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健康查体中颈内动脉起始段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的超声影像研究
1
作者 贺业伟 叶英姿 +1 位作者 孙慧璟 张艳梅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5年第2期158-161,共4页
针对健康查体过程中颈内动脉起始段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的超声影像进行分析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选取了本中心在2021.7-2023.11期间接待的200名健康查体者做为研究对象,年龄在40-65岁之间。所有研究对象均接受了颈... 针对健康查体过程中颈内动脉起始段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的超声影像进行分析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选取了本中心在2021.7-2023.11期间接待的200名健康查体者做为研究对象,年龄在40-65岁之间。所有研究对象均接受了颈内动脉起始段的超声检查,并对其斑块情况进行了记录。通过分析这些数据,探究颈内动脉起始段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的超声影像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 经超声检查发现,200名研究对象中有48名存在颈内动脉起始段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占总人数的24%。其中,男性患者28名,女性患者20名,年龄范围在48-62岁之间。斑块类型以硬斑为主,占总数的%,混合型斑块占%,软斑占%。斑块大小方面,小斑块(直径小于7mm)占%,中斑块(直径7-12mm)占%,大斑块(直径大于12mm)占%。斑块形成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其中,年龄是最大的影响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斑块形成的风险逐渐增加。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慢性疾病也可能加速斑块的形成。结论 颈内动脉起始段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的超声影像具有较为明显的特征,如斑块大小、类型等。这些特征与患者的年龄、慢性疾病等密切相关。通过超声影像学检查,可以对颈内动脉起始段的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进行早期发现和评估,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健康查体 颈内动脉起始段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 超声影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内动脉颅内段常规头颅CT钙化斑块评分对其狭窄的筛检作用 被引量:4
2
作者 陈立勋 张婷 +4 位作者 赵衡 肖文连 吴晓东 刘进才 游咏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741-744,共4页
目的探讨常规头颅CT平扫对颈内动脉颅内段钙化斑块评分及对该段血管狭窄程度的筛检作用。方法行头颈部CT动脉造影(含常规头颅CT平扫,CTA)的病例110例,按照目测和软件评分相结合的方法将斑块分为4级,选取能成功进行Agatston钙化评分的3、... 目的探讨常规头颅CT平扫对颈内动脉颅内段钙化斑块评分及对该段血管狭窄程度的筛检作用。方法行头颈部CT动脉造影(含常规头颅CT平扫,CTA)的病例110例,按照目测和软件评分相结合的方法将斑块分为4级,选取能成功进行Agatston钙化评分的3、4级斑块并能进行CT动脉造影狭窄分析(AVA)的病例26例,记录斑块的Agatston钙化评分值;采用AVA软件分析该斑块的血管狭窄程度及相应的北美症状性颈动脉内膜切除术(NASCET)标准分级。结果 26例中,轻度狭窄18例,Agatston钙化评分值2.69±1.01;中度狭窄5例,Agatston钙化评分值5.25±0.88;重度狭窄及闭塞3例,Agatston钙化评分值6.80±0.30。中、重度狭窄与轻度狭窄的血管斑块Agatston钙化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重度狭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狭窄程度与斑块的Agaston钙化评分正相关(r=0.938,P<0.05)。结论常规头颅CT平扫颈内动脉颅内段钙化斑块Agatston评分对该段血管狭窄程度有筛检作用,血管斑块Agatston钙化评分值5.25以上患者应进一步行CTA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规头颅CT平扫 颈内动脉颅内 斑块Agatston钙化评分 动脉粥样硬化狭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心脏康复依从性的调查研究 被引量:38
3
作者 吴坚 桂沛君 +3 位作者 张勃 韩淑霞 马国栋 谢瑛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957-959,965,共4页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s,ACS)是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或侵袭,继发完全或不完全闭塞性血栓形成为病理基础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包括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急性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和不稳定型心绞痛。伴随着...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s,ACS)是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或侵袭,继发完全或不完全闭塞性血栓形成为病理基础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包括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急性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和不稳定型心绞痛。伴随着人们饮食结构的变化和生活水平的改善,ACS发病率呈逐年增加的趋势,其中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是冠状动脉血流中断、闭塞引起的缺血性心肌坏死,是心血管内科的常见急危重疾病,对患者生命及生存质量和机体功能产生长期的负面影响。目前,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已被医学界公认是治疗ACS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综合征 非ST抬高心肌梗死 心脏康复 ST抬高心肌梗死 患者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 依从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抑郁的研究现状 被引量:12
4
作者 杨园园 洪黛玲 陈建军 《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CSCD 2006年第4期383-384,共2页
关键词 冠状动脉综合征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 非ST抬高 syndrome 不稳定心绞痛 抑郁 患者 心肌梗死 供需失衡 血栓形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动脉超声造影,让斑块无处躲藏
5
作者 李雯 赵剑秋 《科学生活》 2023年第1期54-56,共3页
颈动脉是人体向大脑输送血液、保证供血的主要通道。若是颈动脉出现斑块,可导致血管变窄,影响大脑的正常供血。颈动脉斑块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变形式,主要好发于颈总动脉分叉处,或者是颈内动脉起始部位,随着斑块的不断增大,可造成动脉... 颈动脉是人体向大脑输送血液、保证供血的主要通道。若是颈动脉出现斑块,可导致血管变窄,影响大脑的正常供血。颈动脉斑块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变形式,主要好发于颈总动脉分叉处,或者是颈内动脉起始部位,随着斑块的不断增大,可造成动脉管腔狭窄,引起颅内低灌注量,轻者引起脑部供血不足,重者引起脑部缺血,严重危害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临床中,可以通过对颈动脉的狭窄程度,评估是否存在颈动脉斑块,通过对斑块的形态学进行检测,判断颈动脉斑块的危害性,为后续的治疗提供依据。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认识颈动脉斑块与颈动脉超声造影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斑块 颈内动脉 起始部位 动脉管腔狭窄 动脉粥样硬化 狭窄程度 动脉超声造影 灌注量
原文传递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诊治进展 被引量:2
6
作者 赵显能 郑文武 《现代医药卫生》 2005年第24期3398-3400,共3页
关键词 冠状动脉综合征 非Q波心肌梗死 诊治进展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 非ST抬高型 不稳定心绞痛 NQMI 治疗原则 冠心病猝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处理要点
7
作者 高林荣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0年第17期38-38,共1页
关键词 冠状动脉综合征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不稳定心绞痛 非ST抬高 病理生理学机制 心肌梗死 血管闭塞 梗死相关动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动脉狭窄介入治疗的护理 被引量:1
8
作者 杨扬 王峰 李克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1期55-55,共1页
关键词 动脉狭窄 介入治疗 护理 动脉支架成形术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缺血脑血管病 颈总动脉分叉 动脉起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脉粥样硬化性颈内动脉闭塞自发性再通致急性脑梗死一例 被引量:2
9
作者 王亮 金凯 +1 位作者 伍建军 晁明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1188-1190,共3页
各种原因引起的颅内段颈内动脉闭塞后自发性再通临床常见,然而,颅外段颈内动脉闭塞后自发性再通临床少见并且绝大多数病例为创伤性或自发性动脉夹层所致闭塞后再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颈内动脉闭塞 自发 脑梗死 动脉夹层 颅内 创伤 颅外 临床
原文传递
肾动脉造影能解决什么问题?
10
《中国健康月刊》 2006年第8期5-5,共1页
经皮肾动脉造影是诊断肾动脉狭窄性高血压的金标准。肾动脉粥样硬化狭窄多位于肾动脉起始部或近端,动脉肌纤维±曾生症狭窄多位于中、远段.并呈节段性串珠状表现.多发性大动脉炎腹主动脉常同时有我发性狭窄。
关键词 动脉造影 动脉狭窄高血压 多发动脉 动脉粥样硬化狭窄 腹主动脉 金标准 起始 肌纤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动脉血管成形及支架安放术后的弥散/灌注加权MRI
11
作者 Gauvrit J. Y. Delmaire C. +1 位作者 Henon H. 陈云春 《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神经病学分册)》 2005年第2期24-25,共2页
Background and purpose: Carotid angioplasty and stenting, a so far non valida ted procedure, may be an alternative to surgery in patients with a high surgical risk. However, it carries also a risk of cerebral embolic ... Background and purpose: Carotid angioplasty and stenting, a so far non valida ted procedure, may be an alternative to surgery in patients with a high surgical risk. However, it carries also a risk of cerebral embolic events. The purpose o f this study was to evaluate tissue signal abnormalities in the brain before and after carotid angioplasty and stenting by means of diffu sion (DWI) and perfu sion (PWI) weighte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 Methods: We performed cere bral MRI before and after carotid angioplasty in 22 consecutive patients, with 2 3 treated high grade carotid stenoses. The lesions were located at the origin o f the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ICA) in 20 patients, and at the origin of the com mon carotid artery (CCA) in 2. MRI was performed the day before, and repeated wi thin 24 hours after the procedure, and examined by two neuroradiologists. Result s: All stent implantations were successful but 4 patients developed an acute neu rological deficit within 24 hours after carotid angioplasty. On PWI, Time To Pea k (TTP) values ipsilateral to the carotid stenosis were increased before the pro cedure in 15 patients, and had remained normal in 6 and were not assessable in 1 . After the procedure, TTP values were normal in 12 patients, increased in 8 and not assessable in 2. On DWI, new ipsilateral lesions were detected in 2 patient s: 1 with an acute neurological deficit and 1 symptom free. Conclusion: Perfusio n deficits may be present in severe carotid stenosis and be improved within 24 h ours by carotid angioplasty and stenting. Asymptomatic infarcts may occu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成形 MRI 起始 颈内动脉 无症状脑梗死 脑栓塞 神经功能损害 灌注不足 神经放射学 达峰值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分辨MRI对CAS斑块成分显示的病理对照研究 被引量:6
12
作者 李树合 卜博 +5 位作者 周定标 许百男 余新光 袁晓玲 孙同柱 娄昕 《感染.炎症.修复》 2006年第1期21-24,2,共5页
目的:通过影像和病理对照研究,分析和评价高分辨MRI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同成分的显示效果,为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术前判断斑块的稳定性提供参考。方法:26例进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术前进行颈部高分辨MRI检查,取... 目的:通过影像和病理对照研究,分析和评价高分辨MRI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同成分的显示效果,为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术前判断斑块的稳定性提供参考。方法:26例进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术前进行颈部高分辨MRI检查,取得4种不同序列的图像(T1WI、T2WI、PDWI和3D TOF);对手术取得的斑块标本进行病理学检查,并与最接近层面的MRI影像对比,分析斑块内不同成分的MRI影像特点。结果:手术取得28块斑块,分为238段,主要分布于颈总动脉和颈内动脉,病理上以复杂斑块为特征的IV-V型58段(24.37%)和VI型79段(33.19%)为主;在高分辨MRI影像上,斑块内纤维帽主要表现为TOF序列的带状低信号,钙化组织和纤维化组织分别表现为在所有序列影像上的不规则低信号和不特定信号,脂质池和坏死核在T1WI、PDWI和3D TOF序列上呈等至稍高信号,近期出血表现为T1WI、T2WI和PDWI序列的明显高信号。结论:高分辨MRI可以清楚显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进行动脉管腔狭窄程度的测定,通过多序列影像联合分析还可以分辨斑块内部成分,有助于术前对斑块稳定性的判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分辨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显示效果 病理对照研究 动脉粥样硬化狭窄 序列影像 高信号 内膜切除术 稳定 病理学检查 钙化组织 影像特点 狭窄程度 术前判断 手术 内部成分 联合分析 颈总动脉 颈内动脉 近期出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PECT脑显像对不同程度颈内动脉狭窄患者脑组织低灌注的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白玉海 杨丽丽 +6 位作者 崔海 马彦鑫 崔志堂 王晓红 张锦 应虹 刘杰 《中国临床神经科学》 2008年第5期533-535,共3页
颈内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形成是颈内动脉系统缺血性脑血管病(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disease,ICD)的重要危险因素。50%-60%的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是由于动脉狭窄性病变进行性发展所致^[1]。因此,有效地干预颈内动脉粥样硬化... 颈内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形成是颈内动脉系统缺血性脑血管病(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disease,ICD)的重要危险因素。50%-60%的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是由于动脉狭窄性病变进行性发展所致^[1]。因此,有效地干预颈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对ICD的防治有重要作用,而正确的评估颈内动脉狭窄(carotid artery stenosis,CAS)为其干预治疗提供了可靠的依据。现将我院2007年3月至2008年6月就诊的31例ICD患者,就其超声检测CAS程度与SPECT检测脑组织灌流之间的关系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PECT脑显像 颈内动脉狭窄 脑组织 低灌注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颈内动脉系统 缺血脑血管病 动脉粥样硬化
原文传递
颈动脉斑块 不能掉以轻心
14
作者 周金花 《大众医学》 2014年第10期42-42,共1页
颈动脉斑块的形成 高血压、动脉硬化可直接侵害颈动脉.尤其是颈总动脉分叉部、颈内动脉起始段,由于血流动力学的缘故,血流在此容易形成涡流,久而久之,涡流会损伤该处的动脉内膜,血小板、脂质成分在损伤处沉积.慢慢形成动脉粥样... 颈动脉斑块的形成 高血压、动脉硬化可直接侵害颈动脉.尤其是颈总动脉分叉部、颈内动脉起始段,由于血流动力学的缘故,血流在此容易形成涡流,久而久之,涡流会损伤该处的动脉内膜,血小板、脂质成分在损伤处沉积.慢慢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颈动脉狭窄主要是由于颈动脉分叉部粥样斑块形成引起的。脑卒中是由于颈动脉狭窄造成脑血流减少到临界状态以下,或者斑块碎片(即血栓)脱落随血流漂流到脑部阻塞较大的脑动脉而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斑块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血流动力学 动脉分叉部 动脉狭窄 动脉起始 动脉硬化 动脉内膜
原文传递
颈动脉斑块 不能掉以轻心
15
作者 周金花 《医药食疗保健》 2015年第4期31-31,共1页
颈动脉斑块的形成 高血压、动脉硬化可直接侵害颈动脉,尤其是颈总动脉分叉部、颈内动脉起始段,由于血流动力学的缘故,血流在此容易形成涡流,久而久之,涡流会损伤该处的动脉内膜,血小板、脂质成分在损伤处沉积,慢慢形成动脉粥样... 颈动脉斑块的形成 高血压、动脉硬化可直接侵害颈动脉,尤其是颈总动脉分叉部、颈内动脉起始段,由于血流动力学的缘故,血流在此容易形成涡流,久而久之,涡流会损伤该处的动脉内膜,血小板、脂质成分在损伤处沉积,慢慢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颈动脉狭窄主要是由于颈动脉分叉部粥样斑块形成引起的。脑卒中是由于颈动脉狭窄造成脑血流减少到临界状态以下,或者斑块碎片(即血栓)脱落随血流漂流到脑部阻塞较大的脑动脉而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斑块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血流动力学 动脉分叉部 动脉狭窄 动脉起始 动脉硬化 动脉内膜
原文传递
颈动脉重建术后颅内血流动力学变化
16
作者 陈利锋 周定标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429-431,共3页
缺血性卒中患者15%~20%是因颅外颈内动脉狭窄所致,其发病机制主要包括血流动力学障碍和栓子脱落。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既去除了可能导致脑栓塞的粥样硬化斑块,又可能改善颅内血流动力学状况,提高灌... 缺血性卒中患者15%~20%是因颅外颈内动脉狭窄所致,其发病机制主要包括血流动力学障碍和栓子脱落。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既去除了可能导致脑栓塞的粥样硬化斑块,又可能改善颅内血流动力学状况,提高灌注压,因而被公认为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最有效的手术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血流动力学 血流动力学变化 动脉重建术 动脉粥样硬化狭窄 颅外颈内动脉狭窄 动脉内膜切除术 血流动力学障碍 粥样硬化斑块
原文传递
颈动脉有“斑”,别掉以轻心
17
作者 周金花 《家庭用药》 2014年第10期76-76,共1页
颈动脉为什么长“斑” 颈动脉是人体通向头面部的主要动脉,它供给大脑组织85%的血液。高血压、动脉硬化可损伤颈动脉,尤其是颈总动脉分又部、颈内动脉起始段,由于血流动力学的缘故,血流在此容易形成涡流,久而久之涡流会损伤该处... 颈动脉为什么长“斑” 颈动脉是人体通向头面部的主要动脉,它供给大脑组织85%的血液。高血压、动脉硬化可损伤颈动脉,尤其是颈总动脉分又部、颈内动脉起始段,由于血流动力学的缘故,血流在此容易形成涡流,久而久之涡流会损伤该处的动脉内膜,血小板、脂质成分在损伤处沉积,进而慢慢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颈动脉狭窄主要是由于颈动脉分叉部粥样斑块形成引起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狭窄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血流动力学 动脉起始 动脉分叉部 大脑组织 动脉硬化 颈总动脉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