈内动脉起始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 超声影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颈内动脉床突上段破裂夹层动脉瘤的疗效分析
20
作者 邵东传 赵楠 +5 位作者 吴钧 苏平 李进 普快荣 陈曦 岑键昌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24年第11期666-669,共4页
目的探讨双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颈内动脉床突上段破裂夹层动脉瘤(ruptured dissecting aneurysms of the supraclinoid internal carotid artery,RDA-SICA)的临床疗效和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采用双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 目的探讨双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颈内动脉床突上段破裂夹层动脉瘤(ruptured dissecting aneurysms of the supraclinoid internal carotid artery,RDA-SICA)的临床疗效和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采用双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RDA-SICA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后造影显示Raymond分级Ⅰ级10例,Ⅱ级2例;其中1例术中动脉瘤破裂致少量出血,1例术后左侧颞叶迟发性出血,康复治疗后,无神经功能障碍。2例术后死于脑血管痉挛导致恶性脑水肿。存活10例患者,随访3~49个月,平均随访23.4个月,术后随访造影未见动脉瘤复发和支架内狭窄。结论双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RDA-SICA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但仍需要多中心、大样本、长期随访的研究进一步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瘤 夹层 颈内动脉 床突上 破裂 血管内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