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颈动脉体副神经节瘤16例诊治分析 被引量:9
1
作者 顾晓明 周树夏 +2 位作者 刘宝林 毛天球 罗峰 《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CAS 2003年第4期214-216,共3页
目的总结16例颈动脉体副神经节瘤(CBP)的诊治经验。方法本组共16例19个肿瘤,主要依靠B超和DSA检查确诊。12例共切除14个肿瘤,术前均经Matas训练,经动脉外膜下摘除肿瘤7例,切除肿瘤、修补血管6例,连同肿瘤一起切除颈总和颈内动脉1例。结... 目的总结16例颈动脉体副神经节瘤(CBP)的诊治经验。方法本组共16例19个肿瘤,主要依靠B超和DSA检查确诊。12例共切除14个肿瘤,术前均经Matas训练,经动脉外膜下摘除肿瘤7例,切除肿瘤、修补血管6例,连同肿瘤一起切除颈总和颈内动脉1例。结果DSA对CBP确诊率为100%,B超确诊率为89%。手术全部成功,没有严重并发症,证明术前Matas训练是有效的。结论术前确诊CBP对围手术期准备至关重要,Matas训练对提高手术安全性非常有效,切除肿瘤、修补血管减少了术后严重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体副神经节瘤 动脉 诊断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针吸细胞学诊断颈动脉体副神经节瘤 被引量:1
2
作者 王飞 龚萍 +1 位作者 蔡玲玲 何钒 《广东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1138-1139,共2页
目的探讨颈动脉体副神经节瘤的针吸细胞学特点、鉴别诊断及其在临床诊断中的意义。方法收集经针吸细胞学检查并有组织学检查诊断对照的14例病例,对其临床表现及针吸细胞学特点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14例针吸细胞学检查结果与组织学结果... 目的探讨颈动脉体副神经节瘤的针吸细胞学特点、鉴别诊断及其在临床诊断中的意义。方法收集经针吸细胞学检查并有组织学检查诊断对照的14例病例,对其临床表现及针吸细胞学特点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14例针吸细胞学检查结果与组织学结果基本一致,未出现假阳性病例,有1例误诊为转移性低分化癌。所有病例诊断后均行手术切除治疗,经随访未见转移、复发。结论针吸细胞学诊断该病不但快速、损伤小、操作简便并且准确率高,可以作为一种重要的辅助检查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体副神经节瘤 针吸细胞学 鉴别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介导颈动脉体副神经节瘤微环境调控网络研究
3
作者 张博雅 王圣明 +6 位作者 胡怡冰 骆春雨 李世媛 楼梓涵 王菁菁 陈正侬 殷善开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788-796,共9页
目的探讨SDHD突变的颈动脉体副神经节瘤(SDHD-CBT)微环境中内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的基因表达特征,精细各亚群的功能富集情况,进一步探索SDHD-CBT微环境中细胞间相互调控网络。方法采用生物信息学分析手段,下载并重新分析SDHD-CBT、SDHB... 目的探讨SDHD突变的颈动脉体副神经节瘤(SDHD-CBT)微环境中内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的基因表达特征,精细各亚群的功能富集情况,进一步探索SDHD-CBT微环境中细胞间相互调控网络。方法采用生物信息学分析手段,下载并重新分析SDHD-CBT、SDHB突变的胸腹部副神经节瘤(SDHB-ATPGL)、SDHB-CBT和正常肾上腺髓质(NAM)的单细胞核RNA测序数据,明确样本的细胞群信息,重点探索内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亚群的基因表达特征,使用GO富集分析对亚群进行功能富集,并运用CellChat比较不同临床样本的细胞间相互调控网络,预测SDHD-CBT中的显著通路。结果共获得7个细胞群,SDHD-CBT内皮细胞主要亚群是动脉和静脉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主要亚群是肌成纤维细胞和周细胞。相比于NAM,SDHB-CBT和SDHB-ATPGL,SDHD-CBT中内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参与的细胞通讯更加丰富,显著富集FGF、PTN、WNT、PROS、PERIOSTIN和TGFb等通路。结论SDHD-CBT中内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具有异质性,参与重要细胞通讯过程,其中,FGF、PTN、WNT、PROS、PERIOSTIN和TGFb通路的发现可能在SDHD-CBT微环境调控研究中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体副神经节瘤 单细胞核RNA测序 内皮细胞 成纤维细胞 细胞间相互调控
原文传递
颈动脉体瘤诊治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张练平 《中国药物与临床》 CAS 2008年第8期651-653,共3页
颈动脉体瘤(carotid body tumor,CBT)是发生于颈动脉体副神经节化学感受器的肿瘤,又称颈动脉体副神经节瘤(carotid body paraganglioma,CBP)或化学感受器瘤(chemodectoma),临床上甚为少见,仅占头颈部肿瘤的0.22%,易被疏... 颈动脉体瘤(carotid body tumor,CBT)是发生于颈动脉体副神经节化学感受器的肿瘤,又称颈动脉体副神经节瘤(carotid body paraganglioma,CBP)或化学感受器瘤(chemodectoma),临床上甚为少见,仅占头颈部肿瘤的0.22%,易被疏忽、误诊。另外,其生长部位特殊,与颈总、颈内、颈外动脉及颅神经毗邻,且瘤体本身血运丰富,手术存在一定的风险和难度,诊断、治疗不当,均会发生严重并发症,甚至危及患者生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 诊治分析 颈动脉体副神经节瘤 化学感受器 部肿 严重并发症 生长部位 动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动脉体瘤2例临床分析
5
作者 居国平 《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2005年第2期61-62,共2页
关键词 动脉 临床分析 颈动脉体副神经节瘤 化学感受器肿 病理诊断为 1996年 术中快速 分泌功能 易误诊 肾上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侧颈动脉体瘤所致头痛1例报告
6
作者 陈虹秀 徐忠良 +1 位作者 邢英琦 刘影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18年第7期652-653,共2页
颈动脉体瘤(carotid body tumor,CBT)是一种少见的化学感受器肿瘤,多位于颈总动脉分叉处外膜下方的动脉鞘内,肿瘤来自副神经节组织的非嗜铬副神经节,故也称颈动脉体副神经节瘤(carotid body paragangliomas,CBP)。颈动脉体瘤对... 颈动脉体瘤(carotid body tumor,CBT)是一种少见的化学感受器肿瘤,多位于颈总动脉分叉处外膜下方的动脉鞘内,肿瘤来自副神经节组织的非嗜铬副神经节,故也称颈动脉体副神经节瘤(carotid body paragangliomas,CBP)。颈动脉体瘤对 CO2、pH 值和O2的变化敏感,主要参与呼吸及循环功能调节。由于在颈部位置特殊,所以CBT即使体积不大,对人体影响却较大,如长期压迫颈动脉可引起脑缺血症状等。现报道1例双侧颈动脉体瘤病例,并结合文献回顾分析该病的临床特点及与相关疾病鉴别要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 双侧 化学感受器肿 颈动脉体副神经节瘤 副神经组织 头痛 动脉分叉 功能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动脉体瘤的诊治
7
作者 沈来根 胡国华 +2 位作者 于费杰 金晔 李鲁滨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57-160,共4页
颈动脉体瘤(carotid body tumor,CBT),也称颈动脉体副神经节瘤(carotid body paraganglioma,CBPGL)、化学感受器瘤(chemodectoma)或血管球瘤(glomus tumor),是在各种致病因素作用下颈动脉体肥大、增生进而瘤变。Albrecht在1... 颈动脉体瘤(carotid body tumor,CBT),也称颈动脉体副神经节瘤(carotid body paraganglioma,CBPGL)、化学感受器瘤(chemodectoma)或血管球瘤(glomus tumor),是在各种致病因素作用下颈动脉体肥大、增生进而瘤变。Albrecht在1743年首次对颈动脉体瘤进行描述,随着临床检测方法改进,颈动脉体瘤的检出率逐渐升高。本文就CBT的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预后方面作一介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 颈动脉体副神经节瘤 诊治 化学感受器 血管球 致病因素 临床检测 发病机理
原文传递
颈动脉体瘤23例诊治分析
8
作者 杨牟 李鲁滨 +5 位作者 沈来根 张居文 陈萍 孙林 车海杰 勇俊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3期1827-1828,共2页
颈动脉体瘤(carotid body tumor,CBT)也称为颈动脉体副神经节瘤。是临床上一种散发、少见的疾病。1880年,Riegner首次尝试手术切除CBT失败。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CBT的临床检出率有所上升,手术的并发症及死亡率大大降低。本文回顾... 颈动脉体瘤(carotid body tumor,CBT)也称为颈动脉体副神经节瘤。是临床上一种散发、少见的疾病。1880年,Riegner首次尝试手术切除CBT失败。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CBT的临床检出率有所上升,手术的并发症及死亡率大大降低。本文回顾性分析近十余年收治并最终确诊为CBT的23例患者的诊治情况,并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作一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 诊治分析 颈动脉体副神经节瘤 临床检出率 手术切除 CBT 现代科技 死亡率
原文传递
颈动脉体瘤的诊疗进展 被引量:1
9
作者 戈小虎 阿力木江·沙吾提 《国际外科学杂志》 2013年第12期793-796,共4页
颈动脉体瘤(Carotid body tumor,CBT)又称颈动脉体副神经节瘤,发生于颈总动脉分叉处的副神经节,是一种罕见的化学感受器肿瘤。CBT生长较为缓慢,发病率约为0.012%,无年龄差异,大多数为良性,但有2%~9%会发生恶变,女性发病... 颈动脉体瘤(Carotid body tumor,CBT)又称颈动脉体副神经节瘤,发生于颈总动脉分叉处的副神经节,是一种罕见的化学感受器肿瘤。CBT生长较为缓慢,发病率约为0.012%,无年龄差异,大多数为良性,但有2%~9%会发生恶变,女性发病稍多于男性,家族史患者约占1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 颈动脉体副神经节瘤 化学感受器肿 诊疗 动脉分叉 年龄差异 发病率 CBT
原文传递
咽旁间隙的应用解剖及手术进路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0
作者 李兆生 郑鸣 《解剖与临床》 2007年第6期430-433,共4页
关键词 咽旁间隙 手术进路 应用解剖 颈动脉体副神经节瘤 神经源性肿 部肿 腮腺多形性腺 HUGHE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