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定位与非定位颈椎旋转手法对不同程度粥样硬化颈内动脉拉伸力学性能的影响
1
作者 张少群 郑川江 +1 位作者 刘佳富 蒋顺琬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0期4788-4794,共7页
背景:颈椎旋转手法被广泛应用于颈部疾病的治疗且疗效明确,但临床发现其存在一定风险。作者前期研究发现颈椎旋转手法会降低粥样硬化颈动脉的拉伸力学性能,但尚不明确不同颈椎旋转手法(定位/非定位)及不同程度(轻/中/重度)粥样硬化对颈... 背景:颈椎旋转手法被广泛应用于颈部疾病的治疗且疗效明确,但临床发现其存在一定风险。作者前期研究发现颈椎旋转手法会降低粥样硬化颈动脉的拉伸力学性能,但尚不明确不同颈椎旋转手法(定位/非定位)及不同程度(轻/中/重度)粥样硬化对颈动脉拉伸力学性能的影响。目的:探索不同颈椎旋转手法及不同程度粥样硬化对颈内动脉拉伸力学性能的影响。方法:120只雄性新西兰兔根据不同程度粥样硬化及不同颈椎旋转手法干预随机分为重度粥样硬化+定位/非定位颈椎旋转手法、中度粥样硬化+定位/非定位颈椎旋转手法、轻度粥样硬化+定位/非定位颈椎旋转手法、正常兔+定位/非定位颈椎旋转手法共8个实验组,以及轻/中/重度粥样硬化+无手法干预共3个模型对照组和1个空白对照组。采用两因素方差分析探索不同颈椎旋转手法及不同程度粥样硬化对颈内动脉拉伸力学性能的主效应及交互效应,并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探索同一程度粥样硬化情况下,不同手法干预对颈内动脉拉伸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与结论:①“不同颈椎旋转手法”与“不同程度粥样硬化”均是影响颈内动脉拉伸力学性能的主效应因素;②对于轻度及重度粥样硬化,定位颈椎旋转手法及非定位颈椎旋转手法均会降低颈内动脉的最大应力(P<0.05),也均会升高颈内动脉的生理性弹性模量(P<0.05);③对于中度粥样硬化,定位颈椎旋转手法及非定位颈椎旋转手法会升高颈内动脉的生理性弹性模量(P<0.05),非定位颈椎旋转手法还会降低颈内动脉的最大应变(P<0.05),其最大应变也小于行定位颈椎旋转手法的颈内动脉(P<0.05);④对于正常颈内动脉,除最大应变外,行定位颈椎旋转手法及非定位颈椎旋转手法均对颈内动脉的其他拉伸力学指标无显著性影响(P>0.05);⑤结果提示,定位颈椎旋转手法及非定位颈椎旋转手法均可能会增加动脉粥样硬化颈内动脉的刚度,使其弹性降低、脆性增加;因此定位颈椎旋转手法及非定位颈椎旋转手法均会增加轻/中/重度颈内动脉粥样硬化家兔出现心血管事件的风险,且粥样硬化程度越重,定位/非定位颈椎旋转手法风险均越大,但定位颈椎旋转手法的风险并未比非定位颈椎旋转手法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定位颈椎旋转手法 非定位颈椎旋转手法 拉伸力学性能 因素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椎旋转手法对兔粥样斑块期颈动脉拉伸力学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9
2
作者 张少群 祁冀 +3 位作者 张磊 景亚军 陈奕力 李义凯 《医用生物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67-273,共7页
目的探讨颈椎旋转手法对兔粥样斑块期颈动脉拉伸力学性能的影响。方法选取30只健康的雄性新西兰大耳兔,随机分为实验组、模型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实验组对兔进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造模及颈椎旋转手法干预,模型对照组仅进行颈动脉粥样... 目的探讨颈椎旋转手法对兔粥样斑块期颈动脉拉伸力学性能的影响。方法选取30只健康的雄性新西兰大耳兔,随机分为实验组、模型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实验组对兔进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造模及颈椎旋转手法干预,模型对照组仅进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造模,而空白对照组不进行任何干预。观测3组兔在不同干预后颈动脉各项拉伸力学性能指标的差异。结果实验组与模型对照组以及空白对照组比较,最大应变、最大载荷和生理性弹性模量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组最大应变比模型对照组、空白对照组分别小24.87%、52.09%;实验组最大载荷分别是模型对照组、空白对照组的2.21、3.47倍;实验组生理性弹性模量分别是模型对照组、空白对照组的1.60、1.89倍。结论相对正常颈动脉而言,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存在会降低颈动脉的拉伸力学性能,而对存在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兔进行颈椎旋转手法操作,会进一步降低颈动脉的拉伸力学性能。因此,临床上对于存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患者,最好避免进行颈椎旋转手法操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旋转手法 颈动脉 粥样斑块期 应力 应变 弹性模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椎旋转手法的扳动方向与颈椎旋转角度的关系 被引量:8
3
作者 梅凌 李义凯 +1 位作者 付小勇 王华军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9-12,18,共5页
目的:探讨颈椎旋转手法的扳动方向对颈椎旋转角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8名健康受试者,随机分为4组,每组7人。分别对4组受试者行一侧或两侧颈椎定点旋转手法。测量4组受试者每次手法扳动前、后颈椎旋转的主动活动和被动活动范围。结果:向... 目的:探讨颈椎旋转手法的扳动方向对颈椎旋转角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8名健康受试者,随机分为4组,每组7人。分别对4组受试者行一侧或两侧颈椎定点旋转手法。测量4组受试者每次手法扳动前、后颈椎旋转的主动活动和被动活动范围。结果:向一侧扳动后,颈椎向两侧的主动旋转度显著增大(P<0.05),且扳动侧的改变幅度大于对侧;向两侧分别扳动颈椎,第一次扳动侧的主动活动度增大(P<0.05),但明显小于仅向一侧扳动时(P<0.01);无论是向一侧或是两侧扳动颈椎,都不会明显改变颈椎的被动旋转范围(P>0.05)。结论:为了改善患者的颈椎主动旋转范围,颈椎旋转手法的扳动方向应与患者颈椎主动旋转受限的方向一致且仅扳动一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旋转手法 扳动方向 主动旋转 被动旋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位对颈椎旋转手法整复神经根型颈椎病关节突关节骨错缝的有限元分析 被引量:19
4
作者 叶林强 陈超 +2 位作者 刘源辉 李真 卢国樑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9期4607-4611,共5页
背景:颈椎旋转手法的操作体位主要包括前屈位、中立位、后伸位和旋转方向,关于选用哪种体位实施颈椎旋转手法更有利于整复关节突关节骨错缝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目前尚不清晰。目的:比较不同体位实施颈椎旋转手法整复关节突关节骨错缝治... 背景:颈椎旋转手法的操作体位主要包括前屈位、中立位、后伸位和旋转方向,关于选用哪种体位实施颈椎旋转手法更有利于整复关节突关节骨错缝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目前尚不清晰。目的:比较不同体位实施颈椎旋转手法整复关节突关节骨错缝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生物力学差异。方法:建立并验证C_(5)-C_(6)正常三维有限元模型,分别模拟前屈、中立、后伸体位往右侧旋转实施颈椎旋转手法,比较不同体位实施颈椎旋转手法时C_(5)双侧下关节突的前后方向和上下方向位移分布。选取整复侧C_(5)下关节突的相同结点作为位移值参考点,比较不同体位实施颈椎旋转手法时整复侧C_(5)下关节突的前后方向和上下方向位移值。结果与结论:①在前屈、中立和后伸3种体位实施颈椎旋转手法,旋转侧C_(5)下关节突均向后下滑动,旋转对侧C_(5)下关节突均向前上滑动,所以C_(5)下关节突的滑动趋势与旋转方向有明显相关性,而与前屈、中立和后伸体位没有明显相关性;②在前屈、中立、后伸体位实施颈椎旋转手法,旋转对侧C_(5)下关节突的向前位移值分别是1.32,1.22和0.77 mm,向上位移值分别是1.49,1.29和0.29 mm;③结果显示,前屈位实施颈椎旋转手法使旋转对侧下关节突的前上位移值最大,说明前屈位往健侧旋转实施颈椎旋转手法可能更有利于整复关节突关节骨错缝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根型颈椎 颈部体位 颈椎旋转手法 三维有限元分析 关节突关节骨错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椎动脉超声对动脉硬化患者颈椎旋转手法治疗的安全性评价 被引量:3
5
作者 滕红林 王靖 +4 位作者 张纯武 吴春雷 朱旻宇 赵亮 吕超 《中医正骨》 2011年第2期20-23,共4页
目的:通过对伴有动脉硬化中老年患者进行模拟旋颈状态下颈椎椎动脉超声检查,权衡手法的好处和潜在的风险,为临床医师对颈椎采取手法治疗前提供参考。方法:对208例动脉硬化患者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椎动脉的狭窄程度以及血流充盈... 目的:通过对伴有动脉硬化中老年患者进行模拟旋颈状态下颈椎椎动脉超声检查,权衡手法的好处和潜在的风险,为临床医师对颈椎采取手法治疗前提供参考。方法:对208例动脉硬化患者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椎动脉的狭窄程度以及血流充盈程度,血流频谱形态等。测量血流参数[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VMAX)、舒张末期流速(VMIN)、平均血流速度(VTAMX)]、反映血管舒缩和阻力状况的阻力指数(RI)、反映血管顺应性和血管弹性的搏动指数(PI)。结果:超声显示在旋颈状态下VA血流变细,血管迂曲及局部受压狭窄;伴有动脉粥样硬化者,可见血管内膜粗糙,管壁增厚,回声增强,有动脉粥样硬化小斑块形成及管腔狭窄,椎骨段VA走形迂曲,VA平均内径<3 mm。在过屈位旋颈后血流减少甚至部分患者彩色血流中断而不显像。在正常仰卧位时所测得的血流参数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经左右旋颈45°后,检测所得两组血流动力学参数与对照组相比开始出现差异,当过屈位旋颈45°后,两组血流动力学参数呈现显著性差异。结论:彩色多谱勒超声可以观察椎动脉形态的变化并对血流进行定量测定,其检查操作便捷,敏感性高,可以作为颈椎手法前筛查潜在VA损伤的动脉硬化患者的方法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动脉 超声检查 动脉硬化 颈椎旋转手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体位下颈椎旋转手法对颈椎间盘位移和内在应力的影响 被引量:19
6
作者 黄学成 叶林强 +2 位作者 江晓兵 余伟波 梁德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470-1475,共6页
目的利用三维有限元模拟颈椎在前屈、中立、后伸三种体位下行颈椎旋转手法,探讨该手法在不同体位下对颈椎间盘位移和内在应力的影响。方法 2016年11月对1例25岁健康成年女性志愿者的颈椎进行CT扫描成像,应用Mimics 10.01、Geomagic Stu... 目的利用三维有限元模拟颈椎在前屈、中立、后伸三种体位下行颈椎旋转手法,探讨该手法在不同体位下对颈椎间盘位移和内在应力的影响。方法 2016年11月对1例25岁健康成年女性志愿者的颈椎进行CT扫描成像,应用Mimics 10.01、Geomagic Studio、Solidworks 14.0等软件建立颈椎C5-6实体CAD模型,然后将模型导入Ansys Workbench 14.5软件进行有效性验证及手法模拟。在颈椎前屈、中立、后伸三种体位下进行手法分解,把各项力学参数代入三维有限元模型进行计算分析。即时显示手法作用时颈椎间盘的位移和内在应力的变化。结果在三种体位下,纤维环旋转对侧的后部均出现向前回缩变形,前屈位最大,中立位次之,后伸位最小;纤维环旋转侧的后部均出现向后膨出变形,前屈位最小,中立位次之,后伸位最大;椎间盘内在应力在三种体位下分别集中于旋转对侧后部、旋转对侧和旋转侧后部,其中前屈位最大,后伸位次之,中立位最小。结论从椎间盘安全性角度出发,颈椎旋转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时,建议向健侧旋转,体位首选中立位,若疗效欠佳再考虑使用前屈位。颈椎管狭窄的患者不宜使用颈椎旋转手法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旋转手法 神经根型颈椎 体位 位移 应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血流剪切力的变化探讨颈椎旋转手法对兔颈动脉重度粥样硬化血管的影响 被引量:7
7
作者 关钛元 祁冀 +5 位作者 刘洋 徐燕笑 武凯 张少群 陈奕历 张磊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800-804,共5页
目的 探讨颈椎旋转手法(CRM)对兔重度粥样硬化颈动脉的血流剪切力的影响,以期为手法的安全性提供参考。方法 40只健康新西兰兔随机分为手法组(n=15)、模型组(n=15)和对照组(n=10),采用球囊拉伤联合高脂饮食饲养的方法对手法组和模型组... 目的 探讨颈椎旋转手法(CRM)对兔重度粥样硬化颈动脉的血流剪切力的影响,以期为手法的安全性提供参考。方法 40只健康新西兰兔随机分为手法组(n=15)、模型组(n=15)和对照组(n=10),采用球囊拉伤联合高脂饮食饲养的方法对手法组和模型组兔进行颈动脉粥样硬化(CAS)模型制作。模型制作后手法组予以CRM干预2周,通过彩超检测及血液黏滞度检测计算血流剪切力。以单因素方差分析的方法比较3组间血流剪切力的差异。结果 手法组和模型组兔颈动脉血流剪切力分别为(11.732±6. 679、18.215±8.581) dynes/cm^2,显著低于对照组(23.488±5.312) dynes/cm^2(P<0. 05);且手法组血流剪切力低于模型组(P<0.05)。结论 CRM可使兔重度粥样硬化的颈动脉血流剪切力降低,进而可能导致粥样硬化斑块进一步发展,甚至出现斑块稳定性下降或脱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旋转手法 颈动脉粥样硬化 血流剪切力 HE染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流固耦合有限元模型评估颈椎旋转手法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破裂风险 被引量:10
8
作者 吴宝烽 冯梓誉 +2 位作者 雷舒扬 廖启铭 陈奕历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684-691,共8页
目的评估颈椎旋转手法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破裂风险。方法建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流固耦合(fluid-structure interaction,FSI)模型。采用FSI模型模拟颈椎旋转手法对颈动脉斑块和管腔的拉伸形变。记录斑块和管腔的血流最大剪切力(flow... 目的评估颈椎旋转手法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破裂风险。方法建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流固耦合(fluid-structure interaction,FSI)模型。采用FSI模型模拟颈椎旋转手法对颈动脉斑块和管腔的拉伸形变。记录斑块和管腔的血流最大剪切力(flow shear stress,FSS)、最大壁面切应力(wall shear stress,WSS)、最大斑块壁应力(plaque wall stress,PWS)、壁面拉应力(wall tensile stress,WTS)和壁面压强(wall pressure,WP)等力学参数。结果在颈动脉16%拉伸形变下,斑块最大WSS为40.54 Pa,此处斑块可能表皮损伤;最大PWS为66.16 kPa,远小于斑块破裂阈值;内部纤维帽最大WTS和最大应变分别为156.75 kPa和0.56,大于破裂应变范围,能达到断裂临界值;管腔最大WTS为1040.30 kPa,已接近中膜破裂阈值,可能会引起血管损伤。结论颈椎旋转至生理极限位后,颈动脉拉伸可能造成斑块表皮组织破坏导致脱落,斑块内部会形成损伤、溃疡和出血以及血管损伤,影响斑块稳定性。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颈部疾病患者中应谨慎进行颈椎旋转手法治疗,手法前对斑块进行FSI评估可能是一种有效的安全性筛查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粥样硬化 斑块 颈椎旋转手法 流固耦合 破裂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椎旋转手法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
9
作者 通拉嘎 李桂英 廉新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09年第30期195-196,共2页
颈椎旋转手法分仰卧位旋转手法、立位肘托牵引旋转手法和立位双手胁同旋转手法等,临床运用非常广泛。笔者16年来采用颈椎旋转手法治疗各型颈椎病、落枕、颈椎小关节紊乱、颈型眩晕、儿童环枢关节半脱位等病症,取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 颈椎旋转手法分仰卧位旋转手法、立位肘托牵引旋转手法和立位双手胁同旋转手法等,临床运用非常广泛。笔者16年来采用颈椎旋转手法治疗各型颈椎病、落枕、颈椎小关节紊乱、颈型眩晕、儿童环枢关节半脱位等病症,取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旋转手法 仰卧位旋转手法 立位肘托牵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椎定点旋转手法在体生物力学量化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2
10
作者 梁基耀 周红海 +4 位作者 韦贵康 苏少亭 陈龙豪 何心愉 刘粮酺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86-492,共7页
背景:颈椎定点旋转手法属于技术要求较高的力学操作,但目前其生物力学还缺少相关量化数据;且颈椎定点旋转手法的影响因素研究包括了众多参数并且存在差异性,需要进一步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以完善其相关数据。目的:量化颈椎定点旋转手... 背景:颈椎定点旋转手法属于技术要求较高的力学操作,但目前其生物力学还缺少相关量化数据;且颈椎定点旋转手法的影响因素研究包括了众多参数并且存在差异性,需要进一步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以完善其相关数据。目的:量化颈椎定点旋转手法在体生物力学参数,探讨各生物力学参数之间的相关性,及研究对象个体特征差异对手法力学参数的影响。方法:选取35例颈椎病患者为测试对象,均为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仁爱分院骨伤科门诊就诊者。术者佩戴穿戴式力学测量手套采集手法力学参数,包括拇指预加载力、拇指最大推力、掌心预加载力、掌心旋扳力和掌心旋扳最大作用力。并采集患者个人特征参数,包括年龄、身高、体质量和颈围。对手法操作过程中的关键力学参数进行特征分析及不同个体特征进行量化,对力学指标参数进行Spearman相关性分析;分析不同个体特征参数对生物力学可能存在的影响。结果与结论:(1)双侧力学参数相比,左侧操作与右侧操作无显著差异性(P>0.05)。(2)拇指预加载力均值为(7.21±1.19)N、拇指最大推力均值为(28.40±4.48)N、掌心预加载力均值为(5.67±2.49)N、掌心旋扳力均值为(10.90±5.11)N、掌心旋扳最大作用力均值为(16.00±7.27)N。(3)掌心预加载力和掌心旋扳力存在显著正相关(Rs=0.812,P<0.01);掌心预加载力和掌心旋扳最大作用力存在显著正相关(Rs=0.773,P<0.01);掌心旋扳力和掌心旋扳最大作用力存在显著正相关(Rs=0.939,P<0.01)。(4)患者体质量与拇指预加载力、掌心预加载力、掌心旋扳力及掌心旋扳最大作用力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P<0.05)。(5)结果证实,颈椎定点旋转手法治疗颈椎病操作中生物力学有一定的标准量值。该手法左右侧操作无显著差异性,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和可重复性。掌心预加载力、掌心旋扳力及掌心旋扳最大作用力3种力之间存在一致性和协调性,对于治疗效果的贡献是相近的。患者的体质量是影响颈椎定点旋转手法重要的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定点旋转手法 生物力学 影响因素分析 量化研究 颈椎 正骨手法 保守治疗 个体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椎旋转(提)手法的在体力学测量 被引量:50
11
作者 朱立国 冯敏山 +3 位作者 毕方杉 钟红刚 于杰 王尚全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673-676,共4页
目的:研究颈椎旋转手法操作过程中力学参数的特征及其相互关系。方法:运用生物力学实测方法测量同一操作者对15例患者施行旋转手法过程中的力学参数(作用力、作用时间和加速度),再通过数学方法,计算出旋转手法扳动过程所产生的位移及冲... 目的:研究颈椎旋转手法操作过程中力学参数的特征及其相互关系。方法:运用生物力学实测方法测量同一操作者对15例患者施行旋转手法过程中的力学参数(作用力、作用时间和加速度),再通过数学方法,计算出旋转手法扳动过程所产生的位移及冲量。结果:①颈椎旋转手法的力学参数平均值:预加载力15.15±5.11kg,最大作用力27.24±8.81kg,扳动力14.29±5.15kg,扳动时间114.33±16.98ms,最大加速度为-0.35±0.11g,扳动位移为9.34±2.67mm,扳动冲量为22.49±7.11Ns;②左手操作与右手操作的旋转手法力学参数相比较,除最大加速度、扳动时间和扳动冲量以外,余项P值均>0.05,差异无显著性意义;③预加载力和扳动力相比较,两者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④经Pearson相关分析,预加载力、最大作用力和扳动力呈显著的正相关性(R>0.8,P<0.001)。结论:左右手施行旋转手法时作用力特征(包括预加载力、最大作用力、扳动力)是相近的;旋转手法从缓慢上牵开始到扳动操作结束整个过程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扳动力的大小取决于预加载力的大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旋转手法 在体 生物力学 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椎拔伸旋转手法内在应力的实时监测 被引量:11
12
作者 邬黎平 陈曦 +2 位作者 樊继宏 焦培峰 钟世镇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578-581,共4页
目的研究颈椎拔伸旋转手法内在应力的分布特点。方法应用有限元分析软件在颈椎CT片基础上逐步重建C3/4~C6/7颈椎模型并网格化。将颈椎拔伸旋转手法分解后的各项力学参数代入模型进行计算分析,即时显示手法作用时模型内在应力的变化。... 目的研究颈椎拔伸旋转手法内在应力的分布特点。方法应用有限元分析软件在颈椎CT片基础上逐步重建C3/4~C6/7颈椎模型并网格化。将颈椎拔伸旋转手法分解后的各项力学参数代入模型进行计算分析,即时显示手法作用时模型内在应力的变化。结果拔伸过程,模型应力集中的区域及大小呈由大减少再增大的趋势,应力主要在C3/4关节突关节;拇指向左推C4棘突过程中,C4棘突的左下部、根部、棘突左侧根部与椎弓根结合处先后出现应力集中,最大应力为9.627kPa;颈椎向右旋转40°的过程中,C3~6双侧关节突关节,C4~6的椎弓、棘突根部、二者结合处及椎体侧方等都先后出现应力集中,右侧C3/4关节突关节应力最大,为363.6kPa。颈椎快速返回中立位,模型应力集中的区域及大小均快速减少。结论颈椎拔伸旋转手法下的颈椎有其独特的应力变化规律。关节突关节在颈椎活动中承受主要应力。右旋40°时模型所受压力最大,但不会损伤正常颈椎骨性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有限元 颈椎旋转手法 应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椎旋转手法对兔颈动脉重度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7
13
作者 祁冀 张少群 +4 位作者 张磊 平瑞月 徐燕笑 武凯 李义凯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2776-2780,共5页
目的:探讨颈椎旋转手法对兔颈动脉重度粥样硬化(CAS)斑块稳定性的影响。方法:40只新西兰兔随机分为颈椎旋转组(15只)、CAS组(15只)、对照组(10只),颈椎旋转组和CAS组兔行左侧颈总动脉CAS造模;造模成功后,颈椎旋转组予颈椎旋转手法治疗2... 目的:探讨颈椎旋转手法对兔颈动脉重度粥样硬化(CAS)斑块稳定性的影响。方法:40只新西兰兔随机分为颈椎旋转组(15只)、CAS组(15只)、对照组(10只),颈椎旋转组和CAS组兔行左侧颈总动脉CAS造模;造模成功后,颈椎旋转组予颈椎旋转手法治疗2周,CAS组和对照组不干预。每组于造模后、手法干预后分别取血浆检测hs-CRP的浓度;手法干预后处死所有兔,取左侧颈动脉行HE、Masson三色和CD68免疫组化染色,半定量分析斑块中脂质、胶原纤维、巨噬细胞的含量。结果:(1)与对照组比较,颈椎旋转组和CAS组兔造模后的血清hs-CRP水平显著性升高(P<0.05);(2)与手法干预前比较,干预后颈椎旋转组兔的血清hs-CRP水平升高(P<0.05);(3)与CAS组和对照组比较,手法干预后颈椎旋转组兔的血清hs-CRP水平升高(P<0.05);(4)与CAS组比较,颈椎旋转组的胶原纤维在斑块处明显减少、CD68阳性表达水平显著下降(P<0.05)。结论:颈椎旋转手法可致兔颈动脉重度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下降,增加斑块脱落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旋转手法 颈动脉粥样硬化 斑块稳定性
原文传递
颈椎旋转手法的亚生理区范围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9
14
作者 梅凌 李义凯 +1 位作者 付小勇 王华军 《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 CAS 2009年第12期8-10,共3页
目的:测量颈椎旋转运动的亚生理区范围,探讨其在颈椎旋转手法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4名健康受试者,男女各12人。随机分为4组,每组6人,男女各3人。4组受试者分别向一侧或两侧行颈椎旋转手法直至颈椎发出咔嗒声。颈椎旋转的同时用三维... 目的:测量颈椎旋转运动的亚生理区范围,探讨其在颈椎旋转手法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4名健康受试者,男女各12人。随机分为4组,每组6人,男女各3人。4组受试者分别向一侧或两侧行颈椎旋转手法直至颈椎发出咔嗒声。颈椎旋转的同时用三维激光扫描仪采集两侧被动旋转极限和发出咔嗒声时的三维图像。结果:男性受试者颈椎左、右两侧的亚生理区分别为3.39±1.53°和3.11±1.09°;女性左、右两侧亚生理区分别为4.02±0.75°,2.56±1.66°,男、女受试者两侧的亚生理区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当颈椎向一侧扳动后再向另一侧扳动,左、右两侧的亚生理区分别为2.93±2.02°和2.99±1.21°。颈椎向两侧扳动与仅向一侧扳动的亚生理区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行颈椎旋转手法时左右两侧的亚生理区相对恒定,不受性别和旋转方向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旋转手法 亚生理区 临床意义
原文传递
坐位上颈椎旋转微调手法治疗寰枢关节半脱位所致颈枕痛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3
15
作者 陈昌欢 高扬 《湖北中医杂志》 2014年第3期62-63,共2页
寰枢关节半脱位是上颈段的常见病损,为了观察坐位上颈椎旋转微调手法治疗寰枢关节半脱位对颈枕痛的影响,2010年8月-2013年5月,笔者对60例寰枢关节半脱位所致颈枕痛患者进行了分组对照治疗,治疗组30例采用坐位上颈椎旋转微调手法治... 寰枢关节半脱位是上颈段的常见病损,为了观察坐位上颈椎旋转微调手法治疗寰枢关节半脱位对颈枕痛的影响,2010年8月-2013年5月,笔者对60例寰枢关节半脱位所致颈枕痛患者进行了分组对照治疗,治疗组30例采用坐位上颈椎旋转微调手法治疗,对照组30例采用口服塞来昔布胶囊200mg。现将治疗结果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枕痛 坐位上颈椎旋转微调手法 寰枢关节半脱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椎定点旋转手法为主治疗踝关节扭伤45例 被引量:2
16
作者 苏航 周红军 《世界中医药》 CAS 2010年第3期172-172,共1页
关键词 踝关节扭伤/颈椎定点旋转手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椎定点旋转手法治疗颈椎病——附600例报告 被引量:3
17
作者 吴明忠 《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 CAS 2003年第3期196-197,共2页
关键词 颈椎定点旋转手法 治疗 颈椎 中医正骨手法 X线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稳定型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模型兔损伤区拉曼光谱特征及旋转手法的影响 被引量:9
18
作者 谌祖江 黄学成 +2 位作者 向孝兵 陈超 李义凯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7期4339-4344,共6页
背景:研究普遍认可颈椎旋转手法可增加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型斑块脱落的风险,然而该手法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早期稳定型斑块的影响研究甚少。目的:探索颈椎旋转手法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模型兔脂质含量的影响。方法:将30只雄性新西兰兔经普... 背景:研究普遍认可颈椎旋转手法可增加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型斑块脱落的风险,然而该手法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早期稳定型斑块的影响研究甚少。目的:探索颈椎旋转手法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模型兔脂质含量的影响。方法:将30只雄性新西兰兔经普通饲料喂养15 d后,随机选取10只作为对照组,继续以普通饲料喂养至18周。剩余20只改用含2%胆固醇、10%猪油和88%普通颗粒饲料的高脂饲料喂养至18周,建立早期稳定型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动物模型。高脂饲料喂养14周时,将高脂饲料喂养实验兔随机分为颈椎旋转手法组和模型组,各10只。颈椎旋转手法组兔施行颈椎旋转手法,左右各旋转1次(手法以兔子颈椎旋转至极限即止),1次/3 d,共5次。结果与结论:对照组兔拉曼光谱图上未见明显的1 450 cm-1及1 660 cm-1脂质特征峰,颈椎旋转手法组和模型组兔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均有明显的1 450 cm-1及1 660 cm-1脂质特征峰,但颈椎旋转手法组和模型组特征峰的相对强度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说明在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早期,短期内施用颈椎旋转手法并不会增加模型兔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脂质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推拿 脊柱 脉粥样硬化 光谱分析 拉曼 脂质沉积 实验动物 心肺及血管损伤动物模型 颈部推拿 颈椎旋转手法 动脉粥样硬化 早期病变 稳定斑块 拉曼光谱 稳定性 脂质含量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旋转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观察 被引量:2
19
作者 刘肖瑜 余伟波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14年第4期315-316,共2页
目的:观察分别采取颈椎定位旋转手法与颈椎非定位旋转两种手法加基础手法治疗椎动脉颈椎病的效果。方法:78例按就诊时间分为两组各39例,治疗组用颈椎定位旋转手法加基础手法治疗,对照组采用颈椎非定位旋转手法加基础手法治疗。结果:总... 目的:观察分别采取颈椎定位旋转手法与颈椎非定位旋转两种手法加基础手法治疗椎动脉颈椎病的效果。方法:78例按就诊时间分为两组各39例,治疗组用颈椎定位旋转手法加基础手法治疗,对照组采用颈椎非定位旋转手法加基础手法治疗。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95%,对照组85%,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颈椎定位旋转手法治疗较颈椎非定位旋转手法治疗椎动脉颈椎病疗效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动脉型颈椎 颈椎定位旋转手法 颈椎非定位旋转手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R模型颈椎手法旋转角度定量研究
20
作者 黄熙谋 万磊 《泰山医学院学报》 CAS 2019年第8期581-583,共3页
目的从颈椎定点旋转手法旋转中心点的角度探讨旋转手法的风险。方法取枢椎棘CT资料,采用计算机方式将三维MR模型进行重建,并于颈椎定点旋转手法模拟基础上分析其图形结果。结果定点旋转手法工作期间,中心属枢椎齿突垂直轴心,实际轴心旋... 目的从颈椎定点旋转手法旋转中心点的角度探讨旋转手法的风险。方法取枢椎棘CT资料,采用计算机方式将三维MR模型进行重建,并于颈椎定点旋转手法模拟基础上分析其图形结果。结果定点旋转手法工作期间,中心属枢椎齿突垂直轴心,实际轴心旋转角大于术者观察角。当轴心旋转角到达极限位置(47.52°±3.85°),术者观察角为(34.04°±1.90°)。结论当术者观察角查过30°时,继续强制旋转有造成医源性损伤的风险。应于颈椎定轴旋转新概念建立的前提下对其旋转手法原则加以掌握,可有效对后续脊柱旋转类手法研究进展作相应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定轴旋转手法 颈椎 M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