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1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上颌骨外旋颅底的临床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储杨 刘业海 +1 位作者 杨永富 韩卉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642-645,共4页
目的为获得准确的颅底手术相关解剖学资料,进一步保证手术的安全性。方法福尔马林浸泡过的10例20侧成人头颅,分别用红、蓝色乳胶分别进行颈总动脉和颈内静脉灌注;再去除颅盖骨和脑组织暴露颅底内面、行上颌骨外旋后进一步解剖依次暴露... 目的为获得准确的颅底手术相关解剖学资料,进一步保证手术的安全性。方法福尔马林浸泡过的10例20侧成人头颅,分别用红、蓝色乳胶分别进行颈总动脉和颈内静脉灌注;再去除颅盖骨和脑组织暴露颅底内面、行上颌骨外旋后进一步解剖依次暴露前、中以及侧颅底,观察、分析解剖标志并测量相关的颅底解剖学数据。结果鸡冠前缘与筛板后缘连线中点的距离为21.6mm±2.28mm;鸡冠后部两侧筛板最大水平距离8.8mm±2.32mm,在鸡冠后缘基底部水平线以前、两侧筛顶外侧缘以内,行前颅底手术安全的;翼突根部内侧前缘与破裂孔前缘的距离为11.9mm±2.35mm(左)、12mm±1.85mm(右),翼突根部外侧前缘与卵圆孔前缘的距离14.4mm±1.87mm(左)、14.8±2.34mm(右),前鼻嵴至海绵窦颈内动脉前曲部的距离66.9mm±2.91mm(左)、67.6mm±2.23mm(右),翼突基底部对应的中颅底是蝶鞍两侧的海绵窦,两侧圆孔的连线相当于海绵窦的前界,同侧圆孔和卵圆孔的连线相当于海绵窦的外侧界,翼突及其毗邻的解剖结构是中颅底手术的重要标志,以翼突或其残端为标志行颅底手术不至于损伤海绵窦和颈内动脉;视神经-颈内动脉隐窝也是中颅底手术的重要标志。结论上颌骨外旋后,可对前、中以及侧颅底充分暴露;正确认识颅底的鸡冠、筛板、翼突、视神经-颈内动脉隐窝、圆孔、卵圆孔及其各自的毗邻解剖结构这些临床标志,为颅底手术安全性提供保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颌骨/解剖学和组织学 颅底/解剖学和组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胎儿下颌骨及相关组织发育解剖研究
2
作者 侯爱兵 王元银 +3 位作者 陈乔尔 程继光 阮敏 朱传凤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536-537,共2页
目的了解中国人胎儿下颌骨及邻近血管和神经的发育状况。方法选择41例正常受精龄10~38周胎儿标本,取出其上、下颌骨作大块连续切片,采用HE染色观察下颌骨及下牙槽神经血管的发育情况。结果胎儿受精龄10周时下颌骨及下牙槽神经血管束即... 目的了解中国人胎儿下颌骨及邻近血管和神经的发育状况。方法选择41例正常受精龄10~38周胎儿标本,取出其上、下颌骨作大块连续切片,采用HE染色观察下颌骨及下牙槽神经血管的发育情况。结果胎儿受精龄10周时下颌骨及下牙槽神经血管束即开始发育,Meckel软骨在胎龄20周时开始吸收,首先从舌侧开始,至25周时吸收基本结束。结论国人下颌骨及下牙槽神经血管束发育进度和情况与下颌骨、下牙槽血管、神经增生和发育同时进行,牙胚发育与牙槽骨、下牙槽神经血管发生的关系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胎儿 颌骨/解剖学和组织学 骨/生长和发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引导骨再生修复颌骨缺损的组织学观察 被引量:3
3
作者 陈红亮 赵承初 +2 位作者 孙勇 赵峰 钟科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2年第46期8589-8592,共4页
背景:引导骨再生对于成骨的引导及成形效果在基础研究及动物实验中已得到充分肯定,但国内有关人的颌骨骨缺损后引导骨再生中新生骨的组织学观察是一个空白。目的:应用组织学检查了解人引导骨再生修复颌骨骨缺损的成骨效果。方法:选取引... 背景:引导骨再生对于成骨的引导及成形效果在基础研究及动物实验中已得到充分肯定,但国内有关人的颌骨骨缺损后引导骨再生中新生骨的组织学观察是一个空白。目的:应用组织学检查了解人引导骨再生修复颌骨骨缺损的成骨效果。方法:选取引导骨再生治疗颌骨骨缺损患者19例24个部位,于治疗后6个月行种植术中,中空钻取出术区新生骨,组织学观察,评价成骨效果。结果与结论:所取新生骨可见不同发育阶段的骨形成。近根尖段骨中主要为板层骨,而冠方新生骨主要为纤维性骨形成,内含类骨组织及软骨性骨,极少板层骨。提示人颌骨骨缺损经引导骨再生后6个月成骨效果肯定,但远期效果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引导再生 缺损 效果 组织学 种植体 形成 组织构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移盘牵引成骨整复山羊下颌骨节段性缺损的组织学评价 被引量:2
4
作者 张圃 顾晓明 扬连甲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8期1660-1663,共4页
目的 研究双界面牵引成骨 (BDO)整复山羊下颌骨节段性缺损的成骨方式、新骨结构及各骨段界面的结合 .方法 山羊 2只 ,单侧下颌骨节段性缺损 BDO整复 ,固定期 2mo,3mo分别处死动物 ,整复侧下颌骨取材 ,制备组织切片 ,HE、三色法染色 ,... 目的 研究双界面牵引成骨 (BDO)整复山羊下颌骨节段性缺损的成骨方式、新骨结构及各骨段界面的结合 .方法 山羊 2只 ,单侧下颌骨节段性缺损 BDO整复 ,固定期 2mo,3mo分别处死动物 ,整复侧下颌骨取材 ,制备组织切片 ,HE、三色法染色 ,观察 .结果 新生骨高度、宽度与正常下颌骨相同 ,骨质密度较正常下颌骨高 ,骨小梁沿牵引成骨方向规律排列 .牵引形成的新生骨与远中骨残端界面为骨性结合 .新生骨内含下牙槽动脉 ,其周围为平行排列的牵引形成新骨 .新生骨与转移盘为骨性结合 ,转移盘处于改建过程 ,与近中骨残端之间为骨性结合 .新生骨为直接膜内成骨、未发现软骨内成骨 .结论 组织学研究证实 BDO整复下颌骨节段性缺损方法可行 ,治疗效果确切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畸形 牵引术 组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显微CT技术对颌骨骨小梁解剖结构的测量及其准确性评价 被引量:4
5
作者 金光春 张晓燕 +5 位作者 姜玲 李祥林 张迪 黎卫星 金熙真 金东春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833-837,共5页
目的:应用显微CT(micro-CT)测量颌骨解剖结构,探讨micro-CT测量的准确性。方法:将9具尸体的下颌骨标本分为髁状突组(3个标本,骨小梁结构均匀)和下颌骨体部组(5个标本,骨小梁结构不均匀),图像分析软件建立总共30个有效容(VOI),每组各15... 目的:应用显微CT(micro-CT)测量颌骨解剖结构,探讨micro-CT测量的准确性。方法:将9具尸体的下颌骨标本分为髁状突组(3个标本,骨小梁结构均匀)和下颌骨体部组(5个标本,骨小梁结构不均匀),图像分析软件建立总共30个有效容(VOI),每组各15个。计算每个像元大小的每个参数的平均值和标准差,并用方差分析判断不同参数值之间差异是否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在所有重建像元大小中,下颌骨体部组的结构模型指数(SMI)与18μm像元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髁状突组中重建像元大小为36μm时未发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所有重建像元大小中,骨小梁厚度(Tb.Th)、骨小梁数量(Tb.N)和骨小梁分离度(Tb.Sp)在下颌骨体部组和髁状突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大部分参数在像元大小为36μm时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在下颌骨体部组,所有参数在不同的像元大小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icro-CT的观测均能较准确反映骨小梁解剖结构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显微CT 小梁 解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颊脂垫瓣修复颌面部术后组织缺损及临床应用解剖 被引量:9
6
作者 程继光 王元银 +2 位作者 王银龙 何家才 范蓬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573-575,共3页
目的通过对颊脂垫的解剖观察,探讨颊脂垫瓣在口腔邻近组织缺损修复中的应用。方法将带蒂颊脂垫瓣游离后疝入邻近缺损进行组织修复。结果所有转移颊脂垫瓣全部成活,3月后全部黏膜化。结论颊脂垫瓣作为一种可牺牲的组织瓣,其血运丰富、损... 目的通过对颊脂垫的解剖观察,探讨颊脂垫瓣在口腔邻近组织缺损修复中的应用。方法将带蒂颊脂垫瓣游离后疝入邻近缺损进行组织修复。结果所有转移颊脂垫瓣全部成活,3月后全部黏膜化。结论颊脂垫瓣作为一种可牺牲的组织瓣,其血运丰富、损伤小、操作方法简单、制备容易,在修复其邻近组织缺损中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颊/外科学 面部损伤/外科学 外科皮瓣 /解剖学和组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岩骨入路面神经的显微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8
7
作者 黄军 袁贤瑞 +2 位作者 奚健 丁锡平 姜维喜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CAS 2001年第4期214-216,I007,共4页
目的 为经岩骨入路保护面神经提供显微解剖学资料。方法 手术显微镜下对 10具 (2 0侧 )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头颈部标本模拟经岩骨入路的手术操作 ,观测管段面神经的解剖及其与重要结构的关系。结果 管段面神经分 3段 :迷路段长 (3.2&#... 目的 为经岩骨入路保护面神经提供显微解剖学资料。方法 手术显微镜下对 10具 (2 0侧 )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头颈部标本模拟经岩骨入路的手术操作 ,观测管段面神经的解剖及其与重要结构的关系。结果 管段面神经分 3段 :迷路段长 (3.2± 0 .9)mm ,上下方向管径 (1.1± 0 .2 )mm ;鼓室段长 (11.7± 1.5 )mm ,水平方向管径 (1.4± 0 .1)mm ,两段成角 71.0°± 11.7° ;垂直段长 (13.9± 1.8)mm ,前后方向管径 (1.6± 0 .2 )mm ,与水平段成角 10 6 .6°± 7.7°。管段面神经的解剖标志 :①锥隆起是上膝部的标志 ,锥隆起与茎乳孔连线为垂直段的标志线 ;②面神经裂孔是膝状神经节的标志 ;③垂直段距离海伦嵴 (15 .0± 1.3)mm。结论 熟悉管段面神经的解剖特点和标志 ,有利于手术中保护面神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神经 解剖学 组织学 显微外科手术 经岩入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迷路后入路岩骨磨除范围的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5
8
作者 梁树立 漆松涛 +4 位作者 彭林 冯文峰 张嘉林 邱炳辉 戴学军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CAS 2001年第1期30-32,共3页
目的确定经迷路后入路中岩骨磨除范围的一种方便、实用、安全的方法。方法观察20侧后半规管的位置,并测量其与乙状窦前缘、内耳门后下缘、岩骨表面的距离和乙状窦前缘、内耳门后下缘和外环道后上棘的两两间距离,制出这些结构间的位... 目的确定经迷路后入路中岩骨磨除范围的一种方便、实用、安全的方法。方法观察20侧后半规管的位置,并测量其与乙状窦前缘、内耳门后下缘、岩骨表面的距离和乙状窦前缘、内耳门后下缘和外环道后上棘的两两间距离,制出这些结构间的位置关系简图,并经过数学计算找到岩骨表面可以磨除的最前点。结果内耳门后下缘、后半规管中点和外耳道后上棘基本处于同一水平面上,后半规管与乙状窦前缘、内耳门后下缘、岩骨表面的距离和乙状窦前缘到内耳门后下缘、乙状窦前线到外耳道后上棘、骨耳孔后下缘到外耳道后上棘的距离分别为 8 .67mm、.15. 64mm、 3 .47mm、22 .07mm、 12. 42mm、 25. 37mm。结论内耳门下后缘水平内耳门下后缘后12 .5mm或乙状窦前缘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部 解剖学 组织学 切开术 迷路入路 磨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掺铝β-磷酸三钙及掺锶β-磷酸三钙植入兔骨缺损区形态及组织学观察 被引量:4
9
作者 张建设 雷士泽 +1 位作者 李晨军 罗克枢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65-67,共3页
目的 :探索磷酸钙陶瓷的化学成份、结晶相、结构形态等材料学因素与降解的关系。方法 :掺杂磷酸钙陶瓷 ( β TCPA、β TCPs)植入兔颌骨人工缺损区后观察X线片 ,横截面面积测量、光镜、电镜及能谱分析的变化。结果 :2 4周时 β TCPA 吸... 目的 :探索磷酸钙陶瓷的化学成份、结晶相、结构形态等材料学因素与降解的关系。方法 :掺杂磷酸钙陶瓷 ( β TCPA、β TCPs)植入兔颌骨人工缺损区后观察X线片 ,横截面面积测量、光镜、电镜及能谱分析的变化。结果 :2 4周时 β TCPA 吸收率为 2 2 % ,β TCPS 为 2 8%和 β TCP为 40 %。 4周时在下颌骨和种植体之间有新骨形成 ,在 12~ 2 4周时新骨形成更明显 ,未发现炎症反应 ,界面的Ca、P和S的相对含量随时间而变化。结论 :β TCPA 和 β TCPs在组织中的降解速度较 β TCP慢 ,但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对骨缺损的修复有较大的临床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牙种植 组织学 掺铝β-磷酸三钙 掺锶β-磷酸三钙 人工缺损区 形态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牛皮胶原对新骨形成影响的定量组织学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罗磊 毛祖彝 +1 位作者 李声伟 彭泽勋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80-81,83,共3页
将小牛皮胶原植入10只成年狗颌骨内,在不同时段取标本进行组织学光镜检测和定量分析。结果显示,此材料组织相容性良好,不影响新骨形成,材料与骨组织间无纤维被囊形成,与新骨直接结合,材料最后在机体内大部分降解,为宿主新生骨... 将小牛皮胶原植入10只成年狗颌骨内,在不同时段取标本进行组织学光镜检测和定量分析。结果显示,此材料组织相容性良好,不影响新骨形成,材料与骨组织间无纤维被囊形成,与新骨直接结合,材料最后在机体内大部分降解,为宿主新生骨组织替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胶原 组织相容性 组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耳上经岩骨嵴小骨窗入路至岩斜区显微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吴德俊 万经海 +5 位作者 冯春国 徐培坤 程宏伟 汪宇扬 张圣邦 郭致飞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527-530,共4页
目的在部分岩斜区侧方入路基础上,对耳上经岩骨嵴小骨窗入路至岩斜区进行显微解剖学研究,力求取得良好显露的同时,使手术入路更加简便、安全、实用,降低创伤,减少并发症。方法10%甲醛固定的国人成人头颅湿标本10例,漂白的颅骨干标本10例... 目的在部分岩斜区侧方入路基础上,对耳上经岩骨嵴小骨窗入路至岩斜区进行显微解剖学研究,力求取得良好显露的同时,使手术入路更加简便、安全、实用,降低创伤,减少并发症。方法10%甲醛固定的国人成人头颅湿标本10例,漂白的颅骨干标本10例,模拟手术操作,对入路涉及重要结构进行观察、测量、拍照。结果在4cm×3cm大小骨窗范围内完成所有手术操作,入路涉及重要解剖结构包括Labbe静脉、岩骨内部结构等,可较好的显露脑干腹侧间隙、岩骨背侧及桥小脑角区。结论耳上经岩骨嵴小骨窗入路,能取得和Kawase入路、乙状窦前入路、部分迷路切除岩骨尖(PLPA)入路等侧方入路相似或相近的显露,具有创伤小、操作简便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切开术 岩部/解剖学和组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路重建钢板治疗骨盆后环损伤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陈红卫 赵钢生 +1 位作者 杨新东 潘俊 《临床骨科杂志》 2011年第1期80-82,共3页
目的对重建钢板内固定在骨盆后环骨折治疗中的钢板有效固定区、置钉角度及深度进行测量,为临床手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解剖21具成人骨盆标本,测量钢板有效固定区、耳状面距、腰骶干内缘距、腰骶干外缘距、骶椎间孔距、偏离角度。结果... 目的对重建钢板内固定在骨盆后环骨折治疗中的钢板有效固定区、置钉角度及深度进行测量,为临床手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解剖21具成人骨盆标本,测量钢板有效固定区、耳状面距、腰骶干内缘距、腰骶干外缘距、骶椎间孔距、偏离角度。结果钢板有效固定区为(54.29±4.63)mm,近髂后上棘第1枚螺钉的耳状面距为(28.30±4.15)mm,腰骶干内缘距为(52.58±3.55)mm,骶椎间孔距(46.89±4.29)mm,第1枚螺钉偏离角度为>(13.80°±8.78°),<(30.19°±11.15°),近髂后上棘第2枚螺钉的耳状面距为(24.02±2.72)mm,近髂后上棘第3枚螺钉的耳状面距为(18.79±2.45)mm,近髂后上棘第4枚螺钉的耳状面距为(18.9±3.15)mm,腰骶干外缘距为(33.35±3.47)mm,第4枚螺钉偏离角度内偏9.24°±3.9°,外偏6.85°±3.1°。结论该研究对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骨盆后环骨折提供了应用解剖学基础,在每侧髂骨翼置入4枚螺钉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后环 /解剖学和组织学 重建钢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间前神经综合征相关的临床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韩振奎 韩芳民 朱文侠 《陕西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1372-1373,共2页
目的:探讨骨间前神经综合征的解剖学基础。方法:解剖观察120侧(左右各60侧)成人防腐固定标本。结果:骨间前神经主干78.3%经桡骨颈前方邻近的腱纤维结构有旋前圆肌纤维桥(56%),尺骨头浅面腱膜(87.5%),融合腱板(81.7%)和指浅屈肌纤维弓(90... 目的:探讨骨间前神经综合征的解剖学基础。方法:解剖观察120侧(左右各60侧)成人防腐固定标本。结果:骨间前神经主干78.3%经桡骨颈前方邻近的腱纤维结构有旋前圆肌纤维桥(56%),尺骨头浅面腱膜(87.5%),融合腱板(81.7%)和指浅屈肌纤维弓(90.8%),横跨骨间前神经主干的拇长屈肌副头(68.3%)及少见的肌束或纤维结构(10%)。结论:骨间前神经主干邻近的腱纤维结构及距离桡骨近是致骨间前神经综合征的解剖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前神经综合征 外周神经/解剖学和组织学 间前神经综合征 临床解剖学研究 纤维结构 神经主干 拇长屈肌副头 解剖学基础 防腐固定 解剖观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颞骨显微外科解剖学研究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3
14
作者 罗滨 丁自海 钟世镇 《解剖与临床》 2006年第6期433-434,共2页
关键词 解剖学研究 后入路 面神经隐窝 显微外科解剖学 显微解剖学 组织学 人体解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移植牙种植体同期植入的组织学观察
15
作者 谢春 刘流 +3 位作者 秦霞南 肖旭辉 施琥 董宝财 《昆明医学院学报》 2002年第2期44-45,共2页
目的 :了解骨移植牙种植体同期植入后骨整合情况 .方法 :采用 10只恒河猴为实验动物 ,进行自体髂骨移植 ,同期植入种植体 ,切取标本后进行光镜及荧光显微镜观察 .结果 :实验组及对照组种植体与移植骨均发生了良好的骨整合 .结论 :VBG 。
关键词 移植 牙种植体 同期植入 组织学 缺损 整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颌前牙与前磨牙唇侧骨壁厚度的CBCT测量分析 被引量:19
16
作者 沈建伟 何福明 +1 位作者 江巧红 单海琴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34-238,共5页
目的:通过锥形术射线计算机控制断层扫描(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测量分析,研究上颌前牙区及前磨牙区各个位点的唇侧骨壁厚度,为上颌前牙与前磨牙的种植修复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方法:选取浙江大学附属口腔医院118例患者的... 目的:通过锥形术射线计算机控制断层扫描(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测量分析,研究上颌前牙区及前磨牙区各个位点的唇侧骨壁厚度,为上颌前牙与前磨牙的种植修复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方法:选取浙江大学附属口腔医院118例患者的CBCT资料,测量上颌前牙区和前磨牙区各受测牙在釉牙骨质界根方4 mm处(位点1)和牙根中点处(位点2)的唇侧骨壁在与牙长轴垂直方向上的厚度。结果:中切牙、侧切牙和尖牙的唇侧骨壁厚度大多集中在0.5~1.5mm,其在位点1处唇侧骨壁厚度不足1.0 mm的分别达到了44.1%、65.2%和45.8%,位点2处唇侧骨壁厚度不足1.0 mm的分别达到了56.8%、89.8%和61.0%;而第一前磨牙和第二前磨牙的唇侧骨壁厚度大多在1.0 mm以上,分别达到了77.1%和94.1%(位点1),68.7%和94.1%(位点2)。结论:上颌前牙区唇侧骨壁厚度不足的情况普遍存在,建议使用CBCT等技术手段对上颌前牙区的种植患者进行严格的术前评估,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从而获得理想的美学效果与远期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种植 双尖牙/解剖学和组织学 /解剖学和组织学 颌骨/解剖学和组织学 美学 锥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治疗结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隐形义齿修复合并齿槽及颌骨严重缺损前牙列效果分析
17
作者 侯红宇 张粉侠 龚晓曼 《陕西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876-877,共2页
关键词 牙槽窝/解剖学和组织学 颌骨/解剖学和组织学 牙制备 口腔修复 义齿修补 口腔外科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人乙状窦沟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孟庆玲 韩卉 +2 位作者 庞刚 胡玉婷 张媛媛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3年第3期199-201,共3页
目的 为耳外科及神经外科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观察乙状窦沟 (GSS)的形态、位置及GSS上曲在颅骨表面的标志点 ,测量GSS的宽度、深度及其与周围结构间的距离。结果 GSS呈“乙”字型 ,83 33%的顶乳突缝前角投影在GSS上曲处。GSS... 目的 为耳外科及神经外科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观察乙状窦沟 (GSS)的形态、位置及GSS上曲在颅骨表面的标志点 ,测量GSS的宽度、深度及其与周围结构间的距离。结果 GSS呈“乙”字型 ,83 33%的顶乳突缝前角投影在GSS上曲处。GSS的宽度左侧平均为 (10 92± 1 80 )mm ,右侧平均为 (12 0 0± 1 6 5 )mm ;深度左侧平均为 (4 15± 1 4 0 )mm ,右侧平均为 (5 2 7± 2 2 7)mm。GSS宽度及深度均有显著的侧别差异。GSS前外侧缘到前庭导水管外口、内耳门下后缘、后半规管、外耳道后壁的距离分别为 (7 85±2 4 7)mm、(2 1 6 9± 4 97)mm、(8 5 4± 2 74 )mm、(12 4 2± 2 4 6 )mm。结论 GSS为颞骨岩部后面的一个重要的骨性结构 ,顶乳突缝前角处可 (作为GSS上曲定位的参考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状窦沟 解剖学 岩部 组织学 半规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骨后壁的显微外科解剖对听神经瘤手术中骨迷路保护的意义 被引量:4
19
作者 李建荣 戴秀明 +3 位作者 刘雪松 徐生义 王树超 卢亦成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CAS 2003年第5期264-266,共3页
目的观察岩骨后壁表面标志与骨迷路的空间位置关系,为外科手术听力保护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20例甲醛固定的成人头颅标本,在手术显微镜下磨除岩骨后壁,充分暴露骨迷路,游标卡尺进行测量。结果乙状窦前缘与岩嵴相交点前1.24cm、岩嵴下0.3... 目的观察岩骨后壁表面标志与骨迷路的空间位置关系,为外科手术听力保护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20例甲醛固定的成人头颅标本,在手术显微镜下磨除岩骨后壁,充分暴露骨迷路,游标卡尺进行测量。结果乙状窦前缘与岩嵴相交点前1.24cm、岩嵴下0.34cm,岩骨后壁0.2 cm以内磨除骨质,可不破坏骨迷路结构。结论掌握岩骨后壁表面标志与岩骨内部结构的空间位置关系,是术中定位岩骨内部结构、充分磨除岩骨、扩大手术视野及减少手术并发症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剖学 组织学 听神经瘤 外科学 显微外科手术 听力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orello管区显微外科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朱国臣 韩卉 牛朝诗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1年第2期93-95,共3页
目的 为临床Dorello管区手术提供显微解剖学基础。方法 在手术显微镜下对 15例 (30侧 )成人头颅标本Dorello管区结构进行观测。结果 ①Dorello管由Gruber韧带、岩尖及上斜坡外侧缘三者构成的一个骨纤维管道。Dorello管顶主要由Grube... 目的 为临床Dorello管区手术提供显微解剖学基础。方法 在手术显微镜下对 15例 (30侧 )成人头颅标本Dorello管区结构进行观测。结果 ①Dorello管由Gruber韧带、岩尖及上斜坡外侧缘三者构成的一个骨纤维管道。Dorello管顶主要由Gruber韧带构成 ,Dorello管顶至底间最大垂直距离为 2 14mm± 0 70mm。②展神经经过Dorello管外 1/ 3(5 6 7% )或中 1/ 3(4 3 3% )。展神经伴行动脉为脑膜背侧动脉的分支 ,83 3%以单干形式经过展神经内侧。③展神经入海绵窦点距颈内动脉后升部后壁 3 97mm± 1 83mm ,在Meckel腔内侧 3 11mm± 0 95mm。结论 在Dorello管区展神经及其伴行动脉位置恒定 ,手术中应予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部 解剖学 组织学 展神经 Dorello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