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7篇文章
< 1 2 1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鄂东南湖泊水体中颗粒态黑碳分布特征与来源分析——以磁湖为例
1
作者 陈颖颖 贺梦晴 +5 位作者 周倩 周玲 占长林 韩永明 柳山 方立虎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61-570,共10页
在地球水生态系统中,颗粒态黑碳(particulate black carbon,PBC)是颗粒有机碳(particulate organic carbon,POC)的重要组成部分.采用热光反射法对黄石磁湖POC、PBC及其组分(焦炭和烟炱)的含量水平、空间分布特征及可能来源进行了研究.... 在地球水生态系统中,颗粒态黑碳(particulate black carbon,PBC)是颗粒有机碳(particulate organic carbon,POC)的重要组成部分.采用热光反射法对黄石磁湖POC、PBC及其组分(焦炭和烟炱)的含量水平、空间分布特征及可能来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磁湖水体中POC、PBC、焦炭(char)和烟炱(soot)含量变化范围分别为2899.38—5622.80、 235.01—800.08、 24.41—310.23、 130.09—544.72μg·L^(-1),平均含量分别为3903.84、377.25、155.52、272.65μg·L^(-1),呈现较大的空间分布差异.PBC/POC的变化范围在6.89%—18.32%之间,平均值为10.92%,说明城市湖泊水体中PBC对POC含量积累的贡献较大. soot/PBC的变化范围为45.92%—89.61%,平均值为63.95%. PBC、char与soot含量和PBC/POC比值的空间变异性与环湖周边区域的道路交通和工业布局有关,且南半湖受交通污染和工业排放的影响更大. PBC与POC、char和soot含量均呈正相关,且PBC与soot的相关系数(r=0.81,P<0.01)高于char(r=0.72,P<0.01),说明磁湖水体中soot对PBC的贡献更大. char/soot比值分析结果表明,磁湖水体中PBC主要受到交通污染源和燃煤等人类活动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体 颗粒有机碳 颗粒态黑碳 分布 来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初级生产力主导了辽河水系颗粒态有机碳的来源
2
作者 陈崇昊 吕纪轩 +3 位作者 王诗珉 何炽鹏 汪亚平 高建华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7-118,共12页
作为关键陆源物质,河流颗粒态有机碳(POC)的来源、输运及入海通量是当前关注的热点问题。然而,受水库等人类活动影响,河流颗粒碳的组分正在发生变化,这势必给陆地和海洋间碳的源汇过程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机制带来深刻影响。围绕上述问题... 作为关键陆源物质,河流颗粒态有机碳(POC)的来源、输运及入海通量是当前关注的热点问题。然而,受水库等人类活动影响,河流颗粒碳的组分正在发生变化,这势必给陆地和海洋间碳的源汇过程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机制带来深刻影响。围绕上述问题,以辽河水系为研究区,于2023年7月沿河采集14个样品,将生物地球化学指标分析与最新的基因检测技术相结合,分析了POC含量和来源在流域内的变化规律,探讨了初级生产力主导辽河水系POC来源的可能机制,对比和总结了中国典型河流POC来源改变的共同趋势。研究结果显示,初级生产力是当前辽河水系POC的最主要来源,其中共球藻纲和蓝藻门生物是最主要贡献者;动物可能也是POC的重要来源,未来在分析POC来源时需加以重视;水库拦蓄效应可改变河流浮游生物的组成,进而对河流POC的来源产生重要影响;长江、黄河、珠江以及台湾岛和海南岛的诸多河流POC的浮游生物来源比例也在显著增加。上述趋势性变化,可能导致POC在流域-河口-陆架间的源汇格局发生剧烈变化,需要持续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流颗粒态有机碳 水库 初级生产力 辽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用猪粪生物炭对酸性和石灰性水稻土颗粒态和矿物结合态有机碳含量及化学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2
3
作者 袁梦婷 李子川 +6 位作者 孟俊 张敏 叶郑豪 单胜道 胡敏骏 徐君 柴彦君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41-456,共16页
[目的]土壤颗粒态有机碳(POC)和矿物结合态有机碳(MAOC)是土壤有机碳库的主要组成,了解施用生物炭对其含量变化及其在土壤总有机碳中的占比和化学组成特征,对认识土壤有机碳动态变化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于2019年,分别在杭州市富阳区的... [目的]土壤颗粒态有机碳(POC)和矿物结合态有机碳(MAOC)是土壤有机碳库的主要组成,了解施用生物炭对其含量变化及其在土壤总有机碳中的占比和化学组成特征,对认识土壤有机碳动态变化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于2019年,分别在杭州市富阳区的酸性和石灰性水稻土上进行猪粪生物炭施用量和方法定位试验,种植制度为单季水稻。试验设置6个处理:常规施化肥(NPK),NPK基础上施用猪粪4.5 t/(hm^(2)·a)(SM),NPK基础上施用猪粪生物炭4.5 t/(hm^(2)·a)(SBc1)、11.25 t/(hm^(2)·a)(SBc2)、22.5 t/(hm^(2)·a)(SBc3),以及猪粪生物炭一次性施用112.5 t/hm^(2)(SBc4)。2021年(第3年)水稻收获后,采集0-20 cm耕层土壤样品,分析其基本理化性质,并将土壤样品分为250~2000μm(粗颗粒态有机物),53~250μm(细颗粒态有机物)和<53μm(矿物结合态有机物)3个粒级,分析各粒级土壤中有机碳含量以及占比,并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仪分析了各粒级土壤有机碳的特征光谱,以特征光谱峰值半定量性的评估了有机碳组成的变化。[结果]与SM处理相比,酸性水稻土中SBc3、SBc4处理土壤有机碳含量分别显著增加了49.4%和103.3%,石灰性水稻土中土壤有机碳含量分别增加了42.2%和53.0%。与SM处理相比,4个猪粪生物炭处理显著增加了酸性水稻土粗颗粒态有机碳(C-POC)含量137.8%~554.1%,细颗粒态有机碳(F-POC)含量37.6%~85.2%(P<0.05);SBc3和SBc4处理分别显著增加了石灰性水稻土中C-POC含量110.0%和203.0%,F-POC含量54.8%和96.0%(P<0.05);与SM处理相比,4个猪粪生物炭处理对两种水稻土MAOC含量的影响均不显著(P>0.05)。傅里叶红外光谱特征测定结果表明,施用猪粪和猪粪生物炭对两种水稻土各粒级中主要有机化合物的类型无显著影响,但会影响其比例,与NPK处理相比,SBc3和SBc4处理分别显著增加了酸性水稻土有机碳中芳香族化合物的比例19.5%和38.0%,降低了酚醇碳族化合物的比例7.8%和17.9%,显著降低了石灰性水稻土有机碳中芳香族化合物的比例21.0%和19.1%,增加了酚醇族化合物的比例19.1%和33.2%(P<0.05)。[结论]对于较高的猪粪生物炭施用量,不论一次性施用还是逐年施用均可显著增加水稻土总有机碳含量,且粗颗粒有机碳增加幅度大于细颗粒,而对矿物结合态有机碳含量无显著影响。施用猪粪生物炭对土壤有机碳主要组成有机化合物无显著影响,但会增加酸性水稻土有机碳的稳定性,而降低石灰性水稻土有机碳的稳定性。相同施用量下,猪粪生物炭提高酸性水稻土有机碳含量的作用高于石灰性水稻土。本试验结果可为猪粪生物炭在农田的科学应用提供技术支撑和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粪生物炭 水稻土 颗粒态有机碳 矿物结合有机碳 分子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寒潮影响下北部湾研究海域颗粒态和溶解态^(210)Po的分布特征
4
作者 刘文靖 钟强强 +4 位作者 王浩 陈随缘 黄德坤 刘进文 于涛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69-781,共13页
^(210)Po是天然放射性核素,具有较强的颗粒活性,可用于水体悬浮颗粒物来源及传输、污染物清除等过程的示踪研究。2021—2022年冬季寒潮过境期间北部湾研究海域不同形态^(210)Po的活度浓度分布及地球化学行为特征实测结果表明,表层水体... ^(210)Po是天然放射性核素,具有较强的颗粒活性,可用于水体悬浮颗粒物来源及传输、污染物清除等过程的示踪研究。2021—2022年冬季寒潮过境期间北部湾研究海域不同形态^(210)Po的活度浓度分布及地球化学行为特征实测结果表明,表层水体中溶解态和颗粒态^(210)Po的活度浓度水平分别为0.36~1.39dpm·(100 L)^(-1)(1 Bq=60 dpm)和0.60~12.15 dpm·(100 L)^(-1);水体中^(210)Po主要以颗粒态形式存在。实测的颗粒态^(210)Po活度浓度和总悬浮颗粒物(TSM)质量浓度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性(R^(2)=0.968,P<0.01)表明,溶解态^(210)Po被颗粒物显著“清除”的现象;进一步分析发现北部湾寒潮期间水体中^(210)Po的分配系数(K_d值)为(1.16~17.95)×10^(5) mL·g^(-1),与其他海域相同TSM质量浓度条件下相比明显增加,再次表明溶解态^(210)Po在北部湾寒潮过境期间得到强化“清除”。原因可能是寒潮期间北部湾水体中的再悬浮过程和输送过程的加强促使水体TSM质量浓度增加,溶解态^(210)Po因被颗粒物吸附而被强化“清除”。冬季北部湾海域频发的寒潮等强对流天气过程导致水动力混合加剧,影响TSM分布的同时也改变了北部湾水体中^(210)Po的分布。这对认识寒潮、台风等强对流气象事件影响下近岸海域水体悬浮颗粒物及其携带的污染物质的传输过程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解^(210)Po 颗粒态^(210)Po 寒潮 总悬浮颗粒 北部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生素在土壤颗粒态有机质纳米尺度上空间分布的检测方法研究
5
作者 谢寅雨 刘兴华 《山东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24-130,共7页
抗生素等新型污染物的环境污染与风险问题日益引起关注,土壤有机质对抗生素有重要的富集作用,传统方法无法定量检测抗生素在土壤颗粒态有机质(particulate organic matter,POM)上的空间分布是由于难以区分有机质和抗生素中的碳分布。为... 抗生素等新型污染物的环境污染与风险问题日益引起关注,土壤有机质对抗生素有重要的富集作用,传统方法无法定量检测抗生素在土壤颗粒态有机质(particulate organic matter,POM)上的空间分布是由于难以区分有机质和抗生素中的碳分布。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本试验采用纳米离子探针技术结合稳定性同位素技术建立了抗生素在POM纳米尺度上空间分布的检测方法。本方法用水做包埋剂制作POM超薄冷冻切片,用睫毛笔转移POM切片至亲水性硅片上,优化NanoSIMS测试条件,使用Image J和插件MIMI Image等进行图像数据处理。使用本方法对抗生素在黄河三角洲地区土壤POM中的空间分布进行了检测,得出在纳米尺度上分布在POM表面的抗生素占94%,内部扩散占6%。本试验建立的检测方法为探究土壤有机质中其他类型的有机污染物分布特征提供了方法学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生素 土壤颗粒态有机质 空间分布 纳米尺度 纳米离子探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气中颗粒态汞的污染特征研究
6
作者 郑鑫 《山西化工》 CAS 2024年第4期252-253,264,共3页
针对空气中的重金属污染-汞,既要强调室外汞污染排放的监测,也要重视室内空气中的颗粒态汞污染;在各类化学实验室对汞有着较多接触下,为保障人员安全性,需要了解颗粒态汞的污染特征。为此,本文借助湿式消解法提取室内空气中的可吸入颗粒... 针对空气中的重金属污染-汞,既要强调室外汞污染排放的监测,也要重视室内空气中的颗粒态汞污染;在各类化学实验室对汞有着较多接触下,为保障人员安全性,需要了解颗粒态汞的污染特征。为此,本文借助湿式消解法提取室内空气中的可吸入颗粒物,应用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颗粒态汞浓度,并与相关卫生、环保标准进行汞浓度对比,明确颗粒态汞的污染特征,以期在判断化学实验室空气的汞污染程度后,采用通风等手段降低颗粒态汞的影响,保障人员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健康 颗粒态 污染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HJ-2A/B卫星高光谱数据的湖泊颗粒态磷遥感估算
7
作者 万能胜 程宏伟 +6 位作者 余寒明 程佳美 唐晓先 杨富宝 熊竹阳 齐鹏云 潘邦龙 《洛阳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年第4期1-8,92,共9页
以巢湖为研究对象,利用HJ-2A/B卫星HSI高光谱遥感数据,结合地面实测样点数据,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和CARS算法筛选颗粒态光谱敏感波段,结合随机森林(RF)、支持向量机(SVM)、极限学习机(ELM)、卷积神经网络(CNN)等机器学习算法构建湖泊... 以巢湖为研究对象,利用HJ-2A/B卫星HSI高光谱遥感数据,结合地面实测样点数据,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和CARS算法筛选颗粒态光谱敏感波段,结合随机森林(RF)、支持向量机(SVM)、极限学习机(ELM)、卷积神经网络(CNN)等机器学习算法构建湖泊颗粒态磷遥感估算模型,并进行反演。Pearson-CNN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能力,R^(2)、RMSE、RPD分别为0.765、32.49μg/L、1.97。这表明该模型能够快速捕获颗粒态磷光谱特征,具有较强的非线性学习能力,有利于提高颗粒态磷遥感模型的估计精度,为湖泊磷源监测与评估提供了良好的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态 环境二号卫星 高光谱遥感 机器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半干法制备非晶颗粒态玉米淀粉 被引量:3
8
作者 陈福泉 张本山 +3 位作者 李芬芬 周雪 高凌云 陈翠兰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66-70,共5页
采用捏合机为反应器,结合高压,乙醇保护法和中等水分湿热制备非晶颗粒态淀粉原理,研究制备非晶颗粒态淀粉的新方法。考察了反应温度,乙醇体积分数,淀粉湿度,反应时间和反应压力对玉米淀粉的非晶化的影响,用偏光显微镜观测处理后的淀粉... 采用捏合机为反应器,结合高压,乙醇保护法和中等水分湿热制备非晶颗粒态淀粉原理,研究制备非晶颗粒态淀粉的新方法。考察了反应温度,乙醇体积分数,淀粉湿度,反应时间和反应压力对玉米淀粉的非晶化的影响,用偏光显微镜观测处理后的淀粉颗粒结构变化。结果表明∶捏合机反应槽中,反应温度为80℃,乙醇溶液中水与95%乙醇质量比为1∶1,原淀粉与乙醇溶液质量比为8∶5,在密闭的环境下反应时间为20min,可制备出非晶化率达到体积分数95%以上,无需洗涤可直接干燥,分散性良好的非晶颗粒态玉米淀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干法 捏合机 非晶颗粒态淀粉 玉米淀粉 亚晶颗粒态淀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源遥感数据的太湖总磷和颗粒态磷遥感模型构建与应用
9
作者 《江苏水利》 2024年第9期I0002-I0002,共1页
项目基于多源遥感数据和陆基近感高光谱数据,结合长期原位观测数据和机器学习算法,构建了基于多源卫星和陆基近感的太湖总磷和颗粒态磷反演模型;阐明了太湖总磷和颗粒态磷的时空变化规律,耦合同步气象水文数据,揭示了太湖总磷和颗粒态... 项目基于多源遥感数据和陆基近感高光谱数据,结合长期原位观测数据和机器学习算法,构建了基于多源卫星和陆基近感的太湖总磷和颗粒态磷反演模型;阐明了太湖总磷和颗粒态磷的时空变化规律,耦合同步气象水文数据,揭示了太湖总磷和颗粒态磷关键影响因子和作用机制;项目分析了太湖生物光学特性的变化特征及其与总磷、颗粒态磷以及悬浮物、叶绿素a等水质参数之间的偶联关系,研发了太湖总磷和颗粒态磷遥感监测系统,实现了遥感监测结果实时监测与报送、跟踪评价和回顾性分析,为太湖水环境监测预警和管理提供科技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源遥感数据 机器学习算法 高光谱数据 反演模型 跟踪评价 水质参数 颗粒态 监测预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土颗粒态有机碳与矿物结合态有机碳的变化研究 被引量:31
10
作者 梁爱珍 张晓平 +4 位作者 杨学明 申艳 时秀焕 范如芹 方华军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53-158,共6页
关键词 黑土 有机碳 颗粒态有机碳 团聚体结合碳 矿物结合有机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交联非晶颗粒态玉米淀粉制备方法研究 被引量:22
11
作者 张本山 梁勇 +1 位作者 高大维 曾新安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173-176,182,共5页
报道了高交联、水分散体系高温溶胀、高交联碱糊化协同作用非晶颗粒态玉米淀粉的制备方法 ,采用偏光显微镜对其由多晶态向非晶态的变化进行了确认 ,提出在一定条件下 。
关键词 交联 非晶颗粒态 玉米淀粉 制备方法 研究 水分散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不同施肥对太湖地区黄泥土总有机碳及颗粒态有机碳含量及深度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73
12
作者 周萍 张旭辉 潘根兴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765-771,共7页
研究了长期不同施肥处理(化肥与秸秆配施、化肥与猪粪配施、单施化肥和不施肥)下,水稻土总有机碳和颗粒态有机碳的深度变化。结果表明,总有机碳(TOC)和颗粒态有机碳(POC)的深度分布都符合幂函数方程(Y=aX-b);不同的施肥处理主要影响耕... 研究了长期不同施肥处理(化肥与秸秆配施、化肥与猪粪配施、单施化肥和不施肥)下,水稻土总有机碳和颗粒态有机碳的深度变化。结果表明,总有机碳(TOC)和颗粒态有机碳(POC)的深度分布都符合幂函数方程(Y=aX-b);不同的施肥处理主要影响耕层土壤的TOC和POC含量,POC分配比例在土壤深度上也有差异。其中,化肥与猪粪配施处理,由于有机物质的输入其TOC和POC含量显著高于其它3种处理;不施肥处理的POC含量显著高于单施化肥和秸秆配施化肥。并且,没有观察到耕层POC含量与不同小区的作物平均产量间的显著线性关系,这意味着土壤POC仅从含量来说,与作物生物量的输入并没有直接关系。而可能与施肥中的直接输入有较大关系。同时,POC含量与大团聚体颗粒组含量间的相关性不显著,说明不同施肥处理下POC的结构和性质可能发生了变异,导致其对大团聚体颗粒组形成及其稳定性的作用存在差异。可见,不同的施肥处理并没有改变TOC和POC的深度分布格局,只是改变了它们在耕层土壤的含量以及POC的分配比例。不同施肥处理下POC的结构性质及其稳定性的变化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土 有机碳 颗粒态有机碳 长期施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气中不同粒径颗粒态汞污染的时空分布特征 被引量:13
13
作者 修光利 张爱东 +3 位作者 金庆西 张大年 陈建敏 张桂林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66-470,共5页
在学院区(华东理工大学)和交通居住混合区(闸北区环境监测站)采集大气中不同粒径的微小颗粒物,用湿法消解和高温分解法提取后用冷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汞浓度;通过两段提取法分别测定挥发性颗粒汞(VPM)、反应性颗粒汞(RPM)和惰性颗粒汞(I... 在学院区(华东理工大学)和交通居住混合区(闸北区环境监测站)采集大气中不同粒径的微小颗粒物,用湿法消解和高温分解法提取后用冷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汞浓度;通过两段提取法分别测定挥发性颗粒汞(VPM)、反应性颗粒汞(RPM)和惰性颗粒汞(IPM)。结果表明交通居住混合区的颗粒态汞约90%集中在<8μm中,而学院区则为50%~60%;冬季的颗粒态汞浓度明显高于春季、夏季和秋季,细颗粒物中惰性汞占的比例较大,说明颗粒态汞的形态与形成机制具有密切关系;PM1.6中汞的浓度与207Pb/206Pb、208Pb/206Pb未呈现出相关性,而207Pb/206Pb、208Pb/206Pb比值与燃煤和土壤的同位素比值比较接近,说明燃煤和扬尘可能对颗粒物有较大贡献。大气汞的人为源排污清单初步分析表明燃煤是上海市大气汞的最主要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态 粒径分布 分析 铅同位素比 排污清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晶颗粒态马铃薯淀粉结构特征 被引量:16
14
作者 梁勇 张本山 +1 位作者 杨连生 高大维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47-49,55,共4页
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偏光显微镜、X -射线衍射法等分析测试方法 ,以原淀粉为参照 ,对非晶颗粒态马铃薯淀粉的颗粒形貌、颗粒大小和结晶程度进行了详尽观察 ,结果发现 ,在非晶化处理过程中发生了从内向外爆裂式膨胀而形成大小、深度、位... 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偏光显微镜、X -射线衍射法等分析测试方法 ,以原淀粉为参照 ,对非晶颗粒态马铃薯淀粉的颗粒形貌、颗粒大小和结晶程度进行了详尽观察 ,结果发现 ,在非晶化处理过程中发生了从内向外爆裂式膨胀而形成大小、深度、位置不同的爆裂孔 ,并有少量的淀粉颗粒碎片粘附在颗粒的表面上 ,非晶颗粒态淀粉仍然能够保持颗粒外形 ,颗粒大小比原淀粉有所增加 ,不再具有原淀粉颗粒结晶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晶颗粒态 马铃薯淀粉 结构特征 非晶化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酶脱支处理对颗粒态缓慢消化淀粉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10
15
作者 赵凯 陈威 +3 位作者 宫玉晶 刘宁 陈凤莲 杨春华 《食品科学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42-47,共6页
以玉米淀粉为原料,研究了低于淀粉糊化温度条件下酶脱支处理对直链淀粉溶出及缓慢消化淀粉形成的影响。选取不同条件产物,采用Guraya法测定酶脱支处理后的缓慢消化淀粉含量的变化,从而研究酶脱支处理过程上清液中溶出的直链淀粉与沉淀... 以玉米淀粉为原料,研究了低于淀粉糊化温度条件下酶脱支处理对直链淀粉溶出及缓慢消化淀粉形成的影响。选取不同条件产物,采用Guraya法测定酶脱支处理后的缓慢消化淀粉含量的变化,从而研究酶脱支处理过程上清液中溶出的直链淀粉与沉淀淀粉颗粒态缓慢消化淀粉含量之间的关系。并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差示扫描量热仪等进一步研究酶脱支淀粉的颗粒形貌、结晶特性、热焓特性。结果表明,直链淀粉溶出量与缓慢消化淀粉形成具有相关性;低于糊化温度下通过酶脱支制备缓慢消化淀粉能提高淀粉颗粒表面的疏松度;相对于结晶的数量,结晶的质量对淀粉消化性影响更大;酶脱支处理后,淀粉糊化的起始温度、峰值温度、终止温度均有所增加,糊化温度区间变小,糊化焓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淀粉 酶脱支处理 缓慢消化淀粉 颗粒态 直链淀粉 溶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遥感技术在河口颗粒态总磷分布及扩散研究中的应用初探 被引量:9
16
作者 张霄宇 林以安 +3 位作者 唐仁友 潘德炉 王迪峰 龚芳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51-56,共6页
以美国SeaStar卫星装载的SeaWiFS海洋水色遥感传感器作为遥感数据源,实测了光谱、海表温度、悬浮物含量、透明度、叶绿素浓度、颗粒态总磷含量等,建立了传感器悬浮物含量和颗粒态总磷含量的遥感信息提取模式,结果表明: (1)利用遥感技术... 以美国SeaStar卫星装载的SeaWiFS海洋水色遥感传感器作为遥感数据源,实测了光谱、海表温度、悬浮物含量、透明度、叶绿素浓度、颗粒态总磷含量等,建立了传感器悬浮物含量和颗粒态总磷含量的遥感信息提取模式,结果表明: (1)利用遥感技术估算的海水悬浮物的平均相对偏差为18 1%; (2)悬浮物在遥感图象上的分布和扩散趋势与实际吻合,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区域内海流运移路径; (3)颗粒态总磷含量在长江河口和杭州湾附近海域较高,由近岸向远岸迅速降低,与实际分布相符; (4)模型主要适用于河口等悬浮物含量高的Ⅱ类水休,对于以浮游植物为主的Ⅰ类水体应另外建立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近海 SEAWIFS 模型 悬浮物 颗粒态总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水库上游流域非点源颗粒态磷污染负荷研究 被引量:18
17
作者 刘腊美 龙天渝 李崇明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320-325,共6页
为有效控制三峡水库上游流域因水土流失产生的非点源颗粒态磷污染,改善库区水质,以美国通用土壤流失方程为基础,从影响土壤流失年际变化的水文条件和人类活动两个主导因素着手,并从地形指数的角度考虑泥沙输移比的空间分布,提出了... 为有效控制三峡水库上游流域因水土流失产生的非点源颗粒态磷污染,改善库区水质,以美国通用土壤流失方程为基础,从影响土壤流失年际变化的水文条件和人类活动两个主导因素着手,并从地形指数的角度考虑泥沙输移比的空间分布,提出了能反映流域输沙量逐年动态变化的新估算方法。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流域颗粒态磷污染年负荷模型。在GIS辅助下,应用所建模型,对研究流域1990-2006年颗粒态磷污染负荷进行了空间分布模拟和定量研究。结果表明:所建年输沙量模型和颗粒态磷年负荷模型有良好的模拟精度;金沙江中下游流域,雅砻江中下游流域和岷江的大渡河流域是颗粒态磷污染的主要源区,嘉陵江流域通过治理水土流失和颗粒态磷流失情况明显好转;“长治”工程后,三峡水库上游流域的颗粒态磷年负荷总体上有下降趋势,近5年的年均负荷为16482t/a.比治理初期的1990年减少约3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水库 水土流失 非点源污染 颗粒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金属污染的稻田土中总有机碳和颗粒态碳的变化 被引量:8
18
作者 郑晓茶 夏北成 +2 位作者 林小方 许超 赵鹏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69-373,共5页
从广东大宝山矿区横石河下游受重金属污染的水稻田采集6个土壤剖面样品,研究了土壤中总有机碳(TOC)、颗粒态有机碳(POC)和POC/TOC比率的垂直分布特征,并探讨不同污染程度对土壤有机碳含量及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轻度污染和中度污染... 从广东大宝山矿区横石河下游受重金属污染的水稻田采集6个土壤剖面样品,研究了土壤中总有机碳(TOC)、颗粒态有机碳(POC)和POC/TOC比率的垂直分布特征,并探讨不同污染程度对土壤有机碳含量及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轻度污染和中度污染采样点相比,在重度污染的各土层中,TOC含量显著下降,其垂直分布有显著改变.POC含量在不同土层间的变化与TOC表现出相似的规律,但差异更显著.重金属污染会影响土壤有机碳不同组分在土壤剖面上的垂直分布特征及分配比例,从而影响土壤有机碳的稳定性和可利用性.中度重金属污染使POC含量显著增高,土壤有机碳变得易于分解和损失;重度污染使TOC含量显著降低,不利于土壤有机碳的固定和积累.不同重金属对土壤有机碳稳定性的影响不同,Pb表现出与Cu、Cd的拮抗作用,Pb使有机碳稳定性增加;而Cu和Cd则相反.但多种重金属联合效应使土壤有机碳稳定性呈降低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污染 水稻土 有机碳 稳定性 颗粒态有机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桑沟湾养殖海域悬浮颗粒态有机碳的分布与特征 被引量:5
19
作者 孙耀 方建光 +2 位作者 孙慧玲 宋云利 匡世焕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329-333,共5页
根据 1993年 11月至 1994年 10月间 9个航次的调查结果 ,讨论了桑沟湾养殖海域POC的分布与特征。结果表明 ,受海水养殖生产及风搅动等因素的影响 ,该湾的POC有显著的平面分布和季节变化。但其POC的垂直分布无显著性差异 ;该湾的POC与Ch... 根据 1993年 11月至 1994年 10月间 9个航次的调查结果 ,讨论了桑沟湾养殖海域POC的分布与特征。结果表明 ,受海水养殖生产及风搅动等因素的影响 ,该湾的POC有显著的平面分布和季节变化。但其POC的垂直分布无显著性差异 ;该湾的POC与Chl a之间呈正相关关系 ;与其它海域的估算结果相符 ,POC与POCB比值的较高值出现在有利于浮游植物生长的季节 ,反之 ,因温度降低或营养物质缺乏使浮游植物生长受限时 ,该比值降至最低点。该湾单位水柱下真光层中POC的τ值为 2 9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悬浮颗粒态 有机碳 分布 海水养殖 贝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夏季长江口中颗粒态及溶解态正构烷烃组成和迁移 被引量:11
20
作者 戚艳平 吴莹 +1 位作者 张经 何青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1354-1361,共8页
为阐释长江口颗粒态、溶解态正构烷烃的时空分布特征,并初步探讨其迁移循环机制.2001年7月在长江口分表、底层采集溶解态与颗粒态样品,采样区域的氯度跨度为0.028‰~16‰.样品经有机抽提和气相色谱定量分析,检测到表层溶解态、颗粒态... 为阐释长江口颗粒态、溶解态正构烷烃的时空分布特征,并初步探讨其迁移循环机制.2001年7月在长江口分表、底层采集溶解态与颗粒态样品,采样区域的氯度跨度为0.028‰~16‰.样品经有机抽提和气相色谱定量分析,检测到表层溶解态、颗粒态正构烷烃总浓度分别为0.19~4.1μg·L^-1和0.19~3.6μg·L^-1;底层溶解态、颗粒态正构烷烃浓度分别为0.12~1.9μg·L^-1和0.63~4.2μg·L^-1.结果显示,长江口水体中正构烷烃碳数多分布在n-C15~n-C36间,正构烷烃碳数浓度分布呈高碳数优势、双峰型优势和低碳数优势3种关系.特征参数表明,长江口有机物呈显著的陆源有机质输入特征;且由长江口向外,陆源输入逐渐减弱.固-液分配系数Kd在不同站位和不同化合物间差异较大;同时Kd还存在颗粒物浓度效应.河口区颗粒态正构烷烃迁移的控制因素主要有潮周期的变化和沉积物再悬浮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构烷烃 颗粒态 溶解 陆源输入 长江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